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序
目次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失智症從發病到往生將持續數年,
對家屬來說是一條漫長、辛苦的路。
摒除對失智症刻板印象,認識病程,
掌握資源,調整心態,
與時俱進,用「情」貼近每個失智家庭。
失智者即使忘了自己是誰,也仍然會有感受,他們會記得「愛」,不要忘了對失智者及照護者表達我們內心的愛!
失智症患者的能力經常被低估,社會必須改變對失智症的看法,不僅是提升關注,更應倡議社區支持他們獨立生活與友善對待。
本書以花蓮慈濟醫院輕安居、慈濟同心圓日照中心及社區服務據點十九個故事,串連出高齡老人的失智現象與症狀,從而觸及照顧者的處境、長照中心照護員所面臨的問題,以及專業領域知性與技術的提升,可為面臨此必然所趨的社會現象,提供可具備之態度參考。
老化是人類無法避免的自然法則,每個人都得面對與學習。本書透過一篇篇真實的互動,讓讀者更理解失智長者的病症樣態,也順道學習與失智長者互動的技巧。
無論是在輕安居、樂智社區服務據點,還是日照中心,慈濟七家院區都量力投入,不但每位長者的健康能獲得完整的評估與照護,還提供營養滿分的健康素食餐點;照服員、護理師、中西醫與復健科醫師也因為長期陪伴長者們,和家屬建立了溫馨而密切的互動關係。
各失智症友善的倡議運動,包括以下共同的關鍵層面:維護失智症患者的權益,避免失智症蒙受汙名,鼓勵失智症患者的社會參與,為患者的照顧者及家庭提供協助。許多失智症照顧者是患者家人或其他親屬,然而好友、鄰居、受薪人員或志工亦可能扮演照顧者的角色。照顧者為失智症患者提供實質的照護和支持,或在協調其他照護者時扮演重要角色。
暖心推薦
這本書分享了慈濟在花蓮的不同失智照護據點,透過關懷與課程賦予失智長者和家屬的培力;更可貴的是,融入被照顧者與照顧者的生活方式和生命歷程,很有特色。
──蔡淑鳳(衛生福利部護理及健康照護司司長)
老化是人類無法避免的自然法則,每個人都得面對與學習。本書透過一篇篇真實的互動,讓讀者更理解失智長者的病症樣態,也順道學習與失智長者互動的技巧。
──林俊龍(佛教慈濟醫療財團法人執行長)
無論是在醫院的輕安居,或者在院外的同心圓日照中心,我們期盼專業的醫療照顧,可以滿足失智症病友在身心靈上的需求,而我們累積二十多年的經驗,已贏得病友與家屬的信賴與肯定;同時經由日間照護,不僅減輕家屬的照護壓力,也達到提升失智病友的生活品質與生命價值。
──林欣榮(花蓮慈濟醫院院長)
◎為尊重並保護失智長者與家屬隱私,本書所有人名均為化名;其年齡、特徵、婚姻、職業、家庭、教育等個人資料均已轉化。
對家屬來說是一條漫長、辛苦的路。
摒除對失智症刻板印象,認識病程,
掌握資源,調整心態,
與時俱進,用「情」貼近每個失智家庭。
失智者即使忘了自己是誰,也仍然會有感受,他們會記得「愛」,不要忘了對失智者及照護者表達我們內心的愛!
失智症患者的能力經常被低估,社會必須改變對失智症的看法,不僅是提升關注,更應倡議社區支持他們獨立生活與友善對待。
本書以花蓮慈濟醫院輕安居、慈濟同心圓日照中心及社區服務據點十九個故事,串連出高齡老人的失智現象與症狀,從而觸及照顧者的處境、長照中心照護員所面臨的問題,以及專業領域知性與技術的提升,可為面臨此必然所趨的社會現象,提供可具備之態度參考。
老化是人類無法避免的自然法則,每個人都得面對與學習。本書透過一篇篇真實的互動,讓讀者更理解失智長者的病症樣態,也順道學習與失智長者互動的技巧。
無論是在輕安居、樂智社區服務據點,還是日照中心,慈濟七家院區都量力投入,不但每位長者的健康能獲得完整的評估與照護,還提供營養滿分的健康素食餐點;照服員、護理師、中西醫與復健科醫師也因為長期陪伴長者們,和家屬建立了溫馨而密切的互動關係。
各失智症友善的倡議運動,包括以下共同的關鍵層面:維護失智症患者的權益,避免失智症蒙受汙名,鼓勵失智症患者的社會參與,為患者的照顧者及家庭提供協助。許多失智症照顧者是患者家人或其他親屬,然而好友、鄰居、受薪人員或志工亦可能扮演照顧者的角色。照顧者為失智症患者提供實質的照護和支持,或在協調其他照護者時扮演重要角色。
暖心推薦
這本書分享了慈濟在花蓮的不同失智照護據點,透過關懷與課程賦予失智長者和家屬的培力;更可貴的是,融入被照顧者與照顧者的生活方式和生命歷程,很有特色。
──蔡淑鳳(衛生福利部護理及健康照護司司長)
老化是人類無法避免的自然法則,每個人都得面對與學習。本書透過一篇篇真實的互動,讓讀者更理解失智長者的病症樣態,也順道學習與失智長者互動的技巧。
──林俊龍(佛教慈濟醫療財團法人執行長)
無論是在醫院的輕安居,或者在院外的同心圓日照中心,我們期盼專業的醫療照顧,可以滿足失智症病友在身心靈上的需求,而我們累積二十多年的經驗,已贏得病友與家屬的信賴與肯定;同時經由日間照護,不僅減輕家屬的照護壓力,也達到提升失智病友的生活品質與生命價值。
──林欣榮(花蓮慈濟醫院院長)
