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玉文化(簡體書)
商品資訊
系列名:“中華誦·經典誦讀行動”之文化常識系列
ISBN13:9787101084818
出版社:中華書局
作者:殷志強
出版日:2014/06/01
裝訂/頁數:平裝/182頁
規格:23.5cm*16.8cm (高/寬)
版次:一版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序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中華玉文化》從玉石的產生、發展脈絡述起,不僅講述了玉石的歷史知識,還將玉石折射出的不同時期的社會文化娓娓道來,妙趣橫生。《中華玉文化》旨在向讀者提供玉石的入門知識,閱讀本書,能感受古往今來數千年玉石文化濃厚的民族氣韻,體味當時的政治經濟狀況,提高文化素養和收藏水蘋,獲得登堂入室的階梯。
作者簡介
殷志強,南京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畢業,歷任南京博物院研究員、南京藝術學院教授,現任江蘇省政協副秘書長、民革江蘇省委副主委,兼任中華玉文化中心顧問、江蘇省館藏文物定級專家庫成員。長期從事中國傳統文化、中國玉器研究,擅長中國古玉鑒定,編著出版《翡翠》、《古玉至美》、《東周吳楚玉器》、《中國古代玉器》、《吳越文化》、《中國出土玉器全集.7》等專著,發表有關中國考古學、博物館學、中國玉器研究文章100多篇。
名人/編輯推薦
《中華玉文化》由殷志強、多麗梅著,系統地宣講與傳授中國玉和珠寶首飾的關系、珠寶玉石門類的歷史淵源和近現代科學理論、珠寶首飾在政治史論、社會禮俗、考古文博、地質礦產、創作設計以及經濟文化價值等方面的知識。
序
序:認識中國的標志
龔鵬程
(臺灣師范大學博士、著名文化學者、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
歐洲各地對中國的稱呼,基本上都是China(英語、德語、西班牙語、葡萄牙語、荷蘭語等),或為China之同源詞,如法語的Chine、意大利語的Cina,捷克語、斯洛伐克語的Cina等,還有希臘語的Kiva,匈牙利語的Kina等,這些詞的語源均與印度梵語的Shina或Cina相同,發音亦均與梵文的“支那”相近。印度人為何稱中國為支那,歷來相信其來源于蠶絲。證據是胝厘耶的《政事論》中有中國絲卷(KauseyamCinapattasca Cinabhumi jah)。Cinapatta原意是“中國所出用帶子捆扎的絲”。古代世界,只有中國人懂得繅絲制衣,故以蠶絲之國稱呼中國。
古希臘則稱中國為賽里斯(Seres)。這個字的發音或說是“絲”,或說是“蠶”。漢代收唇音尚未消失,說是“絲”,略嫌牽強,這個字或許也出自“綺”。最早提到賽里斯這個“綺”國的,是在公元前416年到公元前398年間擔任波斯宮廷醫生的希臘人泰西阿斯(:Ktesias)。其后,公元1世紀,羅馬作家普林尼《博物志》寫道:“賽里斯國以樹林中出產細絲著名,灰色的絲生在枝上,他們用水浸濕后,由婦女加以梳理,再織成文綺,由那里運銷世界各地。”同一時期,希臘航海家除了知道在印度北方有個賽里斯國外,從海上也可到產絲之國。《厄立特里海環航記》指出:“過克利斯國(馬來半島)時人支國(Thin)海便到了終點。有都城叫支那(Thinae),尚在內地,遠處北方。”賽里斯或支國,是同一個地方,不過通往的道路和方向不同罷了。
不管支那或賽里斯,似乎都與蠶絲有關。但近代另有一說,以為支那之名不源于蠶絲,而源于茶。由于中國各地方言對“茶”的發音不盡相同,中國向世界各國傳播茶文化時的叫法也不同,大抵有兩種。較早從中國傳人茶的國家依照漢語比較普遍的發音把茶稱為“cha”,或類似的發音,如阿拉伯、土耳其、印度、俄羅斯及其附近的斯拉夫各國,以及比較早和阿拉伯接觸的希臘和葡萄牙。俄語和印度語更叫茶葉(□、chai)。而這兩種發音,似乎也都與支那音近。
絲與茶,就是世界認識中國的標志了。
我們中國人自己,如果要談中國是什么,往往講不清楚,又是地大物博,又是歷史悠久,又是儒道佛,云山霧罩,一套又一套。殊不知老外對這些根本搞不明白。他們對中國之認識,大抵即從那光潔滑韌的絲綢和甘釅清冽的茶里來。撫摸著絲、品著茶,自然對中國就有了一份敬意:能生產這樣好東西的國度呀,那該是什么好地方!
