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序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從最初的軍事工具演化為如今的表演藝術,又從中國民間表演舞蹈——秧歌中脫穎而出,腰鼓最終形成獨樹一幟的鼓舞合一的形式。腰鼓蘊含著中華民族質樸、敦厚、樂觀的民族性格以及中華文化所特有的審美意趣,可謂中華鼓舞的典范之一。
在自古至今的千鼓萬舞中,腰鼓可謂是眾人皆知,家喻戶曉的鼓類樂器。腰鼓舞也在中華大地響徹千年之久并深受各族人民喜愛,尤其是今日廣傳盛名的安塞腰鼓更是被冠以“神州第一鼓”的美譽。該書將眾多的故事、傳說和史料巧妙結合,娓娓道來,為廣大讀者帶來中國腰鼓文化發展的點點滴滴。
在自古至今的千鼓萬舞中,腰鼓可謂是眾人皆知,家喻戶曉的鼓類樂器。腰鼓舞也在中華大地響徹千年之久并深受各族人民喜愛,尤其是今日廣傳盛名的安塞腰鼓更是被冠以“神州第一鼓”的美譽。該書將眾多的故事、傳說和史料巧妙結合,娓娓道來,為廣大讀者帶來中國腰鼓文化發展的點點滴滴。
名人/編輯推薦
趣味濃郁的經典故事,全面展現國粹藝術悠久亙長的發展軌跡。賞心悅目,生動反映光輝燦爛的國粹藝術圖片,立體凸顯中華五千年民族藝術的非凡成果。一部讓青年學子輕松愉快地走進國粹藝術大門的普及讀本。一部讓每個家庭了解國粹文化與營造藝術氛圍的首選圖書。一部具有多重便捷實用的檢索功能的中國國粹藝術百科全書。 本書為“中國國粹藝術讀本”之一。本書介紹了腰鼓、腰鼓文化的起源和發展。全書以介紹性的文字為主,時而插入作者的個人見解。
序
21世紀,人類文明跨入一個全新的時空。
不管是否愿意,每一個國家,每一個民族,乃至每一個人都被這個時空一網打盡;
無論是否承認,每一種文化傳統,每一種文化元素,甚至每一種文化基因都面臨著決定性的選擇。
因為,憑借科學技術原創而生發的文化創新正在超強提速,伴隨全球一體化而彌散的文化消費令人眩目。
當此考驗,開放的中國生機煥然,不僅實現了國民經濟的高速度增長,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而且重視和諧文化的建設,既立足于本土、傳統、民族,又面向世界、現代、未來,弘揚中華文化,共享人類文明,致力于推動和諧世界的進程,引起全球性的關注。
在實現社會轉型,以及工業化、城市化、後工業化等現代化過程中,我們沒有驚慌失措,我們沒有麻木不仁,我們更沒有放棄責任,而是登高望遠,審時度勢,科學決策,精心部署實施,解決了觀念、人才、技術、資金、市場等方面的困難,進行了各民族文化的保護、傳承、轉型、創新、開發等實踐,發展了文化生產力,協調了文化生產關系,實現了文化轉型,確保了國家文化安全,參與了當代世界多元文化的創造與共享。
