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1/20-1/26最高享89折優惠別錯過!
崇高之美:彭明輝談國畫的情感與思想
滿額折

崇高之美:彭明輝談國畫的情感與思想

商品資訊

定價
:NT$ 750 元
優惠價
79592
促銷優惠
聯經出版全書系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17 點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透過千年來的國畫史
我們就像是在見證中國人的情感變化和生命歷程

彭明輝(心靈勵志暢銷作家,《生命是長期而持續的累積》作者):
我開始認真研究國畫,原本是想要從國畫去體驗,中國人在數千年歷史內有過哪些偉大的情感與人格,以便回答自己「人活著有什麼值得追求的?人活著有什麼值得珍惜的?」
後來,我在范寬與五代的山水畫裡,領略到國畫背後莊嚴、崇高的情感世界與思想,也藉此看見自己內在世界裡,那一份莊嚴、崇高而近乎神聖的情懷,
因而確信:人活著,有遠比名利更值得追求、領會的精神世界等待我們去開發。靠著這份信念的引導,我才走出虛無。

跨出狹義的繪畫藝術,
心靈勵志暢銷作家彭明輝援引書法藝術的精神、
《史記》記載中孔子與季札的音樂美學,
以及彩陶、青銅器的特色為佐證,相互發明,
結集成《崇高之美:彭明輝談國畫的情感與思想》,勾勒出先秦以降的中國美學精神。

藝術保留人類數千年的情感變化,直透、鮮活有如往昔,認真揣摩可以感受到許多超乎言詮的情感、胸懷,有如跟千年前的古人當面對話。
周朝以來中國有其一脈相承的美學精神,特別重視藝術形式、內在情感和人格三者不分的緊密關係,使得藝術創作突破「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致遠恐泥」的格局,變成一個值得以生命相許的終生職志,也因而讓我們有機會藉由國畫名作而看見前人偉大的生命丰采。
彭明輝新作《崇高之美》力求深入淺出,論述的視野也遠比傳統國畫更寬廣:它以國畫為探討的焦點,但是把討論的背景安置在中西繪畫的對比,以及彩陶、青銅、先秦音樂美學與書法的精神面貌。本書視野橫跨古今中外,用以相互發明,企圖藉此較周延地掌握中國繪畫的美學與文化特質,從而釐清在這中西文化衝突的時代裡,我們該如何進行藝術、美學與文化的取捨與傳承。

【隨書附贈】范寬《谿山行旅圖》、李成《寒林平野圖》複製版海報各一張

作者簡介

彭明輝

劍橋大學控制工程博士,曾獲中國畫學會「藝術理論金爵獎」與「帝門基金會藝術評論獎」,現任清華大學動力機械工學系榮譽退休教授。
40歲以前閉門讀書;40歲以後開始摸索跟這塊土地與同胞互動的方式。
1995年愚人節與朋友創辦新竹文化協會,開始推動社區總體營造。1996年與朋友一起成功地擊退中央與地方炒地皮集團的1,025公頃香山濕地開發案。1999年擔任社區營造學會理事,因為看見社區組織有樁腳化的危險,開始謀思替代策略。
1999年參與朋友的災區「921民報」工作與災區重建工作。
1999年與朋友發起社區大學,並擔任全國促進會常務理事;後因為社區大學偏重中產階級的需要而漠視工、農,退出該團體,轉而與美濃的朋友一起研究WTO與農業。
2003年在朋友協助下建立「社區大學SARS資訊網」,寫出全球第一本《SARS防護手冊》。
2004年開始參與生命教育,並曾擔任生命教育學會常務理事。
2012年出版《糧食危機關鍵報告:台灣觀察》(商周)、《生命是長期而持續的累積:彭明輝談困境與抉擇》(聯經)、《2020台灣的危機與挑戰》(聯經)。
2013年出版《活出生命最好的可能:彭明輝談現實與理想》(聯經)、《有核不可?擁/反核的33個關鍵理由》(天下雜誌)。
2014年出版《崇高之美:彭明輝談國畫的情感與思想》(聯經)。
目前為農陣自由學者。但最喜歡寫的文章是影評、畫論、小說導讀,以及人生哲學。

這是一本談國畫的書,也是一本談中國文化與美學精神的書。我心中的讀者是想要了解國畫的人,以及想要藉由國畫去管窺中國文化的人。這本書的特色,除了力求深入淺出之外,就是遠比傳統國畫論述更寬廣的視野:它以國畫為探討的焦點,但是把討論的背景安置在中西繪畫的對比,以及彩陶、青銅、先秦音樂美學與書法的文化傳承。視野橫跨古今中外,是為了較不偏頗地掌握中國繪畫的美學與文化特質,從而釐清在這中西文化衝突的時代裡,我們該如何進行藝術、美學與文化的取捨與傳承。

