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購書領優惠,滿額享折扣!
好媽媽會反思:與其責備,不如給他機會
滿額折

好媽媽會反思:與其責備,不如給他機會

商品資訊

定價
:NT$ 230 元
優惠價
90207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6 點
商品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父母,不僅僅只是保護孩子的長輩,更應該是孩子可以談心的好朋友。
很多父母在孩子犯了錯誤時,總是怒氣沖沖的,其實,這時候教育孩子,大多數的父母都只是在發洩自己這種憤怒的情緒,而很少去考慮孩子的感受……

當孩子犯錯誤的時候,先不要怒斥孩子的錯誤行為,而是先心平氣和的說出自己的感受,這樣,孩子才能從家長的話中,意識到自己所犯的錯誤對他人造成的影響,進而心甘情願的主動認錯。
孩子不知道認錯,其實是大多數時候家長沒有給他們機會!

很多的時候,父母發現,不管自己如何責駡,孩子的有些錯誤還是依舊再錯。對此,他們真的已經束手無策了……

在一節家庭互動課上,老師讓家長坐在教室的後排,聽聽學生的對父母的要求:
「如果你們做錯了事情,希望父母怎麼辦?」老師開始問大家問題。
「我希望我的爸爸不要打我」一個瘦瘦的男孩站起來說道。
「我希望我的媽媽不要老是責備我。」一個短頭髮的女孩大聲的說道。
「我希望我的父母告訴我,我錯在哪裡了。」一個眼睛大大的女孩說道。
「我希望我的父母能給我一個反省的機會。」一個個子高高的男生大聲說道。
 坐在後排的父母都聽到了,全都看著這個孩子。
「如果父母都做到了這些,你們會怎麼做呢?」老師笑了笑,繼續問道。
「我會很愛他們,試著去改正錯誤。」孩子們高聲答道。

目次

第1章
放下棍棒,尋找代替懲罰的方法

「打是情,罵是愛」是最大的謊言
建議比責備更管用
客觀看待孩子不聽話
疼愛孩子,也要懂得如何責罰
懲罰太多,必將失去效應
如何給孩子好的教育和影響


第2章
問題多多,如何結局?
好言好語好方法

「等我冷靜一下再說」──憤怒時最好閉嘴
「我是家長,我說了算」──以權壓人不可取
「我想和你說點悄悄話」──不要當眾責備孩子
「很高興你能幫忙,但……」──責備要裹著「糖衣」
「這也不是件壞事情」──換個角度說事情
「要是不這麼做的話」──在對比中領悟道理
「若別人像你一樣怎麼辦」──將問題拋給孩子


第3章
寬容一下,效果更好

與其責備,不如給予反省的機會
理解孩子的小脾氣
允許孩子有不聽話的時候
不要太介意孩子的「頂嘴」
好媽媽會反思:一定總是孩子錯嗎?
「撒謊」也是一種創造
驚喜在最後──耐心聽孩子說完

第4章
聰明的家長會說會管

榜樣的作用很重要
先協調方案,再進行教育
利用非正式機會教育孩子
慎用責備孩子的權利
主動認錯的孩子不責備
過分苛責會傷害孩子
不能遷就孩子的無理要求


第5章
幫孩子將「厭學」變成「願學」

調整你對孩子的「期望值」
幫孩子樹立一個切合實際的目標
別將學習暗示成為「苦」事
開展心靈對話,喚起孩子學習的興趣
引導孩子不斷走向進步
不能只根據成績好壞來獎懲孩子
幫助孩子戰勝考試焦慮情緒
孩子說「不想上學」時不要逼他

書摘/試閱

第1章

放下棍棒,尋找代替懲罰的方法
「打是情,罵是愛」
是最大的謊言

 

