商品簡介
《藝術家》雜誌四十周年
《藝術家》雜誌誕生於1975年,至2015年創刊四十年。作為世界華人圈歷史最悠久的中文藝術雜誌,在四十而不惑的生日時刻,出版這套《台灣當代美術通鑑—藝術家雜誌40年版》以期作為一種經歷台灣美術由傳統走向創新、從本土邁向世界的時代跨越,並見證台灣美術發展重要的世代過渡。
這套書的內容是由美術學者倪再沁所精心策劃,1975-2004年亦由他獨立撰稿,2005-2014年則加上李思賢、徐婉禎、范峻銘、安懷冰合著。《台灣當代美術通鑑—藝術家雜誌40年版》含括之前30年版,經重新編排為十年1冊,40年共4冊、編修、裝禎、付梓,合裝成一套書;每一年度要目有:年度回顧、焦點作品、重要展覽、精采論述、關鍵人物、新聞焦點、《藝術家》導讀、年表大事記,以及各項配圖。是觀察與探索現代台灣美術的具體重要著作,更是認識台灣當代美術史的參考讀物。
作者簡介
倪再沁(1955-2015) .藝評家、藝術家、策展人 .曾任國立台灣美術館長 .東海大學創意設計暨藝術學院院長 .東海大學美術系專任教授
李思賢(1969-) .法國巴黎第四大學藝術史博士候選人 .藝評家、策展人 .東海大學美術系、靜宜大學資傳系副教授
徐婉禎(1971-)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所藝術評論博士 .美術史研究、藝術評論、策展 .台南應用科技大學美術系助理教授
范峻銘(1975-) .東海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 .視覺藝術家 .高雄市福山國中藝術與人文教師
安懷冰(1981-)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藝術創作理論博士 .藝術創作、藝術評論 .台灣藝術大學版畫藝術研究所兼任助理教授
名人/編輯推薦
編者序(藝術家出版部)
2015年6月,《藝術家》雜誌歡度四十歲生日了!
《藝術家》是當今台灣篇幅最厚、歷史最久、擁有最廣讀者群的專業性藝術雜誌。在二十年前(1995)過二十歲生日之時,曾經邀請藝評家倪再沁撰寫了《藝術家←→台灣美術:細說從頭二十年》一書。倪再沁當時從《藝術家》雜誌1975年的創刊號為始,整整閱讀了二十年來的二百四十本雜誌之後,再從中耙梳、分析了所有的美術境況與發展。他以每一年度的十二期雜誌中,設定的七個關鍵要點來闡述他個人對這本雜誌,以及對台灣藝壇的看法,勾勒出台灣藝壇的史實記錄與生態發展。這七個選項內容分別是:(1)評論每一年度的《藝術家》雜誌內容(2)挑選現身在雜誌中的一位重要人物(3)介紹一位藝術家的一件代表性作品(4)介紹該年度最具代表的一個展覽(5)評選一位《藝術家》作者的重要論述(6)推選出該年度熱門藝術新聞焦點(7)回顧這整年度台灣藝壇整體環境。
二十年前,作者倪再沁還是四十歲年紀的青壯派,在美術圈子內涉獵已深,寫過多篇嚴謹的論述和重量級的著作,他的見解在藝術界早已具有深刻的影響力。加上《藝術家》編輯部配合內容由資料庫中挑選配圖,讓藝術家的作畫記錄照片、藝術畫作圖片、歷史事件記錄文件照片等佐證倪再沁文中的觀點,交織成一本點線面相環相扣、縱橫時空細細囊括的《藝術家》二十年回顧,而這一回顧卻也如實地見證了台灣美術的發展經過。
匆匆時光飛躍,《藝術家》雜誌邁入第四十年了。在台灣,這個越來越傾向短線操作的社會裡,要花四十年的歲月,立足在一個非大眾流行取向的藝術領域努力耕耘,其實是相當辛苦的工作,在四十年這個值得紀念的時點,再度出版一本書來紀念走過的痕跡,意義是非常特別的。尤其這許多年來的台灣藝術文化的處境,伴隨台灣的歷史、政治、經濟、社會的脈動與變遷,一路經歷了蓬勃、躍進、奔騰、墜落、反撲、凝練、等待、觀望、期盼……的各種階段,所蛻變而成的藝術生態已又是另一番氣象了。因此,再次細說這四十年,更是責無旁貸。
