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三民出版.新書搶先報|最速、最優惠的新鮮貨報給你知!
跨界:當代藝術中的游轉與鄉愁
滿額折

跨界:當代藝術中的游轉與鄉愁

商品資訊

定價
:NT$ 499 元
優惠價
90449
缺貨無法訂購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這本集結9篇國際學者與12位國際藝術家之專書,探討21世紀中,許多人所歷經關於當代生命交雜之複雜性。本書探索的議題包含離散美學、認同、歸屬感,及同時討論在當今移居(不論國內或國際)是個頻繁的社會現象之際,我們如何審視21世紀之記憶、鄉愁,與多變的生命感。

本書討論的一系列主題包括世界主義(cosmopolitanism)之承諾、當代中國藝術裡的無助感與短暫特質、德國文件大展、亞洲藝術裡的國族主義與純粹性、以藝術為本質且以參與方式來探討民族學、自傳形式之藝術研究。

中英對照,並有大量藝術家展覽圖片佐以閱讀理解。

作者簡介

【主編】
陳明惠
國立成功大學創意產業設計研究所助理教授,英國羅芙堡大學藝術史及理論哲學博士(英國政府ORS海外學人獎學金)。曾任教於英國德蒙特福德大學,教授「批判與文本」,並曾受聘為美國紐約跨藝機構之訪問教師。以中、英文出版多篇文章於國際重要期刊與學術專書,包含:《Else Art Journal: art, literature, theory, creative media》期刊 (2014)、《Triennial City》(曼特斯特:角落屋出版社,2014)、《n.paradoxa》期刊(2010、2012)、《西方女性研究》(北京: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Gender and Women's Leadership》(倫敦Sage,2010)。同時是國際策展人,已完成以下策展計畫:「表面皮層:英國藝術家Phil Sayers」(高雄市立美術館,2015)、「突擊共和國」(英國曼特斯特亞洲藝術三年展,2014)、「後人類慾望」(台北當代藝術館,2013-2014)等、「美麗人生:記憶與懷舊」(英國、台灣,2011-2012)。


歐蒂.琳絲
英國「新阿什蓋特藝廊」總監,曾任英國南坡公園藝術中心展覽組組長,獲英國瑞汀大學博士學位。曾任教於里士滿美國國際大學倫敦分校、倫敦大學伯貝克學院、瑞汀大學、藍道夫馬肯女子學院。她是英國藝術史學家協會,及其博物館與展覽委員會委員。所策畫的展覽包括2007到11年間的「Rules and Regs」藝術計畫、英格蘭藝術領事會贊助的「At Play」巡迴展覽計畫(協同Cally Trench,2009-12年)。她常在《影像之後:媒體藝術與文化評論期刊》發表,亦是以下專書第一主編:《陰謀住宅:當代藝術中的監控》(協同Pam Skelton,2010年CSP出版)和《藝廊的表演性:呈現互動實境》(協同Laura MacCulloch、Marika Leino,2014年Peter Lang出版)。

序文

跨界:當代藝術中的游轉與鄉愁

這本集結9篇國際學者與12位國際藝術家之專書,探討21世紀中,許多人所歷經關於當代生命交雜之複雜性。本書探索的議題包含離散美學、認同、歸屬感,及同時討論在當今移居(不論國內或國際)是個頻繁的社會現象之際,我們如何審視21世紀之記憶、鄉愁,與多變的生命感。本書討論的一系列主題包括世界主義(cosmopolitanism)之承諾、當代中國藝術裡的無助感與短暫特質、德國文件大展、亞洲藝術裡的國族主義與純粹性、以藝術為本質且以參與方式來探討民族學、自傳形式之藝術研究。

本書是本人於2011~2012年在英國南坡公園藝術中心(South Hill Park)、英國創意新克里藝術空間(Creative Hinckley)、高雄駁二藝術特區所策畫的一場英國、台灣三展場國際巡迴展覽《美麗人生:記憶與鄉愁》所進一步出版之學術專書。本書主要展出以鏡面(lens-based)為創作媒介及多媒體裝置為主之當代藝術家作品,參展藝術家包含:大衛.歐斯沃斯(David Alesworth,巴基斯坦/英國)、馬格達.畢爾娜(Magda Biernat,美國/波蘭)、鄧文貞(Wen-Jen Deng,台灣)、卡列.哈費斯(Khaled Hafez,埃及)、龔嘉薇(Chia-Wei Kung,台灣)、安娜.盧卡斯(Anna Lucas,英國)、菈菈.梅勒帝.穆菈(Lala Meredith-Vula,英國)、胡瑪.穆治(Huma Mulji,巴基斯坦)、喬賽芬.圖拉巴(Josephine Turalba,菲律賓)。

