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三民出版.新書搶先報|最速、最優惠的新鮮貨報給你知!
山光道上的足跡:東蓮覺苑八十年
滿額折

山光道上的足跡:東蓮覺苑八十年

商品資訊

定價
:NT$ 530 元
優惠價
90477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14 點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東蓮覺苑,坐落於跑馬地山光道上,是港島第一所佛教寺院。

 

該苑由何東爵士夫人張蓮覺居士發心興建,於1935年正式開幕。寺院建築典雅,外形就像一艘紅塵擺渡的般若之舟。自創苑以還,一直致力於佛教的弘法利生事業,先後禮請太虛大師、虛雲老和尚、靄亭法師等佛門龍象來香江弘法,開啟了香港佛教近代發展的一個重要里程,在香港佛教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張靜蓉,為何不像其他富豪太太般留在家中,過著優哉悠哉的生活,而是寧可走出家門,不辭勞苦的創立東蓮覺苑呢?其行動舉止反映了個人怎麼樣的成長背景、生活態度和人生理想呢?該苑由構思擘劃,到奠基興建,再到不同時期的擴建修築過程,歷盡了多少風雨波折呢?在布施濟眾與興學弘法方面又為社會作出了何種重要貢獻呢?其成長、不斷壯大及薪火相傳的不同階段,又折射了社會怎樣的蜕變與發展軌迹呢?

 

本書嘗試透過從大小檔案館、圖書館及不同公私部門所保存中歷史文件、紀錄與資料的蒐集與耙梳,加上與不同相關人士的深入訪談,尋找該苑走過的不凡足跡,從而重塑其在推動教育、宣揚佛法,以及孕育多元文化方面所扮演的角色和貢獻,豐富香港「荒涼漁港搖身一變成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傳奇故事。

 

東蓮覺苑盛載著豐富的歷史,是香港歷史的一部分。

 

對東蓮覺苑八十年非凡歷程的尋蹤,也清晰地展現了香港社會的巨大變遷。昔日人跡罕至的山光道,已成大廈林立、人流如鯽的繁華之地。唯東蓮覺苑這一方凈土,依舊暮鼓晨鐘、梵音袅繞,吸引著善眾前來去塵脫俗、洗滌心靈。「興學弘法」也是一代代東蓮覺苑人堅持恪守及發揚的宏願。

 

作者簡介

鄭宏泰博士,現任香港中文大學亞太研究所助理所長、社會與政治研究中心聯席主任,香港大學香港人文社會研究所名譽助理教授。曾在香港大學先後考獲工商管理學士、哲學碩士及哲學博士學位,主要從事華人家族企業傳承、香港潮州人及米業、香港華人身份認同、香港股票市場、香港寄澳門社會調查與分析研究。

 

黃紹倫教授,現為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名譽高級研究員,香港大學香港人文社會研究所名譽教授。曾先後在香港大學及香港中文大學取得社會科學及碩士學位,之後於英國牛津大學完成文學碩士及哲學博士學位,主要從事企業家精神、華人社會文化、移民現象、香港社會調查與分析等研究。

 

名人/編輯推薦

我們很感恩鄭宏泰博士及黃紹倫教授花了大量的時間和心力,寫成了這冊《山光道上的足跡——東蓮覺苑八十年》,希望大眾能藉此增加對東蓮覺苑的了解。

——李焯芬教授

 

東蓮覺苑盛載著豐富的歷史,是香港歷史的一部分,但知者不多。鄭宏泰、黃紹倫兩位教授已出版過多本有關書籍,洛陽紙貴、廣受好評。最難得的是能深入淺出,雅俗共賞。相信這本新著《山光道上的足跡——東蓮覺苑八十年》也不例外!