◎為尊重並保護失智長者與家屬隱私,本書所有人名均為化名;其年齡、特徵、婚姻、職業、家庭、教育等個人資料均已轉化。
作者簡介
王竹語,臺中豐原人,熱愛旅遊、音樂與閱讀,相信文字的影響力,並持續創作,盼觸動人心,找回讀者。
序
【推薦序】
老有所終的安養之道
◎釋證嚴
「生、老、病、死」是人生的自然法則,卻也有人不幸早夭、或者正當青壯年就身罹重病,或者意外殞命,也不一定可以終老。老來不可避免的疾病纏身,最怕的是失智,認知紊亂、行為出格,讓照顧的晚輩疲於奔命。
花蓮縣失能失智長者的數目不斷在成長,慈濟醫院作為東部唯一的醫學中心,一直致力於推動符合長者「在地安老」的願望。因此,於一九九八年成立「輕安居」,也就是失能失智長者的日間照護中心。二一九年九月,進一步成立「慈濟同心圓日照中心」,服務再升級,接受三十名失智、失能及高齡長輩托顧,以減輕家中子女照顧的壓力,同時提升高齡長者的生活品質。
民間有一句俗話說:「老人身,囡仔性」,儘管體力不復從前了,有的長者心智好像返老還童,常常有出人意表的行為。個管師有時還得和長者「鬥智」,譬如中心十幾個房間的插銷不見了,曾經是鎖匠的阿伯嫌疑最大,個管師只擔心阿伯會不會無意識地吞下肚?必得進行「安全檢查」。果然就在阿伯的包包?搜出十幾支插銷,幸好阿伯沒有誤吞,也不必聲張,悄悄地將插銷放回去就是了。
很佩服我們的個管師不僅專業有愛心,警覺性也很高;當阿嬤發出「我頭暈,想要回家」的訊息,個管師不敢等閒視之,先考慮是否出於生理問題?一查資料,果然阿嬤有高血壓,趕緊開藥給阿嬤服用,立即舒緩頭暈狀況。
來到暮年歲月,身體老化勢不可擋,只能延緩退化,進而提升長者對周遭環境事物的辨識能力。我們的護理師雙手靈巧,腦筋又動得快,利用廢棄木頭自製成特大號象棋,讓長輩站著玩棋,不只動腦,身體也運動到了,連剛剛才叨念著要回去拜土地公的事,也完全拋諸腦後。
許多慈濟環保站既是揭牌的「社區關懷據點」,也是長者最好的「輕安居」,服務項目包括失智照顧、社區預防照顧與延緩失能,以及居家醫療服務等等。以「鳳林靜思堂長照樂智據點」來說,尤其感恩我們的護理師,將一位輕微失智而被同修師兄禁足的菩薩,用時間換取信任,以真誠打動家屬,終於讓師兄卸下心防,同意讓她重新回到慈濟委員的角色。
這位菩薩原本是鳳林的香積組長,被禁足後慌張、躁動、頭髮凌亂,護理師還以為她是精神病患。其實,只是介於失智和正常間的模糊地帶。看到她出神入化的刀工,護理師覺得再加一點力道,一定可以幫助她重返正常生活。於是每天到她家站崗,打動同修師兄願意讓她回到鳳林靜思堂,這一著等於幫助她重返正常生活。
看看她的改變,第一知道要梳漂亮的慈濟頭,這是一個重要里程碑;第二,減少躁動,這是進步的指標;第三,進到會所,先去禮佛,打掃佛堂,參與助念,回到委員的本色;第四,會幫長者量血壓,精神恢復了,熱忱向訪客介紹環保站,推動素食,以慈濟委員身分,繼續發揮良能。
「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這是古代大智慧者對於營造幸福家園與和諧社會的憧憬。只是現代社會步調緊湊,又受少子化衝擊,安老顯得困難重重。
師父有鑑於此,決定開設「壽量寶藏銀行」,提供每位長者寄存「五十歲」在其中,當作下輩子的本錢。
八十歲的環保菩薩,寄存五十歲到「壽量寶藏銀行」,也才三十歲而已,正當年輕,智慧正好,身體也還健康,大家很樂意在環保站付出,或者拆瓶蓋,或者做紙張、塑膠分類,可以活化腦細胞,心靈手巧做環保,繼續發揮良能,讓家中晚輩可以安心放心。雖然時間不斷消逝,生命價值一直在提升,來世回到慈濟世界,智慧更加明睿,隨願廣度眾生。
【推薦序】
即使忘記自己,還是會記得愛
◎蔡淑鳳
二一七年五月,我在日內瓦會見國際失智症聯盟(Dementia Alliance International, DAI)創會主席凱特.斯瓦弗(Kate Swaffer),她說:「請別給失智者退場處方(Prescribed Disengagement)。」
凱特四十九歲時被診斷為「年輕型失智症」,原本記憶力超強的她,變得健忘、空間錯亂、讀寫困難,連過馬路都有危險。醫護人員勸她放棄工作、放棄一切,好好享受餘年;她不甘心,準備和這個病正面對決,但得到的建議是預做臨終安排,儘早了解老年照護、喘息日間照護及養護機構等。她說那些建議是退場處方,而她需要的是──回到診斷前一樣的生活。
能不能完全恢復,她沒把握,但能掌握的事先做;創立失智人權全球性非營利組織,由不分年齡的失智者組成。目標是支持、教育各類型失智者,為失智者代言,並針對其個人自主權與生活品質提出一致的主張,長期倡導失智者應與一般人享有相同的人權保障,不應該因為疾病而有所改變。
凱特被確診時正在念研究所,是全職工作者,還擔任志工,並教養兩個青少年兒子,與丈夫共同分擔家務的人。但退場處方要她瞬間放棄一切原本熟悉的生活,雖然是好意,卻是出於對失智症的刻板印象,反而讓失智症患者活在沒有希望、沒有明天、失去生活品質的日子。
從日內瓦返臺,我一直思索退場處方引發的連鎖反應,包括無望、恐懼、無助,以及對個人正向能力、復原能力、主動處理能力的打擊;如何讓失智症患者能過正向、有意義與主動參與的生活?