此外,本書亦以在英國與台灣所進行之社區創意藝術活動,探討書中提及之全球化文化議題,參與的藝術家包含保羅.蓋特(Paul Gent,英國)、凱文.雷恩(Kevin Ryan,英國)與娜塔莉.琴保(Natalie Chabaud,英國/法國)。

這本跨領域之專書,集結了來自5大洲之學者、藝術家、藝術學教授,收納共9篇學術論文,寫自瑪莎.麥斯奇蒙(Marsha Meskimmon,英國)、派翠西亞.卡列斯基(Patricia Karetzky,美國)、雷米.巴達穆西(Raimi Gbadamosi,南非)、克里斯汀.太根妮(Christine Takengny,英國)、陳誼芳(台灣)、黛博拉.舒茲(Deborah Schultz,英國)、歐蒂.琳絲(Outi Remes,英國)、瑪吉.奧尼爾(Maggie O'Neil,英國)、凱文.萊恩(Kevin Ryan,英國)。這些文章以學術分析之角度,論述本展覽展出藝術家之作品議題,同時提出深具思慮之觀點,論述關於記憶與懷舊中,當代藝術之複雜度與多元樣貌;更重要的是,本書網結來自不同文化、背景之學者文章,針對所議論之文化課題,提出精湛之論述集結。

鄉愁
「神話與象徵做為懷舊的本質,比日常生活中的經驗更加真實,儘管懷舊本身是混濁不清且多變的。過去是被壓縮成一個單一的整體,而此整體感是以一種『自身的絕對完美性』所呈現,超越現實的批判性。」

社會學學者法比歐.達希爾法(Fabio DaSilva)與吉姆.法特(Jim Faught)在其1982年〈懷舊:當代意識的面向與過程〉(Nostalgia: A Sphere and Process of Contemporary Ideology)一文中指出:「懷舊將特定事物從過去的記憶裡獨立化與被象徵化,因此,我們得以享受一種對過去歷史與記憶更寧靜且安穩之感。懷舊本身並非是完整的現實,它是模糊不清、且被美化的,懷舊裡的過去,否定現實生活中的物質狀況與張力,且擁抱一種情感的烏托邦;懷舊提供一種情感的安全窩,使我們獲得一種平靜且毫無衝突的過去感,進而使我們逃脫現實資本主義社會裡的紛擾、不安全感。」

本展覽的主題「記憶與鄉愁」,暗示一種對於過去烏托邦式的幻想與神話感,因為懷舊本身並不對過去提出批評;相反地,達希爾法和法特認為,它以一種選擇性的方式,對過去的特定事物進行幻想式的崇拜。因此,美麗人生是對於過去一種主觀式的想像,或是對未來美好性的憧憬。本展覽企圖反映這種個人或是社會集體,對於過去的美好感之烏托邦式的追憶,及對於未來完美性的嚮往,這反映在藝術家、觀者與身為策展人的我本身。

參展的這些藝術家本身皆有跨國界、跨文化的旅行或是工作與居住的生命經驗,他們的作品呈現他們對於過去烏托邦式的懷舊感、變幻不定的認同感、及離散(diaspora)的經驗:藉著遊走於不同國家、文化、種族之邊界的經驗,而讓自身對於過去的懷舊感,更顯得複雜、不真實與幻化,進而塑造一種想像的美麗人生之憧憬。「旅行」、「移民」與「認同」的議題,不僅是社會學自80年代末期盛行的重要文化研究課題,在藝術領域上,許多藝術家與藝術史學者更以之做為研究、創作之靈感來源。「游離」是本展覽另一個重要之論述核心,此概念涉及「人自願或被迫由家鄉搬遷到他處」之行為。遷移與旅行在人類的文明歷史中,一直是重要的行為與活動,而近年來藉著交通與科技迅速發展所賜,跨越國界的旅行與遷移已是現代社會裡,愈益重要且具學術批判性的議題。這種社會現象也已形塑成一種置換(displacement)與交雜之文化寫照,且促使人們產生對於鄉愁與幻想中的美麗人生之一種複雜的情緒與觀感。

目次

序文
陳明惠
我的鄉愁與美麗人生:策展說明

第一章 瑪莎.麥斯奇蒙
世界主義的承諾:全球世界的藝術、倫理和想像一個位置的討論

第二章 派翠西亞.卡列斯基
地下的抑鬱鄉愁與當代藝術中的懊悔

第三章 雷米.巴達穆西
隨著遠方的樂聲舞越國境

第四章 克里斯汀.太根妮
 德國文件展--第三空間? 

