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定價:28 元
定價
:NT$ 168 元優惠價
:87 折 146 元
絕版無法訂購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序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自我觀察是第四道體系的一個關鍵方面。第四道是喬治·葛吉夫大師于20世紀初所創立的修行體系。他認為發展人的素質的傳統道路有三條,即通過本能、情感、理智方面的訓練來發展人,與這三條傳統道路不同的另一種修行就是同時工作於人的身體、理智與情感,這就是“第四道”。對於現代人而言,這是一條更容易開始的道路。
作者簡介
作者:(美國)雷德?霍克 譯者:孫霖
雷德?霍克曾是普林斯頓大學的霍德研究員,現任教于阿肯色大學。他有多本著作,《權力的方式》、《死亡的藝術》等,并在諸如《大西洋月刊》、《詩刊》、《凱恩評論》等雜志發表文章。雷德?霍克對于自我觀察修習已久,對此的練習方法,《自我觀察》(第四道入門手冊)書中他將以過來人的角度為我們詳細講述。
雷德?霍克曾是普林斯頓大學的霍德研究員,現任教于阿肯色大學。他有多本著作,《權力的方式》、《死亡的藝術》等,并在諸如《大西洋月刊》、《詩刊》、《凱恩評論》等雜志發表文章。雷德?霍克對于自我觀察修習已久,對此的練習方法,《自我觀察》(第四道入門手冊)書中他將以過來人的角度為我們詳細講述。
序
與葛吉夫第四道之約的開始(譯者序)
第四道是什么?
它是創始人葛吉夫在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在中亞、中東、印度、西藏乃至埃及經過數十年的探索和修煉形成的一套修行體系。它有別于只針對理智下功夫的瑜伽之道,有別于只針對情感下功夫的僧侶之道和只針對身體下功夫的苦行僧之道,第四道同時對這三個部分下功夫,以便讓我們的這三個組成部分和諧發展,從而達到“記得自己”,發展高等意識的目的。故而葛吉夫將他的道路稱為第四道,將他與學生們一起走向覺醒的努力稱為“工作”。
葛吉夫在世時會以他自身的存在和言行,為學生們創造各種各樣的沖擊,激發他們自身的反應模式,以此來幫助他們看清自己的模式和記得自己。比如,葛吉夫會在與學生坐長途火車時裝醉,在半夜大呼小叫,驚擾旅客,借以讓學生學會在這樣尷尬的局面下回到自己的內在,不忘記自己的“工作”。他會在高檔餐廳里故意大聲斥責與他一同進餐的學生,并去觀察他們的反應。他甚至故意邀請一些對修行完全不感興趣的人,或是行為舉止非常令人反感的人,參與到學生們的活動中來攪局,借此讓學生們適應不同的修行環境。
在葛吉夫離開我們之後,很難有人能夠站在他那樣的高度為我們創造條件。我們必須在生活中去為自己創造條件。事實上我們甚至不用去創造條件,在生活中所經歷的一切體驗,統統可以被我們用做自我觀察和記得自己的資源。
我們需要去了解自我觀察的內容、方法及步驟。但更重要的是要找到我們內心想要真正清醒過來的一種強烈渴望。有了這股動力,我們才能記得要去自我觀察。有了這股動力,我們才能做出不懈的努力。
葛吉夫在初次會見對他和他的方法感興趣的人時,通常會使出很多“怪招”來試探他們的決心和動力。他會反復發電報、捎口信讓一個想要來追隨他的學生“不要來”,因為他“不想見到”他。而當這個學生經過內心的掙扎還是出現在他面前時,他會露出會心而滿意的微笑。他會見上層社會的人時,可能會臨時不守信用地改變會見地點,請他們去污濁混亂的小酒館見面,甚至還講出“這里通常會有更多的妓女”這樣的話語。有一次,他去美國教學,當時美國已經頒布了禁酒令,他仍舊故意把一大瓶烈酒塞在外衣兜里并明顯地露出來,讓每一個來迎接他的人都能看得到。他這樣做的目的無非是想過濾掉那些沒有真正渴望和動力的人,將自己的精力花在那些真正的求道者身上。
所以,在此請讀者誠懇地詢問自己的內心,覺醒、自我觀察、開發高等意識……你真的想要嗎?為此你愿意付出多大程度的努力和代價?
