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三民出版.新書搶先報|最速、最優惠的新鮮貨報給你知!
循經考穴五十年(簡體書)
滿額折

循經考穴五十年(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68 元
定價
:NT$ 408 元
優惠價
87355
絕版無法訂購
商品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經穴針灸研究論叢:循經考穴五十年》以一次李鼎教授針灸學術思想研討會的征文為基礎,會后又補充修訂,加上本人和海內外各同道的有關文章,內容大為豐富。五十多年來研究成果精彩紛呈,圖文燦爛,閱之令人神往。《經穴針灸研究論叢:循經考穴五十年》既可作為《中醫針灸基礎論叢》的續編,又可看作《針灸學釋難》的發揮和演繹。一些正本清源的見解,大有益于中醫經典理論的學習,不單純是針灸一科而已。

目次

針道縱橫
“循經考穴”五十年——歷年針灸教學研究成果追記
重唱東風篇——重修《針灸學釋難》序
《針灸學釋難》原序解說
針道金陵五十年——記1957年南京《針灸學》出版前后
《經脈學說起源·演繹三千五百年》序
經絡探蹤六十年——與劉澄中先生關于經脈現象研究的討論
《易經》的經傳與三才之道——英譯本《易經》后記

學科推進
文獻研究,針灸學進步的推手
深化針灸高等教育改革,推進針灸醫學全面發展
針灸大家李鼎教授學術思想探蘊
釋疑解惑,彰理明義——李鼎先生對針灸學貢獻簡述
李鼎教授針灸經典文獻研究特色
李鼎教授對奇經八脈的學術貢獻
試論當代針灸的文化迷失與回歸

“膏肓”正誤
何以“膏肓”一誤再誤?
“鬲(膈)賁”“荒、肓”“幕、膜”各字音義判析
釋難解惑,開啟“明堂”之窗——讀新版《針灸學釋難》
治“膏肓”之“病”——讀李鼎先生<何以“膏肓”一誤再誤》
“令各有形,先立《針經》——讀《針灸學釋難》的點滴體會

經脈探源
經脈病候考源
經絡循行線是如何確定的
論經脈理論的兩種模式
從經脈的循行變化探討其概念內涵的演變——由“十一脈”至“十二經脈”循行變化引發的思考
從表述形式探討《經脈篇》的成書和經絡理論的完善過程
《靈樞·經脈》六陽經“是主所生病”探析
……
六經分部
腧穴歸類
明堂考穴
奇穴尋蹤
針方發展
歌賦用穴
行針調氣
刺灸諸法
《脈書》揣摩
東醫針灸
針籍擷珍
醫事交游

書摘/試閱

从古人的描述可推知,在古人心目中,人体上下相连的脉动点是同一条脉之所出,而在此连线上的任一脉动点也是同一脉气所动。通过体表观察、上下循按方法确立的脉动点之间联系的载体便成为初的经脉,而不断发现的新脉动处便是经脉循行部位不断演变的主要依据。需要说明的是,因为古人对动脉、静脉还没有明确的认识,所以除了体表脉动处之外,古人也必然会根据体表静脉的分布来描述经脉的走行路径。有代表性的就是足太阴经脉的循行,它相当于大隐静脉在下肢内侧的连续分布,因为此脉在人体较明显,易于诊察。所以古人也将它作为描述“足太阴脉”走行路线的依据。《灵枢·经脉》中有条文献可以证明这一点:“十二经脉者……其常见者,足太阴过于外踝之上,无所隐故也。”
2.古代哲学思想——天人相应、阴阳学说与古代数术思想
在人类的认知过程中,思想里的一些既有的观念往往对后来的观察和总结起着很大的影响,甚至决定着认知的方向。
“天六地五”是春秋时期就已经出现了的一对神秘数字。《左传》中就提到“天有六气,降生五味,发为五色,征为五声。”《国语>更将其概括为“天六地五,数之常也。”而早期的十一脉学说正好包含5条阴脉和6条阳脉。关于这一点,廖育群曾指出,这不是一种经脉学说尚不完善的结果,恰恰相反,它是按照“天六地五”这种阴奇阳偶的数术观念决定的。
到后来,天人相应的思想观念越来越受重视,所以由一年有十二月,古代医家就推而广之地认为人体有十二节,地有十二经水则认为人体有十二经脉,地有四海则认为人体也有四海,一年有365天则人体有365穴、365络等。可见,经脉由初的11条演变成为12条,与这种天人相应的认知方式是密不可分的。
还有,在中国古人的观念中,万物都可以用阴阳属性进行划分,且“物以类聚”是事物进行分类并发生联系的重要方式。当医家们提出了十一脉的学说时,这十一脉也有了相应的阴阳属性,然后将整个人体通过“物以类聚”原则据十一脉进行划分归类。由此,阳脉走行于身体阳性部位,阴脉走行于身体阴性部位;四肢部位外侧属阳,内侧属阴,故阳脉走行外侧,阴脉走行内侧;在进入躯干部位时,体腔内属阴,体腔外属阳,故阴脉向体腔内循行,阳脉则走行体腔外;在人们观念中,头部一直是属阳的,故阳脉走行至头部。于是,形成了《足臂》《阴阳》所描绘的经脉循行区域,并成为《灵枢·经脉》描述经脉循行的重要基础。
3.古代医家的人体表面解剖学知识
从上可知,经脉的建立始于古人对脉动点以及血管的认识,而在确立经脉具体的循行路线时,古人则几乎将人体全部体表所见的大体解剖学标志,按其所在阴阳不同区域归类于各条经脉循行路线。可见,古代医家对人体解剖学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由于当时技术水平所限.人们主要还是依赖于肉眼观察和双手触摸等手段,对体表的组织器官进行认知(故称之为表面解剖学)。因此,《足臂》《阴阳》十一脉循行所过路径中描述的也只限于那些在体表能很好观察、辨认的大体器官和体表标志。对于大段不可见“隐于分肉之间”的经脉循行,古人并没有更细致的描述,以至于到了《灵枢·经脉》,十二经脉与脏腑发生联系时,古人对经脉如何与内脏相连仍停留于一些大致、模糊的描述。
4.气血营卫循环概念的形成
古人在不断的观察中发现血液是在血管中不停地流动,脏腑、肢节、五官九窍之间都通过血脉相连。后来,古人将这种血液循环的功能活动归结为“气”的推动,又依据“气”循行部位的不同进行分类。如“卫行脉外,营行脉中”,分为“营气”“卫气”,并认为血液是在营卫之气的推动下周身循环,这就是气血营卫循环的概念。
由于人们对人体内在组织结构缺少更深层认识,又加上历来已久的脉诊实践,气血循环的载体自然而然被归于经脉,《灵枢·经水》有:“经脉者,受血而营之”;再者,人体所有组织器官都需要血液的濡养灌注,为了能够将人体全部的组织结构——内在脏腑、外在肢节、头面和躯干、肌肉和肌腱、体表皮肤等均列入气血循环流注之列,古人将十一经脉学说逐步发展为十二经脉、十二经别、十二皮部、十二经筋、十五络脉等,终形成了一个庞大网状的经络系统,从而有《灵枢·五变》中的:“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
总之,经脉由初的“十一脉”转变成为“十二脉”,受到了古代脉诊、表面解剖学、阴阳数术等哲学观念以及气血营卫循环概念的影响。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古人所建立的这种通过十二经脉系统为载体的气血循环形式与今天生命科学所确认的循环知识相距甚远,但正是由于气血循环概念的引入,经脉的作用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从此成为人体气血营卫循环并联系全身各部的通道。
……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355
絕版無法訂購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