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是北歐?無可取代的地球記憶「森林是想像力的場所,是芬蘭心靈的潛意識所在。」——Alvar Aalto觸碰內心柔軟,開啟之北歐狂戀建築學者謝宗哲的北歐建築&設計美學療癒紀行如果日本前衛建築是自然系女孩;那麼北歐建築就是療癒系暖男一見如故,北歐VS日本共享的自然生活森之墓地|岩洞教堂|挪威森林|天能場景|地球の素顏|天堂系美術館冰雪奇緣版音樂廳|北歐風海灘|復古IKEA感市政廳|鐵達尼浪漫陽台只是神遊,就放鬆療癒了! 見證5大經典人物+30個自然系美好生活提案對北歐建築的禮讚:「溫暖的、屬於人類的現代主義。」——伊東豊雄道出自然與生活最真誠的對話從經典之作、大師介紹到Hygge、Lagom、Sisu的生活提案在極簡設計中,開始懂了生活的優雅和溫度「北歐很神祕,不是東京首爾,吃吃喝喝就快樂買單;北歐需要沉澱思索才能感動;北歐需要知性用功,光靠採買拍照很難深入精髓。」──黃威融∣跨界編輯人▌來自北歐森林的召喚,與心靈夢土的連結謝宗哲於2009年夏天,因一個計畫不經意觸碰內心柔軟之處,於是展開一段至今尚未止息、對北歐各國的狂戀。2006深夜,來自電視節目「世界遺產——瑞典斯德哥爾摩森之墓地」中的一句話:世界遺產,那是無可取代的地球記憶。震懾著彼時正埋首於博士論文寫作的他。那深邃而遙遠的北方森林景象,特別是位於北歐的世界遺產——「森之墓地」,讓他對與日本有著相近設計風格與感受性的北歐大地,有了深刻的憧憬與嚮往。洗滌了當時無比騷亂的情緒,提醒著這個世界仍然寬廣、仍然有未知的所在等待他去探訪。除了「世界遺產」,「電影、家具/建築、小說及音樂」的觸媒,分別驅策著他,啟動與這塊心靈夢土的連結。◎電影《海鷗食堂》VS 芬蘭:以芬蘭赫爾辛基為場景,描述幾個日本女子在北歐生活的日常,透過經營食堂、以撼動心靈的食物,建立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以及文化交流的真切姿態。◎家具Y-Chair VS 丹麥:和丹麥的連結,是在日本東京留學期間為了替台灣清水混凝土建築大師毛森江先生購買Y–Chair,因而接觸到丹麥設計師家具,並且因緣際會地有了協助毛先生創立Mori Casa這段插曲。◎建築團體BIG VS 丹麥:看見當代國際新銳BIG設計的「8字型集合住宅」中那份久違的震撼,關鍵性推了一把,促使決定前往哥本哈根。◎村上村樹《你說,寮國到底有什麼?》VS 冰島:因為村上春樹2015年出版的旅行文集《你說,寮
逐漸消失在東京街頭的「看板建築」,曾經是昭和時代東京甚至全日本的商店日常,對我們也是似曾相識的臺灣街頭風景。收錄超過130間看板建築,以及10間看板建築商店屋主訪談,走一趟充滿懷舊庶民氣氛的建築與文化巡禮。看板建築乘載庶民生活細節,也是塑造城市風貌的魅力所在,值得我們從臺灣人的視角認識與品味!凌宗魁│建築文資工作者──專文導讀 Hally Chen│《喫茶萬歲》作者李清志│實踐大學建築系副教授、建築作家阮慶岳│元智大學藝術與設計學系教授張維中│旅日作家渡邉義孝│《臺灣日式建築紀行》作者、日本一級建築師謝欣曄│本事空間製作所分部負責人──精彩推薦(以上推薦人以姓名筆劃排序)昭和初期,東京下町林立著眾多令人感到不可思議的店鋪。文具店、花店、理髮店、和菓子店、帽子店、書店、家常菜店、當時還稱為「牛奶廳」的咖啡廳……這些自營商店現在大多消失了,但在當時可是生意興隆,建構起熱鬧的城市街景。大量興建於關東大地震(1923年)之後的看板建築,是結合店鋪與住家雙重身分的建築樣式:本身是日式建築,正面看過去則宛如一整幅招牌看板,結合了充滿活力的庶民創意、技術與巧思,在當時是很稀鬆平常的商店建築。直到1975年,由致力於調查近代建築的藤森照信先生(現任江戶東京博物館長)與建築史學者堀勇良先生命名為「看板建築」,並在日本建築學會大會上發表。歷經二次世界大戰、戰後重建、經濟高速成長、泡沫經濟直到21世紀的今日,這些看板建築早已成為城市中珍稀的文化資源,也代表著昭和年代的生活樣貌正在迅速消失。本書從建築工法、形式、細節等帶領讀者認識看板建築,收錄大量珍貴的看板建築照片及相關資料,並且採訪了現存10間看板建築商店,透過店主們所分享的過往故事,一起重返舊時東京人的日常生活樣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