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三民出版.新書搶先報|最速、最優惠的新鮮貨報給你知!
我的人生在哪裡?:和22位法國心理醫師談心
滿額折

我的人生在哪裡?:和22位法國心理醫師談心

商品資訊

定價
:NT$ 450 元
優惠價
90405
絕版無法訂購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內容簡介
我們經常把心理醫生當成幸福專家,但是他們是否真的比我們更幸福呢?

克里斯多夫・安德烈 ──享譽世界的精神病醫生與心理治療師
邀請20多位心理治療領域的優秀專家
共同講述他們的職業和人生故事
真誠、感性、幽默,風格多樣的敘述
啟發讀者找到自己的內心和諧之路


這是第一次,心理醫生娓娓道出自己的經歷與內心世界。他們真實的故事、遭遇的煩惱、心中的疑問與付出的努力,發人深省、也令人深受感動。他們透過自己的人生境遇,卻訴說著你我的故事。
因為他們回顧往昔,思索自己的價值觀與動機;因為心理醫生的工作讓他們能夠窺探人類起心動念的奧秘,所以他們的故事能幫助我們更了解自己,幫助我們勇於改變、快樂生活。
他們透過分享與自我達到至深合一的方式來激勵我們,讓每位讀者也能找到自己內在的和諧。
克里斯多夫.安德烈是心理醫生與心理治療師,著作中以《記得要快樂》(d'Et n'oublie pas dêtre heureux)最為人所熟知。這一次,他邀請二十多位醫生、心理醫生及心理師現身說法,而且每一位都是各自領域中最出色的專業人士。

媒體、名人讚譽
越來越多的心理醫生談論起個人生活以及他們的病人,由克里斯多夫・安德列主編的《法國心理醫生談心》印證了這個趨勢,在這本書裡,20多位心理醫生暢談他們的職業,他們的疑問,他們的困難……我們經常把心理醫生當成幸福專家,但是他們是否真的比我們更幸福呢?
──法國《心理月刊》雜誌長篇書評導讀語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
克里斯多夫・安德烈(Christophe André),享譽世界的精神病醫生與心理治療師,同時也是法國著名心理健康類暢銷書的作者。著作已經翻譯成20多種語言,簡體版有《冥想》、《我與生俱來的七情》、《自尊的力量》等。

譯者簡介
范兆延
巴黎第三大學高等翻譯學院碩士,現居台北,為兼職譯者,譯有《精巧細緻》、《一個人的不朽遠行:聖雅各朝聖之路》等書。

前言
成為心理醫生很少是出於偶然的選擇,這代表了決定背後往往有一些特殊的動機,原因通常很內心、很私人,也因此值得令人玩味。但這更代表了必須付出持續不懈的努力,才能夠符合這門動人行業的高標準。人們向我們傾訴內心的痛苦,期待獲得我們的理解、協助、寬慰,有時甚至是治療,我們有責任不辜負、不背棄他們。
這些維持專業表現所付出的努力,勢必會改變我們的性格,而且經常造成深遠的影響。在努力成為一位優秀心理醫生的過程中,我們也在努力成為一個優秀的人:更穩重、更睿智、更善於傾聽、更寬宏大量,但這並不表示我們已經達到這些境界!而是希望盡力達到這樣的境界。
這種自我建構、力求進步的努力,我們認為也是所有人到頭來都必須在人生中落實的目標。
因此,我們決定透過這本書,回溯各自入行的歷程,說明自己的動機及付出的努力。我們會滔滔不絕地描述自己,但是其中沒有任何自戀或自我感覺良好的成分,各位也會在字裡行間發現這些自我剖析的內容並非總是正面的描述,而且這樣的練習對我們多數人而言,是少有的、棘手的,甚至是困難的嘗試。
但是,我們還是願意去嘗試,因為大家都相信這對讀者們有幫助,能夠協助他們找到努力的方向,或是避免犯下相同的錯誤!
