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神學導論(第5版)(簡體書)
商品資訊
ISBN13:9787550296565
出版社:北京聯合出版有限責任公司
作者:(英)阿利斯特•麥格拉斯
譯者:趙誠藝;石衡潭
出版日:2024/04/26
裝訂/頁數:平裝/529頁
規格:23.5cm*16.8cm (高/寬)
版次:一版
商品簡介
關注基督教蘊含的內在力量
帶領讀者思索生命中的重大問題
………………
※內容簡介※
本書是作者在牛津大學教授基督教神學幾十餘年的心得之作,簡潔而清晰地闡述了有關基督教神學的基本知識。書中概述了歷代以來基督教偉大傳統中的核心主題,向讀者展現出基督教神學的豐富思想及其歷史淵源,通過分析與思考來讓讀者理解每種思想的優劣,讓讀者充分掌握基督教神學的基本觀點與深刻洞見。作為當今國際上最受歡迎的基督教神學教科書,本書選材精當,編排合理,廣受世界各地師生歡迎。無論是研習基督教神學,還是了解基督教文化,本書都是必讀的入門佳作。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基督教神學導論》這部作品知識廣博、敘述明晰。阿利斯特·麥格拉斯既精通神學思想史,又善於寫作表達,二者的融合最終產生出這部在該領域普遍適用的教材佳作。
——加百利·法克利(Gabriel Fackre),美國安德沃·牛頓神學院(原屬哈佛大學)教授
☆阿利斯特·麥格拉斯在致力於介紹基督教神學方面堪稱大師。第五版延續了之前的風格,老師和學生都會受益匪淺。所有研究基督教神學傳統的學者都將受惠於麥格拉斯。
——道格拉斯·米克斯(M. Douglas Meeks),美國范德堡大學神學院教授
☆這部精心之作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以豐富的知識、簡明的方法和標準、雖不易掌握卻清晰明白的基督教語言,引導成千上萬的學生進入神學之門。
——《宗教與神學》(Religion and Theology)書評
目次
目錄
第一部 劃時代的里程碑:歷史時期、主題、基督教神學家
導 論 003
第一章 教父時期(約100—約700年) 005
1.1 神學活動的初期中心 005
1.2 教父時期概述 006
名詞解釋 006
教父時期的神學議題 006
1.3 重要神學家 008
殉道士查斯丁(約 100—約 165 年) 008
里昂的愛任紐(約 130—約 200 年) 008
德爾圖良(約 160—約 225 年) 009
奧利金(約 185—約 254 年) 009
迦太基的奚普里安(死於 258 年) 009
阿塔那修(約 293—373 年) 010
卡帕多西亞三傑 010
希波的奥古斯丁(354—430 年) 010
1.4 重要的神學爭辯與發展 011
確定《新約》正典的範圍 011
傳統的作用:諾斯替爭辯 012
普世信經的制定 013
基督的神人二性:阿里烏爭辯 015
三位一體教義 016
教會教義:多納圖爭辯 017
恩典教義:伯拉糾爭辯 018
重要術語 019
研討問題 020
基本問題 020
標準問題 020
第二章 中 世 紀 與 文 藝 復 興( 約 700—約 1500 年) 023
2.1 “中世紀”的定義 023
2.2 中世紀神學的里程碑:西歐 025
加洛林復興 025
教會與修道院的神學院校的興起 026
修會及其神學流派 027
大學的建立 028
彼得·倫巴德的《箴言四書》 028
經院神學的興起 029
義大利的文藝復興 029
人文主義的興起 030
2.3 中世紀神學的里程碑:東歐 031
拜占庭神學的形成 031
聖像爭辯 032
靜修爭辯 032
君士坦丁堡的陷落(1453 年) 033
2.4 重要神學家 033
大馬士革的約翰(約 676—749 年) 033
新神學家西門(949—1022 年) 034
坎特伯雷的安瑟倫(約 1033—1109 年) 034
湯瑪斯·阿奎那(約 1225—1274 年) 035
鄧斯·司各特(約 1265—1308 年) 036
奧卡姆的威廉(約 1285—1347 年) 037
鹿特丹的伊拉斯謨(約 1469—1536 年) 037