茶與絲之外,還足以代表中國的,當是飲食文化和玉文化吧。飲食文化,蒸煮炒炸,許多技藝是迄今世上其他民族仍未掌握的,相關之文化也是其他民族辨識我們最重要的指標。飲食中的酒文化,也與其他民族不同,獨樹一幟。其中的蒸餾白酒,我以為即由中國道士煉丹時創造,與歐洲及阿拉伯之蒸餾法不同。它和酒曲之發明、運用,乃我國對世界酒文化之兩大貢獻。至于玉,更是中國審美文化之代表,人們不僅喜歡藏玉、佩玉、賞玉,更要用玉禮敬天地鬼神。一切優秀的人物形象、德行,均以玉來形容,玉也是最高的審美標準。例如瓷,瓷器在許多場合也被視為中國的象征,然而瓷之品味其實就是仿擬玉的。陸羽《茶經》曾評論邢瓷越瓷之優劣,第一條就說“邢瓷類銀,越瓷類玉,邢不如越一也”,可見一斑。故玉與酒、飲食文化,和絲茶一樣,都是最能體現中國文化特質,足以為中國之象征的。
中華書局出版的這一系列書,據主事者言,除講這幾件事外,亦延及服飾、瓷器、陶器、家具、建筑等物質小道,科舉、禮儀、民俗、宗法、書法、音樂、體育、天文等精神諸端也在籌劃之列。凡此種種,非經國之大業、儒道佛之妙義,然而中國文化之精要,正藏于其中,值得細細體會。
龔鵬程
(臺灣師范大學博士、著名文化學者、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
歐洲各地對中國的稱呼,基本上都是China(英語、德語、西班牙語、葡萄牙語、荷蘭語等),或為China之同源詞,如法語的Chine、意大利語的Cina,捷克語、斯洛伐克語的Cina等,還有希臘語的Kiva,匈牙利語的Kina等,這些詞的語源均與印度梵語的Shina或Cina相同,發音亦均與梵文的“支那”相近。印度人為何稱中國為支那,歷來相信其來源于蠶絲。證據是胝厘耶的《政事論》中有中國絲卷(KauseyamCinapattasca Cinabhumi jah)。Cinapatta原意是“中國所出用帶子捆扎的絲”。古代世界,只有中國人懂得繅絲制衣,故以蠶絲之國稱呼中國。
古希臘則稱中國為賽里斯(Seres)。這個字的發音或說是“絲”,或說是“蠶”。漢代收唇音尚未消失,說是“絲”,略嫌牽強,這個字或許也出自“綺”。最早提到賽里斯這個“綺”國的,是在公元前416年到公元前398年間擔任波斯宮廷醫生的希臘人泰西阿斯(:Ktesias)。其后,公元1世紀,羅馬作家普林尼《博物志》寫道:“賽里斯國以樹林中出產細絲著名,灰色的絲生在枝上,他們用水浸濕后,由婦女加以梳理,再織成文綺,由那里運銷世界各地。”同一時期,希臘航海家除了知道在印度北方有個賽里斯國外,從海上也可到產絲之國。《厄立特里海環航記》指出:“過克利斯國(馬來半島)時人支國(Thin)海便到了終點。有都城叫支那(Thinae),尚在內地,遠處北方。”賽里斯或支國,是同一個地方,不過通往的道路和方向不同罷了。
不管支那或賽里斯,似乎都與蠶絲有關。但近代另有一說,以為支那之名不源于蠶絲,而源于茶。由于中國各地方言對“茶”的發音不盡相同,中國向世界各國傳播茶文化時的叫法也不同,大抵有兩種。較早從中國傳人茶的國家依照漢語比較普遍的發音把茶稱為“cha”,或類似的發音,如阿拉伯、土耳其、印度、俄羅斯及其附近的斯拉夫各國,以及比較早和阿拉伯接觸的希臘和葡萄牙。俄語和印度語更叫茶葉(□、chai)。而這兩種發音,似乎也都與支那音近。
絲與茶,就是世界認識中國的標志了。
我們中國人自己,如果要談中國是什么,往往講不清楚,又是地大物博,又是歷史悠久,又是儒道佛,云山霧罩,一套又一套。殊不知老外對這些根本搞不明白。他們對中國之認識,大抵即從那光潔滑韌的絲綢和甘釅清冽的茶里來。撫摸著絲、品著茶,自然對中國就有了一份敬意:能生產這樣好東西的國度呀,那該是什么好地方!
