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簡介
本書收錄論壇中的精言闢語,透過與談來賓分享多年來的建築實務經驗,以「對話」激發地域議題的反思與批判,歸納出建築界未來需繼承的使命與方向。究竟看似生硬的建築本身,建築師如何賦予建築體生命力?空間與人文的互動又是如何布局的?隨著與談者的思維流動,帶大家感受地域建築的理性與感性。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
林盛豐 Lin, Sheng Fong
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建築博士,行政院永續發展委員會委員,實踐大學建築設計系客座教授與空間母語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長。
曾任淡江大學建築系系主任、宜蘭縣政顧問,與宜蘭縣府團隊共同創造一系列高品質公共工程。 921震災後擔任行政院重建委員會副執行長,推動「新校園運動」,也重整阿里山、日月潭等風景區的公共建設。隨後擔任行政院政務委員,督導觀光客倍增、水與綠建設計畫與國土規劃立法,並發起「台灣地貌改造運動」,推動「國家門戶專案」與「台灣地景系列」等國際比圖。
曾參與製作公共電視台「城市的遠見」節目,廣受好評並獲金鐘獎,主編《都市再生的20個故事》獲金鼎獎。
王俊雄 Wang, Chun Hsiung
美國康乃爾大學建築碩士,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博士。
現任實踐大學建築設計系專任副教授,主授設計,並探險於台灣建築的現代性呈現,且為台灣現代建築學會理事長與空間母語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著有「中華民國與建築:百年發展歷程」、「國民政府時期南京首都計畫之研究」、「國民政府時期建築師專業制度之研究」、「把現代建築洗出來──洗石子與台灣建築現代性」等論文,並與徐明松合著《粗獷與詩意:台灣戰後第一代建築》,與王增榮合著《浪漫的真實:戰後蘭陽建築》和與張樞合著《台北原來如此》,與王增榮合編《2014實構築》等。
曾任《台灣建築》雜誌總編輯,並曾參與策劃「OPTOGO米蘭世博外帶台灣館計畫」,現擔任「田中央歐洲巡迴展」策展人。希望從中尋求身為公民的意義,以及從僵化制度中產出自由與美感的可能。
王維仁 Wang, Wei Jen
王維仁建築研究室主持人,香港大學建築系教授。台灣大學地質系、土木研究所畢業,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建築碩士。
籍貫屏東,出生台北成長於新竹,1985年赴美國唸書及工作,曾任舊金山TAC建築師事務所協同主持人,1994年起任教於香港大學,2012-2016年擔任建築系系主任。
2007年擔任香港建築雙年展首席策展人,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加拿大蒙特利大學,以及新竹交通大學客座教授。研究領域為漢民居合院形態轉化,台灣香港中國和東亞建築與城市空間。
其設計作品與文章多發表於台港中及國際期刊,包括《思考再織城市》(牛津大學出版社出版)、《台灣建築》雜誌特輯「王維仁及其都市合院主義」、《UED》雜誌特輯「王維仁:都市合院主義」、《AW》雜誌特輯「王維仁建築設計研究室」,以及《圍的再生:澳門歷史街區城市肌理研究》。
目次
序文
梁方齡 基金會出版緣起
王俊雄 作為對話的地域建築
台灣當代建築論壇
主題一:台灣地域主義建築初探總結會
漢寶德「建築的理性與感性」主題演講
+綜合討論──台灣建築師的當代地域建築實踐
主題二:構築性的人文趨向總結會
劉家琨「此時此地」主題演講
+綜合討論──立於地方上的構築
主題三:台灣建築的現代地域性研討會
地景/環境/地點──地域建築的外部
型態/形式/建構──地域建築的內部
台灣建築,正式或非正式?──台灣建築師論述
地域主義的地方觀點──一個「地方」到底有多大?
地域主義與全球化──現代主義多元的嫁接型式
邁向地域主義的現代性──台灣建築師論述
附錄 主編簡歷、致謝、圖片來源
書摘/試閱
主題一:台灣地域主義建築初探總結會
評論人 郭文亮──
比如說資本主義的全球化,就是把所有東西都變成商品,包括我們的勞動力。所以我們必須要像商品一樣,可以流通,然後產生了都市化,許多人失去鄉土的根著,個人被原子化……,產生種種常被當作負面的現象。但是在這樣的流動之中,其實也有某種解放作用,它讓很多人擺脫傳統的包袱、權力的束縛;擴大想像與生活的可能。同樣的,現代性之中的理性主義,也常被批評,但是由理性所衍生出來的知識或方法,其實也是進行反思的必要工具,讓我們可以反覆解構再重構我們的主體性。
評論人 郭肇立──
現代建築拒絕混雜,講求理性,使用工業建材,現代主義的盛行讓建築抽象化與同質化,但是混凝土建築的推廣應用,意外地卻在全世界建立起不同的地域性表現。大家都用混凝土做現代建築,每個地方卻有不同的設計表現,這現象反應出世界文明在地性詮釋與主體反思的價值。一方面要接受世界文化,另外一方面也要找到自我主體性的詮釋位置。因此我們同時需要有兩面追求:一個是往內追求,一個是往外追求。
主題二:構築性的人文趨向總結會
主持人 羅時瑋──
我覺得構築是個過程,實構築後來取了名字tectonic becoming,意思是構築(tectonics)不只是存在本質(being),而是流變(becoming)。所以當你在研究材料,這個材料可能會影響後來堆砌的方式,因此構築本身也是一個開放的、可以開發出新可能性的過程。構築在房子建造的過程中,參與了使用各種方式的建造者,這也涉及到如何透
過理性、合理的建造,來突現出新的表現力。現在我們把「現代」想成是一個很大的概念把我們壓住,其實「現代」也是歐洲人經過了好幾代,在自己的土地上發展出來一個叫作「現代」的事情。所以假如我們不在自己的土地與真實裡搞出自己的東西,我們就永遠是高架的。洪文雄說傳統一直都在,從來沒有消失,所以他根本不同意有人要辦恢復傳統的活動。
與談人 王增榮──
我認為如果現代主義是透過機能主義,讓建築甩掉那些虛偽的裝飾,還原建築本質的真實性,法蘭普頓提出的構築論,就是幫忙解除讓現代主義在後期進入自閉症的狀態之僵化的形式主義,重新理性地給建築找回感性!無論在一百年前出現的現代主義,還是法蘭普頓所談的具備原創性狀態的構築,二者都是在思索怎麼樣讓建築跳脫既有的或過去的格局,尋找一種未來的,而不是固守著「傳統」或傳統的另一種稱謂「地域性」!
主題三:台灣建築的現代地域性研討會──邁向地域主義的現代性
主持人 王維仁──
「地域與現代」或是「全球與地方」,這些本來就是互動、連續的過程,是以動態觀點的形式存在。例如這兩天談了很多東海大學校園,設計者貝聿銘、陳其寬、張肇康有華人文化的背景,在美國接受包浩斯現代建築教育,再到台灣來實踐他們心目中與中國建築傳統連繫的現代建築。如同祝曉峰所說的嫁接現代主義的過程中,他們因為對材料、地景、構築等元素足夠敏感,因此能做出如此優異成果的東海校園建築。
討論人 黃居正──
如果我們以地域性去檢視建築,可能會有更多觀點是與感覺性、身體性有關。與這些元素相關之後,現代性就會突出。現代主義建築為什麼會有確定的風格,是因為來自視覺。反之,我們談了兩天的地域主義,也沒有什麼主題說到現代地域主義的建築應該是個什麼樣的事。因為,地域建築是模糊的、飄忽不定的,它是只能以我們的身體去感受的事。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