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定價:20 元
定價
:NT$ 120 元優惠價
:87 折 104 元
絕版無法訂購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序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晴日木屐(日本唯美大師閑踏晴日木屐漫游記趣)》是日本唯美派開山祖永井荷風的散文代表作,首次全譯了深受周作人喜愛的專集《晴日木屐——東京散策記》。荷風腳踏晴日木屐,手拿蝙蝠傘,走遍東京大街小巷及郊外,詳敘見聞及心跡,特別記錄了在現代文明社會的沖擊之下,遭受嚴重摧殘的日本傳統文化和古代遺存;以悲惋的情調表達了對江戶世俗生活的回味與向往,凸顯了一個傳統文人在社會轉型時期的文化批判眼光。《晴日木屐(日本唯美大師閑踏晴日木屐漫游記趣)》文字細膩,筆調感人。
作者簡介
作者:(日)永井荷風
名人/編輯推薦
永井荷風是周作人的日本文化審美趣味形成和成型的關鍵,并對他文學的各個方面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永井荷風(1879-1959),日本耽美主義即唯美主義文學代表作家,同時,他通過大量描繪東京的隨筆,淋漓盡致地表達了日本風物尤其是東京風物的美和對其的推崇和熱愛,隨筆代表作有《東京散策記》、《斷腸亭日記》、《茶余集》、《江戶藝術論》、《麻布雜記》等,這也是他不同于其他唯美主義作家之處。《晴日木屐(日本唯美大師閑踏晴日木屐漫游記趣)》是永井荷風式的東京行記。
序
謝大光
閱讀原本是一個人自己的事,與看電影或是欣賞音樂相比,當然自由許多,也自在許多。閱讀速度完全可以因人而異,自己選擇,并不存在快與慢的問題。才能超常者盡可一目十行,自認愚鈍者也不妨十目一行,反正書在自己手中,不會影響他人。然而,今日社會宛如一個大賽場,孩子一出生就被安在了跑道上,孰快孰慢,決定著一生的命運,由不得你自己選擇。讀書一旦納入人生競賽的項目,閱讀速度問題就凸顯出來了。望子成龍的家長們,期盼甚至逼迫孩子早讀、快讀、多讀,學校和社會也在推波助瀾,渲染著強化著競賽的緊張氣氛。這是只有一個目標的競賽,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無怪乎孩子們要掐著秒表閱讀,看一分鐘到底能讀多少單詞。有需求就有市場。走進書店,那些鋪天蓋地的輔導讀物、勵志讀物、理財讀物,無不在爭著教人如何速成,如何快捷地取得成功。物質主義時代,讀書從一開始就直接地和物質利益掛起鉤,越來越成為一種功利化行為。閱讀只是知識的填充,只是應付各種人生考試的手段。我們淡漠了甚至忘記了還有另一種閱讀,對于今天的我們也許是更為重要的閱讀——訴諸心靈的愜意的閱讀。
這是我們曾經有過的:清風朗月,一卷在手,心與書從容相對熔融一體,今夕何夕,寵辱皆忘;或是夜深人靜,書在枕旁,情感隨書中人物的命運起伏,喜怒笑哭,無法自已。這樣的閱讀會使世界在眼前開闊起來,未來有了無限的可能性,使你更加熱愛生活;這樣的閱讀會在心田種下愛與善的種子,使你懂得如何與他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在紛繁喧囂的世界中站立起來;這樣的閱讀能使人找到自己,無論身處順境還是逆境,抑或面對種種誘惑,也不忘記自己是誰。這樣的閱讀是快樂的,“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我們在引用陶淵明這段自述時,常常忘記了前面還有“閑靜少言,不慕名利”八個字。