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序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修心》由於海英編著:提升心靈境界,成就一生幸福。現代人往往有知識、會做事、能賺錢,但卻不快樂;求功利、謀富貴、貪安樂,卻總難圓滿。究其原因,就在於內心的浮躁、不安定、沒有依托。 《修心》以弘一大師的著作、演講稿為基礎,針對無常塵世中萬千的人和事,從日常生活、德行操守、為人處世、修身養心等方面人手,幫助讀者看清人生迷局,衝破精神藩籬,從而獲得心靈的寧靜和超脫。
名人/編輯推薦
《修心》由于海英編著:修好這顆世俗心,一生順遂又快樂。人生樂少而苦多,皆因本心被埋沒。
在喧囂中求得寧靜,在困頓中獲得幸福。弘一大師講給俗世中人的8堂心靈修煉課,修好這顆心,就能去除浮躁,擺脫煩惱,消解困惑,超出迷茫,無論面臨何種境遇,都能從容應對,掌握主動。
在喧囂中求得寧靜,在困頓中獲得幸福。弘一大師講給俗世中人的8堂心靈修煉課,修好這顆心,就能去除浮躁,擺脫煩惱,消解困惑,超出迷茫,無論面臨何種境遇,都能從容應對,掌握主動。
序
內心強大,誰也傷不了你
“由翩翩公子一變而為留學生,又變而為教師,三變而為道人,四變而為和尚。每做一種人,都做得十分像樣。好比全能的優伶:起青衣像個青衣,起老生像個老生,起大面又像個大面。”豐子愷先生的這段話所說的,正是弘一大師。
弘一大師(1880—1942),俗名李叔同,祖籍浙江平湖,生于天津。1918年,李叔同在杭州虎跑寺出家,法號弘一,法名演音。曾是我國新文化運動先驅的李叔同先生,既是近代史上才華橫溢的藝術家、教育家、思想家、革新家,也是中國近現代佛教史上一代杰出的著名高僧,享譽海內外。“二十文章驚海內”,作為中國新文化運動的早期啟蒙者,李叔同先生一生在音樂、戲劇、美術、詩詞、篆刻、金石、書法、教育、哲學、法學等諸多文化領域中都有較高的建樹。
豐子愷先生認為人的生活可以分作三層:一是物質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靈魂生活。對于嚴謹而認真的弘一法師而言,物質生活就是衣食住行,精神生活就是學術文藝,靈魂就是宗教。“人生”就是這樣的一座三層樓。弘一大師做人做得完美至極,其風骨、才骨、傲骨兼具的人生歷程就是這樣一層層上升的。從一個富家子弟到一位久負盛名的藝術家,又從一位藝術家而于中年頓悟佛門之精妙,決絕入空門專心研佛而成為一名僧人,其一生恍若兩世。
生平頗具傳奇色彩的弘一大師,其一生的成就也是無比輝煌的。他家資萬貫,錦衣饈食;他才華橫溢,聰慧過人;他風流倜儻,閱盡春色:他積極入世,革命救國。他第一個向國內傳播西方音樂,他所創作的(驪歌>傳唱幾十年,經久不衰,成為經典名歌;他在日本主演<茶花女>,轟動東瀛,開中國人演話劇之先河;他執教天津、杭州、南京長達十年,成為在國內傳播西洋畫的先驅,又是第一個開創裸體寫生的教師;他將中國古代的書法藝術推向了另一高峰,“樸拙圓滿,渾若天成”,魯迅、郭沫若等現代文化名人以得到大師的一幅字為無上榮耀;他培育了許多優秀的藝術人才,名畫家豐子愷、音樂家劉質平均為其高足,不為大眾所知的是,連鬼才黃永玉也曾得到過他的手把手指點。