這本定名為《台灣當代美術通鑑——藝術家雜誌40年版》的著作,除了新增的近十年新稿,也收入原先三十年的文字(文字部分修過,並從原先七項重點調整順序,包括:年度回顧、焦點作品、重要展覽、精采論述、關鍵人物、新聞焦點、《藝術家》導讀、年表大事記;藝術家編輯部並重新整理、設計裝幀,期以更緊密的結合方式,呈現出「台灣當代美術通鑑」的內涵),所以成書中以十年為一單位結集成一冊,四十年共為四冊,合裝成為套書,便於閱讀及保存。
新增的十年文稿中,是由倪再沁一手策畫,增加李思賢、徐婉禎、范峻銘、安懷冰等執筆的論述,關懷台灣整體面向的敘述更寬廣,部分內容也衍生到網路及數位藝術現象,對台灣藝術界的生態有更深入的見解與論述。宏觀與微觀兼容並進,這本書見微知著,縮影台灣美術史四十年來的歷史與價值。《藝術家》雜誌四十年來推廣台灣美術的努力,已與台灣美術史緊緊地融合於一體。
時光冉冉,四十年說長又短。《藝術家》雜誌將開朗地邁向嶄新的未來,繼續一步一腳印努力前進。四十年,對台灣甚至世界的藝術雜誌而言,已經是一個隆重的里程碑了,《藝術家》將持續與時代共進,堅持理念,步步為營,見證台灣美術未來的發展。
序
序(何政廣撰文)
《台灣當代美術通鑑——藝術家雜誌40年版》是一本透過《藝術家》見證台灣美術成長的著作。 作者倪再沁閱讀了從1975年6月號至2004年12月號《藝術家》,以他的觀點寫出有關台灣美術的閱讀心得報告,而從2005年1月號至2014年12月號《藝術家》的部分,則由倪再沁、李思賢、徐婉禎、范峻銘、安懷冰等合作撰寫。
四十年來,台灣政經社會、文化環境有很大的變遷,《藝術家》創刊在70年代,從本土出發的領域發展成世界性的內涵,四十年持續推廣藝術的普及化,堅持藝術書寫也能簡潔瀟灑,對於重要藝術新聞的專輯報導、穩健的專欄,以及簡明扼要的藝評等多元化的內容編排,我們可以清楚看出,十足地反應了藝術界的現況,以及藝術世界的日漸國際化。回顧當時的《藝術家》,宛如一棵幼苗,歷經四十年海內外的敲錘、冶鍊,如今成為台灣當今文化創意產業中的穩重大樹。
讓《藝術家》成為了解本土和世界藝術動向的重要雜誌,以誠懇優雅和感性的理性報導藝術,並持續對所有藝術形式的熱情和關心,一直是我們秉持的編輯理念。和讀者的互動也是支持我們走更遠路的主要力量。唯有透過讀者的眼睛,獲得大家的參與和支持,才能使《藝術家》的視野更寬廣,腳步更穩健,真正能夠立足台灣、放眼世界。
從《台灣當代美術通鑑——藝術家雜誌40年版》一書,可以體驗到時光的流逝帶走的昨天,許多不同時代的畫面和圖像,給我們的感覺是鮮活的,充滿了親切感,並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藝術的變遷,同時也讓我們看到藝術文化發展的脈絡與趨勢。
這本書是作者倪再沁、李思賢、徐婉禎、范峻銘、安懷冰閱讀了四十年《藝術家》的筆記,觀點偏重在有關台灣當代美術的部分。其實,《藝術家》內容是相當多元而寬廣的,如果從另一種角度,也可以寫出另一本不同觀點的筆記,透過《藝術家》,共同見證四十年來台灣美術的發展與成長。
超現實主義大藝術家米羅(Joan Miró)曾說:「比藝術本身更重要的,是它所展現出來的、傳播出去的東西,它在大地播下的種子。」期許《藝術家》在每一顆心靈裡,散播藝術的種子,結出更多美好的藝術果實。在《藝術家》發刊四十週年之際,我們誠摯感謝海內外無數讀者、作者的支持與關懷,全球化的時代,藝術的面貌如百花盛放地多元紛呈,《藝術家》由關懷本土藝術文化出發,進而開拓觀照全球的視野,來自世界各地的藝術訊息和分析報導,豐富了我們的視野與生活。我們回顧台灣美術美好的過往,也展望亮麗璀璨的未來。
序1(倪再沁寫於1995年)
