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領取雙11折扣優惠
人體63個特效止痛穴位
滿額折

人體63個特效止痛穴位

商品資訊

定價
:NT$ 270 元
優惠價
90243
庫存:1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7 點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簡單按摩也可以治病
■神秘而神奇的經絡與穴位■頭面部止痛特效穴■頸肩臂部止痛特效穴■胸腹部止痛特效穴■腰背腿部止痛特效穴

穴位是體表經絡氣血輸注身體外部的特殊位置,透過刺激穴位,能產生體內氣血運行的目的,可以解除疲勞、調節機能、提高免疫力、疏通經絡、平衡陰陽、延年益壽之功效。
本書從穴名釋義、標準定位、快速取穴、主治功效、操作方法等方面詳細介紹了人體63個特效止痛穴位。在日常生活中,只要對症地透過指壓按摩,就可以消除或緩解疼痛。
經絡在人體裡縱橫交錯、貫穿上下、溝通內外,是人體功能的調控系統。而特效穴位遍佈全身,與人體的臟腑器官相聯繫,對身體的健康產生重要的作用。瞭解特效穴位和經絡的保健知識,是預防和治療疾病,永保身體健康的寶典。
它傳承千年,但並不高深莫測,我們每個人都可以用穴位來為自己診病治病,養生保健。
本書力圖避開那些晦澀的說教,利用配圖說明,讓讀者在輕鬆閱讀的同時,將收穫更多有助提高健康防病的科學知識。

作者簡介

李春深醫師
現工作於中醫藥大學,主要承擔《生理學》、 《解剖生理學》、《運動生理學》的教學工作,並開展中西醫結合治療內分泌及代謝病的臨床防治和基礎理論研究工作,擅長中西醫結合治療糖尿病、甲狀腺疾病以及以痤瘡為代表的皮膚病。畢業於天津醫科大學,獲得臨床醫學學士學位,中醫學碩士學位,中西醫結合臨床專業博士學位。在國內外公開發表多篇論文,編譯多部醫學專著和科普著作,承擔多項科研課題。


 P r e f a c e
中醫把人看做一個整體,經絡內屬臟腑,外絡肢節,溝通於臟腑與體表之間,將人體臟腑、組織器官連結成一個有機的整體,並藉以行氣血、營陰陽,使人體各部分的功能可以保持協調和相對平衡。
經絡在人體裡縱橫交錯、貫穿上下、溝通內外,是人體功能的調控系統。而特效穴位遍佈全身,與人體的臟腑器官相聯繫,對身體的健康起著重要的作用。瞭解特效穴位和經絡的保健知識,是預防和治療疾病,永葆身體健康的寶典。
穴位是有中國特色的醫學理論之一,是古人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發現、總結出來的,是古人饋贈給我們的珍貴的健康遺產。它傳承千年,但並不高深莫測,我們每個人都可以用穴位來為自己診病治病,養生保健。
彙集了所有日常病症的穴位治療方法,收集了眾多穴位的健康功效,讓你最快速準確地找到穴位,花最少的錢、輕鬆解決健康問題,打造最健康的身體。為了幫助讀者更好地掌握穴位療法。
疼痛是我們生活中最常遇到的症狀,有的與疾病有關,有的與亞健康有關,除了吃藥止痛,還有別的辦法嗎?當然有,中醫認為,人體很多穴位都聯通身體各個器官,因此,找到身體的止痛穴位,指壓按摩就能消除或緩解疼痛。
本書從穴名釋義、標準定位、快速取穴、主治功效、操作方法等方面,詳細介紹了人體63個特效止痛穴位。在日常生活中,只要對症地透過指壓按摩,就可以消除或緩解疼痛。
全書運用大量的人體圖示,穴位位置一目了然,按摩步驟流程清晰,可以說,真正集指導性、實用性、收藏性於一身,是居家常備的健康養生手冊。

