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三民出版.新書搶先報|最速、最優惠的新鮮貨報給你知!
給未來醫生的六堂人文課
滿額折

給未來醫生的六堂人文課

商品資訊

定價
:NT$ 360 元
優惠價
90324
缺貨無法訂購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專業可以選擇,心靈卻不必局限,
品味人文和藝術,
所見世界將為之不同。

文學與藝術源於生活,也反饋涵養了生活,
透過六位大師的帶路解讀,堂奧之學也有雅俗共賞的一面,
懂得細微與精妙之處,生活處處皆是藝文美學。

臺北醫學大學以作家演講為主軸,針對旅行與飲食、文學與歷史、文化與藝術等六大主題,規劃一系列人文講座,看似獨立的主題,卻又能相互呼應,展現文學與生活的融合與滋養。
焦桐:味覺的土風舞
飲食不只是生理需求,也是一種審美品味。當美食搭上文字,彷彿享受一場雲遊各國般的味蕾盛宴,閱聽上的色香味,竟更能刺激著味蕾,進而提升對食物、美感的鑑賞功力。
鍾文音:在藝術行旅中遇見繆思
透過旅行自我成長、感受世界,鍾文音一步一印的深度文化旅行與其所擅長的書寫,呈現其多年來移動在各國異文化的美感衝擊與他鄉經驗,將心情的逃亡與放鬆,內化為對於土地的關懷。
尉天聰:從《水滸傳》談起
文學雖非歷史,卻能映射各時代的世情人心,尉天驄便是從世俗善惡與不同立場的認知切入,反思讀者贊同梁山好漢的造反行徑,卻對周遭的反社會行為持否定態度,呈現出文學的複雜性與歷史的真實性。
白先勇:從《父親與民國》到《止痛療傷》
父親的老照片,將抗戰與來臺後的心路歷程娓娓道來,課本上看不到的教材,搭配白先勇令人莞爾的註解,讓讀者可貼近民國的歷史。白崇禧將軍的一生見證了民國的誕生,也完成自己的信仰與使命。
鄭穎:《紅樓夢》與物質文化
飲食的講究,裝飾的華美,曹雪芹極盡奢華之描寫,透過諸多情節的細膩描述,雖未詳細著墨於面容與性格,卻能使讀者輕易勾勒出書中人物的模樣,如此筆法正是《紅樓夢》以事傳情,借物喻人的高明之處。
張錯:西方植物科學與十九世紀中國蓪草繪畫
中國作品強調植物不同時期的榮枯,正是歐洲植物學家的理想樣本,蓪草紙的工筆珍禽異草,是歐洲自然學家探索東南亞的見證。傳統工筆的深厚,揉合西方水彩的寫實,在科學研究留下不可磨滅的貢獻。

作者簡介

白先勇
1937年生,廣西桂林人,為北伐抗戰名將白崇禧之子,同時也是小說家、散文家、評論家、戲劇家;台大外文系畢業,愛荷華大學「作家工作室」文學創作碩士。1965年白先勇赴加州大學聖芭芭拉分校東亞語言文化系任教中國語言文學,1997年該校圖書館成立「白先勇資料特藏室」,收錄一生作品的各國譯本、相關資料與手稿。近年投入愛滋防治的公益活動和崑曲藝術的復興事業,製作《青春版牡丹亭》巡迴兩岸、美國與歐洲,獲得廣大迴響。

尉天驄
1935年生,江蘇碭山人,1949年隨國民革命軍遺族學校來台;政大中文系畢業,曾任政大中文系教授、《筆匯》月刊、《文學季刊》、《文季》季刊、《中國論壇》主編。尉天驄現為政大中文所、台文所名譽教授,著作包括小說集《到梵林墩去的人》;評論集《文學札記》、《民族與鄉土》、《理想的追尋》、《鄉土文學討論集》(編著);散文集《天窗集》、《眾神》、《棗與石榴》、《歲月》、《回首我們的時代》等。

