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2025新年快樂!買書領券省荷包
臺灣沖繩交流史論集
滿額折

臺灣沖繩交流史論集

商品資訊

定價
:NT$ 420 元
優惠價
90378
庫存:2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11 點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本書為財團法人曹永和文教基金會策劃的「臺灣史與海洋史」系列。
本書利用臺灣總督府專賣局公文類纂、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日據時期臺灣戶籍資料、臺灣拓殖株式會社文書、中琉協會關係文書、沖繩縣人事錄、《八重山新報》、《臺灣日日新報》等資料,是以近現代東亞關係為範疇,精闢論述臺灣、沖繩兩地官民、底層勞工,廣大族群接觸與交流,呈現多元化樣態之作品。
本書分為:相互認識、經貿往來、勞務協助三大單元,第一單元闡明沖繩、臺灣距離很近,人來人往相當頻繁,但因治者和被治者相互認識不同,以致兩地經濟發展大異其趣。第二單元以商品為焦點,首先探討沖繩人來臺爭採石花菜,和臺灣人從衝突到融合的互動情形﹔其次解明米與生豬的交換,促使無關稅障礙的臺、沖貿易取代了臺、陸貿易地位。第三單元分析二戰期間沖、臺勞工受雇於日商,遠渡西沙群島採掘化肥原料燐礦問題,及申論戰後美軍支配下的沖繩,大企業國場組委託中琉協會斡旋,代雇臺灣勞工從事基地建設,協助發展地方建設經緯。
本書除了以豐富的圖文資料、田野調查為基礎,結合宏觀與微觀,進行新議題之論證外,書中還到處洋溢著作者對沖繩的熱情與熱心。可以說,通觀近現代臺灣與沖繩交流各面向的書,它不僅是第一本,而且也是臺、沖學術交流值得紀念的成果,值得極力推薦。

作者簡介

朱德蘭(筆名辛德蘭):
日本國立九州大學史學博士。專攻海洋史、臺灣史、華僑史。現任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研究員兼副主任、臺灣史研究所合聘研究員,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兼任教授,
中琉文化經濟協會監事會召集人兼學術研究組召集人、中華民國海外華人研究學會副理事長。
代表著作有《臺灣慰安婦》、《臺灣總督府?慰安婦》(東京:明石書店,2005)、《崔小萍事件》、《長崎華商貿易?史的研究》(東京:芙蓉書房,1997)。
主編史料有解說、編集《臺灣慰安婦關係資料集》2卷(東京:不二出版社,2001)。

名人/編輯推薦

推薦序一
學術交流成果的確認與邁向未來

今年十一月下旬,我的老朋友朱德蘭教授傳來了電子郵件,囑我為其即將出版的新書寫序,由其附寄的書名和目錄看來,書的內容是寫沖繩與臺灣的關係,可以想見是一本意味深遠的書,但因與我的研究專長不同,我想應該另請更適當的研究者寫序才對,想把這個想法回覆給朱教授。
就在躊躇之間,時間很快地到了十二月五日、六日,第十五回琉中歷史關係國際學術研討會(以下簡稱「中琉學會」)在琉球大學召開,朱德蘭教授也以論文發表者和主持人的雙重身分參與盛會,發表的論文正是本書第六章的一部分。研討會開始之前,承蒙朱教授惠賜本書全文複印本一冊,當下我立刻為其?容所吸引。即使我不是此一研究領域的專家,一讀之下,頗能感受其內容的有趣與深度,加上朱教授直接囑咐,也就沒有拒絕的理由,因此,才敢動筆撰寫這篇推薦序。
本書分為三部,每部是由?容互相關連的兩篇論文構成。在此未能詳細介紹各篇?容,深感抱歉。不過,不論哪一篇論文,都是以豐富資料(著作、新聞報導、雜誌、田野調查等)為基礎,展開精密的論證。
以下就本書內容舉出其優異成果的一部分,試著做一說明。例如,收錄在第三部「勞務協助(1937-1969)」中的兩篇論文,這是前人研究少有成果的研究領域,由本論文最先解明的事項為數頗多。作者竭盡精力的資料收集、深刻且慎重的論證,令人印象深刻。此外,第五章解明了沖繩與臺灣的勞動者合力從事西沙群島燐礦採集事業。關於這件事情,一直以來,只見零星的記載,像本書這樣詳細的論證應該是第一次。本章以最近中國的海洋進出問題做事例,指出:關於西沙群島這個與南沙群島受到同等注目的群島,其問題實則與日本領有臺灣,日本敗戰後的臺灣地位問題互相糾結,是個極為複雜的課題。所謂「西沙群島做為臺灣的一部分因而為日本所領有」、「西沙群島是臺灣的一部分、臺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領土,因此,西沙群島就是中國的領土」這樣的說法,臺灣政府當然反對。和釣魚臺問題一?,西沙群島問題的背後也有很複雜的歷史糾葛,本章對於這個政治上的微妙課題做了深刻的論述。
至於第六章,論述了第二次大戰後,被置於美軍統治之下的沖繩,從臺灣引進為數眾多的勞動者來從事美軍基地建設工事。在沖繩,國場組等本地業者與美軍基地建設有關,沖繩的勞動者被動員而成為「軍作業者」(基地勞動者),這件事廣為人知;但是,以國場組為窗口,從臺灣引進大量的勞動者這件事卻不為一般人所知。還有,雖說統稱為「臺灣人勞動者」,但其中卻有臺灣籍勞動者之外的,其他的「義士」(韓戰時期以及韓戰之後,自朝鮮逃離共黨勢力,加入反共勢力的原共?黨軍人)、「義胞」(為追求自由而自大陸、香港等地而來的同胞)、「歸僑」(歸國華僑)等區別,我想這件事情更不為一般沖繩人所知。
沖繩與臺灣在第二次大戰之後的亞洲之中,究竟處於什麼位置?對於這個問題,本書以被稱為「冷戰時期」的戰後世界秩序為背景,描述了身處社會最基層的勞動者的動向,並且通過這些事例來加以解明。有如在閱讀傳說故事一般,趣味盎然。另外,貫穿全書的、論述之時的慎重的細心考慮(例如:將勞動者的姓名,隱藏了其中一字),表現出作者重視人權以及謙虛的心,應可取得讀者的好感。
朱德蘭教授是擔任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研究員兼負副主任重責的研究者,其專門領域:海洋史、臺灣史、華僑史,是日本國立九州大學史學博士,迄今為止,著有《長崎華商貿易?史的研究》(東京:芙蓉書房,1997年)、《臺灣總督府?慰安婦》(東京:明石書房,2005年)、《臺灣慰安婦》(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15年二版一刷);又有主編?資料解?《臺灣慰安婦關係資料集》2?(東京:不二出版,2001年)等多種著作。
朱德蘭教授說著流暢的日本語,也有許多以日文寫成的著作和論文,做為一位知日派的研究者,朱教授有許多日本友人。朱教授是沖繩自1980年代初期開始與本地大學和研究機關學術交流的推進者,也是「中琉學會」(中琉歷史學術會議)發展及營運的中心成員,多年來,發揮了其卓越的領導能力,使得「中琉學會」時至今日,依然持續隆盛,這對沖繩而言,真是一位恩人。而我,做為一位從「中琉學會」設立的準備階段開始,就持續和朱教授經常意見交換的人,想在此向朱教授的盡力,表達敬意。
通過學術交流,沖繩得到了滋養,本書是對這樣的沖繩有著深刻的理解和愛護之情的結果。書中到處洋溢著作者對於沖繩的熱情與熱心,這是臺灣與沖繩學術交流值得紀念的成果。做為一部指示著今後雙方交流的可能性與方向的著作,毫無疑問地,它將會受到學術界長久的重視。本書不僅是一部值得向沖繩年輕研究者推薦,而且也值得向一般沖繩年輕人推薦的著作。因此,期待可以儘早見到本書日語版的出版。
最後,想對作者貼近沖繩的溫暖的心意表示感謝,同時,也祝願今後的研究能有長足的進展。是為序。
日本國立琉球大學名譽教授 上里賢一謹誌
2015年12月25日
(臺灣國立勤益科技大學副教授童宏民翻譯)