六個月後,我受邀參加慈濟大學「護理引領全球健康」國際研討會,在專題演講中,我引用凱特的理念「把注意力從生病與死亡轉向成就」,提倡失智症不只是談論醫療,失智者的人權、需求與想法更應被正視。具體做法是邀請失智症患者組成工作坊,透過每月實體或網路碰面,分享看法,並適時安排復健人員、行政人員共同參與,讓他們回饋需求。他們表示,希望在相關照護服務中,能有更多參與及貢獻;失智者的需求與失智者家屬需求不一樣,可分兩個工作坊進行。
研討會後,我參觀在慈濟醫院門診區長廊展出的高齡長者自畫像,看到導入社區失智據點、輕安居日照中心的藝術課程,透過作品感受到社區高齡長者在參加據點活動的歡喜與自信。
欣聞《當忘記成為現實──失智照護筆記》一書,以花蓮慈濟醫院輕安居、慈濟同心圓日照中心及社區服務據點十九個故事,串連出高齡老人的失智現象與症狀,從而觸及照顧者的處境、長照中心照護員所面臨的問題,以及專業領域知性與技術的提升,可為面臨此必然所趨的社會現象,提供可具備之態度參考。
每個故事都扣人心弦,藉此摘要個人感受分享給讀者──
避免對失智者汙名化,包括照護方面的刻板印象。很多人誤認為失智症患者無法溝通、聽不懂或是講不通,於是禁止他們做事。美其名是為了他們安全,殊不知長久下來,他們會感到無助,進而不想說話,變得更加疏離與孤獨,認知功能退化得更快。
事實上,失智症患者的能力經常被低估,社會必須改變對失智症的看法,失智症友善社區應倡議社區能支持患者獨立生活,不單是提升關注而已。失智照護有如變奏曲,退化的速度有時像溜滑梯,家屬的負荷不是外人能想像,如何適時與適當的提供友善協助,顯得更為重要。
本書最後一個案例,充分展現慈濟醫療人文的特色,即使是在人生最後一段的照顧,仍以生活品質、生命尊嚴,實踐以人為本的理念,不因疾病而有所差別。
這本書分享了慈濟在花蓮的不同失智照護據點,透過關懷與課程賦予失智長者和家屬的培力,更可貴的是,融入被照顧者與照顧者的生活方式和生命歷程,很有特色。這讓我想起我的導師(Mentor)羅斯瑪麗.古德伊爾博士(Dr. Rosemary Goodyear)說過的話:
Go to the people(走入人群)
Live among them(在人群中生活)
Learn from them(在人群中學習)
Love them(愛他們)
Serve them(服務他們)
Plan with them(與他們共同計畫)
Start with what they know(從他們所知開始)
Build on what they have(以他們所有來建構)
失智照護沒有人是局外人!失智者即使忘了自己是誰,也仍然會有感受,他們會記得「愛」,我們也不要忘了對失智者及照護者表達我們內心的愛!
(本文作者為衛生福利部護理及健康照護司司長)
【推薦序】
輕安居.居輕安
◎林碧玉
千呼萬喚拭目企盼多年,終於要出有關「輕安居」的書了。憶當年為籌備花蓮慈濟醫院,證嚴上人交代筆者,重視推動三代同堂,實踐傳統美德「孝諦」親倫在人間的重要性。
一九九年代,臺灣社會開始浮現因長者失智所造成的家庭與社會問題,思考挑起社會責任,讓青壯年得以安心創業與就業,擬辦理五十床護理之家業務,但證嚴上人殷殷期待創造子女承歡膝下要素,推動長者「在宅安老」之心悲切。
當年慈濟醫院醫護人力雖尚未穩定,且僅有極少數醫院辦有簡易型日間照顧室,為實現證嚴上人希望白天讓子女們安心工作,晚間接父母回家三代同堂闔家歡樂之理念,毅然在慈濟醫院內創辦日間照顧機構開醫界先河,為讓長者來得日日輕安自在,於是乎,將日間照顧機構定名為「輕安居」。
一時,海內外醫療先進紛紛前來參觀指導,紛紛探討證嚴上人推動在宅安老之先見是否正確,如今全球人口老化,不知覺間大家已經生活在高齡社會中,而專家與學者們歷經數十年研究與實驗,共識回歸社區「在宅安老」是照顧長者最佳良方。至此見證證嚴上人之先見,亦肯定慈濟醫院當年之創舉,如今,衛生福利部積極推展醫院身心科設置日間照顧病房,與有榮焉。
長者鶴髮童心,終生貢獻社會,老是寶,尤其是失智長者們,似乎童心不泯,晨間背著書包如上學般,被子女帶到輕安居門口,護理同仁們接棒開始一天的照顧,從今天是幾月幾號,現在是幾點幾分,如何自己吃飯,帶著他們種菜、孵豆芽,室內復健有運動型腳踏車、壁拉桿,日日照表操課,訓練腦力與體力,長者偶爾躲起來,俏皮似童稚;午休後,他們已經待不住了,抓起書包坐在門口不想動,等在門口唯一目標是要回家了,這就更見證家是長者最好的依歸處。
二十三年來,在輕安居的長者們各有來頭,有叱吒風雲於政壇,曾經調停紛爭助人無數,有社會角頭與老闆,各式類型活躍一時,但腦部細胞病變皮質沈澱,慢慢沈積類似生鏽,開始失憶豈是自己所願意,更非自己能左右,看到他們的苦,心疼至極。
感恩幸齡護理長一直以來,帶領護理團隊用愛心陪伴長者們,讓他們有尊嚴地生活,讓他們盡力維持腦力不退化,讓他們日日輕安自在,更帶領團隊走出院內的日間照顧到偏鄉設置日照中心,加上到社區設置失智服務據點,真正實踐安老安心在家、在社區。
每每聽聞她分享長者點滴──在偏鄉一位失能阿公,因為考量視力不佳的阿公騎乘電動車的安全,自告奮勇到他家相邀一起上學堂,自己作為前導車引領、維護對方的安全,相互扶持到社區據點接受照顧;也有人因感動婆婆受到照顧而辭去工作,協助烹煮餐食,里仁為美和樂融融的感覺真好。
而院內日間照顧空間有限,上人再提同心圓設置日間照顧中心,看到長者的子女們先來參觀了解,再帶父母到現場試讀,最後安心委託,感動於子女們的孝心,亦感受到子女們為孝順父母與工作間的煎熬。
當他們看到父母入學後的改變,開朗、體力增加、笑聲多了,回家更聲聲感恩兒孫與媳婦。而經常的戶外活動如同遠足踏青,繪畫自己的欣喜,孤獨感似乎遠離長者心?,子女們的感動回饋,在在顯現人間美善與溫情。
慈濟如今在全臺各處設置三百多個服務據點以及日間照顧中心,更設有「幫幫您」健康監測資訊系統,隨時與子女們連線,提醒長者健康狀況與用藥正常否,企盼真正能為長者及家屬們,提供六全(全人、全家、全隊、全程、全社區及全心)的身心靈照顧。
證嚴上人開示:「天上最美是星星,人間最美是溫情」,無限敬佩與讚歎同仁們用愛耕耘,如今「輕安居」愛心盈滿,已成呵護長者的港灣,亦成為既要工作養家,又要孝順照顧長者的子女們最佳靠山,更是安定里仁美善最佳的力量。
不由輕呼「輕安居。居輕安」,慈濟長照加油!
