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2025新年快樂!買書領券省荷包
江山甩一邊,華服、美人、醇酒正中間:百搭漢服×時興妝容×垂涎佳餚×脫俗茶酒,比現代人更講究的排場,更浮誇的裝束!
滿額折

江山甩一邊,華服、美人、醇酒正中間:百搭漢服×時興妝容×垂涎佳餚×脫俗茶酒,比現代人更講究的排場,更浮誇的裝束!

商品資訊

定價
:NT$ 299 元
優惠價
79236
庫存:2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7 點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孟老夫子有言:「食、色性也。」
食者,好吃的;色者,好看的。
可見追求口腹之慾、眼睛冰淇淋是人類的天性!

唐朝不僅有薄紗爆乳裝,仕女間更講究化妝?
你以為古人的頭髮真的這麼多?假髻早在先秦就廣為流通!
俗話說南餛飩北餃子,兩者在過去其實沒有明顯區別?
滿漢全席可不能像buffet一樣任意自取,上菜順序大有講究?

一本書,帶領讀者走進食與色的大觀園,
揭開中華衣食文化的神祕面紗!

☆人要衣裝☆
衣服的起源要先追到山頂洞中的那群原始人──因為太冷了,隨便找點東西蓋著;後來產生了羞恥心,禦寒布變成遮羞布;再後來有了審美概念,遮羞禦寒之外,衣飾更變成了爭奇鬥艷的戰場、權力地位的角力。
一件衣服,一脈文明,跟著本書來一場「換裝奇蹟」!

☆三千煩惱絲☆
愛美是人的天性,當人類還在山洞裡,就已經有「梳子梳頭」的行為了。到後來的父系霸權社會,女人在低下的社會地位中,家家戶戶都在演《甄嬛傳》,一個「髻」,成為女人大殺四方的戰場──遠比琦君寫的「橫愛司髻」更浮誇!
半翻髻、驚鵠髻、倭墜髻、望仙髻、回鶻髻、角髻、雲鬢……一顆頭,百變髻,頭髮從美變成三千煩惱絲。

☆中國衣服流行史☆
古代人也穿內褲?而且還跟美劇的超人一樣「內褲外穿」?
從簡單的綁絲帶到宋代超浮誇的頭上直升機,中間經歷了什麼?
宮鬥劇百看不厭,嬪妃到底如何駕馭那些厚重的衣服?
除了貴族服飾以外,平民百姓的「荊釵布裙」怎麼穿?

☆女人永遠缺一些衣飾☆
不是只有現代女性愛買衣服,古人的衣櫃也不嫌多?
女性撐起衣飾發展一片天,歷朝歷代的仕女怎麼打扮自己?
從妝容、穿戴、首飾、配件到衣服形制一次說清楚,
通往美的道路上,永遠都是女子走在最前面!

☆小兵也有大作用☆
眾所周知,從小到大的配飾,往往會變成送給別人的定情信物;
不同的配飾有不同的涵義,送得好抱得美嬌娘,送不好追妻火葬場!
刺青是怎麼來的?會刺青的人不全是8+9,也有可能是岳飛!
裹小腳的創造者是誰?逼女生裹小腳還要挑新月形還是纖直形?
這就算了,還要拿人家「原汁原味」的小金蓮鞋子當酒杯?
古人最問號的操作,都在這一篇!

☆美食獵人參上☆
吃可是大學問,一切要從已知用火開始說起
──那可是人類發現BBQ吃到飽的一天!
從這個人類的一大步開始,(舌頭的)世界開始變得五彩繽紛,
人類為了美食演化出細緻到不行的味蕾,
閱讀此篇,請準備好你的宵夜,內有滿漢全席!

☆我酒量不好賣甲我衝康☆
中華文化裡,交際應酬最重要的環節就是敬酒了,
但是酒怎麼被發現?又是怎麼躍升到現在的地位呢?
馬麻說吃飯不要喝必魯,古人超認真吃光光才開喝?
酒席上好多沒酒品的人,狂喝暴吐把事情鬧大?
沒關係,酒席專用官員嚴格執法,酒鬼現形!