這樣一位藝術修養極深的藝術家,在各方面都頗有造詣的才子,在藝術成就斐然的時候,居然將所有家當和藝術收藏悉數與人,悄悄皈依佛門,過起了一領衲衣、一根藜杖的苦行生活。在24年的孤燈黃卷和古剎鐘聲中,他潛心研究佛經,使失傳多年的佛教南山律宗再度興起。他苦心向佛,過午不食,精研律學,弘揚佛法,普度眾生出苦海,被佛門弟子奉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為世人留下了咀嚼不盡的精神財富,成為中國絢麗至極歸于平淡的人物典型。
太虛大師曾為弘一法師贈偈日:“以教印心,以律嚴身,內外清凈,菩提之因。”趙樸初居士評價大師的一生為:“無盡奇珍供世眼,一輪圓月耀天心。”這是我們常人無法領悟的境界。
弘一大師以大才子、大學者與大藝術家的俗家修為向常人揭示出佛門的真諦。他的演講稿與輯錄的處世格言被梁實秋、林語堂等文化巨擘譽為“一字千金,值得所有人慢慢閱讀、慢慢體味,用一生的時間靜靜領悟”。
弱水三千,且取飲一瓢。弘一大師的只言片語,足夠我們這些在日益喧囂煩躁的當代社會中茫然困頓的人慢慢品味。編者力圖淘出其中珍珠一樣的智慧,若能帶給大家一絲清涼與明凈,亦不勝欣慰。
“由翩翩公子一變而為留學生,又變而為教師,三變而為道人,四變而為和尚。每做一種人,都做得十分像樣。好比全能的優伶:起青衣像個青衣,起老生像個老生,起大面又像個大面。”豐子愷先生的這段話所說的,正是弘一大師。
弘一大師(1880—1942),俗名李叔同,祖籍浙江平湖,生于天津。1918年,李叔同在杭州虎跑寺出家,法號弘一,法名演音。曾是我國新文化運動先驅的李叔同先生,既是近代史上才華橫溢的藝術家、教育家、思想家、革新家,也是中國近現代佛教史上一代杰出的著名高僧,享譽海內外。“二十文章驚海內”,作為中國新文化運動的早期啟蒙者,李叔同先生一生在音樂、戲劇、美術、詩詞、篆刻、金石、書法、教育、哲學、法學等諸多文化領域中都有較高的建樹。
豐子愷先生認為人的生活可以分作三層:一是物質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靈魂生活。對于嚴謹而認真的弘一法師而言,物質生活就是衣食住行,精神生活就是學術文藝,靈魂就是宗教。“人生”就是這樣的一座三層樓。弘一大師做人做得完美至極,其風骨、才骨、傲骨兼具的人生歷程就是這樣一層層上升的。從一個富家子弟到一位久負盛名的藝術家,又從一位藝術家而于中年頓悟佛門之精妙,決絕入空門專心研佛而成為一名僧人,其一生恍若兩世。
生平頗具傳奇色彩的弘一大師,其一生的成就也是無比輝煌的。他家資萬貫,錦衣饈食;他才華橫溢,聰慧過人;他風流倜儻,閱盡春色:他積極入世,革命救國。他第一個向國內傳播西方音樂,他所創作的(驪歌>傳唱幾十年,經久不衰,成為經典名歌;他在日本主演<茶花女>,轟動東瀛,開中國人演話劇之先河;他執教天津、杭州、南京長達十年,成為在國內傳播西洋畫的先驅,又是第一個開創裸體寫生的教師;他將中國古代的書法藝術推向了另一高峰,“樸拙圓滿,渾若天成”,魯迅、郭沫若等現代文化名人以得到大師的一幅字為無上榮耀;他培育了許多優秀的藝術人才,名畫家豐子愷、音樂家劉質平均為其高足,不為大眾所知的是,連鬼才黃永玉也曾得到過他的手把手指點。
