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溫度的台灣史套書(共二冊)
商品資訊
系列名:再現Reappearance
ISBN13:9789869631709
出版社:南方家園文化
作者:楊渡
出版日:2018/07/12
裝訂/頁數:平裝/721頁
規格:23cm*17cm*4cm (高/寬/厚)
本數:2
重量:100克
商品簡介
思想起啊,唐山過台灣/想暗殺袁世凱的台灣學生/在東京上空撒傳單的台灣人/水牛般的男子漢/鐵軌上的養女/一曲〈雨夜花〉,台灣真心聲/賣菸婦人引起的暴動/牛肉麵和美援/〈綠島小夜曲〉的故事/寫一首看不懂的詩/孤女的願望/明星咖啡屋/唱自己的歌─台灣民歌運動/世間最爽看禁書/媽祖廟裡燒香的人們/瘋狂大家樂,悲哀無住屋/想家的老兵………逐漸匯集的斷片,在亞細亞的風中,建構台灣歷史的溫情與記憶
歷史哪,世間哪
無非就是這樣
活過,愛過,一宿一夢
無痕,無傷,各自飄蕩
只留下這古都的晚風
拂過酒後的深情茫茫
瓦色銀灰,詩鬼跳舞
風中夏蟲,一夕吟唱
──楊渡〈古都之歌〉
在每一個台灣歷史轉變的關鍵性時刻,凡人百姓都與大人物一樣值得被看見,是他們的生命記憶與情感賦予了這段歷史以「溫度」。
懷揣著錢穆在《國史大綱》序文裏說的「溫情與敬意」,楊渡在《有溫度的台灣史》一書中,勾畫出了這些平凡人的面目和他們眼中的歷史現場:日殖時期在思想啟蒙與戰事突圍上奮鬥的革命者們身處時局高壓之下,也不甘沉寂;戰後白色恐怖時期「暗夜傳燈」的知識分子們讓台灣文化的血脈在動盪年代仍能落地生根;新世紀前夕想家的老兵們推動兩岸大門打開,工廠女工們為台灣經濟奇蹟奉獻青春……他們是「漂浮在時代颶風中的微塵」,卻也有其「晶瑩而可貴的容貌」。
楊渡自言希望在具有典型性的故事與場景中讓讀者感知「時代感」,看見歷史中有限生命裏所能樹立的永恆價值。此次楊渡從民眾的視野翻轉台灣史,透過「我們的生活、我們的記憶、我們的歌」寫出了更多歷史中溫暖的人性。
───《亞洲週刊》2018十大好書(非小說類)
本書特色
八十則台灣故事、老歌、老照片,呼喚久未提及的往昔
無論世界怎麼交會激盪,最感動的仍是小人物的生命,那才是我們真實的歷史。
入選《亞洲週刊》2018十大好書(非小說類)
作者簡介
詩人、作家。喜歡旅行、閱讀、電影和足球。最喜歡的地方,是新疆和阿爾卑斯山。大山大水,以及無盡的沙漠。最喜歡的電影是《直到世界的盡頭》。
生於台中農村家庭,寫過詩、散文,編過雜誌,曾任《中國時報》副總主筆、《中時晚報》總主筆、輔仁大學講師、中華文化總會秘書長,主持過專題報導電視節目「台灣思想起」、「與世界共舞」等。
著有詩集《南方》、《刺客的歌:楊渡長詩選》、《下一個世紀的星辰》;散文集《三兩個朋友》、《飄流萬里》;報導文學《民間的力量》、《強控制解體》、《世紀末透視中國》、《激動一九四五》、《紅雲:嚴秀峰傳》、《簡吉:台灣農民運動史詩》、《帶著小提琴的革命家―簡吉和台灣農民運動》;長篇紀實文學《水田裡的媽媽》;短篇小說集《九天九夜》;戲劇研究《日據時期台灣新劇運動》等十餘種。
目次
上冊
代序 晒穀場上的小孩
0. 台灣故事序曲:海洋輕拍島嶼的背脊,如同母親
1. 台灣,和南島語族的起源
2. 古老的傳說,有趣的習俗
3. 十七世紀的台灣海峽爭霸
4. 鄭芝龍的中國第一跨國商團