[本書特色]
本書分為兩個主題:衣與食。上半部從中國衣飾文化由來講起,包括髮型髮髻、歷代服飾、女子妝容;下半部則切入飲食文化的主題,包括糧食作物、八大菜系、宴席禮儀、香茶美酒。中國衣食文化淵遠流長,並且深刻影響了周邊國家,各朝代的華服美食有何特色,又有哪些禁忌?編者將娓娓道來。

作者簡介

韓品玉,師範大學文學院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長,副研究員,從事古代文論及傳統文化研究。出版《明清萊陽宋氏家族文化研究》、《中華博物通考·雕繪卷》、《大學語文》四部、《傳承·創新》和《國學經典小故事》叢書。

趙英蘭,專職編者。

張婉清,專職編者。

王文君,專職編者。

前言

廣義國學指中國古代的文化和藝術,既包括形而上的意識形態、思想觀念和倫理規範;又包括實際的衣食住行、歲時節令和婚喪嫁娶等。

衣食住行,是人們日常生活中最基本的物質生活需求,也是每個人每天都要經歷的事情。在日常生活中,許多常用詞語都與衣食住行有關。比如佩服、後裔、冠冕堂皇等,與衣飾習俗有關;斟酌、膾炙人口、無米之炊等,與飲食習俗有關;基礎、棟梁、升堂入室等,與居住習俗有關;徑直、倒屣相迎等,與行走習俗有關。而其中的衣飾文化和飲食文化,更是與人類的個體生存和禮制文明密不可分。

本書透過介紹傳統飲食文化的「吃什麼」、「怎麼吃」和「為什麼吃」,以及傳統衣飾文化的「穿(戴)什麼」、「怎麼穿(戴)」和「為什麼穿(戴)」,進一步傳承傳統文化與累積國學知識。

目次

前言

第一章 衣飾文化
衣飾文化釋義
衣飾的起源
古代衣飾的內容
古代的衣飾特點
「上衣下裳」的來歷
「披髮左衽」與「束髮右衽」
五花八門的「帶」
古代的鞋子
古代的襪子

第二章 髮型與頭飾
古人的髮型
戴假髮與時樣髻
古人剪髮
披髮與綰髻
髡刑與剃髮
古代男女髮型之異同
古代兒童的髮型
古代的髮飾
貴族戴冠與平民戴幘
古代的冠制
古人為什麼要戴頭巾
免冠謝罪的來歷
「綠帽子」的來源

第三章 歷代特色衣飾
原始社會的衣飾
深衣、長袍、直綴
「胡服騎射」
紳帶與鉤絡帶
漢代的窮袴與犢鼻褌
裲襠及其傳承
「紈子弟」的來歷
曲柄笠與東坡巾
唐代的幞頭與圓領
明代的補服
清代的長袍馬褂

第四章 古代女子的穿戴與化妝
巾幗的來歷與含義
先秦女子的化妝
漢代的時髦女郎
唐代女子的穿戴
墮馬髻的傳承
步搖金翠玉搔頭―唐代女子的首飾
唐代女子的化妝
「十從十不從」
旗頭、旗裝與旗鞋

第五章 古代的配飾
配飾的含義與範圍
玉珮的講究
香囊的傳承
特殊的帨巾
古代的紳帶
古代的蔽膝
紋身的起源
岳母刺字的故事
女子纏足的風俗
三寸金蓮

第六章 古代的禮服
吉色與凶色
禮服的源流
古代的常服
古代的官服
古代的婚禮服
鳳冠霞帔
紅襖羅裙
褙子、團衫

第七章 飲食文化
飲食文化釋義
飲食文化的類型
食色性也
飲食文化的起源
早期的飲食製作方法
儀禮食俗
豪華的宴席
飲食禁忌

第八章 糧食與食品
古代的五穀
最早人工種植的農作物
中國大豆
蜀秫與高粱
黃粱一夢
古代的麵食
饅頭的來歷
古代的饅頭與包子
饅頭上的紅點(硃砂點)
武大郎賣的炊餅是什麼
湯餅與麵條
餃子與餛飩