閱讀狀態和生活態度是緊密相關的。你想從生活中得到什么,就會有怎樣的閱讀。我們不是生活在夢幻中,誰也不可能完全離開基本的生存需求去讀書,那些能夠把謀生的職業與個人興趣合而為一的人,是上天賜福的幸運兒,然而,不要僅僅為了生存去讀書吧。即使是從功利的角度出發,目標單一具體的閱讀,就像到超市去買預想的商品,進去就拿,拿到就走,快則快矣,少了許多趣味,所得也就有限。有一種教育叫熏陶,有一種成長叫積淀,有一種閱讀叫品味。世界如此廣闊,生活如此豐富,值得我們細細翻閱,一個勁兒地快馬加鞭日夜兼程,豈不是辜負了身邊的無限風光。總要有流連忘返含英咀華的興致,總要有下馬看花閑庭信步的自信,有快就要有慢,快是為了慢,慢慢走,慢慢看,慢慢讀,可以從生活中文字中發現更多意想不到的意味和樂趣,既享受了生活,又有助于成長。慢也是為了快,速度可以置換成質量,質量就是機遇。君不見森林中的樹木,生長緩慢的更結實,更有機會成為棟梁之材。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心靈的成長需要耐心。
在人類歷史上,對于關乎心靈的事,從來都是有耐心的。法國的巴黎聖母院,從1163年開始修建至1345年建成,歷時180多年;意大利的米蘭大教堂,從1386年至1897年,建造了整整五個世紀,而教堂的最後一座銅門直至1965年才被裝好;創紀錄的是德國科隆大教堂,從1322年至1880年,完全建成竟然耗時632年。如果說,最早的倡議者還存有些許功名之心,經過600多年的歲月淘洗,留下的大約只是虔誠的信仰。在中國,這樣安放心靈的建筑也能拉出長長的一串名單:新疆克孜爾千佛洞,從東漢至唐,共開鑿600多年;敦煌莫高窟,從前秦建元二年(366)開鑿第一個洞窟,一直延續到元代,前後歷時千年;洛陽龍門石窟,從北魏太和年間(477~499)到北宋,開鑿400多年;天水麥積山石窟,始鑿于後秦,歷經北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各朝陸續營造,前後長達1400多年……同樣具有耐心的,還有以文字建造心靈殿堂的作家、學者。“不應該把知識貼在心靈表面,應該注入心靈里面;不應該拿它來噴灑,應該拿它來浸染。要是學習不能改變心靈,使之趨向完美,最好還是就此作罷。”“一個人不學善良做人的知識,其他一切知識對他都是有害的。”以上的話出自法國作家蒙田(1533~1592)。蒙田在他的後半生把自己作為思想的對象物,通過對自己的觀察和問訊探究與之相聯系的外部世界,花費整整30年時間,完成傳世之作《隨筆集》,其影響一直延續至今;另一位法國作家拉布呂耶爾(1645~1696),一生在寫只有10萬字的《品格論》,1688年首版後,每一年都在重版,每版都有新條目增加,他不撒謊,一個字有一個字的分量,直指世道人心,被尊為歷史的見證;晚年的列夫。托爾斯泰,已經著作等身,還在苦苦追索人生的意義,一部拷問靈魂的小說《復活》整整寫了10年;我們的曹雪芹,窮其一生只留下未完成的《紅樓夢》,一代又一代讀者受惠于他的心靈澤被,對他這個人卻知之甚少,甚至不能確知他的牛卒年月。
這些就是人類心靈史上的頓號。我們可以說時代不同了,如今是消費物質時代、信息泛濫時代,變化是如此之快,信息是如此之多,競爭又是如此激烈,稍有怠慢,就會落伍,就會和財富和機會失之交臂,哪里有時間有耐心去關注心靈?然而,物質越是豐富,技術越是先進,越需要強大的精神力量去制衡去掌控,否則世界會失衡,帶來災難性的後果。對于個人來說,善良,真誠,理想,友愛,審美,這些關乎心靈的事,永遠不會過時,永遠值得投入耐心。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讓我們就從讀好一本書開始。