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序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本書為歐美同學會百年建會獻禮紀念圖書,集知識性、大眾性、精英性、權威性於一身,是記錄我國一個半世紀以來留學人員在政治、經濟、科技、文化、衛生等各個領域重大貢獻和影響的通俗讀物。全書分三個階段:1949年以前,包括詹天佑、梁啟超,華羅庚等45位,第二階段為1949-1978年,包括貝律銘、丁肇中、楊振寧等40人,第三階段為改革開放後,包括林毅夫、李彥宏、張朝陽等41人。
作者簡介
王輝耀,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哈佛大學高級研究員,中國與全球化智庫主任,歐美同學會、中國留學人員聯誼會副會長,中國國際人才專業委員會會長,中國國際經濟合作學會副會長,九三學社中央經濟委員會副主任,中國華僑歷史學會副會長,中華海外聯誼會常務理事。先后兼任北京大學、中國政法大學、中國農業大學、西安交通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廣東外語外貿大學、首都經貿大學和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學等多家大學兼職教授。曾擔任中組部國際人才競爭戰略研究專家組組長,是《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起草組特邀專家。廣州外國語學院英美文學專業77級本科畢業,在加拿大溫莎大學、西安大略大學和英國曼切斯特大學商學院攻讀研究生,獲工商管理碩士(MBA)學位和國際管理博士(PhD)學位,也曾在美國啥佛大學商學院進修和在美國布魯金斯學會擔任訪問研究員。在中國留學人員、中國人才戰略、國際人才、華人華僑、中國企業國際化和全球化等領域有廣泛的學術研究和實踐,發表有關中英文著作近40部和有關中英文專業文童近百篇。
名人/編輯推薦
《百年海歸·創新中國》分三個階段:1949年以前,包括詹天佑、梁啟超,華羅庚等45位,第二階段為1949—1978年,包括貝律銘、丁肇中、楊振寧等40人,第三階段為改革開放后,包括林毅夫、李彥宏、張朝陽等41人。
序
2013年10月2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出席有3000名海內外留學人員參加的歐美同學會百年華誕慶典并發表重要講話。他把百年留學史概括成一部“索我理想之中華”的奮斗史,高度贊揚留學人員促進了中國從封閉到開放、從落后到富強的偉大歷史性跨越,希望新一代海歸繼承和發揚留學報國、振興中華的光榮傳統和愛國主義精神,勉勵廣大留學人員刻苦學習、創新創造、促進對外交流,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書寫絢麗篇章。
習近平總書記還對歐美同學會和廣大留學人員提出了殷切希望。他指出,“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尚賢者,政之本也”,強調要千方百計創造條件,“使留學人員回到祖國有用武之地,留在國外有報國之門”,提出歐美同學會和留學人員要成為留學報國的人才庫、建言獻策的智囊團、民間外交的生力軍,希望廣大留學人員在創新創造、促進對外交流等方面發揮出更大的作用,這充分反映出新一屆國家領導人對留學人才的尊重與重視。
