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紀錄片:歷史、美學、製作、倫理(修訂三版)
滿額折
紀錄片:歷史、美學、製作、倫理(修訂三版)
紀錄片:歷史、美學、製作、倫理(修訂三版)
紀錄片:歷史、美學、製作、倫理(修訂三版)
紀錄片:歷史、美學、製作、倫理(修訂三版)
紀錄片:歷史、美學、製作、倫理(修訂三版)
紀錄片:歷史、美學、製作、倫理(修訂三版)
紀錄片:歷史、美學、製作、倫理(修訂三版)
紀錄片:歷史、美學、製作、倫理(修訂三版)
紀錄片:歷史、美學、製作、倫理(修訂三版)
紀錄片:歷史、美學、製作、倫理(修訂三版)
紀錄片:歷史、美學、製作、倫理(修訂三版)
紀錄片:歷史、美學、製作、倫理(修訂三版)
紀錄片:歷史、美學、製作、倫理(修訂三版)
紀錄片:歷史、美學、製作、倫理(修訂三版)
紀錄片:歷史、美學、製作、倫理(修訂三版)
紀錄片:歷史、美學、製作、倫理(修訂三版)
紀錄片:歷史、美學、製作、倫理(修訂三版)
紀錄片:歷史、美學、製作、倫理(修訂三版)
紀錄片:歷史、美學、製作、倫理(修訂三版)
紀錄片:歷史、美學、製作、倫理(修訂三版)
紀錄片:歷史、美學、製作、倫理(修訂三版)
紀錄片:歷史、美學、製作、倫理(修訂三版)
紀錄片:歷史、美學、製作、倫理(修訂三版)

紀錄片:歷史、美學、製作、倫理(修訂三版)

定  價:NT$ 650 元
優惠價:85553
領券後再享88折
團購優惠券A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61元
庫存 > 10
可得紅利積點:16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商品簡介

本書為國內第一本全方位解讀紀錄片的專書,除了探索紀錄片的真實與虛構,還將帶您重新發現紀錄片的侷限與力量。

【歷史】
從19世紀的攝影術一路談到近年來的動畫紀錄片,以及因為電腦與網路科技快速發展與普及化而出現的互動式紀錄片,以豐富的圖文實例建立起紀錄片的百年史觀。

【美學】
除了介紹真實電影、直接電影等十餘種片型的獨特美學,還以跨類型紀錄片、歷史紀錄片、偽紀錄片、紀錄劇為分析對象,探索紀錄片的核心議題:真實與虛構。

【製作】
針對紀錄片創作的幾個面向做理論或概念上的討論,包括為什麼要透過紀錄片來表達意見?怎麼建構論點?如何說好一個故事?剪輯、旁白、音樂的使用方式會產生什麼效果?觀眾與紀錄片創作者間的默契是什麼?觀眾能否讀出創作者的意圖?紀錄片是否會影響觀眾的認知與行動?

【倫理】
從實務角度來深入討論紀錄片常見的倫理議題,例如紀錄片創作者要對被攝者負起何種責任?隱私權與言論自由如何取捨?重建場面會遇到什麼倫理問題?紀錄片風格與美學如何影響倫理?什麼是攝影機凝視的倫理?受害者紀錄片、自傳式紀錄片、政府宣傳紀錄片的倫理又是什麼?

修訂三版新增全新第七章〈隨筆式紀錄片:隨筆電影、自傳體(個人)紀錄片、前衛電影〉,討論的是1960 年代之後,原本被視為是紀錄片倒退發展、自我耽溺,用來自我表達的「隨筆式電影」,但到了21 世紀,這種紀錄片卻在全世界各地開花結果,儼然是獨立紀錄片成為主流後的一種紀錄片類型。

【書末收錄】國內外人物介紹與名詞解釋


*** 好評推薦 ***

吳文光(中國大陸獨立紀錄片導演):
「什麼樣的一個平臺上,可以做到『紀錄片作者不僅僅只是一個槍手』,『理論者也不僅僅只是扮演員警』?這本書展開了這些話題,也推進了這些話題的思考。」

張釗維(CNEX基金會製作總監、紀錄片導演):
「從不假裝知之、也不假裝不知,到審視客體、反求諸己,再到穿透人物與事件的表面、追求更深層次的真實,在這三個層層遞進的正直意義上,我看到李老師這本書,在此時此刻出版的深切意義。」

作者簡介

學歷/
美國天普大學廣播電視電影學系藝術碩士
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系學士

現職/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電影創作學系名譽教授
香港浸會大學電影學院客座教授兼電影電視與數碼媒體藝術(製作)碩士課程主任

經歷/
光啟社特聘導演
中國文化大學戲劇系影劇組專任副教授
多面向藝術工作室負責人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電影創作研究所創所所長暨科技藝術研究所合聘副教授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電影創作學系教授
法國龐畢度中心「真實電影節」(Cinéma du Réel)、韓國光州國際影展、臺灣國際紀錄片雙年展、伊朗伊斯法罕兒童與青少年國際影展之國際競賽及澳門國際電影及錄像展「澳門製造」單元評審委員
國內各種電影競賽(金馬獎、金穗獎、臺北電影獎、臺灣地方志影展、中時晚報非商業影片獎、優良電影劇本、短片輔導金等)之評審
國家科學委員會、新聞局、國家電影資料館、檔案管理局等機構之影音數位化研究案主持人