這樣一位藝術修養極深的藝術家,在各方面都頗有造詣的才子,在藝術成就斐然的時候,居然將所有家當和藝術收藏悉數與人,悄悄皈依佛門,過起了一領衲衣、一根藜杖的苦行生活。在24年的孤燈黃卷和古剎鐘聲中,他潛心研究佛經,使失傳多年的佛教南山律宗再度興起。他苦心向佛,過午不食,精研律學,弘揚佛法,普度眾生出苦海,被佛門弟子奉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為世人留下了咀嚼不盡的精神財富,成為中國絢麗至極歸于平淡的人物典型。
太虛大師曾為弘一法師贈偈日:“以教印心,以律嚴身,內外清凈,菩提之因。”趙樸初居士評價大師的一生為:“無盡奇珍供世眼,一輪圓月耀天心。”這是我們常人無法領悟的境界。
弘一大師以大才子、大學者與大藝術家的俗家修為向常人揭示出佛門的真諦。他的演講稿與輯錄的處世格言被梁實秋、林語堂等文化巨擘譽為“一字千金,值得所有人慢慢閱讀、慢慢體味,用一生的時間靜靜領悟”。
弱水三千,且取飲一瓢。弘一大師的只言片語,足夠我們這些在日益喧囂煩躁的當代社會中茫然困頓的人慢慢品味。編者力圖淘出其中珍珠一樣的智慧,若能帶給大家一絲清涼與明凈,亦不勝欣慰。
目次
第一章 不生氣:平和心態,處處彰顯大度
仁愛無私,心有他人天地寬
吃虧是福,舍一時而得長遠
豁達祥和,二十年治一“怒”
寬恕接納,風物長宜放眼量
掌控情緒,憤怒傷人亦自傷
第二章 不狹隘:親近人情,時時真心待人
求同存異,相煎何必太著急
突破狹隘,不以私見評善惡
以誠待人,相交不拘泥于形式
不信不立,唯有利他方能利己
大腹能容,寬容盡處心坦蕩
善待他人,臨事須替別人想
朋友相處,久而敬之為正道
第三章 不浮躁:修煉德行,塑造強大內心
淤泥蓮花,不隨世俗而流轉
善屹如山,非邪惡所能動搖
自我約束,時刻省察內心
摒棄浮躁,貪多求速反不達
自尊自愛,德在心中莫浪求
謙和之心,謙受益而滿招損
借事練心,處處皆是修行所
第四章 不執著:活在當下,享受自由生命
知足常樂,寧靜淡泊以致遠
得失相依,欲取之應先予之
貪欲如海,酒色財氣終歸土
拋卻虛榮,嚼破虛名無滋味
舍棄名利,霽月光風應得失
憫物悲天,世間萬物皆自由
無欲則剛,人到無求品自高
第五章 不困惑:煉就慧眼,洞穿人生迷霧
人生如戲,世事洞明皆學問
無常塵苦,緣變萬有惹深思
因緣際會,緣起緣滅總有時
順其自然,得失隨緣最是好
過猶不及,中庸之路多坦途
泰然自若,得意失意皆從容
苦樂相依,甘甜悲苦心自知
第六章 不迷茫:透視生活,仰望靜美心空
獨享清福,不畏浮云遮望眼
享受生活,不做金錢的仆役
信仰如杖,得知則無所畏懼
享受孤獨,博大致遠心寧靜
感恩生活,寬著此心以待人
簡單之美,幸福源于內心簡約
心懷畏懼,理智常因忌憚生
第七章 不抱怨:知足常樂,笑對人生缺憾
缺憾之美,圓滿人生亦求缺
常常懺悔,身心清凈不染塵
體悟自省,經由失敗省內心
能屈能伸,忍得一時成偉業
斷除貪念,皈依純潔之生命
參透生死,生何歡兮死何苦
第八章 不失控:點亮智慧,快樂度過一生
寵辱不驚,閑看花開復花落
苦痛不入心,自有金剛不壞身
無生求有生,無我精神偏救世
覺悟智慧,拈花一笑心自安
量入而出,把握斂與施的度
良因善果,為善為惡皆有報
臨終關懷,生命尊嚴需關照
智慧如燈,點亮自己的人生
仁愛無私,心有他人天地寬