在1994年5月,初次和何政廣正式會面,談《藝術家》二十周年的計畫,當時並未做成決定。回高雄後,我把1975年所有的《藝術家》看了一遍,也不過幾天而已。算算還有一年的時間,於是就爽快地對何先生說:「沒問題。」
問題很大,看一遍和整理一遍大不相同,寫什麼?怎麼寫?把1975年的《藝術家》反反覆覆看了不下十次才決定寫什麼,一下筆洋洋灑灑萬餘言還停不了筆。但不能這麼寫,否則會沒完沒了,於是從頭再來,簡明扼要地寫,1975年的「細說從頭」不到一萬字,前前後後卻耗了一個月。
剛開始寫還滿懷信心,大部分的時間花在閱讀和思索,許多以往沒興趣或懶得看的部分都仔細讀了幾遍,收穫很多,但寫作進度卻很慢。才寫不到幾年就開始著急了,看著書架上一排排《藝術家》,哪一年才寫得完?於是,我只好逃離書房,逃離兩百多本《藝術家》,每天早晨,把要看的《藝術家》裝進書包,到「麥當勞」去。 剛開始,我可以把一整年的《藝術家》裝進書包,叫杯咖啡,在最吵雜的聲音裡,最能陷入沉思或振筆疾書;之後,我可以帶走七、八本《藝術家》,從早上八點「德州炸雞」開始營業一直坐到回家吃晚飯;之後,只能帶五、六本《藝術家》,帶三、四本(愈來愈重),雜誌是愈帶愈少,而地盤也愈來愈吵,肯德基、溫蒂、儂特利……這些都是我「上班」的據點。
我最常去的是大立百貨對面的「德州炸雞」,裡面的服務生都知道我這個只點咖啡不吃炸雞的老學生。一個人、一疊稿紙、一堆書,還有一顆早已疲憊的心,每天看《藝術家》,讀了後寫、寫了後改,重複不停地做同樣的事,你累不累?寫到80年代中期,我就後悔接下這個工作了。
由於規格所限,人物、作品、展覽、論述……要百中選一何其難也,是《藝術家》的重點又要是「台灣美術」的一段,而前提是在《藝術家》的分量夠不夠?我很想寫羅青的〈柏油路〉、于彭的〈後花園〉、許自貴的〈天地海人〉、李俊賢的〈飛蛇在天〉……,但這畢竟是《藝術家》的回顧。
就算在《藝術家》夠分量,也得要一枝獨秀的局面才行,我也想寫黃海雲、楊識宏、郭振昌、莊普、盧怡仲……,但總是有特別突顯的人物出現,只好擱下某些重量級人物了。《藝術家》和台灣美術往來密切、互動頻繁,但雜誌所能顧及者是十之八九,總有一、二難以周全之處,有遺珠之憾實在所難免。
記得,我曾在回顧某雜誌歷史時,說自己寫的是「筆記」,但美術界卻視之為「歷史」,以致大家憤怒不已。為什麼筆記會變成歷史呢?這是我一直想不透的。寫《藝術家》二十年,雖然是「細說從頭」,二十萬言,但它仍然是「筆記」,希望美術界人士不要想偏了。
《藝術家》二十年,撇開「寫」不談,只要「看」就夠看死人了。如果不是頭腦壞了,誰能把它看完。能看完再寫下心得,豈不是不太正常嗎?說實在話,對《藝術家》,我是又愛又恨,看到好文章、精采的圖片、豐富的資訊……,所以,我的書包裡常有剛出爐的《藝術家》;不過,太多的廣告、夾帶的吹捧文章,還有愈來愈厚的重量……,曾經,有那麼幾個月火大不買《藝術家》了,但是總覺得少了些什麼,心裡一直不踏實,只得又去把漏掉的幾期補全,然後──一口氣讀完。所以到今天,我的書架上整整齊齊地排列著二十年來的《藝術家》。
自1975年6月開始,自主性強、珍視文化傳統,在沒有廣告支持下滲澹經營的《藝術家》從此走進台灣美術的歷史中,這二十年來,它的自主性由強轉弱又轉強、由文化傳統走向本土、走向國際而後兼容並蓄;由沒有廣告到滿檔到下滑到再攀升,由慘澹經營到強勢運作到呼風喚雨到四平八穩,《藝術家》的變化真是令人目不暇給,甚至眼花撩亂,想要把它看清楚,恐怕得好好看它個二十年,或至少看「細說從頭二十年」,就知道《藝術家》真是豐富又精采。
終於看完也寫完了,想想真是像書蟲一樣把它給啃光的,過去幾個月,我幾次動念想「毀約」。如今,看看堆滿一桌子的稿子,散落一地的《藝術家》,想想二十年的點點滴滴,還有這一年來的念茲在茲。我在想,其實寫得太少了,應該把它擴充為四十萬字或六十萬字……。咔咔,算了吧,想搞清《藝術家》和「台灣藝術」這二十年的歷史,還是自己慢慢一本一本看吧!
