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知識教育與個體幸福》是主體教育研究叢書之一,該叢書主體教育理論所謂的“主體”,既指個體,也指群體乃至人類,但就討論學生發展來說多指學生個體。在主體教育理論的視界里,教育活動應當從現實生活出發,以人為本,著眼于調節和解決學生與外界和主體自身的矛盾,提升學生的主體地位。教育之主旨在于培養學生成為社會歷史活動的主體,引領人與外界辯證互動,促進人類世界的延續與創新。還把活動概念引入了教育學。這就意味著承認學生是現實生活中的活生生的社會的人;意味著承認學生是教育活動的主體;意味著承認學生的活動是他發展的基礎。
當代,人類社會面臨著人的發展的人的依賴、物的依賴的嚴重異化問題,主體教育理論的提出正是為了緩解這一異化。主體教育理論作為一個詞匯也許會消失,但有關的話題將常說常新,因為教育引領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的歷史使命仍將越來越凸顯,實現建構體現時代精神的、有中國特色的教育學理論的愿望也將越來越迫切。
當代,人類社會面臨著人的發展的人的依賴、物的依賴的嚴重異化問題,主體教育理論的提出正是為了緩解這一異化。主體教育理論作為一個詞匯也許會消失,但有關的話題將常說常新,因為教育引領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的歷史使命仍將越來越凸顯,實現建構體現時代精神的、有中國特色的教育學理論的愿望也將越來越迫切。
作者簡介
涂艷國,湖北羅田人。1976年高中畢業后曾任小學和中學教師;1984年畢業于華中師范學院教育系,獲教育學學士學位;1987年畢業于華中師范大學教育學原理專業,獲教育學碩士學位;1997年畢業于華東師范大學教育學原理專業,獲教育學博士學位;1999—2000年在美國博耶中心(TheBoyer Center)做訪問學者。現任華中師范大學教育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中國教育學會教育學分會教育基本理論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全國教育專業學位教育指導委員會委員。主要從事教育學原理的教學與研究工作。著有《走向自由——教育與人的發展問題研究》、《科學教育與自由教育》等;主編、參編著作和國家規劃教材《教育學》(第六版)、《現代教育原理》等10余部;在《教育研究》、《教育研究與實驗》等刊物發表學術論文60余篇。
王帥,河北安平人。2000—2004年就讀于華中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獲教育學學士學位,2004—2009年在華中師范大學教育學院碩博連讀,獲教育學博士學位。現任華中師范大學教育學院副教授、教育學原理專業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教育基本理論的教學與研究工作。主持全國教育科學規劃青年專項課題“基于知識意義分化的知識教育價值變革研究”等課題的研究。參編蔣作和教材《中外教育思想概覽》、《教育評價》、《中國兒童教育30年(1978—2008)》、《教育學導論》等。在《全球教育展望》、《教育發展研究》等刊物發表學術論文40余篇。
王帥,河北安平人。2000—2004年就讀于華中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獲教育學學士學位,2004—2009年在華中師范大學教育學院碩博連讀,獲教育學博士學位。現任華中師范大學教育學院副教授、教育學原理專業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教育基本理論的教學與研究工作。主持全國教育科學規劃青年專項課題“基于知識意義分化的知識教育價值變革研究”等課題的研究。參編蔣作和教材《中外教育思想概覽》、《教育評價》、《中國兒童教育30年(1978—2008)》、《教育學導論》等。在《全球教育展望》、《教育發展研究》等刊物發表學術論文40余篇。