5. 「開台聖王」鄭成功
6. 思想起啊,唐山過台灣
7. 鴉片戰爭、清法戰爭中的台灣
8. 劉銘傳──台灣現代化第一人
9. 戰爭的號角──牡丹社事件
10. 那一天,他們把台灣「交割」
11. 鐮刀對槍炮的二十年血戰
12. 想暗殺袁世凱的台灣學生
13. 最後的武裝起義──噍吧哖事件
14. 二等公民,警察統治
15. 帝國主義下的台灣
16. 新一代的台灣醫生
17. 「給台灣人議會吧!」
18. 在東京上空撒傳單的台灣人
19. 鄉村醫生的摩托車之旅
20. 帶著小提琴的革命家──簡吉
21. 鐵軌上的養女──台灣共產黨的崛起
22. 水牛般的男子漢──李天生
23. 大鎮壓,直到阿里山的小屋
24. 賽德克人的血祭──霧社事件
25. 統治四十年,台灣第一次選舉
26. 台灣人日本兵的悲哀
27. 到祖國抗日的台灣義勇隊
28. 一曲〈雨夜花〉,台灣真心聲
29. 柔性的力量,台灣新女性
30. 當彈鋼琴的手舉起了發報機
31. 驚疑還似夢──光復剎那的台灣
32. 鉅變的瞬間,人間的容顏
33. 大開眼界的劫收
34. 從二等公民到非公民
35. 一個賣菸婦人引起的暴動
36. 悲劇二二八,人性發微光
37. 夾縫中的歷史,消失的四年
38. 蔣介石的危局部署
39. 黃金大搬運,國寶大遷徒
40. 離開北平的最後一班飛機
下冊
41. 流離時代,亂世兒女
42. 新台幣與土地改革
43. 台灣命運的轉捩點──韓戰
44. 白色恐怖的人性扭曲
45. 1949渡海傳燈人
46. 牛肉麵和美援
47. 蔣家天下蔣家軍
48. 自由民主的幻夢
49. 胡適的最後一聲嘆息
50. 一首歌的變形記──台灣小調的故事
51. 不能見光的夜行蝙蝠──兩岸密使
52. 戰史上最奇怪的八二三炮戰
53. 〈綠島小夜曲〉的故事
54. 鄉愁與流浪的行板
55. 投宿在不知名山中的蔣經國
56. 台灣經濟奇蹟的奠基者
57. 農村的沒落,孤女的願望
58. 叛逆的青春,明星咖啡屋
59. 一卡皮箱的企業精神
60. 午夜電視機,全台棒球瘋
61. 青春血肉築成的奇蹟
62. 避過暗殺,蔣經國時代來臨
63. 燃情的青春,理想的追尋──保釣運動
64. 唱自己的歌──台灣民歌運動
65. 自我認同的追尋──鄉土文學論戰
66. 蔣介石過世與黨外運動
67. 陳若曦力勸蔣經國
68. 世間最爽看禁書,解除禁忌的年代
69. 冷戰的最後一批政治犯
70. 台北不是想像的黃金天堂
71. 鹿港小鎮,媽祖廟裡燒香的人們
72. 瘋狂大家樂,悲哀無住屋
73. 人道主義的光──人間雜誌
74. 想家的老兵,打開兩岸大門
75. 蔣經國開啟的歷史新頁
76. 愛拚才會贏,消費社會來臨
77. 台灣經濟奇蹟的背後
78. 開放的兩岸,嶄新的一頁
79. 大地震,大重建
80. 後記:留下歷史的溫情與敬意
參考書目
書摘/試閱
〈綠島小夜曲〉的故事
1951年,三十三歲的流浪樂師楊三郎在基隆港口的「國際聯誼社」擔任樂隊指揮,也兼任小喇叭手。這個聯誼社靠近港口,可以望見海洋。這裡曾是國軍大撒退的時候,兵荒馬亂、人聲雜沓的海港,如今是美軍協防台灣的要塞,因此專為駐台美軍開一個俱樂部,演奏著當時最流行的西洋流行音樂,讓美軍可以帶人來跳舞交際。