由於要看要寫的實在太多了,我每看完寫完一章就把雜誌和稿紙扔到一角,後續作業是由別人代勞,此外,五、六百頁的《藝術家》如果不先濃縮是找不出重點的,我開始動筆前也有人替我先做好前置作業。謝謝小禪和雅麗幫我做前置和後續作業,我才能真正「細說從頭」。也謝謝戴小蘭和倪晨幫我校稿,我的習慣是寫完就累得不想再看,沒有他們,我自己只能爬格子罷了。
當然,真正要感謝的是《藝術家》,它為台灣美術提供了豐富的互動,使台灣美術愈來愈精采,而讓它順利走過二十年的何政廣也值得我們致上最高的敬意。畢竟,二十年不是可以輕鬆走過的,尤其《藝術家》有過一段艱苦的歲月,沒有恆心和毅力是難以堅持到底的。
《藝術家》二十年和「台灣美術」的這二十年,是一起走過的,願它們愈來愈圓滿也愈光彩。
說了那麼多「感想」,最後,不能免俗地要再補上最後一句──祝《藝術家》二十歲生日快樂。
序2(倪再沁)
十年前,當我寫完《藝術家》雜誌二十年回顧專文時,像結束一樁艱鉅的工程般,身心俱疲,心想再也不做這種長期抗戰的傻事了。沒想到十年之後,我又展開一段疲累的書寫歷程,因為藝術家雜誌已邁入第三十年了。
此一跨世紀的十年(1995-2004),台灣有多少變化?總統民選、政權交替、集集大地震、公投制憲……。美術界有多少事?華山、當代館、台北雙年展、20號倉庫,還有已經消失的「省美館」……。至於《藝術家》,有多少值得閱讀、值得探討的作品、展覽、論述、人物……當可想而知。
想想我自己,當年精力過人,所以才洋洋灑灑寫那麼多讀後感,那時我還是個遊俠,之後到大學任教、擔任館長,再回校執教、掌理系所,此刻是院長、工作已五度異動,家也由高雄搬到台中、再搬回台北,而後又遷回台中,十年往事,真是不堪回首。
再寫《藝術家》,已逾知天命之年,所以力不從心,只能總理其事,幸賴小禪、峻銘、曉彤協助編撰,才能在幾個月完成如此繁雜的工作,在每天得面對《藝術家》的艱苦歲月中,每每興起為什麼又做這種蠢事的感嘆。如今書稿已成,才覺得一切辛苦都是有代價的。
值此《藝術家》三十週年之際,仍要不免俗地祝賀這本台灣最厚、最久的藝術雜誌,生日快樂,願《藝術家》和台灣美術都有美好的未來。
序3(李思賢)
人的一生中頂多也只有兩個四十歲,那四十就等同是「半生」或「中年」的明確臨界標誌。我們經常將孔子的「四十而不惑」掛在嘴邊,在某個意義上來說,「中年」是可以開始收割的時候,「中年」卻也是開始尋求轉變和繼往開來的起點。
2014年7月30日中午,倪再沁老師約集徐婉禎、范峻銘和我,到東海大學對面的麥當勞討論,說要一起寫「藝術家雜誌四十年」的專書。老師將最後這十年(2005-2014)做了:三(倪)、三(李)、二(徐)、二(范)的責任劃分,並約好一個月後提出初步的書寫詞條大綱,以為規劃書寫方向的基礎。就這麼「藝術家雜誌40年寫稿大隊」成軍了。
回顧《藝術家》過去四十年來,經歷了台灣美術由傳統走向創新、從本土邁向世界的時代跨越,見證了台灣美術發展史重要的世代過渡。作為台灣最老牌的藝術雜誌,從傳統國畫、油彩、雕塑到當代水墨、空間裝置和數位互動,四十年來的《藝術家》在一本雜誌中同時兼顧了無數藝術同好的各種品味與偏好,雖然看起來有些琳琅滿目的雜亂,但豐富而多元的內容確是極為周到。倪老師在《藝術家台灣美術:細說從頭二十年》和《台灣當代美術通鑑:藝術家雜誌30年版》二書中已對過去三十年(1975-2004)的《藝術家》做了精彩的著述;而今,在倪師二書的基礎上,我們該如何在該年度的眾多作品、展覽、論述、人物、新聞等項目中摘要書寫,其實並非易事。
在任務啟動之初,我們在固定的期程裡都會各自向老師呈報書寫詞條的海選結果,他也能逐一地刪修我們所提出的條目。然而隨著時間一天天過去,倪老師的身體健康狀況急速下滑,為了讓他安心靜養,家人斷絕外界打擾,我們完全無法得知他的近況,連帶使得大家的撰稿工作走得十分躊躇。2015年1月13日中午,倪老師給了我電話,他用氣若游絲的極其微弱的聲音交代我「藝術家40年」未來的工作方向,要我接下整本書未來的責任,要我務必完成何政廣先生這個大任務,不能拖稿、不得延誤……。四天後,我邀了這幾位師弟、師妹們到台北,將未來的工作做出擘劃,包括詞條的分工書寫、時程的掌握等等。2月1日上午,倪老師溘然長逝,半月前的那通電話竟是我和他的最後通話!電話裡老師的殷殷期盼,成了我日後咬牙扛起此一重任的最大動力;而事實上早在我們成軍之前,倪老師因身體狀況不佳、病痛連連,便曾告訴我他想要傳承,希望由我領頭帶著更年輕的婉禎、峻銘和又安完成此書,但不料卻因此一語成讖。
「藝術家40年版」2005-2014年度的書寫詞條,有近乎90%都是倪老師過目過的,包括他自己未能著手書寫的那三年在內。倪老師曾告訴我,寫這種書很難公正,只能在取樣上相對公正,這成了我在接手審閱工作後拿捏輕重的重要提醒。為了讓全套書有一致的框架與格式,在酌量參考其他相關雜誌、報導、書籍之外,以《藝術家》作為唯一閱讀文本的語境基礎是無庸置疑的;而與前三十年書寫相關人物不相重複、以台灣為主、具美學代表、不挑自己(除非很重要)、不做吹捧等撰書的基本格局,均依照倪老師所規範的貫徹執行。此雖非美術史書寫,但作為台灣當代美術史四十年的伴隨經歷來說,《藝術家》的話語權實仍有效,作為審閱與主筆者之一的我,怎能不亦步亦趨、戒慎恐懼?
