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三民出版.新書搶先報|最速、最優惠的新鮮貨報給你知!
弦外之音:基東克雷默的音樂隨想
滿額折

弦外之音:基東克雷默的音樂隨想

商品資訊

定價
:NT$ 250 元
優惠價
90225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6 點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每一段揚起的旋律,不管是透過現場轉播或是錄音帶或是其他方式,都含有許多高低不同的音調。每個高低音,分別指出自己的方向,確定自己的色彩,構成了一首屬於聲音的詩篇。然而那些不僅是一串串的音符,而是具有音樂的特性及價值;藉著無形的波動、行為、思想和感覺,人與人的相遇以及每一次的經歷,都獲得了特殊的面貌。

或者,也可稱之為一種姿勢、氣氛,或是一種光環。就在這樣的波動之中,基東‧克雷默寫下了《弦外之音》。字裡行間隨時可見日常生活發生的匆忙一瞥。不僅反映出音樂、音樂的作用、音樂的力量,也反映出音樂生活的片斷。

從中可以了解是什麼締造了克雷默內心與外在的世界;也可以一窺他的作品、專業和音樂的動力。書中記錄了克雷默在排演或是演出時發生的趣事,對音樂會曲目選用的斟酌,觀眾掌聲帶給他的感動,以及如何排遣音樂家特有的寂寞。而且,成為公眾人物之後,又是如何面對成功背後的陰影。克雷默對人事的觀察,有些僅是輕描淡寫的觸過,絕大部分則是深入的刻畫,令人不禁發出會心的微笑。

在書中,讀者不難看到一些可愛的嘲諷,並形成了這本書的特色:那就是「弦外之音」。導讀:繽紛世界中一雙真誠的冷眼 楊忠衡--解讀克雷默的「弦外之音」金黃色燈光下,維也納愛樂賣力演奏著。馬勒交響曲的慢板,被弦樂手烘培出一股馨香,氤氳地瀰漫開來;偉大的演奏就是這樣,有種催眠術般的魅力,召喚聽眾靈魂神遊太虛。演奏結束,朋友領我到後台去,中途遇到朋友熟識的小提琴手。他親熱的打招呼,臉上閃耀著喜悅的光芒,雙手揮舞,嘰哩咕嚕冒出一串德語。我在一旁點頭附和,分享著音樂家完成偉大藝術品時的興奮,不禁認為,德語真是一種融合熱情與智慧的語言,當年貝多芬、舒曼、布拉姆斯、華格納、馬勒乃至卡拉揚,也大概都用這種激亢的語調,高談音樂之美吧。小提琴手與我們握手告別,轉身匆匆離去,朋友這才把他的話譯出來:「他說團員被這位指揮整死了!排練拖拖拉拉、沒時間吃飯,演奏速度又那麼慢......」朋友笑起來:「他餓得發昏,整個下半場都在想著琴盒裡沒來得及吃的漢堡。」我大笑起來,眼淚直流。原來方才令人沈醉的渴望與慾求、超脫與昇華,都是由這枚未完成的漢堡刺激出來的。

是啊,從現實看,這可能是愛樂者期待經年的精神饗宴,但對演奏者來說,只是數千職業生涯中的一天,他有權把肚皮擺在藝術前面。

打破「局部真實」的迷思從事音樂媒體工作多年,常聽到不為人知的小道新聞,有些肯定讓崇拜者不可置信。我最喜歡的一則是:某小提琴家臨時缺琴,靈機一動,乾脆用鞋油塗抹在舊琴上冒充古琴,而滿座聽眾都沈醉在那「暈黃朦朧」的「名琴之聲」渾然不覺!真相與想像的距離何其大。大多數的愛樂者只能從舞台或唱片去認識音樂家,然而舞台上的音樂家就像伸展台上的模特兒,表現出來的其實是最「不自然」的一面。有時我懷疑,該不該讓愛樂者碰觸幕後的一面,去改變原本無瑕的印象?例如,聆聽韋瓦第小提琴協奏曲時,是否有必要知道獨奏和指揮的齟齬?是否有必要知道演奏者對演出酬勞的不滿......?

平常我認為維護舞台的「局部真實」是必要的,因為只有演奏是屬真正藝術的部分,其他是實踐過程掀起的塵埃,只會污染欣賞者認知的純度。但是,由於愛樂者接觸音樂家(尤其是國外的音樂家)的機會是那麼少(至少不可能在公車或地鐵上遇到),所以他們往往熱情地自己推想,捕風捉影拼貼音樂家的人格和藝術企圖,而又易流於不切實際的過度美化;此時我才會認為適度的真相是必要的。只有真相,才能冷卻激情,把「幻覺」導向「論理」。那麼,這份出自克雷默手筆的「真相」資料,對有心接觸現實面的人是極有幫助的。它能讓讀者建立成熟的欣賞心態,以務實的眼光分辨蕪菁。對有頭腦的樂迷來說,未嘗不是觀念上的衝擊和挑戰。

