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12/26年度盤點作業,門市店休一天,網路書店將暫停出貨,12/27將恢復正常營業,造成不便敬請見諒
英國BBC的經典節目現代藝術的故事:這個作品,為什麼這麼貴?那款設計,到底好在哪裡?經典作品來台,我該怎麼欣賞?本書讓你笑著看懂
79折

英國BBC的經典節目現代藝術的故事:這個作品,為什麼這麼貴?那款設計,到底好在哪裡?經典作品來台,我該怎麼欣賞?本書讓你笑著看懂

商品資訊

定價
:NT$ 499 元
優惠價
79394
絕版無法訂購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誠品藝術設計類排行榜暢銷書、商業周刊Alive 專題報導,
台藝大指定參考用書,
世界經典作品來台展出,觀眾都帶這本進場。

◎莫內、雷諾瓦的創作,為何當年是不入流的「下等」主題?
◎一個小便盆竟變成大師傑作?故意來亂的竟然價值崇高,道理何在?
◎明明五歲小孩都畫得出來,為什麼盧梭是大師,我家小孩的畫就不值錢?
◎印象派到底是美得讓你超有印象?還是模糊得讓你留下壞印象?
◎畢卡索的畫明明很難辨識,為什麼他堅稱自己「從不畫抽象畫」?
◎一堆磚頭,為什麼值得讓一個國家級美術館浪費大筆公帑……

為什麼這些現代藝術與當代藝術,能從原本飽受大家惡劣批評,變成名留青史的作品?
而且還很貴!

作者威爾‧岡波茲是英國BBC藝術總編,
紐約《創意》(Creativity)雜誌,近年票選岡波茲為全球前五十名頂尖創意人士。
他自編自演了一場單人脫口秀,於愛丁堡藝術節締造完售票房佳績。
他用戲謔又不失正經的藝術故事,讓你笑著明白——
這150年來的現代藝術發展,是有脈絡的,絕非無厘頭或是純商業炒作。
讀完本書,你會知道——

‧哪個畫派拆了貴族畫室和真實生活的牆,讓畫家從此走出戶外。
‧為什麼塞尚會說:眼睛看到的,不是為了相信,而是為了提出問題。畫家看世界跟你哪裡不一樣?
‧畫壇也有蘇珊大嬸,盧梭40歲才開始培養周日下午畫畫的嗜好,為何能晉身大師?
‧為什麼有些名畫尺寸越來越大,如秀拉?有些卻越畫越小?

你可能不知道,現代藝術中的各種流派雖然各有主張、風格迥異,其實是個一脈相承、
無法切割的精采故事:
◎包浩斯講究簡約、品味的現代主義,近百年後的今天仍大受歡迎,達達主義藝術家為什麼反對?(他們什麼都反,所以叫做達達)
◎達達藝術融入了精神分析學家佛洛伊德的潛意識理論,催生了超現實主義;達利的畫讓你毛毛的嗎?還有誰的畫讓你看了驚悚?可能就是超現實喔。
◎古根漢的美術館,美國最偉大畫家波洛克,你一定看過卻不知道的羅斯科作品,為什麼都叫做「抽象表現主義」?為什麼這些藝術家多半是憂鬱的孤獨英雄?
◎普普藝術超簡單,你一定也會,只要準備剪刀、糨糊和雜誌,不然用過的香水瓶也行。安迪沃荷為什麼這樣也能成大師?
◎後現代主義的作品充滿影射和嘲諷,千萬別相信你第一眼看到的東西。如果你感覺被騙,那通常就是……

而這些看似不食人間煙火的藝術,又是如何融入你我的生活之中?
原來,從iPhone機殼到聖羅蘭時裝,從桌燈、座椅,
甚至經典建築施洛德之家、芝加哥摩天樓群……,
這些設計,其實都源自於現代藝術——
新造型主義、包浩斯、抽象表現主義、普普藝術、達達主義、極簡主義……

本書涵蓋27個大小流派,重要藝術家超過100人,作品照片共140張。
不只如此,本書為非藝術、設計背景的讀者製作了
〈現代藝術流派關係圖〉、〈各流派大師藝術主張一覽表〉,
讓你聽完故事,就看懂現代藝術!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
威爾.岡波茲 (Will Gompertz)
BBC英國廣播公司藝術總編,目前是藝術圈「唯一」曾經以脫口秀方式,講解現代藝術的人。
岡波茲曾任倫敦泰特美術館媒體總監七年,負責英國最受歡迎的藝術網站Tate Online,以及英國傳閱率最高的藝術雜誌Tate ETC。曾為英國《泰晤士報》、《衛報》及《BBC》撰寫藝術專文超過二十年。
2009年岡波茲以現代藝術為題,自編自演單人喜劇脫口秀,於愛丁堡藝術節締造完售票房佳績。紐約《創意》(Creativity)雜誌近年票選岡波茲為全球前五十名頂尖創意人士。

【譯者】
陳怡錚
紐約大學碩士,曾任國內小劇場執行製作、林柳新紀念偶戲博物館藝術教育專員。曾譯《這輩子一定要去一次紐約》(大是文化出版)。目前任教於東華大學通識中心,以「身體實驗室」概念於花東縱谷探索空間、身體、聲音與藝術。

名人/編輯推薦

推薦人
謝哲青 知名文史工作者、節目主持人
石瑞仁 台北當代藝術館執行總監
施靜菲 臺大藝術史研究所副教授
傅銘傳 台灣藝術大學視覺傳達設計學系系主任
李政勇 安卓藝術總監、藝評家


