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12/26年度盤點作業,門市店休一天,網路書店將暫停出貨,12/27將恢復正常營業,造成不便敬請見諒
劇場演義:演藝娛樂現代化的天外天劇場
滿額折

劇場演義:演藝娛樂現代化的天外天劇場

商品資訊

定價
:NT$ 300 元
優惠價
90270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8 點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電影道盡人生悲歡,歌仔戲搬演忠孝節義,胡琴鑼鼓齊鳴換京劇登臺,藝術之餘兼及飲食休閒,天外天劇場榮景曾如斯。話說從頭,日治時期中部首富吳鸞旂傳奇一生,私人戲院由其子吳子瑜出資擴建為劇場,第三代吳燕生傳承詩詣,吳家三代層層疊出劇場與櫟社共通的俠氣背景。昔時天外天劇場歐式建築風采壯觀華麗,藝文娛樂盛極一時,文雅春風吹拂得劇場一片欣欣向榮、繁花錦簇。戰後劇場進入如秋的憂鬱,易主以國際戲院繼續闖蕩江湖,無奈生機漸失宛若冬之冷寂,終與藝文漸行漸遠,空遺一身傲骨。九天之外有否曙光?時至今日,我們仍殷殷詰問。《劇場演義》好戲開鑼,欲知詳情,君請入座。

關於「臺中學」:
地方學能完整描繪地區的獨特歷史發展脈絡,傳承及活化運用在地文化智慧,因此,臺中市政府文化局對「臺中學」書系的策畫,選擇臺中市具代表性的生活面指標為主題,發掘臺中地區最具本土性、獨特性的特色,運用柔性的筆觸與豐富的圖像,期能讓本地市民更親近、關注自身的生活脈絡,也提供外地大眾了解在地文化的媒介。

作者簡介

蘇全正

歷史學博士,研究領域為宗教史、臺灣史、文化資產保存。1990年代參與臺中市文化資產義工培訓、社區總體營造藝文調查,並擔任地方文史工作室開創工作者。曾任臺中市政府社區總體營造委員會、古物類文化資產審議委員會委員(直轄市)、雲林縣政府遺址類文化資產審議委員會委員。



郭双富

曾任臺中市鄉土文物學會總幹事、臺中縣文化推廣協會理事長,及師範大學、中興大學、暨南大學、靜宜大學、朝陽科大歷史學諮詢委員。現任大屯文史工作室負責人、臺中教大、逢甲大學歷史系諮詢委員、埔里地方文化館營運發展委員,及臺灣古文書學會常務理事。對於臺中市的歷史變遷與發展有深入研究,擅長文物年代及真偽之鑑識、紙質文物修復,並收藏珍貴古文書籍、契約、照片等文物,常提供各學術單位展覽,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道卡斯古文書展」、外埔鄉圖書館「古文書展」、中研院史語所「臺灣教育資料展」、臺中市文化中心「宗教符咒特展」、國立中興大學藝術中心「百年臻藝:郭双富前輩畫作收藏展」。曾榮獲97年國史館臺灣文獻館第三屆傑出臺灣文獻推廣獎。