這本書以國畫欣賞作為起點,分析國畫名作的構圖與筆法,引導讀者去親自感受名作的藝術特質與情感,以及這些作品背後的美學思想和人格情操。我期待能藉此讓讀者親自去感受、揣摩五代與北宋山水畫名作中,莊嚴、崇高的情懷,畫家對人性尊嚴的堅持與篤信,中國人面對大自然時那種近乎宗教的肅穆、崇仰之情,以及藝術最深刻的意義和成就。其次,我也嘗試著去理解歷代山水畫與花鳥畫的轉變,以及這些轉變的文化與人性意涵,藉此了解人在不同歷史階段與現實條件下,可以有哪些選擇。最後,我嘗試著從中西文化的比較,以及中國五千年的文化傳承上,去理解國畫的精神意涵和文化上的獨特價值,以及我們今天夾在中西文化交匯處的窘境與機會,希望作為年輕人汲取中西文化精髓時的參考,以及自我發展的借鏡。

周朝以來,中國有其一脈相承的美學精神,特別重視藝術形式、內在情感和人格三者不分的緊密關係,使得藝術創作突破「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致遠恐泥」的格局,變成一個值得以生命相許的終生職志,也讓我們有機會藉由國畫名作而看見前人偉大的生命丰采。為了探索這些名作背後的思想與美學精神,本書跨出狹義的繪畫藝術,援引書法藝術的精神、《史記》記載中孔子與季札的音樂美學,以及彩陶、青銅器的特色為佐證,相互發明,企圖勾勒出先秦以降的中國美學精神。
我希望讀者能從藝術品去直接感受儒家「天尊地卑」的情感,甚至進一步將這些感受拿來跟我們熟讀過的《論語》等經典相印證,彼此發揮,突破純賴抽象文字去意會中國古典文化、思想的窘境。這樣一種文化研究的取向,既可以跳脫文字的空洞想像,與歷代註解的束縛,又有確實可靠的文物作佐證,而不致蹈空入虛,穿鑿附會,是我在年過三十之後最信賴的方法。

本書最後一章談清末民初以來,國畫與西畫的論爭,其實它也是百年來中西文化論戰的縮影;而國畫現代化過程的取捨,也呼應著中國文化在當代社會的衝突與取捨。我希望這一章的討論,有助於讀者釐清國畫與西畫的衝突與化解之道,它也確實暗藏著我數十年來關於中西文化融合的一些思考線索。

五代和北宋的名畫讓我相信:人是很不簡單的動物,因為他的心裡有一份莊嚴、崇高而近乎神聖的情感與懷抱。專攻美術史而名聞國際的中研院方聞院士也說過:第一次在故宮看到范寬《谿山行旅圖》的真跡,使他「變成今天的我」,因為它「以敏感、簡潔、沉著自在的方式,表現大自然山水磅礡的氣象,它對自然世界有一種心理觀照和視野,是我們從未在西方風景畫,如莫內、塞尚或弗拉曼克名作裡所能感受的。我妻子和我一下子被這無上榮寵的機會給震懾住了」。我希望本書可以引導讀者去認識這種震撼和感動。

過去關於國畫作品的分析都太粗略,對構圖與筆法的介紹言簡意賅,寥寥數語帶過,或流於一廂情願的濫情渲染,因此一般人讀完之後依舊難得其門而入。為了突破上述缺點,本書以可觀的篇幅,分析作品的情感(感受)跟構圖、筆法的關係,同時用原畫和仿作(或相近作品)的對比引導讀者,培養大家感受原作的能力,希望大家可以親自體會原畫構圖的巧思,以及筆法的特色,感受「意在言外」而「難以言詮」的情感,不只是陶醉在與畫面無關的美麗詞藻,或空疏浮泛的形容。
前人對國畫作品的情感與思想雖然也有所討論,但往往也是詞藻華麗而牽強附會的空泛議論,或者言簡意賅,不容易領略其意旨,以至於跟我們在作品中的實際感受嚴重脫節。本書試圖從作品分析、畫論以及歷代畫評這三個軸線一起下手,嘗試去揣摩、分析畫家的人格特質與心路歷程,希望在這個較大視野與多元的角度下,去認識畫家的情感與思想。
五代與北宋山水是國畫的登峰造極之作,花鳥畫則開啟國畫另一個向度的精神和意義。
表面上,千年來的國畫貌似而神似,事實上,在這上千年裡國畫的精神與技法迭有變化,只不過變化緩慢,創新與承繼並進,因此可以清楚地看到,前後的繼承關係綿延不斷,卻不容易看見變革的部分。但是,如果將清末吳昌碩的花鳥與北宋范寬的《谿山行旅圖》做比較,就可以看出來兩者的工具不變,筆墨的運用已經丕變,而人的精神、感情與繪畫的目的,更早已迥異其趣──吳昌碩不可能畫得出范寬的山水,范寬則不可能去畫吳昌碩那種花鳥。我希望在本書裡釐清,國畫的精神如何從北宋山水演變到花鳥,以及清末吳昌碩的篆書入畫。
此外,我也企圖闡述國畫迥異於西畫之處,從而回答、提醒讀者國畫在西潮衝擊下的可貴之處。