在全球化和知識經濟的世界潮流中,在共筑中國國民夢想、實現民族復興的關鍵時期,100年的歐美同學會和140余年的中國留學潮之于中國現代化和走向全球化的意義與價值,從沒有像今天這樣凸顯得如此清晰。梳理、總結中國留學的歷史,考察、分析海歸群體的現狀,探索、研究中國海歸的未來,整合、提升歐美同學會的平臺優勢和橋梁作用,發揮留學人員成為人才庫、智囊團和民間外交生力軍作用,具有特殊而重要的意義和價值。
100年前,在北京東城區南河沿大街111號一個古香古色的四合院,中國第一個留學歸國人員的愛國組織與活動團體——歐美同學會正式創立。從此,這里見證并記載了她的滄桑、巨變與榮耀。
歐美同學會的成立是當時頗有影響的新聞事件,上海《申報》與北京《大自由報》的報道都稱之為“盛會”。孫中山出席成立宴會并勉勵留學生“負維護國家之責”、“宜有擔負國家大事之覺悟”。她以“修學、游藝、敦誼、勵行”為宗旨,以“留學報國、振興中華”作為精神支柱和共同信念,匯聚了一大批中國留學精英,其發起人包括顧維鈞、梁敦彥、詹天佑、蔡元培、胡適、顏惠慶、王正廷、周詒春等,更是個個堪稱一時之俊杰。
100年后,“留洋”成時尚,“海歸潮”正勁。截至2012年,中國各類出國留學人員總數達264.47萬人,其中有109.13萬人學成后選擇回國發展。而歐美同學會也已成為中國最有影響力的海歸愛國團體和聯誼組織,在國家“人才戰略”實施、國際人才合作交流和團結海內外留學生等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平臺與橋梁作用。
歐美同學會的發起人之一、大名鼎鼎的“中國鐵路工程之父”詹天佑,正是中國第一代留學生的杰出代表。1872年中國第一批官派留學生赴美,他是30人“留美幼童”的其中一位,也是正式獲得學位的兩人之一。詹天佑赴美留學,距今已接近一個半世紀。他參與發起創建歐美同學會,距今也已整整一個世紀。可以說,歐美同學會的百年歷史,從一開始就和波瀾壯闊的中國留學史交融輝映。而一部中國留學史,實際上就是一部“人”的歷史,它主要是由“海歸”寫就的。
為繼承歐美同學會的光榮傳統和留學報國精神,更好地凝聚海內外留學人員,更好地為中華民族在全球化時代的崛起貢獻力量,我們撫今追昔、彰往察來,覺得有必要對影響中國歷史發展進程的部分優秀留學人員進行梳理,借以透過對部分優秀留學人員的個案梳理,總結中國海歸群體所做過的卓越的貢獻,同時也可以成為當代青年海歸借鑒的楷模。因此,我們以時間為依托,以人物為主線,以海歸中創造了或引領了“創新中國”為主題結集成本書,既是記錄與紀念這些人物的努力和成就,也是肯定、彰顯留學人才對于國家民族發展的作用與意義。借歐美同學會百年之機推出本書,旨在讓世人重新認識中國優秀海歸的獨特價值,為相關政策制定提供參考,同時促使當代海歸重新審視自我,更有薪火相傳之意。在緬懷、致敬留學先賢的同時,也將褒揚、禮贊當代海歸翹楚,以為歐美同學會百年的積演與再出發。
中國真正意義上的留學行為,是1847年廣東青年容閎的赴美,正是這位“留學第一人”,促成了1872年中國第一批官派留學生,使留學從最初的民間行為上升為官方行動。“以西方之學術,灌輸于中國,使中國日趨于文明富強之境”,中國第一個留學生容閎的誓言為中國留學史確立了一個深沉的基調、一個高遠的理想和一個不朽的航標。從此,一代代留學生前赴后繼、上下求索。他們的光榮與夢想,恰如歐美同學會表述的那樣:“留學報國、振興中華”。
為便于篇章結構的合理安排,本書大致基于建國前、改革開放前、改革開放后的時間截點,以人物創造“中國第一”的截止時間為準,將五代留學潮中的部分代表人物劃分為三大部分:近代篇、現代篇和當代篇。之所以這樣分,主要是基于大的時代主題,以利于“宏大敘事”的需要;同時,本書以“人”為核心,優先考量的是人物的首創之功,而不是具體留學時間,且由于任務較多而一生事功有早有晚,很難一概而論,階段劃分就不宜過細。
