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12/26年度盤點作業,門市店休一天,網路書店將暫停出貨,12/27將恢復正常營業,造成不便敬請見諒
6週重建齒質飲食法:遠離口腔疾病,喚醒自癒力,逆轉慢性病
滿額折

6週重建齒質飲食法:遠離口腔疾病,喚醒自癒力,逆轉慢性病

商品資訊

定價
:NT$ 420 元
優惠價
90378
絕版無法訂購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你容易蛀牙,時常牙齦出血又口臭?
換遍牙膏也無法紓緩牙齒敏感問題?
小心!這是身體在向你求救!

台灣功能醫學權威 劉博仁醫師、自然醫學領袖 馬克‧海曼醫師--專文推薦

?牽一髮動全身的「牙結石」
──鈣化的牙菌斑,反映出人體無法將礦物質運送到該去的器官與組織上,於是才會堆積在牙齒上形成小石塊;而當體內的鈣質無法被有效利用,則會影響到人體細胞生長以及對抗癌症與慢性病的能力。

?長期煎熬的「牙齦出血」
──牙齦出血則是代表著口腔正處於慢性發炎中。當嘴巴與腸胃道的微生物群失衡,人體中的免疫系統就會反應過度。如果長期忽視的話,恐會促發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肥胖。

?讓腦部缺氧的「磨牙」
──發育不全的下顎骨,容易使呼吸道塌陷,刺激交感神經系統,即使在睡眠狀況下,身體仍處在壓力狀態裡。因此而導致的長期缺氧,容易提高失智風險;而磨牙患者也多半有著消化方面的困擾。

?與長智慧無關的「智齒」
──加工食品的過度發展、現代飲食中從缺的營養素等,再再導致顱顎發育不全、限縮口腔與上下顎骨的空間,讓該長出來的智齒被埋在牙齦裡。當拔除時一不小心,則會導致嘴唇、舌頭永久性麻痺。

牙齒是健康的守門員,它的健康比你想像的更重要
我們多少知道如何照顧與保養心臟、血糖、頭髮。可是面對每天用來吃飯、說話,並位於臉部正中央的「牙齒」,你我關心的,也只有齒列矯正、牙齒美白等美觀上的需求。

盤整人體的全數器官中,沒有任何一處像「牙齒」般,如此頻繁地被修整、拔除、甚至是重建。根據2017年衛生福利部統計處的統計顯示,牙科已擠下洗腎科,成為門診醫療費的第二名。

事實上,人類的顎骨是個柔軟的結構,會根據你的飲食狀態而有所變化。它不僅是牙齒生長的根基,影響層面也包含其他身體結構,例如呼吸道、消化道、心血管、骨骼結構及保護大腦的顱骨。

現今所吃的食物,約有72%跟過去大不相同,這帶給我們智齒阻生、咬合不正、牙弓歪斜,甚至改變人體骨骼姿勢、鼻咽呼吸道、代謝氧氣的能力,甚或是臉型等諸多現代疾病。

6週重建齒質飲食法將告訴你:
*訓練上下顎、臉部與呼吸道的強健
*攝取具有健康表觀遺傳訊號的食物
*慎選及過濾口腔所需的營養素
*維持口腔菌叢的平衡及多樣性

本書不會指明每種食物實際該吃多少分量,也不會要你剔除日常飲食中的某些食物。而是要你從根本改變舊有的飲食觀念,並從功能營養學的角度重新看待食物。

唯有重整飲食觀念、改變攝取食物的方式,我們才能讓牙本質、牙髓、骨骼不斷修建、再生、養護。也才能從現代飲食中掌控口腔健康、恢復整體健康狀態。

其實天生沒有蛀牙、毋需拔智齒或齒顎矯正的人,往往只是一時好運。我們的牙齒內部是生機盎然的:礦物質、維生素、蛋白質,與口腔菌叢需維持特定平衡狀態,整顆牙齒才會健壯。別等到問題浮現再來修補!現在就開始重拾真食物,「吃」出強健的牙齒,以及解救你的腸道與慢性病。

海內外醫師強力推薦
劉博仁/科博特功能醫學診所院長、台灣基因營養功能醫學會理事長
徐振祥/晨光牙醫診所院長、國內人工植牙和牙周病重建大師
呂美寶/功能醫學暨營養學營養師、食物的力量粉絲團
──真誠推薦