不必刻意追求速度的快慢,你只要少一些攀比追風的功利之心,多一些平常心,保持自然放松的心態,正像美好的風景讓人放慢腳步,動聽的音樂會令人駐足,遇到好書自然會使閱讀放慢速度,細細欣賞,讀完之後還會留下長長的記憶和回味。書和人的關系與人和人的關系有相通之處,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書人之間也講究因緣聚會同氣相求。敬重書的品質,養成慢讀的習慣,好書自然會向你聚攏而來,這將使你一生受用無窮。
正是基于以上考量,我們編輯了這一套“慢讀譯叢”,嘗試著給期待慢讀的讀者提供一種選擇。相信流連其中的人不會失望。
2011年7月10日于津門
閱讀原本是一個人自己的事,與看電影或是欣賞音樂相比,當然自由許多,也自在許多。閱讀速度完全可以因人而異,自己選擇,并不存在快與慢的問題。才能超常者盡可一目十行,自認愚鈍者也不妨十目一行,反正書在自己手中,不會影響他人。然而,今日社會宛如一個大賽場,孩子一出生就被安在了跑道上,孰快孰慢,決定著一生的命運,由不得你自己選擇。讀書一旦納入人生競賽的項目,閱讀速度問題就凸顯出來了。望子成龍的家長們,期盼甚至逼迫孩子早讀、快讀、多讀,學校和社會也在推波助瀾,渲染著強化著競賽的緊張氣氛。這是只有一個目標的競賽,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無怪乎孩子們要掐著秒表閱讀,看一分鐘到底能讀多少單詞。有需求就有市場。走進書店,那些鋪天蓋地的輔導讀物、勵志讀物、理財讀物,無不在爭著教人如何速成,如何快捷地取得成功。物質主義時代,讀書從一開始就直接地和物質利益掛起鉤,越來越成為一種功利化行為。閱讀只是知識的填充,只是應付各種人生考試的手段。我們淡漠了甚至忘記了還有另一種閱讀,對于今天的我們也許是更為重要的閱讀——訴諸心靈的愜意的閱讀。
這是我們曾經有過的:清風朗月,一卷在手,心與書從容相對熔融一體,今夕何夕,寵辱皆忘;或是夜深人靜,書在枕旁,情感隨書中人物的命運起伏,喜怒笑哭,無法自已。這樣的閱讀會使世界在眼前開闊起來,未來有了無限的可能性,使你更加熱愛生活;這樣的閱讀會在心田種下愛與善的種子,使你懂得如何與他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在紛繁喧囂的世界中站立起來;這樣的閱讀能使人找到自己,無論身處順境還是逆境,抑或面對種種誘惑,也不忘記自己是誰。這樣的閱讀是快樂的,“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我們在引用陶淵明這段自述時,常常忘記了前面還有“閑靜少言,不慕名利”八個字。閱讀狀態和生活態度是緊密相關的。你想從生活中得到什么,就會有怎樣的閱讀。我們不是生活在夢幻中,誰也不可能完全離開基本的生存需求去讀書,那些能夠把謀生的職業與個人興趣合而為一的人,是上天賜福的幸運兒,然而,不要僅僅為了生存去讀書吧。即使是從功利的角度出發,目標單一具體的閱讀,就像到超市去買預想的商品,進去就拿,拿到就走,快則快矣,少了許多趣味,所得也就有限。有一種教育叫熏陶,有一種成長叫積淀,有一種閱讀叫品味。世界如此廣闊,生活如此豐富,值得我們細細翻閱,一個勁兒地快馬加鞭日夜兼程,豈不是辜負了身邊的無限風光。總要有流連忘返含英咀華的興致,總要有下馬看花閑庭信步的自信,有快就要有慢,快是為了慢,慢慢走,慢慢看,慢慢讀,可以從生活中文字中發現更多意想不到的意味和樂趣,既享受了生活,又有助于成長。慢也是為了快,速度可以置換成質量,質量就是機遇。君不見森林中的樹木,生長緩慢的更結實,更有機會成為棟梁之材。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心靈的成長需要耐心。
