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2025新年快樂!買書領券省荷包
看見與觸碰性別:近現代中國藝術史新視野
滿額折

看見與觸碰性別:近現代中國藝術史新視野

商品資訊

定價
:NT$ 690 元
優惠價
90621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18 點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性別」在中國歷史脈絡裡究竟如何被看見?如何觸覺?

1988 年,許多被遺忘的女性畫家透過美國印第安納波利斯美術館「玉臺畫史」展覽被發掘出來,在當時引領風潮。30 多年後的今天,《看見與觸摸性別》的出版正在突破性別研究或藝術史領域的研究視野。「性別」在中國歷史脈絡中如何被看見與觸知,本書透過三種角度來探討。

第一部分,「物」。
灶頭鍋尾、罈罈罐罐、東西東西。女人,似乎一直與物品特別有緣。一個女人,如果機會,是絕對可以在物品的生產、流通、消費和再生的過程中佔一席地。我們若能稍線,放鬆對政治史等宏觀敘事的貫注,把目光改投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瑣碎物事,追蹤所留下的痕爪,沿著「女性物品」的軌跡摸索,總有令人意想不到的發現。

第二部分,「媒體」。
歷史研究,要「看見」與「分析」性別,必定透過不同「媒介(medium)」進行。這個媒介,
 
可能是文字、或是圖像、或是物品等完全不同性質的載體。即使在相同性質載體,也傳統與階層等不同屬性的存在。讓人興味的是,作為性別文本分析的載體,這些屬性同的媒介本身只是一個中性的平台嗎?這些不同類型與性質的媒介,若在不同的文化類型、傳統不絡下有其「性別性」,此媒介就不是中性或被動地承載、引介不同的性別角度與文本之間進行互讀(intertextual reading)。

第三部分,「人」。
二十世紀初在中國社會上湧現提倡女權及關注女性議題的理想,屬國難時期民族自強的表徵之一。雖然實踐的步伐往往跟不上理想,但無可否認,在這時代相較以往有更多女性加入社會、政治、文化改革的陣營。在視覺美術界,婦女作為題材漸趨多元化,而女性藝術家亦得到前所未有的表現機會和創作空間。

全書由一篇導論、及三大單元的九篇文章,觀看當今研究者透過性別意識的角度,重新思索與挖掘近代中國藝術史的種種面向。兼容歷史、文學、藝術、宗教、人類學、博物館學等領域, 展現近年來新一代藝術史研究與性別史的多元交織,努力探索性別與視覺、物質文化的關係, 從事跨學科研究與對話的結晶。期望由性別意識的角度出發,為藝術愛好者帶來新的觀賞視野。

作者簡介

◎主編簡介
賴毓芝

現任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美國耶魯大學藝術史博士(2005)。主要研究領域為中國繪畫史,尤其焦點於十八世紀清宮與歐洲宮廷的視覺文化交流與十九世紀下半上海畫壇與日本的往來。曾經受邀荷蘭萊頓大學(Leiden University)擔任Hulsewe-Wazniewski訪問教授、德國海德堡大學(Heidelberg University)Heinz Goetze訪問教授、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Institute for Advanced Study) 學人、日本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外國人研究員、美國洛杉磯蓋帝研究中心(Getty Research Institute)博士後研究等。並策劃過包括「偽好物:十六至十八世紀『蘇州片』及其影響」(國立故宮博物院,2018)、「追索浙派」(國立故宮博物院,2008)等展覽與其同名圖錄。

高彥頤 Dorothy Ko
出身香港,留學美國,現任教紐約市哥倫比亞大學巴納德(Barnard)學院歷史系。研究領域包括明清史、婦女性別史、科技史、視覺文化及物質文化史等。著有《閨塾師:明末清初的才女文化》,
《纏足:金蓮崇拜由盛極而衰的演變》,和《硯的社會生活史:清初的匠與士》等書。最近關注環境生態和可持續發展等問題,致力探索身體記憶和口傳身授的技藝,尤其是紡染織手工藝,在現代和後工業社會中所應扮演的角色。

阮 圓 Aida Yuen Wong
現任美國布蘭戴斯大學(Brandeis University)美術系講座教授。1999 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美術史
與建築史系博士。2000 年起任教於美國布蘭戴斯大學,2015 年獲任講座教授,2016 至 2019 年任美術系系主任。二十多年來,投身東亞藝術史研究。專長為跨國現代性議題,涵蓋中日現代書畫交流和近當代中港台水墨畫等範疇。發表四十多篇學術論文、展覽圖錄文章、書評等。編著書籍包括 Parting the Mists: Discovering Japan and the Rise of National-Style Painting in Modern China(2006)及其中文版:《 撥迷開霧:日本與現代中國「國畫」的誕生 》(2019);Visualizing Beauty: Gender and Ideology in Modern East Asia(2012);The Other Kang Youwei: Calligrapher, Art Activist, and Aesthetic Reformer in Modern China(2016);Fashion, Identity, and Power in Modern Asia(2018)。