「這本書絕對是您保健牙齒、照顧全身,以及達到全身抗發炎很重要的一本平安書,我極力推薦。」──劉博仁/科博特功能醫學診所院長、台灣基因營養功能醫學會理事長

「這是針對打造全人健康所提出的絕佳飲食指引,本書清楚闡述口腔疾病,如蛀牙、牙周病與牙齒歪斜的致病機轉,以及上述機轉是如何影響我們全身的健康。」──馬克‧海曼(Mark Hyman, M.D.)醫師,自然醫學領袖

「當我們提到整體的健康時,牙齒健康通常都會被我們忽略掉。但如果你知道糖尿病、阿茲海默症等疾病都和牙齒、牙齦息息相關,你還會忽視口腔的健康嗎?林醫師的《6週重建齒質飲食法》著作,不僅提出了強而有力的護齒觀點,也說明口腔健康對我們整體健康的影響。」──羅伯‧沃伏(Robb Wolf,《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暢銷作家,著有《舊時器時代飲食法(The Paleo Solution)》、《天生吃貨(Wired to Eat)》)

「未來的醫學將是全方位的連結,而口腔系統與整體健康的連結,就是這個新趨勢的最佳例證。我很興奮地看到史蒂芬.林醫師在這方面的研究,告訴我們為什麼要重視牙齒健康,以及牙齒健康如何改變全世界的健康保健的方向。」──詹姆士‧馬斯凱爾(James Maskell,「醫療進化(Evolution of Medicine)」創辦人、《醫療進化(The Evolution of Medicine)》)

「《6週重建齒質飲食法》像是一個挖掘不完的寶藏。林醫師以接地氣的方式說明口腔微生物對整體健康的影響,任何想提升整體健康的人,絕對不能錯過書裡關於飲食的行動指南。」──馬克‧伯翰(Mark Burhenne,《8小時睡眠的悖論(The 8-Hour Sleep Paradox)》作者)

「林醫師是生活型態醫療社群裡的一股清流。我個人從他的研究學習到很多,很開心看到他寫了這本書和更多人分享。從《6週重建齒質飲食法》裡,你可以深入了解如何促進整體健康,是每一個患者以及醫療執業者必讀的一本書。」──盧彼‧歐吉拉醫師(Rupy Aujla, M.D.,《醫生的廚房(The Doctor’s Kitchen)》作者)

「身為一名試圖幫助兒童擁有整齊的牙齒、且健康長大的齒顎矯正醫師,我了解我們必須回到根源:呼吸、姿勢、睡眠、以及營養。從嬰兒吸取第一口母乳開始,我們的飲食內容與吃的方法,都會影響我們的臉型、呼吸的通道、顎骨、以及牙齒。林醫師開立的處方正是所有醫師都需要的處方箋。」──貝瑞‧拉菲爾(Barry Raphael,拉菲爾綜合齒顎矯正中心創辦人)

「牙齒歪斜是潛在的健康問題的一個徵兆。林醫師這本書提供我們豐富的資訊,說明飲食對牙齒健康的影響性。此外,也提供給父母關鍵的策略,可以確保他們的孩子的飲食內容,足以維護牙齒的最佳健康狀況、以及促進整體的健康。」──麥可.盧西歐醫師(Michael Ruscio,「盧西歐醫師電台」主持人)

「林醫師在我們的訪談中分享了許多關於營養與牙齒的革命性研究發現,我們很興奮地看到,這些有益有利的豐富資訊透過這本書可以傳遞給更多人知道。」──艾希理‧科夫、羅蘋‧歐布萊恩(Ashley Koff、Robyn O’Brien,《與艾希理和羅蘋有約》節目主持人)

「林醫師的這本著作是目前為止最具突破性的研究發現。營養表觀遺傳學通常會以諺語『人如其食(you are what you eat)』來說明,而他用科學性的研究證據支持『人如其食』的概念。我極力推薦這本書給學生、醫生、牙醫,還有研究營養、飲食、肥胖症、以及所有健康照護相關領域的專家。」──戴維‧辛教授(Dave Singh,Vivos維沃斯生物科技公司董事長)