楊三郎本名楊我成,台北永和人,十八歲學小提琴,後改習小喇叭,十九歲即被邀請在俱樂部獻藝。1937年赴日本,拜音樂家清水茂雄為師。1940年赴滿洲國,在瀋陽、大連、哈爾濱等城市流浪,擔任樂師參與演出。1945年中日戰爭轉趨激烈而回台。1946年組樂隊加入台灣廣播電臺(中國廣播公司前身),1947年在呂泉生鼓勵下,完成處女作〈望你早歸〉而揚名歌壇。1948年,他結識周添旺,兩人先後合作了〈孤戀花〉、〈思念故鄉〉、〈秋風夜雨〉等名作。
然而在戰後的世道,當作曲家難以維生,他只得當樂師才能生存。
基隆常常下雨,港口停著不知要開往何方的船,美軍俱樂部帶著一種異鄉的情調,青色的路燈,濛濛的夜雨,映著前往演出的楊三郎的身影。有一天楊三郎經過夜雨的街道,心有所感,於是用小喇叭吹奏出一首憂傷的曲子。那曲子悠揚動人,得到聽眾的好評,夜夜都有人要求他演奏。但點曲子總是要有一個名稱,楊三郎不知如何名之,就叫它「雨的blues」。它成了「國際聯誼社」的名曲。
有一天,樂隊的琴手呂傳梓有感於基隆的雨中情景,於是以青春男兒漂泊在港都,追尋夢想,望著夜雨而傷感為主題,寫下〈港都夜雨〉的歌詞。這首曲子自此成為演唱的名曲。後來再由吳晉淮出唱片。
今夜又是風雨微微 異鄉的都市
路燈青青 照著水滴 引阮心悲意
青春男兒不知自己 要行叨位去
啊~漂流萬里 港都夜雨寂寞暝
〈港都夜雨〉彷彿是1950年代初,剛剛落定下來,卻充滿不安、前途茫茫的台灣心情的寫照。
在港都擔任樂師的生活,終於無法滿足受過音樂訓練,且見識過日本、東北等大城市演出經驗的楊三郎的心,他在1952年決定自組一個歌舞團,冒險一搏。他學習日本松竹歌舞團的形態,結合樂師和好友那卡諾、白明華等人籌組一個「黑貓歌舞團」,巡迴全台灣演出。
「黑貓歌舞團」的樂師配置是很齊全的,有雙小喇叭,楊三郎自己擔任首席;還有雙中音薩克斯風,次中音、低音薩克斯風各一,其他還有手風琴、吉他、大小鼓等。每次演出分三段。第一段演奏創作歌曲和世界名曲,這部分頗受歡迎,因此楊三郎還把演奏過的曲子編輯為《黑貓名曲集》出版。第二段是年輕女舞者的歌舞演出,有個人也有團體。第三段是戲劇,演出愛情、家庭倫理劇等,一般分上中下三集,每天演出一集。演員與舞者可以互相搭配演出。
由於台灣經過土地改革,農村生產力恢復,加上美援的到來,雖然還不富裕,但社會漸漸安定下來,再加上「黑貓」的演出新穎有趣,是台灣以前不曾有過的,在各地城鎮的演出大受歡迎。據演員白明華回憶,每天演出結束,總是會有不少人送紅包、金戒指,排成一排,非常壯觀。
「黑貓歌舞團」的全盛時期在1950年代中期。後來有人眼見歌舞團有利可圖,就群起效尤,這些缺乏專業的舞團為了競爭,演出更隨便,胡亂殺價,甚至還趁警察不注意叫演員跳脫衣舞以吸引觀眾。到了1965年,楊三郎眼見環境大亂,電視臺也都起來了,他的演員有不少人被電視臺看上,找去演電視劇,他才把「黑貓」結束。
「黑貓歌舞團」於是成為台灣歷史的一則傳奇。但很少人知道,這個歌舞團的負責人,也正是〈港都夜雨〉、〈望你早歸〉、〈秋風夜雨〉等名曲的作曲家楊三郎。
1956年,像楊三郎一樣流浪在港都的,還有一個從江西來的「青春男兒」廖乾元,這一年他三十歲。
廖乾元母親是湖北人,小時候跟母親在武昌住過,特別喜歡大江大海,後來陪著弟弟去報考海軍軍官學校,不料弟弟沒考取,他倒上了。海軍官校在國共內戰中幾經轉移,先是到青島,再南遷廈門,最後撤退到高雄左營。廖乾元沒料到的是,1950年3月蔣介石剛宣布「復行視事」,就逮捕了汪聲和、李朋等人,宣告破獲「蘇聯共諜案」。這是首次涉及國際間諜案,並且牽連到孫立人的祕書,在當時是非常轟動的。
