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古典詩詞的女兒-葉嘉瑩
向道德主義告別:關於當代藝術的思考
滿額折
向道德主義告別:關於當代藝術的思考
向道德主義告別:關於當代藝術的思考
向道德主義告別:關於當代藝術的思考
向道德主義告別:關於當代藝術的思考
向道德主義告別:關於當代藝術的思考
向道德主義告別:關於當代藝術的思考
向道德主義告別:關於當代藝術的思考
向道德主義告別:關於當代藝術的思考
向道德主義告別:關於當代藝術的思考
向道德主義告別:關於當代藝術的思考
向道德主義告別:關於當代藝術的思考
向道德主義告別:關於當代藝術的思考
向道德主義告別:關於當代藝術的思考
向道德主義告別:關於當代藝術的思考
向道德主義告別:關於當代藝術的思考
向道德主義告別:關於當代藝術的思考
向道德主義告別:關於當代藝術的思考

向道德主義告別:關於當代藝術的思考

商品資訊

定價
:NT$ 380 元
優惠價
90342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10 點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中國當代藝術,
從社會禁忌變成了市場寵兒,
從半推半就的商業化到行動性的新注入,
低迴時依舊伺機而動尋找新的出口。

皮力,
一個當代藝術參與者、評論者,
從1995年到2016年關於歷史、體制、媒介、政治與日常的思考。

本書收錄了身兼藝評家、策展人和教育工作者的皮力自1995到2016年間的25篇評論文章。皮力指出,藝術創作與評論的生產,這些行動涉及的與關注的,可大致分為五大類,分別是:歷史、體制、媒介、政治和日常等五個涉及人類文化活動之重要的課題。皮力以諸多當代藝術作品案例與藝術/文化圈現象為討論切入點,希冀在藝術創作及評論實踐與這些課題的相互辯證與對話之下,可以讓讀者對於當代藝術創作與評論何以一路走至今日,並可能走向何處的未來面貌演變,有一清晰而整體的理解。

作者簡介

皮力
擁有中央美術學院藝術理論博士學位,並在該校人文學院任教達12年。
2012年,他被委任為香港M+博物館高級策展人。作為藝評家、策展人和教育工作者,他的獨立和專業意見對於九○年代以來中國藝術發展甚具影響力。特別是在策展實踐上,他一方面在中國介紹西方藝術,另一方面向中國和世界各地推廣中國當代藝術,並和法國的龐畢度中心、倫敦的泰特現代藝術館,以及亞洲其他機構合作。他在21世紀初期的兩本書《策展人時代》和《國外後現代雕塑》曾經影響了年輕一代的藝術家和策展人。他亦經常在中外媒體包括《Artforum》、《Flash Art》及《Third Text》發表文章。在台灣則出版過《從行動到觀念:晚期現代主義藝術理論的轉型》(2015,典藏藝術家庭)。尤其在當前急速發展的中國藝術與博物館領域,皮力對當代藝術及其歷史的認知影響深遠。

告別道德主義是對未來工作的一種提醒

本書收錄了從1995到2016年間我的25篇評論文章。按照話題它們被分成了歷史、體制、媒介、政治和日常五個部分,這些也是我切入當代藝術的角度。在我心目中,藝術評論首先是發生在社會和歷史中行動,是對我們所信仰的進步文化價值的分析與確認「歷史」是當代藝術得以發生的最根本情境之所在;「體制」涉及的是當代藝術在社會中生產和流動的方式;「媒介」則是藝術生產、語言及其方法論創造的起點,藝術評論是行動,此意味著除了上述內部的範疇之外,它也必然是對社會現實的介入;因此「政治」成為了藝術及其評論的必然,而當代藝術創造,從觀念到語言都可以被翻譯成是政治的行動。但是不同與現實社會中政治行為,藝術行動中的政治,是以「日常」經驗轉換及其改造為目的來展開的。只有在上述這些情境中,對不同藝術實踐進行的比對與研究,我們才有可能知道進步的何以發生,其意義何在,而不至於讓某些一時新鮮的技巧、風格、符號或者情緒蒙蔽。

作為中國當代藝術的參與者和寫作者,我幸運地生逢其時,不知不覺中經歷了它從社會禁忌變成了市場寵兒,其後又因半推半就的商業化而一度被自身和外界懷疑、乃至否定,直到今天喧囂漸遠,但是平靜中又蘊含著新的活力和變革。期間,我有幸見證了這個時代眾多偉大的藝術並以此為驕傲,或許書中有些言論激烈、甚至有失刻薄,但是我希望讀者能感覺到熱愛與驕傲而本書的基本情感。