「我是一名齒顎矯正醫師,很久以前就發現只靠矯正,對病人臉型改善的效果有限。多年來牙醫界的專業醫師們,經過國際型的年會演講與訓練,已經了解功能口腔醫學的重要性。我相信下一個階段會是整合預防,也就是林醫師提出的營養計劃對咬合異常問題的改善。」──德瑞克‧馬宏尼(Dr. Derek Mahony,全臉齒顎矯正的齒顎矯正專家)

作者簡介

史蒂芬•林(Dr. Steven Lin)
史蒂芬•林是名專業的牙醫師,同時也是演說者和作者。有感於牙科治療的局限性,無法真正解決問題,林醫師結合人類學、生理學、營養科學與口腔健康,試圖找出有效的預防措施,並應用於他的病患上。作為一名滿腹熱情的健康教育家,林醫師參與各式社區與機構舉辦的活動計畫,以期提升大眾的健康意識,改變生活型態以達到預防保健的目的。

林醫師同時也是暢銷作家莎拉•威爾森(Sarah Wilson)經營的線上平台「I Quit Sugar(暫譯:我戒糖)」的牙科專業顧問,並在全球各地巡迴進行演說與培訓計畫。你可以至網站
www.drstevenlin.com或是透過@drstevenlin 社群媒體帳號與他聯繫。


譯者
楊心怡
政大英語系、政大新聞所畢業。曾任《康健雜誌》資深記者。著有《輕甜食——零罪惡感的手作點心》、採訪撰文《肌戒毒——14天不洗臉的真正醫學美容》等書;譯有《醫生為什麼會犯錯?》。

 

名人/編輯推薦

 【推薦序一】
整體健康的守護門——口腔狀況與牙齒排列 
劉博仁醫師 科博特功能醫學診所院長、台灣基因營養功能醫學會理事長

根據我從事功能營養醫學十多年來的經驗,我們吃的食物與營養素對於全身各種細胞組織的運作非常重要,我們也知道吃進去的食物會影響整個腸道的生理環境、以及腸道菌叢的發展,甚至會影響到我們腦部的健康,還有是否會造成全身發炎。

有意思的是,我們口腔裡面的牙齒絕對是所有保養和健康維持的重要第一步。過去從事耳鼻喉科的專業醫師生涯當中,每當患者嘴巴打開,我看到 的不光是口腔黏膜,連牙齒的排列、牙齒間隙、以及牙齒黏膜周圍的健康狀況都是我必須檢視的細節。當患者的齒列排整實在是很糟糕、或是有健康的問題時,我都會轉給牙科醫師,進一步來整理他的口腔牙齦的狀況。甚至我 們在治療患者是否有打鼾、有沒有呼吸中止,以及發現小朋友張口呼吸造成 顏面發育不對稱的時候,我也會特別注意他們的口腔以及牙齒排列的情況,因為這些都跟我們整體的健康息息相關。

今天很開心看到這本《6 週重建齒質飲食法》,作者史蒂芬‧林以牙醫師的身分,提供了不同於一般牙醫師看這 32 顆牙齒的專業觀點,用全面的健康以及飲食的調整,來看整個身體以及牙齒健康的相關性。我們也知道牙齒的健康和牙齒黏膜的完整,可能會造成心血管疾病。這個機轉就是因為滲漏的關係。過去我們常提到所謂的腸漏症,也就是因為腸道細胞黏膜打開造 成滲透壓的改變,以致於許多細菌或者是病毒、毒素會經過這些滲透跑到身 體裡面引起發炎。我們也從這本著作中知道:事實上不健康的牙齒黏膜、細菌或者一些毒素、發炎物質,都會輕而易舉地從口腔黏膜滲到身體裡,在血 管中引起發炎,造成一些冠狀動脈心臟疾病,甚至腦部的退化。

總而言之,在現在全人醫療的時代,我們看任何的疾病不能光看所謂的器官,而是要看整體的全人照顧。我很開心看到牙醫師也在功能醫學這個領域上,分享他們的知識,讓我們在照顧病人時,有更好的、全面的微觀。這本書絕對是您保健牙齒、照顧全身,以及達到全身抗發炎很重要的一本平安書,我極力推薦。

