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即日起~6/30,暑期閱讀書展,好書7折起
逆風而立三俠客:胡風、聶紺弩、蕭軍
滿額折

逆風而立三俠客:胡風、聶紺弩、蕭軍

商品資訊

定價
:NT$ 690 元
優惠價
79545
領券後再享89折起
團購優惠券A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60元
庫存:3
可得紅利積點:16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胡風、聶紺弩、蕭軍。
三人都是二十世紀中國文壇著名的「文俠」,同為魯迅的弟子。
三十年代就站在一起的朋友,因正直敢言而長期獲罪;到八十年代重獲自由,拍下唯一合照,已是八十上下的老者。
本書由胡風女兒曉風及蕭軍女兒蕭玉主編,部分注釋由蕭軍次女蕭耘參與整理。收入了蕭軍、聶紺弩、梅志(胡風妻子)撰寫的文章,從頭細說三人友誼的緣起,和他們與蕭紅之間的深厚情誼;同時收錄三人僅存的通信及蕭軍日記部分內容。
每字每句,都反映了這代文人歷劫的苦難。

章詒和
聶紺弩的詩文,蕭軍的日記,胡風的萬言書,現在是他們各自的成就,而當初則是他們的「罪惡」。三個文人在長達幾十年的時間裏,過着囚徒般的生活(胡、聶就是囚徒)。他們從文壇消失,乃至蹤跡全無。真的被歲月淹沒了嗎?事情恰恰相反,其人似冰雪般凜冽,其文如高原般廣袤,昂然而無憾。倒是那些批判者、宣判者「消失」了。三人之間心意相通,精神相契。他們的通信,外表的樸實無華和骨子裏的酣暢淋漓,令人感動。有時一封信就像一幅速寫,清寒,荒枯,透着漫不經心的揮灑狀態,處處都是真性情。

北島
蕭軍、胡風和聶紺弩是中國現當代文化中的重要人物。在時代轉換的舞台中,他們交叉與錯位,對話與獨白,面具與哭泣,拉開或落下一場場悲劇的大幕。

錢理群
讀書如見人:胡風、蕭軍、聶紺弩三位先生都是「魯迅左翼」傳統的當代傳人。他們於當代中國主流文化,既存在糾纏,更是反叛,是另一種觀念,思維,情感,另一種表達。正因為有了他們這樣的異類的存在,共和國文化才顯得複雜與豐富,後人也就有了多樣吸取、多種選擇的可能。

李歐梵
這三位作家都是上世紀三十年代響噹噹的人物,代表了左翼文人和知識分子的良心,如今卻被這一代人遺忘了。他們的命運都很悲慘,變成了「歷史巨輪」下的犧牲品。如今「空留紙上聲」! 好在他們的文字終能再現,今天讀來,更令我感動。

作者簡介

曉風(1939–),本名張曉風,湖北蘄春人。1939年出生於敵機轟炸下的重慶。高中畢業考大學時因受「反革命」父親胡風的影響,政審不合格而未能升學。後在北京郊區國營農場當農業工人從事勞動。二十年後,父親獲平反,遂調至中國藝術研究院擔任胡風秘書,協助他的工作。胡風去世後,主要從事胡風著作的整理、出版和研究工作,並撰寫有關方面的文章。主要作品有《九死未悔―胡風傳》(台灣業強出版社)、《雖九死其猶未悔―我的父親胡風》(美國溪流出版社、湖北人民出版社)、《胡風畫傳》(香港時代國際出版有限公司)、《胡風傳》(人民出版社)等書,並主編了《胡風全集》、《胡風全集補遺》、《我與胡風―胡風事件三十七人回憶》、《我與胡風•增補本》等十多種有關圖書。現為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館員,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已退休。

蕭玉
蕭軍女兒,現退休定居北京。退休前就職於北京魯迅博物館。曾參與編輯蕭軍《延安日記》、《東北日記》、《蕭紅書簡》、《魯迅書簡》等多部書籍在香港和內地的出版工作。