其中,最值得大書特書的便是我國始自20世紀80年代響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倡導、對中華文化遺產所進行的保護行動。由于黨和國家的正確領導,文化藝術界的堅守與躬行,全民族的積極參與,至今,我們已經建立起文化遺產保護的領導體制,制定了文化遺產保護的全面規劃,采取了包括國際保護、國家保護、民間保護、教育保護、法律保護、學術保護、產業保護在內的一系列舉措,實施了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中國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國家口頭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程,開展了對文化遺產杰出傳承人的命名,建立了國家遺產日制度,公布了一批國家文化遺產目錄,申報成功了數十個世界遺產項目,加速了文化遺產立法的步伐。
由此所引發的文化盛事不可勝數,但見孔子學院大大方方走向世界。滿足了各國人民揭示“中國奇跡”的語言需求;以“百家講壇”為代表的文化講古深受歡迎,對華人社會的歷史傳統“充電”及增強文化認同起到了“潤物細無聲”的作用;傳統節日的恢復如雨後春筍,城鄉人民的文化生活日趨豐富;整理國故正在拓展其廣度與挖掘其深度,使儒學的第四次重振雄風漸成可能;各少數民族的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保護與利用,多元一體的精神家園多姿多彩;與世界各國的文化交流不斷加強,中華文明日益顯現出“和諧萬邦”的魅力。
這一切,昭示了這樣一個光輝燦爛的文化前景:一次中華民族的偉大復新已經悄然開始,一個以大繁榮、大發展為標志的文化建設新高潮正在興起,一場中西文化的平等對話正式開啟。
越過高山,跨過險灘,驀然回首積淀五千年的文化傳統,我們慨嘆先人的驚人智慧、偉大創造、博大胸懷。
保護遺產,反思歷史,我們終于發現它們并非是前進的障礙、發展的負擔,反而是精神的支撐、知識的寶藏,更是政治建設、經濟建設、社會建設、文化建設的不竭資源與永久動力。
展望未來,擁抱世界,我們確信中華文明是中華民族的根本標志,也是中國與世界互相理解的唯一橋梁。我們與它相伴始終。
基于這樣的認識,我們歷時兩年創意出版了這套“中國國粹藝術讀本”叢書。其目的是向國人、尤其是青少年傳承我們民族藝術創造的結晶,也向世界展示中國文化的精粹。對于這項工作,中國文聯極為重視,不僅給予資金支持,而且孫家正主席、胡振民副主席親任編委會主任具體指導;國家新聞出版總署的關心具體表現在為其特批立項,并保障出版書號;中國文聯出版社將之確定為精品工程,力求精心設計、精心組織、精心實施,李舒東、宋建民、奚耀華、朱輝軍、王利明等領導及張海君主任等堪稱鞠躬盡瘁,編輯和作者們不計名利和精益求精的態度更是令我感動。
庚勝不才,卻參與和見證了世紀之交啟動中華文明復興及其遺產保護的全部過程,還非常榮幸地擔任這套“中國國粹藝術讀本”叢書的主編。這雖非我的能力與地位所及,卻是我不可推辭的使命。
我所期待的是:通過這套叢書,中國的國粹藝術能為廣大讀者所認識、珍愛、傳承,中國的文化遺產能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保護、利用,中國的精神財富能為全人類所共有、共賞、共享。
如果因為這套叢書的問世而使國人更加自尊、自信、自愛、自立、自強,我將感到十分欣慰;
如果由于這套叢書的存在使世界了解中國更加客觀、全面、理性、準確、人文,我將感到非常愉悅。