近代篇(新中國成立前):主題是“探索、開創”。這一時期的海歸數量并不多但質量極高,大都堪稱精英中的精英。他們是深刻影響和改變了20世紀中國歷史進程與中華民族命運的一群人;現代篇(改革開放前),主題是“報國、奉獻”。這一時期的海歸,在國防、科技、教育等領域貢獻突出,是參與新中國建設的主力軍;當代篇(改革開放后),主題是“創新、交融”。他們是跨世紀的一代,成為中國與世界全方位接軌的天然紐帶與橋梁,是中國現代化建設一支不可替代的重要力量。
新時代的“海歸”,有著良好的國際化熏陶、豐富的專業知識和跨文化的教育背景,具有天然的優勢,正成為領航中國的新銳力量。他們正在不斷刷新更多的“中國第一”,也許未來還會創造更多的奇跡。在當今中國融人全球化浪潮的進程中,“海歸潮”是泛起的一串美麗炫目的浪花,本書收錄的當代人物,不過是捕捉了其中的幾朵。從這個意義上講,本書并沒有真正完結,時機成熟時我們將系統地梳理當代中國海歸的代表人物和他們對當今中國發展的主要貢獻。
把整個近現代中國的歷史進程放在全球化視角下審視,我們不難發現,一部中國近現代史,也是一部中國海歸的探索史、開創史和報國史。
考察中國留學史上那些風云人物,可能面臨著一種評價與選擇的困境,概因很多人身上充滿著矛盾與爭議,其人生經歷之跌宕起伏,思想言行之豐富多彩,生前身后之褒貶毀譽,很難蓋棺論定。而那些仍然在世的人物,又不宜提前預判、定性。要化解這個難題,就必須訴諸于全球化的視野和思維。
當今的全球化浪潮正在跨越各國疆界,使整個世界變成了一個“地球村”。實際上,全球化進程從西歐國家開辟新航路的地理大發現時代就已開始。而中國在鴉片戰爭中被堅船利炮打開國門,也逐步融入了全球化潮流,只不過由于一開始就是被動、被迫,使得這一進程充滿著痛苦、艱難和屈辱。但人類文明史之由傳統社會步入近代社會終究是一場必然潮流,中國唯有主動順應并迎頭趕上。
中國的現代化是后發后生型的,也是在承受西方挑戰之后開始的“感應型現代化”,因此受全球化潮流和世界大勢的影響很大,也以學習西方、趕超西方為目標。雖然人類現代化過程未必就如朗西斯·福山所說那樣最終走向“歷史的終結”,但人類文明的現代化歷程某種程度上說的確是殊途同歸。
世界潮流浩浩蕩蕩,凡順應、促進與推動中國完成這一歷史性轉化進程的,就是進步的、有益的、值得大書特書的。因此,是否有利于中國的近現代化,是否有利于中國融人世界潮流,是否為中國的富強、民主、文明有所貢獻,這是我們考察中國海歸群體的首要標準。
海歸對中國的影響,大體上可分為“有形”與“無形”兩個層面,科學技術層面的即為“有形”,思想文化層面的則是“無形”。單以是否創造過“中國第一”而論,自然是“有形”的居多,但在思想解放、開啟民智、移風易俗和文化重塑等“無形”層面,一些開風氣和首倡性、奠基性的貢獻,同樣可視為“第一”。
由傳統轉型入近現代,必須思想文化革命和科學技術革命并舉,即以近現代科學技術和近現代思想文化沖破傳統專制主義的束縛。這是普遍的世界歷史潮流,中西概莫能外。從《天演論》介紹進化論到新文化運動的“賽先生”和科學主義,科技進步直接促進了中國的近現代化,這可從科技救國思潮的勃興、科學派取得“科玄論戰”的勝利得到印證。而新文化運動通過思想文化變革對中國社會的觸動和改造,要比之前任何革命、改良或變法都要深刻得多。五四運動“打倒孔家店”的口號,恰可以與西方啟蒙運動“砸爛一切無恥”的宣言相媲美。在這一根本點上,可謂東海西海心理攸同。
因此,本書人選側重于科教文衛等社會領域,尤重科技、文化人物,由于篇幅所限,基本沒有涉及政治精英。政治精英叱咤風云,對中國影響巨大,值得單列一本好好總結。同時我們認為,只有成千上萬的社會精英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時段介入社會變革,帶給中國的變化才會細密而扎實,綿遠而久長。