吃虧是福,舍一時而得長遠
豁達祥和,二十年治一“怒”
寬恕接納,風物長宜放眼量
掌控情緒,憤怒傷人亦自傷
第二章 不狹隘:親近人情,時時真心待人
求同存異,相煎何必太著急
突破狹隘,不以私見評善惡
以誠待人,相交不拘泥于形式
不信不立,唯有利他方能利己
大腹能容,寬容盡處心坦蕩
善待他人,臨事須替別人想
朋友相處,久而敬之為正道
第三章 不浮躁:修煉德行,塑造強大內心
淤泥蓮花,不隨世俗而流轉
善屹如山,非邪惡所能動搖
自我約束,時刻省察內心
摒棄浮躁,貪多求速反不達
自尊自愛,德在心中莫浪求
謙和之心,謙受益而滿招損
借事練心,處處皆是修行所
第四章 不執著:活在當下,享受自由生命
知足常樂,寧靜淡泊以致遠
得失相依,欲取之應先予之
貪欲如海,酒色財氣終歸土
拋卻虛榮,嚼破虛名無滋味
舍棄名利,霽月光風應得失
憫物悲天,世間萬物皆自由
無欲則剛,人到無求品自高
第五章 不困惑:煉就慧眼,洞穿人生迷霧
人生如戲,世事洞明皆學問
無常塵苦,緣變萬有惹深思
因緣際會,緣起緣滅總有時
順其自然,得失隨緣最是好
過猶不及,中庸之路多坦途
泰然自若,得意失意皆從容
苦樂相依,甘甜悲苦心自知
第六章 不迷茫:透視生活,仰望靜美心空
獨享清福,不畏浮云遮望眼
享受生活,不做金錢的仆役
信仰如杖,得知則無所畏懼
享受孤獨,博大致遠心寧靜
感恩生活,寬著此心以待人
簡單之美,幸福源于內心簡約
心懷畏懼,理智常因忌憚生
第七章 不抱怨:知足常樂,笑對人生缺憾
缺憾之美,圓滿人生亦求缺
常常懺悔,身心清凈不染塵
體悟自省,經由失敗省內心
能屈能伸,忍得一時成偉業
斷除貪念,皈依純潔之生命
參透生死,生何歡兮死何苦
第八章 不失控:點亮智慧,快樂度過一生
寵辱不驚,閑看花開復花落
苦痛不入心,自有金剛不壞身
無生求有生,無我精神偏救世
覺悟智慧,拈花一笑心自安
量入而出,把握斂與施的度
良因善果,為善為惡皆有報
臨終關懷,生命尊嚴需關照
智慧如燈,點亮自己的人生
書摘/試閱
仁愛無私,心有他人天地寬
“生命不是用來自私的”,弘一法師在他的有生之年發出了這樣的呼聲。他修佛的目的并不是為了自身的超脫,而是為了普度眾生,擔負眾生的罪惡,代替他們受苦——愿以一人一肩之力去承擔他人的罪惡,這是何等的無私與偉大啊!
自私是一種潛藏在心靈深處的人的本能欲望,它的存在與表現通常是不為人所察覺的。私欲較強的人總是不顧社會和他人的利益,一味地追求自己的需求滿足,在自己的私欲得到滿足的時候總會心安理得地去享受。這也正如盧克萊修所說:“自私是人類的一種本性,高尚者和卑劣者的區別就在于:前者能夠克制這種本性而代之以無私的給予,而后者則任其肆意橫行。”
有一天,閻王正在分派小鬼們投胎的去處:“張三你到東村投胎做人,李四你到西村投胎做人……”
這時,一只等在一邊的猴子忍不住開口說:“閻王,那些小鬼你都讓他們去投胎做人,你就發發慈悲心腸,讓我這只猴子也去嘗嘗做人的滋味吧。”
閻王說:“猴子啊,人的身上沒有長長的毛,而你全身上下長滿了毛,怎么能去做人呢?”
猴子說:“我把身上的毛拔光,不就可以到人間去了嗎?”
閻王經不起猴子的再三哀求,答應幫助猴子拔毛。閻王剛伸手拔了一根毛,猴子便痛得“嗷嗷”直叫,一溜煙逃走了。
閻王嘆了一口氣說:“連一根毛都舍不得拔,怎么有資格做人呢?”