21世紀,人類文明跨入一個全新的時空。
這個時空不排斥古老,它秉持“推陳出新”。
這個時空不拒絕外來文明,亦主張“中為洋用”。
要么,御新時空如神駿;要么,被新時空所異化、吞沒。
是為序。
2007年12月30日
(作者為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書記處書記)
不管是否愿意,每一個國家,每一個民族,乃至每一個人都被這個時空一網打盡;
無論是否承認,每一種文化傳統,每一種文化元素,甚至每一種文化基因都面臨著決定性的選擇。
因為,憑借科學技術原創而生發的文化創新正在超強提速,伴隨全球一體化而彌散的文化消費令人眩目。
當此考驗,開放的中國生機煥然,不僅實現了國民經濟的高速度增長,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而且重視和諧文化的建設,既立足于本土、傳統、民族,又面向世界、現代、未來,弘揚中華文化,共享人類文明,致力于推動和諧世界的進程,引起全球性的關注。
在實現社會轉型,以及工業化、城市化、後工業化等現代化過程中,我們沒有驚慌失措,我們沒有麻木不仁,我們更沒有放棄責任,而是登高望遠,審時度勢,科學決策,精心部署實施,解決了觀念、人才、技術、資金、市場等方面的困難,進行了各民族文化的保護、傳承、轉型、創新、開發等實踐,發展了文化生產力,協調了文化生產關系,實現了文化轉型,確保了國家文化安全,參與了當代世界多元文化的創造與共享。
其中,最值得大書特書的便是我國始自20世紀80年代響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倡導、對中華文化遺產所進行的保護行動。由于黨和國家的正確領導,文化藝術界的堅守與躬行,全民族的積極參與,至今,我們已經建立起文化遺產保護的領導體制,制定了文化遺產保護的全面規劃,采取了包括國際保護、國家保護、民間保護、教育保護、法律保護、學術保護、產業保護在內的一系列舉措,實施了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中國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國家口頭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程,開展了對文化遺產杰出傳承人的命名,建立了國家遺產日制度,公布了一批國家文化遺產目錄,申報成功了數十個世界遺產項目,加速了文化遺產立法的步伐。
由此所引發的文化盛事不可勝數,但見孔子學院大大方方走向世界。滿足了各國人民揭示“中國奇跡”的語言需求;以“百家講壇”為代表的文化講古深受歡迎,對華人社會的歷史傳統“充電”及增強文化認同起到了“潤物細無聲”的作用;傳統節日的恢復如雨後春筍,城鄉人民的文化生活日趨豐富;整理國故正在拓展其廣度與挖掘其深度,使儒學的第四次重振雄風漸成可能;各少數民族的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保護與利用,多元一體的精神家園多姿多彩;與世界各國的文化交流不斷加強,中華文明日益顯現出“和諧萬邦”的魅力。