學術研究專長/
電影編劇與導演、電影歷史與美學、紀錄片歷史與美學、動畫歷史與美學、數位電影科技、影音數位化與數位典藏等領域

劇情片作品/
《失路人》(共同監製,2020)
《春花夢露》(製片,1995/獲東京影展銀櫻花獎、入圍溫哥華與多倫多影展)
《吹鼓吹》(導演,1988/入選倫敦影展及華盛頓特區影展)

紀錄片作品/
《排灣人撒古流:15年後》(監製,2012/入圍臺北電影節臺北電影獎最佳紀錄片)
《打拼:臺灣人民的歷史》(製作總監,2006,公共電視)
《離鄉背井去打工》(2003/入圍香港電影節人道獎紀錄片競賽、臺灣國際紀錄片雙年展競賽、臺北電影節市民影展競賽、南方影展競賽)
《末代頭目》(1999/入選香港電影節)
《排灣人撒古流》(1996/獲臺北電影節特別獎,入選香港電影節、新加坡電影節、法國民族誌影展與美國瑪格麗特.密德影展)
《人民的聲音》(1991/獲金馬獎最佳紀實報導片、入圍日本山形影展)
《殺戮戰場的邊緣》(1986/獲亞太影展最佳短片獎、金馬獎最佳紀錄片與最佳紀錄片導演獎)

專書著作/
Historical Dictionary of Taiwan Cinema(《臺灣電影歷史辭典》,2013)
《一個電影作家的誕生:但漢章紀念文集》(編著,1991)
《薩雅吉‧雷的電影》(編譯,1988)
《導演的電影藝術》(譯,1978)

名人/編輯推薦

吳文光(中國大陸獨立紀錄片導演):
什麼樣的一個平臺上,可以做到「紀錄片作者不僅僅只是一個槍手」,「理論者也不僅僅只是扮演員警」?這本書展開了這些話題,也推進了這些話題的思考。

張釗維(CNEX基金會製作總監、紀錄片導演):
從不假裝知之、也不假裝不知,到審視客體、反求諸己,再到穿透人物與事件的表面、追求更深層次的真實,在這三個層層遞進的正直意義上,我看到李老師這本書,在此時此刻出版的深切意義。

修訂三版序
紀錄片做為一個表現/再現媒體,正在新世紀進行一次華麗的轉型

自2013年至今7年間,本書默默販售竟然已達兩版,令筆者不禁感到訝異與感動。顯然華語地區(至少在臺港地區)對於這樣一本用中文討論紀錄片歷史、美學、製作與倫理課題的書籍還是有相當的需求。
有鑑於本書第1版在撰寫時,囿於篇幅與時間的限制,在紀錄片簡史的部分撰寫得較為簡略,也僅寫到20世紀末動畫紀錄片的出現與發展,而未能及於新科技於21世紀對於紀錄片在形式、美學、製作上所帶來的新觀念、新方向,以及尚難逆料的可能影響,因此這次在第3版修訂內容時,筆者在增補、修正原有的條目內容使其更正確、清楚、完整之餘,更決定新增紀錄片在過去20年來發展出的互動性(網路)紀錄片與虛擬實境(VR)紀錄片,簡要的敘述其在發展脈絡、主要觀念與類別、理論與美學等方面的現況,以提供國內紀錄片創作者與研究者對於紀錄片中這一塊較新領域的發展能有初步的認識。
自20世紀80年代起,由於數位科技對於照相寫實觀念所帶來的理論衝擊與反省,以及個人紀錄片的蓬勃發展、隨筆式紀錄片的逐漸風行,還有紀錄片與實驗電影、錄像藝術之間千絲萬縷難以切割的關係,紀錄片的觀念也產生了頗為重大的改變,主要是對於寫實主義的批判、紀錄片主觀性(主體性)的倡議、觀者在紀錄片位置的改變(由「創作者→作品→觀眾」的三角關係變成「創作者→作品→觀眾→作品→創作者」的循環關係)。在這次改版中,筆者除了增補關於互動式(網路)紀錄片與虛擬實境紀錄片的發展部分外,也新撰寫一章關於「隨筆式紀錄片」的歷史發展、美學觀念與理論基礎,並把上述寫實主義、主觀(體)性、觀者位置等課題的討論也涵蓋其中,希望有助於國內紀錄片創作者與研究者對於紀錄片新觀念與新趨勢的理解與思考。
誠如尼寇斯(Bill Nichols)說過的:紀錄片的定義會隨著時間的演進而有所改變。過去大家依循的格里爾生(John Grierson)所提出的「對真實事物(的影像紀錄)的創意性處理」這樣的傳統紀錄片定義,已經因為「展演模式紀錄片」、「個人(自傳體)紀錄片」、「動畫紀錄片」、「隨筆式紀錄片」、「網路(互動性)紀錄片」、「虛擬實境紀錄片」的逐一出現,而一再被重新討論、修訂、更改。如今,被許多國際紀錄片影展(包括臺灣國際紀錄片影展)頒予獎項或邀請放映的影片,仍然還是會被許多人質疑「這也是紀錄片嗎?」。筆者也曾經在大約20年前撰寫過一篇論文(註),討論臺灣紀錄片的「寫實情結」。這次新增的關於隨筆式紀錄片的討論,或許能補充那篇文章的理論背景與近年來的新發展,並為「什麼是紀錄片」的問題再一次進行探討。
由於本書新增一章討論隨筆式紀錄片的文章,囿於篇幅,加上筆者對於近幾年來臺灣紀錄片的製作較缺乏系統性的關注與研究,因此在出版社的建議下,這次第3版改版過程決定刪除原本第7章「紀錄片製作的經濟學」,希望讀者們原諒。如果有需要,請參閱本書第2版。
最後,希望本書能對於國內喜愛觀看及研究紀錄片的同好、同學,在學習與更深入理解紀錄片的歷史、美學、製作、倫理上有些幫助。
Bonne lecture!