第九章 蔬菜與菜餚
漢代的五菜
葷菜
「采葑采菲」
引進的蔬菜品種
「飲食文化」中的「飲」
華人的進食工具―筷子
藿食者與肉食者
殺雞為黍
滿漢全席
各地菜系
宴席禮儀
中國的飲食與營養
吃菜與品菜
中國飲食的藝術化傾向

第十章 酒文化
酒的源起
「酒池肉林」的故事
古代的酒器
酒的別名
酒的分類
酒席上的酒官
酒席中的酒令
古今酒俗的區別
歷史名酒
當代名酒
女兒酒與女兒紅

第十一章 茶文化
茶的發現與應用
茶的故鄉
茶文化的發展與傳承
古代喝茶的方法
茶聖陸羽與《茶經》
宋代的鬥茶
泡茶用水
茶葉的分類
供春壺與孟臣罐
迎客待茶
端茶送客
工夫茶

書摘/試閱

二 髮型與頭飾

1. 古人的髮型

人們有了羞恥心以後,開始美化自我,不斷生長的頭髮始終困擾著人們,影響美觀。為此人們在解決溫飽問題後,開始著手修整頭髮。中國古人也不例外,遠在史前時代,他們就開始用梳子梳頭,用笄固髮,用裝飾品美髮。其中,婦女的髮型更為多樣,這可能是父系社會的產物,當時的婦女社會地位低,為取悅丈夫,不惜在髮型上做文章。

先秦時期,依舊流行原始時期的披髮、斷髮、梳辮等髮式。此時的髮髻形式比較簡單,多為錐狀;到戰國時期,開始出現複雜的髮型,並且大量髮髻的飾品出現。這些都可從目前出土的文物資料中找到證據。如河南安陽殷墟出土的玉人,結髮至頂、腦後垂辮;洛陽出土的戰國時期的玉雕人,梳有垂髻。

秦漢時期,髮型複雜多樣,如秦始皇兵馬俑中的士兵有多種髮髻。這一時期髮髻的主要特點是,髮髻不高,多垂於顱後或肩部;在日常生活中,髻上不加飾物,以頂髮向左右平分式較為普遍。到東漢時期,髮髻從顱後移至頭頂,錐髻或椎髻為平民男女普遍髮式,高髻在少數貴族女子中流行。秦漢時期流行的髮髻:秦有望仙九鬟髻、凌雲髻、垂雲髻等,漢有墜馬髻、盤桓髻、分髾髻、百合髻等。與此同時,髮式妝飾也日趨流行。

到魏晉南北朝時期,髮型名目繁多,髮式的妝飾也由質樸趨於奢華;髮式造型崇尚高與大。據〈妝臺記〉記載:「太元中,王公婦女必緩鬢傾髻以為盛飾,用髮既多,不可恆戴,乃先於木及籠上裝之,名曰假髻,或名假頭。至於貧家不能自辦,自號無頭,就人借頭。」當時的婦女為使自己的髮髻好看,不惜戴假髮。與此同時,受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的影響,髮式及妝飾多樣。據各種雜記記載:魏有靈蛇髻、反綰髻、百花髻、芙蓉歸雲髻、涵煙髻,晉有纈(ㄒㄧㄝˊ)子髻、墜馬髻、流蘇髻、蛾眉驚鵠髻、芙蓉髻,宋有飛天髻,梁有回心髻、歸真髻,陳有凌雲髻、隨雲髻。

唐代開放的國風促進了中外文化交融,在髮型上也有所展現。這一時期的髮式和妝飾極為豐富多彩。據現存資料記載,唐有半翻髻、驚鵠髻、倭墜髻、望仙髻、回鶻髻、角髻、雲鬢等。當時一些髮式取名雲髻、雲鬟、雲鬢等,是一種極為形象化又恰如其分的形容,鴉、雲、綠雲、青雲、青絲等常被古人用來借指婦女頭髮又密又黑之貌。鬢式又與髮式相搭配,各式鬢角厚薄不一,疏密有致,大小不等,其名如蟬鬢、叢鬢、輕鬢、雲鬢、雷鬢、圓鬢等。