這一切,昭示了這樣一個光輝燦爛的文化前景:一次中華民族的偉大復新已經悄然開始,一個以大繁榮、大發展為標志的文化建設新高潮正在興起,一場中西文化的平等對話正式開啟。
越過高山,跨過險灘,驀然回首積淀五千年的文化傳統,我們慨嘆先人的驚人智慧、偉大創造、博大胸懷。
保護遺產,反思歷史,我們終于發現它們并非是前進的障礙、發展的負擔,反而是精神的支撐、知識的寶藏,更是政治建設、經濟建設、社會建設、文化建設的不竭資源與永久動力。
展望未來,擁抱世界,我們確信中華文明是中華民族的根本標志,也是中國與世界互相理解的唯一橋梁。我們與它相伴始終。
基于這樣的認識,我們歷時兩年創意出版了這套“中國國粹藝術讀本”叢書。其目的是向國人、尤其是青少年傳承我們民族藝術創造的結晶,也向世界展示中國文化的精粹。對于這項工作,中國文聯極為重視,不僅給予資金支持,而且孫家正主席、胡振民副主席親任編委會主任具體指導;國家新聞出版總署的關心具體表現在為其特批立項,并保障出版書號;中國文聯出版社將之確定為精品工程,力求精心設計、精心組織、精心實施,李舒東、宋建民、奚耀華、朱輝軍、王利明等領導及張海君主任等堪稱鞠躬盡瘁,編輯和作者們不計名利和精益求精的態度更是令我感動。
庚勝不才,卻參與和見證了世紀之交啟動中華文明復興及其遺產保護的全部過程,還非常榮幸地擔任這套“中國國粹藝術讀本”叢書的主編。這雖非我的能力與地位所及,卻是我不可推辭的使命。
我所期待的是:通過這套叢書,中國的國粹藝術能為廣大讀者所認識、珍愛、傳承,中國的文化遺產能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保護、利用,中國的精神財富能為全人類所共有、共賞、共享。
如果因為這套叢書的問世而使國人更加自尊、自信、自愛、自立、自強,我將感到十分欣慰;
如果由于這套叢書的存在使世界了解中國更加客觀、全面、理性、準確、人文,我將感到非常愉悅。
21世紀,人類文明跨入一個全新的時空。
這個時空不排斥古老,它秉持“推陳出新”。
這個時空不拒絕外來文明,亦主張“中為洋用”。
要么,御新時空如神駿;要么,被新時空所異化、吞沒。
是為序。
2007年12月30日
(作者為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書記處書記)
目次
前言
一、遠古考“鼓”
1.鼓的發明與雷的啟示
(1)初識“雷神”
(2)雷神擊鼓驅邪疫
2.中華舞風——鼓之舞之
(1)神農氏捋土鼓以敬鬼神
(2)秦昭王被迫擊缶
(3)黃帝制鼓伐蚩尤
(4)牛皮鼓的由來
(5)拉鼓節的由來
(6)鏘鏘銅鼓的傳說
(7)威風鑼鼓造就舜帝
3.擊鼓通神
(1)社日擊鼓以祀神
(2)救日伐鼓
(3)擊鼓求雨
(4)薩滿神鼓老君留
4.隆隆鼓聲振軍威
(1)慎擊警鼓
(2)鼓險制勝
(3)張飛巧設滾鼓局
(4)梁紅玉擂鼓戰金兵
(5)王浩八滾鼓退敵兵
二、話說腰鼓
1.腰鼓起源說
(1)逐疫震妖魔
(2)臘月腰鼓迎新歲
(3)腰鼓的軍事來源
(4)腰鼓源自西域
2.文史話腰鼓
(1)腰鼓形制變
(2)西域東傳細腰鼓