海歸為中國所做的貢獻無疑很大很多,涉及很多領域,本書主要考慮是否有“中國第一”或在開風氣或引領時代潮流方面有首創之功,這是本書考察的主要方面,但同時也考慮這種開創是否具有足夠的影響力,是否產生了實際的推動作用。當然,這樣的劃分還不一定全面,還有很多沒有包括進來的優秀海歸人物,留待以后我們有更多的時間和資料做更深入的研究。因此,本書敘說人物與一般意義上的名人傳記不盡相同,并不追求面面俱到,而是重在圍繞“中國第一”,開風氣之先,抓取最絢麗的一瞬和最動人的故事,同時對人物生平做一個粗略的勾勒,以突出其留學生涯和海歸群體特征為要。
一部中國留學史,也是一部與海歸振興中華相互交融的歷史。
2013年10月,正值歐美同學會百年華誕。回首其世紀歷程,是一個非同尋常的一百年。中華文明五千年,從來沒有哪一個百年如此驚心動魄,像這樣翻天覆地。百年前播下“留學報國”的種子,歷經歲月洗練與文化沉淀,今已茂然成蔭。百年榮耀之際,歐美同學會需要進一步思考、探索大變革時代海歸所負擔的歷史使命,了解、分析留學歸國人員作出的成績、遇到的困難和未來的走向,充分發揮留學高端人才中精英密集,代表先進思想、先進文化和先進生產力的優勢,發揮他們的作用,鼓勵他們建言獻策,以便從更廣泛和更深刻的層面引導更多的海外留學人員和國際化人才,更有效地參與到中國在全球化時代的建設中來。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世紀回望,中國海歸群體做了一個半世紀的強國夢,歐美同學會也走過了整整100年的留學報國之路。當年創會之初的“海歸夢”,某種程度上來說已經實現。如今“中國夢”的方舟已揚帆起航,還有北京舉辦奧運會的理念“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都需要歐美同學會和更多海歸精英乘風破浪,傳承開拓,共創更大的輝煌。
作歐美同學會的一員,我愿以此書與各位會員和社會各界朋友共勉,同造新的光榮與夢想。
是為序。
歐美同學會/中國留學人員聯誼會副會長
中國與全球化智庫主任
王輝耀
2013年11月28日
習近平總書記還對歐美同學會和廣大留學人員提出了殷切希望。他指出,“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尚賢者,政之本也”,強調要千方百計創造條件,“使留學人員回到祖國有用武之地,留在國外有報國之門”,提出歐美同學會和留學人員要成為留學報國的人才庫、建言獻策的智囊團、民間外交的生力軍,希望廣大留學人員在創新創造、促進對外交流等方面發揮出更大的作用,這充分反映出新一屆國家領導人對留學人才的尊重與重視。
在全球化和知識經濟的世界潮流中,在共筑中國國民夢想、實現民族復興的關鍵時期,100年的歐美同學會和140余年的中國留學潮之于中國現代化和走向全球化的意義與價值,從沒有像今天這樣凸顯得如此清晰。梳理、總結中國留學的歷史,考察、分析海歸群體的現狀,探索、研究中國海歸的未來,整合、提升歐美同學會的平臺優勢和橋梁作用,發揮留學人員成為人才庫、智囊團和民間外交生力軍作用,具有特殊而重要的意義和價值。
100年前,在北京東城區南河沿大街111號一個古香古色的四合院,中國第一個留學歸國人員的愛國組織與活動團體——歐美同學會正式創立。從此,這里見證并記載了她的滄桑、巨變與榮耀。
歐美同學會的成立是當時頗有影響的新聞事件,上海《申報》與北京《大自由報》的報道都稱之為“盛會”。孫中山出席成立宴會并勉勵留學生“負維護國家之責”、“宜有擔負國家大事之覺悟”。她以“修學、游藝、敦誼、勵行”為宗旨,以“留學報國、振興中華”作為精神支柱和共同信念,匯聚了一大批中國留學精英,其發起人包括顧維鈞、梁敦彥、詹天佑、蔡元培、胡適、顏惠慶、王正廷、周詒春等,更是個個堪稱一時之俊杰。