推薦序一
現代藝術是觀察與思考的遊戲

知名文史工作者、節目主持人╱謝哲青

「在深入之前,潛水員永遠無法得知在深海底下,他會有怎樣的發現?」
──恩斯特

2013年1月到5月,在奧地利首都維也納市中心,阿爾貝蒂納博物館(Albertina)集結並公開展出恩斯特(Max Ernst, 1891-1976)180幅不同媒材所製作的繪畫、拼貼、雕塑等不同面向的藝術品。我花了一個下午,流連在現代藝術令人眼花撩亂的迷宮之中。就在同一天的上午,我和W拜訪藝術史博物館(Kunsthistorisches Museum),瀏覽拉斐爾、布魯哲爾、霍爾班、卡拉瓦喬、魯本斯、維梅爾等大師風華絕代的經典之作,哈布斯堡家族450年的精心蒐藏,W告訴我,這是維也納之行最動人的藝術之旅。
相對於上午文藝復興、巴洛克與洛可可式的美好,下午的恩斯特讓W覺得難以親近,無法忍受,在意志力勉強支持下,終於在15鐘後宣告敗陣,先行告退,留下我一個人繼續在荒謬怪異的現代藝術踽踽前行。即使在作品誕生的80年後,恩斯特仍然被大部分的民眾,貼上無法理解的標籤。
要了解恩斯特,就必須要回到他所經歷的時代。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在死亡與瘟疫中落幕。大家開始思考,為什麼會有大屠殺?為什麼國家要做那些醜陋、討厭的政治宣傳?為了自身的非理性恩怨、民族仇恨、殖民地利益、勢力範圍,將數以百萬計的年青人喪送在名為「戰爭」的碎肉機。
關於戰爭的答案是具有普世價值,它就叫作「達達主義」(Dada)。從第一次大戰末期,達達主義者就以各種形式出現:音樂、文學、舞台、繪畫、雕塑及其他可能的表現手法。但是,「達達」到底是什麼意思呢?這本身就是個有趣的問題。無論是法語字典中的搖木馬、嬰兒的牙牙學語,或是羅馬尼亞語中的肯定詞,其實,都代表了現代藝術的多元與可能性。
擁護達達主義的藝術家們,以挑釁的眼神,拒絕用藝術去掩飾戰爭所造成的傷害,在阿爾貝蒂納的展品中,我看到恩斯特留下反省戰爭的文字:

「達達主義是對於中產階級安逸的反叛與憤怒咆哮,是荒謬存在的唯一產物,是愚蠢戰爭穢行的結果……我們年輕人,彷彿從政客的謊言與戰爭的麻醉中甦醒過來……要發洩我們的不滿……。」

恩斯特在1920年代,曾經以叛經離道的實驗性開拓,引起世界騷動。長久以來,大家都認為藝術家是形象世界絕對主權的創作者,一如《創世記》中的上帝,用泥土捏塑了亞當夏娃,從此世界有了人類。現代主義的藝術家更像是混沌初開時,宣告「要有光,世界就有光」破壞性的創造。藝術家想法及概念,成了現代主義的構成核心,恩斯特就是主要旗手。
1921年在他的畫作《將臨的青春期》中,藝術家將一張處處可見的裸女相片,裁去了臉孔,只留下部分的頭髮,並且用刺穿奇怪球體的金屬長矛,取代了裸女左手,最後將她放在虛空荒蕪的背景中。恩斯特排除了理性、邏輯與形式上的和諧,將偶然視為表現的可能性,為我們留下一道晦澀的謎。
恩斯特之類的現代主義藝術家,大膽的挑戰布爾喬亞的理性與偽善,埋伏在某個不知名的角落,出其不意,隨時給我們意外的驚喜與驚嚇。現代藝術,不再是讓人醺醺然的自我感覺良好,它更像是觀察與思考的遊戲。
也正因為恩斯特、康丁斯基、葛羅培斯、曼・雷……等人的叛逆反骨,為世界開創出更多的可能,僅管無用,卻史無前例的受人關注。透過他們對形式的解構與分析,我們的視界有了嶄新的角度,設計,也脫離了形式上的意義,進入更複雜、卻也更有趣的場域。
從印象主義出發的這趟革命旅程,今天,我們還在路上。

推薦序二
大眾想看懂的小小願望,終於得到滿足

臺大藝術史研究所副教授╱施靜菲

這是一本能讓大家懷著放鬆的心情,讀懂的藝術故事書,我不能說裡面完全沒有艱深的專有名詞,像是透視法(perspective)、明暗對照法(chiaroscuro),或是宣示畫家藝術哲理的抽象宣言,例如:愛爾蘭畫家培根(Francis Bacon, 1909-1992)所言「繪畫是個人神經系統投射於畫布上」;但是透過作者生動連貫的敘事,有如古代說書人般鋪陳故事情節與高潮,讓人忘我的沉浸於現代藝術的故事中,忽然幾個小時過去了都沒發現。
讀完本書後,你一定夠膽走進美術館,像是戴上哆啦A夢口袋裡拿出來的透視鏡,一眼看穿藝術家想要表達的真實、情感或概念。
作者所使用的魔法究竟是什麼?我個人也經常為了大學部的通識課程或是對象為一般大眾的演講而傷腦筋,思考如何將艱深的學術研究,轉化成一般人可以聽懂、甚至引人入勝的藝術故事。但從PPT上的評論及教學評鑑數字看來,我還有許多努力的空間。
我還希望可以喝下什麼魔法水,一覺醒來就能讓自己能言善道,用最貼近大眾的語言、深入淺出的介紹藝術大師們的精彩作品,但想像總是比事實容易得多。因此,我很佩服這位英國國家廣播電台(BBC)的藝術總編,為了將藝術介紹給一般大眾所做的種種努力,包括去上了單人脫口秀(stand-up comedy)課程,並親身實驗脫口秀技法,如何讓人不再感到現代藝術的遙不可及。
從個人真實體驗出發的真誠文字,更是一針見血的點出,各個階段重要藝術家的追求與貢獻。而理性的分析之外,更關鍵的是,作者帶領我們用眼睛去看作品,讓每一幅作品彷彿躍然紙上。在描述莫內的傑作《日出印象》,他如是說:

「場景中紅橙色的破曉光輝,自海面勉力升起直至天際,就像周一症候群的員工,在冬日的被窩裡掙扎著起床。火紅光球的亮度,似乎還不夠驅走壟罩著帆船的藍色霧氣,卻足以讓早晨冷冽的海面,由紫色轉為溫暖的橙色,就像電暖爐上發熱的電管一樣……。」

如此善用生活周邊事物比喻的語言天分,在書中處處可見,令人印象深刻甚至捧腹大笑(例如,要傳統藝術學院派畫家去描繪「下等的」主題,就像是要大導演史蒂芬史匹柏接案拍婚禮攝影一樣)。
本書宛如幫我們開出一條路徑,走近這些原本高高在上的藝術品,這不正是一般大眾的小小願望嗎?