宋代婦女的髮式多承晚唐五代遺風,亦以高髻為尚。例如在福建福州南宋黃升墓中出土的球形高髻,此種高髻大多混雜著從他人頭上剪下來的頭髮。甚至有人直接用剪下來的頭髮編結成各種不同式樣的假髻,需要時直接戴在頭上。其使用方法類似於今日的頭套,時為「特髻冠子」或「假髻」。除此之外,宋代的髮式主要有朝天髻、包髻、雙蟠髻、三髻丫、流蘇髻、同心髻。

遼國男子的髮式別具一格。按契丹族習俗,多髡髮,將頭頂的頭髮剃去,只留耳側兩撮頭髮。婦女髮式則較前代相接近,一般都梳頂梳錐髻、高髻、雙髻、螺髻等;但有少數披髮者,額頭處以巾帶結紮,謂之帕巾。

金國人以辮髮為時尚,男辮垂肩,女辮盤髻。據《大金國志》記載:「金俗好衣白,櫟髮垂肩,與契丹異。垂金環,留顱髮繫以色絲,富人用金珠飾。」

元代雖與金國同樣髡髮,但蒙古族男子僅剃除頭頂及前額兩側的頭髮,在前額留一撮瀏海。這種髮型稱為「婆焦」,是上至帝王下至百姓的通用髮型。據《蒙韃備錄》載:「上至成吉思汗,下及國人,皆剃婆焦,如中國小兒留三搭頭,在囟(ㄒㄧㄣˋ)門者稍長則剪之,兩下者總小角,垂於肩上。」

明初基本承襲了宋元時期的髮式。嘉靖以後,婦女的髮式有了明顯的變化,「桃心髻」是當時時興的髮型,婦女將髮髻梳成扁圓形,再在髻頂飾以花朵。以後又演變為金銀絲挽結,且將髮髻梳高,髻頂亦裝飾珠玉寶翠等。其變形髮式有「挑尖頂髻」、「鵝膽心髻」、「墮馬髻」等,種類繁多。還有其他髮式,如一窩絲、雙螺髻、假髻、牡丹頭、杭州攢等。

清代統治者在關內建立政權以後,強令漢族男子遵循滿族習俗,剃髮留辮,將頭頂及兩側的頭髮剃光,只留腦後部分頭髮,並編成辮子。清代初期,滿漢兩族婦女的髮式及妝飾還各自保留著本民族的特點。滿族女子梳旗頭,如架子頭、兩把頭,其中的兩把頭又叫大拉翅,為滿族婦女特色髮式;漢族婦女還是梳晚明髮式,以後逐步有了明顯的變化。清中期以後,漢族婦女開始梳顱後髮髻,特別崇尚高髻,如模仿滿族宮女的髮式,將頭髮均分成兩把,俗稱「叉子頭」。此後又流行平頭,謂之「平三套」或「蘇州撅」。此髻老少皆宜,一改高髻風俗。頭髮裝飾也很有特色,老年婦女多好佩戴的「冠子」即是一例。

2. 戴假髮與時樣髻

就中國來說,自古及今都有戴假髮的風俗。這是為何?古代婦女以長髮為美,頭髮的長度成為衡量女子容貌的一個標準。長髮的婦女梳起髮髻,尤其是在流行梳高髻的時候自然風光無限;而那些頭髮稀疏的婦女,在自己的頭髮裡摻入一些假髮,也能達到時尚的標準。春秋時期,女子就盛行戴假髮。當時叫「髢(ㄉㄧˊ)」;用假髮製成的髮髻叫「副」,又稱為「副貳」、「編」、「次」等。魏晉時期,貴婦流行佩戴一種名為「蔽髻」的假髮。有時為了使髮髻高聳,還在髮髻中夾雜襯物。而這些襯物多元,材料多為鐵質、銅質、銀質等,以其數量的多寡劃分等級。貧家女子因無錢置辦假髻,為應付一些必要場面,就設法借用別人的,由此產生「借頭」一說。唐代還出現過用來襯墊髮髻的「環釵」、「亂髮」、「藤木」等。宋代的朝天髻就是一種假髻。明代宮中侍女、婦人鍾愛一種名為「鬏(ㄐㄧㄡ)髻」、「髮鼓」、「假髻」的飾物,當時有「宮女多高髻,民間喜低髻」之說。此類假髻形式大多仿古,先用鐵絲編圈,再盤織上頭髮,即成為一種待用的妝飾物。明末清初特別流行假髻,在一些首飾店鋪中,還有現成的假髻出售。

