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簡介
本書雖題曰中國近代史,然有別於坊間相關書籍在論述之時間斷限(通常定義在1840~1949年)。為提供讀者完整的知識基礎,使之清楚瞭解近代中國劇變之始末,作者改以明末中外歷史情事展演為起點,同時著眼當前情勢,乃是1949年後兩岸不斷磨合下的產物,跳脫「中國」的框架與迷思,將敘事長度延伸至定稿的前一刻。是一部層次分明的中國近四百年史。著者將學術專著的精審與大專用書的詳備,合而為一,廣泛引用中外史料與史著。體裁上打破傳統,內容上力求充實新穎。若干關鍵性的重大歷史事件及一般未及記述之敏感問題,本書均依據正確可靠的史料,予以客觀公正之分析。全書章節區分及標題文字,均具創意,自成一格。
作者簡介
李雲漢
1927年生,籍貫山東省。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美國聖約翰大學碩士,曾任教政治大學三十餘年,同時擔任中國國民黨黨史會主任委員。對於中國近代歷史發展研究卓然有成,尤其民國史部分鑽研益深,以其深厚文學涵養及史學修為,譜綴一部又一部史詩般的近代中國史論著。
序
增訂三版序言
歷史的發展,有其一貫性、系統性,也有其階段性、地域性。就中國歷史之階段性言,史家通常區分為上古、中古、近代及現代;其間上古中古與近代的分際甚為明顯,近代與現代的時空背景則相連貫,精神及內涵亦相密接。著者於撰述本書之初,即決定連接近代現代為一體,作綜合論述,初版〈弁言〉因謂本書「事實上是一部中國近三百年史」。
本書係中國近代通史,尊重傳統, 採用中國紀年: 清代部分用諸帝帝號及年份,中華民國部分則用中華民國年紀。惟涉及國際交涉事件、外交文書、戰爭及六十多年來台海兩岸互動及交流紀事,則以括號互附中西年份,以便於各階層各年次之廣大讀者閱讀。
本書初版於民國七十四年,敘事始自滿清建國至民國七十年代。九十四年增訂二版, 敘事延展至九十三年,迄今又過九個年頭。九年來,兩岸關係暨國際情勢均有重大變化,本書自應扣緊歷史發展腳步, 為讀者提供適時適度之簡明正確史訊,因而作第三度增訂。增訂重點,在於第十二、十三兩章:第十二章係部份增刪,第十三章則依據最新史料,擴大論述範圍,然亦力求客觀,期能符合真、實、信、達、雅的史筆箴規。印校雖已極盡細慎,恐魯魚亥豕之誤, 仍所難免,誠懇期盼各方讀者,隨時惠賜明教。
李雲漢識於臺北
中華民國102年10月
增訂二版序言
這冊《中國近代史》,係於民國74年(1985年)9月初版,迄今已十有九年。十九年來,臺海兩岸的變化都很大,過去隱而不彰的一些史事也由於史料的公佈,而真相大明,因而本書適時予以增訂,以適應史實的發展和讀者的需要。
本書增訂後,篇幅已由十二章擴展為十三章,章、節標題也略有改動。第十二、
求真、求實、求全、求信,是著者一貫的態度。增訂時雖再悉心校正,舛誤恐仍難免,敬請讀者隨時指正,萬分感謝。
李雲漢識於臺北木柵
弁言
這本書,始自滿清建國至民國70年代,事實上是一部中國近三百年史。不過,重點放在清中葉以後──即大變局的開端;對民國建國以後的政情演變,記述尤力求脈絡分明,完備詳確。
在內容與體裁上,著者想把學術專著的精審與大學教學用書的條理,結合為一。因此,本書有引述,有評論,有附註;章節安排上則又盡可能前後連貫,詳其當詳,略其可略。文字亦盡量求其流暢生動,但不失學術著作的莊重性,不作渲染。
本書分十二章,每章三至五節,每節又包含三至五個子目。總計十二章,四十九節,一百八十五個子目,逾五十萬言。章節及子目之標題,亦不同於同性質之其他著作,略具新意,自成一格。
書內未附照片與圖表,以免篇幅過度膨脹。書末附錄「中國近代史主要參考書目」一種,供有意作深入研究者之參考。這份書目,是經過一番選擇的,尤其是學術專著部分,取捨有一定標準。計選列二百種,希望每種參考書都能為讀者提供正確有用的觀念和知識。