作者序
有了這故事,難怪這作品這麼貴

自宮布利希(E.H Gombrich)的經典之作《藝術的故事》(The Story of Art )到休斯
(Robert Hughes)的《新世界的震撼》(The Shock of the New ),涵蓋現代藝術的藝術史
書籍不乏這類精湛作品。我無意而且也無從和這些鉅著一較高下;我只是想提供一點不一樣的:一本從個人角度出發,以說故事的方法呈現,資訊豐富的書。內容依年代從印象主義至當代藝術的故事(但由於篇幅限制,仍無法一一介紹參與各個藝術風潮的所有藝家)。
我志在寫一本真實卻生動的書,而不是一本學術著作。裡頭沒有太多注解或冗長的來源出處,而且偶爾我還乘著想像力進入如印象主義畫家相遇的咖啡廳、或者畢卡索主辦的宴會等場景。這些畫面是根據其他人留下的文字紀錄(印象主義畫家的確曾聚集在某一家咖啡廳,而畢卡索也主辦過一場宴會),但其中一些偶然的對話細節則出自我的想像。
這本書的寫作靈感來自2009年我在愛丁堡藝術節的一場單人脫口秀表演。當時我為衛報》(The Guardian)寫了一篇文章,研究單人脫口秀(stand-up comedy)技巧如何讓現代藝術更引人入勝,而不是讓人退避三舍。為了要證明我這個想法,我報名了一個單人脫口秀的課程,接著在愛丁堡前衛藝術節(Edinburg Fringe)做了一場名為《雙重藝術史》(Double Art History)的演出。結果似乎頗為成功:觀眾偶爾跟著開懷大笑、而且還參與演出,從節目尾聲讓觀眾參與的「成果驗收」表演看來,他們的確學了不少現代藝術。
不過,我倒是不會想再嘗試單人脫口秀了。我想以記者與傳播從業人員的身分深入現代藝術的主題。作家大衛.華勒斯(David Foster Wallace)曾將散文寫作比擬為:服務業中一個具備合理智力的人,花時間代替其他人調查他們無暇顧及的事物。我希望某種角度來說,我也能為讀者提供這樣的服務。
過去十年來,我在奇異迷人的現代藝術世界中的工作經驗使我受益不少。我擔任泰特美術館媒體部門總監有七年的時間,這期間我拜訪了世界各大美術館,也看了不少避開高觀光客流量、較不知名的收藏。我也曾拜訪藝術家的宅邸、瀏覽有錢人的私人收藏、參訪藝術品修復室、觀看價值數百萬美元的現代藝術拍賣會。我讓自己沉浸在現代藝術中,從最初的一無所知到現在的略有所知。我要學的還很多,但希望我所學與傳達的內容,能夠稍稍有助於你對現代藝術的了解與賞析。它對我來說已然是生命的無上享受。

目次

藝術地圖 現代藝術流派關係圖
編輯室報告 讓你笑著看完的豐富知識,只此一家
推薦序一 現代藝術是觀察與思考的遊戲 謝哲青
推薦序二 大眾想看懂的小小願望,終於得到滿足 施靜菲
作者序 有了這故事,難怪這作品這麼貴
前言 我能讓你的現代美術館之旅變得很好玩

第一部 
把下等藝術,變成上流畫作
畫家不教你美,只告訴你他們怎麼認知世界

第1章 一九一七年 《噴泉》
本來是來亂的,小便盆變成大師傑作
白瓷小便盆,藝術圈大風暴
先想好概念,再選擇媒材
從未公開展覽,卻最具影響力
「那是藝術嗎?」「呃~是。」

第2章 前印象主義 一八二○~七○
畫畫何必神聖,咱出門找「下等」主題
最後一批創作「像樣的藝術」的人
野餐、喝酒、走路,第一次當畫作主題
出門畫畫,從此改變畫家的創作方式
色彩明亮的「卡通水準」傑作
可攜式顏料,讓畫家到現場作畫
印象派第一課:筆觸快速、有力
印象派第二課:畫出未經修飾的平凡生活
非主流人數夠多,就夠主流
現在你不吸睛,之後他們後悔
漫遊者的快速反應力
表達生活「瞬間中的永恆」

第3章 印象主義 一八七○~九○
「印象」,藝評狠嘲諷,後來舉世追捧
首度展出就有印象──壞印象
強調光影,不重細節
大師之作,當年被譏像草圖
「沒頭沒尾、沒上沒下、沒前沒後。」
偉大畫家最需要的人──畫商
印象派早期最具代表性作品
從此藝術有了「產業」規模
像被雨水洗過,一片模糊就對了
光暈,光看就暈的朦朧感
向浮世繪學習一:戲劇化的透視法、不對稱構圖
向浮世繪學習二:高空俯視、對角線構圖製造動態感

第4章 表現主義、象徵主義、點描派 一八八○~一九○六
高更隱喻,秀拉寧靜,梵谷吶喊吧!
後印象派是怎麼被「送作堆」的?
後印象派發現了「想像力的視覺語言」
梵谷的扭曲線條,開啟了表現主義
「農民生活」階段,用色細膩但暗沉
畫風成熟階段:色彩、厚塗、光線扭曲
不只是畫,更像雕塑
扭曲的線條,後繼有人
高更愛用隱喻,象徵主義出場
打破用色規則,這傢伙想造反
主題很寫實,用色很反常
把想法畫成樹幹,有想像力才畫得出來
厭倦都會生活,到叢林裡畫原始人
秀拉的點描法,為畫布帶出光澤感
印象派太潦草,秀拉要顏色排隊站好
選擇大畫布,給顏色空間發光
分割顏色讓紅色更紅、綠色更綠

第5章 眾人之父:塞尚 一八三九~一九○六
因為,他教世界上的人「怎麼看」
看了幾星期,給你一幅畫面
畫得跟照片一樣?我幹嘛!
為什麼塞尚是畫壇巴哈?
你看見大自然,塞尚發現幾何結構
田園是長方形、房屋是立體方塊……
把垂直與水平線條藏進畫中

第6章 原始主義 一八八○~一九三○ 野獸派:原始吶喊 一九○五~一○
原始:真摯、所以珍貴(而且真貴)
為什麼想回歸原始?
用色極誇張,效果極迷幻
裝潢師父半小時趕出來的
忌妒,激出畢卡索的鬥志
非洲黑人頭,嚇出亞維儂少女
岔題:畢卡索愛盧梭
畫壇的蘇珊大嬸──盧梭
要畫得像個孩子,得花一輩子學習
羅丹哪裡好?哪裡不好?
再進化:不受拘束的真摯,怎麼表達?