那麼現在就由各位自行評斷吧……。

目次

目次
前言∕克里斯多夫.安德烈
1.一列叫做「人生」的街車∕克里斯多夫.安德烈
2.共享回憶的花束∕尼可拉.杜榭拿
3.關係的成癮者∕貝納.傑貝維茲
4.我當了兩次心理醫生∕法特瑪.布維德拉梅桑納夫
5.蘇菲的抉擇∕蘇菲.薛瓦爾
6.想像一位快樂的薛西弗斯∕克勞德.裴涅
7.「長大後,我要當心理醫生!」∕卡洛琳.杜黑
8.Yes we can!但並非樣樣都行∕史蒂芬妮.哈于梭
9.「可是你天生就是心理醫生的料啊!」(Born to be psy)∕克里斯提昂.蓋
10.人會成為心理醫生絕非偶然!∕布魯諾.科艾茲
11.拾綴散亂的碎片∕雅思敏.里耶納
12.搬弄是非者、亡童與童話故事∕安娜.羅涵
13.聖母與牧羊人∕喬艾爾.彭
14.與自己、他人和世界和諧共處∕克萊兒.米濟
15.探索並熱愛這個世界∕尚路易.蒙內斯泰斯
16.一位「圈內反抗者」的故事∕迪迪耶.普勒
17.我行動,故我在……∕史蒂芬.胡瓦
18.精神醫學:一個說不完的故事∕阿蘭.索特侯
19.在生活中找尋意義∕瑪麗克莉絲汀.西蒙
20.挑戰困難、勇於改變∕奧利維.史賓勒
21.應對人生中的突發狀況∕賈克.馮希萊
22.心理醫生的腦袋在想什麼∕費德里克.方杰
注釋
作者群

書摘/試閱


內文選摘(節錄)
1.克里斯多夫.安德烈(Christophe André)
「我生來就遺傳了焦慮與憂鬱的強勢基因,但卻始終找不到抑制它們的使用說明。父母與親友處理各自生活的問題及煩惱就已經焦頭爛額,自然也無暇費心扮演幸福與健全的典範,再說這也從來不是他們關心的事情,而且也超出他們的能力範圍。」

一輛叫做「人生」的街車
坦白說,我覺得自己當個園丁、小學老師、僧侶或水手,可能會比較幸福,但我卻成了心理醫生。今天,對我和身邊的人來說,這似乎是很順理成章的一件事,就像是命中註定一樣。不過,就算從不後悔,甚至還因此覺得很開心,我有時仍會對自己走到今天這一步感到困惑。

職業就像是我們的名字,年深日久被叫習慣之後,我們似乎就無法擁有其他的名字。但事實上,人大可以擁有許許多多不同的名字、從事各式各樣的職業、生在其他的家庭並經歷不同的命運。
因此,反思自己為何與如何成為今天的模樣,可以說是令人焦慮、不安的嘗試,但也可以因為每天心境的不同,而成為一件有趣的事。它迫使我們重新審視人生歷程中曾選擇或經歷的事件軌跡,引領我們在其中找到一條有跡可循的脈絡,無論對錯……。
偶然與必然
第一個問題是:心理醫生這份工作究竟哪裡吸引了我?
我的家族裡沒有人是醫生,更不用說是心理師或心理醫生。我們屬於醫療服務消費者的一群,好比說我的曾祖父,他就是在精神病院度過餘生,不過我們絕口不提這件往事,尤其是在孩子面前。
因此,我今天之所以從事這一行,多少有些出於偶然。一直要等到高中三年級,我才首次接觸到心理學著作,當時是在哲學課堂上,老師根據課綱要求,要大家去研究心理分析。那真是莫大的啟發!我讀遍所有可以取得的弗洛伊德著作,並對他的理論很感興趣。當時我認為這就是我的方向,這就是我想從事的職業;這種靈魂考古學令我深深著迷。於是我決定追隨弗洛伊德的腳步,成為心理醫生,並為此進入醫學院就讀。當時身邊的親友多少有些不解,因為我是個理組的好學生,過去的夢想就和同時代的男生一樣,成為一位工程師,建造火箭、火車,從事核能或電機的研究。但是醫生這一行令父母放心,他們也就不再過問,只是對精神科有些困惑(他們應該以為我不是認真的)。我們這一行經常流傳一句話:「我讀醫學院是因為要讓父母開心;我選擇精神科是因為我們無法總是讓父母感到開心……」。
所以一切都是出於偶然,但也是出於某種必然。我生長的家庭經歷過許多傷痛,它們發生在我周遭,我自然無法置身事外。我生來就遺傳了焦慮與憂鬱的強勢基因,但卻始終找不到抑制它們的使用說明。父母與親友處理各自生活的問題及煩惱就已經焦頭爛額,自然也無暇費心扮演幸福與健全的典範,再說這也從來不是他們關心的事情,而且也超出他們的能力範圍。不過,對於自己擅長的事物,他們倒是教了我許多:熱衷工作與責任感,尊重別人與重視承諾,熱愛閱讀與求知。我很感激他們,因為沒有這些教養的支持,我絕對無法順利完成學業並從事後來的醫生工作。
一般人總會刻板地認為心理醫生跟自己的病人一樣心理有問題,所以我是為了自我療癒才成為心理醫生。我對這些陳腔濫調並不在意,我很清楚自己的病人不是瘋子,我治療的也從來不是瘋子,而只是一群迷失在傷痛中的普通人。我和自己的病人一樣也有心理的煩惱,或是有過類似的經歷,這是理所當然的事。既然在生命中的某個時刻裡、有時甚至是終其一生,幾乎每個人都是病人、都是有傷痛的普通人,那這又有什麼好大驚小怪的呢?