(本文作者為慈濟基金會副總執行長)
【推薦序】
長者身心靈全人優質照護
◎林俊龍
在全世界都面臨高齡化社會衝擊之際,慈濟醫療法人與慈濟基金會皆積極投入長照服務,原因無他,只為了若一個家庭有一位失智長者同住,這個家戶就需要有一天二十四小時來照顧長者的人力,而這位照顧者很有可能同時是家中主要經濟來源提供者,像這樣的青壯年為了照顧長輩導致無法外出工作的困境時有所見,不但會造成家庭收入失衡,甚至出現捉襟見肘的窘境。
其實,早在證嚴上人的高瞻遠矚之下,花蓮慈濟醫院於二十三年前,也就是一九九八年七月十九日就已經成立了「輕安居」病房區,提供現今民眾耳熟能詳的「失智長者日間照護」服務。
輕安居有別於長者養護之家二十四小時的照顧模式,失智症病人只在日間留院,失智長輩經由輕安居醫護團隊安排與醫院志工陪伴,參與各種活動與體能運動,不但能延緩退化速度,年齡相近長輩間的互動,亦能滿足長者對於人際與情感交流的需求。而對主要照顧者來說,能在長輩受托顧時外出工作,傍晚下班再將長輩接回家,共享天倫,如此一來,照護與經濟需求皆能兩全。因此輕安居啟用以來,一直處於學員額滿、排隊待入的狀態,顯見這類的需求遠遠大於醫院能供給的有限名額。
花蓮縣老年人口比率百分之十二點五,相對高於全臺的百分之十點七;已通報的失智症人口雖然只有六百八十六人,低於其他縣市,但失智症人口增加的速度卻是百分之八點五六,位居全臺第二。
花蓮慈濟醫院二一五年為配合衛生福利部的「失智照護服務計畫」,在失智照護資源不足區域──慈濟鳳林靜思堂,設置鳳林鎮樂智社區據點(失智服務據點),進行社區宣導、失智症篩檢、體適能檢測等活動。
二一七年花蓮慈濟醫院成立花蓮第一家「失智共同照護中心」,積極投入高齡照護,失智篩檢,協助資源不足地區建置失智症社區服務點;再歷經兩年籌備,二一九年九月十二日「慈濟同心圓日照中心」啟用,提供失能或失智長者日間照顧,以及日照喘息、社區復能等服務。
無論是在輕安居、樂智社區服務據點,還是日照中心,慈濟七家院區都量力投入,不但每位長者的健康能獲得完整的評估與照護,還提供營養滿分的健康素食餐點;照服員、護理師、中西醫與復健科醫師也因為長期陪伴長者們,和家屬建立了溫馨而密切的互動關係。醫護、長者、家屬三方互聯後,更能理解失智長者的心理狀態,還有想說出口卻因認知功能退化而無法表達的感受,讓長者獲得身、心、靈三方面兼顧的全人醫療照護。
老化是人類無法避免的自然法則,每個人都得面對與學習。本書透過一篇篇真實的互動,讓讀者更理解失智長者的病症樣態,也順道學習與失智長者互動的技巧。感恩視病如親的護理師與照服員們,用愛護自家長輩的心情,陪伴家屬走過失智照顧的挫折低潮,以樂觀態度,重建家庭和樂。謹以感恩心,樂為之序,並推薦予諸位讀者們,感恩!
(本文作者為慈濟醫療法人執行長)
【推薦序】
守護失智病友 專業、人文、創研齊精進
◎林欣榮
失智症(Dementia)是一種疾病現象,而不是正常的老化,許多人以為人老了都是這樣的,因而忽略了就醫的重要性。
當腦子?記憶功能的細胞老化、迴路的傳導變慢,細胞儲存知識的能力就會愈來愈小;另外,記憶迴路的傳導速度變慢,細胞與細胞之間電與化學傳導物質生「鏽」了,就是我們常說堆積在大腦的β類澱粉蛋白質(Amyloid Beta, Aβ),記憶、認知功能逐漸受影響,漸漸就失去記憶了。
所以,失智症的症狀不單只是記憶力減退,還會影響到其他認知功能,包括語言能力、空間感、計算力、判斷力、抽象思考能力、注意力等各方面的功能退化,同時可能出現干擾行為、個性改變、妄想或幻覺等症狀,這些症狀的嚴重程度足以影響其人際關係與工作能力。
有人四十歲以前就發作失智症,大部分跟基因有關係;一般來說,細胞老化和年紀有關;當然有的人是基因再加上年紀,若再加上飲食因素,失智問題與症狀就會更嚴重。
我們最常見的基因載脂蛋白(APOE)是阿茲海默症主要遺傳危險因子,雖然載脂蛋白會增強β類澱粉蛋白質的降解,但特定的載脂蛋白異構體如第四型(APOE4)的反應效果較差,易導致多餘的Aβ在大腦中累積。β類澱粉蛋白質愈多,大腦細胞就容易結塊、結成斑點,除了漏電也容易死亡,而這些儲存記憶的細胞死亡,就什麼也記不起來了。
如何減少大腦鏽斑的發生,於是開啟新藥的發展,科學家發現γ蛋白促酶,促進產生更多Aβ,如何抑制γ蛋白促酶的活性,我們一直在發展的當歸西藥,不但可以降低這促酶活性,也可以影響到APOE4的基因表現少一點。最近,證嚴上人指導研發而成的「淨斯本草飲」,經細胞及動物實驗等基礎研究結果,也顯示具抗失智及巴金森的作用。
新藥之外,還有抗體可用,抗體會和鏽斑結合,細胞就會清除掉鏽斑。再來就是補充幹細胞,幹細胞中有可減少興奮性傳導物質麩胺酸(glutamate)作用在神經細胞上,這就是細胞療法,目前醫界想的就是從萬能幹細胞(iPS)分化培養麩胺酸的神經元細胞,然後移植到大腦去重建記憶迴路、學習、恢復迴路,細胞療法講求精準,挑戰性高。
