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三民出版.新書搶先報|最速、最優惠的新鮮貨報給你知!
當代臺灣本土大眾文化(第一冊):雙源匯流與互動開展精選集
滿額折

當代臺灣本土大眾文化(第一冊):雙源匯流與互動開展精選集

商品資訊

定價
:NT$ 560 元
優惠價
90504
庫存:1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15 點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本書的編寫目的,是因強烈體認到近三十多年來,臺灣本土化深耕教育政策的持續進行,迄今已然顯著地對於臺灣新世代的歷史認知,產生巨大的轉型連鎖效應,並帶來新一波強烈的大眾文化新思維。
所以本書內容也跟著重新放寬,對於此一新歷史的認知視野――不再過於強調傳統東亞或傳統中國文化獨尊的意識形態,不再以聖殿崇拜為主流的知識解釋――而是更接地氣,更適應當代臺灣社會生活的新主流趨勢與核心價值。
換言之,本書的全部內容,就是意在:密切呼應當前這一波新轉型時代的浪潮,特別提出關於當代臺灣多元大眾文化的多層次論述,並以「城市大眾文化」的新觀點來加以整合論述。

聚焦當代臺灣大眾文化的新視野與多面向呈現,
順應當代大眾新文化思潮趨勢,
形塑臺灣能成為一座不斷被發現的深層多元文化島嶼。

作者簡介

江燦騰
1946年11月3日生,桃園大溪人。現居新竹縣竹北市。
[學經歷]
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文學博士。
曾任教於台大與清大。
臺北城市科技大學創校首位榮譽教授,現任該校通識教育中心退休兼任教授。
[學術專長]
臺灣佛教文化史、中國近代佛教思想史、東亞近代佛教史等。
[著作]
《現代中國佛教史新論》(1994年)、《臺灣佛教百年史之研究(1895–1995)》(1997年)、《臺灣當代佛教》(2000年)、《日據時期臺灣佛教文化發展史》(2001年)、《當代臺灣人間佛教思想家:以印順導師為中心的薪火相傳研究論文集》(2001年)、《臺灣近代佛教的變革與反思》(2003年)、《新視野下的臺灣近現代佛教史》(2006年)、《聖域踏尋:近代漢傳佛教史的考察》(2009年)、《臺灣佛教史》(2009年),以及《戰後臺灣漢傳佛教史──從雙源匯流到逆中心互動傳播的開展歷程》等。
[學術榮譽]
(1)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傅斯年紀念獎的八次得主。
(2)第一屆宗教學術金典獎得主。
(3)第二屆臺灣文獻傑出工作獎的得主。
(4)2000年獲選斐陶斐榮譽學會會員。
電子郵寄地址:chiang1946@gmail.com。

林慶文
[學歷]
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博士
[教職]
臺北城市科技大學副教授
[著作]
期刊論文
〈裂縫:漢字圖像的認知溯源〉
專書論著
《統一帝國之宗教–221B.C.〜8A.D.》、《台灣當代宗教小說作家群像》、
《書法哲學基礎問題》、《紙頭集》(古典詩集)、《抖擻集》(書法創作)。