第7章 立體派:另類觀點 一九○七~一四
拼貼派掌門畢卡索,方塊大護法布拉克
幽閉恐懼?你看懂大師了
差勁的藝術家拷貝,偉大的藝術家剽竊
怎麼看?由上往下、從下到上,兩側同步
我這輩子不畫抽象畫──畢卡索說
好吧!不是抽象畫,是「女孩」
壁紙、油布,又黏、又貼
於是有了安迪沃荷和氣球狗(黃色小鴨?)

第8章 未來主義 一九○九~一九
源自義大利、結合立體派、造就鑿岩機
印象主義讓藝術商業化,未來主義讓藝術泛政治
特徵:高速前進的動態感
「百感交集」:集合各種動作壓縮在同一時間
不碎裂、不陰沉,也是未來主義嗎?
歌頌機械與戰爭,召喚世界大戰

第9章 抽象畫:奧菲主義、藍騎士 一九一○~一四
觀賞畫作,卻得到聽交響樂的經驗
不斷省略細節,就剩下……
沒有故事,別想──看就好
畫出物體,反而看不見顏色的美
無主題音樂,無主題繪畫
「聽見」顏色的聲音
抽象畫:把音樂畫出來
用不協調的色調來「刺」觀者
觀賞時不要用腦去想,才能喚起超感官能力
不是為了「再現」看得見的世界

第二部 
從簡約、非具象、原色方格,到超現實、抽象
把複雜思考,變簡約藝術

第10章 至上主義、構成主義 一九一五~二五
非具象藝術:現代設計元素的源頭
傳統藝術「有」主題,非具象藝術描繪「無」
從西歐藝術的「有」,到俄羅斯藝術的「無」
純粹的至上感受,意思是?
「看起來真酷」,意思是?
顏色與形式是為了油彩,而不是為了複製自然
你看到什麼,就是什麼
畫布、顏料、以及木質框架,也是欣賞的重點
單色畫,終結(純觀賞的)中產階級藝術
「為人民服務」,設計師來了

第11章 新造型主義蒙德里安
原色方格:施洛德的家與聖羅蘭
抽象藝術家最擅長的是……
三原色、兩形狀、黑直線
原色方格:平面絕不重疊、色調絕不轉換
於是,建築與產品設計大量採用
施洛德之家,經典。
聖羅蘭服裝,也有原色方格!
除了直線,什麼都不要

第12章 現代主義˙一九一九~三三
包浩斯風格,為何如此迷人?
德國工藝美學,向英國取經的
創造「彰顯產品性格」的外在
摩天大樓的現代美學:形隨機能
以工業廠房展現現代美學
包浩斯精神:結合美術與工藝
包浩斯風格:簡約、品味,現代主義
初期的包浩斯,像個嬉皮社群
奠定風格:從直覺到紀律
目標:可以大量製造的藝術品
精緻簡約,終於可以大量生產
包浩斯建築群,就像立體的蒙德里安畫作
「巴塞隆納椅」,近百年前的設計,風行至今

第13章 達達主義˙一九一六~二三
和「美」無關,我只想刺激你思考
達達需要「一個大家願意買單」的環境
達達的精神:反社會、反宗教、反藝術
如果理性帶來戰爭,我寧願荒謬
隨機法則,這種拼貼也算藝術
這是真的垃圾?這真的是垃圾?
和美學無關,我只想刺激你思考
蒙娜麗莎「她的翹臀真辣」

第14章 超現實主義達利與驚悚大師們
無意識、夢境怎麼畫?詭異的超現實
超現實:讓人感覺奇怪詭異的藝術
文學、戲劇、芭蕾舞劇……為何都在「超現實」?
誰是「超現實」?布魯東說了算
超現實最擅長:以聳動的情節,挑戰人心的邪惡
不思考,才能進入自發性繪畫狀態
意識會連結,無意識才能組合不相關物件
不預設、讓作品自動產生
把夢境真實化
越日常平凡,越詭異恐怖
光射攝影:用光作的畫
女性藝術家到哪去了?
杜象,讓女性藝術家被看見
她畫的到底是真實?還是夢境?
「真實」的興趣,加上「奇特」的想像力

第15章 抽象表現主義的憂鬱英雄們
記住:古根漢、波洛克、羅斯科
歐洲超現實主義遇到紐約畫派
無法駕馭的情緒,只能用抽象表現
越無意識、越即興,越能表現內在的自我
滴畫技法:把顏料拌入砂子、玻璃和菸蒂,再一起潑灑
滴畫為何從一百五十美元,變成一億四千萬美元?
乍看很愉悅,仔細看會不安
「女人」,為什麼是粗俗猙獰的野蠻人?
單色畫上的「拉鏈」──色域繪畫
色彩交會時會有朦朧感?這可是藝術家的成名特色!
平面的抽象:把複雜思想簡單呈現
立體的抽象:把簡單變複雜

第16章 包洛奇、安迪沃荷、李奇登斯坦
普普藝術「不需要像藝術」
英國愛丁堡的普普藝術種子
這次的拼貼重點是消費文化
普普精神:藝術無高低之分
日常生活充滿創作素材
畫作全白,請欣賞光影、人影與塵埃
抽象表現很冰冷,大眾文化有溫度
可口可樂瓶和商標,也是創作素材
流行的兩種解讀:是老梗,也是經典
遠看都一樣,近看每一個都有差異
成名的代價:失去自我認同
「好生意就是好藝術」
從漫畫發展出來的點描畫
不能穿的衣服、不能吃的蛋糕,搶著買?
「不需要看起來像藝術,才能成為藝術」