(3)宮廷盛行鼓吹樂
(4)與眾不同的陶瓷腰鼓
3.少數民族腰鼓遺存
(1)鮮族長鼓
(2)瑤族長鼓
(3)壯族蜂鼓
三、在流浪中誕生的腰鼓文化
1.腰鼓是花鼓和秧歌的派生
2.田地中的腰鼓——秧歌腰鼓
(1)海陽秧歌
(2)高密秧歌
(3)八大角秧歌
(4)地燈秧歌
(5)汾孝地秧歌
(6)鳳秧歌
(7)霍縣秧歌
(8)高蹺上的腰鼓
(9)混元盒高蹺
(10)百忍高蹺
(11)鑼鼓高蹺
(12)大松?高蹺秧歌
3.腰鼓的近親——花鼓中的腰鼓
(1)黃龍繩與短穗花鼓舞
(2)一身多鼓的萬榮花鼓
(3)胸前的翼城花鼓
(4)《花鼓撲蝶》
(5)寧夏花鼓舞
(6)《花鼓落子》
4.民間純腰鼓舞
(1)攻鼓子
(2)橫山腰鼓
四、神州第一鼓——安塞腰鼓
1.話說安塞腰鼓
(1)安塞腰鼓的來源
(2)馬方困城的故事
2.封建禮教的叛逆者——拉花
3.腰鼓中的唱頌師——傘頭
(1)傘頭的寓意
(2)傘頭與唱詞
4.陜北習俗與安塞腰鼓
(1)沿門子的禮儀
(2)轉九曲的傳說
後記
一、遠古考“鼓”
1.鼓的發明與雷的啟示
(1)初識“雷神”
(2)雷神擊鼓驅邪疫
2.中華舞風——鼓之舞之
(1)神農氏捋土鼓以敬鬼神
(2)秦昭王被迫擊缶
(3)黃帝制鼓伐蚩尤
(4)牛皮鼓的由來
(5)拉鼓節的由來
(6)鏘鏘銅鼓的傳說
(7)威風鑼鼓造就舜帝
3.擊鼓通神
(1)社日擊鼓以祀神
(2)救日伐鼓
(3)擊鼓求雨
(4)薩滿神鼓老君留
4.隆隆鼓聲振軍威
(1)慎擊警鼓
(2)鼓險制勝
(3)張飛巧設滾鼓局
(4)梁紅玉擂鼓戰金兵
(5)王浩八滾鼓退敵兵
二、話說腰鼓
1.腰鼓起源說
(1)逐疫震妖魔
(2)臘月腰鼓迎新歲
(3)腰鼓的軍事來源
(4)腰鼓源自西域
2.文史話腰鼓
(1)腰鼓形制變
(2)西域東傳細腰鼓
(3)宮廷盛行鼓吹樂
(4)與眾不同的陶瓷腰鼓
3.少數民族腰鼓遺存
(1)鮮族長鼓
(2)瑤族長鼓
(3)壯族蜂鼓
三、在流浪中誕生的腰鼓文化
1.腰鼓是花鼓和秧歌的派生
2.田地中的腰鼓——秧歌腰鼓
(1)海陽秧歌
(2)高密秧歌
(3)八大角秧歌
(4)地燈秧歌
(5)汾孝地秧歌
(6)鳳秧歌
(7)霍縣秧歌
(8)高蹺上的腰鼓
(9)混元盒高蹺
(10)百忍高蹺
(11)鑼鼓高蹺
(12)大松?高蹺秧歌
3.腰鼓的近親——花鼓中的腰鼓
(1)黃龍繩與短穗花鼓舞
(2)一身多鼓的萬榮花鼓
(3)胸前的翼城花鼓
(4)《花鼓撲蝶》
(5)寧夏花鼓舞
(6)《花鼓落子》
4.民間純腰鼓舞
(1)攻鼓子
(2)橫山腰鼓
四、神州第一鼓——安塞腰鼓
1.話說安塞腰鼓
(1)安塞腰鼓的來源
(2)馬方困城的故事
2.封建禮教的叛逆者——拉花
3.腰鼓中的唱頌師——傘頭
(1)傘頭的寓意
(2)傘頭與唱詞
4.陜北習俗與安塞腰鼓
(1)沿門子的禮儀
(2)轉九曲的傳說
後記
書摘/試閱
中國的腰鼓是由鼓繁衍的一種類別與形式,溯其源頭,與鼓文化的產生與發展是密不可分的。中國的鼓文化博大精深,宋代吳淑在《事類賦》卷十一中著錄的《鼓賦》,對中國古代的鼓文化做了介紹,大致意思是這樣的:
鼓是運動著的,它蘊含著陽氣而動,就像那咚咚的鼉鼓,由盲人在每年春分和驚蟄的時候應時敲響。聆聽那咚咚的敲鼓聲,宛如將士們征討敵人、保衛田祖。古時候耆國祭祀時,當鼓槌敲過禽章的鼓面時,聲音震驚了遠在雷門的天鵝,使建康的白鷺也聞聲飛走。那鼓的外形是頭部大,而腹部纖細,有八個面和四個足,造型非常奇特,有的像博局,有的像麝臍。如若敲擊鼓比較小的一面,大的一面也會隨之響起,雖然鼓是懸在西面,應和之聲卻好似由東而來。
據說鼓早在上古時的黃帝、少昊時期就開始制作使用了。雖然說沒有五聲,但也可敲上一敲。商周的王侯們把鼓擺放在特殊位置,不僅將它懸掛起來,還把它放在樓車之上,供王公大臣們揮灑自如地敲響。據說善辯之人敲起鼓,能讓人們聽見後敢于進諫,因此,鼓有著警民的作用。鼓聲好似山中石頭巨響,就像野外雷震的聲音,天下百姓聽了安居樂業,認為這是神在庇佑。
《鼓賦》是先人對鼓的贊美,文中從鼓的起源到鼓的功能,記錄了中國鼓文化的各種事象,也讓我們了解了古人對中國鼓文化的種種見解。
那么,鼓究竟成于何時?又是如何形成的呢?由于時間的久遠,使我們根本無法觸摸那個混沌的年代,世間流傳的種種神話與傳說更使鼓的起源蒙上了神秘的色彩。一種較為科學的說法是:鼓的發明是受天雷的啟發。
在人類尚屬蒙昧的時代,生活經驗和思維能力不足以掌握天地律變的動態,一切自然現象在人們的心中都不得其解。身外世界是如此神秘、混沌和難以捉摸,因此,原始人類會對雷電、洪水、地震等自然現象產生恐懼心理。
雷是一種有著巨大威力的自然現象,伴其而來的也往往是閃電、雷擊、火災、狂風暴雨、山崩地裂,它們在原始人類的心中產生了極大的恐慌。在那個時代,雷聲大作之時,各種飛禽走獸四處奔逃,人類也同動物一樣因為受到驚嚇而四處躲藏。這種生存經驗使他們對雷的威力驚懼不已,認為雷具有攻擊能力。因此,在人類因為資源而爭斗或被野獸圍攻的時候,他們多么希望雷是站在自己一方,幫助自己擊退敵人。久而久之,人們對雷產生了敬畏的心理,于是在原始巫術盛行的時期,就出現了模仿雷的聲音來攻擊敵人的巫術。這種巫術最初可能是由人的聲音來模仿雷鳴,之後才由鼓來模仿雷聲。
(1)初識“雷神”
古時候關于雷神的記載有很多,其中對其外貌的描寫占大多數。《山海經·海內東經》中對雷神有這樣的描寫:雷澤這個地方住著雷神。他的模樣是龍身人頭,每當他拍打腹部的時候i就是正在打雷。另據《論衡·雷虛篇》記載:雷神是一個高大威猛宛如力士一樣的人,也有人稱他為雷公。他的左手拿著連鼓,右手拿鼓槌,好像隨時準備敲打一樣。人們聽到的隆隆雷聲,就是雷公將連鼓相叩擊的聲音。
關于雷與鼓的傳說,當代《中國民間諸神》一書的編者認為:“古代神話中的鼓與雷是一體的,後來則雷鼓僅成為一種工具,另有雷神執掌之。”
了解了從古到今關于“雷神與鼓”的描述,使我們得到這樣一種認識:由于原始人類不能認識陰電、陽電相擊產生雷電的道理,因此在他們的想象中,雷的聲音就是雷神拍打肚皮所發出的巨大聲響。鼓的出現雖然是受雷的啟示,但在古代神話傳說中,似乎是對雷的想象出自鼓。自鼓出現之後,初民們反倒認為雷神打雷是在拍打肚皮,以肚皮作鼓;或是雷公打雷是在以槌擊連鼓。人類最初的記載往往是從這些神話與傳說中開始的。這些神話傳說在現代人看來都是荒誕不經的,然而對初民來說,卻是合理的解釋。
(2)雷神擊鼓驅邪疫
