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序
目次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張鳳英(Seta Bakan) 老師是賽德克族人,是該族首位人間國寶。她於2021年獲文化部登錄重要傳統工藝「賽德克族Gaya tminun傳統織布」保存者。
本次展覽名稱為「三代織女」,第一代外婆張玉英(Seta lban)是中原部落耆老,更是族人爭相請益的織布高手。第二代媽媽張貴珠(Bakan Nawi)早期投入市場,晚年決定扎根傳統推廣織布技藝。第三代張鳳英(Seta Bakan)的名字即是來自外婆及媽媽的組合,傳承的不僅是名字,還有織布的技藝及回憶。
本次展覽名稱為「三代織女」,第一代外婆張玉英(Seta lban)是中原部落耆老,更是族人爭相請益的織布高手。第二代媽媽張貴珠(Bakan Nawi)早期投入市場,晚年決定扎根傳統推廣織布技藝。第三代張鳳英(Seta Bakan)的名字即是來自外婆及媽媽的組合,傳承的不僅是名字,還有織布的技藝及回憶。
作者簡介
張鳳英(Seta Bakan) 老師是賽德克族人,是該族首位人間國寶。她於2021年獲文化部登錄重要傳統工藝「賽德克族Gaya tminun傳統織布」保存者。
序
張鳳英(Seta Bakan) 老師是賽德克族人,是該族首位人間國寶。她於2021年獲文化部登錄重要傳統工藝「賽德克族Gaya tminun傳統織布」保存者。張老師因父母在外打拼經濟,從小由山上的外公外婆撫養直到就學前。高中就讀機器製圖科,取得乙級技術士證照,後考取中山科學研究院擔任機器製圖員,婚後辭去工作,專職家庭主婦養育3個女兒。女兒成年後有先生支持,長時間回部落陪伴外婆。外婆一生都在織布,張老師除了繼承外婆的技藝外,她還將外婆的技藝反覆琢磨,探究規律,並準確的繪製,為傳統工藝做了系統性的傳承與保留。 本次展覽名稱為「三代織女」,第一代外婆張玉英(Seta lban)是中原部落耆老,更是族人爭相請益的織布高手。第二代媽媽張貴珠(Bakan Nawi)早期投入市場,晚年決定扎根傳統推廣織布技藝。第三代張鳳英(Seta Bakan)的名字即是來自外婆及媽媽的組合,傳承的不僅是名字,還有織布的技藝及回憶。張鳳英老師將工作室名稱取為「英英工作室」代表從玉英到鳳英的一脈相承,也代表著她對外婆的追思和感懷。 張老師從栽種苧麻、剝麻取纖、洗麻曬麻、捻線紡紗、煮麻漂白、礦植物染色、捲線成球,之後整經織布,從植物轉變成線材的每一道繁複工序,皆從零開始。賽德克族傳統織品最常見的顏色為白色、黑色和紅色。顏色的染劑來自最天然的山黃麻灰、九芎葉、薯榔塊根。傳統賽德克織布技法可區分為平織、浮織、斜紋織、菱形織、緯挑、經挑,其中puniri(經挑)技法是傳統織藝技法中最上乘的織布技術,步驟繁複多變,需要牢記圖案結構,專注使用挑花工具才能正確呈現織紋。張貴珠、張鳳英母女為族群內碩果僅存之技藝保存者。每段布疋上的圖文呈現出不同的象徵意涵,菱形代表祖靈的眼睛,時刻庇佑族人;線條代表通往祖靈福地的彩虹橋;線條交叉表示族人間應團結;斜紋如山形及波浪代表族人世代生存的山與水。 張鳳英老師透過本次展覽呈現賽德克族女性從小到大與織布的關係,織布的形式呈現出不同功能,與賽德克族的祖靈信仰實踐Gaya及生活樣態息息相關。傳統賽德克族要學會織布後才能紋面、取得婚嫁資格,百年後才能順利通過彩虹橋,善織的女人是家族的榮耀。傳統布疋用來迎接誕生的嬰兒,也用來包裹過世的親人回歸祖靈的福地,織布文化伴隨著族人從出生到死亡的過程。從日本政府理番政策之後,織布文化與祖靈信仰受到衝擊,加上漢化、高機紡織的引進,傳統技藝的傳承面臨到多重的困境。 老師被登錄重要傳統工藝「賽德克族Gaya tminun傳統織布」保存者後,在都會區、各大學相關系所、國中小學種子教師、原鄉部落裡傳習,她指出認真的學員是永續傳承的希望。張老師認為織布是開心的過程,幸福又溫暖,是思念外婆最好的方式。透過傳承先人的智慧,以織布的方式呈現賽德克族文化的結晶。
目次
序文
作者序
作品集
作者序
作品集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