張錯
原名張振翱,當代詩人,廣東客籍惠陽人。台灣國立政治大學西語系學士,美國楊百翰大學英文系碩士,西雅圖華盛頓大學比較文學博士。現任美國南加州大學(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東亞系及比較文學系教授。曾獲臺北《中國時報》文學獎(敘事詩首獎)、國家文藝獎、中興文藝獎。著作四十餘種,詩集即達十七種,近著有《雍容似汝》、《瓷心一片》等。

焦桐
1956年生於高雄,出版著作包括散文《我的房事》、《在世界的邊緣》、《暴食江湖》、《臺灣味道》、《臺灣肚皮》、《臺灣舌頭》、《滇味到龍岡》;詩集《焦桐詩集》、《完全壯陽食譜》、《青春標本》;童話《烏鴉鳳蝶阿青的旅程》;論述《臺灣戰後初期的戲劇》、《臺灣文學的街頭運動》等三十餘種。編有年度飲食文選、年度詩選、年度小說選、年度散文選及各種主題文選五十餘種。2005年創辦《飲食》雜誌,並啟動臺灣的年度餐館評鑑工作,任評審團召集人。

鄭穎
1969年生,臺灣澎湖人。文化大學中文系文藝創作組、中文研究所博士班畢業。現任教於中國文化大學。著有《野翰林──高陽研究》、《鬱的容顏──李渝小說研究》。

鍾文音
淡江大學大傳系畢,曾赴紐約視覺藝術學院習畫,現專職創作,以小說和散文為主,兼擅攝影,並以繪畫修身。曾獲中時、聯合報、世界華文小說獎、林榮三文學獎、吳三連文學獎等多項文學獎。周遊世界多年,有豐富的文化交流經驗,其寫作深入本土與異鄉,視野宏觀,文化觸角深遠。出版多部短篇小說集、長篇小說及散文集,2006年以《豔歌行》獲開卷十大好書獎,2011年出版百萬字鉅作《臺灣島嶼三部曲》,已有簡體字版、日文版及英文版。