 


推薦序二
第一本近現代臺灣沖繩關係史研究

本書是由第一章「日本皇室視察新領地」、第二章「觀光客在臺灣、沖繩的旅遊活動」、第三章「石花菜與社寮島沖繩人聚落」、第四章「臺灣米與沖繩豬貿易」、第五章「西沙群島的沖繩、臺灣勞工」、第六章「臺灣勞務輸出國場組」等六章所構成。各章所收錄的都是卓越的論文,其中,我對於第三章「石花菜與社寮島沖繩人聚落」、第五章「西沙群島的沖繩、臺灣勞工」、第六章「臺灣勞務輸出國場組」的主題投予特別關注。
首先是關於第三章「石花菜與社寮島沖繩人聚落」,當我還是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學生時,曾經從師範大學王?宗教授口中聽到社寮島(現在的和平島)的沖繩人聚落還有戶籍名簿存在。社寮島在基隆港附近,戰前有許多沖繩出身的漁民移居,形成了臺灣最大的沖繩聚落,這件事我從以前就已知道,到目前為止,也曾多次與前往社寮島與戰後沒有歸國,而繼續在臺灣居留的沖繩縣出身者見面。戰後的中華民國政府維持其一貫的、不承認日本領有琉球的主權,因此,他們是以「琉僑」(在臺琉球人)的身分,而特別得到居留許可的人們。其中也有因為無法證明自己曾經長期在臺灣居留,而被取消日本國籍,成為無國籍狀態的人。這個臺灣最大的沖繩聚落的實態,因為缺乏長期的調查與研究,而不為人知。朱德蘭教授在「石花菜與社寮島沖繩人聚落」這一章中,清楚地說明了:每年春、夏,石花菜成長期之際,會有數百名沖繩出身的漁民來到社寮島,潛水採集石花菜之事。沖繩出身的漁民,有的人只要錢一到手,就喝酒喝到天亮,甚至倒臥路邊。看到這種好像死去一般的樣子,基隆人就叫他們:「死琉球人」。這是從戰後仍然繼續留在社寮島的琉僑口中聽來的故事。另外,朱教授也清楚地說明了,社寮島沖繩人聚落並非完全是定住型聚落,根據「日據時期臺灣寄留戶籍資料」記載,同時也存在許多長期寄留者。像這樣,具體論及社寮島沖繩人聚落相關事物的論著,顯然,朱教授的著作是首見學術貢獻的作品。
再來是第五章「西沙群島的沖繩、臺灣勞工」,朱女士運用臺灣拓殖株式會社文書,將西沙群島燐礦石(過燐酸肥料的主要原料)開採有關的勞動條件、勞工人數以及薪水,還有其中的沖繩出身者的姓名明白地揭示出來,並且將開採數量,以表格的形式標示出具體的數?。燐礦石開採的勞動者是由開洋燐礦株式會社所雇用,其中存在著許多沖繩出身者,對於這件事我感到很驚訝,在此之前,我對這個事實完全無知。這些學術訊息,對我而言,是嶄新的見識。我想,對許多讀者而言,無疑地,也從本書得到了新知。對於開拓新研究領域的朱教授,我由衷地表達敬意。
至於第六章「臺灣勞務輸出國場組」指出:戰後由臺灣派遣到沖繩建築業「國場組」來的勞工,從事粗活是必要的,因此,以稱為「義士」、「義胞」、「歸國華僑」的男性為中心,這與鳳梨、甘蔗收穫時期,由臺灣派遣來的「季節勞工」以女性居多,有所不同。書中介紹國場組在臺代理人李雪峰先生是我多年來的熟人,但以李先生代理人的身分,處理因派遣勞務而引起的糾紛,表現得極為活躍,這件事,我也是看過本書才知道的。中琉文化經濟協會第一任理事長方治先生對於戰後臺灣與沖繩的經濟交流,的確有很大的功績。臺灣方面,在臺灣海域追捕沖繩漁船之際,為尋求解決、援救之道而備極辛勞的也是方治先生,這件事我曾聽方治先生本人談過。在文化交流方面,像有三頭六臂一般活躍著,做為沖繩縣出身的學生的身分保證人,照顧過許多留學生的也是方治先生。在「臺灣勞務輸出國場組」這章中,朱教授利用保存在中琉文化經濟協會裡的記錄文書,很詳細地闡明了經由中琉文化經濟協會的仲介而實施的勞務輸出。中琉文化經濟協會在經濟交流上能夠成就實質功績,大概是因為方治先生是中國國民黨中央評議委員、總統府國策顧問的政治地位所使然。像這樣,將臺灣與沖繩的經濟交流,加以學術性地檢討,本書可算是首創。
中琉文化經濟協會也對到目前為止,所有在臺灣舉行的「中琉歷史關係國際學術會議」給予贊助。朱教授是中琉文化經濟協會的監事會召集人,同時兼任歷史委員會主任委員,研究專長是海洋史、臺灣史、華僑史等,但也對中琉關係史非常關心,曾經寫過多篇論文,特別是最近數年來,發表過多篇聚焦在近現代的論文。以中琉關係史的研究而言,關於前近代的研究論文,在數量上可說具有壓倒性,在這種狀況之下,像本書這樣,以近現代為對象,開拓了新的領域,朱教授的學術研究具有重大意義。關於近代臺灣與沖繩的論著也有些許,但像這樣,能夠通觀近現代臺灣與沖繩交流各面向的研究專書,本書可說是第一本。書中揭載了很多圖版和表格,是為了要讓讀者易懂,為了要讓讀者對於近現代臺灣與沖繩交流史能夠有具體的了解。這樣的細心安排,在書中可說是隨處可見,這也是本書的優點之一。
對我而言,這是一本充滿了我所懷念的臺灣往事的、寶貴的書。