這裡必須說明,我是在長大並成為心理醫生之後,才清楚知道存在於家族中的精神問題(焦慮、憂鬱、酗酒及其他毛病)。不過,儘管小時候我沒有意識到這些問題,但肯定已經對它們有所領會。或許在無意之間,我曾試圖讓自己有能力去安慰、療癒這些煎熬的大人們,同時保護自己不要陷入他們的苦惱之中,畢竟我從前也是個不安、憂鬱的男孩,很早就經歷焦慮危機並質疑自己的存在。從前,我總喜歡有分寸地讓自己沉浸在些狀態裡,雖然當時我並不曉得如何去言明、去宣洩這些情緒。
我想這就是為什麼心理醫生這份工作會吸引我。
天賦與弱點
接下來要提出的第二個問題是:為什麼我始終堅持走在這條道路上?
我很有可能搞錯了志向,畢竟有時我們會被某個行業吸引,但卻因為日常現實的一面而感到失望,後來才體認到自己並不適合這一行。儘管我也有過相同的情況(我對心理分析感到失望,並在工作中遭遇困難),但最終我還是堅持下去。或許是因為我對這方面還算有些天分,而且自己也有些脆弱的地方需要呵護……。
提到天賦,從前我是個內向、孤僻的小男孩,總是喜歡保持沉默,靜靜觀察其他人。這已經說明我並不適合成為業務或是從政,需要傾聽的職業更適合我,而且我也是富有同理心的善感之人,很適合從事與醫療相關的工作。我覺得自己生來就是如此,先天就已經安排妥當,無需費心努力,自然也不必特別對此褒獎。
至於弱點,它們始終與我形影不離,但我終於懂得理解它們,弄清楚它們運作的機制。在治療病人的同時,我也學會治療自己的弱點。當然,當初我很快就決定專攻情緒障礙(焦慮與憂鬱),也是因為這就是我自己的問題。因此,成為心理醫生不僅讓我獲得幫助,甚至可能因此拯救了我。
謝天謝地,我並沒有成為工程師!今天,我終於了解作為一位心理治療師,對我(及親友)而言是多麼大的福氣,因為我隨時隨地都可以治療自己!或許我也可能成為一位優異的工程師,但是卻無法克服心靈的荒蕪,那可是需要付出極大的努力!戰勝羞怯、克服消極的念頭與悲觀的天性、安撫自身的情緒、學習拒絕他人並保護自己,同時學習付出更多、做一個慷慨的人。我的內向並沒有讓我變得自私,而是變得拘謹;我只有在別人開口要求的時候才會付出,分享我的看法、伸出我的援手……。
因此,治療病人也有助於治療我自己,他們的錯誤與彷徨讓我看清自己相同的毛病,他們的努力也激勵我力求長進。今天,我非常感激自己的病人,因為我們一起進行的治療讓我獲益匪淺。感謝他們,我才能克服自己的壓抑(好比說和他們比肩在地鐵裡歌唱)及優柔寡斷的毛病,在人生的各方面都取得了進步。傾聽他們,就等於是傾聽自我;勉勵他們努力,就等於是勉勵自己去努力。
我想這就是為什麼我會在這條道路上堅持下去。
對的人
接下來,還有另一個問題:為什麼我會成為現在這位心理醫生?