【序言】人文藝術與醫學的奇妙相遇 / 閰雲
人文藝術涵養了生活美感,人文藝術啟迪了創意靈感,人文藝術播種了修養興趣,人文藝術深化了愛心實踐,人文藝術讓人生更多元而充實,讓世界更美好。
臺北醫學大學成立超過半世紀,培養兼具醫學專業與人文關懷素養的優秀人才為宗旨。因此,北醫大的教育理念除了嚴格的醫學專業教育訓練外,在通識教育特別重視醫學人文素養的培養薰陶,「學好做人方做醫」,常利用課堂上與課堂外的各種場合機會,加強教育同學對人文藝術與社會科學的認知,培養學生多元興趣,充實人生,追求實現每個人的夢想與目標。
為了落實人文醫學領域文學與藝術的教育,培養師生對文學藝術涵養的深度與廣度,從102學年度開始,北醫大特別舉辦了「人文與藝術講座」,邀請文學與藝術各個不同領域的六位大師級人物,蒞校演講,每場爆滿,師生甚至還席地而坐,就是為了聆聽並親炙大師的風采與精闢的內容,可說叫好又叫座,廣受歡迎與好評。
仰觀六位大師,白先勇教授在文學上的成就,名聞中外,國人引以為傲,乃文壇一代宗師,許多人都看過他的創作並愛不釋手,台北人系列作品尤其膾炙人口,是經典傳世之作。
在國內飲食文學領域,名氣響叮噹的名家,除了焦桐教授不做第二人想,他鑽研美食,讓飲食文化從大眾餐桌昇華登上文學藝術殿堂,用味蕾來詮釋人生,用美食來品味生活,他的作品與普羅大眾最貼近。
尉天驄教授是國內文壇健將,創辦《文學季刊》,掀起鄉土文學風潮,逐漸成為臺灣文壇重要流派,強調「面向生活,表現人生」,為國內培養許多優秀鄉土文學作家,貢獻甚偉。
鍾文音曾任電影劇照師、記者,兩千年起專職寫作至今,是廣受讀者歡迎的暢銷作家,被譽為一九九○年代崛起的優秀小說家,曾獲得十多項台灣重要文學大獎,並出版二十幾本作品,享譽文壇。
鄭穎教授從現代文學出發,走過歷史小說,專精藝術史,最後帶著對器物喜好歸返於文學,無論是文學或是藝術,所有作品都經過她經年累月潛心研究探討,用時間與生命淬鍊而成的寶藏。經由她的細膩描繪,曹雪芹筆下《紅樓夢》的人與物,彷彿活了起來,讓人回到那個令人遐思的夢幻情境。
張錯教授左手寫詩,右手寫散文,並專注文學研究教學,筆耕不輟,文章千古事。張教授漫長的講學以及散文、詩詞創作生涯,博學強記,感性強烈,生命挫折裡不斷淬煉感悟,氣韻意象浩瀚無邊,給人無窮啟發與想像空間。
北醫大邀請六位文學藝術大師,分享畢生研究精華,透過文學藝術與醫學的奇妙相遇與結合,讓北醫大校園綻放出無比燦爛繽紛的藝文色彩與氛圍。北醫大不藏私,願意將它結集成冊,與大家分享,終讓這本《給未來醫生的六堂人文課》得以誕生。
感謝天下文化出版公司卓越堅強的編輯團隊,臺北醫學大學精心的安排與設計,整理這六位大師的臨場影音,讓這本《給未來醫生的六堂人文課》能完美呈現在大家眼前。透過大師的心血結晶,每位讀者都能浸淫、遨遊在人文藝術的壯闊天地。這本好書的問世,可讓喜愛人文藝術的讀者朋友深入寶山後,不會空手而回,分享大師文學藝術心靈饗宴。在此感謝所有參與者的努力,特為之序。(本文作者為臺北醫學大學校長)

目次

序 人文藝術與醫學的奇妙相遇 閻雲
序 甜蜜與光 張錯

第一章 瞭解、理解、諒解──白先勇
第二章 遊民小說中的社會真相──尉天驄
第三章 懂得飲食,就懂得品味──焦桐
第四章 熱愛生活和它所屬的世界──鍾文音
第五章 從如夢的繁華看文化精粹──鄭穎
第六章 師諸於心,融合科學與人文──張錯

書摘/試閱

師諸於心,融合科學與人文
師於人者,師於物者,到最後師諸於心。
植物繪圖擺盪於寫實跟藝術中間。
詩人?或是學者?許多人這樣問我。我想,詩是我一生的志業;學問對我來說,是一個研究專業。
生命裡當然有它本分的東西,可是也有很多跨行越界的地方。我認為,當你不斷尋求以後,生命會多出很多不同的涵義,而我在學問裡是屬於不太安本行、本分的那種人;我不喜歡局限在英美文學,同樣也不喜禁錮在中國文學。
當文學的研究時有不足,我就會試圖用不同的區域意義去演繹文本,從單元到多元文化,並嘗試中、外各種不同的方法與理論。於是,我從寫作的文本跨越到藝術的視覺文本,亦即跨越到物質文本,並透過詮釋文本裡的物質,顯露更大的涵義。而藉由分享我個人由文入藝的歷程,也讓大家知道,人文藝術也可以牽涉及醫學的植物繪圖研究。