在人類歷史上,對于關乎心靈的事,從來都是有耐心的。法國的巴黎聖母院,從1163年開始修建至1345年建成,歷時180多年;意大利的米蘭大教堂,從1386年至1897年,建造了整整五個世紀,而教堂的最後一座銅門直至1965年才被裝好;創紀錄的是德國科隆大教堂,從1322年至1880年,完全建成竟然耗時632年。如果說,最早的倡議者還存有些許功名之心,經過600多年的歲月淘洗,留下的大約只是虔誠的信仰。在中國,這樣安放心靈的建筑也能拉出長長的一串名單:新疆克孜爾千佛洞,從東漢至唐,共開鑿600多年;敦煌莫高窟,從前秦建元二年(366)開鑿第一個洞窟,一直延續到元代,前後歷時千年;洛陽龍門石窟,從北魏太和年間(477~499)到北宋,開鑿400多年;天水麥積山石窟,始鑿于後秦,歷經北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各朝陸續營造,前後長達1400多年……同樣具有耐心的,還有以文字建造心靈殿堂的作家、學者。“不應該把知識貼在心靈表面,應該注入心靈里面;不應該拿它來噴灑,應該拿它來浸染。要是學習不能改變心靈,使之趨向完美,最好還是就此作罷。”“一個人不學善良做人的知識,其他一切知識對他都是有害的。”以上的話出自法國作家蒙田(1533~1592)。蒙田在他的後半生把自己作為思想的對象物,通過對自己的觀察和問訊探究與之相聯系的外部世界,花費整整30年時間,完成傳世之作《隨筆集》,其影響一直延續至今;另一位法國作家拉布呂耶爾(1645~1696),一生在寫只有10萬字的《品格論》,1688年首版後,每一年都在重版,每版都有新條目增加,他不撒謊,一個字有一個字的分量,直指世道人心,被尊為歷史的見證;晚年的列夫。托爾斯泰,已經著作等身,還在苦苦追索人生的意義,一部拷問靈魂的小說《復活》整整寫了10年;我們的曹雪芹,窮其一生只留下未完成的《紅樓夢》,一代又一代讀者受惠于他的心靈澤被,對他這個人卻知之甚少,甚至不能確知他的牛卒年月。
這些就是人類心靈史上的頓號。我們可以說時代不同了,如今是消費物質時代、信息泛濫時代,變化是如此之快,信息是如此之多,競爭又是如此激烈,稍有怠慢,就會落伍,就會和財富和機會失之交臂,哪里有時間有耐心去關注心靈?然而,物質越是豐富,技術越是先進,越需要強大的精神力量去制衡去掌控,否則世界會失衡,帶來災難性的後果。對于個人來說,善良,真誠,理想,友愛,審美,這些關乎心靈的事,永遠不會過時,永遠值得投入耐心。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讓我們就從讀好一本書開始。不必刻意追求速度的快慢,你只要少一些攀比追風的功利之心,多一些平常心,保持自然放松的心態,正像美好的風景讓人放慢腳步,動聽的音樂會令人駐足,遇到好書自然會使閱讀放慢速度,細細欣賞,讀完之後還會留下長長的記憶和回味。書和人的關系與人和人的關系有相通之處,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書人之間也講究因緣聚會同氣相求。敬重書的品質,養成慢讀的習慣,好書自然會向你聚攏而來,這將使你一生受用無窮。
正是基于以上考量,我們編輯了這一套“慢讀譯叢”,嘗試著給期待慢讀的讀者提供一種選擇。相信流連其中的人不會失望。
2011年7月10日于津門
目次
晴日木屐——東京散策記
序
晴日木屐
淫祠
樹
地圖
寺
水·渡船
小巷
閑地
懸崖
?坡-
夕陽·富士眺望
深川散步
傳通院
夏之街
靈廟
銀座
葡萄架
礫川徜徉記
向島
深川散步
原八幡宮
故里今昔
