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12/26年度盤點作業,門市店休一天,網路書店將暫停出貨,12/27將恢復正常營業,造成不便敬請見諒
強韌心態:康乃爾醫學院權威醫師最強人生充電術!讓你增強心理韌性、掌握幸福策略性!
滿額折

強韌心態:康乃爾醫學院權威醫師最強人生充電術!讓你增強心理韌性、掌握幸福策略性!

商品資訊

定價
:NT$ 399 元
優惠價
90359
庫存:1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10 點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日子過得最好的人不見得最快樂,
但一定最有「活力」。


康乃爾醫學院權威醫師最強人生充電術!讓你增強心理韌性、掌握幸福策略性!


抑鬱的反面不是快樂,
而是「活力」,
健身能讓身體有活力面對挑戰,
「健心」卻能徹底升級你的人生!


現代人的生活時刻充滿忙碌和壓力,若是放任自己被低落的情緒綁架,我們的心智會逐漸被消磨,最後變得什麼都不想做。能否擁有強韌的心,不但是讓我們從壓力中找到力量、在困難中持續前行的關鍵,更是每個人不可或缺的生存力。

康乃爾醫學院權威醫師博德曼,從科學研究和臨床經驗出發,研發出一套適用於日常生活、獨一無二的人生充電術,不論是人際關係、社交聊天還是出門散步,我們都可以從中找到活力,用靈活轉念取代反芻思考,進而「策略性」的掌握正向思考,收穫幸福複利。

《強韌心態》是心理健康研究的集大成之作,更是心靈躍遷的必備寶典。無論你是20、50或是80歲,你都值得擁有更好的「心活」品質,為自己的每一天充滿電。你的心,是走出逆境的鑰匙,而這本書,正是最適合你的那扇門!

作者簡介

薩曼莎.博德曼Samantha Boardman
哈佛大學學士。
賓夕法尼亞大學應用正向心理學碩士。
威爾康乃爾醫學院醫學博士。
威爾康乃爾醫學院精神科臨床講師兼主治醫師。
她是positiveprescription.com網站創始人,該網站致力於結合傳統醫學、精神病學與正向心理學,進行提升生活、增強心理韌性所需的調整和改變。她曾擔任NBC《Today》新聞節目嘉賓,並長期為《赫芬頓郵報》、《今日心理學》撰稿,文章多見於《紐約》雜誌、《Refinery29》雜誌、《Goop》、《華爾街日報》和《美麗佳人》等知名媒體。

譯者介紹︰
王瑞徽
淡大法語系畢業,曾任雜誌、報社編輯、廣告文案等職,現為自由譯者。譯有李查德、史蒂芬.金、派翠西亞.康薇爾等作者系列作品與非小說多種。

名人/編輯推薦

名人推薦:

【《逆思維》暢銷作家】亞當.格蘭特、【《恆毅力》暢銷作家】安琪拉.達克沃斯、【《背離親緣》、《正午惡魔》作者】安德魯.所羅門、【Thrive Global創辦人兼執行長】雅莉安娜.赫芬頓 感動好評!
【高雄醫學大學正向心理學中心主任】吳相儀、【資深心理師、故事療癒作家】周志建、【台灣正念工坊執行長】陳德中、【國立清華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學系教授、逍遙心理諮商所特約諮商心理師】曾文志 專業推薦!