序/導讀:
儲備臺中的人文精神/林佳龍
近年來,做為宜居城市臺中市吸引各地的民眾陸續移入,人口大幅成長,躍居全臺第二大城,同時民眾對生活品質的訴求相對提高,人文精神也隨之抬頭。政府應如何規劃城市願景,以符合市民期待,這一步極為重要。
現今的臺中,能受到愈來愈多人的認同,過去打下的基礎功不可沒。許多在地的民間團體在此基礎上,活絡熱切地在臺中各地舉辨藝文活動,布置閱讀、品茗、及享用文創餐飲的舒適生活空間,或透過舉辦讀書會、講座等不同方式推展這座文化之城,使它的生活面貌、運轉軌跡可以清楚地被自身與外界所認識。而市府的文化團隊也不落於人後,以出版的力量凝聚這些人文精神,用以滿足這座對自身文化越來越有自覺的城市。
為了與過去眾多學術性的調查研究報告做區別,臺中市政府文化局特別策畫出「臺中學」叢書,以故事傾訴當地,以圖片還原環境,讓大眾透過這套書去發掘更多臺中的美好,進而典藏臺中的歷史、文化與生活。去年付梓的臺中學專書裡,分別暢談「臺中公園的今昔」、「領航者林獻堂」、「葫蘆墩圳探源」、「清水人文地誌學」、「世界珍奶與臺中茶飲」等五大主題,都獲得廣泛的回響。
今年,我們聘請宋德熹與朱書漢、游博清、方秋停、郭双富與蘇全正、林景淵與曾得標等專家學者,撰寫第二輯的臺中學,推出《驛動軌迹:臺中火車站的古往今來》、《市街之味:臺中第二市場的百年風味》、《書店滄桑:中央書局的興衰與風華》、《劇場演義:演藝娛樂現代化的天外天劇場》、《踢躂膠彩:臺灣膠彩畫之父林之助》,希望大家透過這五部專著看到臺中昔日的風華、現今正在進行的輪廓,與未來城市發展的藍圖,了解這塊土地的身世背景,進一步與臺中產生深厚的情感與歷史文化連結。
得以在一座人文風氣濃厚的城市中生活,無疑是幸福的。當然,臺中文化重鎮的地位之所以屹立不搖,靠的無非是一種長時間文化的累積,我們現在走的每一步路都是為將來進行儲備,所以我們也會持續出版一系列與臺中學相關的書籍,透過記錄不同階段、不同層面的人事物,增加這座城市的多元文化厚度。

「百年城」的五道歷史光芒/王志誠
臺灣遊客偏愛日本京都。因為,那是一座洋溢著人文、藝術、歷史等氣息的棋盤式城市。然而如今卻極少人知道,昔日的臺中市也因為曾以京都為城市規劃的藍本,而被賦予了「小京都」的美稱。我們可以想像一下百年之前的中區地貌──宏偉的臺中火車站、臺中市役所、臺中州廳;以及許多香火鼎盛的寺廟;寧靜的各類日式傳統住宅;摩登的巴洛克式洋房、現代的市場建築;以及嫵媚柔人的柳川與石橋──那份傳統與現代、繁榮與靜謐並行的優雅,也曾經在臺中如此深刻地駐足過。
生活在「小京都」這座風情萬種的城市,我總想,要怎麼樣讓它的優雅再現,或是更廣為年輕一輩所知;當然,臺中不只有優雅的小京都,還有更多精采繽紛的山海景致與極富臺灣味的城貌,提供了許多足以形塑臺中的關鍵字庫。這些字庫的單詞不應只是單薄的名詞,而是更能引發人們情感共鳴的聲音,於是,「臺中學」系列在2016年誕生了。
第一輯「臺中學」付梓後,不僅受到海內外矚目,也獲得國史館臺灣文獻館的出版獎勵,以及文化部中小學生優良課外讀物的推介選書。市府與文化局團隊感謝各界的肯定之餘,今年也再接再厲,繼續編纂「臺中學」第二輯,規劃「臺中火車站」、「臺中第二市場」、「中央書局」、「天外天劇場」、「臺灣膠彩之父林之助」等五大主題,重塑「小京都」的生活與人文風貌。而第二輯的籌畫與撰寫,很榮幸邀請到中興大學及臺中在地的專家學者們,以他們豐厚的史學素養及在臺中生活多年的實地經驗,為這五個臺中關鍵詞彙刻劃立體細緻的脈絡。
在臺中火車新站開通之際,對舊站的記憶與感情依舊鮮明地存在於每個臺中人的心中,《驛動軌迹:臺中火車站的古往今來》便是一個精準的彙整與見證;本書由中興大學歷史系教授宋德熹、長期以「寫作中區」為筆名記錄臺中的朱書漢執筆操刀,不捨中卻又帶著期盼的心情,為這座老火車站的曾經與將來留下註腳。第二市場已是「臺中美食」的另類代名詞,而美味根植於整個場域獨特的歷史氛圍;透過《市街之味:臺中第二市場的百年風味》,擅長臺中發展史與文化交流史的游博清讓我們聽到了日語、臺語、國語交雜出的市場語言,更在古色的紅磚樓下聞到了青蔬、鮮魚的氣味,從不因百年過去而變質。
在電視、電腦等3C產品還未問世的年代,人們最大的娛樂便是閱讀與看電影,中央書局與天外天劇場因此與許多人的青春歲月遇見相逢。散文家方秋停不但以生動的說故事手法將中央書局在臺中建立文化碉堡的歷程娓娓道來,更訪問了諸多文化界人士,讓中央書局透過他們的記憶逐步復甦;對於即將重獲新生的中央書局而言,《書店滄桑:中央書局的興衰與風華》是一本不可或缺的指南。而天外天劇場或許是第二輯系列中最不容易詮釋的主題,但長期關注此地的蘇全正依舊透過中部首富吳鸞旂傳奇的一生,及其子吳子瑜對劇場的出資、投入,爬梳出天外天劇場的輪廓,成就了《劇場演義:演藝娛樂現代化的天外天劇場》這部作品,本書也幸得「臺中文史寶庫」郭双富的協助,收錄許多精采的圖片文獻。
如同第一輯的規劃,第二輯也選錄一位知名的臺中人物作為全輯亮點,出生在大雅、壯年乃至老年皆活躍於臺中的一代膠彩畫大師林之助便以《踢躂膠彩:臺灣膠彩畫之父林之助》一書登場。這部由林之助弟子曾得標及中興大學教授林景淵執筆的作品,除了清晰地勾勒出大師幽默迷人的風采,更重現他在動亂的大時代中,仍穩健地步向美之天地的堅定理念,是一部精采絕倫的人物觀察寫真。
巡禮了「臺中學」第二輯,我們會發現臺中何以在當年能坐擁「小京都」的封號,而這次的選題除了著重地理、歷史的主軸,也將視野延伸至庶民生活、美術藝文的層面,希望民眾不只能從文史的角度去認識臺中的曾經,更能感受與欣賞它美麗的面貌與內涵。