放水路
寺島記
葛飾土產
水流
再記向島
鐘聲
妾宅
浮世繪鑒賞
蟲聲
譯後記
序
晴日木屐
淫祠
樹
地圖
寺
水·渡船
小巷
閑地
懸崖
?坡-
夕陽·富士眺望
深川散步
傳通院
夏之街
靈廟
銀座
葡萄架
礫川徜徉記
向島
深川散步
原八幡宮
故里今昔
放水路
寺島記
葛飾土產
水流
再記向島
鐘聲
妾宅
浮世繪鑒賞
蟲聲
譯後記
書摘/試閱
樹
抬頭滿眼青葉山,口中松魚耳杜鵑。
江戶時期往昔都會最美時節的情趣,被這簡單的十幾個字一語道盡。北齋及廣重等人的《江戶名所繪》中所描畫的地方,若以文字代之,這一首俳句可謂盡寫其意。
東京不僅市內,一直到周圍的近郊,天天都在開辟新地面。所幸,社寺之境內,私人宅邸,還有崖畔和路旁,尚保留著眾多的樹木。如今,因了工廠的煤煙和電車的震響,日本的晴空鷂鷹的叫聲已經稀少,雨霽的深夜,即便有月出,杜鵑亦不再啼鳴。嫩松魚的味道,因為有了火車和冰鎮之便,也不像過去那般珍貴了。只有滿眼的青葉,到了每年花落之後的陽歷五月,于下町的河畔,于山手的坡上,市內到處呈現出美艷的綠色。我等也因而對于東京這座都市,開始感覺到江戶以來固有的快感。
住在東京的人,當你初試夾衣的那一天,不管早晨,不管晌午,也不管夕暮,沿著外出的小道到九段的坡上,神田的明神,湯島的天神,還有芝地的愛宕山,登上隨處可見的高臺,去眺望一下市區吧。在陽光輝耀的初夏的天空,在無限延續著的瓦葺的屋頂之間,你會看到銀杏、椎、槲、柳等樹木鮮綠的嫩梢,在艷麗的日光下閃爍。當你看到這種情景,你就會感到,東京這座城市盡管有些建筑仿造西洋,盡管有了電線和銅像,因而弄得丑陋不堪,但還不到可以完全拋棄的地步。雖然一時難于言說,但我總感到有一種東京式的固有的情趣。
如果說,今日的東京果真有一種都市美,我敢斷言,其第一要素是仰仗樹木和水流。遮蔽著山手的老樹和流經下町的河川,是東京市內最可尊貴的寶貝。巴黎特有的風貌只要有寺院、宮殿、劇場等建筑,縱然沒有樹和水也足夠了。然而在我們東京,如果沒有蓊郁的樹木,那壯麗的芝山內的靈廟完全無法保持其美麗和威儀。
建造庭園,不用說必須有樹和水,創作都市的美觀也不能排除這兩者。所幸,東京的地面上自古都有很多樹木。正如今天依然保留在芝田村町的公孫樹一樣,相傳德川氏人國以前的古木也為數不少。小石川久堅町光圓寺的大銀杏,還有麻布善福寺據稱是親鸞上人手植的銀杏,都是數百年的老樹。淺草觀音堂旁有兩株聞名的銀杏。小石川植物園內的大銀杏維新後差點兒被人砍伐,如今尚留斧鑿痕,因此廣為愛重老樹的人們所知曉。如若在東京市內探尋有此等故事來歷的大銀杏樹,那還有許多許多。小石川水道端屹于道路正中的第六天祠之側,柳原大街污穢的古老估衣店的屋脊上,都高聳著大銀杏樹。神田小川町馬路上,我在一橋中學上學的時候,時常看到大銀杏樹穿過香煙店的屋頂高高聳立,比電線桿還高。走過麴町的番町,和牛達御徒町,可以看到往昔旗本宅邸內庭里各處聳立著高大的銀杏樹。
銀杏黃葉期和神社佛閣的粉壁朱欄相對而望時,成為最具日本風味的山水畫。這里必須說明,淺草觀音堂的銀杏是東都公孫樹中之冠。明和時代這樹下有柳屋牙簽店?,店中美女阿藤的倩影至今留存在鈴木春信和一筆齋文調?的錦繪里。
比起銀杏,松樹更能和神社佛閣相調和,更能創造日本式和中國式的風景。江戶的武士不在其宅邸中植花木,而于常綠樹中殊獨尊愛松。原武家的宅邸,有不少地方松樹至今不改其綠色,令人望之念起往昔。市谷的堀端有高力松,高田老松町有鶴龜松。根據廣重的畫冊《江戶土產》所載,若要舉出江戶都內人士所遍賞的名松,就有小名木川的五本松,八景?的鎧掛松,麻布的一本松,寺島村蓮華寺的末廣松,青山龍巖寺的笠松,龜井戶普門院的御腰掛松,柳島妙見堂的松,根岸的御行松,隅田川的首尾松等多種。但是,時至大正三年的今日,幸好沒有枯死的又有幾何?