——丁新豹先生

序言一 紅塵擺渡的般若舟

坐落於跑馬地山光道上的東蓮覺苑,是港島第一所佛教寺院,由何東爵士夫人張蓮覺居士發心興建,於1935年開幕。寺院建築典雅,外形就像一艘紅塵擺渡的般若之舟。東蓮覺苑自建寺以還,一直致力於佛教的弘法利生事業,先後禮請太虛大師、虛雲老和尚、倓虛長老、寶靜大師、若舜大和尚和靄亭法師等佛門龍象來香江弘法,開啟了香港佛教近代發展的一個重要里程。

坐落於荃灣的弘法精舍是東蓮覺苑在香港的另一個道場,建成於1939年。弘法精舍初期是由寶靜大師主持的佛學院,學僧之中有覺光法師,也就是後來擔任了48年的香港佛教聯合會會長的覺光長老。上世紀五十年代初,倓虛長老、定西法師及樂果法師(時稱東北三老)在弘法精舍開辦「華南學佛院」,辦了兩屆,每屆三年。畢業的學僧包括永惺、暢懷、智開、聖懷、大光、樂渡、性空、誠祥、寶燈、泉慧法師等數十人,後來均成為佛門龍象,對戰後香港及海外佛教的發展起了十分關鍵的作用。弘法精舍對佛教的貢獻,於此可見一斑。

東蓮覺苑的弘法利生事業,具備了與時並進的特色。近年,在何鴻毅主席的倡導下,東蓮覺苑在佛學教育的年輕化、國際化及網絡化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不斷有創新和突破,包括支持香港大學及海外多所著名大學開辦佛學課程及成立佛學研究中心、建立大型網站「佛門網」等,以因應時代的需要。

我們很感恩鄭宏泰博士及黃紹倫教授花了大量的時間和心力,寫成了這冊《山光道上的足跡──東蓮覺苑八十年》。希望大眾能藉此增加對東蓮覺苑的了解,亦歡迎大家有空時來東蓮覺苑參訪,同沾法喜,生活得更快樂自在。

香港東蓮覺苑主席 李焯芬

二○一六年元月

目次

序言一

序言二

序言三

第一章:緣起

引言

撒下信仰種子

飽嘗人生苦難

尋求拯厄除難良方

確立興學弘法目標

結語

第二章:創立

引言

尋找與競投創苑地皮

著手擘劃並展開工程

工程完成與裝修佈置

正式開幕與投入服務

結語

第三章:成長

引言

授學講經與舉辦「萬善緣」大會

籌辦佛誕盛會與週年誌慶

學校不斷發展與籌劃擴建校舍

苑務逐步展開與簡樸生活點滴

抗戰軍興與弘法救世

結語

第四章:傳承

引言

行政管理盡交專業團隊

創立永久機關與成立永久基金

挑選精英組成董事局

幾經努力取得地皮擴建校舍

結語

第五章:挫折

引言

炮彈橫飛與苑舍無損

香港淪陷與苑務難展

糧食不繼下的自耕維生

熬過苦難與迎來和平

結語

第六章:恢復

引言

致力苑務重建與佛教發展

堅持信念與終獲地皮

擴建校舍與穩步弘法

迭失先導與上下同悲

結語

第七章:發揚

引言

保持發展勢頭與獲得捐助日多

深化管理與領導更替

配合社會所需與擴大服務範圍

駁斥佛教的負面標籤與反對僧尼結婚之議

結語

第八章:整固

引言

中英談判與信心危機

再失領導與社會變遷

苑長一職頻換與苑務發展抑揚

弘法擴展加國與光大東蓮覺苑

香港回歸歷程與佛教發展新貌

結語

第九章:創新

引言

打造管理團隊以應對社會變遷

因應時代前進創設「佛門網」

打進知識殿堂興辦佛學課

連結世界各地興學弘法

結語

第十章:永續

引言

核心價值的永續

領導才能的永續

網絡資本的永續

經濟基礎的永續

總結

 

參考資料

附錄 東蓮覺苑大事年表

書摘/試閱

第一章:緣起

引言

與中外社會不少傳世的興學弘法慈善組織一樣,東蓮覺苑的名稱,驟聽起來或許平平無奇,不覺特別,但若深入了解其不凡的創辦緣起、跌宕的發展歷程,以及其八十年來走過的曲折道路,則肯定讓人印象深刻。在進一步了解該苑原來早年由一位香港傳奇女子——何張靜蓉——一手創辦後,相信更會對其非凡發展的故事難以忘懷。

