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影建築:世界頂尖建築師最想建造的50個夢幻建築
商品資訊
系列名:Archi+
ISBN13:9789579057547
替代書名:PHANTOM ARCHITECTURE: The fantastical structures the world's great architects really wanted to build
出版社:典藏藝術家庭
作者:菲利浦‧威爾金森
譯者:胡孝哲
出版日:2019/12/10
裝訂/頁數:精裝/248頁
規格:25.4cm*19.5cm*2.5cm (高/寬/厚)
商品簡介
建築史上最令人驚嘆卻從未被實現的建築!
大教堂、宮殿、監獄、紀念碑、摩天大樓、理想城市……
從中世紀、文藝復興到二十一世紀的今日,
50個顛覆傳統的建築設計,影響過去也將改變未來!
---------------------------------------------------------------------------------------------------------------
一座直達天際的無窮塔、一棟1.6公里高528層的摩天大樓、
一座紀念法國國王的象形凱旋門、一個覆蓋曼哈頓市中心的巨型圓頂,
只要建築師存在的一天,我們就可以期待美好的未來!
從文藝復興時期的理想城市到啟蒙運動的嶄新視野;從十九世紀的城市擴張再到二十世紀的科技美夢,建築師們始終針對城市的問題提出解決之道,並且探索著更美好的生活願景。他們打破陳規的創意與想像,為我們開拓出一條展望未來的道路。
為了防治傳染病的散播,達文西設計出能控制瘟疫蔓延的錯層城市;十八世紀法國學者布雷高達150公尺的牛頓紀念碑,有機會成為當時世界最高的建築物;貝爾.紀迪斯會旋轉的空中餐廳,對未來主義建築產生深遠影響;磯崎新的空中城市,建築如葉子般向外延伸,有如生長在天空中的公寓,為城市重新定義……
這些天馬行空又極具開創性的作品,終因種種原由如政治、資金缺乏、原物料短缺或是太過前衛、建造困難等等因素,只停留在計劃、製圖或模型階段,然而時至今日卻依然吸引著眾人的目光。它們被留存下來,見證了曾經可能的美好與輝煌,甚至影響了後代人們對世界的想像。
作者簡介
菲利浦.威爾金森是橫跨多項領域的自由撰稿者與作家,並在多家出版社擔任編輯委員。至今已出版五十多本書,橫跨藝術、宗教、音樂、建築等方面,暢銷全球,翻譯多達二十種語言版本。作品包括劃時代的《英格蘭建築專著》(The English Buildings Book)、屢獲殊榮的《驚奇建築》(Amazing Buildings)、《英格蘭修道院與法蘭克.洛伊.萊特》(England’s Abbeys and Frank Lloyd Wright),以及與 BBC專題系列「重建」有關的若干著作。翻譯成中文的作品有:《改變音樂的50種樂器》(積木文化)、《符號與象徵──圖解世界的祕密》(時報文化)、《細看建築:深度欣賞史上最偉大的建築傑作》(大石國際文化)等等。菲利浦.威爾金森現居於牛津。
譯者
胡孝哲
一九八六年出生於台北。目前作為一名自由譯者持續探究自由的定義為何。生活在文學與音樂之間、東方與西方之間、工作與休息之間。持續累積譯著中。
名人/編輯推薦
色彩豐富且非常有趣的一本書,描繪50座人們幻想中的建築。──《星期日泰晤士報》(The Sunday Times)