我開始認真研究國畫,原本是想要從國畫去體驗,中國人在數千年歷史內有過哪些偉大的情感與人格,以便回答自己「人活著有什麼值得追求的?人活著有什麼值得珍惜的?」後來,我在范寬與五代的山水畫裡,領略到國畫背後莊嚴、崇高的情感世界與思想,也藉此看見自己內在世界裡,那一份莊嚴、崇高而近乎神聖的情懷,因而確信:人活著,有遠比名利更值得追求、領會的精神世界,等待我們去開發。靠著這份信念的引導,我才走出虛無。
將自己在國畫中的體驗,跟我在中國經典中所獲得的啟發相比,我發現文字留給讀者的想像空間太大、太不確實,以至於任何穿鑿附會或浮誇的想像都是可能的,因此我們很容易懷疑自己在文字世界當中建立起來的人生信念。面對繪畫,那種感受比較確實、直接,而所提供的線索遠比有限的文字更豐富。因此,我開始積極從繪畫作品認識前人生命中最深刻而精彩的感動,因而體認到:人類過去數千年的情感變化,在藝術裡保留得直透、鮮活有如往昔,可以感受到許多超乎言詮的情感、胸懷,認真揣摩下,有如跟千年前的古人當面對話。
通過千年來的國畫史,我們就像是在直接見證,中國千年來許多種人的情感變化和他們的生命歷程。
我跟國畫的因緣相當久遠:我從小喜愛書法,勤練將近二十年,並且在這基礎上累積出法書碑帖和國畫的欣賞經驗。一九八三年起,我用史作檉的形上美學觀點寫了一系列的國畫評論〈國畫之精神內涵──回顧與前瞻〉,姚夢谷先生因而特地頒授「金爵獎」給我。
一九九四年起擔任清華大學藝術中心主任,並兼任台北市立美術館諮詢委員,為美術圈內與圈外的人,寫了許多篇繪畫欣賞與評論的文章,其中〈從大歷史看水墨畫的困境〉一文獲頒「帝門基金會藝術評論獎」。
歷經三十年欣賞、思索和寫作的經驗,希望這本書能夠達成「深入淺出」的寫作目標,將我在國畫和中西文化裡所獲得的感動和省思,帶給更多想了解的人。