這則故事給了我們很好的啟示:布施不但是成佛的根本,也是做人的根本,一個總是力圖保全自己、自私自利的人,連做人的資格都沒有。
從前有一個人,長途跋涉后非常疲乏和干渴。這時,他看見一條竹筒連成的水道淌出清清的細流,就趕緊跑過去捧水便喝。喝飽后,他滿足地對竹筒說:“我已經喝夠了,水就不要再流了。”說完后,他發現水依然細細地流著,便發起了火:“我說我喝完了,叫你不要再流,為什么還流?”有人見到他這個樣子,暗自發笑,上前開導說:“你自己為什么不離去,反讓水不要來呢?”
故事中,飲足水便因水流不息而憤怒的那個人,正是因其自私心理在作怪。自私是人類的劣根性之一,無論是誰都會有私心,這是人天性中的缺陷,但這種缺陷并不是無藥可救的。我們應該懂得,自己對別人的態度,就是別人對自己的態度,如果每個人都因自私而不對他人行善,那么善與愛無法共享的世界必然是一片黑暗。
要使自己擁有的名貴的花卉不失本色,唯一的辦法就是讓鄰居的花圃里也都種上同樣高貴的花。心靈無私是保持高貴的唯一秘密,也是營造仁愛氛圍的唯一方法。愛默生曾提醒我們:“要做一個為后來者開門的人,不要試圖使世界成為死巷。人生中最美妙的報償就是,凡真心幫助他人的人,終會幫助到自己。”
生命不是用來自私的,一個自私的人注定會傷害到自己,而一個樂于助人的人,反而會從別人那里得到好處。把自私從你的心里趕走,你的心中就會充滿光明。
心靈悟語
心靈無私是保持高貴的唯一秘密;也是營造仁愛氛圍的唯一方法。
吃虧是福,
舍一時而得長遠
弘一大師對于吃虧有著自己從佛法的角度出發的獨特見解,他曾這樣來評判君子與小人的區別:“我不識何等為君子,但看每事肯吃虧的便是。我不識何等為小人,但看每事好占便宜的便是。”
俗話說:“好漢不吃眼前虧。”許多人把“吃虧”看作是一種非常愚蠢的行為。很多時候,這種判斷是錯誤的,一些“虧”只不過是事情的表象而已。有時,一件表面看起來很吃虧的事,往往會變成對自己非常有利的事。
東漢時期,有一個名叫甄宇的官吏,時任太學博士。他為人忠厚,遇事謙讓。
有一次,皇上把一群外藩進貢的活羊賜給官員們,要他們每人得一只。負責分羊的官吏犯了愁:這群羊大小不一、肥瘦不均,怎么分群臣才沒有異議呢?
這時,大臣們紛紛獻計獻策。有人說:“把革全部殺掉吧,然后肥瘦搭配,人均一份。”也有人說:
“干脆抓鬮分羊,好不好全憑運氣。”
就在大家七嘴八舌爭論不休時,甄宇站出來了,他說:“這事很簡單,依我看,大家隨便牽一只羊走不就可以了嗎?”說著,他就牽了一只最瘦小的羊走了。
看到甄宇牽了最瘦小的羊走,其他的大臣也不好意思專牽最肥壯的羊,于是大家都揀最小的羊牽,很快,羊都被牽光了。每個人都沒有怨言。
后來,這事傳到了光武帝耳中,甄宇因此得到了“瘦羊博士”的美譽。不久,在群臣的推舉下,甄宇被朝廷提拔為太學博士院院長
從表面上看,甄宇牽走小羊吃了虧,但是,他得到了群臣的擁戴與皇上的器重,實際上是得了大便宜。故意吃虧不是虧,而是深謀遠慮后的精明之舉。
所謂“吃虧是福”,聰明的人往往能從吃虧中學到很多的智慧,一個人若能真正懂得“吃虧”中的利害關系,那么,他一定能在“吃虧”中獲得不小的“福分”。
然而,吃虧并不是人人都能夠輕易做得到的,畢竟任何一個人都不愿意自己的利益受到任何的損害。能夠去“吃虧”、愿意去“吃虧”的人往往是有著容忍雅量的人。
能吃虧,是寬容大度、忍辱負重、能屈能伸的象征。古時有一位名叫林退齋的尚書,他福德頗多,子孫滿堂。在他臨終的時候,子孫跪在他面前請求訓示,林退齋道:“沒有別的話,你們只要學會吃虧就行了。”
有人說,世界上有三種人一點不肯吃虧:一種人度量太小,吃了虧就想不開,茶不思飯不想,好像被剜了肉一樣;一種人火氣太大,吃了虧就要跳腳,輕則破口大罵,重則大打出手,把事情弄得不可收拾;還有一種人心眼太小,吃了虧就要睚眥必報,常常讓別人怨聲載道,讓自己因小失大。
事實上,如果你能夠平心靜氣地對待吃虧,表現出自己的度量,往往能夠獲得他人的青睞,獲得自己所需要的人脈資源,從而獲得人際交往與事業上的成功。
世界上沒有白吃的虧,有付出必然有回報,生活中如果過于斤斤計較,往往得不到他人的支持。當你放開度量,從長遠的角度思考問題,就會發現吃虧實際上是一種高收益的商業投入,吃虧就是福呀!