新的《台灣當代美術通鑑—藝術家40年版》套書重新拆版編輯、付梓,除了恭喜《藝術家》發行人何政廣先生和雜誌社與叢書部歷年所有編輯同仁之外,心裡對自己的不辱師命、圓了倪老師的遺願有著深深的悸動,願以此書的出版告慰老師,也代表婉禎、峻銘和又安感謝老師的栽培之恩。
我們承先啟後了倪再沁老師所開啟的「台灣當代美術通鑑」系列,也欣喜《藝術家》在四十歲之後有了全新的開始。走過了四十年,在目光從此望向下一個四十年的此刻,《藝術家》雜誌必然經驗滿滿、四十而不惑,繼續陪伴著台灣美術走下去,不能預見未來都是坦途,但肯定如過去般璀璨而精彩。謹代表主筆的書寫群們,祝賀《藝術家》四十歲生日快樂!
目次
序/何政廣 編者序/藝術家出版部 序Ⅰ/倪再沁 序Ⅱ/倪再沁 序Ⅲ/李思賢
第1冊
1 9 7 5 年度回顧:立足台灣、放眼天下 焦點作品:卓有瑞的「香蕉連作」 重要展覽:中西名家畫展 精采論述:謝里法的〈日據時代台灣美術運動史〉 關鍵人物:魏斯 新聞焦點:《藝術家》創刊 《藝術家》導讀:初露光芒 1 9 7 6 年度回顧:鄉土美術圖騰的出現 焦點作品:朱銘的〈同心協力〉 重要展覽:洪通畫展 精采論述:有關鹽月桃甫的爭論 關鍵人物:廖繼春 新聞焦點:洪通旋風 《藝術家》導讀:意氣風發的年代 1 9 7 7 年度回顧:在平靜中埋首創作 焦點作品:席德進〈山下的農家〉 重要展覽:「台陽」四十屆紀念美展 精采論述:孫嘉陽的「風土與造形」 關鍵人物:張文卿 新聞焦點:《日據時代台灣美術運動史》完稿、結集 《藝術家》導讀:由傳統、本土向外開展 1 9 7 8 年度回顧:嘈雜紛亂的美術界 焦點作品:烏爾古洛的〈裸女〉及陳昭宏的〈海灘〉 重要展覽:西班牙20世紀名家畫展 精采論述:席德進的「台灣古建築探索」 關鍵人物:林惺嶽 新聞焦點:蕭勤、劉國松回台 《藝術家》導讀:緊隨時代的脈動 1 9 7 9 年度回顧:回顧中前進 焦點作品:劉其偉的〈薄暮的呼聲〉 重要展覽1:光復前台灣美術回顧展 重要展覽2:全國青年畫展 精采論述:澎湖群島考古專輯 關鍵人物:藍蔭鼎 新聞焦點:畫廊業快速成長 《藝術家》導讀:活潑而多元 1 9 8 0 年度回顧:百花齊放 焦點作品:楊文霓的〈天籟〉 重要展覽:畢卡索347展 精采論述:筏灣的婚禮 關鍵人物:楊文霓 新聞焦點:「現代畫」的復甦 《藝術家》導讀:廣告時代來臨 1 9 8 1 年度回顧:奠基的時代 焦點作品1:何懷碩的〈獨立蒼茫〉 焦點作品2:楊元太的〈同舟共濟〉 重要展覽:中日現代陶藝展 精采論述:陳英德的〈20世紀美術史上被遺忘的一段寫實運動〉 關鍵人物:席德進 新聞焦點:趙無極來台 《藝術家》導讀:資訊與史料 1 9 8 2 年度回顧:陶藝年代 焦點作品:馮盛光的〈箱〉 重要展覽:李梅樹八十回顧展 精采論述:陳英德的大陸美術報導 關鍵人物:宋龍飛 新聞焦點:陶藝時代來臨 《藝術家》導讀:陶藝熱潮 1 9 8 3 年度回顧:迎接美術館 焦點作品:董振平的〈奧祕〉 重要展覽1:明清時代台灣書畫展 重要展覽2:中華民國國際版畫展 精采論述1:陳英德的〈80年代的新自由形象繪畫〉 精采論述2:陳英德的「海外看大陸藝術」 關鍵人物1:李梅樹 關鍵人物2:張大千 新聞焦點:台北市立美術館開館 《藝術家》導讀:美意一○○ 1 9 8 4 年度回顧:美術館時代 焦點作品:陳其寬的〈返〉 重要展覽:韓國現代美術展 精采論述:放眼世界看曲德義的〈巴黎藝術導遊〉 關鍵人物:李仲生 新聞焦點:北美館開館後的諸多問題 《藝術家》導讀:美術館風雲