為什麼我沒有成為精神分析師?畢竟跟我同世代的心理醫生幾乎都是往這個方向發展。
首先,因為我完全做不到!我自己也曾多次嘗試躺在沙發上,但感受到的卻是無聊至極,整個人只能翻來覆去。再者,我在醫院看到的精神分析師似乎都過度沉默,對病人的態度冷淡,而造成許多病人的困擾。我很清楚如果走上這條路,自己將永遠無法成為一位樂業的心理醫生。
另一個原因是因為我總在對的時刻遇見對的人。在心理醫生的生涯中,我也有過彷徨迷失的時候,覺得自己始終不得要領。由於覺得自己不適合精神分析,於是我轉而投入催眠、家庭療法、生物精神醫學及化學醫學(chimiatrie)等領域。這些都是正規的研究方向,但身在其中,我卻覺得自己並不快樂、毫無收穫。我原地踏步、躊躇不前,期待並找尋著業界中的醫生典範。而我總算等到一群對的人,並受到他們的啟發。這一路上我認識了許多人,但在本書中我只提到其中最重要的八個人。
首先,是我已故的人道精神醫學老師路西安.米耶(Lucien Millet)。他是我心中第一位仁醫的典範,第一位教導我可以直呼病人名字、同時保持適當距離的老師。他還告訴我如何在病症的範疇外,對病人表示關心,並在給予他們建議與說明、慈愛與溫暖的同時,達到治療的目的。這一切毫無違背之處,而且剛好相反,因為當病人覺得獲得尊重與關愛的時候,他們也更願意把醫生的話聽進去。這個原則不止適用於醫療領域,在所有的人類活動上也同樣適用。
接著,是我的兩位心理醫生同事,帕特里克.雷傑宏(Patrick Légeron)與弗朗索瓦.勒洛爾(François Lelord)。他們兩位比我資深一點,在我剛離開土魯斯抵達巴黎的時候負責照顧我,並憑藉他們長處(特別是教學經驗及幽默感)啟發了我。他們對我很信任,邀我參與他們的研究,同時鼓勵我出版著作。當時我會將症狀的發作機制、一些練習的建議等,寫成短文交給病人,是他們兩位鼓勵我更進一步,邀請我加入他們出版書籍的行列。我們是一群幸運的作者,作品立刻就得到許多讀者的歡迎,後來也才有持續出版的機會。我們先是一起合著,後來才各自出書(因為每個人的專業方向並不相同)。我還在寫書的過程中,重拾了從前的文學志向。其實,我當初因為在校成績優異,所以被安排到理組學習,因為無論過去或現在,成績優異的學生似乎總要往數理靠攏,這是毫無道理的陋習但卻難以改變。但在文組科目的表現上,如哲學、法語、拉丁語及希臘語,我的成績其實更出色,而且我也頗能樂在其中,同時我也非常喜歡閱讀。因此,能在多年後嘗試寫書,我立刻就有種如魚得水的喜悅,彷彿多年後終於找到人生方向。到頭來,我原來是個「被埋沒的文學咖」,直到年近四十出版第一本著作,我才明白這一點。為文的喜悅在定期回覆讀者謝函的過程中更加強烈;協助讀者帶給我的快樂,就如同協助一位病人。我並沒有因此而驕傲,只是如同一位盡責的匠人,將自己的專業貢獻給大家。我也沒有感到自負,而是帶著回饋社會的滿足感;當初國家願意給一位家境清寒的高中生機會,我才能幾乎免學費地完成醫學院的學業。這也是為什麼我選擇在公立醫院執業,為什麼我的著作在發行口袋書版本時,訂價只有一個三明治的價格。
之後,我結識了兩位哲學圈的朋友:安德烈.孔特-斯龐維爾(André Comte-Sponville)與亞歷山大.裘里安(Alexandre Jollien)。兩個人在不知情、也非刻意的情況下,協助我成為今天的心理醫生。他們引領我認識不同於概念建立的另一種哲學,著重反思,並為協助人類過更好的人生付出努力。他們透過各自的方式,教導我去擁護價值,在面對現成的思想時,保持謙虛、懷疑並提出質疑,同時專注釐清思想中的模糊之處。一開始我是在書本中知道他們兩位,後來才認識他們,親眼看見他們如何生活、思索及努力,後來我們成為朋友。他們是追尋真實、中道與言行一致的人類模範。