茶與絲之外,還足以代表中國的,當是飲食文化和玉文化吧。飲食文化,蒸煮炒炸,許多技藝是迄今世上其他民族仍未掌握的,相關之文化也是其他民族辨識我們最重要的指標。飲食中的酒文化,也與其他民族不同,獨樹一幟。其中的蒸餾白酒,我以為即由中國道士煉丹時創造,與歐洲及阿拉伯之蒸餾法不同。它和酒曲之發明、運用,乃我國對世界酒文化之兩大貢獻。至于玉,更是中國審美文化之代表,人們不僅喜歡藏玉、佩玉、賞玉,更要用玉禮敬天地鬼神。一切優秀的人物形象、德行,均以玉來形容,玉也是最高的審美標準。例如瓷,瓷器在許多場合也被視為中國的象征,然而瓷之品味其實就是仿擬玉的。陸羽《茶經》曾評論邢瓷越瓷之優劣,第一條就說“邢瓷類銀,越瓷類玉,邢不如越一也”,可見一斑。故玉與酒、飲食文化,和絲茶一樣,都是最能體現中國文化特質,足以為中國之象征的。
中華書局出版的這一系列書,據主事者言,除講這幾件事外,亦延及服飾、瓷器、陶器、家具、建筑等物質小道,科舉、禮儀、民俗、宗法、書法、音樂、體育、天文等精神諸端也在籌劃之列。凡此種種,非經國之大業、儒道佛之妙義,然而中國文化之精要,正藏于其中,值得細細體會。
目次
(1949-1991)中華書局圖書(1949-1991)¥25.40(8.0折)中華書局創辦於1912年,原是一個綜合性出版社,從1985年起成為整理出版中國古籍專業出版社。在中華書局成立九十周年之際,我們特重印這本《中華書局圖書(1949:1911)》,以志紀念。 《中華書局圖...守正出新:中華書局守正出新:中華書局¥37.10(7.8折)《守正出新:中華書局》圍繞中華書局品牌建設與創新這一核心,收錄了改革開放三十年來中華書局出版的古籍、學術及大眾普及類精品著作的書評、編撰體會,以及具有代表性的作者和編輯的回憶與訪談文章,...玉道:精神見於山川傳統辨玉方法以德辨玉重倫理以色辨玉重美感以質辨玉重價值以器辨玉重用途寶玉同稱顯價值礦物學上的玉軟玉與硬玉閃石玉昆侖玉的歷史與現狀昆玉傳說昆侖多玉和田玉聞名的歷史真相玉中之王文化使者岫岩玉的本質古玉新識主要種類玉器鑒別臺灣寶玉風采多彩的玉石綺麗的珊瑚翡翠的身世色質至上後來居上雲玉真翠器道:厚德載物“六器”與“六瑞”祭玉“六器”禮玉“六瑞”敬天法祖的玉璧何謂玉璧玉璧的功能祭地祈神的玉琮別樣的類型特殊的功用神秘莫測的玉璋形體碩大用途成謎虎虎生威的玉琥從玉虎至玉琥由玉琥到玉符君子雜佩的面目名稱由來使用例證貴族組佩的結構新款式新佩法玉具劍飾的構成特別的形式精美的紋樣楚楚動人的玉帶靈活的玉帶定制的玉帶真憑實據的印璽規范的玉官璽多樣的玉私印別樣的元押印驅邪護靈喪葬玉形象的面冪玉成套的衣棺玉講究的竅塞玉生動的玲握玉藝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簡易的工具剖玉工具鑽孔工具琢紋工具玉作凳規范的流程相玉論藝構圖成形雕刻成器拋光至美特殊的技法玉盡其材法小中求大法多變的形態玲瓏的形體剔透的飾面多變的線條關鍵的點穴治玉的思想瑕不掩瑜瑜不掩瑕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巧色玉雕雕琢技藝藝術特性乾隆玉雕乾隆愛玉成癮乾隆玉雕特色陸子岡玉子岡其入藝術風格子岡玉牌金鑲玉金鑲玉玉鑲金金玉觀文道:君子比德于玉中國玉的歷史地位悠久的歷史廣泛的用途精神的載體華夏玉龍文化文明起源的標誌帝王帝國的象徵祈福兆吉的神物太極圖形玉器圖形精美絕倫內涵豐富神秘中國玉器的價值歷史價值文化價值科技價值藝術價值收藏價值財富價值中國玉器的海外傳播收藏眾多研究精深市場受寵慧眼識玉辨真偽辨玉故事辨偽方法