第2冊
1 9 8 5 年度回顧:後現代現象 焦點作品:李再鈐〈低限的無限〉 重要展覽1:台灣地區美術發展回顧展 重要展覽2:前衛、裝置、空間展 精采論述:威尼斯國際雙年展 關鍵人物:陳德旺 新聞焦點:藝術上街 《藝術家》導讀:琳琅滿目
1 9 8 6 年度回顧:北美館與蘇南成 焦點作品:李義弘的〈自然與畫意〉 重要展覽:中國現代繪畫回顧展 精采論述1:陳奇相的〈相片視覺影像的 靈魂〉 精采論述2:吳瑪悧的「達達」 關鍵人物:余承堯 新聞焦點:美術中國,當代美展 《藝術家》導讀:西方資訊,台灣報導 1 9 8 7 年度回顧:狂飆中的平靜 焦點作品:李銘盛的〈藝術的哀悼〉 重要展覽:眼鏡蛇 精采論述:陳英德的〈什麼是現代雕刻〉 關鍵人物:查理.摩爾 新聞焦點:大陸藝術熱 《藝術家》:在西洋與中國的夾縫中 1 9 8 8 年度回顧:美術館的病象 焦點作品:蕭如松的〈靜物〉 重要展覽:「達達的世界」藝術展 精采論述:陸蓉之的「後現代的藝術現象」 關鍵人物:謝里法 新聞焦點:省美館開館 《藝術家》導讀:彼岸、北方、美術館 1 9 8 9 年度回顧:藝術與政治 焦點作品:吳天章的〈史學圖像〉 重要展覽:林風眠九十回顧展 精采論述:顏娟英的〈台灣早期西洋美術的發展〉 關鍵人物:李澤藩 新聞焦點:裸體畫的盛行 《藝術家》導讀:大陸美術熱 1 9 9 0 年度回顧:多元化的世紀末 焦點作品:楊茂林的「MADE IN TAIWAN」 重要展覽:台灣早期西洋美術回顧展 精采論述:王秀雄〈台灣第一代西畫家的保守與 權威主義暨其對台灣戰後西畫的影響〉風波 關鍵人物:梵谷 新聞焦點:台灣美術之「邊緣戰鬥」 《藝術家》導讀:成長快速,難以負荷 1 9 9 1 年度回顧:難以回顧的年代 焦點作品:黃銘昌「稻田」系列 重要展覽:「台北────紐約、現代藝術的遇合」展 精采論述:黃海鳴的〈福魯克薩斯〉 關鍵人物:廖德政 新聞焦點:繪畫市場狂飆 《藝術家》導讀:廣告泛濫、反客為主 1 9 9 2 年度回顧:希望與失望 焦點作品:連德誠的〈新聞(四)〉 重要展覽:中華民國畫廊博覽會 精采論述:吳瑪悧的「第九屆文件大展」 關鍵人物:陳澄波 新聞焦點1:中華民國畫廊協會成立 新聞焦點2:《台灣美術全集》出版 《藝術家》導讀:台灣美術的豐收 1 9 9 3 年度回顧:一個「大」時代 焦點作品:林正仁的〈源〉 重要展覽:台灣美術新風貌展 精采論述:陸蓉之的〈中國女性藝術的發展與啟蒙〉 關鍵人物:李銘盛 新聞焦點:威尼斯國際雙年美展 《藝術家》導讀:精實壯大的一年 1 9 9 4 年度回顧:地方化與國際化 焦點作品:林惺嶽的「山」中〈激流〉 重要展覽:台北縣美展:環境藝術 精采論述:林惺嶽的〈大戰陰影下的美術〉 關鍵人物:劉錦堂(王悅之) 新聞焦點:高美館開館 《藝術家》導讀:豐富、精采,令人讚嘆
第3冊
