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在療癒:人這一生,終究要與自己和解(簡體書)
商品資訊
ISBN13:9787559640475
出版社:北京聯合出版有限責任公司
作者:(法)克里斯托夫‧安德烈
出版日:2020/04/01
裝訂/頁數:平裝/209頁
規格:21cm*14.5cm (高/寬)
版次:一版
商品簡介
為什麼勸自己總比勸別人難?為什麼當我們陷入負面情緒時,寧願使勁為難自己,也不願向他人傾訴。所有的心理指導,都抵不過自己勸解自己,因為最了解你的人只有你自己。自癒力是現代成年人必備的能力。
20餘位實踐咨詢經驗豐富的心理醫生向讀者坦露了他們心理脆弱的一面,更重要的是,他們講述了自己面對痛苦、恐懼、恥辱、失敗時,怎樣做到不消極、不縱容,如何邁過自己心裡這道坎兒。這是心理醫生為自己開出的秘密藥方。他們真心而誠懇的敘述與建議,將啟發我們去思考和領悟,更將成為我們的心靈向導。
作者簡介
【法】克裡斯托夫·安德烈
法國著名心理學家、精神科醫師及暢銷書作家。出生於法國南部蒙彼利埃,目前在巴黎聖安娜精神院工作。
豆瓣9分心理學家;流量明星張藝興推薦作者;文字功底扎實,被評為“大眾最愛讀的心理學大師”;出版作品“知心書系列”,其中《恰如其分的自尊》暢銷20萬冊,另有《生活中的心理學》《自尊的力量》等暢銷書籍。
名人/編輯推薦
重磅推薦:
★豆瓣9分心理學大師,1000000暢銷書法國國民作家的*之作!
作者克裡斯托夫·安德烈是法國的國民心理學家,著有心理學暢銷TOP10《恰如其分的自尊》等經典書籍。功底深厚,文風流暢,被評為“大眾ZUI愛讀的心理學大師”。《內在療癒》是其叫好又叫座的作品,沒有之一,版權輸出美國、德國、俄羅斯、巴西30餘國。
★成年人把壞情緒都藏在心裡,為什麼勸自己總比勸別人難?
每個人身體裡面都有一位醫生,我們只要協助他工作。我們內在的自然療癒能力,是康復ZUI強大的力量。
所有的心理指導,都抵不過自己對自己的勸解,因為了解你的人只有你自己了。
★15堂自癒成長課,與專業人士並肩作戰,比我們單獨能夠做到的更多。
本書集結了20多位專業心理醫生的內在療癒之道,涉及完美主義、親子溝通、女性力量崛起、社交恐懼、共情溝通、面對衰老與死亡等熱點心理話題,與每個你一起度過生命中那些幽暗時刻。
★向外看的人,有夢;向內看的人,清醒。
凡從自己內心深處探索而得的,必能使你得救;凡留在內心深處不去挖掘的,終能使你毀滅。自我療癒的關鍵在“疏”不在“堵”。
序
人家應該要求我追求真理,但不能要求我一定找到真理。
——德尼·狄德羅 《哲學思想錄》
我不知道各位讀者遇到過沒有,反正我從來沒有遇到過超人。事實上,我從來沒有遇到過那種從沒有遭遇過挫折的人,也沒有遇到過毫無缺點和弱點的人。不過我倒是碰到過不少這樣的人:他們表面上裝得一切正常,但實際上過得一點也不好;或者那種大家都以為他活得很好,但實際上他的生活糟糕得一塌糊塗的人。
你們可能會說我的觀點不太切合實際,畢竟真正活得很好的人不會來找我做心理咨詢。事實確實如此。但是要知道,除了醫院的診室,我也能在其他地方探索人性呀!每當我近距離地接觸別人時,或者當我聽到某個人的親朋好友談論他時,我都會意識到,其實每個人都是天生就有缺點和弱點的。
久而久之,我歸納出了以下幾點:一、每個人都是有弱點的;二、那些“活得很好”的人,都是能夠與自己的弱點和平相處的人; 三、一想到自己不是唯一一個在生活中有問題的人,心裡就會舒服許多;四、我們應該關注一下別人是如何解決自己的問題的。
心理醫生也有“病”
顯然,心理醫生同樣難逃此劫。他們也一樣,有自己的困難和苦惱,也會有意志消沉的時刻。心理醫生中的一些人也曾患過抑鬱癥,或者嗜毒癖,有的人還曾有過一段痛苦的童年,或者產生過自殺的念頭。但心理醫生能意識到自己的問題,是因為他們會去和同事談心,相互幫助,相互給予建議,相互照顧。