目次

引言

第一篇:培養活力

第1章:鞋裡的小石子
第2章:壓力、倦怠和無聊
第3章:小r韌性
第4章:人會改變

第二篇:選擇活力

第5章:很難,但是好的那種
第6章:跳脫自己
第7章:人生難免跌跌撞撞
第8章:過得更好
第9章:豐富人生
第10章:採取行動

第三篇:與他人連結

第11章:錯過一鍋美味
第12章:拉開一點距離
第13章:順風
第14章:美好的對話
第15章:看看周遭

第四篇:挑戰自我、體現活力

第16章:建設性的消極
第17章:自我拓展
第18章:體現健康
第19章:強身強心

第五篇:超越自己

第20章:貢獻價值
第21章:發揮自己的用處
第22章:審慎的活力

致謝

書摘/試閱

引言

怎麼了?
這是醫生和病人之間常見的開場白。當有人因為右下腹疼痛去就醫,內科醫生會在提出這問題之後做體檢,抽血,做電腦斷層(CT)掃描。如果是闌尾炎,就安排手術來解決問題。
專注於問題所在是醫生制定診斷和治療進程的方式。在醫學院,我接受了識別疾病指標和表徵的訓練。在解剖課上,教授會叫我們成群圍繞在裹著床單的屍體周邊,教我們鑑別疾病。一具屍體表現出脂肪肝,另一具有著指關節特別大而扭曲的纖細手指。教授指出來,那指尖是如何像天鵝頸子那樣向下彎曲——通常是一種由類風濕性關節炎引起的畸形。有些學生把這具屍體叫做「天鵝」,可是當我湊近查看那女人的指關節,她指甲上碎裂的粉紅指甲油更令我吃驚。過了二十年,這細節仍然牽動我的心。我們的學院訓練把重點放在什麼是異常,但這抹色彩讓我愣住,原因正好相反:這太正常了。
精神科醫師也會問「怎麼了?」但病患給的答案往往很含糊,可以精確找出問題的檢驗比較少,而且不太能光靠一個簡單療程來解決問題。不管診斷結果如何,大部分來找我的病人只想要一樣東西:更美好的生活。他們渴望在日常生活中有更多人際連結、快樂和意義。他們想要少一些壓力,但又希望有更多參與。我告訴他們,世上沒有魔法棒可以消除煩惱和憂慮。我還警告他們,提防那些堅持有一種解方可以讓人壓力盡除、幸福過活的人。負面情緒是完整人生的一部分,世事本無常,壓力、挫折和失望是無法避免的,除非你構建一個無比安全、和現實隔絕的生活,活在泡泡中。然而活在泡泡中有個問題,泡泡總會破滅的。
克服生活中的種種障礙需要心理韌性(resilience)。但什麼能激發人的韌性?是什麼讓我們能彎曲而不斷裂,使我們能够回彈?答案是活力——作為幸福核心的一種充滿生氣和幹勁的積極感。
活力往往關係到健康的老年生活,但實際上它對每個人都有益。活力有時被定義為「靈性的健康」(health of spirit),是指無論身心都能勝任某項任務的感覺。和心理韌性一樣,活力常被認為是人與生俱來的特質,但擁有活力不是靠運氣。活力不在你的腦袋裡;它是從你的有意識的行為產生的。無論你是二十還是八十歲,活力都能讓你充分利用每一天。活力關係到許多正向的健康結果,例如生產力,更能應付壓力和挑戰,更良好的心理健康以及管理負面情緒的能力。簡言之,正如作家、心理學者安德魯.所羅門(Andrew Solomon)指出的,「抑鬱的反面不是快樂,而是活力。」
本書提供了培養活力、創造更美好生活的日常策略。你將了解日常活力的三大泉源:有意義地和他人進行連結,參與有挑戰性的體驗,以及為自己以外的事物做出貢獻。
從二○二○年初疫情爆發以來,哀傷和失落讓人措手不及——失去的不只是親人,還有我們的日常,包括工作、節慶、學校教育、社群關係等等,太多了。專家警告,醫療難關之後可能會出現精神疾病海嘯。COVID-19也暴露了美國社會結構中仍然存在的不平等。我們得花大量精神和氣力來啟動早該發生的社會變革。