特別提示:本書內容適用於常見小病和慢性病的輔助治療,對於重大疾病患者,應及時接受專業醫師的診治。

目次

第一章 神秘而神奇的經絡與穴位
經絡——密佈全身的血氣之網 /
穴位——呵護健康的神奇部位 /
第二章 頭面部止痛特效穴
列缺穴——頭頸疼痛找列缺 /
風府穴——頭痛祛風按風府 /
頭維穴——頭暈頭痛找頭維 /
太陽穴——經期頭痛按太陽 /
印堂穴——頭痛頭重按印堂 /
神庭穴——頭痛失眠按神庭 /
百會穴——頭痛目眩按百會 /
承泣穴——目赤腫痛按承泣 /
下關穴——面部調理找下關 /
外關穴——頭部熱病找外關 /
率谷穴——偏頭痛找率谷 /
中渚穴——耳鳴耳聾按中渚 /
天柱穴——常按天柱不落枕 /
睛明穴——保護眼睛按睛明 /
內庭穴——牙痛找內庭 /
耳門穴——緩解牙痛找耳門 /
承漿穴——口部疾病找承漿 /
商陽穴——咽喉腫痛找商陽 /
廉泉穴——聲音嘶啞找廉泉 /
照海穴——咽炎按照海 /
合谷穴——面口合谷收 /
第三章 頸肩臂部止痛特效穴
陽池穴——手腕扭傷按陽池 /
手三里穴——手臂不適按手三里 /
陽溪穴——腕臂疼痛找陽溪 /
大包穴——類風濕痛按大包 /
風池穴——頸椎疼痛按風池 /
肩髎穴——肩膀痠痛按肩髎 /
肩髃穴——肩部保健選肩髃 /
天宗穴——肩背不適按天宗 /
肩貞穴——肩周炎找肩貞 /
第四章 胸腹部止痛特效穴
內關穴——胃痛揉揉內關穴 /
中脘穴——胃痛胃脹找中脘 /
中府穴——咳喘找中府 /
天池穴——胸悶心痛按天池 /
少府穴——心胸有病少府瀉 /
膻中穴——寬心順氣按膻中 /
至陽穴——緩解心絞痛的特效穴 /
神門穴——心痛胸悶按神門 /
曲澤穴——心痛咳逆找曲澤 /
陽陵泉穴——膽絞痛按陽陵泉 /
少海穴——心痛找少海 /
尺澤穴——尺澤瀉肺熱 /
足三里穴——調腸胃找足三里 /
次髎穴——調經止痛按次髎 /
三陰交穴——婦科病找三陰交 /
血海穴——月經不調揉血海 /
肩井穴——乳癰按肩井 /
第五章 腰背腿部止痛特效穴
後溪穴——急性腰痛按後溪 /
委中穴——腰背委中求 /
太沖穴——腰痛按太沖 /
環跳穴——腰腿疼痛按環跳 /
承山穴——腰痛找承山 /
湧泉穴——風濕關節痛按湧泉 /
承扶穴——腰脊臀痛找承扶 /
飛揚穴——保健腎臟找飛揚 /
丘墟穴——胸滿脅痛找丘墟 /
腰陽關穴——保健腰腿找腰陽關 /
關元穴——對付閃腰按關元 /
犢鼻穴——膝關節痛找犢鼻 /
條口穴——小腿諸疾取條口 /
崑崙穴——腳踝損傷按崑崙 /
解溪穴——保護踝關節找解溪 /
腎俞穴——腰疼多按腎俞穴 /

書摘/試閱

第一章 神秘而神奇的經絡與穴位
人體上有縱行的經脈和走行其間有著聯絡作用的絡脈,經脈與絡脈相互交織,網路人體,共同構成了人體的經絡系統。經絡系統是人體中一個無形的調度、控制系統,在人們不知不覺之間,控制和決定著人體的健康。人體的穴位分佈於人體的各個部位,其間運行的是氣血津液,發揮滋養人體臟腑、肌肉、骨骼、筋脈等作用。
 經絡——密佈全身的血氣之網
 經絡的概念
經絡是人體運行氣血、聯絡臟腑、溝通上下內外的通道,是人體功能的調控系統。經絡把人體所有的五臟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竅、皮肉筋脈等聯結成一個統一的有機整體,使人體內的功能活動保持相對的協調和平衡。經絡是經脈和絡脈的總稱。經,有路徑的意思,是經絡系統的主幹,大多循行於深部,有一定的循行路徑。絡,有網路的意思,是經脈的分支,縱橫交錯,大多循行於較淺的部位。
經絡學說是研究人體經絡系統的生理功能、病理變化及其與臟腑相互關係的學說。它是針灸、推拿、氣功等學科的理論基礎,是中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 經絡系統的組成
經絡系統,包括十二經脈、奇經八脈、十二經別、十二經筋、十二皮部和十五絡脈等,在內連屬於臟腑,在外連屬於筋肉、肢節和皮膚。經脈分為正經和奇經兩類,絡脈有別絡、浮絡和孫絡之分。

經絡
經脈
絡脈
十二經別
十二經筋
十二皮部
十二經脈
奇經八脈
督脈
任脈
沖脈
帶脈
陰維脈
陽維脈
陰蹺脈
陽脈蹺
十五絡脈
浮絡
孫絡

手三陰經(手太陰肺經 手厥陰心包經 手少陰心經)
手三陽經(手陽明大腸經 手少陽三焦經 手太陽小腸經)
足三陽經(足陽明胃經 足少陽膽經 足太陽膀胱經)
足三陰經(足太陰脾經 足厥陰肝經 足少陰腎經)

