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過動兒:幫助ADHD孩子快樂成長
商品資訊
系列名:Mental Health
ISBN13:9789866112805
出版社:心靈工坊文化
作者:高淑芬
出版日:2013/08/23
裝訂/頁數:平裝/168頁
規格:21cm*15cm (高/寬)
重量:242克
版次:初版
適性閱讀分級:648【十年級】
商品簡介
家有過動兒,父母就有一籮筐的憂慮與擔心:
* 過動症是遺傳而來的嗎?治得好嗎?
* 孩子總是動個不停,無法專心做好一件事,該怎麼辦?
* 長期服用藥物會影響孩子的發育和健康嗎?
高淑芬醫師將她二十多年的臨床經驗及研究資料,轉化成淺顯易懂的文字,幫助父母了解過動兒的行為模式,深入淺出地敘述行為治療與藥物治療的重點,並搭配插畫、圖表、過動症小常識等貼心設計,宛若醫師就在你面前,娓娓為你解答心中困惑。
書中並提供教室輔導四大方法、五大訣竅,以及家庭教育十五招,父母、老師都可靈活應用,
放鬆心情,帶著最大的愛心耐心,幫助孩子一步步改善行為模式、學習社交技巧。
希望透過本書的說明,讓社會大眾對ADHD孩子有更多了解,以正向態度幫助他們,讓他們可以好好學習,快樂成長,活出屬於自己的美好天賦。
本書特色
◎臺大醫院精神部主治醫師的專業權威,提供正確的相關知識,減輕家屬及老師的擔心疑慮,以正確而溫和的方式幫助孩子。
◎以深入淺出方式,針對家長及老師的常見疑惑,完整加以解說。宛若醫師親自在你面前,娓娓為你解惑,是實用可親的居家必備健康叢書。
◎全書近五萬字,讀來輕鬆無負擔,搭配清晰的插畫、簡易的圖表、過動症小常識、醫師小叮嚀,不論家長或孩子自身,都可輕易閱讀。
◎書中提供教室輔導四大方法、五大訣竅及家庭教育十四招,讓讀者一目了然,靈活應用。
作者簡介
1962年生,臺北市人,美國耶魯大學哲學博士。在臺大醫院完成實習醫師及精神科住院醫師訓練,目前為臺大醫院精神醫學部主治醫師/主任,臺大醫學院精神科、臨床醫學研究所、腦與心智科學研究所、職能治療學系暨研究所、臺灣大學心理系暨研究所、公共衛生學院,及流行病學預防醫學研究所教授,並擔任衛生署及教育部多個委員會委員,和精神醫學相關學會理監事或委員。
高淑芬熱愛兒童青少年精神醫療的臨床及教學,對於提升父母及老師的教養知能不遺餘力,也是國內外知名的注意力不足過動症、自閉症、睡眠及藥物流行病學的研究學者,已發表上百篇國際學術論文,數十次受邀國際學術研討會專題演講,其研究團隊已在數百個國際會議場合發表研究成果,同時擔任數個國際學術團體理事或委員及學術期刊的編輯委員及審核者。目前正在執行自閉症及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臨床、行為、神經心理學、神經生理學、腦神經影像學及基因學研究,期待找到這兩個疾病的致病因子及機制,以發展有效的治療模式。
序
自序
不再徬徨無助
高淑芬
回想在第二年住院醫師兒心訓練時期(1990年), 我第一次接觸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的男孩,現在都已經三十歲了。我還記得當時的他老是坐不住,站著時全身不停扭動,有時發呆,有時玩弄橡皮擦、抓衣服,有時看弟弟在玩什麼、跑過去碰一下弟弟馬上被叫回來,試著寫名字,可還沒寫完就跑到兒心舊籃球場,由窗戶爬進診間??他的過動、分心和不能等待,讓我記憶猶新。