1 9 9 5 年度回顧:騷動狂熱的年代 焦點作品:郭振昌的「台灣造相」 重要展覽:羅浮宮珍藏名畫特展 精采論述:「女性與藝術」專輯 關鍵人物1:楊三郎 關鍵人物2:李石樵 新聞焦點:威尼斯雙年展 《藝術家》導讀:無所不在、迎向新時代 1 9 9 6 年度回顧:失序年代.新人輩出 焦點作品:姚瑞中「歷史測量」系列——「反攻大陸行動序篇‧入伍篇」 重要展覽:二二八美展 精采論述:北美館96雙年展——台灣藝術的主體性 關鍵人物1:江兆申 關鍵人物2:洪瑞麟 新聞焦點1:故宮國寶出國爭議 新聞焦點2:張振宇 《藝術家》導讀:呈顯藝術豐富的面向 1 9 9 7 年度回顧:美術國際化、本土性藝展缺乏聚焦能量 焦點作品:陳建北〈被囚禁的靈魂〉 重要展覽:黃金印象 精采論述:公共藝術叢書 關鍵人物:顏水龍 新聞焦點:華山藝文特區 《藝術家》導讀:掌握藝術大環境與時代脈動 1 9 9 8 年度回顧:大事、大展與大人物輩出的台灣藝壇 焦點作品1:袁廣鳴的〈難眠的理由〉 焦點作品2:陳界仁的「魂魄暴亂」系列 重要展覽:台北雙年展「欲望場域」 精采論述:全球華人美術策展人會議 關鍵人物1:劉啟祥 關鍵人物2:陳進 新聞焦點:蔡國強 《藝術家》導讀:展現台灣美術開闊的視野與深厚內涵 1 9 9 9 年度回顧:當代藝術介入社區空間 焦點作品:王俊傑〈給億萬消費愛用者的獻禮〉(FOCL) 重要展覽:鹿港「歷史之心——裝置藝術大展」 精采論述:《台灣美術評論全集》出版 關鍵人物:時代的他者——黃榮燦、荒煙、朱鳴岡 新聞焦點:〈蓮池〉留駐省美館 《藝術家》導讀:瞻望、期許——迎接千禧 2 0 0 0 年度回顧:藝術產業出現蕭條景象 焦點作品:林明弘〈台北市立美術館2000.9.9~2001.1.7〉 重要展覽1:台北雙年展「無法無天」 重要展覽2:兵馬俑——秦文化特展 精采論述:20號倉庫啟用——閒置空間再利用的在地思考 關鍵人物:陳夏雨 新聞焦點:威尼斯建築雙年展 《藝術家》導讀:面對瞬息萬變的藝壇勇往直前 2 0 0 1 年度回顧:紛擾的年代也是奮起澄明的創作年代 焦點作品:石晉華〈走鉛筆的人〉 重要展覽:台北「粉樂町」vs.台中「好地方」 精采論述:高千惠「活性因子」────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策展論述 關鍵人物:王攀元 新聞焦點:〈台北當代藝術館〉開館 《藝術家》導讀:科技與建築、藝術大展詳實報導評介 2 0 0 2 年度回顧:公辦展覽為藝術界注入活力 焦點作品:郭維國「暴喜圖」系列 重要展覽:Co2台灣前衛文件展 精采論述:〈獎的權威與藝術────論「台新藝術獎」及「台北雙年獎」〉 關鍵人物:陳庭詩 新聞焦點:〈台北怪談〉 《藝術家》導讀:聚焦亞洲美術、出版多部精采藝術專書 2 0 0 3 年度回顧:台灣美術界繳出可觀成績 焦點作品:崔廣宇〈系統生活捷徑────表皮生活圈〉 重要展覽:涂維政「出世神韻────神祕卜湳文明遺跡特展」 精采論述:文化創意產業 關鍵人物:陳慧坤 新聞焦點:古根漢美術館(台中分館) 《藝術家》導讀:藝術家越來越豐富多元 2 0 0 4 年度回顧:超級大展退位時代、專題性策展時代來臨 焦點作品:樹人自拍〈五大華人之光:「鐵馬」〉 重要展覽1:「虛擬的愛」 重要展覽2:金門碉堡藝術館 重要展覽3:施工忠昊「迷宮中的朝聖」 精采論述:「台灣當代美術大系」出版 關鍵人物1:林玉山 關鍵人物2:梅丁衍 新聞焦點:新台灣藝文之星 《藝術家》導讀:立足本土、放眼國際、全方位藝術資訊平台
第4冊
2 0 0 5 年度回顧:全球在地?