◎作者群(依照文章出現順序)
李雨航
現任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藝術史系副教授。先後於中央美術學院、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以及芝加哥大學, 取得美術史專業學士、東亞研究碩士,以及博士學位,並曾在耶魯大學東亞研究中心從事博士後研究(2011–12),以及哈佛大學神學院的「宗教中的女性研究項目」中做研究員(2015–16)。明清時期的性別與物質文化是其研究方向之一。所關注的核心問題是,女性如何通過不同的物質手段在宗教實踐中實現個人目的,比如觀音信仰與觀音圖像製作者的性別問題,模仿與宗教奉獻,往生淨土與性別化的物質媒介。2020 年由哥倫比亞大學出版社出版第一本專書Becoming Guanyin: Artistic Devotion of Buddhist Women in Late Imperial China。同時,與蔡九迪(Judith Zeitlin)共同策展“Performing Images: Opera in Chinese Visual Culture” 並共同編輯同名圖錄(芝加哥大學出版)。

陳慧霞
現任國立故宮博物院器物處副研究員。留心研究清代宮廷藝術,曾籌辦「清宮蒔繪」、「故宮藏漆」、「皇家風尚:清代宮廷與西方貴族珠寶」以及「貴貴琳瑯游牧人:院藏清代蒙回藏文物」等特展, 著有〈雍正朝的洋漆與仿洋漆〉、〈幾暇格物──清聖祖與松花石硯〉、〈古樸天成-清高宗對於文房珍玩的藝術品味〉等文章。

彭盈真
現任亞美利堅大學(American University)藝術系助理教授。國立台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碩士、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藝術史博士。曾任職於國立故宮博物院、中央研究院。專攻明清中國物質文化與性別研究,並涉足東西工藝技術與鑑賞觀的交流史。曾為美國加州鮑爾美術館(Bowers Museum, Santa Ana, California)策劃頤和園收藏慈禧文物展,並出版慈禧太后之藝術贊助論文數篇,包括其肖像、器物與園林修築,以及十九世紀下半美國博物館對東亞藝術之收藏草創期研究。

陳芳芳
現任香港浸會大學講師。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博士,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美術館與太平洋電影資料庫利榮森紀念訪問學人(J.S. Lee Memorial Fellow),曾任職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副館長。研究範圍側重明清時期的性別和物質文化研究,晚清民國報刊和視覺文化研究,中國繪畫、版畫和攝影史。

伍美華 Roberta Wue
現任加州大學爾灣(Irvine)分校藝術史與視覺研究系副教授。她曾發表近代中國的繪畫史、攝影史、印刷與廣告文化等研究相關文章。2014年由香港大學出版社出版Art Worlds: Artists, Images, and;並於2017 年與Luke Gartlan 教授共同編輯出版Ashgate/ Routledge。

安雅蘭 Julia F. Andrews
現任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傑出講席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中國繪畫和現代中國藝術。先後於哈佛大學和柏克萊加州大學獲中國美術史碩士和博士學位。她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畫家和政治 1949– 1979》獲得美國亞洲學會(The Association of Asian Studies)1996 年列文森著作獎(Joseph Levenson Book Prize);《現代中國藝術》獲得 2013 年國際亞洲學者協會人文類著作獎(International Convention of Asia Scholars [ICAS] Book Prize)。她還曾多次獲得 Fulbright 學者和Guggenheim 學者研究基金。曾在紐約和西班牙畢爾堡(Bilbao)古根漢博物館策劃「世紀的危機:二十世紀中國藝術中的傳統與現代性」(A Century in Crisis: Modernity and Tradition in the Art of Twentieth-Century China)(1998)的展覽,以及亞洲協會香港中心「黎明曙光:1974–1985 年的中國前衛藝術」(2013)和「道無盡:方召麐的水墨藝術」(2017)的展出。

季家珍 Joan Judge
現任加拿大皇家學會(Royal Society of Canada)的會員和美國約克大學(York University)歷史系教授。曾出版三本關於近代中國文化史的書籍,有 Republican Lens: Gender, Visuality, and Experience in the Early Chinese Periodical Press(2015),The Precious Raft of History: The Past, the West, and the Woman Question in China(2008),與 Print and Politics: ‘Shibao’ and the Culture of Reform in Late Qing China(1996)等;也共同編輯 Women and the Periodical Press in China’s Global Twentieth Century: A Space of Their Own?(2018),與 Beyond Exemplar Tales: Women’s Biography in Chinese History(2011)等書。目前研究題目是「尋找中國的普通讀者:全球科學時代的可用知識與奇妙的無知,1890– 1955」。

目次

導讀:視覺與物質文化研究下的性別開展 賴毓芝

第 I 部分「物」:女人的物語 高彥頤(Dorothy Ko)
1 摹仿觀音髮簪──明代女性往生的物質媒介 李雨航
2 清代宮廷婦女簪飾流變 陳慧霞
3 慈禧太后(1835–1908)之大雅齋瓷器研究 彭盈真

第 II 部分「媒介」:性別、技術與能動性 賴毓芝
1 晚清中日交流下的圖像、技術與性別──《鏡影簫聲初集》研究 賴毓芝
2 新妝半舊──吳友如畫中的時妝士女 陳芳芳
3 十九世紀晚期海派任伯年筆下的女媧和其他動態石頭 伍美華(Roberta Wue)

第 III 部分「人」:她性與自性 阮圓(Aida Yuen Wong)
1 二十世紀中國的女藝術家──當代的史前史 安雅蘭(Julia Andrews)
2 鏡頭背後的女子──古代遺址、詩學淪亡、及攝影的再媒介化 季家珍(Joan Judge)
3 書法中的性別語言──以現代女書法家蕭嫻為例 阮圓(Aida Yuen Wong)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621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
(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