除了見識到他無法控制、力不從心,成為眾矢之的,也看到他父母的疲憊無奈。做事一向循規蹈矩的我和乖乖牌的手足一起長大,從小就在女生班就讀、直到醫學系,那天我終於見識到,原來專心、坐好、耐心對某些孩子是這麼困難,而他們的父母是那麼的無助,那一刻我便決心專攻過動兒領域了。
1998年赴耶魯留學之前,雖然已經有許多臨床治療ADHD孩子的經驗,但是國內對ADHD的診斷多有質疑, 父母、老師及社會大眾對這些孩子也有許多誤解。我讀了數百篇的學術論文,深深相信ADHD是可以在臨床上診斷出來的。
我帶著兩個孩子到耶魯攻讀博士學位時,研究主題即是多種族的ADHD長期追蹤研究,因而親炙歐美學者整體且多層面地研究ADHD,深感他們的臨床評估和治療模式是值得效法的。三年內獲得博士學位、滿載而歸之後,我開始建立多種評估工具,包括問卷、量表、劍橋神經心理學電腦測驗和時間知覺測驗等,不僅用於ADHD個案及家族研究,也用於臨床評估,並檢測各種治療模式的療效。後來ADHD量表已廣為國內各學校、診療機構及社區使用,對篩選、輔助評估及療效參考有不少貢獻。
這十年來,我積極進行ADHD及家族的臨床、行為、神經心理學、腦影像及基因學研究,將研究資源及成果融入臨床診療,讓ADHD患者獲得完整的評估及多面向的治療。已發表超過五十多篇國際期刊論文,到過多國演講, 但是因為忙碌的臨床、教學、研究及行政工作,撰寫一本以一般大眾為主要讀者群的ADHD專書的心願一直延滯著。這次由於臺大精神學醫學部全體主治醫師和心靈工作坊計畫合作出版一系列的大眾精神保健叢書,身為主任的責任感,迫使我這本《家有過動兒》必須如期付梓,竟也就完成了我多年心願。
為什麼一直想撰寫一本一般讀者可閱讀的ADHD書籍呢?理由是,我看過數千名ADHD患者,雖然每個人及家庭都有不同的表現及問題,但是有許多共同的特徵和困難,處理的方式及建議即使不盡相同,原則和方法多有雷同,再加上國內健保制度遂行之後,常不容許醫師提供足夠的診療諮商時間,要讓父母和老師在有限的診療時間了解及學會有效的親子溝通和行為處理技巧,一本隨手可得隨時可讀的大眾書籍絕對是不可或缺的。
此外,由於網路發達、言論自由,時有不正確、誤導ADHD成因及診斷的評論,甚至抨擊具有實證的治療方式,造成患者、家屬及治療者的困擾,診間有限的治療時間難以恰當得宜的使用,一天工作超過十六個小時的我,也無力無心去回應這些文章和報導,在在更堅定我寫書的決心,以提供正確的ADHD知識及治療」。相信針對所有的迷思和問題,應該都可以在這本書找到答案。
這本書包括四大部分:一、認識ADHD,二、ADHD 的診斷及成因,三、ADHD的藥物治療,四、ADHD的行為治療。撰寫方式是以我過去針對父母、老師及青少年患者的四次大眾演講為基礎,再加上長期的臨床經驗和本土研究結果。
若要問這本書和坊間ADHD的翻譯書有何不同?可以說,這本書就像我給父母或患者在診間數小時至數十小時的諮詢,讓他們知道什麼是ADHD,孩子在身心層面、多情境下的表現為何?為什麼孩子是ADHD?我怎麼診斷的?不管孩子只是有些症狀或嚴重到符合診斷時,父母及老師該如何以行為治療改善他們的行為?而當診斷確定了,在家中、學校人際學習已造成明顯障礙時,何時需要開始接受藥物治療?如何預防和處理可能的副作用?