焦點作品:楊炯杕〈時光封印〉
重要展覽:國美館「威廉.莫里斯與工藝美術特展」與「顏水龍工藝特展」
精采論述:當代藝術廢墟觀遊
關鍵人物:呂佛庭
新聞焦點:海安路藝術造街計畫
《藝術家》導讀:中國熱與市場蓬勃發展
2 0 0 6 年度回顧:蔚為奇觀!
焦點作品:黃海昌〈再:注視〉
重要展覽:大觀──北宋書畫、汝窯、宋版圖書特展
精采論述:為傳統藝術建碑立傳:《台灣藝術經典大系》出版
關鍵人物:林曼麗 新聞焦點:華山藝文特區塗鴉事件
《藝術家》導讀:將目光投向「歐洲」的一年
2 0 0 7 年度回顧:動畫藝術,數位時代!
焦點作品:林銓居〈晴耕雨讀〉
重要展覽:後解嚴與後八九
精采論述:黃建宏〈行為(動)如何可能?──無器官身體的思維〉
關鍵人物:李俊賢 新聞焦點:寶藏巖正式成為「歷史聚落風貌特定專用區」 《藝術家》導讀:《藝術家》開本變大與閱讀分流
2 0 0 8 年度回顧:藝論紛紛
焦點作品:呂理煌與建築繁殖場〈幻域計畫〉
重要展覽:「心象.原型.無垠之境──向陳夏雨、陳幸婉致敬」系列
精彩論述:再生文化藝術場域:展覽空間的轉化經營
關鍵人物:陳郁秀
新聞焦點:台灣藝壇雙年展熱
《藝術家》導讀:文化寬度的深度書寫與文化環境的媒體責任
2 0 0 9 年度回顧:光榮與夢想
焦點作品:陳韻如〈非墨之舞〉
重要展覽:「雙凝──台灣女性藝術的鏡觀視角」與
「望向彼方:亞洲新娘之歌(III)──侯淑姿個展」
精采論述:文化經濟力──思索創意產業
關鍵人物:董陽孜
新聞焦點:陶亞倫〈宏觀調控下的當代藝術〉
《藝術家》導讀:藝術接班人與新藝術環境泛論
2 0 1 0 年度回顧:激進之後
焦點作品:葉育男×趙陸「藝術與觀念」系列
重要展覽:媒體大哼──倪再沁特展
精采論述:台灣紀實攝影的傳承與變貌
關鍵人物:張光賓
新聞焦點1:景美人權文化園區游文富作品遭破壞
新聞焦點2:陳界仁重砲抨擊北美館商業媚俗
《藝術家》導讀:城市、藝術、文創法
2 0 1 1 年度回顧:中華民國建國百年
焦點作品:林珮淳〈夏娃克隆啟示錄〉
重要展覽1:後民國──沒人共和國
重要展覽2:山水合璧──黃公望與富春山居圖特展
精采論述:王柏偉〈後現代之後與藝術的未來──尋找藝術跨域的理論與歷史位置〉
關鍵人物1:張照堂
關鍵人物2:楊英風
新聞焦點:大故宮計畫
《藝術家》導讀:台灣美術史之再審視
2 0 1 2 年度回顧:藝術人熱中參與文化政策
焦點作品:〈海市蜃樓──台灣閒置公共設施抽樣踏查〉
重要展覽:行過江南──陳澄波藝術探索歷程
精彩論述:李思賢〈重要的本來就不是藝術──老栗所給予我們的啟示〉
關鍵人物:謝德慶 新聞焦點:「新台灣壁畫隊」海外出擊
《藝術家》導讀:數位.科技.新媒體
2 0 1 3 年度回顧:爭議與抗議──藝術朝社會運動轉進
焦點作品:亞洲大學現代美術館
重要展覽:瞬間的永恆──普立茲新聞攝影獎70年大展
精采論述:呂佩怡「被想像的國際潮流綁架」
關鍵人物1:趙無極
關鍵人物2:吳學讓
新聞焦點:黃色小鴨熱潮
《藝術家》導讀:與時俱進、專業策畫
2 0 1 4
年度回顧:自尊VS.自信──多方交流、亞際對話時代來臨
焦點作品:黃博志〈五百棵檸檬樹〉
重要展覽:城南藝事──漢字當代藝術展
精采論述:龔卓軍〈餘地自治的政治宣傳──論318學運中藝術框架的遽變〉
關鍵人物:陳順築
新聞焦點:吳天章代表台灣參加2015年威尼斯雙年展
《藝術家》導讀:多元、成熟、再出發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