另外一個可貴的緣分,是認識一位佛教僧侶馬提厄.席卡(Matthieu Ricard)。他鼓勵我嘗試靜坐,教導我無私奉獻的偉大理念。我喜歡觀察他,而他也透過自己生活的方式,教導我留心日常的所有細節。馬提厄是我認識的人當中,最不執著於自我的人物,他真正擺脫了必須取悅他人或獲得看重的執著,這些他絲毫不感興趣。但他從不對人冷漠,他所追求的是恰到好處、熱絡與彼此尊重的關係。我也從來沒遇過像他這麼有原則的人。無論是私底下或是他過生活的方式,馬提厄總能恰如其分地落實自己在書中、在演講中所倡導的理念,這令人感到佩服與鼓舞,但也多少讓人感到敬畏。在我眼中,他像是個才華洋溢的兄長,是我想要進一步追隨的榜樣。
另一個言行一致的榜樣,是詩人克利斯瓊.柏班(Christian Bobin)。我當初也是先拜讀作品,之後才認識本人。雖然他不希望被理想化(好比在《甦醒》(Ressusciter)中,柏班寫道:「人們在談論我的著作時所提及的那個人,並不存在。」),但卻是聰明過活與富饒式刻苦的榜樣。如果說真正的財富是幸福、愛情與真理,那他絕對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之一。他的一字一句都是發人深省的金玉良言,讓我宛如面對真言般咀嚼再三。柏班是我認識最能寬慰人心的作家,他純樸與富有詩意的字句,總能直指人心。這並不是因為他所言說的是真相,而是因為他所說的既簡單、又美麗,而且在美麗背後,還充滿了善意與仁慈。要讓人豎耳傾聽,只需要言說簡單、美麗的話語,用真正的單純──就像是遺忘自我般的單純──以及真正的美──那是誕生自當下、從不執著於表象的美──去表達。
我還認識許多傑出但低調的人士,好比說我的岳父皮耶(Pierre)。他是我的幸福導師,我從未認識比他更懂得享受人生的人,這仰賴的不僅是天賦而已。多年來陪伴在他身邊,我看見他努力去捕捉生命與人群的光明面,不願被負面、黑暗及煩惱所困擾。他擁有超乎常人的能耐,總能在各式各樣的狀況中,找出值得喜悅的理由:疾病對他而言,是享受醫生專業的良機;發生意外,就是享受消防員服務的時刻。年深日久,我終於明白皮耶的態度與天真無關,而是信仰的問題。這個男人始終對人生的美麗堅信不疑,當證據付之闕如的時候,他的信念能讓他耐心等候,等待否極終於泰來,而好日子總會有到來的一天。他過世的時候,我覺得自己頓時成了孤兒,為了能在最後一程感受他的教誨,我堅持要親自扶棺,把他送進教堂然後下葬。棺木非常沉重,令我步伐踉蹌,似乎在提醒我自己虧欠他太多,還有往後他不在身邊所必須獨自承受的巨大重量。皮耶是位善良的男子,待人溫柔、善解人意並對人充滿好奇。他屬於在戰後帶來和平,在爭執後建立對話的一群。因為他,我才明白幸福有燦爛與永不褪色的一面,雖然偶爾也會有蒙蔽它的悲傷時刻。
我認識的人真的非常多!之前提到我的病人,但還有朋友、同事、鄰居,以及偶然結識的人,他們都是啟發我的榜樣。我看待旁人的目光從過去著眼缺點,到今天專注發掘當時人的優點,而且我也更傾向把目光聚焦在事物美好的一面,反復思索咀嚼,而不是從負面開始著眼。從前的我把時間浪費在留心缺點、陳述缺點、思考缺點;今天的我雖然仍能看見缺點,但卻選擇用優點來滋養自己,因為這才是帶來快樂與自我成長的不竭之泉,能夠創造更豐富的人生。但我並不覺得自己因此變得唯命是從,成為一廂情願的樂天派,但就算如此,我也並不在乎。唯有站在這樣的高度,我的目光才能激勵我去追求快樂並享受生活。
關於我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段緣分,就是我和自己的三個女兒。她們的活潑快樂將我推向幸福,並鞭策我落實自己的原則,她們與生俱來的優點也深深啟發了我。另外還有我的內人,不過我並不打算在本書中詳述我的家人,因為這不是本書的重點,而且時機也不恰當。