但是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沒有人討論過,心理醫生是否一定比自己的病人活得好,最多也只是開一些諸如“這幫心理醫生跟他們的病人一樣都是瘋子”之類的玩笑,其實這個玩笑是逃避“認真對待這個問題”的一種形式,於是玩笑就成了不再往下討論的理由。不過話說回來,醫生和病人的共同點確實是一個很有意思的話題。
我是一名心理醫生,記得幾年前,在一次精神病學大會期間,我和同事們組織了一個討論心理醫生與病人之間關係的座談會。我們還邀請了一些病人來參與討論。不過在當時,這種情況並不多見,很多同事都覺得這樣和病人坐在一起是件很尷尬的事,甚至有時會對這種情形產生敵意。然而我卻認為,這樣的會面利遠大於弊。
在當時的會場中,剛好有一位目光稍顯呆滯的先生舉起手來,用一種激憤的語氣問了一個十分冗長且讓人無法理解的問題。一些人露出了或會意或同情的微笑:“誰讓你們邀請病人參加座談會來著?這下好了吧······”但是在座談會結束後,那位先生找到我,仍然是一臉的激憤, 向我解釋他不是病人,而是一名心理醫生。怎麼說呢?我確實為那位先生感到惱火,但同時我也感到欣慰,並更加相信病人和心理醫生之間的距離遠比人們想象的小多了!而且我也更加相信這其實不是什麼值得擔心的事情,當然了,我是說在某些條件下······
為什麼選擇這本書
這本書講述了很多位心理醫生面對心理問題時的親身經歷,其中有些問題是我們大部分人身上十分常見的,比如精神緊張、焦慮以及抑鬱。當然,像嗜毒癖和虐待這樣嚴重的心理問題,會更影響情緒的穩定性。在本書中,心理醫生們會向讀者闡述這些問題,尤其會給予讀者解決這些問題的建議,另外還會介紹避免重新陷入這些問題的方法。而且,本書中還會介紹,在醫生們遇到心理問題時,他們是如何處理並做到長期把控自己的情緒的。唯有把控自己的情緒,他們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工作當中去。醫生自己的心理健康對治療病人的心理問題來說是一種有力的幫助。一名心理醫生在傾聽、情感同化及對病人的支持等方面的能力都是要以保持良好的情緒為基礎的。
各位讀者在書中可以看到一些具體建議,且心理醫生們已經通過自身的經歷驗證過這些建議的實用性。需要注意的是,書中的心理醫生對讀者來說並非要起到榜樣的作用,他們扮演的更應該是拋磚引玉的角色。他們曾犯過錯誤,曾脆弱過,但他們將自己在書中推薦的方法用在了自己身上,因此他們的例子更能激勵和感動讀者。不過從某種角度來說,他們可以算是起到了兄長一般的榜樣作用:他們是和讀者們處在同一起跑在線的,只是跑得比各位快了一點,並很樂於傳授自己的經驗。
你能做到嗎
看到我的一些同僚——他們中有些人還是我的朋友——能夠分享自己從來沒有談過的心理問題,我很激動,也很感動,我想你們看了 他們的故事以後也會有同感。能在這本書中敞開心扉的心理醫生都是十分誠實和勇敢的,正如那些向我們傾訴自己的痛苦、失敗、恥辱和恐懼的病人。這些醫生向我們展示了他們對抗心理問題的方法,和我們共同努力,共同進步。
另外,在閱讀這些醫生的故事時,我曾自問:我能做到嗎?我以為自己只會滿足於寫一篇平淡的序言而已,但我發現那樣做的話我就變成了一個裹足不前的懦夫。其實我一生中都在研究自己的缺點,幾乎可以獨立完成這本書的撰寫了。朱爾·勒納爾在日記中提到,他把自己的缺點給“中和”了。我覺得自己身上就有很多這種“中和”的 缺點!另外,我也覺得這種將缺點“中和”的嘗試是非常有趣的,對 我自己來說也是很受用的。不過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呀!