心靈悟語
世界上沒有白吃的虧,以長遠看,吃虧往往是一種性價比極高的商業投入。
P003-011
“生命不是用來自私的”,弘一法師在他的有生之年發出了這樣的呼聲。他修佛的目的并不是為了自身的超脫,而是為了普度眾生,擔負眾生的罪惡,代替他們受苦——愿以一人一肩之力去承擔他人的罪惡,這是何等的無私與偉大啊!
自私是一種潛藏在心靈深處的人的本能欲望,它的存在與表現通常是不為人所察覺的。私欲較強的人總是不顧社會和他人的利益,一味地追求自己的需求滿足,在自己的私欲得到滿足的時候總會心安理得地去享受。這也正如盧克萊修所說:“自私是人類的一種本性,高尚者和卑劣者的區別就在于:前者能夠克制這種本性而代之以無私的給予,而后者則任其肆意橫行。”
有一天,閻王正在分派小鬼們投胎的去處:“張三你到東村投胎做人,李四你到西村投胎做人……”
這時,一只等在一邊的猴子忍不住開口說:“閻王,那些小鬼你都讓他們去投胎做人,你就發發慈悲心腸,讓我這只猴子也去嘗嘗做人的滋味吧。”
閻王說:“猴子啊,人的身上沒有長長的毛,而你全身上下長滿了毛,怎么能去做人呢?”
猴子說:“我把身上的毛拔光,不就可以到人間去了嗎?”
閻王經不起猴子的再三哀求,答應幫助猴子拔毛。閻王剛伸手拔了一根毛,猴子便痛得“嗷嗷”直叫,一溜煙逃走了。
閻王嘆了一口氣說:“連一根毛都舍不得拔,怎么有資格做人呢?”
這則故事給了我們很好的啟示:布施不但是成佛的根本,也是做人的根本,一個總是力圖保全自己、自私自利的人,連做人的資格都沒有。
從前有一個人,長途跋涉后非常疲乏和干渴。這時,他看見一條竹筒連成的水道淌出清清的細流,就趕緊跑過去捧水便喝。喝飽后,他滿足地對竹筒說:“我已經喝夠了,水就不要再流了。”說完后,他發現水依然細細地流著,便發起了火:“我說我喝完了,叫你不要再流,為什么還流?”有人見到他這個樣子,暗自發笑,上前開導說:“你自己為什么不離去,反讓水不要來呢?”