青山龍巖寺的松被北齋描畫于錦繪《富岳三十六景》中。我曾經憑借古代的《江戶圖》——這圖以距離大久保我的住宅不遠的青山為中心——搜尋過這座寺廟。寺廟殘存于青山練兵場近旁兵營背後的千馱谷一隅。堂字經過改建已無可觀,建于境內的公寓里不要說松樹,就連庭園般的空地也見不到了。這附近稱為山手地區的新日暮里,這里有同日暮里的花見寺相媲美的仙壽院的名園。這也是我從《江戶名所圖繪》上知道的。我穿著晴日木屐尋訪過。鉆進古舊的山門,登上石階,看到兩側修剪整齊的美麗的茶樹,不禁有迫昔之感。庭院已了無蹤跡,本堂橫手挖掘的墓地也只應景似的保留著少許的空間。
今日生存于上野博物館院內的松樹是寬永寺的旭松,又稱為稚兒松吧?首尾松已經無跡可尋,根岸的御行松依然勁健。麻布本村町的曹溪寺有絕江之松,二本楠高野山有稱為獨鈷之松的松樹。其樹形和古畫相比較,同樣具有古昔之貌。
柳和櫻交相迎春,共同織成都市的錦繡。既愛市中的樹木,決不可對它們等閑置之。說起櫻,有上野的秋色櫻,平川天神的郁金櫻,麻布笄町長谷寺的右衛門櫻,青山梅窗院的拾櫻,還有今日不知是否存在的《名所繪》上著名的澀谷金王櫻,柏木的右衛門櫻。或者正如駒?吉祥寺的櫻花林蔭道一樣,要搜尋有來歷者數目很多。至于柳,如此有名字的樹幾乎沒有一棵。
據說隋煬帝于長安營建顯仁宮,于河南開鑿濟渠,堤上植柳樹一千三百里。金殿玉樓,綠波流影。春風柳絮,狀如飛雪。黃葉秋風,菲菲飄舞。想見此番情景,宛如見到螺鈿屏風七寶之古陶器,頓覺色彩眩惑。想必是觀柳絲搖曳于流水之上,最能使人心曠神怡。東都柳原的土堤上,面臨神田川的河水,從筋違之見附到淺草見附,盡是毿毿茂密的柳樹。改為東京後不久,堤被毀壞,如今日之所見,已變為紅色的磚瓦平房了。
柳橋無柳,已被柳北先生載入《柳橋新志》:“橋以柳為名,而不植一株柳。”可是距兩國橋不遠的川下溝上有小橋,名元柳橋,這里有一株老柳,見于柳北先生該書,又被小林清親翁畫人《東京名所繪》。只見圖上的河面朝霧輕籠,兩國橋淡如薄墨。這邊岸上有巨柳一株,少少斜立。樹蔭下一穿條紋和服的男子,肩頭搭著毛巾,回首望著流動的河水。閑雅之趣溢于畫面。仿佛使人聽到豬牙船的櫓聲和鷗鳥的嗚叫。那柳橋是何時枯朽的呢?如今河岸的樣子變了,細流已被淤塞,原柳橋遺跡也難尋覓了。
由半藏門到外櫻田堀,再到日比谷馬場先和田倉御門外的護城河畔,一律種植著柳樹,樹下到處停放著灑水車。這些柳樹恐怕是進入明治時代後栽種的。觀廣重東都名勝錦繪中的外櫻田之景,在護城河畔的道路上未曾畫過一株柳樹。堤下水邊的柳井之旁僅有一株柳樹。
P13-16
抬頭滿眼青葉山,口中松魚耳杜鵑。
江戶時期往昔都會最美時節的情趣,被這簡單的十幾個字一語道盡。北齋及廣重等人的《江戶名所繪》中所描畫的地方,若以文字代之,這一首俳句可謂盡寫其意。