東蓮覺苑名稱中的「東」字,來自上世紀五十年代前香港首富何東;「蓮覺」二字則來自張靜蓉。張靜蓉乃何東平妻,學佛修行的外號為蓮覺居士。換言之,「東蓮覺」乃張靜蓉與丈夫名字的結合。她特意採用學佛修行外號,而非俗世本名「靜蓉」,或恰凸顯了其宣佛弘教的志趣。至於名稱中的「苑」字,本指種植林木的地方,引申為薈萃、集中之處,多指學術文藝中心(《辭海》,19992104)。創辦人選擇以「苑」作稱謂,一方面似要說明其位置遠離鬧市、隱身山林,另一方面則似是寄望其日後能成為薈萃菁英的講學論道重鎮。

張靜蓉,為何不像其他富豪太太般留在家中,過著優哉悠哉的生活,而是寧可走出家門,不辭勞苦地創立東蓮覺苑呢?其行動舉止反映了個人怎麼樣的成長背景、生活態度和人生理想呢?該苑由構思擘劃,到奠基興建,再到不同時期的擴建修築過程,歷盡了多少風雨波折呢?在博施濟眾與興學弘法方面又為社會作出了何種重要貢獻呢?其成長、不斷壯大及薪火相傳的不同階段,又折射了社會怎樣的蛻變與發展軌跡呢?本書嘗試透過從大小檔案館、圖書館及不同公私部門所保存中的歷史文件、記錄與資料的蒐集與耙梳,加上與不同相關人士的深入訪談,尋找該苑走過的不凡足跡,從而展示其在推動教育、宣揚佛法,以及孕育多元文化方面所扮演的角色和貢獻,豐富香港「荒涼漁港搖身一變成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傳奇故事。

撒下信仰種子

要訴說東蓮覺苑的故事,當然要從其創辦人張靜蓉的人生經歷與信仰談起。然則,張靜蓉的人生故事有何獨特之處呢?個人信仰緣何形成,之後又為何會強化成興辦學校、廣傳佛教的實際行動呢?本章讓我們先集中談談她構思創立東蓮覺苑的緣起,以及其擘劃和創立的過程。

正如我們在《何家女子》一書中提及,張靜蓉在18751216日生於香港,父親張德輝乃舉止華化的歐亞混血兒,母親楊氏才是華人。張靜蓉雖屬混血兒,但因父母舉止與普羅華人無異,自然亦自少深受中國傳統文化的薰陶(鄭宏泰、黃紹倫,2010a)。其中的重視血脈親情、強調人倫孝道,服膺男主外、女主內思想,以及三從四德等觀念,則自小深深地烙印在張靜蓉的心坎之中。

受傳統的「女子無才便是德」與「女子三步不出閨門」思想的影響,父母在張靜蓉小時候便要求其紮腳(纏足),並禁止她接觸書本、讀書識字,而是要求她專心針線女紅,期望將她培養成為賢良淑德的閨女,長大成人後嫁得好人家,有個好歸宿。但是天資聰慧的張靜蓉,在稍為懂事之後,即向父母提出:其一是要求停止紮腳;其二則是希望可像男子般讀書識字,接受教育。可見,她懂事後,即能對傳統中的迂腐陋敗提出質疑,後者尤其成為她日後努力的方向。

對於年幼懂事、秉性賢慧的女兒認真提出的要求,父母據說在慎重考慮後接受了第一項。原因可能是感受到女兒紮腳過程的痛苦,因而心有不忍;對於第二項要求,父母考慮到當時女子讀書的社會風氣未開,害怕授人話柄而沒有完全接納,但讓她私下自行學習,讀書識字。得益於父母的「一念之仁」,張靜蓉隨後免除了繼續紮腳的痛苦,並可通過書本增進識見、拓闊視野,從而走進了知識之門。

更為重要的,是張靜蓉的母親篤信佛教。因此,耳濡目染之下的張靜蓉,自修學習時最常閱讀的也是經文佛理。母親還常向她講解一些佛祖或觀世音菩薩顯靈行善濟眾的故事,加上日常陪伴母親一起禮佛誦經,因而在她心中撒下了信仰佛祖的種子。這些,給她日後的人生帶來了極為深遠的影響。張靜蓉曾說:「余家世信佛,逮吾祖母、吾母尤篤。故余髫齡時即知敬三寶(佛寶、法寶、僧寶),志修梵行,雖感化於庭訓,亦根之夙具也」(何張靜蓉,193487)。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477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