前言

這本書希望引導讀者去看見歷代名畫的動人情感,但是我的寫作無法代替名畫本身,就像旅遊導覽手冊無法替代親臨現場的旅遊經驗。因此,看這本書時需要有好的名畫複製品在手上,邊讀邊從畫作裡去親自感受我企圖提示的情感。本書的附圖雖然已經力求其品質,但是網路上有許多超高畫素的數位圖檔,可以增進讀者對這些作品細節的了解。因此,我想在這裡先扼要介紹幾個較重要的網路資源,以便讀者可以利用它們加強閱讀的成效。此外,為了力求深入淺出與可讀性,本書無法深入討論較專門的細節,也沒有按照學術慣例給相關的參考文獻。這個缺點也可以靠下述的網路資源彌補。
其次,宋朝以前的國畫名作真偽問題頗多爭議,造成國畫欣賞與評論的嚴重困擾與挑戰。
我想利用此前言,扼要建議如何克服這個難題,以及我自己寫作時的拿捏原則,做為讀者的參考。
最後一點提醒:本書第一章討論荊浩的《匡廬圖》,並且試圖引導讀者去感受這幅畫裡隱約溢散的莊嚴、崇高之情。如果讀者發現很難感受到本書所提的那一份情感,不需在意,可以接著在第二章的引導下去體會范寬《谿山行旅圖》的情感。因為,《谿山行旅圖》的情感較雄渾磅礡而容易感受,了解第二章後再回過來重讀第一章,或許就會較容易感受到《匡廬圖》裡微弱的情感。
一、重要的網路資源
故宮曾經辦過北宋書畫特展「大觀」,並留下一個專屬的網站「大觀北宋書畫」,其中高解析度數位圖檔,有四十六件唐、五代與宋朝最具代表性的繪畫作品,包括荊浩、關仝、董源、巨然、范寬、郭熙、李唐等,本書討論到的重要代表作,在這些數位影像裡可以看到較清楚的作品細節,是很重要的網路資源。這個網站有兩個入口,「大觀北宋書畫」在http://tech2.npm.gov.tw/sung/,這個網站無法一次看到所有作品的清單,用起來不方便。如果搜尋「大觀宋版圖書特展」,會找到另外一個入口︰http://www.npm.gov.tw/exh95/grandview/,循著以下的路徑「大觀宋版圖書特展↓大觀─北宋書畫展↓展品清單」走,就可以找到該網站內所有數位典藏的作品清單,再重複點擊任何作品名稱,就可以進入互動式的數位圖檔,放大比例可以互動調整,相當方便。另外一個辦法是直接輸入展品清單的網址:http://www.npm.gov.tw/exh95/grandview/painting/dill_ch.html

故宮另一個重要的數位網站是「典藏精選∙繪畫類」,裡面有唐代到清朝,最具代表性的國畫數位影像和作品簡介,包括趙孟頫、黃公望、倪瓚等元朝畫家,與明代的唐寅、沈周、文徵明,清朝的四王等最著名的作品。只要Google「故宮 典藏精選 繪畫」,就會找到「國立故宮博物院─典藏資源↓典藏精選↓繪畫」這個選項,網址︰http://www.npm.gov.tw/zh-tw/Article.aspx?sNo=03000117
此外,故宮還有黃公望《富春山居圖》的專屬網站和數位影像,裡面有海峽兩岸所藏兩段《富春山居圖》的數位影像「無用師卷」和「剩山圖」,以及有名的摹本「子明卷」,影像最左上方可以控制放大倍率以便看細節。Google「故宮 富春山居圖」,就會找到「黃公望《富春山居圖》──國立故宮博物院」這個網站,網址︰http://www.npm.gov.tw/exh100/fuchun/ch_02.html
如果想要了解故宮任何典藏品的進一步資料,包括尺寸、基本資料、作品特徵與真偽問題的扼要說明,以及與該作品有關的重要參考文獻等,可以利用「故宮書畫數位典藏資料檢索」(http://painting.npm.gov.tw/npm_public/index.htm)這個網路資料庫。這個資料庫中,每項收藏品都有一份項目完整、內容簡要的說明,依序包括收藏品類型、品名、作者、外在形式、題跋資料、印記資料、色彩、技法、作品內容、相關文字參考資料;其中最後一大項「相關文字參考資料」,又含好幾個子項目:收藏著錄、參考書目、內容簡介、網頁展示說明等。
其中「內容簡介」一項,簡要提示有關該作品真偽的扼要訊息。譬如一向被視為李成真跡的《寒林平野圖》,就在「內容簡介」的最後一句寫上︰「本幅樹石畫法模仿李成寒林特徵,從畫風看應為明代仿作。」
歷代畫論是了解中國美術一項重要的參考,紙本的出版物可以考慮購買俞劍華主編的《中國畫論類編》。網路上有一個免費的簡體字網站《历代画论合辑》(http://www.eywedu.com/hualun/),資源極其豐富,包括南北朝以迄當代的歷代畫論、俞劍華主編的《中國畫論類編》,以及好幾本中國繪畫史的當代著作。
二、國畫欣賞與作品真偽問題的困擾
談中國的藝術不能不談國畫,談國畫就不能不談五代與北宋初年的山水畫,尤其是開創五代與北宋大山水的荊浩、關仝、李成與范寬,以及五代的董源、巨然與北宋的郭熙、李唐。
很可惜,這些人流傳至今的代表作幾乎都有真偽的爭議,或許只有范寬的《谿山行旅圖》,和李唐的《萬壑松風圖》是確切無疑的真跡,其他很可能是仿作、摹本,或者因為保存狀況不佳,或修復過程失當,而只留下原作的一些痕跡,無法當作是確切無疑的完整真跡。