一《自我觀察》(第四道入門手冊)可能會給頭腦帶來改變,但只有身、心、腦都改變了,一個人才會真正地改變。如果一本指導修行的書無法引發具體的行動和嘗試以及由此產生的身心轉變,那么它的意義也就只能局限在傳播理論或理念的層面。
《自我觀察》(第四道入門手冊)是一個很好的工具。你的收獲直接取決于你如何來利用它。
祝福你們從中得到最大的收獲!
孫霖
2012年3月
第四道是什么?
它是創始人葛吉夫在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在中亞、中東、印度、西藏乃至埃及經過數十年的探索和修煉形成的一套修行體系。它有別于只針對理智下功夫的瑜伽之道,有別于只針對情感下功夫的僧侶之道和只針對身體下功夫的苦行僧之道,第四道同時對這三個部分下功夫,以便讓我們的這三個組成部分和諧發展,從而達到“記得自己”,發展高等意識的目的。故而葛吉夫將他的道路稱為第四道,將他與學生們一起走向覺醒的努力稱為“工作”。
葛吉夫在世時會以他自身的存在和言行,為學生們創造各種各樣的沖擊,激發他們自身的反應模式,以此來幫助他們看清自己的模式和記得自己。比如,葛吉夫會在與學生坐長途火車時裝醉,在半夜大呼小叫,驚擾旅客,借以讓學生學會在這樣尷尬的局面下回到自己的內在,不忘記自己的“工作”。他會在高檔餐廳里故意大聲斥責與他一同進餐的學生,并去觀察他們的反應。他甚至故意邀請一些對修行完全不感興趣的人,或是行為舉止非常令人反感的人,參與到學生們的活動中來攪局,借此讓學生們適應不同的修行環境。
在葛吉夫離開我們之後,很難有人能夠站在他那樣的高度為我們創造條件。我們必須在生活中去為自己創造條件。事實上我們甚至不用去創造條件,在生活中所經歷的一切體驗,統統可以被我們用做自我觀察和記得自己的資源。
我們需要去了解自我觀察的內容、方法及步驟。但更重要的是要找到我們內心想要真正清醒過來的一種強烈渴望。有了這股動力,我們才能記得要去自我觀察。有了這股動力,我們才能做出不懈的努力。
葛吉夫在初次會見對他和他的方法感興趣的人時,通常會使出很多“怪招”來試探他們的決心和動力。他會反復發電報、捎口信讓一個想要來追隨他的學生“不要來”,因為他“不想見到”他。而當這個學生經過內心的掙扎還是出現在他面前時,他會露出會心而滿意的微笑。他會見上層社會的人時,可能會臨時不守信用地改變會見地點,請他們去污濁混亂的小酒館見面,甚至還講出“這里通常會有更多的妓女”這樣的話語。有一次,他去美國教學,當時美國已經頒布了禁酒令,他仍舊故意把一大瓶烈酒塞在外衣兜里并明顯地露出來,讓每一個來迎接他的人都能看得到。他這樣做的目的無非是想過濾掉那些沒有真正渴望和動力的人,將自己的精力花在那些真正的求道者身上。
所以,在此請讀者誠懇地詢問自己的內心,覺醒、自我觀察、開發高等意識……你真的想要嗎?為此你愿意付出多大程度的努力和代價?
一《自我觀察》(第四道入門手冊)可能會給頭腦帶來改變,但只有身、心、腦都改變了,一個人才會真正地改變。如果一本指導修行的書無法引發具體的行動和嘗試以及由此產生的身心轉變,那么它的意義也就只能局限在傳播理論或理念的層面。
《自我觀察》(第四道入門手冊)是一個很好的工具。你的收獲直接取決于你如何來利用它。
祝福你們從中得到最大的收獲!