如果你不知道該送你的家具設計師什麼禮物──現在你的問題解決了。──《每日電訊報》(The Daily Telegraph)
幻影建築的低迴之聲使讀者著迷。──英國雜誌The Field
這是為了你生活中的那些夢想家們而製作的奇幻之書。──《地鐵報》(The Metro)
序
一彎覆蓋了大半個曼哈頓市中心的巨大圓頂建築、一幢座落於帕德嫩神廟旁的皇宮、一棟高達1英里(1.6公里)的摩天大樓、一座象形的凱旋門:若干建築史上最令人眼睛為之一亮卻從未付諸實現的建築。這些都是建築師在進行設計時,將材料運用至極致,探索具挑戰性的新穎概念,打破陳規,恣意天馬行空躍向未來。本書介紹了五十件像這樣的建築物,聊一聊這些只停留在計劃、製圖或者模型階段的設計,為何至今仍耀眼奪目,在人們心中構建出夢幻的蜃樓幻影。
最終這些設計由於種種因素而未能實現。可能是因為建築商散盡了資金、遭遇到未曾料想的建造難題、或者違反了規範;也可能是建築師與客戶未能達成共識、輸給了競爭對手、或者建築師本人改變了主意;凡此種種,其結果就是該設計被認為不適於該地點或偏離了初衷,抑或是背負著「太過前衛」的評語。
但是這些計劃仍被留存下來,見證那些曾經可能的精美與輝煌,其中有許多未竟的傑作。克里斯多佛.雷恩爵士(Sir Christopher Wren)為聖保羅大教堂設計的「大模型」(Great Model)原本可能成為一座偉大的建築以及倫敦的中心地標,但對倫敦的神職人員來說,它不夠傳統,因此終究未獲青睞。路德維希.密斯.凡德羅(Mies van der Rohe)的弗里德里希大街高樓(Berlin Friedrichstrasse Tower)還有埃羅.沙里寧(Eliel Saarinen)設計的芝加哥論壇報摩天大樓(於建築大賽中獲得亞軍)都是新穎高樓大廈的絕佳之作。這些計劃從未動土,從這樣的角度來說,它們不算成功,然而其奔放的設計長存人心,並且受到世界各地建築師們的研究與仿效,從這個角度來看,它們的成功卻是無庸置疑。
此類極佳的建築設計就如同幻影一般縈繞心頭。十八世紀法國建築師伊托尼-路易.布雷(Etienne-Louis Boullee)有許多傑出的作品,他筆下的法國國家圖書館(French national library)、以及為科學家艾薩克.牛頓(Isaac Newton)設計的巨大球形紀念碑都是絕佳的範例。它們並未建成,卻因為其建築形式的純粹與卓越而躍然紙上、因為以視覺及空間的形式概括了偉大的思想運動:啟蒙運動、因為凜然絕美的雕刻而存在。布雷筆下的建築非常龐大且不具實用性,雖然實現的機會渺茫,但魅力依然長存。
布雷嚮往巨大的建築物,有些人則夢想著改造整座城鎮、草創出理想的城市或者烏托邦。創造完美世界的構想,可以追溯至上古世界──希臘哲學家柏拉圖的共和國,不過他對於社會及政府的興趣更勝於建築。文藝復興時期的哲學家及藝術家依循著他的步伐,為理想城市進行規劃並想像著建築物的畫面,有時也藉由具體的方式表達出來。
文藝復興時期的理想城市規劃通常採用完美的幾何形狀:由牆垣所圍成的圓形或方形,街道如輪輻一般向外輻射又或者呈現同心圓形式。為了因應中世紀城市的混亂無章以及狹窄而蜿蜒的巷弄,此類設計致力於建築秩序的落實,希望能藉此反映出有秩序的政府及社會。也有一些人嘗試利用城市規劃來解決實際的問題,例如李奧納多.達文西(Leonardo da Vinci)的錯層城市(Split-Level City),其目的是為了減少傳染病的傳播。