日本國立琉球大學教授 赤嶺守謹誌
 2015年12月31日

 

作者序
歲月回眸──我與臺灣沖繩交流史研究

 1982年我在日本國立御茶水女子大學攻讀碩士學位期間,參加和田久德教授的「朝鮮、琉球交流史」研習課程,每周除了和五位學姐輪流做研習報告外,還到老師家一次,一同解讀《李朝實錄》中的琉球史料。1984年在和田久德、岸本美緒兩位教授的指導下,完成論文〈明嘉靖年間(1522-1566年)中國沿海地方?於??略奪貿易?研究〉,通過口試,取得史學專攻碩士學位。1985年進入中央研究院三民主義研究所(今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工作,時值中琉歷史研究專家徐玉虎教授擔任學術訪沖團團長,我是他學生,應邀和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張存武、王璽、臺灣大學教授李東華、臺灣師範大學教授吳靄華、臺北文獻委員會邱秀堂女士等,一行七人同赴那霸參加「中琉歷史文化關係學術文化研究會」,此一機緣引起了我對臺、沖交流史的興趣。
1985年9月29、30日《琉球新報》刊登了拙著〈臺灣─沖繩學術交流之旅「沖繩訪問記」〉上、下篇,記錄8月5日至9日「中琉歷史文化關係學術文化研究會」的學術活動,其中,徐玉虎教授演講「清代琉球人漂流臺灣之研究」;我方訪問琉球大學、各研究機構、沖繩縣立圖書館及舉行史料交換儀式,受到當地文教界人士高度矚目。
而所謂史料交換,是指我方贈送日治時代《臺灣教育文獻》微卷六萬六千張,沖方贈送我們琉球大學我部政男教授在沖繩公文書館發現,世界諸國新聞報導「臺灣牡丹社事件」的複印資料。在沖訪問五天,承蒙時任浦添市公民館係長(股長)又吉盛清、臺灣大學博士生赤嶺守熱忱接待,帶領我們參觀平和祈念資料館、玉泉公園、守禮之門,及觀賞由佐藤先生總監的舞踊團表演「琉球舞」。
首次遊覽沖繩,充分享受了沖繩美麗的自然風光。沖繩萬里無雲的燦爛陽光,天空和大海蔚藍透明,相互輝映,白色沙灘和海面點綴著若隱若現的島礁,令我十分著迷。對於二戰末期美軍登陸沖繩,轟炸、破壞許多古蹟、文獻資料,戰後沖繩人不畏艱辛,努力復原建設,並到處收集散藏於各地的琉球(沖繩)資料,那種熱愛鄉土、重視先人資產,積極重建自身獨特歷史文化的精神,深感敬佩。
臺北中琉文化經濟協會(中琉協會)創立於1958年,創會理事長方治為加強中琉友好情誼,促進民間經濟合作與文化交流關係,一直盡力推動雙方文教、新聞、藝術、體育等團體,及農林漁工商各界人士相互訪問活動。在學術交流方面,1985年雙十節方治理事長組織「中華民國琉球友好訪問團」赴沖,與沖繩文教人士座談時,出席人士盼望有共同研究中琉歷史關係的機會,由於一致贊同在臺北、那霸兩地輪流舉辦中琉歷史關係研討會,訪問團回國後,中琉協會就立即成立文化委員會,敦聘文建會主任委員陳奇祿(中央研究院院士)、教育部次長施金池擔任主委及副主委,並由方治理事長、張希哲副理事長、陳奇祿主委擔任中琉歷史學術研討會籌備會召集人,臺灣大學歷史系教授陳捷先為執行長,開始籌辦「第一屆中琉歷史關係國際學術會議」工作。
1986年11月23日至24日「第一屆中琉歷史關係國際學術會議」在國立中央圖書館大樓視聽資料室召開,與會學者國內有各大專院校從事明清中琉歷史研究者,及中琉協會理監事會聘任為文化委員會者,一共三十八人,國外部分有沖繩、日本本土、韓國、美國、法國、澳洲等地學者二十九人,總計六十七人。論文篇數共二十四篇,包含:中文九篇、日文十三篇、韓文及英文各一篇。開幕當天到會學者、貴賓雲集,機關首長有:教育部長李煥(教育部次長施金池代表)、國史館館長朱匯森、政治大學校長陳治世、逢甲大學董事長高信、故宮博物院副院長昌彼得、歷史博物館館長陳癸淼、中央圖書館館長王振鵠。臺灣學者:梁嘉彬、曹永和、陳奇祿、張希哲、陳捷先、林衡道、徐玉虎、張存武、鄭樑生、吳靄華、黃寬重、劉寧顏、張啟雄、朱德蘭等;沖繩學者:島尻勝太郎、比嘉政夫、比嘉實、田名真之、田里修、糸數兼治、高良倉吉、赤嶺守、知念勇、富島壯英、渡名喜明、照屋善彥、豐見山和行、真榮平房昭等,共計一百餘人。
「第一屆中琉歷史關係國際學術會議」集合了各地從事中琉關係研究者的論文,國內及沖繩新聞界提供相當篇幅的新聞報導。1987年聯合報文化基金會國學文獻館轉交聯經出版公司印製七百本《第一屆中琉歷史關係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
1987年7月10日至22日我為收集中琉歷史資料,單獨赴沖做資料調查與收集工作。同年8月12日《琉球新報》刊登了拙作〈再訪沖繩記〉。我對琉球大學我部政男教授帶我參訪歷史古蹟,如:勝連、知念、垣花、玉城、具志川等著名城址、沖繩海洋博覽會紀念公園;時任沖繩縣立圖書館奉仕課長宮城保幫忙複製論文、圖片;比嘉實教授邀我到那霸高塔晚餐,在十七樓旋轉式餐廳眺望落日餘暉中的景物,三位先輩的親切厚誼,至今仍然銘感於心。
在朋友的引領下,另外見識了沖繩人的夜生活。沖繩文教人士喜歡在酒館裡一邊飲著泡盛酒,一邊聆賞三弦琴伴奏,藝者演唱琉球民謠,在酒意微醺中,時而隨著樂曲手舞足蹈,陶醉於渾然忘我的境界。
1987年方治理事長聘我為中琉協會文化委員會委員,沖繩同道遵循每兩年輪辦一次會議的約定,1988年在那霸召開學術研討會。1988年10月12日至14日中琉協會新任理事長張希哲率領:宋文薰(中央研究院院士)、曹永和(中央研究院院士)、劉寧顏、陳捷先、徐先堯、徐玉虎、鄭樑生、莊吉發、吳靄華、莊伯和、簡瑞宏、張啟雄、朱德蘭、吳密察等十五名學者發表論文。中琉協會常務理事陳世文、李雪峰、祕書長谷玄生、祕書陳寶來也應邀列席。10月11日我方抵達那霸機場時,沖繩「第二屆中琉歷史關係國際學術會議」實行委員會由沖繩國際大學校長高宮廣衛領頭,聚集文教界、政經界、僑界人士等共三十餘人前來機場歡迎。時任沖繩北部製糖會社社長仲田睦南、國場組祕書長渡嘉敷勇、沖繩中琉協會會長宮城人四郎也來機場接機,沒想到二三十年後,他們經營的會社成為我的研究對象。