目次

市長序 儲備臺中的人文精神
局長序 「百年城」的五道歷史光芒
前 言 天外天劇場風雲再起
【天外演義篇】
第一章 直上九重天──天外天劇場的創建
天外天劇場的風采
天外天劇場的設計者
文人雅士的後花園與映畫新娛樂
第二章 義行留芳──戰後從天外天戲院到國際戲院
【吳氏傳奇篇】
第三章 天外天劇場的主人家──中部首富吳鸞旂家族
吳鸞旂的傳奇故事
清末臺灣建省籌建省城的董工總理
臺中與曇花一現的清末臺灣省城
被黑處理的清代大墩街發展真相
日治初期充任公職與抗稅的消極抵抗
一身斐然文采的吳鸞旂
吳鸞旂拓殖的壯麗河山
第四章 俠義肝膽──吳子瑜的風流倜儻與任俠事蹟
孫中山的粉絲與金援革命
寓平與幕賓於民國北洋政府
怡園及東山別墅的賦詩閑居情
天外天劇場的誕生
回臺投注開礦和投資拓殖事業
高吟佳句見知心
第五章 明珠灼灼──吳燕生的詩詣與巾幗豪氣
古詩造詣冠全臺的女詩人
東山別墅歲暮渡晚的餘生
結 語 一場文化資產價值的反思
附 錄 吳鸞旂家族與天外天劇場大事紀
參考書目