甚至在二○二○年的劇烈危機之前,許多人就已感覺自己有如生活的局外人,忙著滿足他人的需求,壓抑自己的慾望,而許多意義重大的時刻就那麼悄悄流逝,美好事物被忽略,人際連結也中斷了。我們的日子往往忙到爆,卻又並不圓滿。生活已變成一種吃力不討好的打地鼠遊戲,可是連贏得一隻難看的絨毛玩偶的機會都沒有。
「這陣子我所做的一切都是『必須』而不是『想要』。」有個病患告訴我。
另一個病患解釋說,「我常問我丈夫一天過得如何,然後幾乎不聽他回答。我的體貼舉動沒少過,但我的心思卻在別處,想著一封還沒回覆的電郵,或者一件忘了辦的雜務。昨天我問丈夫一天過得如何,他告訴我他已經回答過了。兩次!」 為了應付日常生活中的過度需求,人們常會將注意力向內轉移。自我關注(self-focused)的注意力可以在短期內產生效果。我們需要自我反思(self-reflection)來處理許多經驗,以便從中學習然後向前邁進。但是過多的自省可能會導致自我專注(self-absorption),讓我們陷入沉思默想。當這種情況發生,困在自己的腦袋裡可能會起反效果,使我們和他人隔絕,失去增長智慧、鍛鍊體魄和拓展心靈的機會,而無法找到重振活力的綠洲。
做為精神科醫師的經驗使我堅信,自我沉溺(self-immersion)不是解決大多數問題的辦法。活力並不是來自「發現自我」而與世界脫離,活力來自於在人世當中好好活著。
接受精神科醫師訓練時,嚴格的住院醫師歷練教我學會如何診斷重度抑鬱發作,以及如何分辨躁鬱症和分裂情感性障礙。我把重點放在減輕病人痛苦這個急迫問題上,而較少花時間提一些大問題。我不是問「如何能改善這人的生活?」而是照著我學到的,把注意力轉向更直接的問題:「我應該開多少毫克的抗抑鬱藥?」
完成實習後,我繼續在醫院工作,然後在曼哈頓開了家私人診所。我的私人病患問題不算嚴重,但許多人受困於感情問題和工作壓力。有些人正與抑鬱和焦慮纏鬥,還有些人是我所說的「還好」——勉強浮在水面上,但仍能感覺到被往下拉。透過藥物和治療的結合,我的目標是減輕他們的痛苦和焦慮。我把自己看成「抹除」(undo)問題的專家。
在外人看來,克萊兒(所有病患均以假名稱呼)的生活或許令人羨慕,然而她只感覺木然、缺乏成就感。她有三個年幼女兒,一個工作狂的丈夫,還有一籮筐責任,包括當「班級媽媽」,往返接送一個不知感恩的婆婆去看醫生。克萊兒的一天很長、累人而且單調。她辭去全職律師的工作,但繼續從事她認為「有趣但需索很多」的義務法律工作。她覺得孤立,和一群老友斷了聯繫。漫長的一天過後,為了平撫疲憊的神經,克萊兒會一邊品嘗兩大杯紅酒搭配一輪布里乳酪加餅乾,一邊看《慾望城市》影集重播,一邊偷偷抽根菸……或兩根……或三根。她知道這種習性不健康,但它能讓她放鬆。她每週來就診時,我們都會想出一些辦法來幫她減輕那種不知所措、煩躁和悲慘的感覺。
幾週過去,克萊兒有了進步。據她說,她和丈夫的爭吵減少了。她對婆婆不再那麼挑剔,對孩子們也不再充滿不耐。然後,某次門診,她直視我的眼睛,說了令我吃驚的話。
「博德曼博士,我討厭來參加每週的門診,」她坦承,「我們就只是討論我生活中的壞事。我坐在妳辦公室裡足足抱怨四十五分鐘,就算我當天過得很好,來到這裡也會讓我想起所有負面的事。我不來了。」
她果真沒再來,那是我們的最後一次門診。那也是我人生的轉捩點。
克萊兒的話很刺耳,但她說得有道理。美國精神醫學協會(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把精神醫學定義為「致力於心理、情緒和行為障礙的診斷、治療及預防的醫學分支。」重點放在疾病上,沒提到可以做些什麼來提高那些患有精神疾病,或者那些「還好」但沒能活出精采的人的幸福感。我被訓練專注在病人生活中的問題,根據書本行醫,結果我的努力讓克萊兒感覺更糟。