出版前記
蕭大忠
2016春季,我參與了北京匡時公司的藝術品拍賣會,在送拍的作品中,民國時期女作家蕭紅1936年從日本寫給我祖父蕭軍的三封書信格外受到買家的關注,拍賣前新聞持續報導,而拍賣結果大大超出預期價格,引來不少的傳言和議論。這些書信原本歸由我的姑姑蕭耘收藏,去年她正式授權委託我全權處理,之前我們已經商定,不論拍賣收入多與少,將用這筆資金來支援與蕭紅有關的文化選題,支持與蕭紅有關的文化人物。而我第一個所想到的項目就是為胡風,蕭軍,聶紺弩出版一本合集,以紀念這三位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重要人物,這三位魯迅先生的弟子,這三位蕭紅生前的親密友人。
蕭軍與蕭紅的經歷是現代文學史上浪漫的故事,他們是文學事業上的夥伴,是六年的生活伴侶。而胡風和聶紺弩,應該屬於蕭紅31年短暫生命中的重要朋友。另外一層關係是,胡風,蕭軍,聶紺弩三人無疑是魯迅先生最忠誠的弟子,他們和蕭紅一樣,沐浴著魯迅的光輝,汲取著先生的營養,用自己的終身奉獻來維護著魯迅的形像,傳承著先生的精神。在20世紀那些動盪的歲月裏,他們都經歷了多年殘酷而艱難的日子,他們是那個時代的悲劇人物。但他們能夠逆風而立,最終贏得世人的敬仰,贏得人生的完美結局。他們無愧於先師魯迅,他們無愧於這個苦難的民族。所以,用蕭紅當年信箋的收益來支持編輯出版這樣一部書籍,即使地下蕭紅有知,也應該是感覺欣慰的吧?
我之所以對於出版本書有著強烈的願望,不僅在於他們三位都是魯迅先生的弟子,不僅在於他們與蕭紅的友誼,也不僅在於他們三人之間的深厚友情,我更在於他們三人都曾因正直敢言而長期獲罪,獲罪而不屈,不屈而堅持,堅持到最後能再次走到一起。八十年代重逢的三位老友,依舊幽默善良,依舊倔強而寬宏。他們三人曾經有一張合影,是作為專職攝影記者的我的叔叔蕭燕在八十年代拍攝的,那時他們都是重新獲得自由不久,三位自三十年代就站在一起的朋友,那時都已是80上下的老者,但你看他們的眼神,在經過了那些大風大浪之後,個個依舊充滿睿智和力量。
五十年代的胡風反黨集團是毛澤東欽定的大案,批示編入毛選,直接殃及數千人。胡風當年以一部給毛澤東的 30 萬言書而招致災難,八十年代他出獄回京後,精神受到了極大的刺激。我曾陪祖父去木樨地 24 號樓胡風先生的家中探望,那個迎面而坐的木納老人,恍惚而又銳利的目光和緊閉的嘴唇,讓我一直在猜測他所遭受的折磨和內心的怨恨。但他當天給我寫下的兩句題詞竟是:「大忠,首先是生活上的戰士,其次才是藝術上的詩人」。試想,他的心裏是有何等巨大的承受能力啊!
聶紺弩,黃埔軍校二期學員,曾就讀於莫斯科中山大學,參加北伐。不論是早期的國民黨還是共產黨,這份履歷都會令人起敬。文革中的反革命現行犯,經歷了多少坎坎坷坷,但就是這麼一個幽默詼諧之人,給我的印像是,晚年躺在床上,乾瘦而駝背,有酒有煙,話語不多,兩眼放光。雖然他已離世多年,但越來越多的人們認識到聶紺弩堪稱現當代中國最為優秀的雜文家,舊體詩歌第一大家。
蕭軍,我的祖父,1945 年自延安跟隨共產黨大部隊衣錦還鄉,到了 1948 年,在哈爾濱卻成為第一個被中共東北局大規模整肅的左翼文人,文革等歷次運動中多次被批判關押勞改的對像,32 年的時間蒙冤,他卻始終堅持著自己的信念。我和他共同生活超過 20 年,感受到他的點點滴滴,看到他的一怒一笑。從一個普通的祖父到一個大寫的戰士,他的品行所散發出來的光輝是我們家族的榮耀。
這三個人物是俠,是義,是不屈的形像,所以今天作為後人,作為晚輩,我們能來紀念他們,介紹他們,這是我們這一代人必須的責任。
本書除編入蕭軍,聶紺弩,胡風夫人梅志等人的回憶與紀念文章外,還收集了胡,蕭,聶三家力所能及可以找到的彼此之間的信箋,由於從三十年代至七十年代那個特殊的時期,戰火不斷,運動不止,很多信箋丟失或者被銷毀,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而保留下來的就更顯珍貴。另外,為了方便閱讀,胡風和蕭軍的家人及友人還為這些信箋做了導讀和注釋文字。曾經拍攝了胡風,王實味紀錄片的香港女導演魏時煜教授也從自己的角度導讀了有關文章。由於編輯本書的原因,也得以讓三家的後人有更多的機會相聚來往,來追憶那三位在天上的老人。不久前的一個晚上,馮雪峰先生的長孫馮烈在北京做東,在座的還有聶紺弩先生的外孫方瞳等朋友。我們這些也已年過 50 的第三代們相聚在一起,回憶著我們的先人,自豪於他們的剛直不阿。
作家章詒和先生告訴我,當今在世的,她最為推崇和敬重的兩位大學者,一是詩人邵燕祥先生,二是北京大學的錢理群教授,為此我特意邀請邵先生和著名的文學評論家劉再復先生為本書作序。邵先生和再復先生欣然應允並按期交稿。這不僅僅是因為二位前輩的人品信譽極佳,更是因為他們與本書的三位主人公有著親身密切的交往,他們說起與三位老人的往事,感慨而且興奮不已。同時,章詒和先生,錢理群教授,詩人北島,哈佛大學李歐梵教授分別作為推薦人,為本書寫來了讀書導言。僅僅看這些大師的名字,就會覺得星光四射,就會感到他們對於已經逝去的三位文學前輩的情誼,就會感覺到本書的價值。
對於本書的出版,也要特別感謝胡風先生的女兒張曉風女士,感謝我的姑姑蕭耘,蕭玉,我的叔叔蕭燕,還有聶紺弩先生僅有的兩位親人—他的外孫和外孫女方瞳方涓兄妹。在與他們合作整理此書的資料過程中,可以感到他們對於自己先輩的敬愛和深情。同時,香港城市大學的魏時煜教授和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的責任編輯陳明慧小姐,副社長陳家揚先生,也是盡心盡力為本書的出版予以了極大地付出,讓本書能夠以新穎的形態和讀者見面。
此外,還有一個願望。在三位老人中,胡風先生出生於1902年,聶紺弩先生出生於 1903 年,我祖父蕭軍出生於 1907 年。今年適逢祖父 110 歲冥誕,我想將此書作為一份禮物,呈現給他,讓他再次感受到家人的思念,感受到朋友的溫暖,不知道他老人家在天是否能領會到我們的這份情誼?
胡風,聶紺弩,蕭軍,你們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永遠會被記憶的名字!

