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2025國際書展現場活動搶先看
唯識學綱要(三版)
滿額折
唯識學綱要(三版)
唯識學綱要(三版)
唯識學綱要(三版)
唯識學綱要(三版)
唯識學綱要(三版)
唯識學綱要(三版)
唯識學綱要(三版)
唯識學綱要(三版)
唯識學綱要(三版)
唯識學綱要(三版)
唯識學綱要(三版)
唯識學綱要(三版)
唯識學綱要(三版)
唯識學綱要(三版)
唯識學綱要(三版)
唯識學綱要(三版)
唯識學綱要(三版)
唯識學綱要(三版)
唯識學綱要(三版)
唯識學綱要(三版)
唯識學綱要(三版)
唯識學綱要(三版)
唯識學綱要(三版)
唯識學綱要(三版)
唯識學綱要(三版)

唯識學綱要(三版)

商品資訊

定價
:NT$ 340 元
優惠價
79268
庫存 > 10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8 點

電子書同步在下列平台販售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探討內心深處之實態,尋回人們真實的自我

▲關乎宇宙的千年絕學,一探壓力和煩惱的根源

 倘若有人問我「法」是什麼?我便一點不遲疑的回答:「就是心理學」。——梁啟超

唯識學是大乘佛教法相宗的宗義,其內容在闡釋萬法唯識的妙理,探討我人內心深處之實態,以尋回人們真實的自我。作者從唯識學的定義、源流切入,分論五位百法、五蘊、四大、八識、種子等唯識學上基本觀念,從歷史背景到生活應用,本書期能以深入淺出的手法,引領讀者一窺此千年絕學之奧祕。

作者簡介

于凌波(1927~2005)

河南洛陽人。國防醫學院畢業。1963年與李炳南、朱斐居士等創辦佛教菩提醫院,任院長;創辦菩提救濟院,任常務董事。1969年創設普濟聯合醫院,任院長。1970年創辦開明高級中學,任董事長。1961年,納贄拜雪廬老人李炳南居士門下學佛,並皈依懺雲法師,成為一名在家清信士。晚年追休後,摒絕世務,專心投入佛學研究及弘法事業,在臺北、臺中多處講堂開佛學講座,並在南北多處佛學院所任教。有《改變歷史的佛教高偕》、《釋迦牟尼與原始佛教》、《唯識三論今詮》等三十餘種著作。

修訂二版序

唯識學,是法相唯識宗的宗義。法相唯識宗,是繼承印度瑜伽行學派的學統,而在我國唐代所建立的一個宗派。唯識宗所依的經論,有譯自印度者的「六經十一論」,和「一本十支」之學,以及揉合十大論師所造的《唯識三十頌釋論》十種,揉合為一而譯成的《成唯識論》。

而國人的著述,則有註釋《成唯識論》的《成唯識論述記》,及註釋《識論》、《述記》的「唯識三疏」窺基的《成唯識論掌中樞要》、慧沼的《成唯識論了義燈》、智周的《成唯識論演秘》等。面對這一大堆的譯作或著述,使一個初學唯識的人,誠不知有如何下手之感。

唯識學是一門「甚深最甚深,微細最微細,難通達極難通達」的學問。唯識學的經論及其疏,名相繁瑣,辭意艱深;可說是「文如鉤鎖,義如連環」;亦可說是「字包千訓,言含萬象」。以現代人的語文訓練,不要說不了解它的意義,甚至於讀不通它的句子。特別是十卷《成唯識論》,它一方面字字珠璣,是發掘唯識妙理的寶藏;但另一方面,它揉集十家理論,破斥多家外道及小乘異說,所以在行文之時,有如枝上岔枝,葉旁長葉,順著枝葉走下去,很難再回到原點。據說清末狀元夏同龢語人,他初讀《成唯識論》,有如月下看花;再讀成《唯識論述記》,直如墜入五里霧中,由此可見唯識學的難讀。

筆者十餘年前,有鑒於坊間缺乏唯識學入門的書籍,有志學唯識者無書可供參考,故不揣簡陋,綜合《百法明門論》、《大乘五蘊論》、《唯識三十頌》、《八識規矩頌》等書,以現代的語言文字,提綱挈領的撰寫《唯識學綱要》一書,作為初學唯識者入門的參考。承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予以出版發行,在坊間已流通十年之久。

如今,編輯來電告知,此書將予再版,並已重新排版,希望我再校對一遍。收到新排書稿,細心重校之下,始發現十餘年前撰稿之際,疏漏之處頗多,乃一一予以修正,以求內容完善。

或有問曰:唯識學是一種什麼樣的學問?我們學了唯識又有什麼用途呢?梁啟超先生在〈佛教心理學淺測〉一文中說:

 佛家所說的叫做「法」,倘若有人問我「法」是走什麼?我便一點不遲疑的回答:「就是心理學」。不信,試看小乘俱舍家說的七十五法,大乘瑜伽家說的百法,除卻說明心理現象外,更有何話?