《谿山行旅圖》應該是目前故宮所有典藏中,藝術價值最高的一幅畫,也是人類精神文明最極致的表現之一,在任何西方藝術品之前都絕不遜色。這一幅絹本的巨幅山水竟然能夠歷經千年戰亂而沒有毀損,實在是奇蹟。以北宋中期郭熙的《早春圖》為例,它完成於一○七二年,成畫時間約比《谿山行旅圖》晚四十至五十年,但或許是在歷次重新裝裱的過程中受到不當的修補,以致有超過三分之二的部分可能已經盡失原味(詳見第六章〈大自然與可居可遊的山水〉)。
至於時間更早的作品,就更難完整無缺的保留下來。荊浩的代表作《匡廬圖》很可能是品質較高的摹本,而且臨摹的人可能改變了其中部分的構圖,而沒有完全忠於原作;關仝的代表作《關山行旅圖》也有可能是摹本,或是保存過程有問題,以致應該只有乾墨皴擦的山巖立面,卻很像是被溼墨暈染過,顯不出粗礪堅硬的質感,以及堅毅不屈的神采。至於董源與巨然的所有作品,都有可能是元朝偽託之作,跟原作鮮少關聯。這些因素都嚴重妨礙我們認識五代與北宋山水畫的精神原貌(詳見第七章〈寫意山水與南北宗〉)。
如果我們只根據信實可靠的作品去認識五代與北宋的山水,范寬會變成整個國畫史上的異類。除了《谿山行旅圖》之外,藝術成就次高的作品,有可能變成元朝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或李唐的《萬壑松風圖》,其他五代與北宋的山水畫變成都是次要的。但是,歷代畫論的評價都指出,李成與關仝的作品絕不下於范寬,而遠高於郭熙、李唐和黃公望,荊浩的作品水準應該至少接近范寬。此外,五代與宋朝加起來將近四百年,很難讓人相信這期間沒有任何作品水準接近《谿山行旅圖》,或者高於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與李唐的《萬壑松風圖》。
因此,只根據既有的作品去了解五代與北宋的國畫是非常有問題的,甚至會讓我們只知元明清而不知有五代與南北宋,以致認定國畫的歷史成就遠不如西畫。這樣的理解,無疑是對歷史真相的嚴重扭曲。
我寧可採取另一種解決途徑:瞎子摸象。用畫作與畫論中,較可信的局部線索去相互比對,逐步拼湊起一個歷史的概略骨架,再憑我自己的藝術欣賞經驗與其他文化史線索,去描繪出歷史的輪廓,最後靠我對人性的了解與自己的想像,去縫補最後殘缺的輪廓。

要拼湊一千年前的美術史絕對是極端困難的,不僅畫作流失且真偽難辨,連畫論都有可能不是完整的原作,而是屢經口傳與傳抄之後,衍文、脫落、誤傳等因素夾雜其間,以致真偽難辨,文意晦澀難解。荊浩的〈筆法記〉就有這問題。我是以《谿山行旅圖》和荊浩的〈筆法記〉作為重建五代畫史的起點,再從荊浩、關仝與李成的代表作中取其精粹,捨去我有疑問的線索,參照歷代畫論去揣摩荊浩、關仝與李成原本可能的概略模樣。最後再從書法史、中西畫史與文化特質去推敲五代與北宋繪畫的精神。不過,為了讓本書讀起來較流暢,我在寫作時捨去了所有反覆推敲的過程,只試圖勾勒出我自己最後的結論與主要線索。
畢竟這不是一本學術著作,它只是企圖作為讀者欣賞國畫世界的導覽手冊,希望讀者可以藉此發展第一手欣賞經驗的能力,並進一步去親身涉獵,一窺國畫的堂奧。

目次

第一章 開創山水畫史的《匡廬圖》
水墨取代敷色,寫意凌駕寫實
恢弘莊嚴的《匡廬圖》
開創水墨新法的〈筆法記〉
六要、六法與青綠山水

第二章 北宋首選《谿山行旅圖》
氣勢磅礴,曠古絕今
天尊地卑,層次井然
心隨筆運的原作,氣遺象死的仿作

第三章 范寬的心路歷程
外師造化,中得心源
《谿山行旅圖》的神祕情感與六要

第四章 北宋大山水的筆墨世界
四面斬絕,不通人跡的《關山行旅圖》
五代與北宋山水的情感世界
李成的深邃懿美

第五章 山水畫精神導源
書畫同源與筆墨的情感世界
西畫的參照與對比
孔子操琴的精神傳承

第六章 大自然與可居可遊的山水
可居可遊的遐想世界
超乎「美」的「崇高之美」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第七章 寫意山水與南北宗
披麻皴的情感世界
南北宗的美學與抉擇
寫意山水與情感的抉擇