王洋的爸爸脾氣有些暴躁,在教育兒子的時候不僅沒什麼耐心,還動不動就對孩子大吼大叫,尤其是在孩子表現不好的時候更是經常會責駡和打孩子,但是,王洋並沒有因此而服從爸爸的管教,反而變得十分叛逆。有一次,王洋又因為在考試中數學成績很不理想而遭到了爸爸的訓斥和體罰。
「爸爸,老師說家長也不能隨便打人!」在挨打之後,王洋不滿的說。
「誰讓你不好好讀書,不好好努力呢?考試考不好就是要挨打!」爸爸大聲的吼道。
「你這樣做是不對的!」王洋有些氣憤地說。
「誰說我是不對的,你是我兒子,我就得好好管你!打是情,罵是愛,我這樣做還不是為了你好!別人我還懶得管呢!」
「我不用你管,你越是這樣,我就越不聽你的!」王洋邊說邊哭著跑出了家門。
「打是情,罵是愛」是中國不少家長信奉的教育理念,而且在現實生活中,不少父母也都是按照這樣的理念去教育孩子的,他們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喜歡訓斥和打自己的孩子,希望孩子記住「前車之鑒」,上述例子中的王洋爸爸就是這樣。
可是,事實上,這種教育方式收效甚微,多數孩子並不會因為父母的打罵而意識到自己的錯誤,改正不良行為,反而會因此而對父母產生不滿情緒。很多父母對此不以為然,總覺得這是因為給孩子的教訓太輕了,所以孩子才沒有記住。

孰不知,這是因為孩子受到了「情緒判斷優先定律」的影響,所謂的「情緒判斷優先定律」是指當人們遇到問題時,通常會情緒先於理性,先處理情緒之後再處理事情。孩子的理智發展還不完善,幾乎完全受到「情緒判斷優先定律」的控制,當孩子對父母有不滿情緒之後,通常會先記住當時的「恐懼」,而忘了對錯誤的判斷與反省,同時還會因為父母的不理解和不尊重而厭惡父母。這就是很多孩子「屢教不改」的真實原因。
其實,仔細分析這種打罵教育,還是存在這很大的紕漏的。從表面上看,打罵可以使孩子暫時克服自己不正確的欲望和控制不正確的行為,但是,卻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處理的不好還可能使孩子養成說謊的壞習慣,變得陽奉陰違。在父母面前不做、背後做。同時,打罵會污辱孩子人格和扼殺孩子個性,還容易使孩子喪失自尊心,變得逆來順受,畏首畏尾。雖然,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已看不見他們身體上挨打的傷痕,但在他們的內心,依然會保留著幼年時挨打的痕跡,這些痕跡會造成孩子的缺乏自信、缺乏安全感等後遺症,對孩子的個性發展和人生發展都會產生消極的影響。

白鹿原是陝西作家陳忠實一部家喻戶曉的小說,他更是憑藉這本小說,獲得了第四屆矛盾文學獎。在這部小說裡,他塑造了許多具有時代意義的鮮明的人物形象。其中,黑娃作為一個反派人物,讓人印象深刻。
他是地主白嘉軒的管家鹿三的兒子,但是白嘉軒對這個管家的兒子,心裡也是十分的愛護,嚴格要求,當他犯了錯誤時,就跟教育自己家的孩子一樣,總是嚴厲的斥責並打罵,希望他以此改過。可是,多年以後,這個在白嘉軒打罵下成長起來的孩子,做了土匪。回到村子裡以後,第一件事就是打斷了白嘉軒的腰。
「我恨你從小就挺著腰桿教訓我」黑娃對白嘉軒說道。
「那是你嘉軒叔愛你,恨鐵不成鋼!」鹿三哭著對兒子說。
可是,黑娃還是一槍桿子打斷了白嘉軒的腰桿子。
儘管這只是一本小說,小說的意義也並不在於教育,但是類似於白嘉軒的這種「棍棒底下出孝子」的傳統教育方式卻是值得每一個父母去思考的。
無數事實證明,「打是情,罵是愛」是最大的謊言,暴力教育從來就不會讓孩子變得順從,也不會讓他變得聰明和懂事,可能還會招致孩子對父母的怨恨。一個聰明的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一定會懂得「先處理情緒,後處理事情」。他們會試著先體諒孩子的感情,寬容和安慰孩子,處理好他的情緒,使他處於良好的情緒狀態下,然後再想辦法教育和引導,也只有如此孩子才會信服和接受。
教育孩子只能說服,不能壓服,只能用愛交換愛,用信任交換信任。打罵教育,是一種畸形的家庭教育方式,在現代的家庭中,應該避免出現。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207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
(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