奇怪的是,這些緣分所帶來的正面效應,在我眼中看來並不是源自什麼難得一見的機遇,而是人生中再尋常不過的相遇。人生在世,我們總會不斷與富有啟發性的人物擦肩而過,問題在於如何即時睜大雙眼,去發現他們。
在這份工作中老去
歸根究底,老化對我來說所代表的意義之一,就是體認自己必須對他人表示感激,同時也是體認人類必須相互依存的事實,儘管過去有很長一段時間,我一直盡可能要求自己獨立自主(因為當時大人在我眼中既不可靠、也不能令人放心)。
我相信依存與自主會彼此交互作用,或者應該說會我們在身上相繼出現。在學習自主的同時,我們也在建構自我,接著我們會明白這種只仰賴自己的運作方式有其局限,不僅在效果上打了折扣──我們終究還是需要其他人,才能過得更好、更有效地採取行動──對自己也不夠誠實──人免不了要仰賴他人,無論我們願不願意看清這一點、願不願意欣然接受,相互依存本身就是人性的核心。
那麼何不就大方接受,加以善用並樂觀其成!在接受相互依存的同時,要求自己認清必須對旁人有所感激的地方。感激前人,是他們創建讓我們今天安居樂業的民主制度;感激遠方的人,他們栽種我們的食物、製造我們使用的工具,並生產讓生活便利的能源;感激身邊的人,是他們讓我們擁有現在的生活;感激妨礙我們的人,是他們迫使我們在苦痛中去思考、求進步;感激協助我們的人,是他們讓我們的每一天都更加順利。
善用依存關係,向旁人開口求助,尋求他們的建議、看法及支持。當心生疑慮的時候,如果能虛心求教他人,我們犯錯的次數肯定會減少。在面對無力應付或沒有處理經驗的問題時,如果懂得尋求協助,我們也可以避免吃力不討好的情況。在學習向他人求助的過程中,我們會明白自己也必須比以往付出更多,並在旁人開口或有求於我們之前,早一步去幫助他們。
最後,對這種依存關係感到歡喜,覺得自己對他人有所虧欠。但這是一種喜悅的虧欠,也就是所謂的感激:對來自旁人的恩惠感到喜悅。無論這種恩惠是他人給予的、允許的或買賣的,都無所謂,總之沒有別人,恩惠就不可能存在。這樣廣義的恩惠幾乎涵蓋我們人生中所有的好事,所有降臨在我們身上的福氣,因此我們總是會對旁人有所虧欠。最令人感到玩味的是,根據個人主義的標準,感激應該是種尷尬、痛苦、使人弱化的表現(虧欠別人就是軟弱與無能的表現!),但事實上,它卻令人感到愉快並使人堅強。感激讓我們知道有人陪伴、曾陪伴或將陪伴在我們身邊,他們的存在、他們的智慧、他們的知識,是我們欠缺的資源,但我們可以在需要的時候,去尋求或取得這些資源。
總結來說,在不假思索的情況下,我其實不太清楚自己為什麼成為心理醫生,但是仔細思考之後,我發現自己一直有這樣的需求,也具備有某些特質,而且我也很幸運能遇見對的人。
然而如果繼續深究,我發現自己的生涯中有某種旁人看不見的關鍵因素,畢竟人們總傾向檢視結果而不是過程,那就是:我是非常努力的人!由於我天生就不是心理健全的典範,也不願在面對病人的時候撒謊或欺瞞,所以我總是竭盡所能要求自己盡可能達到心理平衡的狀態。現在看來,我似乎有所進展(雖然還有很多功課必須完成……),而且像我這種幸福白癡、夢想禪境的緊張大師,最終能靠著埋頭苦幹去創造平靜與幸福的片刻,我感到非常快樂。我認為靠著自身努力去達到的境界其實更加穩當,而透過工作獲得這樣的成果,也令我感到十分安心。其中某些努力有時候看來很理所當然(就像經常看到的智慧之語),但我卻發現在應用心理學的範疇裡,從沒有所謂的理所當然,只有做與不做的區別而已(光是知道我們應該做什麼是不夠的……)。因為真正的大哉問是:在人生教給我的一切當中,在我明白的所有事物裡,我真正去付諸實行的是什麼?進步的重點並不在於我知道什麼,而是我把這份體認用在哪裡……。
慌亂與驚奇