花蓮慈濟醫院除了努力在新藥研發上,希望為失智症病人尋找良方,為了提升照顧失智症病人的醫療及生活品質,在在一九九八年七月成立輕安居,大門上的對聯「輕膚慰大愛相為伴,安居樂感恩共一堂」就是我們的目標。二十多年來,陪伴無數失智長者走過人生後段的歲月。
輕安居日間照護,結合精神醫學部、護理部、家庭醫學科、中醫科、復健科、營養科、社會服務室等跨團隊照護,依照失智長輩喜好不同,需要的認知刺激也不一樣,設計生命故事回顧、園藝治療、娃娃治療、客製化健康檢查、老幼共學……等多元課程,安排長者治療以及強化長者的活動能力,並定期舉辦家屬座談,提供最新的相關資訊。
多年來致力於提升失智長者最好的照護品質,隨著失智共照中心成立,醫療團隊也將輕安居瑞智學堂模式導入社區據點、失智據點。二一九年九月,慈濟同心圓日間照顧中心成立,是為銜接居家及機構轉銜站,結合慈濟志工陪伴與專業照顧團隊,延續並精進輕安居日間照顧主題課程,專為長者設計的開闊舒緩身心療癒的日間照顧中心。
這本新書是經由該中心主任張幸齡與團隊的口述,希望藉由十九篇病友故事,讓社會大眾更認識失智症,了解病人的症狀,以及家屬在陪伴失智症家人所面臨的問題。照護團隊和家屬之間也有一本「聯絡簿」,雙方在彼此信任的基礎上建立合作的關係。
無論是在醫院的輕安居,或者在院外的同心圓日照中心,我們期盼專業的醫療照顧,可以滿足失智症病友在身心靈上的需求,而我們累積二十多年的經驗,已贏得病友與家屬的信賴與肯定;同時經由日間照護,不僅減輕家屬的照護壓力,也達到提升失智病友的生活品質與生命價值。
(本文作者為花蓮慈濟醫院院長)
老有所終的安養之道
◎釋證嚴
「生、老、病、死」是人生的自然法則,卻也有人不幸早夭、或者正當青壯年就身罹重病,或者意外殞命,也不一定可以終老。老來不可避免的疾病纏身,最怕的是失智,認知紊亂、行為出格,讓照顧的晚輩疲於奔命。
花蓮縣失能失智長者的數目不斷在成長,慈濟醫院作為東部唯一的醫學中心,一直致力於推動符合長者「在地安老」的願望。因此,於一九九八年成立「輕安居」,也就是失能失智長者的日間照護中心。二一九年九月,進一步成立「慈濟同心圓日照中心」,服務再升級,接受三十名失智、失能及高齡長輩托顧,以減輕家中子女照顧的壓力,同時提升高齡長者的生活品質。
民間有一句俗話說:「老人身,囡仔性」,儘管體力不復從前了,有的長者心智好像返老還童,常常有出人意表的行為。個管師有時還得和長者「鬥智」,譬如中心十幾個房間的插銷不見了,曾經是鎖匠的阿伯嫌疑最大,個管師只擔心阿伯會不會無意識地吞下肚?必得進行「安全檢查」。果然就在阿伯的包包?搜出十幾支插銷,幸好阿伯沒有誤吞,也不必聲張,悄悄地將插銷放回去就是了。
很佩服我們的個管師不僅專業有愛心,警覺性也很高;當阿嬤發出「我頭暈,想要回家」的訊息,個管師不敢等閒視之,先考慮是否出於生理問題?一查資料,果然阿嬤有高血壓,趕緊開藥給阿嬤服用,立即舒緩頭暈狀況。
來到暮年歲月,身體老化勢不可擋,只能延緩退化,進而提升長者對周遭環境事物的辨識能力。我們的護理師雙手靈巧,腦筋又動得快,利用廢棄木頭自製成特大號象棋,讓長輩站著玩棋,不只動腦,身體也運動到了,連剛剛才叨念著要回去拜土地公的事,也完全拋諸腦後。
許多慈濟環保站既是揭牌的「社區關懷據點」,也是長者最好的「輕安居」,服務項目包括失智照顧、社區預防照顧與延緩失能,以及居家醫療服務等等。以「鳳林靜思堂長照樂智據點」來說,尤其感恩我們的護理師,將一位輕微失智而被同修師兄禁足的菩薩,用時間換取信任,以真誠打動家屬,終於讓師兄卸下心防,同意讓她重新回到慈濟委員的角色。
這位菩薩原本是鳳林的香積組長,被禁足後慌張、躁動、頭髮凌亂,護理師還以為她是精神病患。其實,只是介於失智和正常間的模糊地帶。看到她出神入化的刀工,護理師覺得再加一點力道,一定可以幫助她重返正常生活。於是每天到她家站崗,打動同修師兄願意讓她回到鳳林靜思堂,這一著等於幫助她重返正常生活。
看看她的改變,第一知道要梳漂亮的慈濟頭,這是一個重要里程碑;第二,減少躁動,這是進步的指標;第三,進到會所,先去禮佛,打掃佛堂,參與助念,回到委員的本色;第四,會幫長者量血壓,精神恢復了,熱忱向訪客介紹環保站,推動素食,以慈濟委員身分,繼續發揮良能。
「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這是古代大智慧者對於營造幸福家園與和諧社會的憧憬。只是現代社會步調緊湊,又受少子化衝擊,安老顯得困難重重。