第八章 花鳥畫的流變與創新
花鳥畫的寫意與寫實
花鳥畫的創新與突破
減筆畫與潑墨的興起

第九章 文人畫與美術革命的論爭
文人畫到底是什麼?
人性與情感的美學
國畫的形式與內涵

第十章 從大歷史看水墨創新的困境
從大歷史的框架看近代水墨的「困境」
創新的形式與內涵
水墨與色彩的糾葛

結語

書摘/試閱

第二章 北宋首選《谿山行旅圖》
《谿山行旅圖》是北宋范寬晚年的代表作,也應該是國畫史上最氣勢磅礡的雄偉鉅作,和故宮博物院的鎮館之寶,備受古今中外藝術史家的推崇。它表現出肅穆、莊嚴而崇高的精神,讓我們可以具體領略中國傳統「天尊地卑」的情感,遠比經書抽象文字的模糊敘述,更震撼人心而感動五內。這樣的成就足以與西方任何頂尖藝術品相抗衡,它所呈展的情感與精神世界,則是西方畫作所未曾見的。研究中國美術的中研院方聞院士一見傾心,以曾親見此圖而終身以此為榮,並且從此在世界美術史前,不覺得矮人一截。連批評國畫甚力的徐悲鴻都讚歎說:「范中立《谿山行旅圖》大氣磅礡,沉雄高古,誠辟易萬人之作。」以下就讓我們來細心品味這一幅畫的精彩處。
《谿山行旅圖》是北宋范寬的代表作,應該也是國畫史上最氣勢懾人的雄偉鉅作,和故宮博物院的鎮館之寶。它也很可能是今傳所有荊浩、關仝、李成、范寬等人作品中唯一的真跡。
范寬一向被讚譽為北宋以來山水三大家,同為北宋著名畫家的米芾在《畫史》中稱讚他:「物象之幽雅,品固在李成上,本朝自無人出其右。」北宋劉道醇的《聖朝名畫評》則說:「范寬以山水知名,為天下所重。真石老樹,挺生筆下,求其氣韻,出於物表。而又不資華飾,在古無法,創意自我,功期造化。」北宋郭若虛的《圖畫見聞志》也說他的作品:「峰巒渾厚,勢壯雄強,搶筆俱均,人屋皆質者,范氏之作也。」
徐悲鴻曾經在〈故宮所藏繪畫之寶〉一文中讚歎:「中國所有之寶,故宮有其二。吾所最傾倒者,則為范中立《谿山行旅圖》,大氣磅礡,沉雄高古,誠辟易萬人之作。」此外,在我的印象裡,以中國繪畫史學養享譽國際的美國籍教授高居翰也說過:如果讓我從故宮的全部典藏裡挑一件,我就只要范寬的《谿山行旅圖》。
這一幅備受古今中外盛譽的故宮鎮館之寶,到底有何迷人之處?
《谿山行旅圖》的近景是三大塊堆在一起的嶙峋奇石,中景是兩座林木蒼勁的小丘夾著一座小小流瀑,而遠景是占據整個畫面約莫三分之二的叢林巨巒,有著雄渾磅礡的迫人氣勢。如果要更確實的揣摩這股氣勢,你可以一邊看著這一張畫的正中央(略高於遠景巨巒底部),一邊想像這幅畫高一五五∙三公分,寬七十四∙四公分,若懸掛時眼睛剛好直視畫面中央,則畫面將有一半左右高出眼睛視線,而整座叢林巨巒則從高於視線的位置壓迫著觀畫者,猶如一座高聳入雲的龐大紀念碑,其氣勢之迫人可以想見。因此徐悲鴻忍不住驚嘆:「此幅既系巨幀,而一山頭,幾占全幅面積三分之二,章法突兀,使人咋舌!」所謂「章法突兀」指的是從來沒有人敢讓遠景占到畫面的三分之二這麼大,而且構圖上單調到幾乎只有一座叢林巨巒和右側的飛瀑,但氣勢之磅礡、懾人卻又是千嶺萬巒也無法比擬的。
這麼簡單的構圖就呈現出這麼磅礡、懾人的偉岸氣勢,這是沒有見過的人絕對無法想像的!在許多行家眼中,《谿山行旅圖》的藝術價值足與西方美術史上任何極品絕作相抗衡,而它所呈展的情感與精神世界,更是西方任何畫作都未曾見的,足以讓研究中國美術的人在世界美術史的前面昂然而立,了無遜色。也無怪乎中研院院士方聞教授一見傾心,終身以此為榮。
其實這幅畫不僅構圖驚人,如果你靜下心來一筆一劃地仔細玩味,還會更進一步感受到它不僅雄渾磅礡,而且鉅細彌精,每一筆都帶著濃濃的情感,既有豐富的變化,又渾然天成的呼應著大結構的氣勢與渾厚。因此徐悲鴻盛讚:「全幅整寫,無一敗筆。北宋人治藝之精,真令人拜倒。」