第17章 觀念藝術、弗拉克斯、貧窮主義、行為藝術˙一九五二~
怎樣的觀念藝術算是好作品?
沒聲音的曲子,要你聽見更多
連聲音、氣味和觀眾,都拿來創作
丟掉畫架,裸女身體當筆刷
藉由「移除元素」而不是「增加元素」完成作品
貧窮藝術,就看你有沒有地方擺
對死兔子說話?能刺激你的感官,就是好作品
方塊舞:「演出」人性
公然拿槍路上散步,紀錄片都是假的!
地景藝術:以戶外自然環境彰顯訴求

第18章 極簡主義 看到什麼就是什麼
磚頭就是磚頭,喜不喜歡自己決定
不加工、不上色,看到什麼就是什麼
《無題》怎麼欣賞?觀眾自己想
最不突顯藝術家內在的藝術
地板雕塑?這不是踏腳墊嗎?
雕塑品只能垂直欣賞嗎?水平呢?
它就是你看到的,此外什麼也不是

第19章 後現代主義˙一九七○~八九
影射、嘲諷,表象輕鬆寓意厚重
你看到的表象,與寓意通常相反
解讀後現代藝術,就像解謎推理
「為了搞怪而搞怪」?後現代沒這麼簡單
以商業宣傳手法,質疑商業的洗腦邏輯
看起來隨意,其實是精準執行

第20章 創業主義˙一九九九~
是反叛?是媚俗?我兩者兼顧
經驗式藝術?
這「藝術」……算什麼「主義」?
藝術家,懂了行銷之後……
大是大非太遙遠,個人生存最重要
當藝術家找上廣告公司
「展不驚人死不休」
經紀人與藝術家,共生共榮
名家經手,作品價值才高
一個自慰公仔,為什麼能以四十億元售出?
把自己打造成名人,更快致富
當代作品通常不帶政治意涵,他是唯一例外
想大聲反對體制,就不能等官方授權
塗鴉:大眾喜愛的非法作品

附錄 各流派大師藝術主張一覽表
找到每個大師的「創新特點」,看懂大師作品就變得簡單了

書摘/試閱

1971年4月2日,美國總統威爾森(Woodrow Wilson)力勸國會對德國正式宣戰。在此同時,紐約三名打扮整齊的年輕男子,從紐約西67街33號的時髦公寓出門進城。他們臉上帶著笑意,邊走邊聊,偶有刻意壓低音量的笑語。走在中間那名優雅苗條的法國男子身旁,有兩名壯碩的美國朋友同行,他對這樣的漫遊總感到開心。
他是個藝術家,來紐約還不到兩年,對這城市挺熟悉,卻也還不至於對她的迷人魅力感到煩膩。穿越中央公園,一路向南走到哥倫布圓環,總是讓他大感振奮。樹木融入建築物的特殊景象,對他來說簡直是世界奇觀。在他心中,紐約市有如一幅偉大的藝術作品:她就像一座雕塑公園,裡頭的現代展覽比起人類的另一項偉大建築──威尼斯來說,更是充滿生命力與即時性。
他們三人沿著百老匯大道漫步,這條街道有如寒酸的闖入者,劃過無數富麗的街道。來到中城時夕陽已在密布的水泥與玻璃帷幕間隱沒,空氣中帶著春日的寒意。這兩個美國人隔著他們的朋友聊天。
他的頭髮向後梳,露出高聳的額頭和微禿的髮線。他們聊天時他想著事情。他們繼續向前走著,但他停了下來,看著一間生活用品店的櫥窗,舉起了雙手遮著眼,試著遮住鏡子反射的光線。他露出了長長的手指、修剪整齊的指甲和充滿張力的微血管:身上透露出一種來自良好教養家庭的氣息。
短暫停留後,他離開了這家店,發現朋友已經走遠了。他看了看,聳聳肩,點了根菸。接著他走過了街,並不是為了跟上朋友,而是找尋陽光的溫暖擁抱。此刻是下午4點50分,這個法國佬突然感到一陣焦慮。很快的店家就要打烊了,有個東西他一定得買到。他加快步伐,試著對周遭的視覺刺激置之不理,但大腦就是忍不住。路上值得留意、思考、享受的實在太多了。
他聽到某人叫著他的名字,抬頭一看,原來是那兩個美國朋友中,比較矮的艾倫斯伯格(Walter Arensberg)。早在1915年那個多風的6月早晨,當法國佬走下船開始,艾倫斯伯格就支持著他在美國的藝術創作。艾倫斯伯格要他穿越麥迪遜廣場到第五大道來。但這名來自法國諾曼第的律師之子,正側著頭仰望一塊巨大的水泥起士。熨斗大樓(Flatiron Building)早在這名法國藝術家來到紐約前就召喚著他,驅使他以紐約為家。
他的遐想被艾倫斯伯格的叫喊聲打斷。這位福態的資助人與藝術收藏家,用力向法國佬揮手,聲音裡帶著點挫折,同行的另一個朋友則站在艾倫斯伯格身旁笑著。史戴拉(Joseph Stella, 1877-1946)也是個藝術家。他明白這位高盧朋友專注卻固執的心念,也欣賞他遇上有興趣的東西時,無可自拔的心情。

白瓷小便盆,藝術圈大風暴

三人再次齊聚後,朝著第五大道繼續向南行。不久他們抵達了終點:第五大道118號的水管專家JL莫特鐵工坊(J.L. Mott Iron Works)展售店。艾倫斯伯格和史戴拉在裡頭壓低著笑聲,他們的同伴則搜尋著展示中的浴室和門把。幾分鐘後他把店員叫來,指著一只平凡無奇的白瓷小便盆。他的兩個朋友跟著靠了過來。機伶的店員告訴他們,這只小便盆是貝德福郡(Bedfordshire)的款式。法國佬點點頭,史戴拉偷笑著。艾倫斯伯格大力的拍了拍店員說要買下它。
他們離開了這家店。艾倫斯伯格和史戴拉去叫計程車。他們這位安靜、帶有哲學特質的法國朋友站在路邊抱著沉重的小便盆。他手中的白瓷便盆所醞釀的計畫逗樂了他:他要拿它開個玩笑,調侃僵化的藝術界。低頭看了看它亮白的表面,杜象(Marcel Duchamp, 1887-1968)對著自己笑了,他心想:這次可能會造成一點小騷動。

《噴泉》,杜象
現成的小便盆,「轉化」為藝術品,道理何在?