重建烏比諾、米蘭等現存城鎮或城市的計畫目前難以實現,即使是在富裕的文藝復興時期亦然,其花費與變動過於巨大。至於二十世紀重建巴黎或者巴塞隆納狹長地帶的提議,其花費與變動更甚前者。然而,正如同勒.柯比意(Le Corbusier)的光輝城市,二十世紀的理想城市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力,尤其是亟需重建的地點是二戰後的歐洲。儘管如此,城市的設計卻大多不如柯比意的設計一般全面。他的後繼者建造了柯比意式的摩天大樓,周圍卻沒有足夠的綠色空間;他們複製了馬賽公寓的視覺風格(包括商店、幼保設施、餐廳以及公寓),但其成品只是公寓大樓而非社區。
雖然其中若干計畫看似天方夜譚,但天方夜譚並非設計者的本意。建築師所遭遇的危機往往需要及時且巧妙的應對之道。歐洲文藝復興時期腺鼠疫的蔓延、十九世紀城市的空前成長、在二戰後的荒蕪中找回生機,凡此種種都敦促藝術家、設計師以及建築師追尋可以滿足迫切需求的設計。問題的答案可能與問題本身一樣出人意表。為了應對倫敦在維多利亞時代因城市快速擴張而產生的交通阻塞,工程師約瑟夫.帕克斯頓(Joseph Paxton)想出了「維多利亞大道」(Great Victorian Way),其中包含有屋頂的商店街、住宅區、雙層鐵路,規模十分浩大,該環狀路線圍繞市中心綿延11英里(17.7公里)。在帕克斯頓眼中,此計畫是個應對現實需求的務實解決方案,但是如此浩大的設計其實也象徵著倫敦的成功與昌盛。
某些建築物主要具有象徵意義,例如凱旋門或者國家記念碑。例如十八世紀法國的絕對君權或者俄羅斯革命後的共產主義,表現權力或者重要性的象徵主義可能導致建築物俗氣而浮誇。一位法國建築師查理斯.利巴特(Charles-Francois Ribart)為國王路易十五設計了一座大象形狀的紀念碑,想法雖然荒誕,但就歷史的角度而言饒富趣味。更令人莞爾的是提議的地點:巴黎的香榭麗舍大道。俄羅斯雕刻家弗拉基米爾.塔特林(Vladimir Tatlin)巨大螺旋形第三國際紀念碑的地點同樣引人尋思,它的背景是十八世紀的聖彼得堡(設計當時名為彼得格勒)。其結構皆由鋼鐵支架與玻璃箱支撐,與利巴特的大象相比,兩者各有怪異之處。雖然它終究只是一些圖樣與模型,但仍對之後的雕塑及視覺藝術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從未動土的設計得以保存下來,製圖的品質也是原因之一。不論是埃里希.孟德爾頌(Erich Mendelsohn)表現主義潦草的鉛筆素描,或者是札哈.哈蒂(Zaha Hadid)細緻的構圖與上色,這些作品都是視覺上的饗宴。因此,不像某些設計師精準且輪廓分明的嚴謹製圖,我們必須仔細端詳才能一窺其中的奧祕。也有一些作品雖然嚴謹刻板,但是同樣令人著迷。法蘭克.洛伊.萊特(Frank Lloyd Wright)1英里(1.6公里)高芝加哥摩天大樓的巨大製圖,或者卡爾.弗里德里希.申克爾(Karl Friedrich Schinkel)為雅典衛城王宮繪製的典雅彩色插圖,這些作品讓我們相信建築可以擁有許多意想不到的樣貌。對於二十一世紀的大部分人而言,在帕德嫩神廟旁興建十九世紀皇宮的構想,或者建造一棟1英里(1.6公里)高,傲視風城其他高樓的通天高塔總是有些不切實際,但是這些製圖極其出色,幾乎讓人忘卻了懷疑的理由。