汪聲和,1920年生於北京,抗戰時,1943年加入中共地下黨,參與學生運動,他熱愛演劇,演出過曹禺的戲《雷雨》,認識了劇團的主要演員斐俊而結婚。1947年8月,受到共產黨指示,他到上海進入國民政府民航局,擔任電臺臺長。1949 年帶著妻子一起到台灣。
1950年,國民黨情治系統發現台北市廈門街一帶有電波發出,遂展開調查。用分區停電、限電的方式,逐一過慮可疑的幾間屋子,最後終於查出他的家裡可能是電報的來源,遂進入檢查。然而,情治人員以經驗遍查了牆壁、地板、衣櫥等,所有隱密的地方都沒能發現發報機。正要撤出的時候,回頭一看,突然有人發現客廳的茶几有特別大的桌腳,他們把桌子翻過來一看,才發現發報機隱藏在裡頭。就這樣查獲汪聲和案。
汪聲和的通訊裡還與一個叫李朋的人密切連絡,隨即查出李朋。
李朋早年是中央社的知名記者,外文相當好,曾擔任過《紐約時報》、《生活雜誌》等的特約記者,後來擔任中央社記者。根據老記者龔選舞在回憶錄中寫到,他長相高大英俊,穿上西裝,頗有西方大報記者的派頭。他為人爽朗直率,個性火爆,對時局有所不滿,會直接批評。有一次在北平採訪李宗仁時,因為李宗仁有眼疾,本來約好的採訪取消,打算派另一人接受採訪,他當場起身,說:「架子這麼大,我們走。」當時他像一個跑政治新聞記者之中帶頭的人,一說走,全部人都跟著走了。
1949年後,他以中央社記者身分來到台灣,到台灣省新聞處工作。聽說了黃正、黃珏姐妹在台灣,他曾在南京認識了黃珏,就向孫立人提出採訪「女青年大隊」的申請。採訪之後,他連絡上黃珏,就常常南下屏東,展開追求。事實上,他當時已經和一位叫廖鳳娥的女護士同居,為什麼他會對黃珏展開追求呢?是感情?是個性?是政治上想透過黃珏、黃正姐妹接近孫立人,取得情報?這恐怕無人可以回答了。
黃正、黃珏姐妹的長相都相當漂亮,她們的母親係出名門,抗戰勝利後,曾當過最早的湖南省參議員,姐妹在南京就讀金陵女子大學,這是有名的貴族學校。遭逢國共內戰,妹妹黃正跟著國民政府撤退到台灣,準備進台灣大學繼續讀書。因有同學和孫立人家人熟,在剛到台灣還人生地不熟的情況下,常帶著黃正去孫家玩,卻不料有一天,她們碰上了孫立人的妻子黃晶英。
黃晶英是孫立人的第二任妻子。是孫立人在南京工作時所認識的。當時她還是一個高中生,卻與當時三十歲、剛剛從美國維吉尼亞軍校學成歸國、帥氣英挺的孫立人墜入情網。張晶英的家人全力反對,甚至幫她介紹其他年輕的世家子弟,但她義無反顧的和孫立人結婚。她與孫立人感情非常好,可惜不能生育,這讓她內心非常愧疚,便想幫孫立人物色一個二房,好傳宗接代。
她一看到黃正,家世、相貌、能力、品格都非常優秀,雖然才二十歲,但她決定一試。於是她向黃正提出來屏東孫立人辦公室工作,擔任孫的英文祕書。在一百二十萬人因為戰亂而撤退到台灣,兵荒馬亂之際,黃正有這樣的安排,無異是最好的出路。於是她放棄了學位,轉到屏東工作。
黃正的工作並不重,主要發請帖、接待貴賓、安排日常行程等,屬於生活祕書,因此與孫立人關係日益親密。終於有一天,孫立人牽起了她的小手,眼睛含情脈脈的望著她,兩人的關係自此改變。孫立人為她取了「little」的小名,意含「立人」的音。有一次她因不會騎馬,孫立人還伏身下來,要讓她試騎。這讓少女的心深深感動。可是這種禁忌的愛情,終究讓她難以承受,有一次她甚至想自殺,拿起槍對著胸口,才發現是沒有子彈的。