在成為心理醫生之前,我當然知道人都有痛苦,但是只有當他們在我面前表現痛苦或清楚向我傳達痛苦的時候,我才會表示關心。今天,我把詩人克利斯瓊.柏班在《天空的廢墟》(Les Ruines du ciel)中所寫的詩句當做座右銘:「無論你眼前注視的是誰,要知道他已經去了好幾趟地獄。」當上心理醫生之後,因緣際會認識了許多人,我從未看輕過他們的痛苦,就算他們從不開口抱怨、就算他們從不明說。其中當然包括我的病人,但也有一些不是病人,他們有的龜毛、有的低調、有的笑臉迎人、有的則權有勢的人。我見過一些所謂的成功人士,他們不是身居高位,就是備受愛戴的明星,我在他們身上看見各式各樣的痛苦,目睹權勢之人脆弱的一面。他們的苦惱其實跟一般人沒有兩樣:不被愛、不快樂、無能為力、心內無法平靜、靈魂慌亂不堪。我們每個人都是由同一塊木料雕成的,一塊優美、善感卻又脆弱的木料,它會歌唱、也會痛苦。
我希望今天再也沒有人會受苦;我希望世上男女每一天都能努力擺脫一點生命中遭遇的痛苦;我期許大家堅強起來,用聚沙成塔的努力完成這一輩子的功課,並在過程中懷抱歡喜心,無論生活中面臨什麼,都能夠樂於承受。
愈是人到暮年,我才愈明白自己有多熱愛生命,明白它所給予的有多麼美妙、多麼令人難忘。
隨著年歲的流逝,身邊的一切愈發我感動、愈發令我感到驚歎。我希望這與衰老無關,而是某種單純的睿智與聰明,它們在我經過多年的追尋之後,終於來到我身邊。
但沒能早一點發現這一切,也算是我的遺憾之一。原來生命擁有令人難以置信的美,原來世界是如此不可思議的美麗,雖然這世上每個人都有苦痛。
另一個遺憾是過去徒勞無益地去苛求自己。事過境遷,我才明白自己犯了錯誤;認為嚴厲是進步的必要條件,這真是大錯特錯。現在我完全相信如果當初善待自己一點(但努力並不會因此減少;我指的善待並不是得過且過或放縱自己),我也能夠獲得相同、甚至更好的結果。如果當初對自己好一點,今天發生在我身上的一切也同樣會發生,但過程可以少一些沒有必要的痛苦,因為在責罵自己的同時,我等於是在這世界加諸我們的痛苦上,再提油澆火。
最後一個遺憾:沒能經常保持喜悅與驚奇。但其實只要活著,喜悅與驚奇總是唾手可得,不過從前我卻覺得這種想法很天真。今天,我總算明白驚奇並不是天真的表現,反而是明智、智慧與力量的展現。
不過這些都不要緊,我的遺憾並不是沉重的包袱,而只是一時的感觸,它們扮演懸梁刺股的角色,提醒我別再重蹈覆轍。我是個幸運的人,因為人生尚未走到盡頭,我還擁有一段時間可以繼續去體驗感動與驚奇。
一趟電車之旅
就算我的人生沒有發生什麼特別、不尋常(無論好或壞)的事情,我依舊對人生感到興味盎然。就算生命中沒有引人入勝的故事、風浪,我也已經學會去熱愛每個平凡的生命時刻。
好比我記得在某個冬夜,我在波爾多舉辦講座,地點是在當地會議宮美輪美奐的大講堂裡。在接上電腦、檢查投影片都能順暢播放之後,我一如往常坐在講堂一角,靜靜看著座位被填滿。我觀察進來坐定的民眾,他們三三兩兩地坐在一起,我聆聽著他們交談的嘈雜聲,慢慢地音量愈來愈大。
與年輕時舉辦講座不同,現在的我已經不太會感到緊張。對於在醫學年會上發言的初體驗,我依然記憶猶新。當時是在巴塞隆納,我還是個很菜的實習醫生,正準備好要開口的時候,我感覺自己幾乎就要昏厥過去,心臟也要爆裂開來,真的一點都不假。
今天,我已經完全不會感到緊張,只是身體仍會有一些輕微的焦慮反應。儘管這種場合已經司空見慣,但身體仍會認為我將它置於一種非常狀態之下,也就是再過幾分鐘,它即將面對一千兩百雙注視自己的目光,而且歷時兩個鐘頭。在人所屬的動物世界裡,這預告的通常不是什麼好事;在我所屬的人類世界裡,這並不構成生命威脅,而是一種社交場合,最要緊的是「安撫自己」。為此,我每一回舉辦講座都會盡可能做好萬全準備:引起聽眾注意,引導他們思考、微笑,並喚起他們尋求進步的欲望,但我的身體仍不免會感到一絲惶恐,有時甚至也會影響到心理狀態。