100年后,“留洋”成時尚,“海歸潮”正勁。截至2012年,中國各類出國留學人員總數達264.47萬人,其中有109.13萬人學成后選擇回國發展。而歐美同學會也已成為中國最有影響力的海歸愛國團體和聯誼組織,在國家“人才戰略”實施、國際人才合作交流和團結海內外留學生等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平臺與橋梁作用。
歐美同學會的發起人之一、大名鼎鼎的“中國鐵路工程之父”詹天佑,正是中國第一代留學生的杰出代表。1872年中國第一批官派留學生赴美,他是30人“留美幼童”的其中一位,也是正式獲得學位的兩人之一。詹天佑赴美留學,距今已接近一個半世紀。他參與發起創建歐美同學會,距今也已整整一個世紀。可以說,歐美同學會的百年歷史,從一開始就和波瀾壯闊的中國留學史交融輝映。而一部中國留學史,實際上就是一部“人”的歷史,它主要是由“海歸”寫就的。
為繼承歐美同學會的光榮傳統和留學報國精神,更好地凝聚海內外留學人員,更好地為中華民族在全球化時代的崛起貢獻力量,我們撫今追昔、彰往察來,覺得有必要對影響中國歷史發展進程的部分優秀留學人員進行梳理,借以透過對部分優秀留學人員的個案梳理,總結中國海歸群體所做過的卓越的貢獻,同時也可以成為當代青年海歸借鑒的楷模。因此,我們以時間為依托,以人物為主線,以海歸中創造了或引領了“創新中國”為主題結集成本書,既是記錄與紀念這些人物的努力和成就,也是肯定、彰顯留學人才對于國家民族發展的作用與意義。借歐美同學會百年之機推出本書,旨在讓世人重新認識中國優秀海歸的獨特價值,為相關政策制定提供參考,同時促使當代海歸重新審視自我,更有薪火相傳之意。在緬懷、致敬留學先賢的同時,也將褒揚、禮贊當代海歸翹楚,以為歐美同學會百年的積演與再出發。
中國真正意義上的留學行為,是1847年廣東青年容閎的赴美,正是這位“留學第一人”,促成了1872年中國第一批官派留學生,使留學從最初的民間行為上升為官方行動。“以西方之學術,灌輸于中國,使中國日趨于文明富強之境”,中國第一個留學生容閎的誓言為中國留學史確立了一個深沉的基調、一個高遠的理想和一個不朽的航標。從此,一代代留學生前赴后繼、上下求索。他們的光榮與夢想,恰如歐美同學會表述的那樣:“留學報國、振興中華”。
為便于篇章結構的合理安排,本書大致基于建國前、改革開放前、改革開放后的時間截點,以人物創造“中國第一”的截止時間為準,將五代留學潮中的部分代表人物劃分為三大部分:近代篇、現代篇和當代篇。之所以這樣分,主要是基于大的時代主題,以利于“宏大敘事”的需要;同時,本書以“人”為核心,優先考量的是人物的首創之功,而不是具體留學時間,且由于任務較多而一生事功有早有晚,很難一概而論,階段劃分就不宜過細。
近代篇(新中國成立前):主題是“探索、開創”。這一時期的海歸數量并不多但質量極高,大都堪稱精英中的精英。他們是深刻影響和改變了20世紀中國歷史進程與中華民族命運的一群人;現代篇(改革開放前),主題是“報國、奉獻”。這一時期的海歸,在國防、科技、教育等領域貢獻突出,是參與新中國建設的主力軍;當代篇(改革開放后),主題是“創新、交融”。他們是跨世紀的一代,成為中國與世界全方位接軌的天然紐帶與橋梁,是中國現代化建設一支不可替代的重要力量。
新時代的“海歸”,有著良好的國際化熏陶、豐富的專業知識和跨文化的教育背景,具有天然的優勢,正成為領航中國的新銳力量。他們正在不斷刷新更多的“中國第一”,也許未來還會創造更多的奇跡。在當今中國融人全球化浪潮的進程中,“海歸潮”是泛起的一串美麗炫目的浪花,本書收錄的當代人物,不過是捕捉了其中的幾朵。從這個意義上講,本書并沒有真正完結,時機成熟時我們將系統地梳理當代中國海歸的代表人物和他們對當今中國發展的主要貢獻。