書摘/試閱
傳統辨玉方法
在中國古代文化藝術的百花園中,玉器的歷史之長、材質之富、品質之佳、雕刻之精、形態之豐、用途之廣,令其他文化藝術難以與之媲美。古今中外研究專家、收藏家、鑒賞家說玉道器各有側重,或重玉材之美,或重形態之美,或重用途之妙,或重雕刻技藝及玉德含義,形成了辨玉方法、玉器稱呼的多樣化,以玉單稱有之,以玉寶合稱有之,以玉器并稱有之。
以德辨玉重倫理
中國玉器八千年經久不衰,發展為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國藝術。中國人將玉德比擬人的道德品行,將玉人格化,以此作為評價、判斷一個人行為善惡、品德高低的標準。能將玉從石頭中分辨出來,是普通的平民工匠;而能將玉從理論上加以道德闡述的,則是儒家學者,玉德一直影響著中國玉器數千年的發展。玉不隱所短,表里如一,象征人光明磊落;玉絢麗俏美,象征人追求美好生活;玉數千年不朽,象征人有堅定的信念、理想和目標。總之,人的意志、品行,均可用玉來比喻。
最早從理論上對玉加以德性闡述的應推東周時期的孔子。《禮記》中子貢問于孔子的一段話,記載了孔子論述玉十一德性的理論:
子貢問于孔子日:“敢問君子貴玉而賤珉者,何也?為玉之寡而珉多歟?”孔子日:“非為珉之多故賤之也,玉之寡故貴之也。夫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溫潤而澤,仁也;縝密以栗,知也;廉而不劌,義也;垂之如墜,禮也;叩之其聲清越以長,其終詘然,樂也;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孚尹旁達,信也;氣如白虹,天也;精神見于山川,地也;圭璋特達,德也;天下莫不貴者,道也。詩云:‘言念君子,溫其如玉。’故君子貴之也。”
從這段文字和《詩經》等早期文學作品看,早在孔子之前,就有君子比德于玉的風尚,從近年考古出土的大量組玉佩等玉器資料觀察,至遲在商周時期,玉德觀念已經形成。孑L子審時度勢,總結當時諸侯國貴族用玉的實際情形,把握玉的特性,將其上升為士大夫的道德規范,提出了“君子比德于玉”、“瑕不掩瑜,瑜不掩瑕”、“精神見于山川”等君子貴玉思想,將玉的特性歸納為仁、知、義、禮、樂、忠、信、天、地、德、道十一德性,實際上是儒家道德規范大全。
至東漢時期,許慎在編著《說文解字》時,對東周時期諸家的玉德學說作出了精辟的概括和科學的解釋,將玉歸納為五德:“玉,石之美者,有五德,潤澤而溫,仁之方也;角思理自外,可以知中,義之方也;其聲舒揚,專以遠聞,智之方也;不撓而折,勇之方也;銳廉而不忮,潔之方也。”許慎概括的玉之“五德”,實際上指的是玉的色澤、紋理、質地、硬度、韌性五個特性。
玉的十一德、五德觀念,還反映在漢語詞匯中,玉立、玉折、玉碎、玉言等詞語,都以玉的特性比喻人的德行涵養。“君子無故,玉不去身”,佩玉成為士大夫有道德、有修養的表征。