這時候,我會把注意力放在呼吸上,更專注聆聽場上的聲音與喧嘩,仔細觀察講台與燈光。有時候,不安的念頭會浮現在腦中:萬一我突然昏過去該怎麼辦?萬一我突然忘了接下來該說什麼怎麼辦?還有如果我突然恍神,腦袋一片空白該怎麼辦?我很清楚這些念頭都是正常的反應,這時候我會微笑,重新專注在呼吸上、專注在當下所有的感知上、專注在此時此地所有真實的感受上,避免焦慮的身體與大腦因本能所產生的虛妄不安,影響到自己的表現。
最常見的情況是,這些小小的壓力與不安並不會完全消失,而是持續待在一個小角落裡。不過這不要緊,我會專心思考自己站在這裡的理由:協助特地來到此地的人們,幫助他們快樂生活、心情愉悅,擁有更多一點的幸福,也鼓勵他們去讓其他人更幸福。這是他們對我的期待,我會竭盡所能把這個訊息傳遞出去。
奇怪的是,總有那麼一瞬間,我會想到自己的三個女兒。她們沒有人打算成為心理治療師、心理師或心理醫生,總之在我寫下這些字句的同時,她們都有自己的生涯規劃,而且並沒有這樣的安排。
起初我對此感到有些生氣與難過。生氣是因為覺得女兒們不考慮這一行完全是我的緣故。我常想自己是不是給她們一個負面的心理醫生形象,但並不是我常批評這一行,其實我一直對自己的工作感到開心,三個女兒也很清楚這一點,而是我在餐桌上對自己的工作談得不夠多(我實在不想當著大家的面訴說自己在聖安娜精神病院的經歷,而破壞用餐氣氛)或是工作太過勤奮(女兒經常這麼說我);傷心是因為我覺得這是一個很有趣的工作,它幫助我改善自我,我很希望女兒能跟我一樣感受相同的工作樂趣,不過她們已經有其他的謀生打算……。
此時,現實世界又來敲門:室內的喧嘩突然安靜下來,引起我的注意。晚會負責人步上講台致歡迎詞,沒多久就會輪到我。幾分鐘後,我將起身並開口說話,而我所關注的只有一件事:讓在場所有人都能收都我想傳遞的重要訊息,告訴他們是什麼幫助我療癒自己並快樂地活著(其實兩者互為表裡)。我會付出最大的努力,剩下的就聽天由命……。
隔天早上,在搭上前往巴黎的高鐵之前,我在一個不起眼的旅館餐廳裡用早餐,牆上電視持續播著電視新聞,但無法將它轉成靜音。不要緊,我腦海裡迴響著一個聲音,告訴我安靜是很了不起、也很重要的事情。稍晚,在由北到南穿越波爾多的電車上,我看著太陽升起,天色漸漸亮了起來,粉紅色的天空還掛著一彎新月,電車上的乘客來來往往。
我覺得內心很平靜,覺得人群好美。我又想起有次無意間在報紙上讀到克利斯瓊.柏班的訪談內容,裡頭寫著:「人群很美,只是他們都不知道。」是啊,今天早上的人群好美,幾乎每個人都是,就連那些其貌不揚、衣著邋遢的人也是。連我也一樣,因睡眠不足而顯得疲憊的臉,腳上穿著沒有擦亮的皮鞋,頭上的軟帽也一如往常地歪著。在我的認知裡,醜惡的事物與外貌細節無關,而是舉止上的粗俗:一張嚼著口香糖的大嘴、四仰八叉的肢體、把雙腳放在對面的座椅上、旁若無人的高談闊論,以及扯開嗓門講著電話。但今天早上,這些幾乎都沒出現,至少我並沒有看到。每一個人都美,臉龐與身體流露著優雅、痛苦或脆弱;充滿了人情味。
抵達車站後,火車已經駛入並準時開動。車廂裡很安靜,只有一兩位乘客偶爾在講電話,我有點受到打擾,但還不足以讓我起身要求他們到車廂外面去講。我還看見有些人捂著嘴輕聲說著電話,深怕打擾其他乘客;有的則是起身離開車廂,到外頭去說話。今天早上,這些人讓我獲得的喜悅,遠超過令我感到遺憾的其他人。
接著,我看著窗外在冬季休眠的樹木,它們正在等待春風的吻,等待甦醒、披上新綠。
而我仍在呼吸,毫無窒礙地觀察與聆聽,雙腳仍支撐著我、雙手也十分聽話。
這一刻,一切安好。
那明天呢?
明天,明天再說吧……。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405
絕版無法訂購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