有了這本書,就好像讀者可以隨時找到高醫師解答困惑,不必等待冗長的門診,不需要徬徨無助,不必漫無目的地尋找網路文章,不再找不到人訴苦。
二十多年來,我從患者及父母學到很多,是你們教我什麼是無條件的愛與包容,什麼是有責任的管教和溝通。無數的孩子和父母在我面前哭泣,也有不少人因等門診太久不耐煩,指責我,抱怨我偏心給前一個孩子較多時間,不論多晚、多忙我都盡我所能把時間給你們,因為你們已成為我生命中重要的一部份,讓你們發揮潛能,健康快樂的成長已經是我的使命了。
而在我的體力和時間愈來愈有限的現況下,我深深感到無法滿足患者及家屬渴望延長診療的需要,很高興,經過一年多的努力,這本書終於完成了,我相信它可以部分解決目前兒童精神或心智科診療ADHD患者的困境。這本淺顯易懂、不失專業的ADHD自助助人書籍,一定可以為父母、老師、助人工作者等帶來最大助益,協助家有過動兒的父母成為得心應手、快樂的稱職父母,過動兒也可以在愛與了解的環境下成長、自由揮灑。
最後,我要感謝ADHD患者和所有的父母!我從你們身上學到愛與尊重,也謝謝你們激發了我的研究熱誠,讓臺灣的ADHD研究在國際學術舞臺占有一席之地。
目次
9 【主編序】 本土專業書籍的新里程
王浩威、陳錫中
13 【自序】 不再徬徨無助 高淑芬
21 【前言】 挫折的孩子,失落的父母
29 【第一章】 認識注意力不足過動症
32 什麼是ADHD?
41 ADHD兒童的成長歷程
58 ADHD孩子的優勢
62 【第二章】 ADHD的診斷與成因
64 國際診斷準則
68 診斷流程
76 致病成因
81 ADHD的共病及鑑別診斷
87 【第三章】 ADHD的藥物治療
90 藥物對大腦區域的影響
93 ADHD的主要用藥
97 短效藥與長效藥的優缺點
102 如何處理藥物的副作用?
111 【第四章】 ADHD的行為治療
114 課堂上的行為治療
121 家中的行為治療
149 【結語】 應允真愛
150 【附錄一】 ADHD的腦功能及基因研究
162 【附錄二】 延伸閱讀
書摘/試閱
ADHD的行為治療
「行為治療」簡單來說,就是利用「刺激—反應」的原理,以外在的具體增強物,如酬賞、獎品的給予;或內在的情感增強物,如讚美、榮譽感等,雙管齊下,增強孩子的合宜行為,修正不恰當的行為反應。
另外,還有「認知行為治療」,是以改變認知的方式,讓孩子們學會以不同的、新的正向想法,來取代原先錯誤的、舊有的負面想法。當孩子的觀念和態度重新建立之後,就比較願意以正確態度去克服困難、面對挑戰。認知行為治療可以幫助孩子學會自我調整、增強解決問題的能力、能彈性去處理憤怒與挫折感。
研究發現,行為治療搭配藥物治療的效果最好。藥物從生理上提升孩子的穩定性、專注力、自我控制、認知思考能力、減少衝動,讓父母和師長可以更順利展開行為治療的訓練。
醫院、學校與家庭,是ADHD治療金三角。醫師給予確實的診斷與專業治療;學校師長給予支持和耐心、一視同仁的教育,不讓孩子被貼標籤,懼怕上學;父母接續醫療與學校的訓練,在家中運用行為治療理論教養孩子。只要三方通力合作,ADHD孩子也能跟一般人一樣,擁有健康快樂的成長經驗。
家中的行為治療
家庭是ADHD孩子最重要的行為治療場域,更是支撐他們好好長大的關鍵。父母的支持,能幫助孩子有勇氣面對困難,度過辛苦的學習過程。
我診療過數千名ADHD孩子,所以對於家長們的心情有很多感慨與體悟。身為父母,全心全意愛孩子是最基本的態度,一定要打從心底認定:「我無條件愛我的孩子, 如果連我都不願意幫助他,還有誰能幫他?我絕對不會放棄他,也不會放棄希望。我願意陪孩子一起努力!」