師父有鑑於此,決定開設「壽量寶藏銀行」,提供每位長者寄存「五十歲」在其中,當作下輩子的本錢。
八十歲的環保菩薩,寄存五十歲到「壽量寶藏銀行」,也才三十歲而已,正當年輕,智慧正好,身體也還健康,大家很樂意在環保站付出,或者拆瓶蓋,或者做紙張、塑膠分類,可以活化腦細胞,心靈手巧做環保,繼續發揮良能,讓家中晚輩可以安心放心。雖然時間不斷消逝,生命價值一直在提升,來世回到慈濟世界,智慧更加明睿,隨願廣度眾生。
【推薦序】
即使忘記自己,還是會記得愛
◎蔡淑鳳
二一七年五月,我在日內瓦會見國際失智症聯盟(Dementia Alliance International, DAI)創會主席凱特.斯瓦弗(Kate Swaffer),她說:「請別給失智者退場處方(Prescribed Disengagement)。」
凱特四十九歲時被診斷為「年輕型失智症」,原本記憶力超強的她,變得健忘、空間錯亂、讀寫困難,連過馬路都有危險。醫護人員勸她放棄工作、放棄一切,好好享受餘年;她不甘心,準備和這個病正面對決,但得到的建議是預做臨終安排,儘早了解老年照護、喘息日間照護及養護機構等。她說那些建議是退場處方,而她需要的是──回到診斷前一樣的生活。
能不能完全恢復,她沒把握,但能掌握的事先做;創立失智人權全球性非營利組織,由不分年齡的失智者組成。目標是支持、教育各類型失智者,為失智者代言,並針對其個人自主權與生活品質提出一致的主張,長期倡導失智者應與一般人享有相同的人權保障,不應該因為疾病而有所改變。
凱特被確診時正在念研究所,是全職工作者,還擔任志工,並教養兩個青少年兒子,與丈夫共同分擔家務的人。但退場處方要她瞬間放棄一切原本熟悉的生活,雖然是好意,卻是出於對失智症的刻板印象,反而讓失智症患者活在沒有希望、沒有明天、失去生活品質的日子。
從日內瓦返臺,我一直思索退場處方引發的連鎖反應,包括無望、恐懼、無助,以及對個人正向能力、復原能力、主動處理能力的打擊;如何讓失智症患者能過正向、有意義與主動參與的生活?
六個月後,我受邀參加慈濟大學「護理引領全球健康」國際研討會,在專題演講中,我引用凱特的理念「把注意力從生病與死亡轉向成就」,提倡失智症不只是談論醫療,失智者的人權、需求與想法更應被正視。具體做法是邀請失智症患者組成工作坊,透過每月實體或網路碰面,分享看法,並適時安排復健人員、行政人員共同參與,讓他們回饋需求。他們表示,希望在相關照護服務中,能有更多參與及貢獻;失智者的需求與失智者家屬需求不一樣,可分兩個工作坊進行。
研討會後,我參觀在慈濟醫院門診區長廊展出的高齡長者自畫像,看到導入社區失智據點、輕安居日照中心的藝術課程,透過作品感受到社區高齡長者在參加據點活動的歡喜與自信。
欣聞《當忘記成為現實──失智照護筆記》一書,以花蓮慈濟醫院輕安居、慈濟同心圓日照中心及社區服務據點十九個故事,串連出高齡老人的失智現象與症狀,從而觸及照顧者的處境、長照中心照護員所面臨的問題,以及專業領域知性與技術的提升,可為面臨此必然所趨的社會現象,提供可具備之態度參考。
每個故事都扣人心弦,藉此摘要個人感受分享給讀者──
避免對失智者汙名化,包括照護方面的刻板印象。很多人誤認為失智症患者無法溝通、聽不懂或是講不通,於是禁止他們做事。美其名是為了他們安全,殊不知長久下來,他們會感到無助,進而不想說話,變得更加疏離與孤獨,認知功能退化得更快。
事實上,失智症患者的能力經常被低估,社會必須改變對失智症的看法,失智症友善社區應倡議社區能支持患者獨立生活,不單是提升關注而已。失智照護有如變奏曲,退化的速度有時像溜滑梯,家屬的負荷不是外人能想像,如何適時與適當的提供友善協助,顯得更為重要。
本書最後一個案例,充分展現慈濟醫療人文的特色,即使是在人生最後一段的照顧,仍以生活品質、生命尊嚴,實踐以人為本的理念,不因疾病而有所差別。
這本書分享了慈濟在花蓮的不同失智照護據點,透過關懷與課程賦予失智長者和家屬的培力,更可貴的是,融入被照顧者與照顧者的生活方式和生命歷程,很有特色。這讓我想起我的導師(Mentor)羅斯瑪麗.古德伊爾博士(Dr. Rosemary Goodyear)說過的話:
Go to the people(走入人群)
Live among them(在人群中生活)
Learn from them(在人群中學習)
Love them(愛他們)
Serve them(服務他們)
Plan with them(與他們共同計畫)
Start with what they know(從他們所知開始)
Build on what they have(以他們所有來建構)
失智照護沒有人是局外人!失智者即使忘了自己是誰,也仍然會有感受,他們會記得「愛」,我們也不要忘了對失智者及照護者表達我們內心的愛!