2.5 重要的神學進展 038
鞏固教父的遺產 038
探討理性在神學中的作用 038
神學體系的發展 040
聖禮神學的發展 040
恩典神學的發展 040
瑪利亞在拯救計畫中的角色 041
直接回到基督教神學的源頭 041
批判《武加大譯本》 041
重要術語 042
研討問題 043
第三章 宗教改革時期(約 1500—約 1750年) 045
3.1 宗教改革概況 045
一場宗教改革?抑或多場宗教改革? 046
3.2 宗教改革的動力 046
德國宗教改革:路德宗 047
瑞士宗教改革:歸正宗 048
激進派宗教改革:再洗禮派 049
英國宗教改革:聖公會 050
天主教改革 051
第二次宗教改革:制定信綱 051
3.3 宗教改革之後的運動 053
天主教的鞏固 053
清教 054
敬虔主義 055
3.4 哥白尼爭辯與伽利略爭辯 056
3.5 重要神學家 058
馬丁·路德(1483—1546 年) 058
胡爾德里希·茨溫利(1484—1531 年) 059
約翰·加爾文(1509—1564 年) 059
阿維拉的特蕾莎(1515—1582 年) 059
希歐多爾·伯撒(1519—1605 年) 060
羅貝托·貝拉明(1542—1621 年) 060
約翰·格哈德(1582—1637 年) 060
喬納森·愛德華茲(1703—1758 年) 061
3.6 重要的神學進展 061
神學的來源 061
恩典教義 062
聖禮教義 062
教會教義 063
3.7 神學著作的發展 063
教義問答 063
信 綱 065
系統神學著作 066
重要術語 067
研討問題 068
第四章 現代時期(約 1750—現今) 069
4.1 西方的神學與文化進展 070
啟蒙運動對傳統神學的批判 070
浪漫主義與神學想像力的復興 073
馬克思主義:基督教的知識對手 074
英國維多利亞時代的信仰危機 075
達爾文的進化論:人類起源的新理論 077
後現代主義與神學新議題 077
4.2 重要神學家 079
施賴爾馬赫(1768—1834 年) 079
約翰·亨利·紐曼(1801—1890 年) 080
卡爾·巴特(1886—1968 年) 080
保羅·蒂裏希(1886—1965 年) 080
卡爾·拉納(1904—1984 年) 081
漢斯·烏爾斯·馮·巴爾塔薩(1905—1988 年) 081
于爾根·莫爾特曼(1926— ) 081
沃爾夫哈特·潘能伯格(1928— ) 082
4.3 神學的宗派發展 082
天主教 082
東正教 084
新 教 084
福音主義 085
五旬節派與靈恩運動 086
4.4 西方近年來的一些神學運動與潮流 087
自由派新教 087
現代主義 089
新正統主義 091
回到源頭或新神學 092
女權主義 093
解放神學 095
黑人神學 097
後自由派神學 098
激進正統主義 100
4.5 發展中國家的神學 100
印 度 100
非 洲 102
重要術語 103
研討問題 103
第二部 來源與方法
第五章 準備啟程:起步的基礎 107
5.1 神學的定義 107
神學的實用定義 107
神學這一概念的歷史發展 108
神學作為學科的發展 109
5.2 神學的結構 110
聖經研究 111
系統神學 111
哲學神學 112
歷史神學 113
教牧神學 114
靈修神學或神秘神學 115
5.3 導論的問題 116
5.4 神學中的委身與中立 117
5.5 正統與異端 119
歷史角度 119
神學角度 120
5.6 基督教與世俗文化的關係 121
殉道士查斯丁(約 100—約 165 年) 122
德爾圖良(約 160—約 225 年) 122
希波的奥古斯丁(354—430 年) 123
20 世紀:理查·尼布林(1894—1962 年) 124
研討問題 125
第六章 神學的來源 127
6.1 《聖經》 127
《舊約》 127
《新約》 128
其他著作:次經與偽經 129
《聖經》各卷書及其簡稱 130
參照《聖經》的寫法 131
《聖經》相關的常見術語 131
《舊約》與《新約》的關係 132
《聖經》的正典:歷史與神學問題 134
上帝的話 135
敍述神學 136