書摘/試閱

天外天劇場的風采
日治時期的臺灣文化,兼容日本傳統文化與明治維新吸收而來的西方文化內涵,呈現出各種新元素的特點。此時期的臺灣,各地都可見到富含日式風格的建築、官舍、神社、招魂碑、表忠碑、畜魂碑,政府也積極推展日本習俗、飲食、服飾、現代教育等,許多官方廳舍、銀行、學校、車站、街衢、公共空間等建物也都具有西洋的特色與風格。除了官方的推廣,民間也開始競相模仿,形成和、洋、臺風格混合的有趣現象,展現出民間建物西化的獨特風貌。
在這股風潮下的臺灣建築文化變得更為豐富多元,許多日治時期的建物也成為今日臺中市的珍貴文化資產,例如臺中火車站、臺中州廳、州立圖書館、臺中公園湖心亭、臺中放送局、臺中市役所、大屯郡役所、明治小學、第二消費市場、第四消費市場、臺中刑務所演武場、新盛橋、市警局、彰化銀行等。
此外,臺中市現代休閒娛樂事業的發展也由此開始,尤其是電影、新劇、廣播的引入更開啟了人們的眼界與城市休閒生活。臺中市娛樂事業的投資經營者除了日本人之外,也有與日方交好及具影響力的臺人參與投資,例如當時臺中市的「樂舞臺」就是由賴墩擔任負責人,其中最具傳奇色彩和特色的,當屬吳鸞旂家族用以招待賓客的私人戲院,也就是後來的「天外天劇場」。
天外天劇場誕生於昭和8年(1933年),由吳鸞旂的兒子吳子瑜一手斥資擘劃,將原吳家私人戲院改建為三層樓的歐式高敞建築,風格為現代折衷主義。這個圓形穹頂的劇場,共有630個座位,劇場內還設有賣場、喝茶的雅座,可說是日治時期全臺最具特色的民營歐式建築戲院。
當時除了天外天劇場,還有成立於明治43年(1910年)6月,位於臺中市榮町的臺中劇場,其資本額為四萬日元,由日籍石川太一郎擔任負責人;以臺資於大正9年(1920年)11月成立的臺中樂舞臺公司,負責人是賴墩(1881年~?),資本額10萬日元,創辦的目的是「演劇及劇場貸付」;創立於明治44年(1911年)位於臺南市西門町的臺南大舞臺,洪采惠為負責人,資本額10萬日元;大正元年(1912年)創立的臺灣劇場株式會社,昭和18年(1943年)的負責人是船橋武雄,場址在臺北市壽町,前身為臺北市的榮座、朝日座合併而成,資本額則是18萬日元。相較於日治時期的其它劇場大都依靠募資成立,吳鸞旂家族獨資經營天外天劇場顯得獨樹一幟。
有關天外天劇場的名稱由來,大致上有兩種說法:一是其建築樓高三層接近10公尺,矗立在臺中驛後火車站一帶特別高敞顯目,由於頂樓視野極佳,寓有更上層樓及攀登九重雲霄之意,因此取名為天外天;二是據民間耆老相傳,吳子瑜曾詢問獨生女吳燕生戲院應如何命名,吳燕生認為無人比父親吳子瑜個性更「天」(臺語,意為逍遙而不知歲月),便命名為天外天。
天外天劇場在昭和11年(1936年)開幕時,邀請正在臺灣巡迴表演的上海天蟾大京班擔任開臺演出。當時天外天劇場是一座混合型的戲院,可以輪流演出戲劇與放映電影,並以傳統戲曲如歌仔戲和新劇為主軸。然而,昭和18年(1943年)太平洋戰爭爆發期間,臺灣也受戰火波及,昭和19年(1944年)7月以後,盟軍飛機不時飛臨臺中進行轟炸,天外天劇場因而被迫停業。
戰爭動員期間也曾發生殖民官方勒令高層建築必須進行防空偽裝和塗裝防空色外觀,以防成為敵機攻擊的目標。有意思的是,昭和13年(1938年)2月16日的《臺灣日日新報》第7版〈臺中に赤屋根 南臺中に聳立する〉,報導吳子瑜竟叫人把天外天劇場的頂樓漆成特別顯眼的紅色,以示他的不滿和抗議。
 天外天劇場的設計者
天外天劇場的設計者是齋藤辰次郎(1881年~?),日本東北的西南部地區山形縣西田川郡溫海村人,東京工業大學畢業,曾任職於文部省技手、朝鮮總督府。