把整個近現代中國的歷史進程放在全球化視角下審視,我們不難發現,一部中國近現代史,也是一部中國海歸的探索史、開創史和報國史。
考察中國留學史上那些風云人物,可能面臨著一種評價與選擇的困境,概因很多人身上充滿著矛盾與爭議,其人生經歷之跌宕起伏,思想言行之豐富多彩,生前身后之褒貶毀譽,很難蓋棺論定。而那些仍然在世的人物,又不宜提前預判、定性。要化解這個難題,就必須訴諸于全球化的視野和思維。
當今的全球化浪潮正在跨越各國疆界,使整個世界變成了一個“地球村”。實際上,全球化進程從西歐國家開辟新航路的地理大發現時代就已開始。而中國在鴉片戰爭中被堅船利炮打開國門,也逐步融入了全球化潮流,只不過由于一開始就是被動、被迫,使得這一進程充滿著痛苦、艱難和屈辱。但人類文明史之由傳統社會步入近代社會終究是一場必然潮流,中國唯有主動順應并迎頭趕上。
中國的現代化是后發后生型的,也是在承受西方挑戰之后開始的“感應型現代化”,因此受全球化潮流和世界大勢的影響很大,也以學習西方、趕超西方為目標。雖然人類現代化過程未必就如朗西斯·福山所說那樣最終走向“歷史的終結”,但人類文明的現代化歷程某種程度上說的確是殊途同歸。
世界潮流浩浩蕩蕩,凡順應、促進與推動中國完成這一歷史性轉化進程的,就是進步的、有益的、值得大書特書的。因此,是否有利于中國的近現代化,是否有利于中國融人世界潮流,是否為中國的富強、民主、文明有所貢獻,這是我們考察中國海歸群體的首要標準。
海歸對中國的影響,大體上可分為“有形”與“無形”兩個層面,科學技術層面的即為“有形”,思想文化層面的則是“無形”。單以是否創造過“中國第一”而論,自然是“有形”的居多,但在思想解放、開啟民智、移風易俗和文化重塑等“無形”層面,一些開風氣和首倡性、奠基性的貢獻,同樣可視為“第一”。
由傳統轉型入近現代,必須思想文化革命和科學技術革命并舉,即以近現代科學技術和近現代思想文化沖破傳統專制主義的束縛。這是普遍的世界歷史潮流,中西概莫能外。從《天演論》介紹進化論到新文化運動的“賽先生”和科學主義,科技進步直接促進了中國的近現代化,這可從科技救國思潮的勃興、科學派取得“科玄論戰”的勝利得到印證。而新文化運動通過思想文化變革對中國社會的觸動和改造,要比之前任何革命、改良或變法都要深刻得多。五四運動“打倒孔家店”的口號,恰可以與西方啟蒙運動“砸爛一切無恥”的宣言相媲美。在這一根本點上,可謂東海西海心理攸同。
因此,本書人選側重于科教文衛等社會領域,尤重科技、文化人物,由于篇幅所限,基本沒有涉及政治精英。政治精英叱咤風云,對中國影響巨大,值得單列一本好好總結。同時我們認為,只有成千上萬的社會精英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時段介入社會變革,帶給中國的變化才會細密而扎實,綿遠而久長。
海歸為中國所做的貢獻無疑很大很多,涉及很多領域,本書主要考慮是否有“中國第一”或在開風氣或引領時代潮流方面有首創之功,這是本書考察的主要方面,但同時也考慮這種開創是否具有足夠的影響力,是否產生了實際的推動作用。當然,這樣的劃分還不一定全面,還有很多沒有包括進來的優秀海歸人物,留待以后我們有更多的時間和資料做更深入的研究。因此,本書敘說人物與一般意義上的名人傳記不盡相同,并不追求面面俱到,而是重在圍繞“中國第一”,開風氣之先,抓取最絢麗的一瞬和最動人的故事,同時對人物生平做一個粗略的勾勒,以突出其留學生涯和海歸群體特征為要。
一部中國留學史,也是一部與海歸振興中華相互交融的歷史。