解釋《聖經》的方法 138
聖經的默示論 142
6.2 傳統 144
傳統的單一來源論 147
傳統的雙重來源論 147
徹底否定傳統 148
神學與崇拜:禮儀傳統的重要性 149
6.3 理 性 149
理性與啟示:三種模式 150
自然神論 151
啟蒙運動的理性主義 152
批判啟蒙運動的理性主義 153
6.4 宗教經驗 154
存在主義:人類經驗的哲學 155
經驗與神學:兩種看法 156
路德維希·費爾巴哈批判以經驗為基礎的神學 159
研討問題 160
第七章 認識上帝:自然與啟示 161
7.1 啟示觀 161
7.2 啟示的模式 163
啟示為教義 163
啟示為同在 164
啟示為經驗 165
啟示為歷史 166
7.3 自然神學:範圍與局限 167
湯瑪斯·阿奎那論自然神學 168
約翰·加爾文論自然神學 170
歸正宗傳統論自然神學 171
上帝的兩部書:自然與《聖經》 172
7.4 在自然中辨識上帝的方法 173
人的理性 173
世界的秩序 173
世界之美 174
7.5 反對自然神學 175
神學的反對:卡爾·巴特 175
神學的回應:湯瑪斯·托倫斯 176
哲學的反對:阿爾文·普蘭丁格 177
哲學的回應:威廉·奧爾斯頓 178
卡爾·巴特與艾米爾·布倫納的爭辯(1934) 178
7.6 自然科學與基督教神學:互動的模式 179
科學與神學的延續性 180
科學與神學的獨特性 180
科學與神學的趨同性 181
科學與神學對立 181
研討問題 182
第八章 哲學與神學:對話與爭辯 183
8.1 哲學與神學:婢女的觀念 184
柏拉圖哲學 186
亞里斯多德哲學 187
實證與證偽:可以證明基督教的觀念嗎? 188
實在論:神學命題是指什麼? 190
8.2 能夠證明上帝的存在嗎? 191
坎特伯雷的安瑟倫的本體論論證 192
湯瑪斯·阿奎那的“五法” 195
凱拉姆論證 197
經典的設計論論證:威廉·佩利 198
8.3 神學語言的本質 201
否定神學與肯定神學 201
類 比 202
隱 喻 204
遷 就 206
個案研究:哥白尼學說之爭 207
研討問題 208
第三部 基督教神學 209
第九章 論上帝 211
9.1 上帝是男性嗎? 211
9.2 有位格的上帝 213
“位格”的定義 214
對話式的位元格論:馬丁·布伯 216
9.3 上帝能受苦嗎? 218
古代的看法:上帝不受苦 219
受苦的上帝:于爾根·莫爾特曼 220
上帝死了? 223
9.4 上帝的全能 225
全能的定義 225
上帝的兩種能力 226
上帝自我限制的觀念 228
9.5 上帝在世界上的作為 229
自然神論:上帝通過自然律施展作為 229
湯瑪斯主義:上帝通過第二因施展作為 230
過程神學:上帝通過勸說施展作為 231
9.6 上帝為創造者 232
創造教義的發展 233
創造與否定二元論 234
希波的奥古斯丁的創造教義 235
從無中創造的教義 236
創造教義的含義 237
上帝為創造者的模式 238
創造與基督教對生態的看法 239
9.7 神義論:惡的問題 240
里昂的愛任紐(約 130—約 200 年) 241
希波的奥古斯丁(354—430 年) 242
卡爾·巴特(1886—1968 年) 243
阿爾文·普蘭丁格(1932— ) 243
近代的其他貢獻 244
9.8 聖靈 245
聖靈的模式 245
關於聖靈神性的爭辯 246
希波的奥古斯丁:聖靈為愛的結合 248
聖靈的功能 249
研討問題 251
第十章 論三位一體 253
10.1 基督教三位一體教義的起源 253
三位一體看似不合邏輯 253
三位一體說明耶穌基督 255
三位一體說明基督教的上帝 255
伊斯蘭教對三位一體教義的批評 257
三位一體教義在《聖經》中的基礎 258
10.2 三位一體教義的歷史發展 259
三位一體用語的出現 259
三位一體概念的出現 260
理性主義者對三位一體的批判:三位一體的衰落,
1700—1900 年 262
形象化的問題:三位一體的類比 263
“管理的”三位一體與“本質的”三位一體 264
10.3 三位一體的兩種異端 264
形態論:年代形態論與功能形態論 265
三神論 267
