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三民出版.新書搶先報|最速、最優惠的新鮮貨報給你知!
跨域青年學者臺灣與東亞近代史研究論集(第六輯)
滿額折
跨域青年學者臺灣與東亞近代史研究論集(第六輯)
跨域青年學者臺灣與東亞近代史研究論集(第六輯)
跨域青年學者臺灣與東亞近代史研究論集(第六輯)
跨域青年學者臺灣與東亞近代史研究論集(第六輯)
跨域青年學者臺灣與東亞近代史研究論集(第六輯)
跨域青年學者臺灣與東亞近代史研究論集(第六輯)
跨域青年學者臺灣與東亞近代史研究論集(第六輯)
跨域青年學者臺灣與東亞近代史研究論集(第六輯)
跨域青年學者臺灣與東亞近代史研究論集(第六輯)
跨域青年學者臺灣與東亞近代史研究論集(第六輯)
跨域青年學者臺灣與東亞近代史研究論集(第六輯)
跨域青年學者臺灣與東亞近代史研究論集(第六輯)
跨域青年學者臺灣與東亞近代史研究論集(第六輯)
跨域青年學者臺灣與東亞近代史研究論集(第六輯)
跨域青年學者臺灣與東亞近代史研究論集(第六輯)
跨域青年學者臺灣與東亞近代史研究論集(第六輯)
跨域青年學者臺灣與東亞近代史研究論集(第六輯)
跨域青年學者臺灣與東亞近代史研究論集(第六輯)
跨域青年學者臺灣與東亞近代史研究論集(第六輯)
跨域青年學者臺灣與東亞近代史研究論集(第六輯)
跨域青年學者臺灣與東亞近代史研究論集(第六輯)
跨域青年學者臺灣與東亞近代史研究論集(第六輯)
跨域青年學者臺灣與東亞近代史研究論集(第六輯)
跨域青年學者臺灣與東亞近代史研究論集(第六輯)
跨域青年學者臺灣與東亞近代史研究論集(第六輯)
跨域青年學者臺灣與東亞近代史研究論集(第六輯)
跨域青年學者臺灣與東亞近代史研究論集(第六輯)
跨域青年學者臺灣與東亞近代史研究論集(第六輯)
跨域青年學者臺灣與東亞近代史研究論集(第六輯)

跨域青年學者臺灣與東亞近代史研究論集(第六輯)

商品資訊

定價
:NT$ 350 元
優惠價
90315
庫存:1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9 點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本論文集由國立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所,與長期合作的日本東京大學總合文化研究科、早稻田大學臺灣研究所、一橋大學大學院社會學研究科,以及愛知大學大學院中國研究科等單位共同合作,徵集與推薦臺灣史與東亞近代史的年輕學者,共聚一堂進行交流。
本次論文涵蓋清代初期至戰後日臺,領域從政治史、社會史至媒體史、文化史,充分展現新世代的活力與新議題的開拓。

作者簡介

主編簡介
林果顯
國立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長
主要著作:《1950年代臺灣國際觀的塑造:以黨政宣傳媒體和外來中文刊物為中心》,臺北:稻鄉,2016;《「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之研究(1966-1975):統治正當性的建立與轉變》,臺北:稻鄉,2005。

若林正丈
早稻田大學名譽教授、國立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所講座教授
主要著作:《戰後臺灣政治史:中華民國臺灣化的歷程》,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6;《台湾研究入門》(共編),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2020;《臺灣:分裂國家與民主化》,臺北:新自然主義,2009。

川島真
東京大學大學院總合文化研究科教授
主要著作:《中國近代外交的形成》(共著),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台日關係史(1945-2020)》,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21;《對立與共存的歷史認識―日中關係150年》(共編著),上海: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5。

洪郁如
一橋大學大學院社會學研究科教授
主要著作:《誰の日本時代》,東京:法政大學出版,2021;《近代臺灣女性史:日治時期新女性的誕生》,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7;《性別與權力》(編著),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20。

黃英哲
愛知大學現代中國學部暨大學院中國研究科教授兼科長
主要著作:《民主化に挑んだ台湾―台湾性.日本性.中国性の競合と共生》(共著),名古屋:風媒社,2021;《漂泊與越境:兩岸文化人的移動》,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6;《「去日本化」「再中國化」:戰後臺灣文化重建(1945-1947)》,臺北:麥田,2017。