2017年2月於美國加州
(編按:作者為蕭軍先生的長孫)

目次

第一部分 魯迅身邊三弟子
一 我們第一次應邀參加魯迅先生的宴會 蕭軍
魏時煜導讀〈在魯迅身邊結成的友誼〉
二 在西安 聶紺弩
回憶我和蕭紅的一次談話
魏時煜導讀〈在低空中飛的蕭紅〉
三 「愛」的悲劇―憶蕭紅 梅志
曉風導讀〈蕭紅佚信一封〉
魏時煜導讀〈女性之間的情誼〉
四 悼念之餘―憶聶老紺弩 梅志
魏時煜導讀〈奇人聶紺弩〉
五 友誼長存 梅志
方朔導讀〈三老晚年唯一的合影〉
第二部分 三俠客書信、日記摘抄
六 蕭軍•胡風通信選
曉風、蕭耘導讀〈未發表過的胡風致蕭軍的七封信〉
曉風導讀〈蕭軍於1966年給胡風的兩封信〉
方朔導讀〈見證歷史真情的信件〉
七 胡風•聶紺弩書信選
曉風導讀〈胡風和聶紺弩通信〉
王存誠導讀〈聶紺弩致胡風信(六封)賞析〉
八 蕭軍日記摘抄
蕭玉導讀〈蕭軍日記摘抄〉
附錄
九 蕭紅不作,蕭軍不渣 張本
十 誰的歷史?誰的記錄? 魏時煜