第五章 陳誼芳
誰的記憶與鄉愁?後國族主義年代之當代亞洲藝術

第六章 黛博拉.舒茲
觀察未知:當代藝術裡的越界

第七章 歐蒂.琳絲
過境生活:描繪臨時性

第八章 瑪吉.奧尼爾
身體與圖像空間:游轉與歸屬

第九章 凱文.萊恩
社區藝術、參與藝術及協作藝術


作者生平

藝術家作品

藝術家介紹

參考書目&索引

書摘/試閱

第2章〈當代藝術之地下藍調、 懷舊與遺憾〉

文/派翠西亞.卡列斯基

憑藉著因政治、經濟和社會巨大改變引起的動盪及錯位感,中國藝術家透過藝術表達當代生活的矛盾以及歷史的失落。曾經歷過失序和動盪的西方藝術家也有相似作品 :因著戰爭和迫害使得馬克‧羅斯科、馬克‧夏加爾、阿希爾‧戈爾基以及馬克斯‧貝克曼等著名藝術家尋求國外庇護。 過去,由顧客委託的藝術作品主要用於加強宗教和國家議題,以及滿足顧客的虛榮心。

如今當代的東西方藝術家雖然接受金錢贊助,卻不受顧客的要求挾制,他們反而可以自由坦誠地審視現代社會的現象。有些藝術家以城市旅行之隱喻表達日常生活中的堅持,其他藝術家則將旅途視為靈性的追求,在城市空虛的唯物主義中找尋軼事。另一部分的藝術家則回顧過去的眾多困難和災難,嘗試了解他們人生錯亂的源頭。當接觸到將藝術做為宣傳手段以及歷史的操縱時,他們沒有表現出任何的介懷,反而仔細審查國家政策是如何對現代生活和歷史記錄造成負面影響。以藝術家尹秀珍為例,旅行是她的作品中最重要的主題,她用旅行箱將城市景觀的軟雕塑呈現出來,使用丟棄的衣物重現她造訪歐洲、美國及中國時最有特色的地標性建築。由2001年開始「可攜帶的城市」項目中包含了重現的《上海》(2002)、《溫哥華》(2003) 以及《柏林》(2006)。

作品媒介的可塑性以及比例的反轉,讓人聯想到克拉斯‧歐登柏格使用驚奇媒介將日常生活物件放大的作品。1962年,歐登柏格將帆布縫製成雕塑,如作品《地板錐》,同年他也創作出將常見物件大幅度放大的作品,如《地板漢堡 (巨型漢堡) 》。兩位藝術家都轉變了他們主題的性質,從小到大,從剛硬到柔軟,從永久到暫時。尹秀珍「可攜帶的城市」透過布料將縮小版的城市結構塞於旅行箱,這些作品代表了現代生活的來去自如特性,以及日新月異的印象、觀念、品味及圖像,然而當旅行落幕時,這一切將縮減為記憶,如同闔上的旅行箱。尹秀珍從一開始便對記憶這個主題感興趣,「在變化迅速的中國,『記憶』似乎比其他東西消失得更快,這就是為什麼保存記憶已成為另一種生活的方式。」

旅行箱讓尹秀珍想起當年她父親為她姊姊製作,但在尹秀珍上大學時送給她的箱子 《個人通信, 2010 年 6 月》。隨後尹秀珍運用多種材料搭配箱子,作品《衣箱 (1995) 》以水泥填滿箱子並將自己的舊衣服疊於上方。作品中有多重個人與集體的含意,有旅行的流動性與水泥的麻木不仁、舊箱與舊衣服代表的過去與持續侵占的未來,還有硬和軟等等的強烈對比。尹秀珍近期的作品觸碰到旅遊的另外一種層面,她在實際交通工具的鋼架上,以舊衣服創造新的零件。以這種方式,她用400件舊衣服改裝了飛機和長達11公尺的小貨車。尹秀珍解釋90年代她妹妹擁有的《小麵 (小麵包)》 是這項作品的相關回憶。此作品陳列於現代藝術博物館,遊客在2010年可以坐在小貨車的矮凳上。
 