本書為2022 年「第六屆臺灣與東亞近代史青年學者學術研討會」選編之論文集。在本年年末撰寫此書序言,格外有感。歷經快三年的新冠肺炎疫情,讓本研討會深受影響,延期、復辦、實體改線上,歷歷在目。臺灣在三級警戒時期甚至學位論文口試也須以視訊進行,遑論跨國的面對面交流。今年夏天以來臺灣逐步解封,連國境管理也變得開放,過去數年困難的學術簽證申請、防疫旅館的嚴格規定,以及各種保護彼此的入境與防疫APP ,頓時被報復性的研討會及國際交流活動取代,若本研討會在此時舉辦,又會是什麼光景呢?
本次研討會,仍由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所,以及常年合作的日本東京大學東京大學總合文化研究科、早稻田大學臺灣研究所、一橋大學大學院社會學研究科、中研院臺灣史研究所合辦,邀請海內外年輕研究者發表。感謝若林正丈、川島真、洪郁如、黃英哲與許雪姬、鍾淑敏諸位老師一直以來的鼎力支持,才能讓此一盛會從2008 年延續至今。本研討會的合作源起,以及歷年的發展,可以參見上一屆《跨域青年學者台灣與東亞近代史研究論集》第五輯的序言。每次思及前輩們的盛情雅意,仍覺感動,謹此特致謝忱。
這次研討會在2022 年3 月11、12 日舉辦,當時每天確診人數仍未破百,防疫措施依舊嚴峻,所以決定採取線上進行。一共有24 位國內外師長支援主持人、評論人、開幕式與綜合座談,多人甚至身兼二職,主持兼評論。會議分兩天進行,第一天四個場次,第二天三個場次加綜合座談,共有18 位海內外助理教授與博士生,來自政大、臺大、暨南、中興、臺北海洋科技大學日本東京大學、早稻田大學、立命館大學、大阪大學、德國波昂大學、俄羅斯國家研究型高等經濟大學與澳洲雪梨大學。領域涵蓋臺灣史、中國近代現史、日本近現代史、政治學、語言學、文化人類學等。感謝這些年輕學者願意踏出自己的舒適圈,進行地域與學科的跨界交流。
本次收入論文集者共8 篇,內容正符合本研討會主題臺灣與東亞近代史。包括17 世紀的臺灣族群互動,明治時期日本的外交認知、日治初期臺灣的商業制度、戰間期的臺灣媒體、戰時的日本政治運動、戰後初期臺灣的歌舞團、戰後日本左派運動,以及日本大眾文化,課題多元,足見新一代研究者的視角與實力。
為了蓄積能量,第七屆青年學者學術研討會將於2024 年3 月舉辦。2024 年也是本所創所二十週年,我們將以一連串的學術活動,厚實創立初衷,透過勤勉學習、深化研究及國際交流,探索臺灣史更多不同的面貌。一所大學建制內的臺灣史研究所,除了政府部門的許可,更需要社會力的支持,以及來自國內外研究者與年輕學子的愛護,本研討會十四年來見證了這個力量,這本論文集也是。本所很榮幸能搭建此一平臺,歡迎願意將自己研究放在國際研討會上,親炙國內外一流臺灣史專家的年輕研究者們共襄盛舉,我們2024 年3 月見!

國立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所所長
林果顯 謹識
2022.11.26

目次

序/林果顯

01
清代康、雍、乾時期南北投地區漢人聚落的發展(1683-1790)/蕭坤松

02
明治時代外交的基礎過程有關外交官對於日本外交黎明期問題的認知─以日本駐清公館組織整備為中心─/中村凌太郎

03
舊慣與新制的交錯與碰撞──日治初期臺灣人商標登錄的初體驗(1899-1911)/許蕙玟

04
戰間期的新興媒體和臺灣右派運動/谷川舜

05
昭和戰爭期的後新體制運動─以舊社會大眾黨勢力的動向為中心─/渡部亮(著)、
劉奕賢(譯)

06
戰後初期臺灣的歌舞團(1945~1947)/陳穎慧

07
日本「新左翼」浪潮下的「劉彩品事件」/吳偉立

08
日本NHK 電視中文教學講座教材探析──以臺灣影視娛樂文化內容為中心/張瑜庭

書摘/試閱

01 清代康、雍、乾時期南北投地區漢人聚落的發展(1683-1790)/蕭坤松

一、前言
臺灣中央山地與西部平原交界的淺山丘陵地帶,是清代漢人較晚拓墾之區,被稱為「邊區」。通常具有明顯地域特徵,如沒有明確政治界限、族群複雜、治安不好、多重勢力擴張與相互競逐資源等。2 清代臺灣中部的南北投地區即屬上述所謂「邊區」。清康熙24 年《臺灣府志》記載:「南北投社離府治三百七十里」。3 若以現代地圖來看,上述南北投社所在地區即指今日的草屯鎮、南投市以及部分的中寮、名間鄉地區,此一地域正位於清代番界線所通過地區。依據相關學者的研究,目前在清代輿圖或番界圖上,可具體辨識的番界線為乾隆15 年的紅線,乾隆25 年的藍線與乾隆49 年的紫線,4 有關此三條番界線的研究,已有豐富的研究成果,5 而其設置的政策背景,筆者依照柯志明與其他眾多學者的研究,大致簡要整理成下表。
由上表可知,臺灣作為清代的邊區,清政府主要的治理政策之一就是於臺灣邊區不斷「清丈劃界」。依照柯志明的說法,清政府透過劃界發展出一套治理的「常態體制」。7 柯氏引用施添福的「三個人文地理區」,並深化其國家權力部署與族群空間分帶,建立了一套解釋臺灣歷史發展的觀點。8 筆者認為二位學者能夠將歷史文獻帶回其原屬的空間,是其理論觀點建立的主要基礎,因此番界劃定等空間分隔的概念是本研究的主要切入角度。
另一方面,檢視當今有關南北投社地區漢人聚落研究的成果,大部仍集中於早期漢人血緣聚落的討論。學者們利用族譜、古地契或實際口訪,從漢人入墾、土地持有、水利設施,到聚落成立,籌組神明會或建立宗族等,站在漢人拓墾角度來看南北投社地區漢人社會的建立。9 然而,上述研究並未具體指出清初十八世紀時,南北投區漢人聚落的名稱與確切分布,因此漢人聚落的討論不免流於空泛。10 筆者將從番界圖或輿圖、方志中聚落地名的辨識入手,初步繪製清代初期中部地區漢人聚落分布地圖,11 並從中討論南北投社漢人聚落建立的背景與脈絡。同時,筆者也企圖借用近幾年來有關番界研究的成果,從熟番地權的角度來討論清代乾隆時期,南北投地區漢人與熟番之間的土地競逐,試著跳脫漢人拓墾的思維,從較長時間的角度,來看清代臺灣邊區的歷史發展,如此的探究也許可以為嘉慶、道光年間熟番社會的轉變找到些許可能解答的線索。以下先從中部整體漢人聚落的發展背景來談,也就是從比較大的空間格局來看南北投地區地方社會聚落的發展。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315
庫存:1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