1990、1992年第三、第四屆中琉歷史關係國際學術會議分別於臺北、那霸舉行。1994年大陸學者首度加入,第五屆由福建師範大學與福州社會科學院與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院在福州合辦。1996年第六屆由北京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承辦。1998年輪到臺北中琉協會接辦第七屆,新任理事長彭炳進聘我為歷史研究委員會委員,協助召集人徐玉虎、執行祕書周光斗籌備會議工作。
2000年中琉協會推選我為監事兼歷史研究委員會主任委員,為反映中琉歷史研究領域的研究成果,在新任理事長蔡雪泥熱心支持下,我將第一至第八屆中琉歷史關係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的中、日文摘要,及二百六十三篇論文目錄整理成冊,2002年出版《中琉歷史關係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目錄要覽》 (483頁)。
中琉歷史關係國際學術會議是為學者提供中琉、臺沖歷史跨學科研究,不同史料、多視角交會的討論平台。2000年以降,我與琉球大學教授高良倉吉、赤嶺守;福建師範大學教授王耀華、謝必震及青島海洋大學教授曲金良、修斌,成為各地輪辦學術會議和編輯出版會議論文集的負責人。統計2000到2015年為止,分別在那霸、福州、臺北、青島,輪流舉行了第八到第十五屆會議。客觀的說,在中外學術界裡,似此鍥而不捨地聚集各地學者,圍繞著中琉歷史關係問題,舉辦長達三十年國際學術研討會的情形十分罕見。
臺北中琉協會內設:文教、中琉歷史研究、經貿、農林水產業、公關、青年、婦女、觀光、體育、原住民等委員會。由於許多委員與沖繩各界人士交往頻繁,送往迎來及共推合作項目開銷浩大,協會經費不足,而常仰賴理事長慷慨解囊,捐款補助。
對於承辦會議的我來說,最感到煩惱的是經費籌措和邀人發表論文兩大問題。關於前者,中琉協會理監事結構轉型,若干成員不重視中琉歷史學術會議學術交流活動,為使學會活動能夠持續下去,和為減少協會經濟壓力,2004年起我朝向個人服務機構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申請補助。2005年第十屆、2013年第十四屆輪到臺北主辦,皆因獲得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提供會議空間、論文印刷費、行政資源,教育部、曹永和文教基金會、中琉協會各補助部分費用,而得順利地舉行。
依例會議結束後,承辦方須將會議論文集結出版。然因以往論文集沒有審查制度,收錄文章有好有壞,以致品質參差不齊。有鑑於學術出版品是促進人類社會發展的一項要素,因此在編輯第十屆會議論文集時,率先組織編審委員會,嚴格要求作者修訂原稿,藉以提升研究水平。
除此之外,我還主張每屆學術研討會應有一個研究主題,會議論文集名稱亦然。此一提議得到赤嶺守教授、謝必震教授贊同,從近幾年研究成果:陳碩炫、徐斌、謝必震主編《順風相送:中琉歷史與文化──第十三屆中琉歷史關係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北京:海洋出版社,2013年) ;辛德蘭(朱德蘭)、劉序楓、廖肇亨主編,《萬國津梁:東亞視域中的琉球──第十四屆中琉歷史關係國際學術會議》(臺北:中琉文化經濟協會,2015年),及2015年12月5-6日琉球大學國際沖繩研究所主辦「第十五回琉中歷史關係國際學術會議──越境的東亞島嶼世界」(那霸:琉球大學50周年紀念館多目的廳),約可看出中琉關係學術活動不斷的向上成長。
再論研究人才方面,近一二十年中國大陸出土許多琉球文獻史料,福建師範大學更於1996年成立「中琉關係研究所」,開設中琉關係課程,培養一批碩士生、博士生,形成老、中、青三結合的中琉關係研究隊伍。相形之下,臺灣研究力量比較分散,由於老一輩凋零殆盡,選擇非主流的中琉關係研究者相當稀少,為了薪火相傳,我們中壯年學者頗需以身作則,努力發表論文,並鼓勵年輕人加入研究行列。
回顧我的研究成果,1990年我到日本國立九州大學攻讀歷史學博士學位,1995年學成歸國後,為修訂博士學位論文出版《長崎華商貿易史的研究》一書(東京:芙蓉書房,1997年),及因應東亞社會高度關注的戰爭遺留問題,全心投入「臺灣慰安婦」研究,故有一段時日屬於中琉歷史研究的空白期。大體言之,早期個人研究集中於15至19世紀中琉關係研究,出版品有以下四篇:
1.〈十五世紀琉球的亞洲外交貿易〉,刊於琉中歷史關係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編集委員會編,《第二回琉中歷史關係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那霸:琉中歷史關係國際學術會議實行委員會,1989年),頁195-224。
2.〈1838年與1866年的封舟貿易〉,刊於中琉歷史會議論文集編集委員會編,《第三屆中琉歷史關係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臺北:中琉文化經濟協會,1991年),頁135-162。
