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2025新年快樂!買書領券省荷包
香港音樂史論:文化政策‧音樂教育
滿額折

香港音樂史論:文化政策‧音樂教育

商品資訊

定價
:NT$ 580 元
優惠價
90522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15 點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香港音樂史論 —— 文化政策‧音樂教育》一書從文化政策及音樂教育兩個方面,論述在一個多世紀裏,香港決策當局對本地的文化施政及音樂課程綱領的制定歷程。讀者可從19世紀末到21世紀初文化及教育政策的發展,了解政府的施政如何影響香港文化身份的建立。書中更為香港如何在文化藝術上取得卓越成績,發揚香港的獨特風格與聲譽方面提出意見。

作者簡介

劉靖之,英國倫敦大學文學士,後獲香港大學哲學碩士和博士。曾獲英國皇家音樂學院及聖三一音樂學院理論作曲文憑。歷任英國廣播公司高級翻譯員、香港嶺南大學翻譯系教授和文學與翻譯研究中心主任。現任香港大學人文社會研究所名譽研究員及上海音樂學院音樂教育系外聘專任教授。

作者的論著甚豐,涵蓋音樂、文學、翻譯,編著作品包括《中國新音樂史論》(1998、2009,英文版2010)、《論中國新音樂》(2009)、音樂評論集《談樂》(五輯)、《神似與形似——劉靖之談翻譯》(1996)、《元人水滸故事雜劇研究》(1991)、《三國故事雜劇研究》(1981)等40餘部。

一年前出版的《香港音樂史論粵語流行曲‧嚴肅音樂‧粵劇》是文化藝術的"果",論述了香港主流音樂文化活動;這部《香港音樂史論——文化政策,音樂教育》是"因",關係到香港文化藝術的根"本"基礎。每一個民族、地區、城市的文化藝術活動的背後,都有文化傳統、藝術表演內容與形式,香港深受嶺南文化的影響和薰陶,過去一個半世紀殖民統治的結果,這座城市既保存了粵劇和粵曲,又產生了融合海派時代曲與歐美流行曲的粵語流行曲,説明了香港的音樂文化既有嶺南和中國內地的,也有外來的。20世紀末以來的全球化發展,文化藝術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將越來越顯著,若不留神,香港的文化藝術會不知不覺地被全球化吞噬了去。

文化政策的制訂,主要的目的有二:一是為香港文化藝術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和條件,讓藝團和藝術家能施展所長、發揮才華,並配以與時俱進的行政架構和適當的資源;二是重視促進本土藝術創作和演出,以發揚香港的獨特風格。香港僅僅在金融、貿易上有所成就是不夠的,還要在文化藝術上取得卓越成績,才能成為亞洲的國際都會。

本書的第二部份是有關香港音樂教育發展史。自從香港成為英國殖民地之後,港英政府從不重視中、小學音樂教育,直到香港回歸中國之後,特區政府進行了教育改革,藝術教育才開始恢復了應有的位置,音樂科在學校課程結構裏逐漸受到重視。要糾正過去一個多世紀的缺失,需要相當長的時間,尤其是教育政策制訂者、學校校長以及音樂教師,要攜手合作來共同努力。人們説在教育上的投資,回報最好,因此特區政府在藝術教育上的投資最有眼光。

本書作者在撰寫《香港音樂史論——文化政策,音樂教育》一書的過程中,承蒙下列人士和機構的支持與協助,謹致以衷心的謝意:

 

文化政策篇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民政事務局副局長許曉暉女士

香港藝術發展局行政總裁周勇平先生、署理藝術推廣及外事總監曹敏儀女士

西九文化區管理局行政總裁連納智先生(Michael Lyuch, CBE, AM)、行政總裁辦公室總監黃寶兒女士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總經理(港九文化事務)馮惠芬女士、經理(大會堂)岑鳳媚女士

 

音樂教育篇

香港政府教育署前首席督學(音樂)湛黎淑貞博士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教育局總課程發展主任(藝術教育)戴傑文先生、高級課程發展主任(音樂)譚宏標先生

香港學校音樂及朗誦協會音樂委員會主席、拔萃女書院音樂主任蔣陳紅梅女士

香港九龍馬頭涌官立小學校長倪毓英女士

香港德瑞國際學校副校長M. Whittaker先生

 