古代中國許多民族都有雷神與鼓的傳說,這些傳說大多與驅邪逐疫有關。在瑤族,就有一個這樣的故事。傳說在遙遠的古代,有一對雙胞胎,他們剛剛出生,就父母雙亡,兄弟二人全靠好心的村民們撫養成人。在八歲時,兄弟倆就在瑤王的家里當童工。瑤王看這對孤兒可憐,就沒有安排他們干重活兒,只是每天讓兄弟倆去河邊撿鵝蛋石回來鋪路用。兄弟倆很感恩,十分孝敬瑤王和村里長輩,每次出門去干活從不偷懶。
他們的孝心深深感動了龍母。一天,龍母化身成一位慈祥的老阿媽來到河邊,她將撿石頭的兄弟倆帶到了一個山腳下,只見龍母一揮衣袖,高高的懸崖和陡峭的石壁頓時變成了金晃晃的龍門。龍母帶著兄弟倆步入龍門,走進一座宮殿,宮內金碧輝煌,金光四射。進入龍宮後,龍母將兄弟二人視如己出,讓他們吃得好、穿得好,如慈母一般對待。可是幸福的生活并不能讓兄弟二人忘記曾經疼愛他們的瑤王和村民,他們越來越想念家鄉。
龍母為了挽留他們,搬來一面大鼓,此鼓乃是玉皇大帝在一萬八千年前遺失在海里的。龍母從早到晚不停地敲,鼓聲十分動聽,讓兄弟二人舍不得離開。然而,鼓聲傳到天宮,被玉皇大帝聽到,派四個金差前去討回。四個金差奉旨來到龍宮取鼓,可就是搬不動。玉帝又派一萬八千名金差來搬鼓,鼓依然紋絲不動。龍母對金差們說:“這鼓是我撿到的,貪心的人是搬不動的。這里能搬動鼓的人只有這兩個小孩兒,讓玉帝下旨允許他們上天庭吧。”金差們沒辦法,只好讓這對兄弟幫忙,把鼓搬到天宮。
在兄弟倆將大鼓帶到天宮後,玉帝命他們掌管雷,監視人間惡行。從此之後,兄弟倆在天上只要看到人間有人作惡,就揮槌打鼓,以雷電來懲治惡行。
鼓是運動著的,它蘊含著陽氣而動,就像那咚咚的鼉鼓,由盲人在每年春分和驚蟄的時候應時敲響。聆聽那咚咚的敲鼓聲,宛如將士們征討敵人、保衛田祖。古時候耆國祭祀時,當鼓槌敲過禽章的鼓面時,聲音震驚了遠在雷門的天鵝,使建康的白鷺也聞聲飛走。那鼓的外形是頭部大,而腹部纖細,有八個面和四個足,造型非常奇特,有的像博局,有的像麝臍。如若敲擊鼓比較小的一面,大的一面也會隨之響起,雖然鼓是懸在西面,應和之聲卻好似由東而來。
據說鼓早在上古時的黃帝、少昊時期就開始制作使用了。雖然說沒有五聲,但也可敲上一敲。商周的王侯們把鼓擺放在特殊位置,不僅將它懸掛起來,還把它放在樓車之上,供王公大臣們揮灑自如地敲響。據說善辯之人敲起鼓,能讓人們聽見後敢于進諫,因此,鼓有著警民的作用。鼓聲好似山中石頭巨響,就像野外雷震的聲音,天下百姓聽了安居樂業,認為這是神在庇佑。
《鼓賦》是先人對鼓的贊美,文中從鼓的起源到鼓的功能,記錄了中國鼓文化的各種事象,也讓我們了解了古人對中國鼓文化的種種見解。
那么,鼓究竟成于何時?又是如何形成的呢?由于時間的久遠,使我們根本無法觸摸那個混沌的年代,世間流傳的種種神話與傳說更使鼓的起源蒙上了神秘的色彩。一種較為科學的說法是:鼓的發明是受天雷的啟發。
在人類尚屬蒙昧的時代,生活經驗和思維能力不足以掌握天地律變的動態,一切自然現象在人們的心中都不得其解。身外世界是如此神秘、混沌和難以捉摸,因此,原始人類會對雷電、洪水、地震等自然現象產生恐懼心理。