[導 讀]
本精選集〈總序〉問了一個問題:「為何現在要出版這本書?」這個問題大概是任何一本書出版前,作者或編者都該問的一個問題。本精選集作者江燦騰教授亦不外。至於他的回答則是:回應當前臺灣的政治局勢,以及因應新世代的本土文化認知新潮湧現。然而,從比較長期的趨勢來看,眼前的局勢其實是三十年來所謂本土路線的延伸。所以本精選集放在這樣的背景下,自然有它的意義。
再者,所謂的「本土」在當前流行的語言中,往往和國族認同綁在一起,因而從目前的兩岸局勢與國際政治的運作邏輯來說,這種國族內涵的「本土」觀自然足以成說。
但就文化的視野來看,本土是和人的生活世界連結在一起的,沒有生活世界作支持的本土只會是抽象的意識形態的概念,即使這種意識形態多熱情,多麼可以召喚「虔誠信徒」,它仍是築基於空中之樓閣。因而,本書的作者江燦騰教授在此書中的想法,大概也都和落實真正的本土的想法有關。
如果我的臆測無誤的話,那麼,也許我們還可將眼前的政治局勢推到更深遠,也就是更深層的結構上考量。
臺灣的歷史斷點特多,斷裂的歷史難以累積文化的能量,也不易找到歷史的出路,這是臺灣人民無可避免的命運。但從殷憂啟聖、多難興邦的先民智慧來看,這種曲折的命運正是上天賦予臺灣人民特殊的歷史使命,問題是看我們如何轉化,化危機為轉機。
以我個人的理解以及我對江教授的理解,我們大概都很重視斷裂中的繼承,都希望在衝突中能看到辯證的發展,也就是從加法甚至乘法的觀點,而不是以減法的心態,看待歷史的行程。
從較宏闊的觀點看,臺灣史上幾個重要的歷史拐點,尤其1945臺灣光復、1949兩岸分治以及1661明鄭入臺,需要正視。這三個時間點雖然也含淚含血,歷史不可能清白無辜的。
但就歷史效應而言,它們有相當正面的歷史意義。即使1683年施琅入臺滅明,1895年日本將臺灣收編為殖民地,這兩次侵犯到中華文明原則的事件那麼令人不快,但我們依然可以從異族的殖民統治中汲取正面的能量。
上述這幾個數字都是歷史的斷點,但也都牽涉到結構的因素。如何分辨歷史演變中的主線與歧路,上升的方向與下墜的曲線,趨吉避凶,迎向坦然,端看臺灣子民的智慧。
如果回到當前的政經局勢來看,最根源性的問題是兩岸的分裂與對峙,而這個結構的問題是1949年馬克思主義文明與中華文明衝突的產物。
兩岸分別發展七十年來,當然內部各有許多驚人的變化。但1949年10月1日的中共建制與12月7日的國府遷臺,這兩次事件發生時的意義如果仍在,那麼,我們可以說文明衝突的因素仍需花時間解決。
臺灣在這種不對等的兩岸關係中,發展出以往臺灣及以往大陸所不曾有的新的政治與文化形態,這是比中國還中國,比臺灣還臺灣的模式。
而這個模式可以說是自明鄭以來,也可以說是自趙宋以來,大中華地區歷史發展的方向。作為現實弱勢一方的臺灣在發展中華文明的政治文化方面,是有重要意義的,它並不弱勢。
如果我們能從結構面看眼前的兩岸局勢,有些心理的癥結自可化解,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
江教授從最高層的觀點俯視兩岸局勢的演變,曾提出以在臺灣的中華民國為視座的觀察,他說這是從「雙源匯流到逆中心互動傳播」。
所謂「雙源匯流」,意指現實的臺灣文化、教育繼承了日治臺灣的殖民現代化遺產以及1949年國府帶來的史無前例的大傳統中華文化遺產。
所謂「逆中心互動傳播」意指兩岸是在互動中互惠的,臺灣固受益於中國大陸的文化資源,但臺灣在現代化的轉型中,也影響了大陸。
筆者相信江教授的觀察是對的,雖然島內有些愛臺灣的朋友,愛臺灣的方式不太令人看得懂。