買了小便盆之後,杜象回到他的工作室。他把這個沉重的瓷製品倒過來放,讓它看來像是上下顛倒。接著他在左側外緣用黑色顏料,簽上了化名和日期「R. Mutt 1917」(R瑪特 1917)。他的工作差不多完成了,接下來只剩一件事:替他的小便盆取個名字:他選了《噴泉》(Fountain, 1917)。幾個小時前一個毫無特色、到處可見的小便盆,因為杜象的舉動,就此成為藝術品。
至少在杜象的心中,他是這麼認為的。他認為他創造出了一種雕塑的新形式:藝術家可以選擇任何一項現有、不具特殊美學價值且大量生產的物品,藉由解放它的功能性目標,改變它的情境和一般被觀看的角度,使之成為藝術品。他稱這樣的藝術創作形式為「現成物」(readymade):一件已經被製成的雕塑品。
事實上他已經投入這個概念很多年,最早是在巴黎的工作室期間,他曾將腳踏車輪裝在圓凳上。當時只是為了好玩做做看,想看看車輪轉動的樣子。但後來他開始把它視為藝術作品。
到了美國之後,他繼續這些嘗試。有一次他買了一個雪鏟,將手把掛到天花板之前,他寫了幾個字:他簽上了自己的名字,但寫的是「源自杜象」(from Marcel Duchamp)而不是「杜象所做」(by Marcel Duchamp)。杜象清楚表達了他在創作歷程的角色:這是個「源自」藝術家的概念,而不是藝術家「所做」的作品。
《噴泉》讓這個概念更具公眾性與爭議性。杜象把這個作品提交給當年的獨立藝術家展(Independents Exhibition)。1917年這場展覽,是美國有史以來最大的現代藝術展,展覽本身對美國藝術界的既有審美觀,就是一種挑戰,這個展覽是由獨立藝術家協會(Society of Independent Artists)所策劃,他們是一群思想前衛開放的知識分子,針對國家設計學院(National Academy of Design)對現代藝術的保守與僵化態度,表達反對的立場。
他們公開宣布:任何藝術家只要繳交1美元,就能成為協會會員;而且,每幅作品只要另外再付5美元,每個人就可以提交作品參加展覽,每個人最多可提交兩件。當時杜象擔任協會主席,同時是展覽籌備會的成員。這也多少解釋了,為什麼杜象選擇匿名為他那件挑釁的作品送件。而且,杜象再次玩弄文字,調侃浮誇自大的藝術界。
「瑪特」(Mutt)這個名字靈感來自莫特(Mott),也就是他買小便盆的那家店。也有人說這名字呼應了1907年刊載在《舊金山紀事報》(San Francisco Chronicle)的連載漫畫《瑪特和傑夫》(Mutt and Jeff)。不太聰明的主角瑪特,是個利益薰心的人,老想著賭博或玩些快速致富的小把戲。
傑夫是他傻氣的好兄弟,精神病院裡的病友。《噴泉》被杜象用來批評貪婪、投機的收藏家和自命不凡的美術館館長們,因此這個詮釋似乎滿合理的。而縮寫「R」則是理查(Richard),法語口語中「錢爺」(moneybag)的意思。對杜象來說,凡事都不簡單。畢竟他是個喜愛西洋棋更勝藝術的人。
杜象選擇將小便盆作為一個「現成物」雕塑品時,心中還有其他的目標。他想要對學術圈和藝術評論界的審美觀提出質疑。對他來說,這些人是一群自命清高、品味卻不合格的權威人士。杜象認為,是不是藝術品應該由藝術家來決定。
如果藝術家認定某個東西是藝術,並且賦予它不同的脈絡和意義,那麼這個東西就是藝術品。他知道這只不過是個簡單的概念,但肯定能夠在藝術圈造成革命。

先想好概念,再選擇媒材

他提出,藝術家的創作歷程經常取決於媒材──無論是畫布、大理石、木材或石頭。媒材決定後,藝術家才能透過繪畫或雕塑投射他們的創作概念。杜象想要反轉這樣的過程。他認為媒材是次要的,首先最重要的應該是概念。藝術家應該在發展出概念後,才能選定最能充分表現創作概念的媒材。
如果這媒材必須是小便盆,那也得如此。也就是說,藝術可以是藝術家認定的任何東西。這可是個了不起的觀念。
杜象還想要戳破另一項廣泛認知的誤會:藝術家比世人還要優越,藝術家因為非凡的才智、智慧和洞見,應該得到社會賦予的上層階級地位。杜象覺得這根本是無稽之談。藝術家真是把自己想得太重要了。
《噴泉》隱藏的意義不只是杜象的文字遊戲與挑釁。他特別選了一個小便盆,因為它是個充滿各種詮釋的物件,而且其中很多詮釋關乎情色,這是杜象在很多作品當中經常探索的生活層面。任何人不需要太多的想像力,就能看出上下顛倒的小便盆裡的情色意涵。但顯然在杜象身邊的委員會成員,完全
不明白這層暗喻,因此沒拿它作為拒絕《噴泉》在1917年獨立藝術家展覽會中展出的理由。
在杜象、艾倫斯伯格和史戴拉的購物之旅後不久,這件作品被送到萊辛頓大道的中央皇宮(Grand Central Palace)藝廊,隨即引起一陣嫌惡與批評。雖然伴隨瑪特先生送交這件作品而來的信封裡一併收到了6美元(1美元入會費、5美元作品展覽費),多數的協會成員(艾倫斯伯格和杜象本人對這件作品的來源和目的清楚得很,因此熱烈地替這件作品說話)覺得瑪特先生根本是來惡搞的。他當然是。
杜象以《噴泉》挑戰著他的協會成員以及當初他一同擬定的協會條文。他逼著大家實踐他們集體提出的理想:用自由激進的新原則,取代國家設計學院的藝術傳統和保守態度。只要你是藝術家,而且付了錢,你的作品就能夠被展出。就是這樣。
保守人士贏得了這場抗爭。但從今天的眼光來看,他們輸了這場戰爭。R瑪特的展出物就是個尿盆,其粗鄙肯定無法登大雅之堂,因為對美國清教徒中產階級來說,這不是個適當的討論主題。協會成員杜象立刻請辭。
《噴泉》從未在公眾場合出現。沒有人知道後來這個法國佬的匿名作品發生了什麼事。有人說某個厭惡這個作品的協會成員把它砸了,因此解決了到底該不該展出的問題。過了幾天,史帝格利茲在他的「291」藝廊替那惡名昭彰的物品拍了一張照片,但那有可能是那個「現成物」的複製品。後來這件贋品也消失了。