東京不僅市內,一直到周圍的近郊,天天都在開辟新地面。所幸,社寺之境內,私人宅邸,還有崖畔和路旁,尚保留著眾多的樹木。如今,因了工廠的煤煙和電車的震響,日本的晴空鷂鷹的叫聲已經稀少,雨霽的深夜,即便有月出,杜鵑亦不再啼鳴。嫩松魚的味道,因為有了火車和冰鎮之便,也不像過去那般珍貴了。只有滿眼的青葉,到了每年花落之後的陽歷五月,于下町的河畔,于山手的坡上,市內到處呈現出美艷的綠色。我等也因而對于東京這座都市,開始感覺到江戶以來固有的快感。
住在東京的人,當你初試夾衣的那一天,不管早晨,不管晌午,也不管夕暮,沿著外出的小道到九段的坡上,神田的明神,湯島的天神,還有芝地的愛宕山,登上隨處可見的高臺,去眺望一下市區吧。在陽光輝耀的初夏的天空,在無限延續著的瓦葺的屋頂之間,你會看到銀杏、椎、槲、柳等樹木鮮綠的嫩梢,在艷麗的日光下閃爍。當你看到這種情景,你就會感到,東京這座城市盡管有些建筑仿造西洋,盡管有了電線和銅像,因而弄得丑陋不堪,但還不到可以完全拋棄的地步。雖然一時難于言說,但我總感到有一種東京式的固有的情趣。
如果說,今日的東京果真有一種都市美,我敢斷言,其第一要素是仰仗樹木和水流。遮蔽著山手的老樹和流經下町的河川,是東京市內最可尊貴的寶貝。巴黎特有的風貌只要有寺院、宮殿、劇場等建筑,縱然沒有樹和水也足夠了。然而在我們東京,如果沒有蓊郁的樹木,那壯麗的芝山內的靈廟完全無法保持其美麗和威儀。
建造庭園,不用說必須有樹和水,創作都市的美觀也不能排除這兩者。所幸,東京的地面上自古都有很多樹木。正如今天依然保留在芝田村町的公孫樹一樣,相傳德川氏人國以前的古木也為數不少。小石川久堅町光圓寺的大銀杏,還有麻布善福寺據稱是親鸞上人手植的銀杏,都是數百年的老樹。淺草觀音堂旁有兩株聞名的銀杏。小石川植物園內的大銀杏維新後差點兒被人砍伐,如今尚留斧鑿痕,因此廣為愛重老樹的人們所知曉。如若在東京市內探尋有此等故事來歷的大銀杏樹,那還有許多許多。小石川水道端屹于道路正中的第六天祠之側,柳原大街污穢的古老估衣店的屋脊上,都高聳著大銀杏樹。神田小川町馬路上,我在一橋中學上學的時候,時常看到大銀杏樹穿過香煙店的屋頂高高聳立,比電線桿還高。走過麴町的番町,和牛達御徒町,可以看到往昔旗本宅邸內庭里各處聳立著高大的銀杏樹。
銀杏黃葉期和神社佛閣的粉壁朱欄相對而望時,成為最具日本風味的山水畫。這里必須說明,淺草觀音堂的銀杏是東都公孫樹中之冠。明和時代這樹下有柳屋牙簽店?,店中美女阿藤的倩影至今留存在鈴木春信和一筆齋文調?的錦繪里。
比起銀杏,松樹更能和神社佛閣相調和,更能創造日本式和中國式的風景。江戶的武士不在其宅邸中植花木,而于常綠樹中殊獨尊愛松。原武家的宅邸,有不少地方松樹至今不改其綠色,令人望之念起往昔。市谷的堀端有高力松,高田老松町有鶴龜松。根據廣重的畫冊《江戶土產》所載,若要舉出江戶都內人士所遍賞的名松,就有小名木川的五本松,八景?的鎧掛松,麻布的一本松,寺島村蓮華寺的末廣松,青山龍巖寺的笠松,龜井戶普門院的御腰掛松,柳島妙見堂的松,根岸的御行松,隅田川的首尾松等多種。但是,時至大正三年的今日,幸好沒有枯死的又有幾何?