目次

[目次]
總 序
第一輯 新思維的當代臺灣大眾文化
在雙向互動中建立本土
導 讀
壹、一個當代臺灣佛教文化史詮釋者的歷程告白
一、導言
二、初一學業中輟與長期自學的開始
 三、胡適的死亡和李敖的崛起旋風
 四、我的初期佛教思想啟蒙與王峻嶺少校
 五、自學左派社會主義與現代宗教思想
 六、關於我的大學歷史教育狀況
 七、在臺大歷史所從事宗教史研究
 八、參與東方宗教討論會
 九、建立私人的專業宗教史研究資料庫
 十、邂逅新文豐高本釗先生的學術因緣
 十一、在飛利浦竹北廠撰寫碩士學位論文
 十二、博士班時罹患癌症後迄今的宗教史研究
 十三、匯流與轉型:我們如何認識當代臺灣佛教大眾文化歷史源流?
(一)戰後日本投降並撤離臺灣後直接對臺灣本土佛教發展的相關影響
(二)被迫進行「去日本化」運動的相關問題
(三)關於日產寺院的處理問題
(四)關於由日本語文改為使用中國語文的困難問題
(五)臺灣本土具重大兩岸佛教聲望的教內長老在初期相繼圓寂
 十四、追溯1949年國共內戰後的大變局
 十五、「戒嚴體制」時期臺灣佛教大眾文化的前期逐漸教開展與後期快速變革
(一)外在大環境對戒嚴時期臺灣佛教大眾文化的重大催化作用概述
(二)本地超過一千萬的新生人口,都出生和成長於此一時期
(三)來自佛教內部的相應作為與臺灣本土佛教大眾信仰文化的傳播趨勢
 十六、「解嚴」之後臺灣佛教大眾文化的快速開展與多元變革
 十七、有關戰後臺灣本土佛教與四大佛教事業道場相繼崛起現象問題
 十八、戰後臺灣佛教大眾文化所以能全盛蓬勃發展的社會學視角分析
 十九、臺灣齋教在戰後的日趨式微:趨向「出家受戒」和逐漸走向「空門化」
 二十、解嚴以來我有提出哪些關於當代臺灣佛教大眾文化的詮釋理論?
(一)當代的臺灣人間佛教新思維與我
(二)最新提出:從雙源匯流到逆中心互動傳播的詮釋理論
 二十一、本篇簡短結語
貳、李登輝總統與當代臺灣武士道精神的真相探源
 一、導言
 二、從戰後到解嚴:在臺灣的日本武士道精神大眾文化之研究
 三、解嚴後作為「政治意識形態」來操作的臺灣武士道精神文化
 四、解嚴之後臺灣學院式的武士道精神大眾文化史研究概況
 五、臺灣學院內十年(1991-2000)的日本武士道精神大眾文化的新聞熱
 六、當代臺灣武士道精神大眾文化研究的最新發展及其反思
 七、相關研究建議
 (一)研究基督教「武士道」的侷限性與研究「商人道」的先驅性
 (二)當代臺灣「武士道」與「商人道」交涉史的肇始探索
參、戰後臺灣佛教大眾文化裡的特殊現象與代表性人物
 一、導言
 二、火燒菩薩頭:受戒僧尼的圖騰
 三、戰後臺灣流行肉身菩薩的迷思
 四、戰後臺灣僧侶流行閉關的真諦
 五、人間佛教與向前神學
 六、當代臺灣佛教的社會關懷
 七、戰後臺灣首次在大仙寺傳戒秘辛
 八、戰後臺灣第一位和尚博士釋印順導師
 九、戰前和尚出身的戰後臺大教授李添春
 十、戰後臺灣佛教界首位當選十大傑出青年的張曼濤
 十一、戰後臺灣佛教大護法張清揚
 十二、戰後臺灣尼姑王釋如學尼師
肆、現代臺灣本土書法哲學基礎問題的新詮釋
 一、導言
 二、現代性書法哲學問題的相關解析
 三、結論
伍、解嚴後臺灣佛教大眾文化的多元發展與創新
 一、導言
 二、解嚴後臺灣佛教與民俗節慶活動的變革
(一)從道教中元普度的鬼月禁忌到佛教作為慈悲吉祥月的悅納
(二)臺灣慈濟功德會創辦人證嚴尼師的新解
 三、戰後臺灣佛教藝術創作方面最大的突破─「第二屆當代佛藝創作展」
 四、解嚴以來臺灣佛教兩性平權運動與女性新禪學家的出現及其特殊創新意義
(一)戰後「臺灣佛教兩性平權運動」的發展歷程
(二)新禪法與女性禪學家的出現及其重大創新意義
 五、當代臺灣佛教界對於性觀念解放的回應
 六、當代臺灣佛教界對於性觀念解放的溯源
陸、李春霞風格獨樹一幟的臺灣「杏壇小說」問題
 一、導言
 二、小說內容評述
 三、讀後的省思與期待
柒、當代新竹市眷村文學的風城感懷錄
 一、導言
 二、《聆風軒文集》所反映的新竹風情與生活樣態
 三、《回首來時路》所反映的山東鄉愁與在臺閱歷的精華映像
 四、《聆風軒文集》與《回首來時路》的四種不同主題的異質人生書寫