前蘇聯的戰將閱讀《弦外之音》,最好對克雷默先有些基本認識。近代小提琴壇,基東.克雷默(Gidon Kremer)占有特別一席之地。一九四七年生於前蘇聯拉脫維亞的一個音樂世家(現在拉國已獨立,克雷默極排斥被稱為俄國人),在莫斯科追隨前朝小提琴大師歐伊斯特拉夫(David Oistrach)八年。曾獲一九六六年比利時伊莉沙白國際大賽第三名、一九六九年加拿大蒙特婁大賽第二名、一九六九年義大利帕格尼尼大賽首獎、一九七○年莫斯科柴科夫斯基大賽首獎。顯赫的比賽經歷,自然被當成冷戰時期與西方鼎足相抗的蘇聯小提琴代表戰將。二次大戰後,美國為首的西方小提琴樂壇被猶太裔音樂家所雄霸,克雷默恰與其代表人物帕爾曼(Itzahk Perlman)、祖克曼(Pinchas Zukerman)生於同時代(二次大戰結束後的嬰兒潮),形成對壘之勢。

有趣的是,這種相對不僅出自政治形勢,也表現在個性和風格上。帕爾曼為首的茱莉亞學派,洋溢著明朗、華麗與樂天的美感,音色豐富、滑音柔媚如熱奶油,戲感十足,像好萊塢文藝片一樣極盡煽情能事。克雷默的特色則剛好是前者乘上一個負號;俄式嚴酷訓練使他擁有KGB一樣的嚴酷超技,音色透明、鋒利,技巧精準、乾淨又凌厲。他不注重浮面的浪漫,注重樂曲整體結構張力。他不趕流行,特立獨行,偏愛實驗性詮釋,也是現代音樂的推動者(他的演奏特質確實有利於表現現代音樂)。克雷默的尊容也貼切他的音樂,此君臉長、手長、腳長,臉頰瘦削、顴骨高聳、就像骷髏頭上繃著一張過緊的人皮。早期造型長髮披肩,陰陽怪氣,還戴著一付盲人按摩師的大墨鏡,頗有黑暗帝國特使之風。在西方世界住久了,眼鏡換成時髦的金邊款式,可又變成大禿頭,真是天公不作美。帕爾曼寬臉厚頰、妙語如珠,拉琴全不費工夫,時而露出陶醉其間的迷人笑容。

反觀克雷默拉琴則一付緊張大師樣,就算拉奏莫札特,也擺出前弓後箭架勢,眼光注視指板到琴橋之間,一興奮就雙唇暴開、齜牙裂嘴,令觀眾看得膽戰心驚。無論如何,克雷默的出現確實讓西方觀眾耳目一新,多少收到陰陽調和、平衡對比之效,卡拉揚一句讚詞:「同輩中最傑出的小提琴家」,更把他的地位欽訂為歐陸最高。包裹在順從之中的叛逆克雷默個性與西方樂壇名流迥然不同,沒有社交寵兒八面玲瓏的翩翩丰采,而是獨來獨往,略帶神經質,時而流露冷面笑匠的黑色幽默。如同許多前蘇聯藝術家一樣,即使到西方多年,仍保有與西方資本社會不同的行事風格。

他不喜歡配合唱片公司的行銷政策,與合作夥伴衝突的傳言亦時有所聞,近年更逆流而行,將重心轉移到現代音樂及冷門音樂的發掘上,從最主流的DG、Philips、EMI公司,到另類的ECM、Nonesuch唱片都有他的聲跡。其中最知名成就包括發表俄羅斯作曲家薛尼特克(Alfred Schnittke)、低限主義作曲家格拉斯(Philip Glass)、愛沙尼亞神秘主義作曲家佩爾特(Arvo Part)、日本作曲家武滿徹、探戈音樂家皮耶佐拉(Astor Piazzolla)、及一堆冷門東歐作曲家的作品。這些別無分號的唱片,明晰地刻畫出克雷默的音樂輪廓。克雷默從不或忘顛覆傳統的玩笑性格,在知名的「洛肯豪斯室內樂音樂節」(Lockenhaus Chamber Music Festival)中,他帶領其他赫赫有名的音樂同儕如阿格麗希(Martha Argerich),一同把古典作品改頭換面,狠狠捉狹一番,還灌錄唱片行世,笑倒愛樂蒼生。無怪乎一位美國小提琴教師費雪(Samuel Fischer)曾形容他是「有頭腦者的甘迺迪」(Thinking Man^s Nigel Kennedy),真是意味深長。甘迺迪狂野無羈,克雷默則冷靜多慮;二者方向不同,另類不相上下。不過,我在撰寫此文前不久聆聽克雷默新發行的浪漫小品唱片,收錄德弗乍克和理查.史特勞斯作品,覺得多年現代音樂操練,已使其浪漫神經質變,表情味同嚼蠟,亦有物化太過之嫌。