那么,玉德究竟指的是什么?地質學家章鴻釗在《石雅》一書中說:“古人辨玉,首德而次符。”儒家的玉德觀念、辨玉標準是從玉的自然屬性上升到儒家行為規范的道德觀念、道德標準。“德”實際指的是玉的質地及品性,“符”指的是玉的色澤。“首德次符”,就是辨玉時把玉質放在第一位,其次才是玉的色澤;而“首符次德”,則是指識玉時色澤比質地更重要。 以色辨玉重美感
在科學技術不發達的古代,從石頭中將美玉分辨出來,確實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只能憑據經驗,以直覺、直觀為基礎,以多數人的喜好為依據。玉之美最直觀的呈現,是玉石五彩繽紛色澤的外觀,所以,玉色的艷淡就成為辨別玉石優劣的重要標準。
《石雅》中指出:“古人辨石,所重在色而不在質。其色相似者,其名恒相襲。”同時又說:“每遇寶石,輒以色別。”以色辨玉寶石,成為玉寶石分類、分級的重要依據。至今礦物學界、工藝界,仍使用紅寶石、綠寶石、藍寶石、白玉、黃玉、青玉、碧玉、墨玉、銀晶、茶晶等名稱,這就是以色辨玉識寶。
鑒賞家也十分重視玉的色澤,按照色澤對玉進行分類定名,曾有玉“十三彩”的說法,還有玉之“九原色”之說,有元(玄)如澄水的瑿,有藍如靛沫的碧,亦有綠如翠羽的琥、黃如蒸栗的坩、赤如丹砂的瓊、白如割肪的瑳等,這些均是以色定玉名。
從玉色上也能分辨出玉石的優劣。《古玩指南》的作者趙汝珍在綜述前人玉色理論的基礎上,指出玉以白色為上,白如酥的玉最珍貴。黃玉和碧玉亦貴,黃玉如新剝熟栗色者為貴,謂之“甘黃玉”;碧玉,其色深青如藍靛者為貴,王心瑤在《玉紀補》中說:“碧玉中每有黑星又有非青非綠如敗菜葉者,謂之菜玉,玉之最下品也。”在清代,玉寶石白者以羊脂玉為尊,綠者以翡翠為貴,紅者以紅珊瑚為美,藍者以青金石為佳。這是以色澤劃分玉寶石的等級。
在古代,不同色澤的玉琢成不同的玉器,有不同的用途。《周禮》載:“以玉作六器,以禮天地四方,以蒼璧禮天,以黃琮禮地,以青圭禮東方,以赤璋禮南方,以白琥禮西方,以玄璜禮北方。”清代《會典圖考》也載:“皇帝朝珠雜飾,惟天壇用青金石,地壇用蜜珀,日壇用珊瑚,月壇用綠松石。”上述所載都是選擇與天地、日月、東西南北色澤相近的玉石,用以祭祀與佩戴。
以質辨玉重價值
大自然中玉寶石硬度、色澤、透明度與光澤度的不同,均與材質有關。由于材質的不同,玉寶石的價格亦有天淵之別。以科學方法從材質上對玉寶石進行辨別,則是近一兩百年的事。自1863年法國礦物學家德穆爾對來自中國的玉器進行了礦物學分析以來,地質學家一直注重對玉石質地的分析與研究,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不僅搞清了玉石的種類與特性,而且還基本摸清了主要玉器的原料產地,同時對一些重要玉石的開采使用情況也有了一定了解。
新石器時代的玉器制作,大部分就地取材。紅山文化玉器廣泛使用岫巖玉,良渚文化玉器主要取材于江蘇茅山山脈及浙江天目山脈,目前已經在江蘇溧陽市小梅嶺等地發現的透閃石軟玉礦,其礦物結構、礦物成分與良渚文化玉器幾乎完全一致。
新疆和田玉在新石器時代已被利用,商代可能已經形成規模采掘。1976年河南安陽殷墟婦好墓出土的怪玉鳥、玉羊頭經礦物學鑒定為和田羊脂白玉。先秦時期關于玉德的儒家學說,都是以和田玉為依據的,這從另一側面反映了和田玉在當時已相當流行。秦漢以后,新疆和田玉成為中國玉雕工藝的主要材料,成為皇室玉雕業的當家玉。