李道明

註:〈臺灣紀錄片的美學問題初探〉,原發表於2002年臺灣國際紀錄片雙年展「真實與再現:紀錄片美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後收錄於王慰慈主編(2006),《臺灣當代影像:從紀實到實驗1930-2003》(同喜文化出版工作室)。

目次

修訂三版序:紀錄片做為一個表現/再現媒體,正在新世紀進行一次華麗的轉型
修訂二版序:臺灣紀錄片的發展、展望寄語
初版推薦序:隔岸觀「火」……吳文光
初版推薦序:紀錄者的正直……張釗維
代 序:記錄我與紀錄片的一段緣

Chapter1 歐美紀錄片的發展簡史
前 言
電影發明以前
單純記錄真實事物的紀實片
新聞片類型的出現
旅遊片的盛行
紀錄片的出現
維爾托夫與真理電影
編纂電影的出現
城市交響曲
格里爾生與英國紀錄片運動
宣傳紀錄片的崛起
戰爭宣傳片時期
戲劇紀錄片的出現
電影紀錄片的沒落與電視紀錄片的興起
自由電影運動
真實電影與直接電影的背景
真實電影
直接電影
真實電影與直接電影的比較
人類學(民族誌)電影
反身性紀錄片
社區紀錄片
探索式紀錄片
基進的紀錄片
個人紀錄片的出現
實驗紀錄片大行其道的時期
動畫紀錄片
紀錄片的新發展方向

Chapter2 什麼是紀錄片
前 言
紀錄片的定義
紀錄片的種類
觀眾如何閱讀紀錄片
紀錄片創作者與觀眾間的契約關係

Chapter3 紀錄片創作實務概論
為何要製作紀錄片
紀錄片的製作過程
紀錄片的結構
剪 輯
旁 白
音 樂
紀錄片的風格
紀錄片與觀眾
寫實風格與觀眾對議題的認知
紀錄片創作者與觀眾間的默契

Chapter4 紀錄片的製作倫理
前 言
紀錄片製作倫理的發展
隱私權與紀錄片創作者對被拍攝者的責任
同意拍攝的議題
利益剝削的議題
受害者紀錄片的議題
言論自由或保護隱私權
倫理與美學
攝影機凝視的倫理規範
電影風格形式與製作倫理
自傳體(個人)紀錄片的倫理問題
政府宣傳紀錄片的倫理問題
紀錄片重建場面的倫理問題
紀錄片創作者的專業倫理準則
創作者與觀眾間的倫理關係
結 論

Chapter5 歷史紀錄片的製作
前 言
紀錄片與歷史書寫
歷史紀錄片的模式
重建作為呈現歷史的一種方法
《打拼:臺灣人民的歷史》之製作過程
評述《打拼:臺灣人民的歷史》之形式與內容
觀眾對《打拼:臺灣人民的歷史》之接受度
結 論

Chapter6 跨類型紀錄片與紀錄片的虛構性
紀錄片的虛構性
早期紀錄片中的虛構影像
《北方的南努克》的虛構與真實
如何看待重建的戲劇紀錄片
半紀錄片不是紀錄片
如何看待偽紀錄片
紀錄劇的意義與重要性
跨界/後設的紀錄片/紀錄劇《阮玲玉》

Chapter7 隨筆式紀錄片:隨筆電影、自傳體(個人)紀錄片、前衛電影
隨筆電影的定義及其發展
自傳體(個人)紀錄片
紀錄片的寫實主義及對其的質疑
個人紀錄片的政治性
結 論

參考書目
外國人物介紹
華語世界人物介紹
名詞解釋
外語人名索引
中文人名索引
外語片目索引
華語片目索引
其他名詞索引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5 553
庫存 > 10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