附錄:香港政府資助的演藝圑體

香港管弦協會行政總裁簡寧天(Timothy Calnin)先生、副行政總裁彭莉莉女士

香港中樂團藝術總監、首席指揮關惠昌先生、行政總監錢敏華女士、市務及拓展經理黃卓思女士

香港小交響樂團音樂總監葉詠詩女士、行政總監楊惠女士、公關及市場推廣經理莫皓明女士

香港培華教育基金常務委員羅文彬先生對本書出版之資助。

 

在結束這篇短序之前,作為香港大學香港人文社會硏究所名譽硏究員,本書作者謹向香港人文社會硏究所多年來對這項香港音樂史硏究計劃的支持表示感謝。

 

劉靖之

2014年6月

目次

圖片目錄 v

序 ix

緒論 xii

 

I. 文化政策篇

 

第一章 香港康樂與文化施政:施政報吿、市政局、民政事務局 2

引言 2

第一節 施政報告——有關康樂與文化的施政 3

麥理浩時期(1972~81)、尤德時期(1982~86)、衛奕信時期(1987~91)、彭定康時期(1992~96)、董建華時期(1997~2005)、曾蔭權時期(2005~11)、梁振英時期(2012~13)、康樂文化施政的演變

第二節 市政局與區域市政局的康文事務服務 12

第三節 民政事務局與康樂及文化事務署 22

結語 29

 

第二章 香港文化藝術機構:藝術發展局、文化委員會、西九文化區管理局 31

引言 31

第一節 香港藝術發展局 32

第二節 文化委員會 52

第三節 西九文化區管理局 63

結語 76

後記 78

 

第三章 香港文化政策研究 80

引言 80

第一節 香港文化政策硏究文件與著作 82

第二節 香港文化藝術的困境 112

結語 116

 

附錄1 政府資助的演藝團體 118

一、香港管弦協會 118

二、香港中樂團 130

三、香港小交響樂團 141

四、香港芭蕾舞團 151

五、城市當代舞蹈團 158

六、香港舞蹈團 163

附表1~5 樂團編制與演出入座率 171-176

 

附錄2 香港藝術發展局網頁研究與報吿 177

 

II. 音樂教育篇

 

第一章 香港早期學校音樂與音樂活動(1842~1945)182

引言 182

第一節 19世紀下半葉的學校音樂與音樂活動(1842~1900)183

第二節 20世紀上半葉的學校音樂與音樂活動(1900~1945)188

 

第二章 香港中、小學音樂教育(1945~2013)198

引言 198

第一節 香港音樂文化的五種現象 201

第二節 音樂科課程綱要與指引 202

第三節 音樂師資 233

第四節 觀摩學校音樂課 244

第五節 學生與音樂之間的互動 252

結語:70年的經驗教訓、近年來的發展 253

 

第三章 香港高等與專業音樂教育 258

引言 258

第一節 高等與專業音樂教育 259

第二節 香港專業音樂教育的特色 275

 

結論 279

引言 279

第一節 董建華的"紐倫港"計劃 280

第二節 傳統是現代化的基礎 282

第三節 香港的獨特文化身份 285

第四節 未來發展方向 287

 

註釋 289

參考資料 300

 

附表 317

一、香港文化政策紀要 317

二 、香港音樂教育紀要 322

 

參考圖片 326

 

索引 337

I 文化政策篇

一、人名索引 337

二、主題索引 340

II 音樂教育篇

一、人名索引 343

主題索引 346

書摘/試閱

緒論 (節錄)

 

引言

從音樂文化的角度來看,香港的歷史並不悠久;從本土的音樂文化傳統來看,香港的底蘊也不豐厚,而且多是外來的——從廣東廣西、上海、歐美等地移植過來的。事實上,香港在被英國佔領之前屬中國文化體系裏的一個部份,被英國佔領之後仍然是中國文化的一個組成部份,直到20世紀中葉開始,中、港邊界設置關卡,限制入境之後,香港才逐漸發展形成了自己的文化身份。香港獨特的文化身份既有中國,尤其是嶺南的內涵與風格,又有歐美的現代感和氣息。香港成為亞洲四小龍之一後,香港粵語流行曲融合了粵曲、時代曲、歐美流行曲的元素;香港的粵曲保存了較多的傳統形式與內容;香港的嚴肅音樂作曲家在曲式和配器方面的現代化、當代化等方面所從事的嘗試;香港的舞蹈既民族又現代等,充份説明了在音樂藝術發展上,香港1970、1980年代已開始形成了自己的獨特身份。