2013年10月,正值歐美同學會百年華誕。回首其世紀歷程,是一個非同尋常的一百年。中華文明五千年,從來沒有哪一個百年如此驚心動魄,像這樣翻天覆地。百年前播下“留學報國”的種子,歷經歲月洗練與文化沉淀,今已茂然成蔭。百年榮耀之際,歐美同學會需要進一步思考、探索大變革時代海歸所負擔的歷史使命,了解、分析留學歸國人員作出的成績、遇到的困難和未來的走向,充分發揮留學高端人才中精英密集,代表先進思想、先進文化和先進生產力的優勢,發揮他們的作用,鼓勵他們建言獻策,以便從更廣泛和更深刻的層面引導更多的海外留學人員和國際化人才,更有效地參與到中國在全球化時代的建設中來。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世紀回望,中國海歸群體做了一個半世紀的強國夢,歐美同學會也走過了整整100年的留學報國之路。當年創會之初的“海歸夢”,某種程度上來說已經實現。如今“中國夢”的方舟已揚帆起航,還有北京舉辦奧運會的理念“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都需要歐美同學會和更多海歸精英乘風破浪,傳承開拓,共創更大的輝煌。
作歐美同學會的一員,我愿以此書與各位會員和社會各界朋友共勉,同造新的光榮與夢想。
是為序。
歐美同學會/中國留學人員聯誼會副會長
中國與全球化智庫主任
王輝耀
2013年11月28日
目次
中國海歸百年綜述
近代篇 上下求索:既開風氣亦為先
馬寅初:中國人口學第一人
王正廷:中國第一位國際奧委會委員
王國維:建構“新”美學與文學理論體系的第一人
華羅庚:開創多個數學領域的中國現代數學之父
朱自清:創建新文學第一個詩歌團體
嚴復:譯《天演論》成為“中國西學第一者”
張季鸞:發出第一份新聞專電的中國報業先行者
張鈺哲:創造中國天文史上許多“第一”
李四光:摘掉“中國貧油”帽子的地質力學之父
李叔同:創造十多項第一的中國近代文藝先驅
陳光甫:創造中國金融和旅游史上無數個第一
陳獨秀:舉起“科學”和“民主”大旗的第一人
冼星海:譜寫中國第一部民族交響詩
林巧稚:中國婦產科第一人
竺可楨:創建中國大學第一個地學系
范旭東:創造中國民族化學工業多項第一
茅以升:中國第一座現代化大型橋梁的設計者
金岳霖:開拓現代邏輯哲學的“中國哲學界第一人”
侯德榜:發明奠基中國重化學工業的“侯氏制堿法”
胡適:首倡白話文和新詩的文學改良第一人
趙元任:首創方言方音調查的語言大師
容 閎:首倡公派留學的中國留學第一人
徐悲鴻:中國油畫的奠基者和改革國畫的先驅者
晏陽初、陶行知:中國平民教育的倡導者與先行者
晏陽初:第一個對平民教育進行鄉村實驗的教育家
陶行知:倡導生活教育的“人民教育家”
翁文灝:主持勘探開發近代中國第一座油田
錢偉長:創造中國近代力學領域多項第一
錢錘書:首倡并建構中國比較文學觀念
顧維鈞:第一次向西方列強說不的愛國外交家
梁思成:創建中國大學第一個建筑系
清華四哲人:梅貽琦、陳寅恪、葉企孫、潘光旦
梅貽琦:中國大學史上被譽為“終身校長”的第一人
陳寅恪:“學問近三百年來第一”的一代學術大師
葉企孫:奠基中國科學教育的物理學一代宗師
潘光旦:首倡“位育”教育的一代文化通儒
……
現代篇 碧海赤心:但恐他鄉勝故鄉
當代篇 海歸弄潮:春江水暖鴨先知
后記
近代篇 上下求索:既開風氣亦為先
馬寅初:中國人口學第一人
王正廷:中國第一位國際奧委會委員
王國維:建構“新”美學與文學理論體系的第一人
華羅庚:開創多個數學領域的中國現代數學之父
朱自清:創建新文學第一個詩歌團體
嚴復:譯《天演論》成為“中國西學第一者”
張季鸞:發出第一份新聞專電的中國報業先行者
張鈺哲:創造中國天文史上許多“第一”
李四光:摘掉“中國貧油”帽子的地質力學之父
李叔同:創造十多項第一的中國近代文藝先驅