本書撰寫時間,幾近四年。著者雖謹慎小心,多方研證,錯誤還是免不了的,敬請史界先進暨讀者
李雲漢
目次
增訂三版序言
增訂二版序言
弁言
第一章 大變局的開端
第一節 滿清帝國由盛而衰
一、清的建國與入關
二、清的盛世──康雍乾三朝的經營
三、清的中衰
第二節 西力東侵
一、來自海上的西方商人和冒險家
二、西教和西學的傳入
三、清初禁教及其影響
第三節 中西第一次交鋒──鴉片戰爭
一、戰前的中英關係
二、禁煙問題與中英開戰
三、戰爭的經過
四、《南京條約》與耆英外交
第四節 列強首次聯合行動
一、英法聯軍之役
二、美國要求修約及伯駕侵臺野心
三、俄人趁火打劫強佔大半個東北
第二章 太平天國與自強運動
第一節 太平天國的興亡
一、洪秀全的時代和思想
二、太平天國的建立
三、太平天國的制度與政策
四、太平天國的失敗及其影響
五、捻亂、苗亂、回亂
第二節 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
一、維護傳統文化的曾國藩
二、知有朝廷不知有國民的李鴻章
三、特立獨行的左宗棠
第三節 洋務運動的推動
一、倡導人物及其言論
二、重要建樹
三、外人的地位及其影響
第四節 自強運動的失敗
第三章 帝國主義合力侵逼下的民族危機
第一節 英俄日攫我邊藩
一、中英滇案交涉與煙臺條約
二、中俄伊犁交涉
三、日本侵犯臺灣與吞併琉球
第二節 中法戰爭與西南藩屬的喪失
一、中南半島與中國
二、中法戰爭
三、英滅緬甸及控制藏南三國
四、暹羅之脫藩與自立
第三節 中日甲午戰爭
一、朝鮮問題──日本侵略中國大陸的第一步
二、甲午戰爭的爆發
三、屈辱苛毒的《馬關條約》
四、三國干涉與臺灣抗日
第四節 瓜分危機與排外災禍
一、列強劃定勢力範圍
二、義和團招來大禍──八國聯軍之役
三、《辛丑和約》
第五節 列強在華勢力的擴張
一、日俄戰爭與日本對東北的控制
二、英俄對西藏的挑唆
三、商埠、租界和領事裁判權的擴展
四、經濟的壟斷與榨取
第四章 民族自救的道路──由改革到革命
第一節 孫中山首倡革命
一、孫中山的時代與環境
二、早年的思想
三、革命的第一步
四、倫敦蒙難
第二節 康有為、梁啟超與維新運動
一、康有為的維新思想與活動
二、梁啟超和譚嗣同
三、百日維新的悲劇
四、徘徊於勤王與革命之間的自立軍之役
第三節 波瀾壯闊的革命浪潮
一、興中會的第二次革命行動
二、革命言論與團體
三、革命力量的團結──同盟會成立
四、風起雲湧的革命行動
五、革命思想戰的勝利
第四節 立憲派的活動及其趨向
一、立憲派與立憲團體
二、各省諮議局與資政院
三、失敗後的路向──贊助革命
第五章 辛亥革命與民國創建
第一節 武昌起義前的革命形勢
一、湖北革命團體
二、廣州三二九之役與同盟會中部總會
三、四川路潮
第二節 武昌首義與各省光復
一、武昌起義
二、各國中立與陽夏對戰
三、各省光復及海軍附義
四、北方革命活動
第三節 中華民國之建立
一、組織統一機關的籌議
二、孫中山回國
三、臨時政府成立
四、開國規模
第四節 清帝退位與南北統一
一、袁世凱的地位與態度
二、南北議和
三、清帝退位
四、臨時政府北遷
第五節 辛亥革命與臺灣抗日
一、臺灣革命黨人及其活動
二、羅福星策動臺灣抗日
三、西來庵事件
第六章 民國初年的政治與外交
第一節 民初政象
一、黨社林立及其分合
二、六月政潮與協定政綱
三、國會選舉與宋教仁被刺
四、蒙藏交涉
五、日本趁火打劫──苛毒的《二十一條》
第二節 討袁運動
一、二次革命與中華革命黨成立
二、袁世凱成為「變相的君主」
三、洪憲帝制一幕醜劇
四、護國之役
第三節 法統之爭
一、貌合神離的一年
二、參戰案與溥儀復辟
三、護法運動
四、軍閥干政及其混戰
第四節 邊政與外交
一、從巴黎和會到華盛頓會議
二、外蒙撤消自治及其再度獨立
三、中俄談判與訂約
第七章 新思潮的激盪
第一節 五四運動與新文化運動
一、五四運動的界說及其本質
二、胡適、陳獨秀與文學革命
三、反傳統與新思潮