其他藝術家透過記錄迅速消失的建築物來表達他們對不安的懷舊感。徐勇用輓聯般的黑白照片記錄舊住宅區胡同。他攝於1990年的《101胡同系列》十分受歡迎,因此發展出一系列北京旅遊路線和日曆。(空蕩的街道,沒有人或車輛的場景保留了古典磚的外觀、社區的氛圍、安寧和人情味。) 在2003年《小方家胡同》作品中,徐勇用彩色攝影拍攝胡同遭拆毀兩星期前的景象,胡同居民站在單層庭院磚塊住宅前接受拍攝。在照片中他們拿著識別他們名字、出生日期還有職業的名牌。在那一天,徐勇總共拍攝了135個人,有從1916年出生的居民到剛剛出生的嬰兒。服裝、植物和其他家用物品的絢麗色彩傳達出人物照片的獨特性與暫時性,與101胡同系列的永恆特質產生了強烈對比。
與徐勇想法相似的張大力,則潦草地將自己的頭像塗鴉在面臨拆毀的建築物上,做為他記錄北京社區拆毀過程的方式。最近徐勇回到他年輕時居住的公營及私營住宅,用他自創的特殊鏡頭拍攝出缺少建築物的照片。他用照相機拍攝的照片沒有經過數位修改,只有輕微調整了顏色,照片呈現出夢幻般的懷舊陰霾,旨在傳遞經時光歷練的記憶體驗和感官知覺。西方相對的當代藝術同樣表達出生活的短暫以及對城市景觀的記憶。葛瑞格利‧庫德森2009年的超乎尋常靜態系列之《近期作品 : 聖所》以黑白色呈現出羅馬影城冷清的街道。構圖和照明,與沒落前的羅馬影城互相呼應。這些照片如同徐勇的照片,用昏暗燈光的黑白照片捕捉凍結的時間。

葛瑞格利有意識地使人聯想到過去,以及愛德華‧霍普鬧鬼小鎮的場景 :「霍普對我的影響很大,他的作品奠基於美國對美麗、戲劇、悲傷、無根性和欲望的感性想法上。」同樣地,塔提塔‧丁 (音譯) 一系列攝於1991年至2002年,326張未修改的《捷克照片》讓她重溫她青春時的場景。城市生活片段的黑白照片——殘存的建築、商店櫥窗、肖像等——重溫她青春的經歷,也記錄了她稱為「社會急劇進步」前的寂靜時刻。這讓人聯想到史蒂芬•蕭爾漫無邊際的青春旅行照片日記。日記記錄了美國內陸平凡的場景和主題—— 加油站、道路標誌、食客、停車場以及在絢麗色彩下捕捉到的劣質內飾。(在此有人可能會提及大衛•霍克尼那時間、地點明確及繪圖顏色鮮豔的西海岸游泳池作品與風景拼貼照片。)
中國藝術家對捕捉印象中西藏那令人雀躍的地形美感,以及遭受工業、政治和社會變化所威脅的土地趨之若鶩。遠離大陸混亂的城市生活,遠處的香格里拉山脈對中國人而言曾經是遙遠並難以接觸的。但現在,香格里拉可以透過高速公路、火車和飛機到達,旅遊目的地正迅速在改變。對徐勇、高磊和高波而言,有異國情調的高原和山脈是更簡單的生活方式以及自然、人類靈性和良善的棲息地。許多黑白照捕捉到大自然無人的浩瀚,在那裡,大自然原始的寂靜主導著一切。

高磊的多方數位圖像組合呈現出四川山谷佛學院的全景超凡脫俗視野,在永恆山脈中,簡單的建築物顯得脆弱。高磊照片中的雪白山脈之荒涼感,使山脈看似陰森恐怖,像與世隔絕的無人區一般。在其他作品中,中國藝術家捕捉了西藏人民的生活方式,以及他們居住的地方。