【推薦序二】
第一本針對打造全人健康所提出的絕佳飲食指引
馬克‧海曼(Mark Hyman, M.D.)醫師, 蟬聯 10 次《紐約時報》第一名暢銷書作家

現代人有很多疾病是因生活型態所引起的。在我的行醫生涯裡,遇過不少病人得面對這些疾病帶來的後果。遭逢這些疾病,不只是病人,而是整個 家庭都得要承受痛苦;特別是當疾病侵襲已久,治療時機已然太遲。到目前為止,全球慢性病流行病學顯示,這類疾病已殺死 4 千萬人;光是美國醫療照護體系,每年就有上百萬人接受第二型糖尿病與心臟疾病的治療。

我們再來看看口腔疾病。全球大約有一半的人口飽受牙周疾病之苦,蛀牙依舊是兒童最常見的慢性疾病。醫療體系的專業人士們一直以來都明白: 牙周疾病、心臟疾病及第二型糖尿病之間是息息相關的,口腔所引發的疾病其實是會影響全身健康;然而,醫療照護體系卻無法運用這個資訊、落實到 預防保健的照護上。

如果想了解慢性疾病如何在我們年輕時就已種下種子,齲齒(也稱「蛀牙」)就是一個警訊。但這不僅僅只是一個指標,保持口腔健康也可以成為 一種預防手段,讓我們的健康狀態不至於發展成為長期的病痛。

在慢性疾病這方面,傳統醫學理論多半將口腔疾病與身體其他系統性疾 病分開處理,治療方法也被片段化,這並不合理。現在已有愈來愈多功能醫學(Functional Medicine)關注全人健康,不再單純地劃分並醫治各個器官所產生的疾病,而是將整體健康納入考量。

林醫師(Dr. Steven Lin)於本書所提及的飲食計畫,正是著重在全人健康領域的討論,希望找出引發疾病的根源,藉此改善整體的健康狀態。當你 讀完本書,你將不會再把「牙齒」及「口腔」問題僅視為身體健康的警訊之 一。你會認知到,它們在整體健康佔有關鍵性的功能角色,透過打造健康的牙齒與口腔環境,你同時也提升了全身健康狀態。《6週重建齒質飲食法》 是第一本針對打造全人健康所提出的絕佳飲食指引,書中更清楚闡述口腔疾 病,如蛀牙、牙周病與牙齒歪斜的致病機轉,及這些事是如何影響我們全身 健康。

現代醫療照護領域中最具啟發性的改變之一,就是體認到腸道中的微生 物環境對慢性疾病的影響。口腔是所有食物與營養進入身體的大門,而林醫師在書中便指出了,一旦我們能釐清口腔中微生物菌叢的運作模式,以及我們所吃進的食物其實跟微生物的生長有很強烈的關聯,我們便能提前介入並 避免腸道功能失常。

「慢性疾病發生主要與基因有關」的觀點即將被推翻。《6週重建齒質飲食法》從表觀遺傳學的理論基礎解釋了牙齒為何會歪斜--當我們餵孩子吃正確的食物,骨骼結構就會照著原本該生長的方向發育。

在我的著作《吃對油,真享瘦(Eat fat, get thin)》中也提到,過去提倡的低脂飲食其實是個謬論,減少脂肪攝取不一定對心臟好。然而,這樣的論述仍無法獲得傳統醫療照護體系的認可。醫療照護人員應該要幫助民眾,將油脂重新放入飲食中;這正是重建齒質飲食法提倡的一項重要觀念,日常飲食中的油脂與脂溶性維生素是有益健康的。

但我們過去總是認為脂肪是不健康的。這個想法已經深植大眾腦中,因此要改變觀點,讓大家接受飲食中多吃點油脂是有益健康的,面臨到莫大的阻力。《6週重建齒質飲食法》用淺顯易懂的方式,解釋油脂在身體健康上 扮演的角色,並讓讀者了解到底該吃什麼食物才能預防慢性疾病;這是一個全新的做法。

唯有當醫師、牙醫師及所有醫療照護人員更緊密地合作,並且將病人視 為「一個整體」來醫療,也代表著功能醫學開拓出一個新的疆域;這不僅是指身體各部位的整合治療,就連生活習慣與飲食營養的改變也應是治療的重。我對此新領域的發展感到興奮。