10.4 和子句爭辯 268
10.5 三位一體:古代與現代的六種看法 272
卡帕多西亞三傑 272
希波的奥古斯丁(354—430 年) 273
卡爾·巴特(1886—1968 年) 275
卡爾·拉納(1904—1984 年) 277
約翰·麥奎利(1919—2007 年) 278
羅伯特·詹森(1930— ) 279
10.6 近代神學中對三位一體的一些討論 280
施賴爾馬赫論三位一體的教義定位 280
于爾根·莫爾特曼論社會性三位一體 281
艾伯哈德·雲格爾論三位一體與形而上學 282
凱薩琳·莫里·拉庫格納論三位一體與拯救 283
莎拉·科克利論女權主義與三位一體 284
10.7 三位一體的復興:幾個例子 285
傳教的三位一體神學 286
崇拜的三位一體神學 286
贖罪的三位一體神學 287
三位一體的教會論 287
研討問題 289
第十一章 論基督的位格 291
11.1 耶穌基督在基督教神學中的地位 293
耶穌基督是基督教的歷史起點 293
耶穌基督啟示上帝 293
耶穌基督承擔拯救 294
耶穌基督界定得救生命的形態 294
11.2 《新約》的基督論頭銜 295
彌賽亞 295
上帝的兒子 296
人 子 297
主 297
救 主 298
上 帝 299
11.3 教父對基督位格的辯論 300
初期的貢獻:殉道士查斯丁到奧利金 300
阿裏烏爭辯 302
亞歷山大學派 305
安提阿學派 306
屬性相通 308
阿道夫·馮·哈納克論教父基督論的發展 310
11.4 中世紀基督論中道成肉身與墮落的
關係 311
11.5 基督論與救贖論的關係 312
11.6 基督論的模式:古代與現代 314
上帝在基督裏的實質性同在 315
基督為上帝與人之間的中保 316
上帝在基督裏的啟示性同在 317
基督為上帝的象徵性同在 319
基督為聖靈的載體 319
基督為敬虔生活的榜樣 321
基督為英雄 322
基督論的虛己論 323
研討問題 324
第十二章 信仰與歷史:現代的基督論議題 325
12.1 啟蒙運動與基督論 325
歷史的哲學無用性 326
批判神跡 326
教義批判的發展 327
12.2 信仰與歷史的問題 327
時代的難題 328
形而上學的難題 328
存在性的難題 329
12.3 探尋歷史的耶穌 330
第一次“探尋歷史的耶穌” 330
探尋耶穌的宗教人格 331
對探尋的批判:1890—1910 年 332
魯道夫·布林特曼:暫停探尋 335
再次探尋歷史的耶穌 336
第三次探尋歷史的耶穌 338
12.4 基督的復活:事件與意義 339
啟蒙運動:復活為“非事件” 339
大衛·弗雷德里希·斯特勞斯:復活為神話 340
魯道夫·布林特曼:復活為門徒經驗中的事件 341
卡爾·巴特:復活為超越批判研究的歷史事件 342
沃爾夫哈特·潘能伯格:復活為可接受批判研究的
歷史事件 343
復活與基督教的盼望 344
研討問題 345
第十三章 論基督的拯救 347
13.1 基督教對拯救的看法 348
拯救與耶穌基督聯繫在一起 348
耶穌基督塑造拯救 350
拯救的末世層面 350
13.2 拯救的基礎:基督的十字架 351
十字架為獻祭 352
十字架為勝利 355
十字架與赦罪 359
十字架彰顯上帝的愛 366
暴力與十字架:勒內·吉拉爾的理論 370
13.3 男性救主能拯救女性嗎?女權主義
者論拯救 371
13.4 基督拯救的模式:傳統與現代 372
保羅的一些拯救意象 373
神化:使人成為上帝 374
在上帝面前稱義 375
個人的聖潔 375
人真正的存在 376
政治解放 377
靈性的自由 378
13.5 基督拯救的分配 378
拯救的體制化:教會 378
拯救的私有化:個人信仰 379
13.6 基督拯救的範圍 380
普救論:所有人都將得救 381
只有信徒能得救 381
特定救贖論:只有蒙揀選者將得救 382
研討問題 383
第十四章 論人性、罪與恩典 385
14.1 人類在受造物中的地位:初期的反
思 385
上帝的形象 385
罪的觀念 387
14.2 希波的奥古斯丁與伯拉糾爭辯 388
“自由意志” 389
罪的本質 390
恩典的本質 391
拯救的基礎 392
