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2025新年快樂!買書領券省荷包
救命―明清中國的醫生與病人(二版)
滿額折
救命―明清中國的醫生與病人(二版)
救命―明清中國的醫生與病人(二版)
救命―明清中國的醫生與病人(二版)
救命―明清中國的醫生與病人(二版)
救命―明清中國的醫生與病人(二版)
救命―明清中國的醫生與病人(二版)
救命―明清中國的醫生與病人(二版)
救命―明清中國的醫生與病人(二版)
救命―明清中國的醫生與病人(二版)
救命―明清中國的醫生與病人(二版)
救命―明清中國的醫生與病人(二版)
救命―明清中國的醫生與病人(二版)
救命―明清中國的醫生與病人(二版)
救命―明清中國的醫生與病人(二版)
救命―明清中國的醫生與病人(二版)
救命―明清中國的醫生與病人(二版)
救命―明清中國的醫生與病人(二版)
救命―明清中國的醫生與病人(二版)
救命―明清中國的醫生與病人(二版)
救命―明清中國的醫生與病人(二版)
救命―明清中國的醫生與病人(二版)
救命―明清中國的醫生與病人(二版)
救命―明清中國的醫生與病人(二版)

救命―明清中國的醫生與病人(二版)

商品資訊

定價
:NT$ 260 元
優惠價
79205
庫存 > 10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6 點

電子書同步在下列平台販售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兩位醫生,和兩個不同的生命。一個他,只能想著科舉及第,獲取功名;另一個他,早已在文人圈中聲譽崇隆,備受敬重。兩個看似悖反的生命故事,卻一同帶我們進入另一個時空裡,複雜而多樣的醫療情境。

這是三百年前的世界,人們同樣遭受著生老病死的折磨。不同的是,在那裡,醫生這個職業缺乏權威,病人對自己的身體與疾病,卻是充滿意見;在那裡,醫生不能好整以暇地坐在診療室中,等待病人上門掛號,反而得巡迴各地,為了看病而四處奔波;也是在那裡,醫生面對著各種挑戰與詰問,他們透過各種手段,贏得病人及其家人的信賴。這是由一群醫生與病人共同交織出的歷史,關於他們之間的信任或不信任,他們彼此的互動、協商與衝突。

作者簡介

涂豐恩 
哈佛大學東亞系博士候選人,「故事」網站創辦人兼執行長,研究與寫作興趣包括醫療與身體史,日常生活史與東亞近代史。曾任職於臺大數位人文研究中心,目前為哈佛燕京圖書館數位學術(digital scholarship)小組成員,出版作品包括《救命:明清中國的醫生與病人》、《大人的日本史》。

新版序

承蒙編輯告知,這本小書要重出新版。如同我在初版序中所提及,本書脫胎於2008年完成的一篇學位論文。回首過去,轉眼之間竟已匆匆十年。這十年來,我的學術興趣已經有所轉變,明清的醫學與社會已不再是我個人的研究重心,也並未持續地閱讀相關新作,但眼見所及,這個領域仍在不斷地發展,日新月異,推陳出新。

這幾年,除了專業學術議題的研究之外,我自己最關心的,是各種類型的知識傳播。從碩士班的階段,我便開始了部落格的寫作,而後又和幾個朋友辦了名之為「故事」的公共歷史網站,不只親眼見證,更是親身經歷了知識傳播在新媒體潮流衝擊下的演變。隨著科技的進展,網路的興起,歷史學與人文學會走向何方,是我深感興趣的議題;我認為我們還處在一個新時代的開端,而後還有更多新鮮的事物、新穎的挑戰,會隨之而來。

舉個例子,我自己在讀大學的時代,維基百科在中文世界似乎還是個頗有爭議的新發明,印象當中,不只一個大學老師表達過對於維基百科的反對、乃至不屑。當時身為學生的我們,大多也都戰戰競競,不敢太把維基百科當一回事。我們仍然崇拜書本,相信印刷在紙上的東西比較不會出錯。但時至今日,我自己也有教書的機會,面對年輕一輩的學生,我卻希望他們著手研究前,都先看看維基百科寫了些什麼。是的,上頭的東西依然良莠不齊,上頭的東西依舊有不少錯誤,但不可否認,在許多人前仆後繼地熱心貢獻之下,維基百科已經長成一個極為豐富,而且唾手可得的資料來源,對於一個在這個時代追求新知的人而言,怎麼可能別過頭去,假裝它不存在呢?相反地,如果今天有個學生把「從不使用維基百科」拿來自我標榜,恐怕不只是會引人側目,甚至還要令人擔憂了。我舉這個例子,是要說明,在短短時間之內,媒體生態(Media Environment)已經出現了巨大的變化,人與知識的關係也因此重新定義。

在這個人人緊抱手機、網路社群媒體充斥的年代,很多人說影像的地位在各種資訊與知識傳播當中越來越吃重。有時,一張圖勝過千言萬語,一個短片的影響力更勝過一本書。伴隨著這樣觀察而來的,通常是對於文字衰微、閱讀退潮的哀嘆。這些說法並非毫無道理,但我以為,文字與影像並非相互取代的關係。在這個年代,能夠運用文字自如,把一件事情說得邏輯清楚、有頭有尾的人,仍然是頗為吃香的。

或許是因為這樣的想法,趁著這次重新出版的機會,我將這本小書重讀了一次,過程當中最關心的倒不是從前的自己寫了些什麼,而是重新檢視自己的寫作,從結構、段落,到遣詞用句,一邊思考和琢磨是否有其他更好的表達方式,或者想像假如有機會重新寫過一遍,我還會用同樣的方式寫嗎?寫作與表達,這似乎是過去臺灣歷史教育與學術訓練中被輕忽的部分,但他們其實佔據了知識生產與傳播極為核心的位置,我很希望未來它能更被重視。

另外一個我想趁這個機會談的議題,是歷史中的「人」。二十世紀專業歷史學中「人」的消失,是個眾所周知的現象。回想這本書寫作的過程,我刻意地想凸顯幾個歷史上的醫者,希望這段歷史敘事中不但有人味,而且不只是抽象概念的人,而是有血有肉、真實存在的人。當然,如何把人帶回歷史之中,是一個更為重大的問題,不是這一本小書足以承擔或回應的,但我希望有更多人能一起思考這個現象,有更多的嘗試。


涂豐恩
2018年12月1日

目次

文明叢書序
新版序
自 序
前 言

不情願的醫生
進入醫界
醫業與儒業
矛盾的選擇
行醫的報酬
吳楚的經濟學

風雅醫生
醫學事業的建立
儒學與道教
孫一奎的病人
儒醫程茂先

全科與專科 
專科不足恃?

幼科醫家許豫和
鄭氏喉科

形形色色的醫療
政府的規範
競爭的手段
走方醫
宗教與醫療
女性醫者

病人的醫學知識
醫學與日常生活
商人的養生術
地方知識
有知識的病人

當病人遇上醫生
病人的網絡
找個好醫生
通訊治療

病人的意見
床邊的喧嘩
換醫的邏輯
多方的角力
女性的沉默
家屬有意見

病人之死
何謂良醫?
預知生死
「我當償命」

結 語
醫療市場與醫生
醫生與政治
醫病的互動
喧嘩的醫療空間
從歷史到當代 
 
延伸閱讀書目
相關研究
歷史資料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79 205
庫存 > 10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