高波從80年代開始用棕色調的照片做記錄,之後高波用他的血點綴題字,模仿佛教以自己的血抄寫佛經之修行。(藏民的日常活動 : 母親餵養孩子、少年和尚坐著聽喇嘛的教導,其他人則因寒風刺骨戴著口罩聚集在街上。) 不具任何意義的血腥標題,凸顯出虔誠簡單的活動,以及藏民經歷過的暴力和創傷。視覺的訊息擁有神聖的特質,也帶出由相機凍結的時間已經消失了的真實感覺。宋冬於1996年訪問過西藏,他花一小時拍攝自己將官方文件專用的中國印章蓋在拉薩河上。36張記錄他動作的照片帶有濃厚的政治性質,並有各種不同見解,儘管從簡單的角度去詮釋,這些照片還是顯示出對流動的水強壓個人想法的挫折感與枉然。蓋印章的動作指的也許是政府嘗試加強中國漢族居民和傳播漢族文化來維護的地區政策。

宋冬的妻子,尹秀珍,同樣訪問過西藏,她收集當地居民穿過的鞋,將它們成雙排好。這些鞋走過各種各樣的人生,當中有舊的運動鞋、靴子以及精緻的女裝鞋。尹秀珍用不同圖案將它們放置於湖邊,暗示著步行和休息,並且用西藏主要飲食之一的酥油填滿了這些鞋。這幅於1996 年創作的《酥油鞋》被一張有湖、藍天和山脈的照片記錄下來,之後這作品便留在大自然中。這項作品使人想到曾經擁有以及失去的特定時刻和地方。整體來說,這些藏族的作品帶出塔提塔.丁神祕樹木的風景作品或是她2013年近期捕捉到興都庫什巨大山峰和喀布爾河冰川源頭的作品。透過黑與白色,她描繪出這神祕環境細緻入微的細節,壯麗景色與我們所知日常生活中層出不窮的武裝衝突產生對比,令人不禁聯想到杉本博司簡約主義的神祕寧靜海景。這些作品的靈感都源自安塞爾.亞當斯和他在美國西部國家公園攝得的啟發性照片 : 冰川國家公園和大峽谷。大自然的威嚴搭配上破壞、污染和人類存在的證據,留下了失樂園的美景。

另一群藝術家認為文化大革命和它帶來的許多艱辛及後續災難,是他們生活錯位的源頭。不暗示時間的永恆,這一群藝術家用過去的影像做為他們的聲明。當接觸到將藝術做為宣傳手段以及歷史的操縱時,他們沒有表現出任何的留戀,反而仔細審查國家政策是如何對現代生活和歷史記錄造成負面影響。祁志龍是一位畫年輕女性穿著文革時期制服肖像的藝術家,畫中那些只有半身的迷人女性是富裕顧客委託的肖像 (個人通訊, 2009 年 6 月)。作品中文革時期的服裝和髮型重現得非常傳神,但以迷人的眼神取代原本照片中的無辜眼神則顯得不合時宜。隋建國含有諷刺意味地製作出大型並且中空的毛澤東夾克,顯示他對偉大領袖的看法。懷有相同藐視想法的李山則畫出柔弱的毛澤東捻花一笑的作品。

王廣義多數的作品採用60至70年代藝術宣傳的風格,但在敘述文中插入現代的消費產品。王慶松則雇用曾是黨派支柱但現在無家和無社會福利的流動工人,搭配過去熟悉的圖像重現天安門廣場的工人紀念碑。整個作品只用金色及銀色顏料,以加深工作非人道的一面,並反映導致目前景況的政府政策。將過去被視為導致目前情況的罪魁禍首進行審查:婦女是何時變成美容產品的狂熱消費者;可口可樂的廣告有多麼容易取代理想的五年計畫。在西方藝術中也可找到與這些作品概念相似的作品,班克斯對英國以及全世界之社會經濟失敗的嘲諷攻擊往往採用維多利亞風格的圖像。英格蘭輝煌過去的歷史,如同中國的例子,暗示著問題的起源,也放大了哀怨的情緒。

同樣的,卡拉.沃克根據奴隸時代之明信片、印刷品和報紙內容,呈現出過時的視覺比喻。以不合時宜的黑白色剪影諷刺並揭露美國過去以及延續至今的種族主義。儘管看起來復古,這些大尺寸的作品以及對施受虐還有性的坦率描繪手法卻十分現代。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449
缺貨無法訂購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