陳光甫:創造中國金融和旅游史上無數個第一
陳獨秀:舉起“科學”和“民主”大旗的第一人
冼星海:譜寫中國第一部民族交響詩
林巧稚:中國婦產科第一人
竺可楨:創建中國大學第一個地學系
范旭東:創造中國民族化學工業多項第一
茅以升:中國第一座現代化大型橋梁的設計者
金岳霖:開拓現代邏輯哲學的“中國哲學界第一人”
侯德榜:發明奠基中國重化學工業的“侯氏制堿法”
胡適:首倡白話文和新詩的文學改良第一人
趙元任:首創方言方音調查的語言大師
容 閎:首倡公派留學的中國留學第一人
徐悲鴻:中國油畫的奠基者和改革國畫的先驅者
晏陽初、陶行知:中國平民教育的倡導者與先行者
晏陽初:第一個對平民教育進行鄉村實驗的教育家
陶行知:倡導生活教育的“人民教育家”
翁文灝:主持勘探開發近代中國第一座油田
錢偉長:創造中國近代力學領域多項第一
錢錘書:首倡并建構中國比較文學觀念
顧維鈞:第一次向西方列強說不的愛國外交家
梁思成:創建中國大學第一個建筑系
清華四哲人:梅貽琦、陳寅恪、葉企孫、潘光旦
梅貽琦:中國大學史上被譽為“終身校長”的第一人
陳寅恪:“學問近三百年來第一”的一代學術大師
葉企孫:奠基中國科學教育的物理學一代宗師
潘光旦:首倡“位育”教育的一代文化通儒
……
現代篇 碧海赤心:但恐他鄉勝故鄉
當代篇 海歸弄潮:春江水暖鴨先知
后記
書摘/試閱
1958年,在王大珩的帶領下,長春光機所研制出了高精光學儀器“八大件”,即:一秒精度大地測量經緯儀,一微米精度萬能工具顯微鏡,大型石英攝譜儀,中型電子顯微鏡,中子晶體譜儀,地形測量用多臂航攝投影儀,紅外夜視儀以及系列有色光學玻璃。從此,長春光機所聞名于全國科技界。此后,長春光機所面臨著一個新的轉折,即光學研究為民用服務還是為軍工服務。
確定轉攻國防光學技術及工程研究后,在王大珩的領導下,長春光機所先后在紅外微光夜視、核爆與靶場光測設備、高空與空間偵察攝影、空間光學測試等諸多領域作出了重要貢獻。例如,1961年,在王大珩的領導下,長春光機所研制成功中國第一臺激光器,這與世界上激光技術問世僅隔一年。在原子彈、導彈的自主研發過程中,在靶場上建立大型光學彈道測量系統是需要攻克的重要問題之一,王大珩帶領團隊經過五年多的努力,終于完成任務。在“兩彈一星”的研制過程中,王大珩及其團隊在光學觀測設備方面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他們研制成功了第一臺大型靶場觀測設備,用于測量中程地地導彈參數;指導改裝了高速攝影儀,用于原子彈火球發光動態觀測;成功完成了第一顆可回收對地觀測衛星所需的對地觀測系統。1980年5月,中國向南太平洋發射遠程運載火箭。王大珩帶領長春光機所的同事們出色地完成了火箭載人段的跟蹤測量任務,獨立解決了當今世界遠洋航天測量的平穩跟蹤、定位、標定、校正的抗干擾等技術難題。
憑借著其敏銳的科學預見性和戰略眼光,王大珩對中國科學技術發展的一些重大科技發展方向也提出了重大的建議。20世紀七十年代,遙感技術剛在國際上興起,王大珩便主持制訂了全國第一個遙感科學規劃,領導了綜合性的航空遙感試驗。l986年3月,王大珩和陳芳允、楊嘉墀、王淦昌等人一起向中央提出“發展中國的戰略性高技術”的建議,建議得到了鄧小平同志的批準,隨后國務院發出了“高技術發展計劃綱要”的通知。這一“綱要”被稱為“863計劃”。“863計劃”的實施,取得了累累碩果,推動了中國高技術迅速追上國際水平,對中國20世紀末乃至21世紀初高科技的發展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303
缺貨無法訂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