孫霖
2012年3月
目次
序教導 1
與葛吉夫第四道之約的開始(譯者序) 1
第一章自我觀察——了解自己 1
第二章哺乳動物機器——內在運作機制 11
第三章怎樣觀察——基本原則 23
第四章專注力 37
第五章觀察對象 47
第六章左腦是臺二元模式的計算機——理智中心 61
第七章盲點——進行捕獲和消耗的系統 75
第八章第一反應機制——默認反應模式 91
第九章群“我” 103
第十章否定的力量——工作的阻力 117
第十一章緩沖器 125
第十二章觀察與感受 135
第十三章我是個虛偽的人 145
第十四章自愿的受苦 153
第十五章智慧的覺醒——跳出舊有的思維模式 161
第十六章對本質的沖擊 171
第十七章內在角度的轉換——無為 181
第十八章在茂密草叢中的鹿 193
第十九章良心的覺醒——背負自己的十字架 203
第二十章高等中心 215
尾聲 226
詞匯注釋及中英文對照表 228
與葛吉夫第四道之約的開始(譯者序) 1
第一章自我觀察——了解自己 1
第二章哺乳動物機器——內在運作機制 11
第三章怎樣觀察——基本原則 23
第四章專注力 37
第五章觀察對象 47
第六章左腦是臺二元模式的計算機——理智中心 61
第七章盲點——進行捕獲和消耗的系統 75
第八章第一反應機制——默認反應模式 91
第九章群“我” 103
第十章否定的力量——工作的阻力 117
第十一章緩沖器 125
第十二章觀察與感受 135
第十三章我是個虛偽的人 145
第十四章自愿的受苦 153
第十五章智慧的覺醒——跳出舊有的思維模式 161
第十六章對本質的沖擊 171
第十七章內在角度的轉換——無為 181
第十八章在茂密草叢中的鹿 193
第十九章良心的覺醒——背負自己的十字架 203
第二十章高等中心 215
尾聲 226
詞匯注釋及中英文對照表 228
書摘/試閱
第一章 自我觀察——了解自己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老子《道德經》,第三十三章
去了解你自己吧,人生逆旅中疲憊的靈魂。
我迷失了。我已經忘了“我是誰”和“我為什么來這里”。
了解自己是人類的一種基礎靈性教導,自從具有大腦新皮層或者說具有人類大腦的人出現以來,一直都有老師在進行這樣的教學。“了解自己”這句話被書寫在畢達哥拉斯學院的大門上,被鐫刻在特爾斐阿波羅神廟的入口處。它也是蘇格拉底、奎師那、佛陀、老子、耶穌、拉瑪的教學內容。在覺醒的道路上,這種教學是最根本的。
了解自己最核心的工具就是自我觀察。佛陀稱之為覺察,奎師那稱之為冥想,耶穌稱之為見證,葛吉夫先生稱之為自我觀察。這是一種沒有語言的祈禱。這是一種行動中的冥想。除非我能了解自己,否則我都在被習慣所驅使。我既無法看到這些習慣,也無法控制它們。我就是一部機器,一個自動裝置,一個原地轉圈的機器人,只能夠不斷地重復自己的習慣。我沒有覺察力,完全是無意識的、習慣性的和機械性的。我想象自己是有意識的、清醒的和有覺察力的,只因為我眼睛是睜著的。但我的習慣卻是無意識的、自動運轉的,沒有意志,也沒有意愿。在內在,我是沉睡的。