P3-6
在中國古代文化藝術的百花園中,玉器的歷史之長、材質之富、品質之佳、雕刻之精、形態之豐、用途之廣,令其他文化藝術難以與之媲美。古今中外研究專家、收藏家、鑒賞家說玉道器各有側重,或重玉材之美,或重形態之美,或重用途之妙,或重雕刻技藝及玉德含義,形成了辨玉方法、玉器稱呼的多樣化,以玉單稱有之,以玉寶合稱有之,以玉器并稱有之。
以德辨玉重倫理
中國玉器八千年經久不衰,發展為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國藝術。中國人將玉德比擬人的道德品行,將玉人格化,以此作為評價、判斷一個人行為善惡、品德高低的標準。能將玉從石頭中分辨出來,是普通的平民工匠;而能將玉從理論上加以道德闡述的,則是儒家學者,玉德一直影響著中國玉器數千年的發展。玉不隱所短,表里如一,象征人光明磊落;玉絢麗俏美,象征人追求美好生活;玉數千年不朽,象征人有堅定的信念、理想和目標。總之,人的意志、品行,均可用玉來比喻。
最早從理論上對玉加以德性闡述的應推東周時期的孔子。《禮記》中子貢問于孔子的一段話,記載了孔子論述玉十一德性的理論:
子貢問于孔子日:“敢問君子貴玉而賤珉者,何也?為玉之寡而珉多歟?”孔子日:“非為珉之多故賤之也,玉之寡故貴之也。夫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溫潤而澤,仁也;縝密以栗,知也;廉而不劌,義也;垂之如墜,禮也;叩之其聲清越以長,其終詘然,樂也;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孚尹旁達,信也;氣如白虹,天也;精神見于山川,地也;圭璋特達,德也;天下莫不貴者,道也。詩云:‘言念君子,溫其如玉。’故君子貴之也。”
從這段文字和《詩經》等早期文學作品看,早在孔子之前,就有君子比德于玉的風尚,從近年考古出土的大量組玉佩等玉器資料觀察,至遲在商周時期,玉德觀念已經形成。孑L子審時度勢,總結當時諸侯國貴族用玉的實際情形,把握玉的特性,將其上升為士大夫的道德規范,提出了“君子比德于玉”、“瑕不掩瑜,瑜不掩瑕”、“精神見于山川”等君子貴玉思想,將玉的特性歸納為仁、知、義、禮、樂、忠、信、天、地、德、道十一德性,實際上是儒家道德規范大全。
至東漢時期,許慎在編著《說文解字》時,對東周時期諸家的玉德學說作出了精辟的概括和科學的解釋,將玉歸納為五德:“玉,石之美者,有五德,潤澤而溫,仁之方也;角思理自外,可以知中,義之方也;其聲舒揚,專以遠聞,智之方也;不撓而折,勇之方也;銳廉而不忮,潔之方也。”許慎概括的玉之“五德”,實際上指的是玉的色澤、紋理、質地、硬度、韌性五個特性。
玉的十一德、五德觀念,還反映在漢語詞匯中,玉立、玉折、玉碎、玉言等詞語,都以玉的特性比喻人的德行涵養。“君子無故,玉不去身”,佩玉成為士大夫有道德、有修養的表征。
那么,玉德究竟指的是什么?地質學家章鴻釗在《石雅》一書中說:“古人辨玉,首德而次符。”儒家的玉德觀念、辨玉標準是從玉的自然屬性上升到儒家行為規范的道德觀念、道德標準。“德”實際指的是玉的質地及品性,“符”指的是玉的色澤。“首德次符”,就是辨玉時把玉質放在第一位,其次才是玉的色澤;而“首符次德”,則是指識玉時色澤比質地更重要。 以色辨玉重美感