許多父母在孩子確診後,難過又無措,我總是安慰並提醒他們:「我們並不是因為孩子很棒才愛他,就算孩子不完美,他永遠都是我們的孩子。一旦決定生養,就是一種承諾,無論孩子是什麼模樣,我們都要愛他,陪伴他面對所有困難,不要讓他孤單無助。更何況,ADHD是可以治療和改善的疾病,父母千萬不要失去信心。」
ADHD孩子無論在學校、社會,都是弱勢的一群, 很容易被誤會和排擠,回家又很容易犯錯挨罵,他們也很想要有好表現,也很想得到讚美,但卻得比一般孩子付出更多的努力;他們常常失敗,長期缺乏肯定和成就感,很容易因為情緒壓力而引發其他的身心疾病,例如憂鬱症或焦慮症。
所以父母對待ADHD孩子要更有耐心,不要隨便拿他們跟其他孩子比較,更不要在孩子犯錯時脫口說出:「你再這樣,我就不喜歡你、不要你了!」那只會加深孩子心中的挫折和傷痕。唯有讓他們在充滿安全感和接納的環境下長大,他們才能夠好好接受治療。
有些父母回家之後,把我對他們的規勸「背」給孩子聽,嘴上掛著:「高醫師說你要如何如何??,我也會盡量支持你。」事實上,光是用「背」的沒有用,要用愛, 才能讓這些話語復活。跟孩子相處,不是用教條,也不是套理論,孩子們很敏感,可以感受到父母是否真心相信他們,是真正的愛還是言語上的敷衍。父母必須審視自己的狀態,隨時提醒自己,回到愛的初衷,才能夠陪伴孩子走這段長路。
當然,這一切並不容易。ADHD孩子特別容易製造麻煩,讓父母生氣又煩惱。根據多年的門診經驗,我整理出一些親子相處之道,希望幫助父母更瞭解孩子,能夠順利在家裡施以行為治療訓練。
同理孩子面對日常小事時的艱難
不要輕易去責怪孩子,要明白「日常小事」對他們有多麼不容易。我看孩子這麼努力,心裡總是很不捨:「對我們來說如此簡單的事情,為什麼在他們身上卻是這麼的困難?」
以寫功課來說,父母傷透腦筋,又氣又急:「為什麼就不能專心快點寫完,非要拖拖拉拉!」如果仔細觀察他們寫功課的狀態,才會明白,光是乖乖安靜坐著對他們而言就無比困難,他們的心思不斷飛走,什麼都記不住,整晚都被釘在書桌前磨蹭,卻什麼也學不進腦子裡。他們也很痛苦呀!
父母如果能夠換個角度,設身處地從孩子的處境來想:孩子真可憐,需要費盡九牛二虎之力,才能把簡單的功課寫完,如果換成是我,應該會很挫折、很沮喪吧,為什麼同學們半個小時就寫完了,我卻要拖到半夜?真的好累啊!理解孩子的痛苦後,怒氣就會變成心疼,想開口罵他的衝動也消逝無蹤。甚至會轉一個心念,努力去思考, 如何讓孩子寫功課更順利,努力想辦法幫助孩子。
跟孩子溝通別搞「讀心術」,孩子想什麼,你不一定知道
跟孩子溝通時,千萬別以為自己「無所不知」。很多誤會的開場都是這樣的。舉個例子:
小捷長期缺乏成就感,這次為了期末考卯足了勁,把考試範圍內所有的課文讀了好幾遍,心想:「這次一定可以進步,不用再挨罵了!」可是考完回家翻閱課本,卻發現因為太粗心,寫錯了好幾題,心情瞬間跌到谷底,想起父母失望和生氣的表情,又自責又害怕,乾脆躲到電玩的世界,想要忘掉壓力和情緒。
媽媽下班回家,一進門就看見小捷又在玩電動,氣得大罵:「你為什麼不念書?整天只知道打電動,我就知道,你一定是考試考壞了吧?為什麼老是說不聽?一定是書又沒念完吧!這麼不認真,要怎麼畢業?」
小捷低頭挨罵,什麼話也不敢說。睡前,他愈想愈擔心:「萬一真的被退學怎麼辦?還是先告訴媽媽好了。」他鼓起勇氣走到媽媽房門,媽媽卻說:「我好累,想睡了,有話明天再說吧。」