 

目次

推薦序:
整體健康的守護門――口腔狀況與牙齒排列
劉博仁(科博特功能醫學診所院長、台灣基因營養功能醫學會理事長)

推薦序:
第一本針對打造全人健康所提出的絕佳飲食指引
馬克‧海曼(美國自然醫學權威、《紐約時報》暢銷書作家)

前言

Part 1:關於牙齒的真相
Chapter 1 牙齒為何如此重要
Chapter 2 現代飲食中遺失的拼圖
Chapter 3 牙齒的古老智慧
Chapter 4 遺失的神祕維生素
Chapter 5 細菌的語言
Chapter 6 無關基因

Part 2:現代食物如何摧毀我們的健康
Chapter 7 食物如何致病?
Chapter 8 從低脂看膽固醇

Part 3:健牙營養--如何吃出口腔與身心健康
Chapter 9 吃對食物,讓你看牙不緊張
Chapter 10 重建齒質飲食法及食物金字塔--理論篇
Chapter 11 6週重建齒質飲食法--實踐篇

結語:許自己一個能自信微笑的未來
參考文獻

書摘/試閱

食物如何幫你整形
透過人類化石紀錄,我們或許能對現代的蛀牙與牙齒歪斜等齒科疾病有更深刻的認知。對人類學家而言,「顎骨」與「牙齒」就像是 帶領我們探索人類歷史的時光膠囊,質地緻密的下顎骨與牙齒是我們人體最堅硬的部位,最有可能在化石中保存得完整無缺;因此,我們對人類祖先的認識,很多都是建構自死後的牙齒紀錄。透過對古代人類口腔的研究,科學家可以很精準地重現祖先們的生活細節,包括當 時的飲食方式。

這些化石紀錄告訴我們,雖然古埃及人也有牙齒疾病,但卻非常罕見,而且他們大多擁有漂亮的齒列;石器時代的採獵者們幾乎沒 什麼蛀牙或牙周病。時序再往近代推移,於人類學家的紀錄中,生活在狩獵採集時代的澳洲土著們,並沒有什麼嚴重的牙齒疾病;不只澳洲土著,世界各地的狀況皆然,包括北美洲的原住民、南美洲的 印地安人以及非洲的遊牧部落。
這些人類學家觀察到,人類的顎骨其實是個柔軟的結構,它會根 據你的飲食狀態而有所變化。然而有鑑於現代飲食的情狀,可以看出 全人類的顎骨健康惡化得相當快速。這實在太令人震驚了。

正如我們現在已知,牙科疾病是在工業革命開始出現的,大概是在加工食品進入現代化社會後。我們的口腔幾千年來都非常健康,直到發展出工業化食品系統,牙科疾病才產生劇烈的轉變。

在自然界裡的動物們鮮少發生牙齒問題。因此,現在我們所見的爛牙、牙弓歪斜、齒列不整齊,其實是物種退化的徵兆;這個退化來得快速且不自然,而且在不過一瞬間的時間便蔓延開來。現代化飲食出現後,僅僅過了一個世代,蛀牙與齒列不整的問題就開始浮現。當我們吃進去的食物改變了,我們的口腔也隨之產生了變化。

牙齒試圖告訴我們的事
「他的肩膀上有顆好腦袋」這句古老諺語,是在形容一個人聰明、務實、很有邏輯。這個說法主要是來自一個很簡單的觀察:一個人要神智清楚,他的頭腦一定得要擁有很好的支持與支柱,也就是連 接頭骨的脖子、肩膀。牙齒的作用也是如此。它是身體健康的絕佳指標,顯示出頭骨、大腦、呼吸道的基礎。正因如此,人們才會如此在 意擁有一口漂亮的牙齒。一個迷人的笑容通常來自一個典型且略顯正 方的臉型、突出的顴骨,及可以讓牙齒排列整齊的下顎骨,還有高聳的頭骨、良好的呼吸道、直立的骨骼姿態。許多有名的演員正是因為有著這些臉部特徵,才能不斷吸引觀眾們的目光。