其他許多幻影建築能被人們所記取的原因,本書中也一一歷數。有些是個人所追求的豐碩成果,有些是建築師生涯演進的重要階段,有些則對其他建築師產生了重大的影響,有些只是稀奇古怪的典範。因為點出了新的方向,它們大多十分重要。舉一個怪到出名的例子,1960年代,在一系列古靈精怪的點子之後,工程師兼發明家理查.巴克敏斯特.富勒(Richard Buckminster Fuller)想出了最奇妙的一個:建造一個覆蓋大半個曼哈頓市中心的巨大圓頂。富勒認為,把紐約市中心這樣一個廣袤的地域圍起來,對於能源及水的消耗大有益處。若用於他處,巨大圓頂則可以讓我們在地球上不宜人居的地方興建城市。富勒知道他沒有機會在紐約建造一座圓頂,但仍然認為這樣的構想值得提出,因為一座更明亮、更節能的建築與城市有可能因此誕生;而這些議題在這數十年之間變得益加緊迫。
本書中所述的建築物各異其趣。可能是統治者或者市政府的重要計畫;可能是建築師和設計師嘗試體現出更美好的生活之道;可能是讚頌英雄或者領袖;可能是為了因應迫切的需求;可能是為了顛覆建築的標準。不論理由為何,這些建築都值得我們關注。
目次
引言
第一章:理想世界
聖加爾修道院 The Abbey of St Gall
博韋主教座堂中殿 Beauvais Cathedral Nave
斯福金扎市 Sforzinda
理想城市 Ideal City
錯層城市 Split-Level City
基督城 Christianopolis
第二章:啟蒙視野、怪異奇想
懷特霍爾宮 Whitehall Palace
聖保羅大教堂 St Paul’s Cathedral
凱旋象 The Triumphal Elephant
皇家鹽廠 Royal Saltworks
艾薩克•牛頓紀念碑 Cenotaph for Isaac Newton
國家圖書館 National Library
圓形監獄 Panopticon
第三章:擴張之城
新和諧村 New Harmony
金字塔墓 Pyramidal Cemetery
衛城宮殿 Palace on the Acropolis
泰晤士河三層堤防 Three-Level Thames Embankment
維多利亞大道 Great Victorian Way
里爾主教座堂 Lille Cathedral
瓦特金塔 Watkin’s Tower
國家歷史暨藝術展覽館 National Gallery of Art and History
第四章:不落窠臼
國際展演音樂廳 Concert Hall for the International Exhibition
魅力酒店 Hotel Attraction
立體之家 Maison Cubiste
新城 Citta Nuova
第三國際紀念碑 Monument to the Third International
休閒涼亭 Pleasure Pavilions
弗里德里希大廈 Friedrichstrasse Skyscraper
埃羅•沙里寧的論壇報大廈 Tribune Tower by Eliel Saarinen
阿道夫•路斯的論壇報大廈 Tribune Tower by Adolf Loos
第五章:輻射之城
雲端鋼鐵 Cloud Irons
玻璃屋 Glass House
光輝城市 Ville Radieuse
橋上的公寓 Apartments on Bridges
全能劇場 Total Theatre
空中餐廳 Aerial Restaurant
天主教教堂 Catholic Cathedral
伊利諾州大廈 The Illinois
新諾舍 New Norcia
第六章:未來
東京灣計劃 Tokyo Bay Plan
無盡之屋 Endless House