齋藤辰次郎於大正5年(1916年)來臺任職,先擔任澎湖廳庶務課技手,月俸32元,大正7年(1918年)時升至35元。大正12年(1923年),齋藤辰次郎任職於臺中州能高郡役所(位於埔里街)庶務課技手,月俸1元。大正13年~14年(1924年~1925年),任職於臺中州臺中市役所庶務課六等技手兼臺中州知事官房會計課技手。大正15年(1926年),任職於臺中州臺中市役所庶務課五等技手。
昭和2年~3年(1927年~1928年),齋藤辰次郎任職於臺中州臺中市役所庶務課五等技手,昭和4年(1929年)則升任臺中市役所庶務課四等技手至昭和5年(1930年)。昭和6年(1931年)時,擔任臺中州臺中市役所土木課四等技手,月俸97元。其後,齋藤辰次郎離開任職十五年的公職,並在臺中市老松町4之7號自行開業。
其實在天外天劇場之前,臺中市已有兩座市民娛樂休閒的場所,即成立於明治43年(1910年)6月,位於榮町的臺中劇場,以及大正9年(1920年)11月成立的臺中樂舞臺公司。礙於這兩座劇場建物老舊危險,臺中市役所決定自建公營的娛樂館,並由技手齋藤辰次郎擔任設計和工程監督的任務。
根據昭和7年(1932年)5月《臺灣建築會誌》第4輯第3號〈臺中市營娛樂館新築工事概要〉所載,臺中市營娛樂館由任職於臺中市土木課技手齋藤辰次郎擔任設計監督直營主任和負責監造,總工程費達57,561.29元,雇用職工及勞動力前後達8,300人,建築工程於昭和6年(1931年)6月6日舉行「地鎮祭」(即動土典禮),同年11月6日舉行上梁儀式,當年12月28日竣工落成,總工期為202天(6個月22天)。
臺中市營娛樂館的建築位置於臺中市大正町4丁目4番地之3(今臺中市中區自由路上),基地面積有307餘坪,建坪數為195坪,總坪數計328坪。其樓高共二層,主體建築最高42尺,入口軒高30尺,同時設有地下室,而近代式的建築樣式採鐵筋混凝土構工建造,空間規劃有接待室、放映室、休息室、電話室、車寄(即儲藏室)、事務室、辯士(即劇情旁白解說員)準備室、浴室、熱水間、賣店、男女化妝室、吸菸室等。
另外,臺中市營娛樂館的觀眾座席又分成三等:一等席有120個座位,二等席有248個座位,三等席有256個座位,共可容納624人。二、三等觀覽席設於一樓,二樓則為一等觀覽席及部分二等觀覽席。在設備上,放映機有2部,並備有7.5馬力的發電機5部,用以因應緊急電源需求,而從裝設電風扇、排風機以及消防設施來看,我們大致得知當時對內部的通風和防災、照明的重視。至於廣場前的大型布告欄,則可供張貼電影宣傳海報及電影本事,票價上又分為樓上7錢、樓下1元兩種價格。
臺中市營娛樂館在昭和10年(1935年)進行內部改裝,改裝後的觀眾座位可容納近千人,翌年又加裝空調抽風設備。到了戰後,臺中市營娛樂館改稱為成功戲院,後來拆除改建為遠東百貨公司,在多次火災後停業,近年將進行拆除重建。
根據《臺灣建築會誌》刊載的名片,我們推斷齋藤辰次郎至遲在昭和10年(1935年)7月前就離開了公職,並在臺中市老松町4之7號自行開業。
正由於臺中市營娛樂館的建案設計成功,兼具現代造型、藝術性及綜合功能,獲得吳子瑜的欣賞,因而進一步委請齋藤辰次郎擔任天外天劇場的設計者,這也就是天外天劇場的現代造型和功能設計與臺中市營娛樂館有幾分神似的原因,因此藉由臺中市營娛樂館的設計圖說也有助於我們對天外天劇場的進一步認識。
 文人雅士的後花園與映畫新娛樂
天外天劇場在當時文人雅士的風雅生活中亦占有一席之地。豐原張麗俊在《水竹居主人日記》中便提及昭和10年(1935年)12月3日到吳子瑜家坐談,在進入怡園遊玩山水花木後,又踏入吳子瑜新建但尚未開放的天外天劇場,他的描述是:「其肇基之鞏固,洵用鐵根以英灰凝就,其規模之宏壯華麗,與東京寶塚無二。」稱讚天外天劇場的建築華麗恢弘,與日本東京知名的寶塚劇場幾無差別。
昭和11年(1936年)10月23日,張麗俊又說:

到怡園,入櫟社友吳子瑜家,櫟社友先後而來者傅錫祺、張玉書、張棟梁、林仲衡、王箴盤、呂蘊白合我與主人共是九人,並邀東墩吟社、怡社、大冶吟社三社之詩人十五人,四社合二十四人開會,擬定七律,「天外天上作九日」天外天是主人之劇場名也,作九日即取今日登高之義也。左右詞宗傅錫祺、許逸漁,次唱七絕。閉會,各登天外天三層樓上一望,下樓並入觀閩班舊賽樂開演。

七律 天外天上作九日
昂頭回顧樂無邊,市井分明在眼前,
東望金山高萬疊,西瞻玉海湧千年。
當時建築雄全島,此日登臨似半仙,
漫詡參軍傳落帽,還聞廣樂奏鈞天。

「作九日」即民俗重九登高之意。從日記中我們看到吳子瑜大器地邀約各詩社詩友到怡園聯誼賦詩,並參觀天外天劇場及登上頂樓飽覽風光,此時一樓劇場正由福建戲班公演,詩中亦呈現出天外天劇場樓高三層,登高遠眺極目四望,有如半仙般的玉樹臨風之感。
此外,林獻堂的《灌園先生日記》也有昭和17年(1942年)11月15日結束臺中的晚宴後,前往天外天劇場觀看演劇到晚上十點多才返回霧峰的記載。昭和19年(1944年)1月5日時,林獻堂又和吳子瑜一起到天外天劇場觀賞俳優「天然美子」,結束後搭傍晚六點十分的汽車回到霧峰;2月27日,林獻堂則和傅錫祺、吳子瑜、吳燕生、林培英、吳松柏一起前往天外天劇場觀看演劇。日記中也記有是年6月21日吳子瑜欲在醉月樓招待傅錫祺、林獻堂等人用餐,當林獻堂搭車到天外天劇場時,卻只見其侄子吳松柏在場,不久,吳子瑜、吳燕生、林培英、傅錫祺陸續抵達,眾人才一起前往醉月樓。
曾任職吳鸞旂拓殖株式會社書記的吳維岳(1892年~1967年)曾有詩〈天外天觀劇〉:「傀儡衣冠各擅長,陸離光怪總堪傷;眼看世態真還假,影射人情顯又藏。天外有天原不錯,戲中是戲卻何妨;可憐燈炧三更後,枉使繁華夢一場。」描述至天外天劇場觀看布袋戲後的心得,體悟人世如同戲夢人生,似真還假。
經由當時的廣告分類,我們也能得知天外天劇場與臺中座被歸類在演藝場,天外天劇場的營業項目包括演藝部、俱樂部、酒場,負責人是吳子瑜,電話是827番。而昭和13年(1938年)的《臺灣鐵道旅行案內》已有臺中市地圖並標記天外天劇場的位置,也收錄天外天劇場、臺中座、娛樂館、樂舞臺的劇場資訊。
其它劇場方面,臺中劇場株式會社改組後於明治41年(1908年)擴建規模,翌年又收購一旁可容納1,500名觀眾的元寶座經營權,改名為大正館。大正10年(1921年),大正館易名為電影俱樂部,並與日本的國活映畫社簽約合作,在臺中市進行常態性的電影放映,成為臺中地區第一家電影放映館,後來又改回原來的大正館名稱。凡是日本的歌舞伎、魔術表演到臺中演出,或是大型的集會,都會以此為據點;昭和8年(1933年)時曾失火焚毀,至昭和11年(1936年)重修後開幕。
而大正9年(1920年)11月成立的臺中樂舞臺公司,建築用地約776餘坪,建築物地坪有335坪,兩層樓的西式紅磚建築足以容納1,500人,一樓的一等席有500個座位、二等席有140個座位、三等席有360個座位,二樓的二等席有330個座位、三等席有170個座位。樂舞臺的經營是以傳統戲曲如臺灣戲、中國戲的演出為主,但日夜的戲碼不同,例如黃旺成的日記曾記載大正11年(1922年)4月17日至「樂舞臺觀劇兩節『報恩寺』及『空城計』、『連斬馬謖』也。……夜觀《長生殿傳奇》至貴妃屍解。」另外,由於樂舞臺的場地較大,有時也租借為集會或興辦社會事業的聚會之用。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270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
(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