時至今日,當代中國藝術面對的環境仍然極其複雜,它是菁英主義與民粹主義、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集體主義與個人主義的奇妙混合。這種複雜的情境要求我們在對藝術保持執著的同時,也要對多變的現實具有靈活性。脫胎於社會現實主義的當代中國藝術,在過去常常被闡釋為呼喚新的道德和社會政治秩序的工具,但是對我而言,今天我們恰恰需要對所有既定的道德和準則保持警惕,我們不僅要關注藝術動機,但更重要的是我們要關注行動,關注行動的情境和效果。只有破除了道德主義對於當代藝術桎梏,中國藝術才能走出功利和工具主義的死循環。道德主義的險惡在於,它給人一種幻覺,彷彿掌握了「正確」的道德就能洞悉世間的知識、掌握真理,並可以理直氣壯的批判和幹預一切。但是無論是世界、社會還是藝術本身都是永遠有待探索的複雜的未知,沒有任何一種道德和立場可以淩駕於其上;相反地,這能讓我們得以不斷探索,推動藝術和社會進步的,只能是開放的觀念和謙卑的心態。作為這段歷史的參與者,向道德主義告別與其說是我的觀點,毋寧說是這些文章所顯示的思想軌跡,或者說是我對自己未來工作的一個提醒。

致謝

本書的出版之際,我首先需要感謝當年發表這些文章編輯們,特別是當年《美術研究》的殷雙喜先生、《世界美術》的易英先生、《畫廊》的楊小彥先生和已故的黃專先生,他們既是我編輯、同時也是我的老師。另外還有《藝術界》的前編輯孫冬冬先生和《藝術新聞》主編葉瀅女士,經常忍受我拖拉的寫作習慣。

謝謝典藏藝術家庭的簡秀枝社長,謝盈盈女士促使我將這些文章編輯成書並出版。陳柏谷先生、連雅琦女士和吳嘉瑄女士為本書出版做了許多的工作。此外,也感謝劉品毓女士最早期的編輯工作,以及陳繆男女士為本書所做的圖片收集工作。最後我特別感謝所有為此書提供圖片的版權的藝術家,這些圖片讓這本書增色不少。

本書定稿之時,傳來黃專先生逝世的消息。從我少年時代起,黃專先生就對我影響頗深。本書的第一篇文章〈誰是真正的前衛?評「關於當代藝術危機」的討論〉就是黃專先生邀約的,我對科學哲學和宮布利希(Ernst H. Gombrich)的瞭解都始於他,而這也促使了我本科畢業選擇〈科學哲學與中國當代美術批評〉作為研究題目。多年以來,我和黃專先生有過數不清的交談,很多東西都幫助到了我寫作和研究。謹以此書紀念黃專先生!

 

目次

自序 告別道德主義是對未來工作的一種提醒

歷史
誰是真正的前衛?評「關於當代藝術危機」的討論
科學哲學與中國當代藝術評論
重返社會:對中國當代藝術的反思
關於感覺化傾向的筆記
第五系統:我們要做什麼?
不破不立與加州牛肉麵
對即是錯:M+希克收藏中的中國當代藝術40年

媒介
中國當代錄像藝術
為什麼是繪畫?為什麼是非聚焦?
行為藝術到底得罪了誰?
21世紀水墨研究芻議
關於目前繪畫批評現狀的一點想法

體制
九○年代中國實驗藝術的體制
個人自掃門前雪
我們的學院會成為一個怪物嗎?
超有機:對學院文化的一次反思
細思極恐21世紀藝術制度的新變化
氾濫的中國夢與民粹主義

政治
談中國的博物館
媒體、網路與政治正確
後奧運時代中國藝術的困境
積極成為一個消極的自由主義者

日常
最終解釋權歸國博所有!
向道德主義告別
周日無事,就談談上癮與冷漠吧!

 

書摘/試閱

不知不覺,坐在電腦旁邊安靜的敲下一些文字已經變得是一件奢侈的事情了。而我正在習慣不寫微博,少上微博的生活。前些天拷貝自己留在微博上的文字的時候,我發現2009年11月18日上午我發了我人生的第一條文字微博,我寫到:「其實互聯網的微博和短信是對語言的屠殺。語言片段化了,人的心智就粉末化了,這是科技瘋牛病。」

五個小時後,當時在北京現在畫廊工作的王小巫給了我人生的第一個微博評論:「允許語言以多樣化的形式存在,也是時代在發展的明證。我恰恰覺得人的心智比若干年前更加活躍了,不再停留在菁英知識分子和政權手裡。全民忙翻牆和高科技,好事啊。」再一個小時後,我發了我人生的第一個回應:「對於現實政治是好事,但是網路也應該有倫理和道德。不然大家都是芙蓉姐姐。另外,很難保證老大不會發明更牛的東西。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今天看到這些微博的時候,我不禁莞爾。別人我不好說,但我知道自己經過了不到三年的時間,不算是瘋牛病至少也算是「疑似」了。這就是微博,當微博成為辯論的舞台,辯著辯著你就站到了自己反面,你就成為了你所討厭的那種人。但是我今天想說的是,微博不是寫作。140個字,馬上發布,很快轉發,一切如此,也因此就如此的廉價。我開始懷念那些手寫稿子、謄稿、投稿和編輯討論稿子的時光了,然後等待樣書的日子。雖然我年輕,只趕了個尾巴,但在我看來,這些環節都是讓我們激動的思想獲得沉澱、緩衝和修正的過程。雖然,現在平面媒體在那些「自媒體」(we media)和「網路媒體」的壓力下,甚至開始不加調研地使用網路寫手的文章,我對平面媒體還是有些永遠抹不去的尊重。我一直以為文字被印成鉛字是個神聖的事,把想法沉澱成觀點,把觀點過濾成思想是我們今天應當的堅守,而不是讓微博成為思想的分解劑。