3.〈清乾隆期對中琉交流活動中違法問題的處置方式〉,收入中琉歷史會議論文集編集委員會編,《第七屆中琉歷史關係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臺北:中琉文化經濟協會,1999年),頁365-376。
4.〈從歷代寶案與清代中琉關係檔案看乾隆時期(1736-1795)中琉之間的海難事件〉,收入《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第11卷第2期,1999年,頁203-231。
鑑於明清時代中琉關係重要文獻典藏於北京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臺北故宮博物院、臺灣大學圖書館,資料豐富,內容廣泛,學者多以明清兩朝中琉關係為研究對象,近世臺灣、琉球從屬於中國,近代臺灣、沖繩雖被劃入日本版圖,臺、沖兩地距離很近,人來人往頻繁,地緣命運十分相似,但臺、沖歷史關係鮮少受到大家關注,為填補此一研究領域的不足,自2005年起到2015年為止,我由近代日本與臺、沖關係之視角出發,一共發表論文八篇:
1.〈臺灣拓殖株式會社文書中的八重山史料價值〉,福建師範大學中琉關係研究所編,《第九屆中琉歷史關係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北京:海洋出版社,2005年),頁303-320。
2.〈近代日本皇室的視察活動--沖繩與臺灣的比較研究(1891-1941)〉,中琉歷史會議論文集編集委員會,《第十屆琉中歷史關係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臺北:中琉文化經濟協會,2007年),頁241-280。
3.〈基隆社寮島的石花菜與琉球人村落(1895-1945)〉,琉中歷史關係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編集委員會編,《第十一回琉中歷史關係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那霸:琉中歷史關係國際學術會議實行委員會,2008年),頁217-248。
4.〈基隆社寮島?沖?人集落(1895-1945)〉,上里賢一、高良倉吉、平良妙子編,《東????文化?琉球‧沖繩──琉球∕沖繩‧日本‧中國‧越南》(東京:彩流社,2010年),頁49-77。
5.〈近代觀光客在臺灣與沖?之間的旅遊活動(1895-1945)〉,曲金良、修斌編,《東亞海洋世界中的琉球和中‧琉‧日關係》,北京:北京圖書出版社,2010年,頁46-63。
6.〈基隆社寮島?沖繩人??????(1895~1905)〉,我部政明、石原昌英、山里勝己,《人?移動、融合、變容?人類史 沖繩?經驗?21世紀??提言》(東京:彩流社,2013年),頁53-74。
7.〈20世紀前半葉沖繩人‧臺灣人在西沙群島的勞務活動〉,辛德蘭(朱德蘭)、劉序楓、廖肇亨主編,《萬國津梁-東亞視域中的琉球 第十四屆中琉歷史關係國際學術會議》(臺北:中琉文化經濟協會,2015年),頁255-299。
8.〈勞務外交:臺灣工員輸出沖繩之研究(1966-1972)〉,2015年12月5-6日琉球大學國際沖繩研究所主辦「第十五回琉中歷史關係國際學術會議──越境的東亞島嶼世界」(那霸:琉球大學50周年紀念館多目的廳)。
本書為呈現近十年來的研究成果,第一到第五章為重新修訂並增補舊著,第六章則屬於新著。本書分為:相互認識、經貿往來、勞務協助三大單元,每一單元既自成一體,也互有關聯,讀者可從全書的時間脈絡裡,深入了解近代臺、沖兩地在中、日兩國外交衝突下,族群、官民之間廣泛的接觸與交流實況。
本書得以順利完成,首先要感謝中央研究院各大圖書館、中琉協會、琉球大學圖書館、那霸市歷史博物館附屬圖書館提供寶貴的文獻資料;國史館臺灣文獻館授權,同意使用戰前臺灣專賣局及臺灣拓殖株式會社文書、漢珍數位圖書股份有限公司授權,同意使用其製作優質畫面的臺灣人物誌及《臺灣日日新報》數位資料。
其次,中琉協會歷屆理事長:方治、張希哲、彭炳進、蔡雪泥、沈桂美、謝國棟、趙文瑜(敬稱略)及理監事多方指導,支持我推展臺沖學術交流活動;先師和田久德、徐玉虎及曹永和院士給予諸多啟發;亦師亦友的沖繩學者:我部政男(山梨學院大學法學部部長,退休)、宮城保(沖繩縣公文書館館長,退休)、又吉盛清(沖繩大學教授)指引迷津,點燃我對臺、沖交流史研究的熱情,在此一併深致謝忱。
再次,臺、沖、陸三方舉辦中琉歷史關係研討會的核心人士,臺灣方面:張希哲、陳捷先、谷玄生、李雪峰、陳寶來、蔡正雄、趙美雲;沖繩方面:島尻勝太郎、高宮廣衛、高良倉吉、赤嶺守;中國大陸:王耀華、徐藝圃、謝必震、曲金良、修斌,感謝他們付出努力,奠定良好的合作模式,使我在順利推行學術交流活動的同時,開闢了臺、沖交流史新研究議題。
日本國立琉球大學名譽教授上里賢一是琉球漢詩研究專家,赤嶺守教授是琉球王國研究專家,兩位治學功夫扎實,研究成果累累,非常感謝他們撰寫內容肯綮的推薦序,為本書增添不少光彩。
本書在出版之際,特別感謝曹永和文教基金會策劃、補助出版,遠流出版公司責任編輯張詩薇女士、黃嬿羽女士為審閱書稿付出大量的辛勞。個人學識有限,書中可能仍有疏誤,敬祈專家學者不吝指正。
文末,還要謝謝同事張凱婷小姐設計封面,姊姊朱芝儀、妹妹朱芝慧、哥哥朱德高、嫂嫂李春子、侄兒朱益宏、侄女朱家慶、外甥梁喬、外甥女梁玉、壯敏慈,輪班照顧臥病在床的老母,並分擔瑣碎的家庭事務,全力支持我的學術生涯志業。
朱德蘭寫于臺北南港
2016年元旦