 

 誠然如此,大小乘佛教,莫不以探究心識為終極目的,而「唯識學」就是專門探究我人心識的一門學問。唯識學其實就是心理學,可說是最精密的心理學;因為一般的心理學分析心識,只分析到意識的層次,而唯識學分析心識,分析到心之深處分析到潛意識的層次,分析我人何以有自私、利己的習性(第七末那識),探索到宇宙人生的本源(第八阿賴耶識)。

 

無可否認的,在現實人生中,我人承受著太多環境上的壓力,和心理上的困惑。由於這些壓力和困惑,使我們生活中充滿了煩惱、痛苦和不安。如何減輕壓力和困惑,消除煩惱和不安,就要由認識我人的心識,和了解我們的環境做起。

事實上,我人所感受的壓力和困惑的根源,都是來自我人內心的執著,我們把宇宙間一切生滅變異的現象,都予以實體化和固定化。我們把仗因託緣、生滅無常的事相當作是「實法」,把念念生滅,剎那變化的心識認為是「實我」。把「我」和「法」予以固定化和實體化,結果就成了「我執」和「法執」。以有我執故,使我們貪婪自私,攫取佔有;以有法執故,就有了「名言」與「理念」的執著。我人的一切壓力與困惑,都是由此二種執著而生起。

學「唯識學」的目的,就是在於認識我人的心識和環境,了解這兩種執著的生起和作用,進而經由身心上的修習與薰陶,以伏滅執著,消除壓力和困惑,達到精神上的解脫和自在的目的。當然,多生多劫的習氣,絕不是讀了這一冊《唯識學綱要》就可以伏滅或消除,但我們可以由此作一個起步,逐漸修習,逐漸消除,向「覺悟」的目標前進。

在我們修習唯識的過程中,當一念貪婪之心生起,一念瞋恚之心生起的時候,我們要反省這是哪一個心王、哪一些心所發生的作用?光明與黑暗不並存,覺與不覺不並存。當我們一念覺知,則貪婪之心,瞋恚之心也就伏滅與減輕了。當我們執著與困惑逐漸減輕的時候,我們會感到身心的輕安與自在。至於如何輕安?如何自在?那就是:「譬如飲水,冷暖自知」了。

 

于 凌 波 

2004年6月撰於臺中雪廬紀念講堂

目次

修訂二版序

第一章 緒 論
一、唯識學的定義 
二、佛教空有兩系的源流 
三、印度瑜伽學派的學統 
四、中國法相唯識宗的建立 
五、近代唯識學的發展
六、唯識哲學所依的經論 

第二章 五位百法
一、《百法明門論》
二、心 法
三、心所有法
四、色 法
五、心不相應行法 
六、無為法 

第三章 五蘊、四大、三科
一、泛說五蘊 
二、四大種及四大種所造諸色 
三、極微是否實體 
四、受想行識 
五、末那識與阿賴耶識 
六、百法與三科 

第四章 五法、三自性、中道
一、五 法 
二、三自性 
三、三無性 
四、中 道 

第五章 八 識
一、人類的感覺器官前五識 
二、心理活動的中心意識 
三、自我意識的中心末那識 
四、宇宙人生的本源阿賴耶識

第六章 種子、現行、熏習
一、萬法種子 
二、種子的體性 
三、種子的種類 
四、種子現行的因果 
五、熏 習 

第七章 識變、四分、三境
一、三能變識 
二、因能變與果能變 
三、四 分 
四、識所緣、唯識所變 
五、三類境 

第八章 阿賴耶緣起
一、緣生與緣起 
二、四 緣 
三、六因、五果 
四、阿賴耶緣起 

第九章 三雜染與二種生死
一、惑煩惱雜染 
二、業業雜染 
三、苦生雜染 
四、二種生死 

第十章 五法、五種、五重唯識
一、五法事理唯識 
二、五種、六門唯識 
三、三性、五重唯識觀 
四、五性各別、頓漸二機 
五、斷 惑 

第十一章 修唯識行
一、三慧與三學 
二、修道的階位 
三、資糧位 
四、加行位 

第十二章 斷道證果
一、通達位 
二、修習位 
三、究竟位 
四、涅 槃 

參考書目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79 268
庫存 > 10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