名人/編輯推薦
《知識教育與個體幸福》是主體教育研究叢書之一,該叢書主體教育理論所謂的“主體”,既指個體,也指群體乃至人類,但就討論學生發展來說多指學生個體。在主體教育理論的視界里,教育活動應當從現實生活出發,以人為本,著眼于調節和解決學生與外界和主體自身的矛盾,提升學生的主體地位。教育之主旨在于培養學生成為社會歷史活動的主體,引領人與外界辯證互動,促進人類世界的延續與創新。還把活動概念引入了教育學。這就意味著承認學生是現實生活中的活生生的社會的人;意味著承認學生是教育活動的主體;意味著承認學生的活動是他發展的基礎。當代,人類社會面臨著人的發展的人的依賴、物的依賴的嚴重異化問題,主體教育理論的提出正是為了緩解這一異化。主體教育理論作為一個詞匯也許會消失,但有關的話題將常說常新,因為教育引領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的歷史使命仍將越來越凸顯,實現建構體現時代精神的、有中國特色的教育學理論的愿望也將越來越迫切。
目次
導論
一、問題的提出
二、研究的價值
三、本書的架構
第一章 知識的真相
第一節 知識的內涵
一、知識與確證
二、知識與經驗
三、知識與信念
四、知識的“教育”本義
第二節 知識的屬性
一、普遍性、客觀性與價值無涉
二、個體性、主觀性與價值關涉
三、知識屬性的多元化價值取向
第三節 知識的意義
一、知識的社會意義
二、知識的教育意義
三、知識的個體意義
第二章 幸福的迷思
第一節 幸福內涵的辨析
一、幸福與不幸
二、幸福的歸宿:個體幸福
第二節 中西個體幸福觀及其比較
一、中國思想中的個體幸福觀
二、西方思想中的個體幸福觀
三、中西個體幸福觀比較分析
第三節 知識觀照個體幸福
一、知識觀照個體幸福的可能性
二、知識觀照個體幸福的條件性
第三章 知識供給與個體幸福
第一節 知識教育的社會性
第二節 知識的社會供給
一、社會知識旨趣
二、社會知識控制
第三節 知識的教育供給
一、教育知識旨趣
二、教育知識控制
第四節 多元供給:知識增進個體幸福之前提
第四章 知識教授與個體幸福
第一節 教師的身份及其知識立場
一、教師作為私己利益者
二、教師作為社會代言人
三、教師作為知識傳遞者
四、身份沖突中教師的知識立場
第二節 知識教授方式的意義分析
一、懲罰式知識教授:意義懾服
二、說教式知識教授:意義灌輸
三、啟發式知識教授:意義引誘
四、生成式知識教授:意義商談
第三節 合理教授:知識增進個體幸福之保證
第五章知識學習與個體幸福
第一節 知識學習理論機制批判
第二節 個體知識學習的規定性
一、社會規定性
二、教育規定性
第三節 多重控制下的個人知識
一、個人知識的構成
二、社會的烙印
三、教育的熏染
四、自我的局限
第四節 反思學習:知識增進個體幸福之根本
第六章 知識幸福觀及其教育實踐訴求
第一節 知識幸福觀的邏輯內涵
一、個體的知識性存在
二、教育對知識的誤讀
三、知識指向生命幸福
第二節 知識幸福觀的教育實踐訴求
一、重新詮釋“掌握知識”
二、注重知識的意義生成
三、關懷個體的生活世界
四、提升個體的幸福能力
第三節 知識教育之于個體幸福的有限性
主要參考文獻
后記
一、問題的提出
二、研究的價值
三、本書的架構
第一章 知識的真相
第一節 知識的內涵
一、知識與確證
二、知識與經驗
三、知識與信念
四、知識的“教育”本義
第二節 知識的屬性
一、普遍性、客觀性與價值無涉
二、個體性、主觀性與價值關涉
三、知識屬性的多元化價值取向
第三節 知識的意義
一、知識的社會意義
二、知識的教育意義
三、知識的個體意義
第二章 幸福的迷思
第一節 幸福內涵的辨析
一、幸福與不幸
二、幸福的歸宿:個體幸福
第二節 中西個體幸福觀及其比較
一、中國思想中的個體幸福觀
二、西方思想中的個體幸福觀
三、中西個體幸福觀比較分析
第三節 知識觀照個體幸福
一、知識觀照個體幸福的可能性
二、知識觀照個體幸福的條件性
第三章 知識供給與個體幸福
第一節 知識教育的社會性
第二節 知識的社會供給
一、社會知識旨趣
二、社會知識控制
第三節 知識的教育供給
一、教育知識旨趣
二、教育知識控制
第四節 多元供給:知識增進個體幸福之前提
第四章 知識教授與個體幸福
第一節 教師的身份及其知識立場