更為嚴重的是,因為我是無意識的,只是個受制于習慣的生物,我會去傷害自己、他人和環境。人類的身體就是哺乳動物,所有的哺乳動物都是受制于習慣的生物。我們是群體性動物。習慣是我們體內無法忽視的強大力量,它使我搞不清“我”是誰(“我”就是注意力或意識),只認同于我的身體;它使我有一種強烈的需求,要認同和歸屬于我的群體。群體性動物不會為自己思考,群體會為它思考和采取行動。無論群體去哪里,我們都會跟隨,即使我們被引向懸崖、引向死亡,我們仍舊會跟隨,而不會背離群體去為自己思考。因為為自己思考、了解自己就有被群體排斥的風險。而對于一只哺乳動物來說,這種排斥就好像是對它判了死刑一樣。與群體在一起是安全的,一只食草動物如果被孤立,它就離死亡不遠了,很容易被食肉動物所獵殺。我們內在的本能都很清楚這一點,都很懼怕被群體孤立。所以讓一只哺乳動物來為自己思考,來觀察自己和了解自己是非常困難的。這不是哺乳動物天然的習性。這需要有意識的努力和意愿,需要勇氣和專注力。據我所知,人類是唯一一種能進行自我觀察的哺乳動物。
我這里不是在暗示了解自己後我們的習慣就會改變,這些習慣有著長期以來的慣性和情緒給予它們的力量,它們會不斷重復。我能改變的是我與這些習慣的關系,這就叫做“角度的變換”。以我現在的狀況,我處于與習慣認同(即認為“我就是習慣”)的狀態。我將自己等同于我的習慣,它們就是我。所以“我”和習慣是一體的,是一樣的。我處于認同的狀態。通過耐心、誠實、穩步和真誠的自我觀察,這種認同會改變。我可以開始客觀地看待這些習慣,而不去認同于它們,就像一個科學家在顯微鏡下觀察病菌一樣。這是一種為擺脫習慣控制而做的掙扎,而不是一種與習慣對抗的掙扎。鄔斯賓斯基曾經提到過一個例外的情況,即在對抗表達負面情緒的習慣時,我們需要與習慣對抗。但這不會帶來意外的或不好的結果。我可以開始研究這個哺乳動物的身體,了解它的習慣。因為它是一個受制于習慣的生物,會不斷重復。于是我可以開始辨別它的模式,無論是理智的、情感的還是身體層面的。于是我可以開始了解自己。
這個身體是一個哺乳動物構造的機器,是一個受制于習慣的生物,所以它是可以預測的。麋鹿每天總是沿著同一條小徑去水源飲水,獅子會觀察并學會潛伏在路上等候麋鹿的出現。同樣的,內在的觀察者可以逐漸開始對這個哺乳動物構造的機器,或者說這個身體的習慣性行為,進行預測,并做好準備。學習這些模式并了解自己,是讓我能夠變得更有意識、不再任由習慣擺布的唯一希望。如果我看到某個習慣一萬次或者更多次,我就可以預測它會在何時何地以怎樣的方式呈現。畢竟它以往已經像這樣呈現很多次了,我能夠在它呈現之前就做好準備。這時我就可以選擇以不同的方式做出反應。當我可以更加客觀地去看待某個習慣時,我就可以不再總是成為它的犧牲品,并且在內在找到些穩定和寧靜的感覺,并讓自己的語氣、行為、情緒和思緒得到適度的調整。這樣,我就可以恢復天生的清醒和“基本的良善”。
自我觀察是一個可以帶來上述結果的工具。有些人稱它為“第一工具”,有些人稱它為“人類的工具”。通過這個工具,人類可以操控、修復和維護他們的身體,馴化和訓練身體的機能。沒有這個工具,我就是一部機器,一個自動裝置,一個機器人,任由內在和外在那些無意識、習慣性和機械性力量的擺布。自我觀察對于靈魂從無意識的夢境中覺醒非常重要。即使是一個傻瓜也可以利用身體這個機器自帶的工具來學會如何有效地操控這個機器。想要有效地使用這個工具就需要練習自我觀察。我現在是一名機械師,我已經對使用機器自帶的工具有了些了解。我不是大師,但我是個很好的機械師,因為我已經發展出對這個機器的注意力。我們都知道一個誠懇、高效、務實并且有覺察力的機械師可以提供很棒的服務。《自我觀察》(第四道入門手冊)就是一本由一名機械師撰寫的使用手冊。