我有了這些感悟和反思,是因為2012年夏天一場關於當代藝術的種種討論。在這場討論中,九○年代以來的當代藝術乃至八五新潮,被不同人認為是「精神的侏儒」、「資本運作的結果」。有的人認為我們現存的這些作品不代表這個時代的藝術高峰,是對藝術的遮蔽,更有人認為當代藝術是「漢奸畫」,而當代藝術的從業者則是既得利益獲得者,也因此失去了辯解和自我辯解的權利。當代藝術被理解為資本的萬物,而現在舉凡畫還賣得出去的藝術家都成了向資本出賣靈魂的藝術家。

雖然有人今天感慨相比八五新潮而言,九○年代是一個功利主義、內鬥的時代,藝術家們已經不談論藝術問題了,但是拜微博的即時效應所賜,2012年夏天的這些討論是否比九○年代關於國際化、關於全球化、關於意義的討論更加口水呢?在這個自媒體的時代,體現討論輸贏的,往往是看看轉發和評論,而轉發和評論所依據的則是那140個字。

於是有意思的事情發生了,在這場辯論中,質疑者所採取的是一種道德主義的立場,於是藝術與資本、堅守與出賣、作品與商品、人文學者和商人成為了這些討論中最流行的二分法,而且前者永遠是有著道德優勢的一方。但是遺憾的是,最方便的武器往往是最沒有殺傷力的武器,比如兩軍交戰,先朝敵人吐口水,道德主義就是藝術討論中的口水。中國藝術從古代開始,從「成教化,助人倫」到後來的「藝術為人民服務」、「內容決定形式」,再到後來的「三突出原則」,哪個不是道德主義的變體?在這個道德主義的框架內,我們不談藝術、只談動機,不談情境,只談立場。毫不客氣地說,2012年夏天微博上的關於收藏、書,或者年輕藝術家展覽的討論就是這樣的。

無論是政治、社會還是藝術,當道德的大旗被祭起的時候,它往往掩蓋了舉旗人背後的簡單、偏執(有時甚至是失落和貪欲)。在討論中、甚至在研究當代藝術的過程中,如果不警惕這些道德主義的陷阱,我們就會陷入好和壞、有價值和沒有價值、貴和便宜、重要和不重要的二元判斷。於是我們就會認為好的藝術是有價值的藝術,有價值的藝術就是應該貴,它們很重要,所以壞的藝術就是沒有價值的,就不應該值錢,他們應該被扔掉,不應該被收藏。當道德主義的理論有權力支持的時候,就是「焚書坑儒」和「破四舊」和「打倒反動學術權威」;沒有權力的時候,就變成「傻逼」、「垃圾」、「騙子」、「走狗」和「漢奸畫」的叫駡。

我非基督徒,但是我非常喜歡《馬太福音》中這個故事:「耶穌和門徒路過一個村莊,一群人帶著一個通姦的女人過來找他,說:『夫子,這女人犯了通姦罪。犯了摩西的律法,我們把她圍住,用石頭把她砸死吧。』頓時人越聚越多,長老,文士,有身分的人都說:『砸死她、砸死她!』耶穌在他們說的時候,一直用一塊石頭在地上寫字。等那些人說完,他慢慢地抬頭:『你們中誰是無罪的,誰就可以第一個拿石頭砸她。』眾人頓時沒了聲音,一個人放下石頭走了,後來一個接一個,就都走了。」

不斷解密的歷史告訴我們,那些最強調用道德治理的人,往往有著不可告人的反道德的變態嗜好;不過要強調的是當我說反道德主義的時候,並非是要用實用主義的態度去替代它,而是強調要對所謂道德和準則保持警惕。我們不僅要關注動機,還要關注行動,不僅關注行動,還要關注行動的情境、策略和美麗謊言的遮蔽。而這是在今天取得文化批判勝利的關鍵。所以相比資本與功利,道德主義的指責才是藝術和個性死敵。即使在藝術裡你純潔如沒吃禁果的亞當和夏娃(雖然我知道你肯定不是),也不要害怕資本這條蛇。「我們也要有蛇一樣的智慧和複雜。因為這是個彎曲的世代。非如此,不勝出。」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342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
(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