 

目次

推薦序一 學術交流成果的確認與邁向未來 上里賢一
推薦序二 第一本近現代臺灣沖繩關係史研究 赤嶺守
作者序 歲月回眸──我與臺灣沖繩交流史研究

壹 相互認識(1895-1945)

第一章 日本皇室視察新領地
一 前言
二 帝國的新領地-沖繩與臺灣
三 日本皇室視察沖繩
四 日本皇室視察臺灣
五 沖繩與臺灣的統治價值
六 結語

第二章 觀光客在臺灣、沖繩的旅遊活動
一 前言
二 臺灣旅遊業的興起
三 沖繩觀光資源
四 來臺沖繩觀光客
五 訪沖臺灣觀光客
六 結語

貳 經貿往來(1895-1945)

第三章 石花菜與社寮島沖繩人聚落
一 前言
二 沖繩近代漁業的展開
三 基隆漁業發展概況
四 石花菜與沖繩漁民
五 石花菜管理措施
六 社群衝突與融合
七 沖繩人在臺勞務網絡
八 結語

第四章 臺灣米與沖繩豬貿易
一 前言
二 臺灣米穀產量與貿易量
三 日本政府介入米交易活動
四 臺灣米交易方式
五 米貿易商
六 臺灣進口生豬量
七 沖繩養豬業
八 臺灣養豬業
九 生豬商人
十 結語

三 勞務協助(1937-1969)

第五章 西沙群島的沖繩、臺灣勞工
一 前言
二 西沙群島燐礦
三 開洋燐礦株式會社經營西沙群島採礦業
四 沖繩人從業實況
五 臺籍工人騷動事件
六 礦業所作業改善方針
七 結語