在開始的時候,我需要提出以下善意的和負責任的忠告:這里所討論的不是一個要人信仰的方法,而是一個研究自己、了解自己的方法。所以,這里提及的一切你都不要盲目地相信,它必須經過你親身體驗的驗證。我不是大師,我只是個不錯的機械師。安全來自于不再輕信他人所說的話。我們長久以來都盲目地跟隨,像羊或其他群體性動物一樣,跟隨著引領者,哪怕他把我們的群體帶向懸崖或戰爭。
一切都必須通過個人體驗加以驗證,否則就只是另一種形式的奴性,在無意識和機械性對我們的捆綁之外再增加一條鎖鏈。驗證,驗證,自己去驗證一切,把自己從長久以來盲從和不會為自己思考的習慣中解脫出來,這才是通往自由的最佳途徑。
我再次重申,我們練習的不是一個需要信仰的方法,信仰之路是另一條道路。但這并不意味著在這條路上完全沒有信仰存在的空間。一個人如果長期實踐這種“務實的自我工作”,他就會發現:如果他以信仰開始工作,他的信仰會因不帶評判的自我觀察產生的收獲而得到加強;如果這個人在開始時像我一樣沒有信仰,早晚他會發現在實踐中找到了信仰。這是不是很有諷刺意味?這不是一條基于信仰的道路,信仰是上天的恩典,它來自造物主,并被給予那些需要它的人們。我們無法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得信仰,但我們可以準備好收獲信仰的土壤。這就是工作的諸多回報之一。在這里我們絕對不要憑著信仰去接受任何東西,我們需要通過耐心而不帶評判的自我觀察和親身體驗,自己去驗證一切東西的價值和真實性。
了解你自己
蘇格拉底曾經勸誡弟子這樣做
每一位大師都教導弟子要觀察自己
以便能夠了解自己
他們中也包括耶穌,他稱此為見證
而另一方面
我不是大師
我要說不要這么做,以上帝的名義
大師們從未告訴我們
這么做會帶來什么樣的麻煩
我們再也無法輕易地沉睡在
我們那些無意識、自私和瘋狂的習性中
而那些現在躲藏于內在的無意識部分
也將會被展現出來
就像打開地下室的門開啟燈光後
你會發現下面就像是擠滿神經病患者的瘋人院
有些人裹著骯臟殘破的單子
還有些人赤身裸體并流著口水
他們抓著撓著想要爭取擠上樓梯出逃
身披光芒的天使
平靜地站在他們的中間
周圍的人幾乎都在擁擠哭泣
而天使則溫柔地觸碰他們炙熱的額頭來加以安撫
這就是我要警告你們的:
不要介意那些擁擠的瘋子們
他們無處不在
而一旦你在內在邂逅那位天使
那份感傷和對他的渴望
將會撕扯你煩擾你
無時無刻
直到生命的盡頭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老子《道德經》,第三十三章
去了解你自己吧,人生逆旅中疲憊的靈魂。
我迷失了。我已經忘了“我是誰”和“我為什么來這里”。
了解自己是人類的一種基礎靈性教導,自從具有大腦新皮層或者說具有人類大腦的人出現以來,一直都有老師在進行這樣的教學。“了解自己”這句話被書寫在畢達哥拉斯學院的大門上,被鐫刻在特爾斐阿波羅神廟的入口處。它也是蘇格拉底、奎師那、佛陀、老子、耶穌、拉瑪的教學內容。在覺醒的道路上,這種教學是最根本的。