克萊兒的事讓我重新思考,當精神科醫師究竟意謂著什麼。我開始意識到,問題的「抹除」不必然和病患感覺精神振奮有關。即使像抑鬱症這類問題被治癒了,也不見得表示人會過著圓滿充實的生活。我很擅長緩解痛苦,但對於增進幸福感或愉快過日子的要素所知不多。關於什麼是心理健康,我還有很多東西要學。
四十歲那年,已經有了丈夫和兩個小孩的我回到學校。顛倒家庭日常是件混亂又可怕的事……而且讓人腦洞大開。賓州大學有一門獨特的課程,應用正向心理學(Applied Positive Psychology),由該領域先驅、長期致力於解決這類問題的馬汀.塞利格曼(Martin Seligman)領導。早在一九九○年代末,他便呼籲用新的方式來看待心理健康。
塞利格曼博士在他的著作《邁向圓滿》(Flourish)--在我加入該課程的同一年出版--一書中寫道,「做為心理治療師,我不時會幫助患者消除所有憤怒、焦慮和哀傷。我以為這麼一來患者就能得到快樂。但是並沒有。患者變得空虛了。這是因為活得精采——擁有正向情緒、人生意義、良好工作和正向人際關係——的技巧絕非將痛苦最小化那麼簡單。」
在住院醫師實習期間,我學會診斷疾病和開藥來減輕病人的痛苦。在賓州大學的那一年改變了我的想法。我研究了心理韌性、樂觀和創傷後成長。我探討了生活型態和心理社會因素在影響心理健康上起的作用。我學習了促進幸福感的實證 介入措施。塞利格曼博士介紹我認識迪利普.傑斯特(Dilip Jeste)博士,他是一位著名精神病學者,一直在研究老年思覺失調症患者的幸福感。值得注意的是,傑斯特博士和他的團隊發現,近四成思覺失調症患者表示,他們時時刻刻或多數時候都很快樂。這些患者感受到的幸福感等級和疾病的嚴重程度無關,而是和正向心理因素有關,像韌性、社會參與、樂觀和掌控力。在一個又一個病人身上,我發現在疾病中找到健康,在哀傷中找到快樂,在壓力中找到力量是可能的。
畢業後,我重返工作崗位,腦裡充滿解決老問題的新方法。我開始向醫院人員講述如何同時管理壓力和增强力量——不單在患者身上,也在他們自己的生活中(醫護人員是公認全國「壓力最大的工作者」)。兩個月後我推出部落格:PositiveDescription.com,目標是將一些有科學依據的資訊提供給那些沒時間讀科學期刊,但又渴望從最新研究中獲得可行及可靠見解的人。部落格的貼文迴響顯示,有太多人渴望擁有更多的生活意義、人際連結和參與。
如今,我視自己為一名正向精神科醫師,對於促進病患的正向心理健康以及解決他們的問題有著同等關注。在我的臨床實務中,我對病人的幸福感、心理韌性以及病理鑑定、症狀的減輕同等重視。我相信活力是幸福的要素,日常韌性的核心。我也相信活力是一種可以學習、實踐的技巧。
在許多情況下,我的建議和普遍觀念背道而馳。當代對自我關注的強調,牴觸了有意義的人際連結、他人導向(other-oriented)的行動能使人強大的研究。我們被告知要活在當下,尋求愉悅,避免各種不適。然而,能讓我們感覺在生活急流中站穩腳步的是,當我們學習、成長和自我挑戰的時候。
除了擷取最新的研究,我的許多建議都是多年來我和無數患者共事、聆聽他們的故事的成果。我的建議也反映了我身為母親、妻子、姊妹、朋友以及一個從大學開始接受治療的人的觀點和體驗。
每個人都該對底下幾句話有正面回應:

我期盼著每一天。
我幾乎隨時都很靈敏、清醒。
我有精力、有精神。
我感覺生氣蓬勃、活力滿滿。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359
庫存:1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