第六章 臺灣勞務輸出國場組
一 前言
二 臺灣勞務輸琉政策
三 國場組對工程隊的評價
四 國場組留用臺灣勞工問題
五 結語

圖次
表次
徵引文獻
索引

書摘/試閱

第一章 日本皇室視察新領地

沖繩、臺灣和日本地理環境不同,語言、習俗、文化殊異,歷來學者從法政、教育、歷史等不同視角,針對近代日本在新領地同化新附民問題上,做了若干頗富啟發性的研究。有關官員恭迎皇室與同化關係之研究,較具代表性的有:若林正丈〈1923年東宮臺灣行?及「?地延長主義」〉一文,指出臺灣官民奉迎裕仁皇太子的卑躬行為,是一種「內地延長主義權威性的印記」。原武史《可視化的帝國──近代日本的行幸與巡?》一書,深入分析日本官員恭迎天皇、皇太子是為追求全國統治秩序的統一,及彰顯官民融合一體的殖民政績。朴晉雨〈天皇巡幸所見天皇崇拜與民眾??以福島縣郡山地域為中心〉一文,指出官員利用天皇巡視地方之神聖性,是為建立以天皇為中心的國體和統合國民意識形態。山本信良、今野敏?合著《大正昭和教育之天皇制意識形態──[Ⅰ]學校行事之宗教性格》一書,詳細探討20世紀前半葉日本教育之思想意識是,通過地方政府迎送皇室,培養官民的忠君愛國精神。又吉盛清〈沖繩、臺灣所見天皇與皇族──皇太子「行啟」與皇族「御成」〉一文,主張皇室出訪新領地的目的,主要是為彰顯其關懷新附民之仁德,及地方官宣揚其同化新附民之政績。
本文鑑於日本同化新領地政策和皇室與官民相互認識之異同,較少受到學界關注,為彌補過去研究之不足,擬以日本皇室成員視察新領地為範疇,通過裕仁皇太子出訪沖繩、臺灣之分析,比較沖、臺兩地在日本統治中的地位。


第二章 觀光客在臺灣、沖繩的旅遊活動
所謂旅遊(tourism)是指觀光客(tourist)為達到消遣、度假、療養、保健、學習、宗教、體育運動、工商業務、公務出差、學術研究、探親等,其中一個或一個以上的目的,離開常居地到異鄉或外國的訪問活動。古代旅客受到經濟發展遲緩,交通運輸不便、衛生設備不佳等諸多條件的限制,無論旅行範圍、旅行規模或旅遊內容都相當有限。旅遊活動進入近代,隨著各地產業經濟的成長,人們物質條件與精神文化的提高,越來越受到不同地區、不同行業、不同民族的重視。毫不誇張地說,大量旅客進行跨越海域的交往活動,已經蔚為一股國際風潮,一種大眾化社會現象。
臺灣和沖繩一衣帶水,距離很近,日治時代(1895-1945)進出這兩地的觀光客多不勝數,儘管如此,學術方面的討論卻十分罕見。 本文為補充既往研究的空白,主要利用《臺灣勸業共進會協贊會報告書》、〈臺灣修學旅行日記〉、《臺灣日日新報》、《藍眼睛看見的大琉球》等資料,針對:一、臺灣旅遊業的興起;二、沖繩觀光資源;三、來臺沖繩觀光客;四、訪沖臺灣觀光客等項,做一比較分析。


第三章 石花菜與社寮島沖繩人聚落
社寮島(今和平島)位於基隆東北端,面積約0.8平方公里, 是一處風景秀麗,氣候與沖繩相似的小島。(見圖3-1)日治時代(1895-1945)社寮島周圍水深10餘公尺到100公尺的海區,除了盛產?魚、柔魚、鯛魚、鰹魚、旗魚外,還以生產品質優良的石花菜(寒天草,又名臺灣草)而聲名大噪。社寮島漁業資源豐富,海路距離沖繩很近,每逢春夏二季石花菜成長期,約有數百名沖繩漁夫來此採集,漸漸的,季節性漁民定居下來,飲食店、雜貨店也相應而生,島的西北端形成一個頗具規模的沖繩人聚落。
有關沖繩漁民移居社寮島的研究,1932年鈴木民部〈基隆港一般海上生活者的社會性設施問題〉一文,對沖繩人生活樣態有很詳細的描述。1990年又吉盛清實地踏查沖繩人遺址,對沖繩人生活軌跡做了一些補白。2005年呂青華訪問5名社寮島居民、1名宮古島出身的魚販,對戰後沖繩人的去向做了若干調查報告。2008至2013年筆者發表三篇論文:〈基隆社寮島的石花菜與琉球人村落(1895-1945)〉、〈基隆社寮島的沖繩人村落(1895-1945)〉、〈基隆社寮島的沖繩人網絡(1895-1945)〉,分別以石花菜、沖繩人村落、沖繩人網絡為焦點,針對社寮島沖繩人的經濟活動做了不同面向的探討。
本文為對沖繩人移居社寮島背景、採集與買賣石花菜實況,以及與當地人競爭漁業情形做一系統性的論述,擬就:一、沖繩近代漁業的展開﹔二、基隆漁業發展概況﹔三、石花菜與沖繩漁民﹔四、石花菜管理措施﹔五、社群衝突與融合﹔六、沖繩人在臺勞務網絡等項,做一具體的分析。