香港的文化身份是怎樣形成的?過去一個多世紀的歷史告訴我們,這種獨特文化身份的形成是港英政府將香港人的文化生活與中國大陸的文化傳統割切開來,從教育和文化交流上切斷雙方的來往,執行殖民主義的"忘本"教育政策,長年累月推行的結果便收到預期的效果。在音樂教育上,香港政府在1841~1941的一個世紀裏,採取放任態度,中、小學的音樂科可有可無;太平洋戰爭之後,港英政府開始積極抓緊教育政策,增加教育撥款,鼓勵英文英語教學,打擊中文中學。對學校音樂教育仍然如太平洋戰前一樣,雖然大部份初級中學均設有音樂科,但直到1968年才公佈小學音樂課程綱要,1983年才公佈中學音樂課程綱要。1949~68年間,教育署音樂組不務正業,忙於香港學校音樂與朗誦節和英國皇家音樂學院聯會的公開考試。

香港回歸中國後,特區政府立即開始了優質教育和全人教育的改革計劃。1997〜2007年間,香港教育統籌委員會發表了一系列有關"藝術教育學習領域"文件,為德、智、體、羣、美全面發展,保持終身學習的教育制訂藍圖。教局統籌局課程發展議會目前已開始評估、修訂、更新上述文件在過去近十年裏實行的情況,並進行評估和修訂、更新已過時、不足之處。

香港文化身份形成的另一個重要因素是文化政策,促進文化藝術發展,尤其是本土藝術創作的政策,不僅有助於提升香港作為亞洲的國際都會的形象,還能繁榮香港的社會和經濟發展,提升創意產業的繁榮。這方面的工作,殖民時期的港英政府在歸還香港給中國之前,尚未開始;回歸後的特區政府,在1997〜2003年間進行了一連串顧問報告和公眾諮詢之後,目前似乎進入了冬眠時期,了無動靜,是不是要等待西九文化區工程計劃大致建成之後,覺得才是為香港制訂長遠文化政策的適當時機?

港英時代的政府,在文化政策上的態度是有跡可尋的。1883年成立的潔淨局是純粹為香港的城市衛生而提供服務的。1879年興建的舊大會堂則純粹為居港英國人而設,不是給香港居民享用的場館。1935年潔淨局改名為市政局,其功能也是以市政服務為主要工作內容,其中可能包括了提供球場、泳灘一類的巿政和康樂設備,但這些不能算是文化藝術政策的體現。從1841到1962年的121年,香港這座城市一直缺乏像樣的演出場所。1962年的大會堂才是香港市民自由出入的公共文化中心。

麥理浩在1971〜82年間擔任香港總督時期,香港政府進行了從未有過的大規模演藝場館的興建和藝術團體的組建工作,直到1989年建成啟用的香港文化中心,都是麥理浩時代計劃籌建的。但麥理浩的龐大文化藝術場館和藝團的建設計劃是基於英國與中國有關香港問題談判的政治需要,要在談判桌上爭取優勢。由此可見,港英政府一向只願意為香港市民提供康樂、文娛活動,從來不準備制訂正正規規的文化政策,將康樂、文娛提升至文化藝術高度。從這一個歷史角度來看,港英政府在將香港歸還給中國之前的一個半世紀裏,所執行的是從頭到尾的康樂文娛政策,只是在硬件施設上鋪奠了一些基礎工作。

《香港音樂史論——文化政策,音樂教育》有兩個部份:文化政策篇和音樂教育篇,卷末有"結論"、兩個有關文化政策紀要和音樂紀要以及參考圖片。有關內容分述如下。

 

