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簡介
本書收錄薩依德和巴倫波英自1995起有關音樂、社會、文學、政治與文化的六篇對話錄。
巴勒斯坦人的薩依德,與猶太裔的巴倫波英(現任美國芝加哥交響樂團與柏林德國國家歌劇院音樂總監),都酷愛音樂,對文化的看法也相契,雙方針對彼此的移民經驗,對文化與政治的關心,主張以巴雙方應認知彼此的存在與歷史,以達到和平共存的目標。
兩個好友有感而發,無所不談,於是有了發人深省的系列對談。這本動人的書是這兩個偉大心靈之間的理念交流,深刻、充滿感情、激動人心。六篇對話錄的範圍甚廣,舉凡文學、音樂、政治……無所不包,並由兩人共同的友人、卡耐基音樂廳的藝術顧問古策里米安編輯而成,是薩依德第一本與音樂人士對談的專書。
名人/編輯推薦
中時開卷書評:兩個文化心靈的音樂對話──陳俊啟(東海大學中文系副教授)
本書是以色列裔鋼琴家暨指揮家巴倫波因,以及已故後殖民理論家薩依德兩人的對話錄。對話錄體讓我們想起歌德與艾克曼精彩的《對話錄》,然而在巴倫波因與薩依德的對話中,我們不僅看到兩個文化心靈的交會,更由於兩人複雜的身份,及其深刻的文化關懷,對於音樂中的調性、道地、忠實、速度、道德意涵;華格納在音樂史上的貢獻;音樂與社會、時代的微妙關係,以及音樂的本質與功用等,都有精闢的見解。對於日漸式微的音樂教育、自我與他者的關係、音樂在今天紛擾的世界裡扮演何種角色,兩位對話者都提供了我們省思的線索。這不僅是一本對話錄,更是對音樂、社會、文化有深切關懷的人,都應該去閱讀思索的一本重要的經典。
全書有幾個特點值得關注。巴倫波因與薩依德 1995 年在德國威瑪組成了「西東詩集工作坊」(The West-Eastern Divan Workshop),齊聚以色列及阿拉伯年輕音樂家於一堂,用音樂來超脫以阿多年來的糾葛宿怨。「身份好比幾股潮流,流動不已,而非固定不動的處所或靜止的一組物件」,「擁有多重身份,這不僅是可能的,…而且這也是我們一心追求的。不同的文化只會讓人更豐富。」如何以寬容的心,「把自我向外投射,擁有一個更廣闊的眼界」,去瞭解、分享人類共有的美好經驗及願景,才是健康的心態。在對談中,有關「身份」的議題,顯然是身處紛擾世界的我們應去思考關懷的重大議題。
對於華格納的討論,可說是本書最有趣的部分。巴倫波因破天荒在以色列公開演出華格納音樂,而遭到以色列國會文教委員會的杯葛。兩人在對話中對華格納的反猶言談不無批判,但仍以寬容超越的心態討論華格納在音樂發展史上的重要性,對於華格納在器樂配置上的獨到,對音樂傳統的承繼及20 世紀現代音樂的開展,都有相當的著墨,肯定了大師的格局及地位。尤有甚者,薩依德由華格納音樂與時代精神的關連,對西方音樂在不同時代獨特風格的展現,有發人深省的洞見。
最後,音樂與人生之關聯(音樂的道德性),在兩人對話中是絕不可忽視的。貝多芬的《合唱》交響曲是對人生的肯定,「人生終究會圓滿,終會得自由,四海之內終成兄弟」,是一種奮鬥,一種古典希臘悲劇式的淨化。但是在貝多芬從中期到晚期音樂的發展,我們也看到由社會性到純粹美學領域的發展,這是一種追尋,挑戰,也是一種批判。從貝多芬身上,我們看到音樂與音樂家的世界觀及價值觀是不可分的。如何「學著與生命的流動不居共存」,並適度提出批判,這應該是音樂家,以及知識份子的天職了。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