總結克雷默個性,讓我聯想到蕭士塔高維奇自白《證言》中的「Yurodivy」一詞。該書執筆作者伏爾科夫認為這是前蘇聯體制下人民培養出來的特有民族性,沒有任何西方形容詞可對應,意為「包裹在順從之中的叛逆」。嚴肅溫和外表下,帶有狂野的譏刺,不是盲動,而是「用心良苦」。如是這樣,克雷默的感情雖不似陽光下的激流,卻也似冰封海面下的暗潮,洶湧澎湃,堪稱「Yurodivy」的最高表現。長短不一的浮光掠影這位另類小提琴怪傑,一股腦把他生涯中可告人、不可告人的思緒全都攤在這裡。一如書名,是名符其實的「隨想」。

全書由不連貫的短文組成,長篇不超過副刊散文長度,短篇如讀者文摘「浮世繪」,如同珍藏多年的剪貼簿,貼滿長短不一的浮光掠影。也許讀者會覺得奇怪,他既不急於讓讀者瞭解自己,也不強烈主張對周邊人事提出批判。他只是在腦袋上安裝一具不設防的電眼,讓讀者陪他回顧一幕幕寫實蒙太奇。有些充滿驚奇、有些令人捧腹。在淺顯的敘述背後,克雷默的「弦外之音」在哪兒?讀者不妨回想柴科夫斯基書簡集,由於是寫給密友,所以簡短坦率;由於是書簡,也就即興發揮,不對某主題長篇大論。在零碎的篇章間,讀者卻可體會出完整的柴科夫斯基;他的人格,以及他眼中的世界。這點不能去解釋,只能去體會;本書亦同。

個人認為本書中,克雷默最可貴的一點是「率直」;透過這種率直,我們可以體會毫無扭曲的「一位現代音樂家」特質。過往音樂家傳記(尤其隔代藉文字資料撰寫者),難免失真。而音樂家自傳雖保有直接資料,卻又難免自我包裝。試想,再邋遢的人出門還知道略整儀容,何況出版傳世的傳記呢!就這點來說,克雷默的文章堪稱一刀未剪,直話直說(甚至流水賬地描述某一天從起床到就寢間的瑣事,好比一部實驗性紀錄電影),也毫不掩飾自己的害羞、猶疑、自私、固執種種人性弱點,而自我標榜之處則完全闕如,為此值得脫帽致敬。跨音樂與非音樂「隨想」的一大部分與音樂沒有直接關聯,克雷默忠實記錄其世俗的一面,例如對「名望」、「地位」、「財富」、「媒體」、「評論」、「經紀公司」、「唱片事業」、「社交」、「政治」、「科技」、「幻覺」......的感受。由於心思纖細,克雷默的思考往往是跳躍式的,陳述事理也未必邏輯嚴謹。

他常不自覺間進入自我

作者簡介

基東‧克雷默(Gidon Kremer)一九四七年生於拉脫維亞(瀕臨波羅的海,早期是蘇聯的個加盟國,一九一九年獨立;一九四○年又被蘇聯併吞,直到蘇聯解體。)雖然在莫斯科接受專業的音樂教育,但拉脫維亞首乽裡加,是他踏出生命及音樂的第一步。四歲時,他在家鄉隨祖父及父親學習小提琴大師歐伊斯特拉夫(David Oistrach)習琴。在莫斯科音樂學院期間,克雷默屢重要小提琴比賽獎項,如依麗莎白音樂大賽、帕格尼尼大賽、法蘭克福音樂獎等。二十三歲,得到柴可夫斯基大賽冠軍,從此展開忙碌的演奏生涯。
克雷默在七○年代已崛起於國際樂壇,對詮釋古典、浪漫樂曲有強烈的個性;也相並堅持自己對音樂的看法和演奏,絕不輕易妥協。九○年代後,克雷默積極為自己尋根,不僅促使他寫了第一本書《片段的童年》(Kindheitssplitter),還有計畫地灌錄東歐音樂。九六年十一月,成立了一支新的波羅的海室內樂團,由當地年輕樂手組成。除了東歐音樂外,克雷默還大力推廣「探戈」音樂(也是另一種具有地域色彩的現代音樂),更組織「克雷默四重奏」(Gidon Kremer Quartet),以更接近現代節奏感、相當抒情的曲風,以更精緻古典的手法,重新打造「探戈」音樂,使二、三十年前風行一時的探戈音樂,在九○年代後期出現新的的風貌。
目前定居巴黎的克雷默,繼《片段的童年》一書後,又完成了《弦外之音》。他在書中除述對人生、對藝術(不只是音樂)、對文化的看法,用詞感性,有些單篇以小故事開頭,寫他在生活中所見所聞的感想。從《弦外之音》中可以看出克雷默在駕馭小提琴外,還是一個喜愛考思考、擅長經營文字的作家。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225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
(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