第一部份:文化政策篇

"文化政策篇"分三章來論述。第一章"香港康樂與文化的施政",從歷史的視角來回顧香港總督和特區首長的《施政報告》裏有關康樂與文化的施政,市政局和區域巿政局工作裏的康樂與文娛服務,以及民政事務局的康樂與文化服務。這裏所用的"康樂"、"文娛"、"文化"等名詞是依照這兩個市政局和民政事務局年報裏所開列的名詞,並非由本書作者所選用的。事實上年報是根據各部門的市政工作性質來撰寫報告的,他們所用的^康樂"與"文娛"是指市民所享用的設施如植物公園、維多利亞公園、球場、泳灘等。1962年香港大會堂建成啟用之後,市政局年報裏才開始報導大會堂的活動,"文化"這個名詞才初次出現。1960年代香港大會堂的一些音樂會、畫展、圖書館活動雖然可歸為文化藝術範疇,但與有意識的文化政策仍然有一段距離。港英政府的這種"康樂"、"文娛"心態,一直維持到1997年殖民政府停止運作。

前市政局對2000年以前的香港市政工作極為重要,是影響香港居民生活的前線部門,康樂與文娛只是市政局工作裏的次要項目。1973年4月開始,市政局開始行政、財政自立,憑着豐厚的差餉收入,令它在後來的27年裏迅速發展。但市政局和區域巿政局始終是"區域"性的法定組織,缺乏政策制訂的功能,議員也非專職,更缺少專業人才,若不是在2000年初停止運作,需要徹底改組,以應付日趨知識型、全球化的社會。

 

 

I 文化政策篇

 

第一章 香港康樂與文化施政:施政報吿、市政局、民政事務局

引言

香港的文化藝術發展,在很長的時期裏處於一種自生自滅的狀態。作為一個小小的漁村,居民忙於生計,只在閒時如節日或喜慶日子才看看神功戲、聽聽民歌小調,都是屬於文娛活動。香港在鴉片戰爭之後割讓給英國,情況沒有顯著的改變,殖民政府專注如何把香港變成一個在亞洲的英國據點,以便利宗主國在亞洲,尤其是中國的貿易商業活動,對於本地居民的文化藝術生活則採取不聞不問的態度。19世紀中:下葉,居港英國人成立了牧歌協會(1843)、合唱協會(1861)、愛樂協會(1872)等業餘音樂組織,更於1869年興建了大會堂。但這些協會和大會堂都是為居港的英國人服務,與本地居民毫無關係,那個時期的殖民者與被殖民者的界限十分清晰,河水井水互不相干。

20世紀上半葉,人口增多,香港的商業活動逐漸興旺,民間的文娛活動也較上個世紀繁榮,演出場所如普慶戲院、各種茶樓和遊樂場所為粵劇藝人和粵曲歌伶提供演出機會,觀眾相應增加。另一方面,在教會的努力下,香港的教會學校和學生逐年增長,學習歐洲音樂的人也越來越多,尤其是聲樂和鋼琴。拉脱維亞鋼琴家夏利柯(Harry Ore, 1885~1972)、聲樂家戈爾迪(Elisio Gualdi)、國立音專畢業的林聲翕(1914~91)等便是1920、1930年代來到香港,前兩位教導為數頗多的鋼琴和聲樂學生,林聲翕於1936~42、1949-91年居於香港,培育了理論、作曲和鋼琴人才。這些都是民間音樂活動,香港政府在文化政策上在這個時期裏並無作為。

香港政府於1935年3月1日1883年4月18日成立的衛生局(SanitaryBoard)改組為"市政局"(Urban Council),負責處理香港的清潔和衛生事務。1945年戰後,市政局職責逐漸增加,不再局限於衛生事務。(Bloomfield 1983)事實上,隨着香港的衛星城鎮如沙田、荃灣、元朗、大埔、屯門等的興建,香港政府於1985年成立了"區域市政局",與市政局分別分擔香港、九龍和衛星城鎮的市政工作,管理包括圖書館、博物館以及眾多的演出場地。從1883年到2000年兩個市政局解散,市政局運作了117年;若從1935年更名時算,市政局也有65年的歷史。