空中城市 Clusters in the Air
行走城市 Walking City
紐澤西走廊 Jersey Corridor
國家聖殿 National Shrine
曼哈頓的圓頂 Dome Over Manhattan
峰俱樂部 The Peak
無窮塔 Tour Sans Fins
曼谷超建築 Bangkok Hyperbuilding
亞洲石堆 Asian Cairns
參考書目 SELECT BIBLIOGRAPHY
圗片出處 PICTURE CREDITS
書摘/試閱
伊利諾州大廈
法蘭克.洛伊.萊特,1959年
佇立於芝加哥市中心的1英里高摩天大樓
1920年代,在打造世界頂尖高樓的風聞廣為人知之後,越來越多的建築師想要證明自己──對於一位有企圖心的建築師來說,在大城市中打造一座大廈,舉世無雙的聲名也會隨之而來。即使是經驗豐富不再需要向世人證明自己的建築師,也會認為這是一項有趣的挑戰。1959年時,法蘭克.洛伊.萊特堪稱經驗最豐富的設計師之一。人生的黃昏中有一輪斜陽,九十多歲高齡的他擁有世界級的聲名,卻沒有就此放慢腳步:那一年,他提出了一棟人們從來未敢設想的摩天大樓。
萊特可能是美國建築師中最知名的一位。他漫長的職業生涯中充斥著各式各樣的作品,其中以房屋最富盛名。尤其是低矮的房屋,這些作品彷彿匍匐於建地之上,但如果你仔細觀察,會發現這些房屋其實十分精美,匍匐顯然是為了充分利用建地與空間的手法,他還透過陽臺、露臺、蔓棚以及此類模糊房屋內外分野的設施讓房屋融入環境。
在萊特的眼中,居住在遼闊花園所環繞的房子裡似乎是美國人最為理想的生活。1932年,他在書籍中發表了一座名為「廣畝城市」(Broadacre City)的城鎮,這也是他最受人推崇的計畫。這件大型的都市計畫,主要由若干1英畝(0.4公頃)的土地所組成,每塊土地上建有一棟房子。主要的交通工具是汽車,城中鮮少公寓。雖然名為城市,但其實是一個郊區,萊特把它視為1920年代至1930年代美國生活的典範。
萊特對廣畝城市十分熱情,甚至製作了一個巨大的模型。但是1959年時他體認到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居住在郊區1英畝(0.4公頃)的一方天地中,他開始著眼於更為稠密的都市社區。在此時期,他設計了若干高樓,並且對摩天大樓產生興趣。永遠沉著、始終勇於追求宏偉的萊特,決定設計一座史上最高的摩天大樓,比目前、甚至比人類所有曾經設想過的建物都還要高大,其高度為帝國大廈的四倍,帝國大廈是當時世界上最高的建築。萊特想要打造一座1英里(1.6公里)高的摩天大樓。
摩天大樓是美國的偉大建築發明。它們在美國的芝加哥開始生根發芽,幾座最知名的摩天大樓都位於美國,例如裝飾藝術風格的紐約克萊斯勒大廈,還有自1931年落成以來始終傲視群雄的帝國大廈。萊特提議在芝加哥建造一座1英里(1.6公里)高的大廈,芝加哥是摩天大樓的發源地,也是他建築師生涯的起點,這座城市中也佇立著許多他的知名作品。
芝加哥擁有諸多極為出色的建築,但沒有任何建築能與萊特所提出的發想相提並論,他將這個計畫命名為:伊利諾州大廈。伊利諾州大廈的規模令人瞠目結舌:528層樓、地板面積達1846萬平方英尺(171萬平方公尺)、76座電梯,能夠停放15,000輛汽車。有些人估計,在大廈之中工作以及居住的總人數將高達100,000人。它的造型也是前所未有:近似於錐形,類似鋸齒狀或者多面的尖頂。視覺上也非常令人驚艷:整面若干英畝的玻璃、若干英里的金色金屬在陽光下閃耀。萊特筆下的設計圖高聳入雲、傲視芝加哥當地所有的建築,讓人印象極為深刻。這份設計圖本身就高達22英尺(6.7公尺),深深地震撼了許多的觀看者。