白髮將軍,對少女紅顏,雖然年紀差了三十歲,但愛情一旦燃燒,誰能阻止呢?直到晚年,黃正都認為自己深愛孫立人,如果不是被抓去坐牢十年,而孫也被軟禁,她將一生跟隨,無法解脫。
正在熱戀中的黃正,知道孫立人要在部隊中成立「女青年大隊」,黃正的三姐黃珏正是學社會學專業,於是她寫信給在香港的姐姐。
黃珏在南京本就是一個鋒頭很健的學生,李朋在南京採訪時就認識了她。後來在國民黨大敗後,進入聯合國的組織工作,撤退到廣州,隨後再撤退到香港,接到黃正的信,大喜過望,即決定到孫立人陸訓部轄下的女青年大隊工作。
而李朋,不知從什麼地方得到消息,也透過中央社的關係,要來採訪孫立人部隊,女青年大隊正是他的採訪對象,就這樣重新連繫上,而展開追求。
等到汪聲和案一爆發,李朋被逮捕後,從他的通訊裡找到黃珏、黃正姐妹,蔣經國立即下了公文,要她們和陪同李朋去做訪問的一位孫立人祕書,三人北上接受問話。想不到此後一去,再不曾出來,一關就是十年。
這期間,孫立人曾去面見蔣介石,為黃正姐妹求情。他甚至保證說:「她們絕無問題,我用我的人頭保證。」可蔣介石回說:「你的人頭就那麼值錢嗎?」
從李朋共諜案牽掛到黃正姐妹,這確乎是匪夷所思。但放在當時時空,孫立人與吳國楨正是美國人所屬意的接替蔣介石的人選。而美國在發表《對華白皮書》之後,還曾一度想放棄蔣介石,而要扶植他人取代。因此蔣介石藉此殺祕書以警告孫立人的意味非常濃厚。照道理,孫立人祕書若有共諜嫌疑,孫立人也會被牽連,卻等到1955年才動手,這不得不說,是蔣介石需要美國的援助,在大局未穩定前,他仍不敢對孫立人與吳國楨下手有關。
而1950年5月間,正是美蘇為了劃定冷戰格局而鬥爭之時,此時台灣抓獲蘇聯間諜案,並且向聯合國提出控告,這對美國來說是非常有利的證據。所以蔣介石有意將之「做」成大案。於是李朋的同居人廖鳳娥的弟弟廖乾元,甚至和她有連絡的三位朋友都被抓了,連同黃正姊妹等,有十二個共犯。
便是在這樣的情勢下,「蘇聯共諜案」被槍決的四人包括汪聲和與斐俊夫妻、李朋和廖鳳娥。而廖鳳娥正是李朋的同居人,他們是情人,或者有一說,他們只是像著名的電視劇《潛伏》一樣,是中共派來台灣做間諜工作的伴侶,卻也無從查證了。
當時廖乾元在海軍服役,完全不知原因的被逮捕,帶到台北新店軍人監獄做了幾個月的偵訊,毫無結果,最後仍判刑十年,坐了五年的牢,他終於釋放,但他已失業,一無所有了。
海軍回不去,姊姊是共諜,起初他投靠一位在中央信託局工作的長輩,但長期寄人籬下也不是辦法,他只能靠自己。後來他聽說西門町的西本願寺一帶,蝟居著來自大陸各地無家可歸的流浪者,可以用最便宜的房租,找一個落腳的地方。更重要的是,桂林路一帶,有人在拍賣美國各界捐贈而來的救濟物資,包括了二手的舊衣服。他觀察了一陣子之後,發現盤商有一套定價規則,他學會以略高於底價的價格,買下賣相還不錯的衣服,再轉手以二手舶來品的價格拿去當舖典當。
可是當舖收多了,就知道這個人是作生意來的,便刻意壓低了價格,最後甚至都不收了。他沒了辦法,決定到基隆去碰碰運氣。
基隆碼頭有許多遠洋輪船,船員總是帶一些台灣少見的「洋貨」回來,寄在港口附近的商行出售。由於當時舶來品不多,這些東西就能以更好的價格出售,人們稱之為「委託行」。隨著美軍協防台灣,帶來的洋物資多了起來,這樣的委託行一家接一家的開。廖乾元把他從美國捐贈物資中買來的二手衣物,以便宜的價格賣給委託行,雙方都能獲利。就這樣,廖乾元在港都的夜雨中生存了下來。