西方與東方,從誤解到了解
二○一四年六月,藝術家出版社為我出版的第四本書,叫做《中國風:貿易風動・千帆東來Chinoiserie》。「Chinoiserie」是法文,意思是中國風,是十七世紀法國皇帝路易十四時代模仿中國文物時使用的詞彙。
路易十四對東方非常有興趣,尤其是中國。然而,那時的西方,對東方其實一無所知,或只是極為表層,但也因此反倒對中國產生興趣。這個現象,正代表西方中心(Euro-centric)的意涵,他們所認為的東方,都是從西方本位延伸,充滿誤解,與真實的東方風馬牛不相及;他們試圖從各種不同來源去拼湊自己的東方想像,也就是二十世紀時,薩依德(Edward Said)所謂的「東方主義」(Orientalism)。
但,我好奇的是,當時西方如何接觸東方,並從誤解東方到了解東方。這牽涉到十九世紀的海上霸權,當時的清朝,因鴉片戰爭而不得不面對強大的中西貿易關係;當初中國輸往海外的貨物,第一是瓷器,第二是茶葉,第三是香料──香料的來源,不只是中國,還包括印度跟東南亞;第四種,則是繪畫,當中還包含繪畫用品,就是米紙跟蓪草兩種。
尤其,當時竟然發現,蓪草畫的某種特殊質地與功能,使用在西方自然科學的植物繪圖上。
到今天為止,沒有人做過研究蓪草紙跟生物科學繪圖的關係;或者說,植物科學與中國繪畫、植物與繪圖的相互關係。這引起了我的某種興趣與關注,於是,我開始蒐集相關資料,來看蓪草紙畫及其他的油畫,並進一步探看包括西方畫家來到中國以後,所受到中國的影響。
這些畫作,做為西方看待與認識中國風俗的描繪,本身的意義就等於觀察他們從發現東方,到誤解東方,進而了解東方,最後接受東方的過程。

風光一時的外銷名品
我想,可能很多人沒聽過什麼是蓪草紙,其實,在我們臺灣的新竹、苗栗就種植有可以做出蓪草紙的蓪草樹;假如你回去問你的阿公、阿媽或是爸爸、媽媽,可能會聽到他們回憶,當年便是拿這種紙來製作勞作用的紙花。
蓪草看起來好像很大,但其實並不大。樵夫會把蓪草樹砍成幾段,取出中間的樹心;當一個一個切斷時,若長度過長,要切成一張紙不太容易,因此需要一段段放在桌上,用一把利刀很快把它們分別撩削成一張張紙,就是所謂的蓪草紙。
有時,工匠會把紙染成不同顏色,做成蓪草紙花那也是早年臺灣手工藝銷往美國的重要貿易項目;在臺灣,這項文化從清朝時期就開始發展,曾經締造一日外銷數十萬朵的紀錄,更曾在巴黎世界博覽會上展現風姿,質感幾可亂真。
現在,我們在英國人收藏的中國繪畫裡,可以看到上頭畫著當初如何把蓪草樹砍下及製紙的過程。畫面中樹的尺寸雖然有點誇張,竟然比人還大,然而它詳錄由樹到紙,一張一張疊合的經過,仍極為珍貴。
蓪草紙畫作,可以說是一種西洋跟東方的融合描繪,有張蓪草畫畫滿了各種花卉,很像古人一幅「玉堂富貴圖」,花滿全頁,所謂「百花不露白」,是宋朝時候徐熙 所畫。
不過,雖然徐熙是很有名的畫家,其他如黃筌 、黃居寀,也都是描繪花卉的名匠。但畫蓪草畫的,大都是無名的畫家,像有幾個叫做「廷官」(Ting Qua)或「林官」(Lam Qua),Qua就是福建話「官」字的發音。除少數這幾個畫家我們仍保有他們的名字,大多數的畫家都不知其名。