伊利諾州大廈以三角形的樓面及類似三腳架的鋼製架構為基礎,這種架構是為了保持建物的穩定。這樣的形式也解決了另一個高層建築可能會面臨的問題:強風會使大樓晃動。萊特認為,類似三腳架的架構可以讓風載重的影響降到最低,避免人們處於高大建物頂端時因為搖晃而產生的暈眩感。
這座建築著實令人驚艷,但同時也面臨著許多挑戰。中世紀的技術是否可以建造出如此高大的建物所使用的電梯?萊特認為沒有問題,根據他的提案,建築物中的某些電梯將採用原子能。這些核動力的裝置本身就有五層樓高,因此可以一次服務五個樓層、同時載送1200人。以1959年的時空背景看來,這些敘述也許不算十分牽強,因為當時的科技專家預測,在不久的將來使用原子能的船隻以及汽車將會問世。
在大量人潮出入的情況下,交通又該如何規劃?食物及其他需求又該如何處理?雖然建築師也曾經考慮過設置150架直升機起落以及停放的設施,但是整體而言,道路似乎才是主要的途徑,這也正是為什麼建築中有著大量的停車位。
如此龐大的車潮湧入同一地點,是否也需要鋪設許多的新道路?答案是肯定的:「為了這座大廈,芝加哥市中心的某塊區域必須夷平。」摩天大樓的提倡者認為這也許並不一定是件壞事。住宅以及辦公室的建築向上發展,一部分也是因為這種作法可以騰出地面的空間。某些地面空間因此可以規劃成公園或者花園。但是,當大廈高達1英里(1.6公里)時,周邊的許多空間必須作為道路使用。
即便時至今日,杜拜的哈里發塔(至頂端2723英尺/ 830公尺)已經建成,許多更高的塔樓也在興建中,但是我們距離萊特1英里(1.6公里)的遠大目標仍有段距離。某些近期的大樓看上去越來越神似伊利諾州大廈。倫敦著名的碎片塔高達1017英尺(310公尺),與伊利諾州大廈相比相對矮小,不過其錐形設計已經可以看出伊利諾州大廈的深遠影響。杜拜哈里發塔也有著錐形的輪廓以及三角形的樓面。1959年時人們所遙想的未來,現今彷彿正在一點一點地慢慢成形。
艾薩克.牛頓紀念碑
伊托尼-路易.布雷,1784年
更勝大金字塔的球形紀念碑
1784年,法國一位寂寂無聞的建築師的設計圖掀起了一陣波瀾,不論是在形式或者規模上,都令人讚嘆。攤開伊托尼-路易.布雷的一系列設計圖,一座完美的球形建築物躍然於紙上。它被稱為艾薩克.牛頓紀念碑或者衣冠塚。這座不可思議的建築從來沒有真正問世,但是它一直在後進建築師的心上縈繞。想要瞭解原因,我們就要從布雷球體設計的時代背景說起。
十八世紀,一場涉及哲學與科學領域的運動影響了整個歐洲,這場運動被稱為啟蒙運動。啟蒙運動哲學家對舊有的道德標竿提出了質疑,尤其是教會,並且堅稱理性主義才是人類思想與行為的最佳依據。法國是啟蒙運動的核心地區之一,也是伏爾泰與狄德羅等哲學家、作家的家鄉。啟蒙運動所帶來的不只是理性主義的氛圍。人們也開始追求一種新的社會秩序,在新的秩序下,人權得以抬頭,貴族階級與教會不再一手掌握權力。
這樣的變革對建築產生了怎麼樣的影響?我們或許可以在布雷身上找到答案,當時的主流是虛華的洛可可風,布雷反對與國王、貴族歡樂宮庭生活有所聯結的洛可可風,提倡重拾古希臘羅馬時期的古典秩序。在建築形式上,他也非常熱衷於從自然和「純粹」幾何中去獲取想法。布雷是一名學者,並沒有完成許多傳於後世的建築作品。但是他所發表的計畫都非常出人意表,其為1727年過世的英國數學家、天文學家暨物理學家艾薩克.牛頓爵士所設計的紀念碑,便是其中之一。