1956年冬天,靠著轉賣救濟衣物存下來的一點錢,他終於能夠頂下西門町一間舊租書店。因著租書店,他認識了一位外文書的出版商,他出版的英文字典很搶手,於是他開始進英文字典來賣。這一賣他才發現,台灣剛開始和美國打交道,大家都想學英文,可是英文書太少了,於是他開始找英文書的貨源。找啊找的,他找到天母、陽明山一帶,也就是國民政府蓋給美軍眷屬住的宿舍。那是美式社區那種平房式的建築,院落前有大大的草坪、火爐以及停車的空地。他發現,在外文書都不易進口的年代,這裡有美國人離開台灣時帶不走的書籍,他可以用便宜的價錢買到。而美軍的調動是相當頻繁的。
他的租書店開始賣起外文的二手書。每個星期天,他都騎著自行車,到天母一帶去收書,有時也收到一點英文的唱片。就這樣,店面一步步擴大。一年後他終於可以申請書報社的執照了。他為了紀念自己當過海軍,特地取名為「四海書報社」。
廖乾元有一個特別的愛好:唱歌。他在軍中參加過海軍的「鐵甲合唱團」,學會唱各種中英文世界名曲。他自己收到過外文的唱片歌本,注意到台北竟然沒有一本名曲歌本。於是他把自己收集的歌本和英文的歌本集合起來,加以翻譯整理,以簡譜刻上鋼板,1956年,他出版了《世界名曲精華》,沒想到,這一本樸素的歌本,竟然大賣。十天就加印一次,簡直像在印鈔票一樣。後來他再出版《中國名歌精華》,也是大受歡迎。每一本都印了超過五十萬冊。
廖乾元慢慢發現,學習英文的熱潮方興未艾,但教材實在太缺乏了,特別是過去台灣以日文書居多,英文書和老師都很少,實際的會話訓練更少,於是他開始出版英語發音、英語會話、留學考試會話等唱片,並且到一些電臺、報社舉辦宣傳活動。
就這樣,這個流浪到台灣,孤獨漂泊的青春男兒,終於有了一點經濟基礎,也有了更廣的社會接觸面,他開始要走向下一個階段。這時他認識了紫薇,一個在電臺唱歌的歌星。而奇妙的因緣就這樣展開了。
紫薇,一個軍人的妻子,有了兩孩子之後,丈夫每個月一百九十元的薪水不夠家用,於是去應徵電臺駐唱,當時的電臺可不比現在有完整的錄放音設備,而是主持人進入錄音間,門一關,節目開始,就得自己唱歌了。紫薇的歌聲,讓她成為最受眷村歡迎的國語歌手。
她擅長用柔和的歌聲,故鄉的小曲,撫慰那無處寄托的鄉愁。那時,國民政府不斷推出熱血高亢的政治歌曲,可是眷村人根本不愛聽,人們還是喜歡〈魂縈舊夢〉、〈何日君再來〉、〈蘇州河邊〉、〈天涯歌女〉、〈岷江夜曲〉、〈西子姑娘〉等小曲兒。可是這樣的鄉愁,唱得國民政府都心慌,乾脆把一些歌曲查禁了。
紫薇在中國廣播公司主持電臺節目,她有一個義父叫李敦宗,他的女兒李慧倫嫁給了中廣的音樂製作人周藍萍,所以紫薇和周藍萍的像乾親家一樣,非常親近。
周藍萍剛到台灣時也很窮,他本名楊小谷,隨著1949大撤退來台,經朋友介紹,進電臺擔任歌詠指導(因為電臺主持人要直接唱,所以需要有歌詠指導);除了在電臺工作之外,也去金甌女中兼課,教歌唱。卻不料他看上了一個合唱團的女生叫李慧倫。
1954年,有一天,他跟好朋友潘英傑、楊秉忠說,他想試著寫一首小夜曲,準備送給一個人。他們都知道他正在追李慧倫,要的就是情歌。於是潘英傑就用小夜曲那種「描述情人的愛戀與相思的情歌」,寫了〈綠島小夜曲〉的詞,由周藍萍譜曲。那意思是要讓周藍萍可以去女生的窗下唱小夜曲。