香港政府在1962年大會堂啟用之前,一向不將文化藝術工作列入主要的施政項目,交由負責衛生清潔事務的市政局管理。香港大會堂啟用之後,圖書館、博物館、運動設施、演出場館的工作量越來越繁重,市政局屬下的衛生、徙置、房屋、公園等四個部門無法應付日益增加的演出活動,因此,不得不成立統籌文化藝術事務部門。但在1960至1990年代期間,政府部門以處理市民的康樂文娛活動的思維和理念來制定方案和財政預算,直到1995年成立"香港藝術發展局",才開始把康樂文娛提升到文化藝術的層次,但"康樂及文化事務署"仍然以"康樂"為主,文化為輔。1973年,市政局在財政事務上獲得獨立,取消市政局的官守議員議席,主席、副主席由局內24位議員選出,加上香港在1970年代經濟起飛,成為亞洲四小龍之一,於是在演出場館和藝團的建立上呈現出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

 

第一節 施政報吿——有關康樂與文化的施政

香港政府的行政架搆裏一直沒有負責文化藝術的部門,因此將大會堂興建和運作交了給市政局,那已是1950年代末1960年代初。在政府領導層的心目中,博物館、圖書館、演出場館等屬於巿政範疇,由市政局管理名正言順,因為這些工作不直接涉及到政策的制定。既然衛生清潔等與市民生活有關的事務由市政局負責管理,因此博物館、圖書館、演出場館等服務性質的工作也可以交給市政局。那麼政府扮演一個甚麼角色呢?本書作者翻閲了從1973到1996年香港總督和1997年以後的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簡稱"特首")的《施政報告》,1看看有沒有有關文化藝術的內容,以確定這方面的有關政策。現將其中有關康樂和文化藝術的內容節錄如後,以了解政府在這方面的施政。

 

麥理浩時期(1972~81)

1. 康樂、體育設施已成為香港社會重要組成部份,政府不應忽視。雖然已取得了相當好的成績,但協調工作仍然有待改進,因此政府設立以民政司為主席的"康樂與體育局",就如何擴展設施、充份使用,並加強監督有關活動,向政府就有關資源需求提出建議。(1973年10月17日,頁9、10)

2. 康樂與體育設施需與郊野公園與海灘同時發展。(1974年10月16日,頁7~9)

3. 香港市民對中、外藝術興趣日益增長,政府與市政局正在鼓勵、促進這一新的健康的現象,主要的不是在於缺乏適當的演出場館;類似香港大會堂的音樂廳、劇院將相繼在筌灣(1979)、屯門(1980 / 81)和沙田(1982 / 83)建成;更期望計劃中的香港文化中心將為香港市民帶來新的推動力。(1977年10月6日,頁10)

4. 在政府、市政局和有關機構的推動、鼓勵下,香港的文化和康樂活動有着快速的發展,包括香港管弦樂團和香港中樂團高水準的演奏、內容豐富的香港藝術節 / 亞洲藝術節 / 電影節,常年滿座的香港藝術中心、計劃中的香港文化中心以及即將建成的衛星城鎮的演出場館等。(1978年10月11日,段落47~54)

5. 香港的文化和康樂活動正在以非常速度和頗具規模地發展,包括教育署屬下的音樂事務統籌處所舉辦的青年樂器訓練計劃,組成了7隊中樂樂團,舉辦了266個樂器班,在法國和英國17個城市巡迴演出。"康樂與體育服務中心"(1974年成立)舉辦了2,700個項目,惠及35萬名青年進行戶外活動;建立了21處郊野公園,橫跨40%的香港土地面積。(1979年10月10日,段落73~80)

6. 目前,負責有關藝術與康樂事務的機構包括:一、市政局;二、政府;三、皇家賽馬會;四、康樂與體育局;五、郊野公園管理局;六、體育康樂管理局;七、音樂事務統籌處。此外,皇家賽馬會已同意出資興建一所演藝學院;尖沙咀文化中心、荃灣 / 屯門 / 沙田大會堂等將於1985年初建成。(1981年10月7日,段落152)

 

尤德時期(1982~86)

在尤德爵士擔任香港總督時期所發表的《施政報告》裏,全部缺乏有關文化、藝術、康樂事務的敍述。在1983年的《施政報告》裏的結語説:這一年對香港市民來講是富於挑戰的一年,充滿了焦慮和擔憂。(段落90)

 

衛奕信時期(1987~91)

7. 香港文化中心將於1989年中開幕,將為香港觀眾提供更多的座位。(1987年10月7日,段落124)

8. 過於依賴納税人的公帑來支持藝術團體是錯誤的,民間社團應增加對藝術的資助。(1988年10月12日,段落172、173)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522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