牛頓是影響力最為深遠的科學家之一,也是當代的思想先驅。涉足力學、光學以及微積分等領域,他所提出的運動定律以及萬有引力定律為我們奠定了探索物理世界的基礎。這些貢獻,以及牛頓為其發現所提出的數學證明,讓他成為啟蒙運動中的重要人物。
為了紀念這位指標性的人物,布雷設計一座非常浩瀚的建築,一座衣冠塚形式的巨大紀念碑。它的外觀是一顆巨大的石製球體,內部中空,環狀的平臺包覆其外,柏樹佇立於其間。以球體的方式呈現,一方面是基於象徵意義,另一方面則是為了表現純粹的視覺效果。布雷寫道:「球形讓目光所及的表面最大化,莊嚴的感覺因此油然而生。這樣的表面是平滑無盡的,故而這種形式最為純粹。」結合了莊嚴與無盡這兩個要素,球形的設計因此別出心裁。
初見布雷的設計圖,在看見門口附近行至三分之一高處的人影之前,觀看者一開始很難建立方向感。參照這些人影可以得知巨大球體的尺寸:根據設計,其直徑約500英尺(150公尺)。1780年代,世界上最高的建築物是史特拉斯堡主教座堂(Strasbourg Cathedral)、高466英尺(142公尺),以及古夫金字塔(Great Pyramid,又稱吉薩大金字塔,是埃及最古老也是最大的一座金字塔)、高455英尺(139公尺)。布雷的紀念碑如果建成,它將是當時世界上最高的建築物,比所有國王或者皇帝的陵墓都巨大、比所有大教堂或者神廟都壯觀。
從外觀上看,當然可以看出這座建築是一個球體,不過周圍的平臺與基座擋住了球體的下半部,看起來彷彿球體是從基座中浮現出來一樣。下方一對彎曲的斜坡暗示著建物底部的樣貌,我們不難猜想出這座建物的形狀其實非常單純。整座建物沒有裝飾品、沒有洛可可風的雕刻,甚至沒有古典風格的簡約裝飾,觀看者可以全心全意地感受這種簡單與純粹。
平臺與基座上栽種著柏樹(傳統上代表哀悼之意),中階平臺(三分之一以上)是通往入口處。然而,布雷似乎想把前往紀念碑的主要通道設計在建物底部,一個半圓形的門庭之後銜接著一條通往內部的狹長走道。進入內部,站在巨大的球形空間之中,牛頓聖塚的觀看者將會感受到一種奇幻的體驗。出入的走道通向球體底部的平臺,石棺映入眼簾。抬頭仰望,上方是向上彎曲的弧形天頂。天頂上遍布著小孔,日光經由小孔灑入內部,這些小孔經過排列,觀看者只要抬頭便可以看見一片璀璨的星夜、明月以及閃爍的星辰,宛如夜空一般。觀看者就站在宇宙的中心,我們可以學著牛頓這麼說。夜間時,內部又呈現出另一種風景。懸掛在建物中央的發光環形球儀使得牆面上映照著詭譎神祕的光影。
在1784年問世之後,布雷的紀念碑設計圖(外視圖、平面圖以及剖面圖)在其後幾年中廣為流傳。這位建築師的教師工作(於國立橋路學校)、與腓特烈二世的連結(以建築師身分),以及他在法國的名氣,讓他擁有了廣大的人脈。同時代的人們對他的設計感到驚艷,卻沒有立刻開始效仿他設計巨大的球形建築物,或者其他單純幾何形式的建築物。然而,在建築師脫離洛可可風的奢華、俗麗,轉而邁向較為樸素、古典設計的過程中,布雷確實占有一席之地。
布雷的影響力一直持續到了近代。他的作品在二十世紀被廣為刊行,後進建築師因此獲得了啟發,例如義大利的後現代主義建築師阿爾多.羅西(Aldo Rossi)。羅西的許多建築作品(以及餐具、咖啡壺等家庭用品的設計)採用單純的形狀並且甚少裝飾,明顯可以看出布雷的影響。艾薩克.牛頓紀念碑的外形引人反覆思索、內部讓人心慌意亂,如果要討論盤據心頭並且持續產生激勵與啟發的幻影建築,它是最為經典的範例。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