四、國民黨人與新文化運動
第二節 新黨社的出現與聯治運動
一、少年中國學會及其分化
二、中國共產黨的產生
三、中國青年黨的成立
四、聯省自治運動
第三節 反帝國主義運動
一、反日浪潮
二、反宗教與收回教育權
三、五卅慘案
第八章 新局面的開創──北伐
第一節 中國國民黨改組
一、孫中山決定再舉革命
二、聯俄與容共
三、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
四、新政治局面的開端
第二節 革命領導的傳承
一、孫中山的北伐北上與逝世
二、蔣中正早年革命經歷
三、廣東基地的鞏固
四、中山艦事件與黨務整理
第三節 北伐與清黨
一、國民革命軍出師北伐
二、清黨驅共與寧漢對立
三、由分而合
四、北伐告成
第四節 北伐期間的對外交涉
一、北伐初期的外交政策
二、漢案與潯案
三、南京事件
四、濟南五三慘案
第九章 訓政時期的憂患與建設
第一節 訓政的實施
一、孫中山手訂的建國程序
二、胡漢民與訓政
三、政制及法制之確立
四、國民會議
第二節 內爭與內亂
一、國軍編遣
二、可恥的內戰
三、中共叛亂與五次圍剿
四、察變、閩變與兩廣事件
五、西安事變
第三節 蘇俄寇邊與日本入侵
一、中東路事件
二、慘痛的九一八和悲壯的一二八
三、日本侵逼華北與政府對策
四、知識分子對日本侵略的反應
第四節 艱苦中的建設
一、外交成就與政治建樹
二、交通與國防建設
三、財政改革與經濟發展
四、教育文化與新生活運動
第十章 艱苦卓絕的對日抗戰
第一節 八年奮戰的過程
一、七七事變──中國的最後關頭
二、第一期作戰──獨力奮戰四年
三、汪兆銘叛國降敵
四、珍珠港事變後的第二期作戰
五、勝利與受降
第二節 戰時內政
一、抗戰建國綱領
二、國民參政會之地位及其功能
三、教育、交通與經濟建設
四、新疆內附
第三節 戰時外交與國際會議
一、戰爭初期的國際反應與國聯的處理
二、廢除不平等條約
三、〈四強宣言〉與開羅會議
四、中華民國與聯合國的創立
五、《雅爾達密約》及其後患
第四節 中共問題
一、中共背信與擅行擴張
二、新四軍事件
三、和談的過程和教訓
四、公然抗命與阻撓受降
第十一章 和談、行憲與戡亂
第一節 戰後的困難
一、勝利聲中的俄患
二、中共的挑釁
三、接收與復員的障礙
四、美蘇對立形勢下外交因應的困難
第二節 由政治協商到制憲行憲
一、政治協商會議
二、中共阻撓召開國民大會
三、《中華民國憲法》的制定
四、國府擴組與政黨活動
五、憲政政府成立
第三節 中共叛亂
一、邊打邊談
二、馬歇爾調處
三、政府明令動員戡亂
四、社會動盪不安
第四節 戡亂失利與政府播遷
一、軍事的挫敗
二、蔣中正下野與李宗仁求和
三、危急存亡之秋
四、政府遷設臺北
第十二章 臺海兩岸的對峙
第一節 光復初期的臺灣
一、臺籍志士參加抗戰
二、臺灣的光復
三、不幸的二二八事件
四、陳誠與臺灣新政
第二節 內政建設與外交奮鬥
一、蔣中正復職後的新局面
二、臺灣建設的推進
三、外交的挫折與因應
四、蔣經國主政時代
五、李登輝路線及其轉折
六、兩度政黨輪替
第三節 大陸中共政權的建立
一、中共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
二、毛澤東的獨裁統治
三、文革十年──一場大浩劫
四、外交政策的轉變
五、建設成就與民心向背
第四節 開放與改革
一、鄧小平掌權
二、開放與「反自由化」
三、天安門事件
四、領導傳承:江李、胡溫、習李
五、崛起為世界強權
第十三章 兩岸關係的演變與展望
第一節 三十年來的兩岸關係
一、中共策略:由「和平統一」到「和平發展」
二、中華民國政府立場
三、低潮年代
四、國共兩黨溝通平台的建立
第二節 新契機出現
一、馬英九的大陸政策
二、大陸展現善意
三、兩岸交流現況
四、期待與隱憂
附錄 中國近代史主要參考書目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