(本文作者為衛生福利部護理及健康照護司司長)
【推薦序】
輕安居.居輕安
◎林碧玉
千呼萬喚拭目企盼多年,終於要出有關「輕安居」的書了。憶當年為籌備花蓮慈濟醫院,證嚴上人交代筆者,重視推動三代同堂,實踐傳統美德「孝諦」親倫在人間的重要性。
一九九年代,臺灣社會開始浮現因長者失智所造成的家庭與社會問題,思考挑起社會責任,讓青壯年得以安心創業與就業,擬辦理五十床護理之家業務,但證嚴上人殷殷期待創造子女承歡膝下要素,推動長者「在宅安老」之心悲切。
當年慈濟醫院醫護人力雖尚未穩定,且僅有極少數醫院辦有簡易型日間照顧室,為實現證嚴上人希望白天讓子女們安心工作,晚間接父母回家三代同堂闔家歡樂之理念,毅然在慈濟醫院內創辦日間照顧機構開醫界先河,為讓長者來得日日輕安自在,於是乎,將日間照顧機構定名為「輕安居」。
一時,海內外醫療先進紛紛前來參觀指導,紛紛探討證嚴上人推動在宅安老之先見是否正確,如今全球人口老化,不知覺間大家已經生活在高齡社會中,而專家與學者們歷經數十年研究與實驗,共識回歸社區「在宅安老」是照顧長者最佳良方。至此見證證嚴上人之先見,亦肯定慈濟醫院當年之創舉,如今,衛生福利部積極推展醫院身心科設置日間照顧病房,與有榮焉。
長者鶴髮童心,終生貢獻社會,老是寶,尤其是失智長者們,似乎童心不泯,晨間背著書包如上學般,被子女帶到輕安居門口,護理同仁們接棒開始一天的照顧,從今天是幾月幾號,現在是幾點幾分,如何自己吃飯,帶著他們種菜、孵豆芽,室內復健有運動型腳踏車、壁拉桿,日日照表操課,訓練腦力與體力,長者偶爾躲起來,俏皮似童稚;午休後,他們已經待不住了,抓起書包坐在門口不想動,等在門口唯一目標是要回家了,這就更見證家是長者最好的依歸處。
二十三年來,在輕安居的長者們各有來頭,有叱吒風雲於政壇,曾經調停紛爭助人無數,有社會角頭與老闆,各式類型活躍一時,但腦部細胞病變皮質沈澱,慢慢沈積類似生鏽,開始失憶豈是自己所願意,更非自己能左右,看到他們的苦,心疼至極。
感恩幸齡護理長一直以來,帶領護理團隊用愛心陪伴長者們,讓他們有尊嚴地生活,讓他們盡力維持腦力不退化,讓他們日日輕安自在,更帶領團隊走出院內的日間照顧到偏鄉設置日照中心,加上到社區設置失智服務據點,真正實踐安老安心在家、在社區。
每每聽聞她分享長者點滴──在偏鄉一位失能阿公,因為考量視力不佳的阿公騎乘電動車的安全,自告奮勇到他家相邀一起上學堂,自己作為前導車引領、維護對方的安全,相互扶持到社區據點接受照顧;也有人因感動婆婆受到照顧而辭去工作,協助烹煮餐食,里仁為美和樂融融的感覺真好。
而院內日間照顧空間有限,上人再提同心圓設置日間照顧中心,看到長者的子女們先來參觀了解,再帶父母到現場試讀,最後安心委託,感動於子女們的孝心,亦感受到子女們為孝順父母與工作間的煎熬。
當他們看到父母入學後的改變,開朗、體力增加、笑聲多了,回家更聲聲感恩兒孫與媳婦。而經常的戶外活動如同遠足踏青,繪畫自己的欣喜,孤獨感似乎遠離長者心?,子女們的感動回饋,在在顯現人間美善與溫情。
慈濟如今在全臺各處設置三百多個服務據點以及日間照顧中心,更設有「幫幫您」健康監測資訊系統,隨時與子女們連線,提醒長者健康狀況與用藥正常否,企盼真正能為長者及家屬們,提供六全(全人、全家、全隊、全程、全社區及全心)的身心靈照顧。
證嚴上人開示:「天上最美是星星,人間最美是溫情」,無限敬佩與讚歎同仁們用愛耕耘,如今「輕安居」愛心盈滿,已成呵護長者的港灣,亦成為既要工作養家,又要孝順照顧長者的子女們最佳靠山,更是安定里仁美善最佳的力量。
不由輕呼「輕安居。居輕安」,慈濟長照加油!
(本文作者為慈濟基金會副總執行長)
【推薦序】
長者身心靈全人優質照護
◎林俊龍
在全世界都面臨高齡化社會衝擊之際,慈濟醫療法人與慈濟基金會皆積極投入長照服務,原因無他,只為了若一個家庭有一位失智長者同住,這個家戶就需要有一天二十四小時來照顧長者的人力,而這位照顧者很有可能同時是家中主要經濟來源提供者,像這樣的青壯年為了照顧長輩導致無法外出工作的困境時有所見,不但會造成家庭收入失衡,甚至出現捉襟見肘的窘境。
其實,早在證嚴上人的高瞻遠矚之下,花蓮慈濟醫院於二十三年前,也就是一九九八年七月十九日就已經成立了「輕安居」病房區,提供現今民眾耳熟能詳的「失智長者日間照護」服務。
輕安居有別於長者養護之家二十四小時的照顧模式,失智症病人只在日間留院,失智長輩經由輕安居醫護團隊安排與醫院志工陪伴,參與各種活動與體能運動,不但能延緩退化速度,年齡相近長輩間的互動,亦能滿足長者對於人際與情感交流的需求。而對主要照顧者來說,能在長輩受托顧時外出工作,傍晚下班再將長輩接回家,共享天倫,如此一來,照護與經濟需求皆能兩全。因此輕安居啟用以來,一直處於學員額滿、排隊待入的狀態,顯見這類的需求遠遠大於醫院能供給的有限名額。
花蓮縣老年人口比率百分之十二點五,相對高於全臺的百分之十點七;已通報的失智症人口雖然只有六百八十六人,低於其他縣市,但失智症人口增加的速度卻是百分之八點五六,位居全臺第二。
花蓮慈濟醫院二一五年為配合衛生福利部的「失智照護服務計畫」,在失智照護資源不足區域──慈濟鳳林靜思堂,設置鳳林鎮樂智社區據點(失智服務據點),進行社區宣導、失智症篩檢、體適能檢測等活動。
二一七年花蓮慈濟醫院成立花蓮第一家「失智共同照護中心」,積極投入高齡照護,失智篩檢,協助資源不足地區建置失智症社區服務點;再歷經兩年籌備,二一九年九月十二日「慈濟同心圓日照中心」啟用,提供失能或失智長者日間照顧,以及日照喘息、社區復能等服務。
無論是在輕安居、樂智社區服務據點,還是日照中心,慈濟七家院區都量力投入,不但每位長者的健康能獲得完整的評估與照護,還提供營養滿分的健康素食餐點;照服員、護理師、中西醫與復健科醫師也因為長期陪伴長者們,和家屬建立了溫馨而密切的互動關係。醫護、長者、家屬三方互聯後,更能理解失智長者的心理狀態,還有想說出口卻因認知功能退化而無法表達的感受,讓長者獲得身、心、靈三方面兼顧的全人醫療照護。
老化是人類無法避免的自然法則,每個人都得面對與學習。本書透過一篇篇真實的互動,讓讀者更理解失智長者的病症樣態,也順道學習與失智長者互動的技巧。感恩視病如親的護理師與照服員們,用愛護自家長輩的心情,陪伴家屬走過失智照顧的挫折低潮,以樂觀態度,重建家庭和樂。謹以感恩心,樂為之序,並推薦予諸位讀者們,感恩!