氣勢磅礡,曠古絕今
好畫像好茶,要靜下心來慢慢領略才能充分感受到它豐富而多元的滋味。欣賞一幅畫也不能心浮氣躁而耐不下心,必須像品茶或品酒那樣專注,才能覺察到它在你心裡撩撥起來的各種情愫。只不過看畫要比品茶品酒時更沉靜、用心與細膩,因為它所能帶給人的感受遠比好茶、好酒更隱微、細緻而不易覺察;但是如果給自己足夠的時間去慢慢「品味」,它就有機會愈「品味」愈加深、加厚,而變得濃郁厚實。欣賞好畫需要時間,以便讓它帶給你的感受在心裡慢慢舒展開來,時間愈久愈濃郁、深刻。
看畫有很多層次,你對一張畫的感受是慢慢積累,一層又一層慢慢細緻化的,一層一層地深入心靈的底層,絕非一蹴可幾。你可以先大致上看一幅畫的整體構圖,品味一下整張畫帶給你的籠統感受;再邊看局部邊用眼睛餘光慢慢的看著全畫,以便進一步更細膩去體會各個局部帶給你的感受,並且把這些較細膩的感受帶進你原本對整幅畫的感受裡去,讓你對整張畫的感覺慢慢細膩起來。當你的感受愈來愈細膩時,它也會同時變得愈來愈深刻。
以《谿山行旅圖》為例,如果要從複製品去感受范寬原作中的磅礡氣勢,可以把複製品拿到眼前,眼睛直視中景右方小山丘的上半部和遠景巨巒的底部,讓遠景的巨巒絕大部分處於視線的上方,而中景的下半部和近景則處於視線的下方,然後靜下心來慢慢體會這張畫在你心裡撩撥起的各種情愫。
當你用略微上揚的視線仰望遠景巨巒時,最容易感受到的是巨巒主峰的輪廓線筆力萬鈞而結構緊實,巨巒上一層又一層茂密的點樹叢,則以濃重的墨色暈染出厚實而雄渾的力量,沿著巨巒上活潑而曲折有力的輪廓線泉湧流瀉而下,氣勢懾人猶如泰山壓頂,引發人一波又一波肅穆、莊嚴而又神祕、崇高的情感。
然後你正視著中景,並以略為下俯的視線看著前景的嶙峋巨石,以及中景與前景間微小的行旅,你會感受到景致分明的中景沒有那麼雄渾而迫人──石丘的造型嶙峋而筆法堅毅,茂林的樹幹蒼勁挺拔,樹葉溢散著濃郁的情感,讓人覺得踏實而飽滿,流瀑周遭變化豐富的筆法,勾起觀賞者心裡豐富而微妙的情緒變化。
遠景的感情磅礡渾厚、雄偉而瀰漫一片,難以言宣;中景與近景則剛毅中帶著情趣分明而豐富、多元的情愫;整張畫的感情厚重、莊嚴而肅穆,將人的感情提升到一種遠遠超乎日常生活的境界,卻又絕不刻板或讓人窒息,反而讓人感受到深沉、踏實的感動,在第一眼的震懾之後,逐漸被這厚重、神祕而又多元、活潑的情感所充滿,寧可沉浸於此情感中,盡拋俗世名利的無謂糾葛。
為了較容易感受《谿山行旅圖》的這些特色,你可以拿范寬的原作和董其昌的仿作對比,輪流去感受原作和仿作帶給你的感受,仔細分辨這些感受的差異,以及這些差異如何跟兩件作品構圖與細節上的差異相呼應。
最容易感受到的差異是,仿作裡遠景的巨巒寬度略為縮窄,而高度則被大幅縮短,因此原本巍峨偉岸的巨巒變得略顯臃腫,不再具有雄渾磅礡的迫人氣勢。其次,中景右方的茂林石丘原本是巨岩嶙峋,崢嶸堅毅,而流瀑周遭變化豐富的筆法勾勒著觀賞者心裡微妙的情緒變化;在仿作中這些構圖、筆觸與情緒卻變得鬆弛而有些單調。
如果我們仔細比較兩幅畫,巨巒的雄渾魄力來自於三個要素。首先是巨巒的造型挺拔而高聳,顯得堅毅而神采奕奕;這個造型,略瘦一分則顯得瘦弱而失其雄渾魄力,略胖一分會因為臃腫而失其挺拔與堅韌,可見范寬拿捏之準確。