1十二經脈
十二經脈是指十二臟腑所屬的經脈,是經絡系統的主體,故又稱為「正經」。十二經脈分為手三陽經、手三陰經、足三陽經和足三陰經,其名稱分別為手陽明大腸經、手太陽小腸經、手少陽三焦經、手太陰肺經、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陰心經、足陽明胃經、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陽膽經、足太陰脾經、足少陰腎經、足厥陰肝經。十二經脈是氣血運行的主要通道。十二經脈有一定的起止、一定的循行部位和交接順序,在肢體的分佈和走向有一定的規律,同臟腑有直接的絡屬關係。十二經脈對稱地分佈於人體的兩側,分別循行於上肢或下肢的內側或外側。十二經脈的名稱是古人根據陰陽消長所衍化的三陰三陽,結合其循行於上肢或下肢的特點,以及其與臟腑相絡屬的關係而確定的。每一經脈的名稱依據手足、陰陽、臟腑三個方面來命名。如隸屬於心,循行於上肢內側的經脈稱為手少陰心經。

2奇經八脈
奇經有八條,即督脈、任脈、沖脈、帶脈、陰蹺脈、陽蹺脈、陰維脈、陽維脈,合稱「奇經八脈」,有統率、聯絡和調節十二經脈的作用。奇經八脈,是十二正經之外的八條經脈,因其與臟腑沒有直接的相互絡屬,相互之間也沒有表裡關係,故稱「奇經」。奇經八脈中的督脈和任脈,都有固定的穴位,與十二經脈一起合稱為「十四經」,是經絡系統的主要部分。

3十二經別
十二經別是從十二經脈別出的經脈,具有加強十二經脈中相為表裡的兩經之間在體內的聯繫,並通達某些正經未循行到的器官和形體部位,以補正經之不足。十二經別和十二正經有關,從某經別出的,就稱為某經經別。如從足陽明胃經別出者,則稱為足陽明經別。

4十二經筋
十二經筋是十二經脈之氣結、聚、散、絡於筋肉、關節的體系,是附屬於十二經脈的筋肉系統。經筋有約束骨骼、主司關節屈伸運動的作用,其命名依十二經脈而定,如手陽明經筋、足太陰經筋等。

5十二皮部
十二皮部是十二經脈的功能活動反映於體表的部位。十二皮部的分佈區域是以十二經脈在體表的分佈範圍來劃分的,是居於人體最外層的衛外屏障。其命名依十二經脈而定,如手陽明皮部、足太陰皮部等。

6十五絡脈
絡脈有別絡、浮絡和孫絡之分。浮絡是浮現於體表的絡脈,孫絡是最細小的絡脈,兩者難以計數,遍佈全身。別絡是較大的和主要的絡脈,共 15 條,其中十二經脈與督脈、任脈各有一條別絡,再加上脾之大絡,合為「十五別絡」。十二正經的絡脈從本經發出,走向相表裡的經脈,即陰經的絡脈走向陽經,陽經的絡脈走向陰經。脾之大絡散佈胸脅,任脈的絡脈散佈腹部,督脈的絡脈聯絡足太陽經。別絡的主要功能是加強表裡的兩條經脈之間在體表的聯繫。「別」,有本經別走他經之意。別絡以從經脈別出處的絡穴名稱來命名。手太陰之別絡,名曰「列缺」;手少陰之別絡,名曰「通里」;手厥陰之別絡,名曰「內關」;手太陽之別絡,名曰「支正」;手陽明之別絡,名曰「偏曆」;手少陽之別絡,名曰「外關」;足太陽之別絡,名曰「飛揚」;足少陽之別絡,名曰「光明」;足陽明之別絡,名曰「豐隆」;足太陰之別絡,名曰「公孫」;足少陰之別絡,名曰「大鐘」;足厥陰之別絡,名曰「蠡溝」;任脈之別絡,名曰「鳩尾」(尾翳);督脈之別絡,名曰「長強」。另有一支脾之大絡,名曰「大包」。
 經絡的作用
人體的五臟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竅、皮肉筋脈等組織器官,之所以能保持協調和統一,完成正常的生理活動,是依靠經絡「內屬於臟腑,外絡於支節」的作用實現的,即經絡將人體聯繫成了一個整體。經絡還能將氣血供應到各個臟腑組織器官,使各個功能部位共同維持一個健康的人體。當致病物質入侵人體時,先侵犯皮毛,進而是孫絡,然後是絡脈、經脈,最後為五臟,這些致病源要經過道道關口才能進入人體內部,經絡就是透過這種方式發揮保護人體作用的。經絡是人體的一個快速、高效的「運營網路」,包括了血液、神經傳導和各種體液的運輸傳導。只有它暢通無阻,才能保證各組織和器官的正常、協調運作。

