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簡介
本書原版於1999年推出,發行量不多,一直沒有再版,多年來已成為不少漫畫迷及收藏家爭相搜尋的絕版書。事隔十年多,兩位原作者終於同意修訂內容,重新推出。常說香港文代的精髓體現在普及文化之中。《香港漫畫圖鑑1867-1997》旨在論述香港普及文化中重要的一環──漫畫。
全書分作五大類別:「漫畫雜誌」、「單行本」、「連環圖」、「漫畫報」、「兒童讀物」,選輯近千個極珍貴的漫畫作品封面,配上深入淺出的圖片說明,為讀者提供一輯豐富的、可「看圖索引」的香港漫畫歷史資料。此外,各章節均有精要簡介,簡略勾劃整體個別漫畫種類的發展,讓讀者對它們彼此的異同與相承略窺一二,以至加深了解本地漫畫與香港社會文化變遷的互動,一同展望香港漫畫往後的發展。
本書堪稱香港漫畫歷史全紀錄,內含:
過千幅極珍貴的漫畫封面
書刊出版年份及扼要內容
香港漫畫及連環圖作家列表
漫畫出版大事年表
香港漫畫迷必收珍藏!
作者簡介
移居海外後,以英語在各國際學術平台,繼續研究及推廣香港漫畫及大中華區設計史,出版了英文版《香港漫畫圖鑑》—— Hong Kong Comics: A History of Manhua(Princeton Architectural Press, 2002),使Manhua等同英語Comics的一詞,漸廣為非華語世界認識,而此書於2015年被翻譯出版成法文;香港漫畫研究學術論文方面見於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Comic Art, Mechademia: Emerging Worlds of Anime and Manga, Journal of Popular Culture, Journal of Gender Studies等;香港漫畫展覽策劃有2009年於加拿大多倫多舉辦的〈13点玩轉多倫多〉;大中華區設計史展劃有舉行於美國紐約市The Cooper Union School of Art,Herb Lubalin Study Center of Design and Typography的〈大中華平面設計邁向國際領域〉(2000) 、加拿大多倫多 The Design Exchange的〈Chinese Design. Everyday.〉(2008)等。大中華區設計史研究論文方面見於Design Issues、Journal of Design History等;亦為The Bloomsbury Encyclopedia of Design 撰寫人之一,曾擔任Journal of Design History編輯委員會成員及為 Encyclopedia of East Asian Design (Bloomsbury)出版計劃大中華區域編輯。
楊維邦,從事設計及漫畫創作、研究近四十年,香港漫畫收藏家,對香港本土漫畫的歷史如數家珍,主編《香港漫畫圖鑑》。為資深「香港漫畫研究社」成員,曾籌辦及參與的漫畫展覽有〈香港漫畫作品大展〉、〈李凡夫漫畫作品回顧展〉及〈再見細路祥──漫畫家袁步雲紀念展〉等;參與編輯工作的漫畫研究著作有《香港漫畫家簡介》、《廖冰兄漫畫選頁》及《漫畫通訊──鄭家鎮漫畫五十年回顧展》等;漫畫雜誌則有《實驗漫畫》、《漫畫通訊》及《漫畫網絡》等;亦曾任《大家樂》兒童畫報編輯,《明報》美術主任兼任「荒謬版」編輯;而其漫畫專欄有《信報》的「阿信的故事」等。
序
迎接漫畫新世代
《香港漫畫圖鑑》第一版書原將一九九七年以前的香港漫畫作一總結,成書之日已是一九九九年九月,距今也有十八年了。當年因篇幅關係,未有收入至為重要的報刊漫畫、外國在香港流行的漫畫、早期香港連環圖史等,今天都成了獨立課題,需另立專書研究了。此番非凡出版為此書出版增訂版,本來希望把千禧年後這段日子作一補充,奈何此書的合作者黃少儀博士身在加拿大教學,對收集數量頗大的嶄新研究資料有一定難度,為了不想倉促完成其事,這次只是把原書作了校訂重新編排推出,千禧版就留待下一步再補充好了。
今年是回歸二十周年紀念的日子,香港的漫畫生態出現了頗大變化。首先是作為漫畫發表平台的報章嚴重萎縮,報刊漫畫專欄不復往昔般蓬勃,新生代漫畫家只得在網媒發展。其次,一向獨大的港漫亦變得凋零,銷量遞減,能繼續生存的港漫跌至十本內,箇中原因當然是新一代已轉入電玩年代,電玩成了新生代主要消閒方式。另一方面是港漫的故事跟不上時代步伐,情節積弱,長久以來靠功夫技擊畫風搭夠有關,當中以鄭健和的作品故事有新意得讀者接受,在市場佔一席位即可證明;《古惑仔》以三日刊形式能出版多達二千多期,故事仍源源不絕,可見作者牛佬思路寬闊,是典型的講故佬,獲得穩定的讀者捧場。看來加強故事情節及說故事的手段會是港漫未來須克服的重要環節,總比沒完沒了的精雕細琢畫功來得實在。還有更重要一點,港漫似乎得像港產片般跨出本地,把閱讀對象擴展至針對全國新一代為目標,才是解決讀者數量驟減的關鍵所在。
漫畫的生態結構不斷在轉變,漫畫的讀者質素也在轉變,港漫的從業員也得不斷地變,才能適應新世代需求;以往好些屬小眾口味的獨立漫畫家,今天亦由蘊釀轉趨成熟,為大眾所接受和欣賞。在這一年,老王澤、上官小強與鄭問先後別去,漫畫界已失去幾位殿堂級大師,業界更需要有些具有使命感及不斷創新與勇於嘗試的新血加入,令業界再放光芒。期待一個百花齊放、更全面、更平衡的漫畫壇新世代即將到來。
楊維邦
二○一七年
目次
004 序:迎接漫畫新世代
006 原版前言
008 導論一:香港漫畫發展與社會文化變遷
026 導論二:公仔書.連環圖.漫畫.港漫.動漫——五個不盡相同的名詞
031 圖解
032 第一章︰漫畫雜誌
058 第二章︰單行本
096 第三章︰連環圖
130 第四章︰漫畫報
148 第五章︰兒童讀物
184 附錄
186 漫畫及連環圖研究著作
196 香港漫畫及連環圖作家資料簡介
204 出版事件簿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