雷是一種有著巨大威力的自然現象,伴其而來的也往往是閃電、雷擊、火災、狂風暴雨、山崩地裂,它們在原始人類的心中產生了極大的恐慌。在那個時代,雷聲大作之時,各種飛禽走獸四處奔逃,人類也同動物一樣因為受到驚嚇而四處躲藏。這種生存經驗使他們對雷的威力驚懼不已,認為雷具有攻擊能力。因此,在人類因為資源而爭斗或被野獸圍攻的時候,他們多么希望雷是站在自己一方,幫助自己擊退敵人。久而久之,人們對雷產生了敬畏的心理,于是在原始巫術盛行的時期,就出現了模仿雷的聲音來攻擊敵人的巫術。這種巫術最初可能是由人的聲音來模仿雷鳴,之後才由鼓來模仿雷聲。
(1)初識“雷神”
古時候關于雷神的記載有很多,其中對其外貌的描寫占大多數。《山海經·海內東經》中對雷神有這樣的描寫:雷澤這個地方住著雷神。他的模樣是龍身人頭,每當他拍打腹部的時候i就是正在打雷。另據《論衡·雷虛篇》記載:雷神是一個高大威猛宛如力士一樣的人,也有人稱他為雷公。他的左手拿著連鼓,右手拿鼓槌,好像隨時準備敲打一樣。人們聽到的隆隆雷聲,就是雷公將連鼓相叩擊的聲音。
關于雷與鼓的傳說,當代《中國民間諸神》一書的編者認為:“古代神話中的鼓與雷是一體的,後來則雷鼓僅成為一種工具,另有雷神執掌之。”
了解了從古到今關于“雷神與鼓”的描述,使我們得到這樣一種認識:由于原始人類不能認識陰電、陽電相擊產生雷電的道理,因此在他們的想象中,雷的聲音就是雷神拍打肚皮所發出的巨大聲響。鼓的出現雖然是受雷的啟示,但在古代神話傳說中,似乎是對雷的想象出自鼓。自鼓出現之後,初民們反倒認為雷神打雷是在拍打肚皮,以肚皮作鼓;或是雷公打雷是在以槌擊連鼓。人類最初的記載往往是從這些神話與傳說中開始的。這些神話傳說在現代人看來都是荒誕不經的,然而對初民來說,卻是合理的解釋。
(2)雷神擊鼓驅邪疫
古代中國許多民族都有雷神與鼓的傳說,這些傳說大多與驅邪逐疫有關。在瑤族,就有一個這樣的故事。傳說在遙遠的古代,有一對雙胞胎,他們剛剛出生,就父母雙亡,兄弟二人全靠好心的村民們撫養成人。在八歲時,兄弟倆就在瑤王的家里當童工。瑤王看這對孤兒可憐,就沒有安排他們干重活兒,只是每天讓兄弟倆去河邊撿鵝蛋石回來鋪路用。兄弟倆很感恩,十分孝敬瑤王和村里長輩,每次出門去干活從不偷懶。
他們的孝心深深感動了龍母。一天,龍母化身成一位慈祥的老阿媽來到河邊,她將撿石頭的兄弟倆帶到了一個山腳下,只見龍母一揮衣袖,高高的懸崖和陡峭的石壁頓時變成了金晃晃的龍門。龍母帶著兄弟倆步入龍門,走進一座宮殿,宮內金碧輝煌,金光四射。進入龍宮後,龍母將兄弟二人視如己出,讓他們吃得好、穿得好,如慈母一般對待。可是幸福的生活并不能讓兄弟二人忘記曾經疼愛他們的瑤王和村民,他們越來越想念家鄉。
龍母為了挽留他們,搬來一面大鼓,此鼓乃是玉皇大帝在一萬八千年前遺失在海里的。龍母從早到晚不停地敲,鼓聲十分動聽,讓兄弟二人舍不得離開。然而,鼓聲傳到天宮,被玉皇大帝聽到,派四個金差前去討回。四個金差奉旨來到龍宮取鼓,可就是搬不動。玉帝又派一萬八千名金差來搬鼓,鼓依然紋絲不動。龍母對金差們說:“這鼓是我撿到的,貪心的人是搬不動的。這里能搬動鼓的人只有這兩個小孩兒,讓玉帝下旨允許他們上天庭吧。”金差們沒辦法,只好讓這對兄弟幫忙,把鼓搬到天宮。
在兄弟倆將大鼓帶到天宮後,玉帝命他們掌管雷,監視人間惡行。從此之後,兄弟倆在天上只要看到人間有人作惡,就揮槌打鼓,以雷電來懲治惡行。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