(本文作者為慈濟醫療法人執行長)
【推薦序】
守護失智病友 專業、人文、創研齊精進
◎林欣榮
失智症(Dementia)是一種疾病現象,而不是正常的老化,許多人以為人老了都是這樣的,因而忽略了就醫的重要性。
當腦子?記憶功能的細胞老化、迴路的傳導變慢,細胞儲存知識的能力就會愈來愈小;另外,記憶迴路的傳導速度變慢,細胞與細胞之間電與化學傳導物質生「鏽」了,就是我們常說堆積在大腦的β類澱粉蛋白質(Amyloid Beta, Aβ),記憶、認知功能逐漸受影響,漸漸就失去記憶了。
所以,失智症的症狀不單只是記憶力減退,還會影響到其他認知功能,包括語言能力、空間感、計算力、判斷力、抽象思考能力、注意力等各方面的功能退化,同時可能出現干擾行為、個性改變、妄想或幻覺等症狀,這些症狀的嚴重程度足以影響其人際關係與工作能力。
有人四十歲以前就發作失智症,大部分跟基因有關係;一般來說,細胞老化和年紀有關;當然有的人是基因再加上年紀,若再加上飲食因素,失智問題與症狀就會更嚴重。
我們最常見的基因載脂蛋白(APOE)是阿茲海默症主要遺傳危險因子,雖然載脂蛋白會增強β類澱粉蛋白質的降解,但特定的載脂蛋白異構體如第四型(APOE4)的反應效果較差,易導致多餘的Aβ在大腦中累積。β類澱粉蛋白質愈多,大腦細胞就容易結塊、結成斑點,除了漏電也容易死亡,而這些儲存記憶的細胞死亡,就什麼也記不起來了。
如何減少大腦鏽斑的發生,於是開啟新藥的發展,科學家發現γ蛋白促酶,促進產生更多Aβ,如何抑制γ蛋白促酶的活性,我們一直在發展的當歸西藥,不但可以降低這促酶活性,也可以影響到APOE4的基因表現少一點。最近,證嚴上人指導研發而成的「淨斯本草飲」,經細胞及動物實驗等基礎研究結果,也顯示具抗失智及巴金森的作用。
新藥之外,還有抗體可用,抗體會和鏽斑結合,細胞就會清除掉鏽斑。再來就是補充幹細胞,幹細胞中有可減少興奮性傳導物質麩胺酸(glutamate)作用在神經細胞上,這就是細胞療法,目前醫界想的就是從萬能幹細胞(iPS)分化培養麩胺酸的神經元細胞,然後移植到大腦去重建記憶迴路、學習、恢復迴路,細胞療法講求精準,挑戰性高。
花蓮慈濟醫院除了努力在新藥研發上,希望為失智症病人尋找良方,為了提升照顧失智症病人的醫療及生活品質,在在一九九八年七月成立輕安居,大門上的對聯「輕膚慰大愛相為伴,安居樂感恩共一堂」就是我們的目標。二十多年來,陪伴無數失智長者走過人生後段的歲月。
輕安居日間照護,結合精神醫學部、護理部、家庭醫學科、中醫科、復健科、營養科、社會服務室等跨團隊照護,依照失智長輩喜好不同,需要的認知刺激也不一樣,設計生命故事回顧、園藝治療、娃娃治療、客製化健康檢查、老幼共學……等多元課程,安排長者治療以及強化長者的活動能力,並定期舉辦家屬座談,提供最新的相關資訊。
多年來致力於提升失智長者最好的照護品質,隨著失智共照中心成立,醫療團隊也將輕安居瑞智學堂模式導入社區據點、失智據點。二一九年九月,慈濟同心圓日間照顧中心成立,是為銜接居家及機構轉銜站,結合慈濟志工陪伴與專業照顧團隊,延續並精進輕安居日間照顧主題課程,專為長者設計的開闊舒緩身心療癒的日間照顧中心。
這本新書是經由該中心主任張幸齡與團隊的口述,希望藉由十九篇病友故事,讓社會大眾更認識失智症,了解病人的症狀,以及家屬在陪伴失智症家人所面臨的問題。照護團隊和家屬之間也有一本「聯絡簿」,雙方在彼此信任的基礎上建立合作的關係。
無論是在醫院的輕安居,或者在院外的同心圓日照中心,我們期盼專業的醫療照顧,可以滿足失智症病友在身心靈上的需求,而我們累積二十多年的經驗,已贏得病友與家屬的信賴與肯定;同時經由日間照護,不僅減輕家屬的照護壓力,也達到提升失智病友的生活品質與生命價值。
(本文作者為花蓮慈濟醫院院長)
目次
〔推薦序〕
老有所終的安養之道╱釋證嚴
即使忘記自己,還是會記得愛╱蔡淑鳳
輕安居.居輕安╱林碧玉
長者身心靈全人優質照護╱林俊龍
守護失智病友 專業、人文、創研齊精進╱林欣榮
我的阿嬤不見了
母子難題
帶爸爸一起上班
病房?有土地公
他是她丈夫
互補好兄弟
女兒婚禮
鬥智
小薇奶奶的思念
如何走完剩下人生
輕安居大使
掀開美好記憶
送不出去的卡片
從長者身上長知識
失智不忘師志
美琪奶奶
怎麼講都講不聽
剪不斷
如果有人問起,就說我在睡夢中離去
老有所終的安養之道╱釋證嚴
即使忘記自己,還是會記得愛╱蔡淑鳳
輕安居.居輕安╱林碧玉
長者身心靈全人優質照護╱林俊龍
守護失智病友 專業、人文、創研齊精進╱林欣榮
我的阿嬤不見了
母子難題
帶爸爸一起上班
病房?有土地公
他是她丈夫
互補好兄弟
女兒婚禮
鬥智
小薇奶奶的思念
如何走完剩下人生
輕安居大使
掀開美好記憶
送不出去的卡片
從長者身上長知識
失智不忘師志
美琪奶奶
怎麼講都講不聽
剪不斷
如果有人問起,就說我在睡夢中離去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