從未公開展覽,卻最具影響力

思想最大的力量在於:一旦被創造了,就沒有回頭路。史帝格利茲所拍下的照片有著關鍵性意義。史帝格利茲不但是藝術圈裡備受尊崇的藝術家,同時也是曼哈頓深具影響力的現代藝術藝廊經營者。他為《噴泉》留影代表兩項重要意涵:首先,這意味著杜象的《噴泉》被前衛藝術所認可,順理成章成為一件藝術作品,因此理當被頂尖藝廊與藝術界賢達人士所記錄。
第二,它因此創造了影像記錄:為這物件的存在留下紀錄性的證明。無論批評人士砸了幾次杜象的作品,他都能回到JL莫特鐵工坊再買個新的,然後複製史帝格利茲所拍下的「R. Mutt」簽名格式。事實真的是如此。15件由杜象授權的《噴泉》複製品,現今正在全世界各地的藝廊展出。
當這些複製品被展出時,人們對這物件的嚴肅態度顯得很詭異。你會看到一群表情木然的藝術愛好者伸長脖子觀看這個物件,盯著它看很久,然後會往後退一步,再從各種角度看。但它怎麼看就是個小便盆!而且還不是原創的那個。藝術存在於概念中,而不是物件中。

岔題:畢卡索愛盧梭

畢卡索享受史坦家的熱情與支持的同時,他其實也很喜歡,在蒙馬特的個人畫室內招待朋友。一般人稱這整區的藝術家畫室為「濯衣船」(Le-Bateau-Lavoir),因為這群建築就像木造船在起風時會發出嘎吱聲響。畢卡索在這辦派對,為藝術家好友舉辦晚宴以支持他們的藝術生涯。有一回,他為一個他特別喜歡的朋友辦了一場宴會⋯⋯。
「糟了!」畢卡索低聲喃喃自語了一下。
他知道那是自己的問題,沒理由怪任何人。怎麼會這麼愚蠢呢?這麼簡單的事怎麼會忘──不過是晚宴的日期──而且自己還是主人呢!這個名聲如日中天的矮小西班牙男人環顧自己搖搖欲墜的畫室,搜尋他平日相當充裕的靈感。但在這個11月的夜晚,他面臨很大的壓力,加上眾人對這場宴會的期待也很高,因此他什麼靈感都沒想到。
兩個小時後巴黎前衛藝術圈的菁英將出現在巴黎北區,走上蒙馬特陡峭的小丘,期待能換來一頓佳餚與瘋狂盛宴。詩人阿波里奈爾(Guillaume Apolinaire)、作家葛楚.史坦與藝術家布拉克(Georges Braque, 1882-1963)不過是了不起的賓客名單上的幾個大名。這將是難忘的一夜。
畢卡索是愛炫耀的藝術家和美食家,熱愛在晚宴中提供一道道美酒佳餚,再加上幾杯苦艾酒下肚,眾人很快就會開始狂歡。畢卡索的宴會,總是能把氣氛炒得很熱。不過,這一天當這些賓客在家中準備的同時,畢卡索的計畫卻一團亂。他向外燴訂錯了日期,即使這位藝術家苦苦哀求了好一陣子,他們也不願幫他一把。畢卡索訂的日子晚了兩天,真的是「糟了」。
不過,又怎樣呢?對畢卡索和他那些把幼稚低級當有趣的年輕朋友來說,就算這一夜搞砸了,將來被當成一樁笑話,也能討人開心。他們會想起在這個荒唐的夜晚,畢卡索64歲的嘉賓──藝術家盧梭──抵達後,期待著紅地毯帶他走向迎接他大名的會場,但最後卻發現:晚宴取消了,而所有賓客都去了街上的紅磨坊。
還好,事情沒這麼發生。不過,這群年輕世代若感到失望,對這位自我養成的藝術家來說,倒挺恰當的,因為當時的藝術主流市場對他也感到,嗯,無藥可救。

畫壇的蘇珊大嬸──盧梭

盧梭是個簡單的人,沒受過什麼教育,帶有一種天真無邪的氣質。蒙馬特幫戲稱他叫「海關官員」,指的是他之前擔任稅務員的工作。這名字就像一般的綽號,聽起來可愛,但多少帶點嘲諷。人們對於盧梭是個畫家這件事多少感到荒謬,他沒有受過藝術學院訓練、沒有人脈,到了40歲才開始培養周日下午畫畫的嗜好。
而且,他看起來根本和藝術家扯不上邊。藝術家要不有種波西米亞的氣質,或者帶著學術精神,試圖為嚴肅的藝術難題找出解答,又或者以上皆是。盧梭兩者皆非。他是個平凡人:一個辨識度不高的中年人,在生活瑣事中過著安靜平淡的生活。
四十出頭的怪咖稅務員,是不可能變成現代藝術巨星的。嗯,是不太可能。不過後來,盧梭還真成了當年的蘇珊大嬸。還記得大家怎麼把這個衣著老氣、頭髮灰白的蘇格蘭歌手當笑話看嗎?看起來多麼格格不入!然後她開始開口唱歌,毒舌評審發現了她的天賦,她不但有好歌喉,而且正因她的天真帶給她力量,使她能以動人的真誠詮釋歌曲。
在盧梭那時代可能沒有選秀節目,但也有類似的場合。當時成立不久的「獨立沙龍展」(Salon des Indépendants)是個無評審制且來者不拒的沙龍展,所有人都能展出作品。1886年盧梭決定參展。這時候他已經四十多歲,樂觀的渴望能夠展開他真材實料的藝術家生涯。