故事中,飲足水便因水流不息而憤怒的那個人,正是因其自私心理在作怪。自私是人類的劣根性之一,無論是誰都會有私心,這是人天性中的缺陷,但這種缺陷并不是無藥可救的。我們應該懂得,自己對別人的態度,就是別人對自己的態度,如果每個人都因自私而不對他人行善,那么善與愛無法共享的世界必然是一片黑暗。
要使自己擁有的名貴的花卉不失本色,唯一的辦法就是讓鄰居的花圃里也都種上同樣高貴的花。心靈無私是保持高貴的唯一秘密,也是營造仁愛氛圍的唯一方法。愛默生曾提醒我們:“要做一個為后來者開門的人,不要試圖使世界成為死巷。人生中最美妙的報償就是,凡真心幫助他人的人,終會幫助到自己。”
生命不是用來自私的,一個自私的人注定會傷害到自己,而一個樂于助人的人,反而會從別人那里得到好處。把自私從你的心里趕走,你的心中就會充滿光明。
心靈悟語
心靈無私是保持高貴的唯一秘密;也是營造仁愛氛圍的唯一方法。
吃虧是福,
舍一時而得長遠
弘一大師對于吃虧有著自己從佛法的角度出發的獨特見解,他曾這樣來評判君子與小人的區別:“我不識何等為君子,但看每事肯吃虧的便是。我不識何等為小人,但看每事好占便宜的便是。”
俗話說:“好漢不吃眼前虧。”許多人把“吃虧”看作是一種非常愚蠢的行為。很多時候,這種判斷是錯誤的,一些“虧”只不過是事情的表象而已。有時,一件表面看起來很吃虧的事,往往會變成對自己非常有利的事。
東漢時期,有一個名叫甄宇的官吏,時任太學博士。他為人忠厚,遇事謙讓。
有一次,皇上把一群外藩進貢的活羊賜給官員們,要他們每人得一只。負責分羊的官吏犯了愁:這群羊大小不一、肥瘦不均,怎么分群臣才沒有異議呢?
這時,大臣們紛紛獻計獻策。有人說:“把革全部殺掉吧,然后肥瘦搭配,人均一份。”也有人說:
“干脆抓鬮分羊,好不好全憑運氣。”
就在大家七嘴八舌爭論不休時,甄宇站出來了,他說:“這事很簡單,依我看,大家隨便牽一只羊走不就可以了嗎?”說著,他就牽了一只最瘦小的羊走了。
看到甄宇牽了最瘦小的羊走,其他的大臣也不好意思專牽最肥壯的羊,于是大家都揀最小的羊牽,很快,羊都被牽光了。每個人都沒有怨言。
后來,這事傳到了光武帝耳中,甄宇因此得到了“瘦羊博士”的美譽。不久,在群臣的推舉下,甄宇被朝廷提拔為太學博士院院長
從表面上看,甄宇牽走小羊吃了虧,但是,他得到了群臣的擁戴與皇上的器重,實際上是得了大便宜。故意吃虧不是虧,而是深謀遠慮后的精明之舉。
所謂“吃虧是福”,聰明的人往往能從吃虧中學到很多的智慧,一個人若能真正懂得“吃虧”中的利害關系,那么,他一定能在“吃虧”中獲得不小的“福分”。
然而,吃虧并不是人人都能夠輕易做得到的,畢竟任何一個人都不愿意自己的利益受到任何的損害。能夠去“吃虧”、愿意去“吃虧”的人往往是有著容忍雅量的人。
能吃虧,是寬容大度、忍辱負重、能屈能伸的象征。古時有一位名叫林退齋的尚書,他福德頗多,子孫滿堂。在他臨終的時候,子孫跪在他面前請求訓示,林退齋道:“沒有別的話,你們只要學會吃虧就行了。”
有人說,世界上有三種人一點不肯吃虧:一種人度量太小,吃了虧就想不開,茶不思飯不想,好像被剜了肉一樣;一種人火氣太大,吃了虧就要跳腳,輕則破口大罵,重則大打出手,把事情弄得不可收拾;還有一種人心眼太小,吃了虧就要睚眥必報,常常讓別人怨聲載道,讓自己因小失大。
事實上,如果你能夠平心靜氣地對待吃虧,表現出自己的度量,往往能夠獲得他人的青睞,獲得自己所需要的人脈資源,從而獲得人際交往與事業上的成功。
世界上沒有白吃的虧,有付出必然有回報,生活中如果過于斤斤計較,往往得不到他人的支持。當你放開度量,從長遠的角度思考問題,就會發現吃虧實際上是一種高收益的商業投入,吃虧就是福呀!
心靈悟語
世界上沒有白吃的虧,以長遠看,吃虧往往是一種性價比極高的商業投入。
P003-011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