一、教師作為私己利益者
二、教師作為社會代言人
三、教師作為知識傳遞者
四、身份沖突中教師的知識立場
第二節 知識教授方式的意義分析
一、懲罰式知識教授:意義懾服
二、說教式知識教授:意義灌輸
三、啟發式知識教授:意義引誘
四、生成式知識教授:意義商談
第三節 合理教授:知識增進個體幸福之保證
第五章知識學習與個體幸福
第一節 知識學習理論機制批判
第二節 個體知識學習的規定性
一、社會規定性
二、教育規定性
第三節 多重控制下的個人知識
一、個人知識的構成
二、社會的烙印
三、教育的熏染
四、自我的局限
第四節 反思學習:知識增進個體幸福之根本
第六章 知識幸福觀及其教育實踐訴求
第一節 知識幸福觀的邏輯內涵
一、個體的知識性存在
二、教育對知識的誤讀
三、知識指向生命幸福
第二節 知識幸福觀的教育實踐訴求
一、重新詮釋“掌握知識”
二、注重知識的意義生成
三、關懷個體的生活世界
四、提升個體的幸福能力
第三節 知識教育之于個體幸福的有限性
主要參考文獻
后記
書摘/試閱
愛爾維修就認為,自愛鼓動著個體的一切欲望,是個體一切行動的準則。個體要認識自己,得到幸福,就得“自愛”。他說:“人是能夠感覺肉體的痛苦和快樂的,因此他逃避前者,尋求后者。就是這種經常的逃避和尋求,我稱之為自愛。”他認定肉體器官的感覺性集中表現為力圖保存生命、謀求個體福利的感情,這是個體的“天性”。“一個生命原則鼓動著人。這個原則就是身體的感受性。這種感受性在人身上產生出什么呢?一種喜愛快樂、憎惡痛苦的情感。”“然而在一切快樂中,對我們作用最強,給予我們靈魂鼓舞最大的,毫無問題是女色的快樂。”在“自愛”的基礎上,完全排斥了“愛人”的內容,一切都是為了愛自己,這實質上在宣揚一種極端利己主義的個體幸福思想,偏離了認識個體真正本質的正確軌道。
霍爾巴赫也持感性主義的幸福觀。他認為,人的本質就是設法使自己幸福,幸福是連續的快樂,并且只有在社會生活中才能實現。個體不過是一種物質的東西,他的組織和構造使他能夠感覺、思維。因此,“人從本性上說既不善也不惡。他一生之中時時刻刻都在尋求幸福。……那些為我們人類所固有的、為我們的本性所特具的、作為有感覺的生物的特色的感情,歸結起來,全都是對于安樂的向往,對于痛苦的畏懼”。“人從本質上就是自己愛自己,愿意保存自己,設法使自己的生存幸福。”為了揭示這種本質,霍爾巴赫還深刻揭露了宗教神學抹煞人性、欺騙人民的反動本質。他指出,宗教“在人類精神上散布昏暗的黑夜”,使人“醉心于神奇和超自然的事物”,用“靈魂不死”和“來世幸福”麻痹人民,剝奪了人們的現實幸福,從反面肯定了個體追求現世幸福的合理性和必然性。
費爾巴哈更進一步認為,“生命本身就是幸福”,“生命本身就是可珍貴的幸福”,幸福乃是“某一生物的健康的正常的狀態,它們十分強健的或安樂的狀態;在這一種狀態下,生物能夠無阻礙地滿足和實際上滿足為它本身所特別具有的、并關系到它的本質和生存的特殊需要和追求”,“生命分界的地方和生命分界的東西,也就是追求幸福分界的地方和追求幸福分界的東西”。在費爾巴哈看來,生命和幸福內在統一、不可分割,沒有生命即意味著失去幸福。應拋棄脫離生命的抽象幸福觀,試圖通過宗教獲得幸福,“不是健康的、自然而強有力的、直率的和合乎理性的追求幸福的啟示,而是病態的、瘋人的和幻想的追求幸福的啟示”。在此基礎上,費爾巴哈立足于幸福,考察了人類生活中的各種追求,并認定幸福必然來自生活,是現實生活的反映,離開了生活就沒有什么幸福可言。一切屬于生活的東西都屬于幸福的東西,生活中的一切追求都是為了對幸福的追求,追求幸福是生活全部內容的實質和核心。
2.理性主義個體幸福觀
與感性主義個體幸福觀相對立,理性主義個體幸福觀是強調理性作用的一種幸福學說。這種幸福觀認為,具有普遍必然性的幸福不是來自感性和經驗,而是從先天的“自理之明”出發,經過嚴密的邏輯推理得到的。只有理性認識才是可靠的,依靠感覺經驗得來的感性認識是不可靠的。在西方思想史上,持理性主義個體幸福觀的有古希臘“三哲”、斯多葛學派、康德、費希特等等。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129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