了解自己最核心的工具就是自我觀察。佛陀稱之為覺察,奎師那稱之為冥想,耶穌稱之為見證,葛吉夫先生稱之為自我觀察。這是一種沒有語言的祈禱。這是一種行動中的冥想。除非我能了解自己,否則我都在被習慣所驅使。我既無法看到這些習慣,也無法控制它們。我就是一部機器,一個自動裝置,一個原地轉圈的機器人,只能夠不斷地重復自己的習慣。我沒有覺察力,完全是無意識的、習慣性的和機械性的。我想象自己是有意識的、清醒的和有覺察力的,只因為我眼睛是睜著的。但我的習慣卻是無意識的、自動運轉的,沒有意志,也沒有意愿。在內在,我是沉睡的。
更為嚴重的是,因為我是無意識的,只是個受制于習慣的生物,我會去傷害自己、他人和環境。人類的身體就是哺乳動物,所有的哺乳動物都是受制于習慣的生物。我們是群體性動物。習慣是我們體內無法忽視的強大力量,它使我搞不清“我”是誰(“我”就是注意力或意識),只認同于我的身體;它使我有一種強烈的需求,要認同和歸屬于我的群體。群體性動物不會為自己思考,群體會為它思考和采取行動。無論群體去哪里,我們都會跟隨,即使我們被引向懸崖、引向死亡,我們仍舊會跟隨,而不會背離群體去為自己思考。因為為自己思考、了解自己就有被群體排斥的風險。而對于一只哺乳動物來說,這種排斥就好像是對它判了死刑一樣。與群體在一起是安全的,一只食草動物如果被孤立,它就離死亡不遠了,很容易被食肉動物所獵殺。我們內在的本能都很清楚這一點,都很懼怕被群體孤立。所以讓一只哺乳動物來為自己思考,來觀察自己和了解自己是非常困難的。這不是哺乳動物天然的習性。這需要有意識的努力和意愿,需要勇氣和專注力。據我所知,人類是唯一一種能進行自我觀察的哺乳動物。
我這里不是在暗示了解自己後我們的習慣就會改變,這些習慣有著長期以來的慣性和情緒給予它們的力量,它們會不斷重復。我能改變的是我與這些習慣的關系,這就叫做“角度的變換”。以我現在的狀況,我處于與習慣認同(即認為“我就是習慣”)的狀態。我將自己等同于我的習慣,它們就是我。所以“我”和習慣是一體的,是一樣的。我處于認同的狀態。通過耐心、誠實、穩步和真誠的自我觀察,這種認同會改變。我可以開始客觀地看待這些習慣,而不去認同于它們,就像一個科學家在顯微鏡下觀察病菌一樣。這是一種為擺脫習慣控制而做的掙扎,而不是一種與習慣對抗的掙扎。鄔斯賓斯基曾經提到過一個例外的情況,即在對抗表達負面情緒的習慣時,我們需要與習慣對抗。但這不會帶來意外的或不好的結果。我可以開始研究這個哺乳動物的身體,了解它的習慣。因為它是一個受制于習慣的生物,會不斷重復。于是我可以開始辨別它的模式,無論是理智的、情感的還是身體層面的。于是我可以開始了解自己。
這個身體是一個哺乳動物構造的機器,是一個受制于習慣的生物,所以它是可以預測的。麋鹿每天總是沿著同一條小徑去水源飲水,獅子會觀察并學會潛伏在路上等候麋鹿的出現。同樣的,內在的觀察者可以逐漸開始對這個哺乳動物構造的機器,或者說這個身體的習慣性行為,進行預測,并做好準備。學習這些模式并了解自己,是讓我能夠變得更有意識、不再任由習慣擺布的唯一希望。如果我看到某個習慣一萬次或者更多次,我就可以預測它會在何時何地以怎樣的方式呈現。畢竟它以往已經像這樣呈現很多次了,我能夠在它呈現之前就做好準備。這時我就可以選擇以不同的方式做出反應。當我可以更加客觀地去看待某個習慣時,我就可以不再總是成為它的犧牲品,并且在內在找到些穩定和寧靜的感覺,并讓自己的語氣、行為、情緒和思緒得到適度的調整。這樣,我就可以恢復天生的清醒和“基本的良善”。