用繪畫記錄科學
蓪草所以用來做為植物描繪的材料,顯然因為蓪草紙的質料會使顏色顯得特別鮮豔,並產生立體的視覺效果。不只在描繪花卉,其他包括服裝、人物等,都有如此效果。
在沒有攝影機的年代,當時西方植物科學,為了記錄的需要,繪圖是科學紀錄時不可或缺的印證。因為植物的研究,包括環境生態、土壤氣候和繁殖,這些研究都需要用非常準確的紀錄去顯示出來,所以發展出藉由繪畫來記錄的情況。
這當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果你是專家,你可以用文字來描述這個植物,但文字紀錄對普羅大眾來說,還是抽象了些。所以,假若植物學研究者可以找到繪圖家來描繪植物,透過視覺畫面,便會是非常理想的狀態。
許許多多的資料,都是我四處尋索出來的。如:迪奧科里斯(Pedanius Dioscorides)在希臘羅馬時期的《藥物論》,書中圖像比文字還要精彩。當時,這本書已經注意到草藥外貌本身,書裡所繪的植物果實、葉子,尤其是的根部,都相當精細;差不多同期,就有一本《Codes Vindobonensis》的藥典,也是描述植物;後來到了第四世紀,又有另外一本講草本治療的草藥誌,也將他們所需要的植物,用繪畫的方式描繪出來。
我們可以看到,早期的植物描述都帶有很多神話的意義在裡面,並非十分寫實;十二世紀後的拜占庭文化,非常喜愛華麗的描述,甚至有點華而不實的程度;直到十四、十五世紀,德國才出現寫實主義的植物描繪,其中一位非常有名的德國植物學家,叫做布朗菲斯(Otto Blunfels),他雇用了名為魏迪兹(Hans Weiditz)的木刻版畫家──魏迪兹一生繪製三大本書,風格非常寫實,從圖中可以看出,他描繪的紫蘭,連樹葉的精緻細節都不放過。
經過十個世紀,植物的描繪才能從非寫實走到非常寫實,這其實跟印刷技術很有關係。當初從木刻板畫發展出銅版畫、蝕刻版畫、銅版的蝕刻畫,到了最後的石版畫,經過這些過程,才產生出這麼清晰的描繪。有點像建築的素描,無論如何都要用非常寫實的手法描述出結構,甚至攝影都沒有辦法代替。

超越國界的植物繪圖
如果圖畫與音樂是一種國際語言,文字反而並非國際語言。每一國文字是一國文化的代表,在語意學裡面,我們暫時翻成符號學(Semiotics)。
符號學,說的是語言本身只是一個符號,並沒有代表它的意義;符號對應到每個人心裡,其實都是不一樣的結果。所以,每個國家的文字裏,都會有不同文化表徵。然而繪圖不會這樣,所以當初產生出的所謂植物繪圖,等於超越國界,而產生國際性的影響。
到了十六世紀,繪圖產生更大的影響,從歐洲文化復興到啟蒙運動,如:達文西(Leonardo di ser Piero da Vinci),既是非常好的科學家,同時也是非常好的繪圖家,他對植物的素描跟他人大不相同,他注意到所謂人跟自然的關係。
這就是從文藝復興到啟蒙運動的差異,啟蒙運動的一個重要特質,就是「自然神論」(Deism)。自然神論不否定神造了宇宙,但認為神造了宇宙以後,神的工作就已經完成。剩下的,就是讓人去發現宇宙的奧祕,人到最後會把他不知道的東西變成知道。因此,人的意義除了尋求知識以外,也同時在尋求生命的奧祕,以及找出上帝創造出宇宙的意義。
到了啟蒙運動的時候,繪圖已是青出於藍,如:德國的杜勒 (Albecht Dürer);當時寫實主義已經到了頂峰之境,杜勒就說:「藝術家本身要努力學習自然、追隨自然,不要自以為是。」這個想法就像我所引用宋朝的山水畫,尤其是范寬所說的:「師於人者,師於物者,到最後師諸於心。」
杜勒最有名的畫作是〈大草地〉,這幅畫以植物繪圖聞名,裡面有許多車前草,上面是被吹散的蒲公英,而後是野草,描繪得非常細膩。
十五世紀的德國,產生許多典範,如:德國的福克斯(Leonhart Fuchs),他利用很多畫家的畫作來組合不同花朵的描述。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324
缺貨無法訂購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