小捷回房後,愈想愈難過:「連媽媽都不理我了, 我一點用都沒有,我真的好糟糕。」他躲在棉被裡哭了一整晚,可是媽媽完全不知道。小捷整晚沒睡,覺得人生無望,衝動的奪門而出,想撞車死了算了。媽媽陪他來門診,才知道事情的經過,又心疼又傷心,悔不當初。早知道她應該好好聽小捷說話,不應該一回家就劈頭罵人,阻斷了溝通的路。
很多父母都會犯同樣的錯,認為自己無所不知:「孩子是我生的,他在想什麼我都知道!」「我問都不用問,就知道他一定又在學校闖禍了!」「他哪會有什麼煩惱?他只要把書讀好,什麼事都不用管。我才是最煩惱的人!」其實,父母沒有讀心術,不好好傾聽孩子說話就無法真正瞭解孩子。老師和醫師也一樣。有些孩子來門診時會故意要我猜:「高阿姨,我不用告訴你事情啊,你什麼都知道。」我會笑笑說:「我又不是神仙,怎麼會知道你心裡想什麼呢?一定要你告訴我才行。」
當孩子表現不好時,別急著指責:「你又把桌子弄亂了!」「你寫字為什麼這麼潦草!」「你為什麼又……」那只會讓孩子產生怨恨敵意,反叛心很快就跑出來。放下責備、放下自以為是,聽聽孩子怎麼說,你可能會很驚訝的發現,彼此之間有好多誤會與眼淚,需要釐清,更需要彼此的擁抱。
控制情緒,家是最好的練習場域
ADHD孩子常無法控制情緒,造成人際關係不佳,也讓親子間關係緊張。父母要更有耐心,用對的方法來教導他們學習「如何控制情緒」。
.改變孩子的觀念
不要認為父母是叨唸,讓孩子明白有父母耳提面命、處處關心是幸福的。
.不要立即反應
生氣時什麼話都說得出口,會傷了父母、朋友的心, 找機會讓孩子體會心平氣和時說的話,跟發怒時說的話有何不同。再教他們,萬一真的發怒了,先深呼吸五下再說話,比較不會暴衝傷人。
.不用惱羞成怒的防衛
讓孩子知道,無論他做了什麼,父母都會原諒他,不需要遇到困境就先自我防衛,惱羞成怒的跳腳。
.有話慢慢講
孩子生氣時,講話自然又急又氣,父母千萬不要跟著急,相反的,更應該慢慢講話,或是用關愛的眼神看著, 不說話。如果孩子大吼大叫,父母要學著「適度的不理會」,事後再告訴孩子:「你吼叫的時候,我聽不到你想要講什麼,我只知道你在生氣,不知道你在氣什麼,更不知道要怎麼幫你。」
例如孩子跟弟弟、妹妹打架,幾乎吵翻天,這時候不適合講道理,等到孩子的情緒比較平靜時,再問他原因, 他可能會說:「我很生氣,你都偏心!!」父母這時候就比較知道孩子的心結在哪裡,可以心平氣和繼續跟他討論:「為什麼覺得我偏心?我做了什麼,讓你有這樣的感覺呢?」
.避開生氣的源頭
在學校如果被同學招惹,就教孩子深呼吸五下,轉頭看別的地方,不要看挑釁的同學。萬一忍不下來,也不要正面衝突,趕快離開現場去找老師。老師處理之後,如果孩子還很傷心,可以鼓勵他跟要好的同學講講話,或者回家告訴爸爸媽媽,甚至寫在日記裡。
.生氣後,練習角色扮演
如果在學校真的發脾氣了,回家可以跟爸爸媽媽練習「角色扮演」,由爸媽扮演同學,模擬學校的現場,試試看除了罵髒話跟打人之外,還有什麼方法可以代替生氣? 可不可以好好的跟同學說:「我把你當成好同學,你卻這樣說我,讓我很難過。??」教孩子以溝通技巧取代言語的衝突。
.家是最好的練習場域
想讓孩子學會與人溝通,就要先從與父母溝通開始, 讓他們在家就學會控制情緒。父母也一定要記得,有自信的孩子不會認為別人是在批評他,更不容易一受到挫折就發怒。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