但撇開我們對「完美牙齒」的執念,多數人的口腔卻是一場災 難。當牙齒無法正常生長,通常這個人的臉部骨架也是歪斜的。齒列不整代表了上顎骨與下顎骨發育不良,因為顎骨不僅是牙齒生長的根基,影響層面也包含其他重要的身體結構,例如呼吸道、血管及保護大腦的顱骨。看看現在的小孩,臉型多半瘦長,並且還有點駝背。擁擠的牙齒代表孩子們的顎骨很窄,擠壓到鼻咽呼吸道,便導致了彎腰 駝背,所以更容易用嘴巴來呼吸。

口腔是身體的大門,我們用來打造健康身體的營養素,都得從這個入口進入體內。直到最近,口腔與身體的連結才開始變得清楚,並逐漸拼湊出一個完整的圖像。最新研究顯示,這兩者間的關聯非常緊密。過去十數年間,我們應用菌種基因序列的技術發現,口腔內因為蛀牙導致菌叢不平衡,會反映在全身的健康與消化系統。

過去我們總認為DNA是所有生命健康的解答,但事實上DNA深受環境影響。新興的表觀遺傳學領域揭示了,去氧核糖核酸 (DNA)的分子會受到環境變化而改變了遺傳表現,但並不會改變 序列編碼。最主要的因素來自我們所吃的食物。所以有關人類的健康狀態、壽命長短,其實取決於十分複雜的遺傳基因條件,包括了食物 中的表觀遺傳訊息、微生物菌叢的生長基因,以及基因編碼之間的交互作用。

身體精心地透過牙科疾病傳達;明顯的訊息,告訴你有些地方出了錯。你的口腔是健康的根基,你如何對待它,身體就會如何回饋你。但多數人都不喜歡去看牙,而且我們多半專注於牙齒疾病的治療,以致容易忽略伴隨而來的健康警訊。

我們一直以來都被訓練成將口腔視為整體健康的一個邊陲地帶,並且認為口腔對我們的健康不致有任何巨大的影響力。這樣的認知導致的結果就是:醫學專業與牙醫專業成為兩個分開且迥異的個體,整個健康體系都被區分為不同的部位;牙醫治療口腔,腸胃科醫師治療腹部,神經科醫師治療大腦等。其實,我們也是用同樣的方式,對待我們的身體。
 
我們面對與日俱增的慢性疾病(或稱生活習慣病),例如第二型糖尿病、肥胖、心臟疾病等,只是不斷使用藥物與手術控制。一般內科醫師只曉得開藥治療第二型糖尿病患者,容易忽略糖尿病實際上是與現代飲食密切相關,就像牙科疾病也與飲食有關一樣。如今,將近10%的美國人,也就是大約2千9百萬人罹患糖尿病。在醫師與藥廠爭先推出新治療方式的同時,1965 年大規模進入食品供應產業的 加工食品,如今已占了美國60萬種食品中的70%。

最令人擔憂的是,受這些慢性疾病影響的年齡層逐年下降。我們深受消化系統失調(例如克隆氏症及腸躁症)、自體免疫狀況(例如乳糜瀉、多發性硬化症及類風溼性關節炎),或是其他中樞神經系統的問題(例如自閉症、過動症及失智症)所苦。而我們現在已經知道了,這些疾病都與飲食習慣密切相關。在面對這些狀況,現代醫學的治療方式大多是在診斷之後,便轉介相關科別醫師;這些醫師大多數的做法就是開藥,可是這僅僅只能控制症狀,並無法完全從根本剷除病因。

牙齒的古老智慧
試著想像一下:你到醫院做健康檢查一切正常,但門診結束時醫 師卻說,你必須手術切除小腳趾。「這並不嚴重,」醫師解釋,你腳的成長根本不足以完全支撐小腳趾,兩者之間大小不匹配。醫師擔心未來可能會衍生出一些問題,為了你的足部健康著想,必須將小腳趾切除。
不見得是小腳趾,也可能是耳垂,或是肚臍,甚至是鼻尖。

聽起來很可笑,對吧?這就像是一部科幻驚悚小說,以恐怖的災難或世界末日作為故事開端。實際上,這個想像是真真切切發生在我們的「智齒」。
 
拔智齒成為 20 世紀西方世界最普遍的外科手術之一。今日,約 1 千萬名美國人因為阻生智齒,每年得拔除一顆,甚至更多。雖然目前針對智齒是否真該拔除仍有爭議,但無法否認地,大多數人的智齒並沒有長在應當的位置。有趣的是,我們也不認為這有什麼不對,反正拔掉就好。