自我觀察是一個可以帶來上述結果的工具。有些人稱它為“第一工具”,有些人稱它為“人類的工具”。通過這個工具,人類可以操控、修復和維護他們的身體,馴化和訓練身體的機能。沒有這個工具,我就是一部機器,一個自動裝置,一個機器人,任由內在和外在那些無意識、習慣性和機械性力量的擺布。自我觀察對于靈魂從無意識的夢境中覺醒非常重要。即使是一個傻瓜也可以利用身體這個機器自帶的工具來學會如何有效地操控這個機器。想要有效地使用這個工具就需要練習自我觀察。我現在是一名機械師,我已經對使用機器自帶的工具有了些了解。我不是大師,但我是個很好的機械師,因為我已經發展出對這個機器的注意力。我們都知道一個誠懇、高效、務實并且有覺察力的機械師可以提供很棒的服務。《自我觀察》(第四道入門手冊)就是一本由一名機械師撰寫的使用手冊。
在開始的時候,我需要提出以下善意的和負責任的忠告:這里所討論的不是一個要人信仰的方法,而是一個研究自己、了解自己的方法。所以,這里提及的一切你都不要盲目地相信,它必須經過你親身體驗的驗證。我不是大師,我只是個不錯的機械師。安全來自于不再輕信他人所說的話。我們長久以來都盲目地跟隨,像羊或其他群體性動物一樣,跟隨著引領者,哪怕他把我們的群體帶向懸崖或戰爭。
一切都必須通過個人體驗加以驗證,否則就只是另一種形式的奴性,在無意識和機械性對我們的捆綁之外再增加一條鎖鏈。驗證,驗證,自己去驗證一切,把自己從長久以來盲從和不會為自己思考的習慣中解脫出來,這才是通往自由的最佳途徑。
我再次重申,我們練習的不是一個需要信仰的方法,信仰之路是另一條道路。但這并不意味著在這條路上完全沒有信仰存在的空間。一個人如果長期實踐這種“務實的自我工作”,他就會發現:如果他以信仰開始工作,他的信仰會因不帶評判的自我觀察產生的收獲而得到加強;如果這個人在開始時像我一樣沒有信仰,早晚他會發現在實踐中找到了信仰。這是不是很有諷刺意味?這不是一條基于信仰的道路,信仰是上天的恩典,它來自造物主,并被給予那些需要它的人們。我們無法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得信仰,但我們可以準備好收獲信仰的土壤。這就是工作的諸多回報之一。在這里我們絕對不要憑著信仰去接受任何東西,我們需要通過耐心而不帶評判的自我觀察和親身體驗,自己去驗證一切東西的價值和真實性。
了解你自己
蘇格拉底曾經勸誡弟子這樣做
每一位大師都教導弟子要觀察自己
以便能夠了解自己
他們中也包括耶穌,他稱此為見證
而另一方面
我不是大師
我要說不要這么做,以上帝的名義
大師們從未告訴我們
這么做會帶來什么樣的麻煩
我們再也無法輕易地沉睡在
我們那些無意識、自私和瘋狂的習性中
而那些現在躲藏于內在的無意識部分
也將會被展現出來
就像打開地下室的門開啟燈光後
你會發現下面就像是擠滿神經病患者的瘋人院
有些人裹著骯臟殘破的單子
還有些人赤身裸體并流著口水
他們抓著撓著想要爭取擠上樓梯出逃
身披光芒的天使
平靜地站在他們的中間
周圍的人幾乎都在擁擠哭泣
而天使則溫柔地觸碰他們炙熱的額頭來加以安撫
這就是我要警告你們的:
不要介意那些擁擠的瘋子們
他們無處不在
而一旦你在內在邂逅那位天使
那份感傷和對他的渴望
將會撕扯你煩擾你
無時無刻
直到生命的盡頭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