《嘉年華之夜》,盧梭
這種「飄浮」,不是普通大師能辦到的。

不過,事情發展得不是很順利。他成了展覽中的笑柄。藝評家和訪客不但竊笑,更排山倒海的蔑視他的作品。他們詫異這樣程度的作品,怎麼拿得出來在大眾面前展示?他的《嘉年華之夜》(Carnival Evening, 1886)慘遭抨擊。主題說起來還過得去:夜裡,一對年輕戀人身著嘉年華服裝,走在多風的田園道路上,滿月的月光閃耀在枯葉林的天空之上。
但盧梭處理場景的單純手法,讓看慣藝術學院畫作的觀眾很難接受。他們還在消化印象畫派帶給他們的新觀念,「海關官員」業餘的努力,對他們來說,只覺得有點可悲。他們看到年輕戀人的雙腳懸掛空中,可見盧梭還做不出可信的透視效果;而且整體構圖來說,更是扁平詭異地無藥可救。這是藝術史上讓人可以說出,「我五歲小孩也畫得出來」的初期作品範例。
但盧梭在技巧和知識上的不足,卻樹立了他的獨特風格:就像兒童故事書中的簡易插圖,與日本木雕版畫的交集,兩者出人意料的結合,盧梭的畫因此充滿力量與個人色彩。印象主義舉足輕重的大人物畢沙羅,還曾讚揚《嘉年華之夜》,「觀念價值準確與色調飽滿」。
盧梭的天真無邪使他免受太多批評。而且,他中年轉業後就深信自己會有一番作為,沒什麼能使他回頭。他就像多數建築師,在面對醜陋且無法移動的障礙時,將問題──也就是他的天真無邪──化為作品的主要特色。

要畫得像個孩子,得花一輩子學習

那種魅力來自盧梭畫中未經世事的天真。著迷於遠古玄奧力量的畢卡索感受到,「海關官員」的藝術已經超越自然世界,進入超自然的國度。畢卡索懷疑盧梭和冥王地府有直接聯繫,他認為盧梭的天真使他能直搗人性深處,而那是多數藝術家經教育洗禮後,僅存無幾的內在光芒。當畢卡索在某處,無意發現《女子肖像》(Portrait of a Woman, 1895)這幅畫後,更是確定了他心中的直覺,而這幅畫後來也成了那場晚宴的主要觸媒。
畢卡索並不是在高級藝術拍賣會,或任何沙龍找到這幅畫,而是在蒙馬特殉道者街上的二手商品店,不小心看到的。某個不怎麼樣的藝品商將它出售,上頭標著區區5法郎,可見這作品並不是被當成藝術品來標價,而是被當成給窮畫家拿來重複使用的二手畫布。畢卡索買下了畫,而且一輩子珍藏。他後來回憶道:「它深深擄獲我⋯⋯,它是最真實表達法國人心理的肖像畫。」
盧梭如果在1925年畫《女子肖像》,這幅畫會被視為超寫實作品,因為它如夢氛圍中的平凡場景顯得如此不尋常。畫中描繪的是個中年女子的全身肖像,她不苟言笑,冷漠的眼神似乎望向觀者的肩膀。
她穿著及踝的黑色洋裝,搭著淺藍色蕾絲領與腰帶。盧梭讓她站在看似巴黎中產階級的公寓陽台上,色彩飽滿的窗簾拉向一側顯露滿窗子的植物。她身後遠處是巴黎的城牆,這或許是為了模仿達文西的《蒙娜麗莎》(盧梭曾以臨摹身分進出《蒙娜麗莎》所展示的羅浮宮)。她的右手拿著一節三色堇,左手像拿手杖般撐著倒著放的樹枝。中景有一隻鳥飛過(實際上這隻鳥看起來,就要直接飛向女子的太陽穴,不過這是盧梭缺乏透視法技巧的緣故)。
畢卡索將畫室牆上的非洲部落藝品收藏移開,在最引人注目的地方擺上《女子肖像》,準備迎接「盧梭之夜」。這個小動作還不賴,不過,畢卡索還是少了豐盛食物,可以餵飽那批行進中的前衛藝術大軍。等葛楚.史坦一到,畢卡索就把她拖到蒙馬特市區,趕在最後一刻大買特買一番。在此同時,奧莉薇亞用冰箱裡能找到的所有東西,煮了一道米食料理外加一盤冷肉。正當奧莉薇亞努力的又切又攪的同時,畢卡索的西班牙同胞、藝術家友人格里斯(Juan Gris, 1887-1927),趕著將他連在隔壁的畫室清空,好讓賓客擺放衣帽。
這件事具備了所有注定失敗的元素。但一如往常,只要畢卡索被算在內的活動,通常會成為一樁傳奇。
當阿波里奈爾搭計程車,與感到榮幸卻迷惑的盧梭一同抵達時,三十多位賓客已經就座,準備好迎接貴賓。阿波里奈爾以他如常的戲劇化手勢,敲了敲畫室大門,他慢慢將門推開,有禮的招呼困惑的盧梭進門。全巴黎最前衛的一群人為他喝采,掌聲直震腐朽的屋梁,而這名身高不高的灰髮畫家,激動的站在原地。
夾雜著驕傲與尷尬,這位叢林與都市風景畫家,走向畢卡索為他準備的國王般的寶座坐了下來。接著他拿下頭頂的畫家帽,把身上的小提琴放到腳邊,露出前所未有的開懷笑容。
原本這件事可能多少開了盧梭一點玩笑,但他這一笑卻完全化解了。那天晚上,在酒精催化下,原本對自己的斤兩就不大清楚的「海關官員」,上前對畢卡索說,他們倆是當今最了不起的畫家,「你是埃及風裡最了不起的,我則是現代最了不起的!」
無論畢卡索對那句話有什麼看法,他還是持續不斷的收藏盧梭那些,既激發靈感又賞心悅目的畫。據說畢卡索曾沉思低語道,要畫得像拉斐爾得花四年時間學習,但要畫得像個孩子得花一輩子學習。從這點來看,盧梭的確是他心目中的大師。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79 394
絕版無法訂購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