根據美國口腔頷面外科醫師協會智齒研究小組領導人路易斯‧拉費度醫師(Dr. Louis K. Rafetto)的說法,將近75%到80%的人,其口腔條件無法成功維持智齒;其他專家的預測更低。而在我執業的那幾年,用我的一隻手就可以數出智齒生長良好且功能健全的病人。

因此,現今的我們多半將阻生智齒以及拔除智齒視為「長智慧」的一部分。但如果你認真思考會發現,這真是件很詭異的事;因為在我們全身上下裡,沒有任一個部位像智齒般如此頻繁地被移除。

試想,這個情況若是換成:美國每年有1千萬人必須把有缺陷的小腳趾或耳垂切除,在尚未被切除前,我們肯定會試圖找尋解決方法,以避免腳趾或耳垂得動手術的命運。但是,為什麼回到智齒的脈絡時,我們就完全不聞不問了呢?

事實上,拔智齒並非一項簡單的手術。通常在手術前,外科醫師必須鑽開部分下顎,讓埋住的智齒裸露出來;為了方便將深埋在骨頭 之下的智齒拽出,醫師還得先將牙齒鋸成一半。當這一切結束之後,病人的嘴巴、臉頰多半嚴重腫脹,挖開智齒的大洞塞著棉花、痛苦不堪。曾經歷過這項手術的人一定頻頻點頭,或是你身邊的親友肯定有 過類似經驗。

你以為拔智齒的手術如此困難,病人又得承受如此痛苦,我們會因此好好思考智齒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正好相反。我們很少花時間探究為什麼智齒會被深埋在下顎骨裡。
 
當然,就算我們沒有智齒,日子還是能過著健康、正常。但實情是,嘴巴最後面的那些臼齒正在發出警告:我們的臉部及身體都出現 了極大問題。


全盤皆錯!牙齒歪斜完全是現代毛病
有人認為,阻生的智齒多少是容納增大的腦部而縮小上下顎的副作用,這是因為我們祖先的上下顎空間被壓縮,而智齒受到擠壓--於是在我們身上,智齒持續被擠壓--以便讓出更多空間給更多的神經元。換句話說,阻生智齒是我們自身演化的連帶損害。但化石紀錄顯示並非如此。
 
頭骨的考古紀錄指出,人類歷史上記錄了三個上下顎骨與牙齒變化的時間點:

1.約莫距今 200 萬年前,我們從靈長類動物分離出來,上下顎 縮小到現代人類的大小
2.約莫距今 1 萬∼1 萬 4 千年前的農業改革期間,我們開始出現 蛀牙問題。
3.約莫 200∼300 年前的工業革命期間,我們開始出現咬合不正 與阻生智齒。

普萊斯形容,這些轉變都來得很突然。「這很值得關注,」他在書中寫道,「如果我們將演化進程畫成一英里那麼長,1 英寸代表 10 年,我們會明顯看到最後這幾英寸退化的速度,遠遠超過之前的1英里。」

早在我們出現智齒問題以前,人類就已經擁有又大又新的大腦,所以我們似乎並不需要擠壓智齒以獲得演化的優勢。智齒與下顎不相容所發生阻生狀況是在工業革命期間,我們開始吃大量製造、加工的食品之後才開始的。從那時起,人們研磨、精製、漂白並包裝我們的食物,變化大到我們的採獵者祖先都快認不出來了。也就是從那時起,智齒問題愈來愈嚴重。
人類學家羅伯特‧克盧契尼(Robert Corruccini)檢視了數以千計的人類上下顎骨與牙齒,包括現代的與遠古的;同時,他還研究了 肯塔基州當代城市和農村的人口結構,發現「齒列擁擠」多半跟現代飲食有關,採用傳統飲食的居民較少出現這個問題。克盧契尼也將 「咬合不正」直接歸因於偏軟的加工食品,這類食品在現代飲食中非常普遍。他甚至指稱咬合不正為一種「文明病(malady of civilization)」。