捌、臺南市湛然寺傳承史及其與筆者的特殊因緣
 一、導言
 二、回憶我與水月法師互相結識的因緣始末
 三、借郵─致江燦騰居士
 四、湛然寺開山第一代慧峰法師為何會在臺南尋求發展的歷史溯源?
 五、來臺初期的慧峰法師遭遇艱難的相關回顧
 六、慧峰法師從苗栗縣獅頭山轉到屏東發展的歷史因緣
 七、慧峰法師從屏東轉來臺南市尋求發展機會的相關過程
 八、慧峰法師在臺南市從寄居到定居的曲折發展過程
(一)第一階段:慧峰法師作為陌生外來者等候被接納的尷尬處境
(二)第二階段:來自慈航法師的有力奧援而初步開始突破困境
(三)第三節段:來自佛教界「傳戒」大變革促成的巨大發展助緣
 九、有關「湛然精舍」與「湛然寺」在臺南市的發展歷程
 十、本山與分院的狀況:從「湛然精舍」到「法華精舍」的發展
 十一、本山與分院的問題:從「湛然精舍」到「佛隴」的發展
(一)有關「湛然寺」的功能及其傳承問題
(二)有關「法華精舍」幻滅與「佛隴」崛起的內情分析
玖、當代臺灣佛教史學論述及其思想詮釋衝突
 一、導讀
 二、佛學研究工具書類舉例和簡介
 三、國際新佛學研究潮流的引進和衝擊狀況
 四、多樣化新佛教史學的相關論述說明
 五、佛教藝術史、佛教文學史和民俗佛教史的相關研究檢討
 六、當代佛學研究中的詮釋衝突及其最新相關發展狀況
 七、結論
附錄一、當代臺灣漢傳佛教轉型史學的詮釋建構者:江燦騰的研究特色及其方法學的相關檢討
 一、導言:本文論述的緣起與相關問題的提出
 二、江燦騰與現代臺灣佛教史學門的確立
 三、江氏佛教史學特色的簡明解說
 四、江氏如何建構其現代臺灣漢傳佛教史的新詮釋體系?
 五、結論與相關討論
(一)江燦騰對書籍編輯的重視
(二)佛教史研究者對當代佛教的態度問題
(三)佛教史研究的時代使命
(四)有關「東亞研究視角」的檢討
附錄二、評江燦騰主編《戰後臺灣漢傳佛教史──從雙源匯流到逆中心互動傳播的開展歷程》
第二輯 當代臺灣小說中的日常宗教書寫
導 讀
 一、庶民的宗教生活體驗──李榮春(1914~1994)
 二、從「苦諦」到「苦難神學」的信仰轉折──李喬(1934~)
 三、孤獨怪誕的膜拜者──七等生(1939~)
 四、神祕體驗和社會異象的預言者──宋澤萊(1953~)
 五、罪惡沼澤的永生者──王幼華(1956~)
 六、當代臺灣小說的言語失序:「非愚即狂」的修辭問題
壹、庶民的宗教生活體驗──李榮春(1914~1994)
 一、導言──單純的信仰
 二、受洗者的悸動
 三、宗教心靈互動
 四、結論──寬容的庶民信仰
貳、從「苦諦」到「苦難神學」的信仰轉折──李喬(1934~)
 一、導言──流淚撒種收割痛苦
 二、佛理∕心理的感通
 三、情理∕天理的弔詭
 四、反抗意識與信仰的轉向
 五、結論──文化批判與臺灣神學的期望
參、孤獨怪誕的膜拜者──七等生(1939~)
 一、導言──時代的例外
 二、情愛辯證
 三、原始與自由的道德觀
 四、對超越者的態度
 五、結論──膜拜孤獨與怪誕文字
肆、神祕體驗和社會異象的預言者──宋澤萊(1953~)
 一、導言──書寫與精神自療
 二、民間宗教的批評
 三、魔幻的宗教修辭
 四、結論──聽預言的人
伍、罪惡沼澤的永生者──王幼華(1956~)
 一、導言──文化病態與罪性象徵
 二、民間信仰的批判與人物的宗教心理
 三、結論──仰望救贖的人
陸、當代臺灣小說的言語失序:「非愚即狂」的修辭問題
 一、導言──瘋言瘋語的社會基礎
 二、瘋癲修辭作者群
(一)施明正(1935~1988)
(二)郭松棻(1938~2005)
(三)七等生(1939~)
(四)施叔青(1945~)
(五)黃凡(1950~)
(六)舞鶴(1951~)
(七)宋澤萊(1953~)
(八)王幼華(1956~)
 三、結論──瘋癲是理性的斷線還是策略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504
庫存:1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