書摘/試閱

關於魯迅先生的文字讀了很多之後,大家都會發現有幾個人的文字與眾不同、相當「貼身」,讓我們看到一位日常生活中可愛可敬的魯迅。這群人在 30 年代魯迅去世之前幾年,圍繞在魯迅周圍,其中有作家馮雪峰(1903 – 76)、胡風(1902 – 85)、聶紺弩(1903 – 86)、蕭軍(1907 – 88)、蕭紅(1911 – 42),還有當時還沒有發表作品的(胡風
的妻子)梅志(1914 – 2004)。從他們不同時期的文字中,我們看到一位最令人尊敬和愛戴的魯迅,他們一輩子都在推動對於魯迅的理解,也在不斷深入地重讀魯迅。蕭軍的這一篇〈我們第一次應邀參加魯迅先生的宴會〉和蕭紅 1939 年 10 月發表的〈回憶魯迅先生〉都是十分動人的文字,對照來讀也十分有意思。

1931 年九一八事變爆發,東北淪陷。一對剛剛踏入文壇的戀人蕭紅、蕭軍(名字寓意「小小紅軍」)決定到上海去找魯迅。他們擠在一個雜貨艙裏,從青島漂泊到上海,在人地兩生的情況下真的寫了信給魯迅。魯迅很快回覆,不久後先生就在霞飛路的一家咖啡館見到他們,臨別時魯迅不但給了他們一個裝着二十元的信封,還給了他們一些銅板乘
車用。第一次見到許廣平(1898 – 1968),蕭紅就緊握住她的手流下眼淚。不到一個月後,魯迅宴請他們時,兩位女性已經十分親密了。在小說家蕭軍的筆下,魯迅先生和許廣平夫婦在當時極為複雜的政治環境下的生活常態描述得十分生動,而熱戀中的他和蕭紅的感受也寫得十分貼切。

應該說,魯迅先生原來打算介紹給二蕭的胡風、梅志夫婦,以及這一桌友人,都是他信任和喜愛的青年。當時處於國民政府白色恐怖之下的左翼作家,寫信和日記的時候,為了安全的緣故,都會用字母或者筆名、化名來指代友人。文中魯迅稱「一道開店的老闆」C 老闆是已經成名的作家茅盾(1896 – 1981)。而 H 先生和 T 女士,則指胡風與夫人屠玘華(梅志),聶先生就是本書主人公之一的聶紺弩,聶夫人周女士則是周穎。胡風早在 1932 年日本留學時代就已先認識周穎,然後又認識了聶紺弩。這三人在日本參加左翼活動,1933年同時被捕,並在 5 月同船被遣送回上海。另外一位第一個給他們留了地址的葉紫(1910 – 39),和二蕭很快在魯迅先生的支持下,共同出版了「奴隸叢書」。
魯迅開宴會的 1934 年 12 月 19 日這一天,梅志說對於胡風是個無法彌補的損失,因為沒有收到信,他們辜負了魯迅先生的盛情。等到兩三天後收到信,胡風去向先生解釋,先生只是說,「真可惜,本來是想大家看看你的小寶寶的。」然後把二蕭的地址給了他。幾天後,胡風就去看了他們,相談甚歡。葉紫早在1939年就病逝,蕭紅又在 1942 年初病逝,倒是蕭軍、胡風、聶紺弩、梅志的友誼一直延續到 80 年代。1979年 3 月蕭軍寫這篇文章的時候,飯桌上的友人中葉紫、魯迅、蕭紅都已經逝世多年,但是在蕭軍的筆下,他們的形象仍舊呼之欲出。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79 545
庫存:3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