現代飲食給我們帶來的只有阻生智齒及咬合不正就夠糟了;它甚 至改變了我們的骨骼姿勢、呼吸、代謝氧氣的能力,甚至是臉型。


磨牙症
在我執業這麼長時間裡,我發現很多二十幾歲的女性病患有消化系統的困擾,如便秘、脹氣、腸躁症等,同時也伴隨手腳冰冷,焦慮 或憂鬱。而她們的牙齒多半扁平且嚴重磨損,這代表她們晚上睡覺時 容易磨牙。這些患者還有一個共通點,她們的下顎很小,以致無法支 撐呼吸道。

許多年來,牙醫師們會讓這類患者配戴咬合板,防止牙齒繼續受損,然而大家卻忽略了一點,其實這些女性有比磨損的牙齒更嚴重的問題--睡眠呼吸障礙。

我們過去總認為,睡眠呼吸中止症的高風險族群是體重過重的年長男性,但現在發現還有個姊妹症,稱作「上呼吸道狹窄症候群(upper airway resistance syndrome, UARS)」,影響的族群範圍更廣。這是一個相對較新的呼吸障礙分類,直到1993年才被史丹佛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
 
罹患上呼吸道狹窄症候群的患者,他們的嘴巴與下顎多半較小, 使得呼吸道較容易塌陷,因此大腦會不斷發出訊號、要打開呼吸道(很像窒息的反應),於是患者們便不斷處於被中斷的睡眠狀態。交感神經系統--即身體的生存模式--也會隨之啟動,因而釋放出腎上腺素,使身體一直處於壓力狀態。這會造成下顎往前推導致磨牙。

交感神經系統啟動時,同時會關閉消化系統,讓血流往身體其他 部位;這便可以解釋為何上呼吸道狹窄症候群的患者常伴隨消化困擾--正與我在診間遇到的那些女性患者的症狀相符。

紐約耳鼻喉科外科醫師、《睡不安穩(Sleep Interrupted)》的作者史蒂芬‧帕克醫師(Steven Y. Park, M.D.)將這類病人描述得很傳神:

「所有上呼吸道狹窄症候群的病人都會感覺疲勞。幾乎所有病人都表示自己很『淺眠』,並且不喜歡仰睡。對某些病人來說,他們是真的無法仰睡。有些病人將睡不安穩歸因於失眠、壓力,或工作做不完。也因為半夜會反覆醒轉,尤其是在深睡期,身體無法獲得適度的深度修復,以致早上醒來時仍常常處於精神不濟的狀態。若從解剖學來看,這類病人大多是因舌頭塌陷,阻礙了呼吸道所致。當然很多原因會造成舌頭塌陷,包括體重過重等。只是一旦這個情形發生,你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從睡夢中驚醒。」

有很長一段時間,我會協助治療典型的上呼吸道狹窄症候群病人,但我最終領悟到,這些病人們都有個共通點:無論先前做過牙齒 矯正與否,他們的嘴巴與下顎都很小。

上呼吸道狹窄症候群的症狀包括:
․消化問題如腸躁症(IBD)、克隆氏症(Crohn’s disease)、長期腹瀉、便秘、消化不良、胃酸逆流或脹氣。
․手腳冰冷。(有些人會出現雷諾氏症候群,一種四肢末端如 手指、腳趾血管狹窄的病症,血液循環變慢,因此有些病人得長年戴手套保暖。)
․低血壓、眩暈、頭昏等直立不耐(orthostatic intolerance)症狀(約 23%有低血壓)。
․常流鼻水或鼻塞。
․鼻竇疼痛、竇性頭痛、偏頭痛、緊張性頭痛。
․壓力、咬緊牙關、憂鬱、焦慮。(孩童可能的表現是注意力不足過動症。)
․磨牙。

這些症狀已經夠糟了,但更大的問題是,這些病人在20幾歲時出現上呼吸道狹窄症候群,可能到了40歲會開始打鼾,罹患睡眠呼吸中止症,或是大腦、心臟問題的風險也高。

我們現在已經在診所重新訓練患有呼吸障礙的病人如何正確呼吸。在這章結尾時我也會簡單介紹一些呼吸訓練;不過在你閱讀完整本書後,你將能學到如何重新訓練你的呼吸,以獲得更多氧氣。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378
絕版無法訂購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