每個朝代都有流行的髮髻樣式,多為貴婦所梳。秦有望仙九鬟(ㄏㄨㄢˊ)髻、凌雲髻、垂雲髻等。漢有墮馬髻、盤桓髻、分髾髻、百合髻等。南北朝時期,魏有靈蛇髻、反綰髻、百花髻、芙蓉歸雲髻、涵煙髻,晉有纈子髻、墜馬髻、流蘇髻、蛾眉驚鵠髻、芙蓉髻,宋有飛天髻,梁有回心髻、歸真髻,陳有凌雲髻、隨雲髻,北朝婦女有叉手髻,北齊有偏髻等。隋有迎唐八鬟髻、翻荷髻等。唐有雲髻、雲鬟、雲鬢、寶髻、樂遊、愁髻等。宋代有朝天髻、包髻、雙蟠髻(龍蕊髻)、三髻丫等。明代有桃花髻、桃尖頂髻、鵝膽心髻、仿漢代的墮馬髻、雙螺髻、假髻、牡丹頭等。清代有叉子頭、平三套、蘇州撅、大拉翅等。

3. 古人剪髮

古人常說「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可見古人很看重頭髮。古人從不理髮嗎?至少清代人會,政府頒布剃髮易服令,為此有的地方還抗爭過,最後還是順從了。那麼清代以前的人從不理髮嗎?並不是這樣的。早在漢代,便已出現以理髮為職業的工匠;到宋明時期,理髮業更為發達。古時理髮師和現在一樣,不僅理髮,也替人盤頭梳髻,修剪鬍鬚。透過外文書籍也可了解中國古人的剪髮情況,如《源氏物語》記載,學習漢文化的日本貴族會找吉日修剪過長的頭髮,並且將頭髮收集起來做成假髮。古代男子以擁有美鬚為榮,如美髯公關羽。如果不修剪護理,鬍子會沿著整個下巴和兩腮亂長,甚至長成虬鬚,如張飛。中國古人有將修剪下來的頭髮、鬍鬚收集起來,最後隨自己帶進墳墓的習俗。如今在一些地方還保留著這樣的風俗,老人們將脫落的頭髮、剪下的指甲收集起來,然後找地方藏起來。這應該是「身體髮膚,受之父母」的展現。以上情況足以證明,中國古人是理髮的。

4. 披髮與綰髻

披髮是人類最初的一種原始髮式,當時生產力低下,男女皆披散頭髮,任其生長。進入文明時期以後,中國西北地區還保留著「披髮覆面」的習俗。關於這種習俗的起源,流傳著一個傳說:羌族首領爰劍愛上一個遭受劓(ㄧˋ)刑的女子,並與她結成夫婦。這個女子為遮擋自己的缺陷,將頭髮披散開,擋住臉部。羌族人見狀,紛紛仿效,於是成為習俗。披髮有兩種形式,一種是使所有頭髮下垂;另一種就是「斷髮」,是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生產工具的豐富,人類具備一定的審美之後產生的髮式。

綰髻出現的時間較披髮晚一些,大約出現在新石器時代中晚期,具體時間尚無定論,但是作為綰髻的有力物證――髮笄在新石器時代的墓地被發現。這說明當時人們已經懂得將頭髮梳起來,盤成髮髻,用髮笄加固。考古發現,這類髮笄多出現在中原地區,其他周邊地區也零星出現過一些髮笄,說明中原最先使用髮笄並流行開來,影響了周邊地區。一九七二年,甘肅靈臺百草坡西周墓出土的一件玉人,頭髮被紮在頭頂部,盤曲狀如蛇,是一種原始的「髮髻」造型,這也是迄今發現的最早的髮髻造型。在周代,逐漸形成及笄禮,即女子在十五歲時行笄禮,如果許嫁(訂婚),就可以將頭髮盤起,插上髮笄,結成人髮髻。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79 236
庫存:2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