第四章 臺灣米與沖繩豬貿易
米為臺灣人、沖繩人(琉球人)的主食,豬肉為其重要副食品。沖繩稻作很少,米糧多賴進口,對外大宗輸出品有:黑糖、布料、草蓆、瓷器、泡盛酒、生豬、漆器等。據1928年統計,沖繩縣生產額之中,糖業排名第一,其他產值依序為輕工業、水產業、畜產業、林產業、礦產業。
明清時期臺灣與琉球很少往來,19世紀後半葉兩地歸屬日本統治後,由於1896年大阪商船株式會社開設大阪→神戶→鹿兒島→大島→那霸→八重山→基隆定期航路,臺、日之間的海洋變成日本帝國的內海,做為中途站的沖繩隨著臺、日貿易額的增大,其商貿網絡也不斷地向臺、日地區擴大。
有關臺、沖之間人群移動的探討,又吉盛清、水田憲志、松田良孝、松田??子、野入直美、卞鳳奎分別就:二戰以前沖繩人移居臺灣、沖繩婦女來臺打工、臺灣人移居八重山、八重山臺灣季節工等議題,做過一些調查與研究。 相形之下,臺、沖兩地的商品流通,尤其是商品交換之研究,似乎十分罕見。本文鑑於大米與生豬在臺灣、沖繩有很大的消費量,為闡明臺米與沖繩豬交易實況,主要利用《沖繩縣史》、《臺灣日日新報》及諸先學著作,針對:一、臺灣米穀產量與貿易量;二、日本政府介入米交易活動;三、臺灣米交易方式;四、米貿易商;五、臺灣進口生豬量;六、沖繩養豬業;七、臺灣養豬業;八、生豬商人等項,做一具體的分析。


第五章 西沙群島的沖繩、臺灣勞工
西沙群島(Paracel Islands)位於南中國海(South China Sea),離高雄港720浬,離香港380浬,離海南島280浬,是由20餘個珊瑚島礁所構成的群島。西沙群島分為二部分,東北端稱為Amphitrite Group(日譯海神群島,中國命名宣德群島),包括:Tree Is.(樹島)、North Is.(北島)、Middle Is.(中島)、South Is.(南島)、Woody Is.(林島、多樹島)、Rocky Is.(石島、多岩島)、Lincoln Is.(東島、玲洲島)和其他島礁;西南端稱為Crescent Group(呈新月形,日本譯名新月群島,中國命名永樂群島),包括:Pattle Is.(筆島、珊瑚島)、Money Is.(金銀島)、Robert Is.(墨島、甘泉島)、Dramond Is.(伏波島)、Duncan Is.(大三腳島)及其他島礁。多樹島是香港往來南洋群島的要衝,金銀島是聯絡越南與香港及歐亞航路的交通要道,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見圖5-1、表5-1、5-2)
當代有關西沙群島的研究,學者以主權爭議為核心,圍繞著南海諸島的發現、海洋資源、戰略位置、運輸利益、領土歸屬等,由歷史、地理、經濟、法律、軍事等不同角度,做過一些文獻考證、實地調查及國際關係分析。 唯,以臺灣拓殖株式會社文書為線索,探討戰前日本人、沖繩人、臺灣人到西沙群島從事採礦活動的研究似乎沒有。本文為考察20世紀前半葉燐礦有何價值?日商如何推展西沙群島事業?沖繩人、臺灣人勞務分工情形如何?擬以臺灣拓殖株式會社文書、臺灣總督府出版品為基礎,針對:一、西沙群島燐礦;二、開洋燐礦株式會社經營西沙群島採礦業;三、沖繩人從業實況;四、臺籍工人騷動事件;五、礦業所作業改善方針等項,做一深入的分析。


第六章 臺灣勞務輸出國場組
沖繩古名稱琉球,1879年明治政府廢止琉球藩,設置沖繩縣,把琉球王國解體劃入日本國土後,沖繩經歷了近代化→日本化→被差別待遇→軍國主義教育→太平洋戰爭美軍登陸無差別攻擊,許多島民淪為砲灰的苦難歲月。1945年日本戰敗投降,沖繩成為美軍對抗俄羅斯擴張主義的據點,1972年脫離美國統治,回歸日本後,方始結束政局詭變、社會動蕩的時代。
美軍支配沖繩,初行軍政,1950年改行民政,軍政府改為美國駐琉球民政府(United States Civil Administration of the Ryukyu Islands,簡稱USCAR),軍司令官兼任民政府副長官(High commissioner)。1952年USCAR成立統轄沖繩住民的"琉球政府"。琉球政府實施行政、立法、司法三權分立制度,不過,權力有限,行政主席是由USCAR副長官任命。
美國統治沖繩,流通貨幣是美軍發行的軍票B圓和新日本圓,經過幾次交換,1948年統一通貨為軍票B圓。(見圖6-1)1950年美軍以120B圓兌換1美元的匯率,展開基地建設後,沖繩經濟依存基地經濟體制越來越強。 1958年美國為導入外資,廢止B圓改用美元,自此時起到1972年為止,美元成為沖繩的法定通貨。
美軍治理時期的沖繩,一切都以軍事優先。1965年美國介入越南內戰(1960-1975年),B52轟炸機原本是從關島出擊,後來隨著戰局緊迫,便以颱風避難為由,飛來嘉手納基地直接出擊。1968年B52轟炸機常駐嘉手納,嘉手納成為進擊越南的空軍基地。 (見圖6-2)
1960年代沖繩各項建設日新月異,然因本地工人不足,臺灣勞動力豐沛,各廠商因而紛紛向臺聘僱工人。有關臺灣勞務輸琉問題,學者曾對:沖繩糖廠聘僱臺灣季節工、中琉文化經濟協會選介工人事業、琉球華僑介入勞動市場、臺灣女工在琉勞務狀況,做過一些討論。 唯,著名商社國場組雇用臺灣工人原委,尚未受到大家關注。本文主要利用中琉文化經濟協會關係文書、國場組書信,擬就:一、臺灣勞務輸琉政策﹔二、國場組對工程隊的評價﹔三、國場組留用臺灣勞工問題等項,做一具體的分析。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378
庫存:2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