 穴位——呵護健康的神奇部位

 穴位的概念
穴位,學名腧穴,是人體經絡氣血輸注出入的特殊部位,又是疾病的反應點和治療的刺激點。它多位於筋骨、肌肉之間,與經絡相連,借助於經絡又與臟腑器官相通。一般說來,穴位不是體表上的一個點,而是有一定廣度和深度的部位,其大小、深淺主要取決於穴位處的皮膚、肌肉層的厚薄和皮下組織。

 穴位的形成和發展
穴位的形成和發展分為三個階段。
1第一階段
遠古時代,當人體某一部位或臟器發生疾病時,人們在病痛局部砭刺、叩擊、按摩、火灸,發現可減輕或消除病痛,這就是中醫理論說的「以痛為輸」。這種「以痛為輸」所認識的穴位,是認識穴位的第一階段,即無定位、無定名階段。

2第二階段
其後,當人們對體表施術部位及其治療作用的瞭解逐步深入,積累了較多的經驗時,發現有些穴位有確定的位置和主治的病症,並給予位置的描述和命名,這是穴位發展的第二階段,即定位、定名階段。

3第三階段
隨著人們對經絡以及穴位主治作用認識的不斷深入,古代醫家對穴位的主治作用進行了歸類,並與經絡相聯繫,說明穴位不是體表上的一個孤立的點,而是與經絡臟腑相通的。透過不斷總結、分析歸納,逐步將穴位分別歸屬各經。這是穴位發展的第三階段,即定位、定名、歸經階段。
《黃帝內經》論及穴名約 160 個,並有腧穴歸經的記載。晉代皇甫謐撰《針灸甲乙經》記載全身經穴名 349 個。北宋王惟一對腧穴重新進行了考證,撰寫了《銅人腧穴針灸圖經》,詳載了 354 個腧穴,並鑄造銅人兩具,銅人外刻經絡腧穴,內置臟腑。明朝楊繼洲的《針灸大成》記載經穴 359 個,並列舉了辨證選穴的範例,充實了針灸辨證施治的內容。

 穴位的分類
人體的穴位很多,穴位之間相互聯繫,不是彼此孤立的。其作用是多方面的,不是單一的,將具有共性的穴位加以系統分類,大體上分為十四經穴、經外奇穴、阿是穴三類。
1十四經穴
十四經穴,簡稱「經穴」。即分佈在十二經脈和任、督兩脈上的穴位,共有 360 餘個穴名。其中雙穴,即左右對稱的穴位 309 對,單穴 52 個。經穴是人體最重要的穴位,具有主治本經病症的共同作用。

2經外奇穴
經外奇穴,簡稱「奇穴」。它是指既有一定的穴名,又有明確的位置,但尚未列入十四經系統的穴位。這部分穴位,歷代均有所發展,特別是近代發現較多,對某些病症具有特殊的治療作用。奇穴與經絡系統有密切的聯繫,有許多經穴都是從經外奇穴納入十四經的。

3阿是穴
阿是穴,又稱「天應穴」、「壓痛點」,即《靈樞•經筋》所說的「以痛為輸」。它既無具體名稱,又沒有固定位置,而是根據疼痛所在而定,即身體上出現的臨時壓痛點,就是穴位所在。

 穴位的定位法
在臨床上,取穴是否準確,可直接影響治療的效果。要做到穴位定位的準確,必須掌握正確的方法。穴位的定位方法,可分為以下幾種:

1骨度分寸定位法
骨度分寸定位法是將人體的各個部位分別規定其折算長度,作為量取腧穴的標準。如前後髮際間為 12 寸;兩乳間為 8 寸;胸骨體下緣至臍中為 8 寸;臍孔至恥骨聯合上緣為 5 寸;肩胛骨內緣至背正中線為 3 寸;腋前(後)橫紋至肘橫紋為 9 寸;肘橫紋至腕橫紋為 12 寸;股骨大粗隆(大轉子)至膝中為 19 寸;膝中至外踝尖為 16 寸;脛骨內側髁下緣至內踝尖為 13 寸;外踝尖至足底為 3 寸。此法是以患者的一定部位為折寸依據,因此不論男女、老少、高矮、胖瘦的患者,均可按照這個標準測量。

2體表標誌取穴法
體表標誌取穴法是根據人體體表的各種骨性標誌和肌性標誌來取穴的方法,又稱為自然標誌取穴法。
(1)頭部以五官、眉毛和髮際為標誌。如兩眉之間取印堂。
(2)背部以脊椎棘突和肩胛骨等為標誌。如肋弓下緣水平相當於第 2 腰椎,第 7 頸椎棘突下取大椎。
(3)胸腹部以乳頭、胸骨劍突和臍孔等為標誌。如劍突與臍連線中點取中脘;兩乳頭之間取膻中。
(4)四肢以關節、骨髁(踝)為標誌。如陽陵泉在腓骨小頭前下方凹陷中。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243
庫存:1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