青山龍巖寺的松被北齋描畫于錦繪《富岳三十六景》中。我曾經憑借古代的《江戶圖》——這圖以距離大久保我的住宅不遠的青山為中心——搜尋過這座寺廟。寺廟殘存于青山練兵場近旁兵營背後的千馱谷一隅。堂字經過改建已無可觀,建于境內的公寓里不要說松樹,就連庭園般的空地也見不到了。這附近稱為山手地區的新日暮里,這里有同日暮里的花見寺相媲美的仙壽院的名園。這也是我從《江戶名所圖繪》上知道的。我穿著晴日木屐尋訪過。鉆進古舊的山門,登上石階,看到兩側修剪整齊的美麗的茶樹,不禁有迫昔之感。庭院已了無蹤跡,本堂橫手挖掘的墓地也只應景似的保留著少許的空間。
今日生存于上野博物館院內的松樹是寬永寺的旭松,又稱為稚兒松吧?首尾松已經無跡可尋,根岸的御行松依然勁健。麻布本村町的曹溪寺有絕江之松,二本楠高野山有稱為獨鈷之松的松樹。其樹形和古畫相比較,同樣具有古昔之貌。
柳和櫻交相迎春,共同織成都市的錦繡。既愛市中的樹木,決不可對它們等閑置之。說起櫻,有上野的秋色櫻,平川天神的郁金櫻,麻布笄町長谷寺的右衛門櫻,青山梅窗院的拾櫻,還有今日不知是否存在的《名所繪》上著名的澀谷金王櫻,柏木的右衛門櫻。或者正如駒?吉祥寺的櫻花林蔭道一樣,要搜尋有來歷者數目很多。至于柳,如此有名字的樹幾乎沒有一棵。
據說隋煬帝于長安營建顯仁宮,于河南開鑿濟渠,堤上植柳樹一千三百里。金殿玉樓,綠波流影。春風柳絮,狀如飛雪。黃葉秋風,菲菲飄舞。想見此番情景,宛如見到螺鈿屏風七寶之古陶器,頓覺色彩眩惑。想必是觀柳絲搖曳于流水之上,最能使人心曠神怡。東都柳原的土堤上,面臨神田川的河水,從筋違之見附到淺草見附,盡是毿毿茂密的柳樹。改為東京後不久,堤被毀壞,如今日之所見,已變為紅色的磚瓦平房了。
柳橋無柳,已被柳北先生載入《柳橋新志》:“橋以柳為名,而不植一株柳。”可是距兩國橋不遠的川下溝上有小橋,名元柳橋,這里有一株老柳,見于柳北先生該書,又被小林清親翁畫人《東京名所繪》。只見圖上的河面朝霧輕籠,兩國橋淡如薄墨。這邊岸上有巨柳一株,少少斜立。樹蔭下一穿條紋和服的男子,肩頭搭著毛巾,回首望著流動的河水。閑雅之趣溢于畫面。仿佛使人聽到豬牙船的櫓聲和鷗鳥的嗚叫。那柳橋是何時枯朽的呢?如今河岸的樣子變了,細流已被淤塞,原柳橋遺跡也難尋覓了。
由半藏門到外櫻田堀,再到日比谷馬場先和田倉御門外的護城河畔,一律種植著柳樹,樹下到處停放著灑水車。這些柳樹恐怕是進入明治時代後栽種的。觀廣重東都名勝錦繪中的外櫻田之景,在護城河畔的道路上未曾畫過一株柳樹。堤下水邊的柳井之旁僅有一株柳樹。
P13-16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