其次,洋溢著書法筆意的輪廓線以蒼勁的中鋒和側鋒勾勒出力量飽滿而富有彈性的弧線,進一步將巨巒主峰的偉岸與雄渾一筆一筆勾勒出來,一層一層堆疊出巨巒飽滿而雄渾的氣勢。你可以很容易想像巨巒上這些從近而遠的輪廓線,若減少層次而變得不再緊緻、豐厚,巨巒主峰的雄渾氣勢將會隨之遜色。此外,巨巒的主峰與側鋒裡充滿短筆觸皴擦出來的墨點,有若雨點而密實飽滿(後世稱之為「雨點皴」),疏密有致的從峰頂的濃黑細密逐漸流瀉而下,到巨巒底部化為淡而稀疏的墨點;這些墨點強化了主峰與側鋒的雄渾與厚實,以及弧型輪廓線從內而外的擴張感,而輪廓線則以富有彈性的力道,將這擴張的力量加以平衡並轉化,用以支撐巍峨巨巒的重量,使它可以昂然聳立。
輪廓線的書法筆意和主峰與側鋒內「雨點皴」的墨點,相互呼應而相得益彰,使得巨巒的主峰與側鋒精神飽滿而神采奕奕──沒有書法筆意的輪廓線,則雨點皴將顯得散漫而無力;若沒有雨點皴的充實,輪廓線將會在魄力萬鈞中顯不出厚實、雄渾。兩者剛好一內一外,將巨巒的挺拔與雄渾相得益彰的呈現出來。
最後仔細看看主峰上面濃密厚重的點樹叢,假如沒有它們,巨巒的雄渾魄力將大大遜色。譬如你在想像中,將主峰上面由高而低的三層點樹叢,隨便去掉一層,主峰的厚重、雄渾力道馬上銳減。甚至連左右兩個側鋒上面的點樹叢,也都不可或缺,失其一則底下的側鋒立即失色,而整座巨巒的雄渾魄力立刻失去平衡。
為了進一步體會峰頂點樹叢帶給你的感受,你先感受整座巨巒的力量,再慢慢把注意力的焦點移到點樹叢,同時用餘光持續看著整座巨巒;再把注意力的焦點從點樹叢移到所有的輪廓線,然後再移到山巒內一整片的雨點皴,最後再回頭來感受一次整張畫的力量。在這過程中,你會發現點樹叢帶給人的感情是最厚重、濃郁,卻最難以言宣的;而且這一股力量正是整座巨巒所有力量的源頭,它順著輪廓線流瀉而下,通過峰巒內的雨點皴而充滿整座主峰與側鋒,使它們像是有源頭活水般充滿雄渾的力量。再加上巨巒拔聳入雲般,堅挺、偉岸的高度與氣勢,使得這雄渾的力量對觀賞者施以泰山壓頂般的魄力,而展現出令人屏息的磅礡氣勢。假如沒有這些點樹叢的浸潤,只靠輪廓線和雨點皴結合而成的巨巒,會顯得嚴峻、險拔卻少了些磅礡雄渾的氣勢。
整幅畫的成功毫無偶然,巨巒的磅礡氣勢,完全是靠著多層次的情感與筆觸相互呼應,而一層又一層勾勒、堆疊、積累、渲染出來的,沒有一筆不帶感情,沒有一筆不帶巧思。點樹叢、輪廓線與雨點皴,各以不同的筆觸和視覺元素撩撥起我們心裡不同特質的情感,從偉岸挺拔的造型到劇力萬鈞的輪廓線,以及厚實堆疊的雨點皴,到點樹叢難以言宣而莊嚴神祕的情感,整座巨巒的情感層次既分明又一氣呵成,沒有一筆出於偶然的靈感或意外。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79 592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
(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