在科學技術不發達的古代,從石頭中將美玉分辨出來,確實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只能憑據經驗,以直覺、直觀為基礎,以多數人的喜好為依據。玉之美最直觀的呈現,是玉石五彩繽紛色澤的外觀,所以,玉色的艷淡就成為辨別玉石優劣的重要標準。
《石雅》中指出:“古人辨石,所重在色而不在質。其色相似者,其名恒相襲。”同時又說:“每遇寶石,輒以色別。”以色辨玉寶石,成為玉寶石分類、分級的重要依據。至今礦物學界、工藝界,仍使用紅寶石、綠寶石、藍寶石、白玉、黃玉、青玉、碧玉、墨玉、銀晶、茶晶等名稱,這就是以色辨玉識寶。
鑒賞家也十分重視玉的色澤,按照色澤對玉進行分類定名,曾有玉“十三彩”的說法,還有玉之“九原色”之說,有元(玄)如澄水的瑿,有藍如靛沫的碧,亦有綠如翠羽的琥、黃如蒸栗的坩、赤如丹砂的瓊、白如割肪的瑳等,這些均是以色定玉名。
從玉色上也能分辨出玉石的優劣。《古玩指南》的作者趙汝珍在綜述前人玉色理論的基礎上,指出玉以白色為上,白如酥的玉最珍貴。黃玉和碧玉亦貴,黃玉如新剝熟栗色者為貴,謂之“甘黃玉”;碧玉,其色深青如藍靛者為貴,王心瑤在《玉紀補》中說:“碧玉中每有黑星又有非青非綠如敗菜葉者,謂之菜玉,玉之最下品也。”在清代,玉寶石白者以羊脂玉為尊,綠者以翡翠為貴,紅者以紅珊瑚為美,藍者以青金石為佳。這是以色澤劃分玉寶石的等級。
在古代,不同色澤的玉琢成不同的玉器,有不同的用途。《周禮》載:“以玉作六器,以禮天地四方,以蒼璧禮天,以黃琮禮地,以青圭禮東方,以赤璋禮南方,以白琥禮西方,以玄璜禮北方。”清代《會典圖考》也載:“皇帝朝珠雜飾,惟天壇用青金石,地壇用蜜珀,日壇用珊瑚,月壇用綠松石。”上述所載都是選擇與天地、日月、東西南北色澤相近的玉石,用以祭祀與佩戴。
以質辨玉重價值
大自然中玉寶石硬度、色澤、透明度與光澤度的不同,均與材質有關。由于材質的不同,玉寶石的價格亦有天淵之別。以科學方法從材質上對玉寶石進行辨別,則是近一兩百年的事。自1863年法國礦物學家德穆爾對來自中國的玉器進行了礦物學分析以來,地質學家一直注重對玉石質地的分析與研究,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不僅搞清了玉石的種類與特性,而且還基本摸清了主要玉器的原料產地,同時對一些重要玉石的開采使用情況也有了一定了解。
新石器時代的玉器制作,大部分就地取材。紅山文化玉器廣泛使用岫巖玉,良渚文化玉器主要取材于江蘇茅山山脈及浙江天目山脈,目前已經在江蘇溧陽市小梅嶺等地發現的透閃石軟玉礦,其礦物結構、礦物成分與良渚文化玉器幾乎完全一致。
新疆和田玉在新石器時代已被利用,商代可能已經形成規模采掘。1976年河南安陽殷墟婦好墓出土的怪玉鳥、玉羊頭經礦物學鑒定為和田羊脂白玉。先秦時期關于玉德的儒家學說,都是以和田玉為依據的,這從另一側面反映了和田玉在當時已相當流行。秦漢以后,新疆和田玉成為中國玉雕工藝的主要材料,成為皇室玉雕業的當家玉。
P3-6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