14.3 中世紀對恩典教義的綜合 393
奥古斯丁的遺產 393
中世紀對“實際性恩典”與“習慣性恩典”的區分394
中世紀晚期對習慣性恩典的批判 395
中世紀關於功德的本質和基礎的爭辯 396
14.4 宗教改革關於恩典教義的爭辯 397
從“靠恩典得救”到“因信稱義” 397
馬丁·路德的神學突破 397
路德論使人稱義的信仰 398
法庭式稱義的觀念 399
約翰·加爾文論稱義 401
特倫托會議論稱義 401
14.5 預定的教義 404
希波的奥古斯丁(354—430 年) 404
天主教的爭辯:湯瑪斯主義、莫里納主義和詹森主義 406
新教徒的爭辯:加爾文主義與阿明尼烏主義 407
卡爾·巴特(1886—1968 年) 409
預定論與經濟學:韋伯的理論 411
14.6 達爾文爭辯與人類的本質 412
年輕地球創造論 413
年老地球創造論 413
智慧設計論 414
有神進化論 414
研討問題 415
第十五章 論教會 417
15.1 《聖經》中的教會 417
《舊約》 417
《新約》 418
15.2 教會論的早期發展 419
15.3 多納圖爭辯 420
15.4 初期新教的教會教義 423
馬丁·路德(1483—1546 年) 423
約翰·加爾文(1509—1564 年) 424
激進的宗教改革 426
15.5 基督與教會:20 世紀的一些主題 428
基督通過聖禮同在 428
基督通過上帝的道同在 430
基督通過聖靈同在 431
15.6 第二次梵蒂岡會議論教會 432
教會為團契 433
教會為上帝的子民 433
教會為靈恩的團契 434
15.7 教會的“標誌” 434
一 個 435
聖 潔 438
大 公 439
使 徒 442
研討問題 444
第十六章 論聖禮 445
16.1 聖禮神學的早期發展 445
16.2 聖禮的定義 447
16.3 多納圖爭辯:聖禮的功效 450
16.4 聖禮的多種功能 452
聖禮傳達恩典 452
聖禮堅固信仰 453
聖禮增進教會內的合一與委身 455
聖禮為上帝對我們之應許的確據 456
複雜的案例研究:聖餐的功能 457
16.5 聖餐:真實同在的問題 460
西元 9 世紀關於真實同在的爭辯 461
“記號”與“聖禮”的關係:中世紀的看法 462
變質說 463
意義變換與目的變換 464
合質說 466
真正的缺席:紀念說 466
16.6 嬰兒洗禮的爭辯 467
嬰兒洗禮除去原罪的罪咎 468
嬰兒洗禮的基礎是上帝與教會的約 469
嬰兒洗禮不合理 470
研討問題 471
第十七章 基督教與世界宗教 473
17.1 西方多元主義與其他宗教的問題 474
17.2 對宗教的看法 475
啟蒙運動:宗教為原始自然宗教的墮落 476
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宗教為人類情感的客體化 477
卡爾·馬克思:宗教為社會經濟異化的產物 478
西格蒙德·佛洛德:宗教為欲望的實現 479
埃米爾·塗爾幹:宗教與儀式 481
米爾恰·伊利亞德:宗教與神話 481
卡爾·巴特與迪特裏希·朋霍費爾:宗教為人的發明 482
宗教的三位一體神學 484
17.3 基督教對其他宗教的看法 485
排他論 486
包容論 487
多元論 492
研討問題 494
第十八章 末後的事:基督教盼望 495
18.1 末世論的發展 496
《新約》 496
初期基督教與羅馬人對死後團聚的信仰 497
奥古斯丁:兩座城 498
費奧雷的約阿基姆:三個時代 499
但丁·阿利蓋利:《神曲》 500
死亡面前的盼望:傑瑞米·泰勒 502
啟蒙運動:末世論為迷信 503
20 世紀:重新發現末世論 503
魯道夫·布林特曼:末世論的去神話化 504
于爾根·莫爾特曼:希望神學 505
赫爾穆特·蒂利克:倫理學與末世論 506
時代主義:末世論的結構 507
《在希望中得救》:本篤十六世論基督教盼望 508
18.2 末後的事 509
地 獄 510
煉 獄 511
千禧年 512
天 堂 514
研討問題 517
神學術語表 519
出版後記 528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