為什麼是「綠島」呢?它是不是像人們說的寫的是綠島政治犯遙望鐵窗外而思念情人呢?潘英傑不做此想。他認為自己來到的台灣,是一個充滿綠意的之島,但如果叫寶島,就太俗氣了,所以叫綠島。它所描述的正是台灣。
這綠島像一隻船 在月夜裡搖啊搖
姑娘呀 你也在我的心海裡飄啊飄
讓我的歌聲隨那微風 吹開了你的窗簾
讓我的衷情隨那流水 不斷地向你傾訴
椰子樹的長影 掩不住我的情意
明媚的月光 更照亮了我的心
這綠島的夜已經這樣沉靜
姑娘喲 你為什麽還是默默無語
周藍萍也不負眾望,把歌曲寫出來了,果真送給了李慧倫,還請人在電臺唱。雖然歌曲沒有引起太大轟動,但那女生真的追到手,後來成了周夫人。然而一首創作曲子若完成,就彷彿有了自己的生命。〈綠島小夜曲〉一開始沒太多人注意,但許多歌手不斷傳唱,慢慢為人所知。而周藍萍也不斷寫歌,完成〈回想曲〉等名曲。
最先把〈綠島小夜曲〉錄成唱片的是秦晉,由金錢唱片公司出版。後來紫薇也在唱片中錄過。1960年,香港竟然出現司馬音所錄製的版本,而潘迪華則改了歌詞,成為英文版,名為〈I am yours〉。
1961年,紫薇介紹周藍萍和廖乾元認識的時候,兩人都有一種相見恨晚的感覺。此時的廖乾元已經出版了許多學英文、唱西洋流行歌曲的唱片,他想要擁有一個中文名曲的精選,他要出經典的名曲。而周藍萍則對樂曲很熟悉,他自己也創作出許多大受歡迎的歌,如果合作起來,由紫薇的歌聲唱出經典名曲,一定會非常吸引人。就這樣,廖乾元把自己多年積蓄下來的錢,拿出來投入一系列《四海歌曲精華》唱片的製作。用他自己的話說,當時的投資,可以在西門町買五間房子。但他義無反顧的拼了。
《四海歌曲精華》前十二集的九十三首曲子中,周藍萍的創作占了六十五首,其餘則由他重新編曲。為了錄音果,廖乾元還出錢去租用當時設備最先進的美國新聞處錄音室,以最高規格來錄音。對音樂的用心與企圖心,在當時是非常難得的。拼著紫薇的名氣,周藍萍曲子的動人,連續兩張唱片都大賣二、三十萬張以上。廖乾元趁著時機成為唱片界崛起的新秀。而他更交好美國新聞處職員的關係,隨時買美國最新的唱片,挑選歌曲,每周出版最新排行版唱片。「四海唱片」於是成為知名的唱片公司,是許多台灣年輕人的共同記憶。
周藍萍後來去香港發展,為李翰祥的電影《梁山伯與祝英台》擔任配樂,這電影轟動一時,凌波隨電影來台時,還造成萬人空巷的場面。周藍萍也成為港台兩地最炙手可熱的電影配樂,許多知名的電影導演都指名找他。最後他不勝負荷,在四十六歲那一年,就在製作電影配樂的時候過世了。
1950年代的港都,一如台灣命運的寫照,用它的迷離夜雨,包容過撒退的國軍,苦命的流浪兒、流浪的樂師楊三郎,以及短暫停駐的美軍;更包容了因為政治案件生活困難,來賣美國救濟衣物的江西男兒。這時的台灣,也包容著為了家計而出外工作的眷村女歌星,為了愛上台灣女生寫小夜曲的作曲才子。時代交會,讓這些人在1950年代,命運交錯,共同構成了台灣社會的風景。
他們的命運都與冷戰有些關連,彷彿在大時代的漩渦中,人們不由自主的被時代的颶風捲動起來,而小小的生命,就只能在大潮大浪的波濤中,盡力的生存下去。
港都的夜雨,曾淋濕過男兒的臉,寂寞的路燈,曾照著漂泊的心靈。
在冷戰的年代,這綠色的島啊,像一隻小船,在月夜裡搖啊搖……。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