就拿去年夏天來說吧,全家度假歸來後,我發現我的摩托車壞了,我的計算機在一些重要緊急的數據還沒保存時就死機了,冰箱也壞了,裡面的食物就更別提了······我深知這都不是什麼大事,畢竟只是東西壞了而已,可我還是用了好幾天的時間才讓自己的心情平復下來。我的妻子和女兒們用稍帶嘲笑的眼神看著我,說道:“你可是研究精神緊張問題和冥想的專家級人物啊,竟然會被這些小事刺激成這樣?!”(由此可見,心理學研究中通過病人的親朋好友得到的信息 是不可靠的:我哪裡有被刺激成這樣?)我當然有反駁她們的理由。我向她們解釋說,在我成為心理醫生之前,碰到這種事,我的狀態會更加糟糕。而現在,我的不適感持續的時間已經短了許多,而且這種沮喪和不適的階段一旦過去,我的生活就會很快重新步入正軌。
曾幾何時,我為自己在專業方面——至少是理論方面沒有做到最完美而感到苦惱。那時,我有一種揮之不去的感覺,覺得自己是個表裡不一的騙子,正如亞歷山大·若立安在其一部自傳體作品中說到的那樣:“我鉆研和平,卻生活於混亂之中。”而如今,我的立場變得簡單了許多:我賦予了自己脆弱和不完美的權利,同時,面對這些弱點,我也要求自己盡到不消極、不縱容的義務。對待病人,我以身作則:接受自己的弱點,然後克服它們。我一直在不懈地努力著,不斷地接受著真正的自我······
在我做心理醫生的職業生涯中,我的朋友們一直通過以下三種方法幫助我:通過教我自我暗示來克服害羞,通過認知療法來幫我克服焦慮傾向,通過教我正念冥想來克服抑鬱傾向。在這裡,我十分感謝這些領域的導師:自我暗示領域的馬德萊娜·布瓦韋爾和馬裡·博德裡,認知療法領域的艾薇·布萊克本和讓·科特羅,以及正念冥想領域的辛德爾·塞加爾和喬·卡巴金。掌握了這些技巧以後,我變成了一個不一樣的人,變成了我想變成的人,比之前的那個我要好得多······也許正因為所謂的“親身經歷”,不少心理醫生都很“依賴”自己的療法,甚至不能接受別人對自己療法的質疑,這一點體現在最近幾場“心理醫生之戰”中:這些心理醫生都從自己的療法中獲益匪淺,都在為自己的治療方法辯護。作家兼精神分析學家菲利普·格蘭 貝爾曾這樣寫道:“精神分析學的任務不在於治病,而在於救人。” 一名心理醫生,無論他屬於什麼學派,總是很難接受針對挽救他自己的心理療法的質疑(看,這也是評判其他的心理醫生在自我治療方面的一條標準,各位讀者可以試著質疑一下你們的心理醫生的療法)。
感謝
我不僅要感謝我的導師,也要感謝我的病人。多虧了他們,我才能時常進行自我練習:當我組織病人進行集體冥想時,我會和他們一起冥想;當我和他們一同反思他們的生活時,我也會反思一下自己的生活。他們的問題總能啟發我思考自己的問題。理解了他們,我便也理解了自己;幫助了他們,我便也幫助了自己;治癒了他們,我便也治癒了自己!
此外,當那些比較了解我的“老病號”對我說“大夫,您今天看起來精神不太好”的時候,如果事實果真如此,我一定坦然承認。這也算是幫了他們一個忙:顯然,心理醫生的心情也會有好有壞。這世上的人分為兩種,但並不是以強弱區分,也不是以有無心理問題區分:這兩種人分別是目前有心理問題的人和曾經有心理問題的人,或是能夠面對並克服心理問題的人和正在學著這樣做的人。和別人討論自己的問題以及自己克服問題的努力過程,在我和撰寫這本書的其他同事看來,這樣做是很有幫助的。
希望這對你們也能有所幫助······
目次
序言 /001
第一部分 誰都逃不掉的心理問題
第一章 害羞、畏懼他人的目光與社交焦慮癥
第二章痛苦、恐懼和焦慮癥
第三章 那些誰都難免的抑鬱
第四章學習和接受自我的漫漫長路
第二部分 自我和解與自我平衡
第五章在工作中以身為女性而自豪,別處亦如是
第六章 如何無懼衰老與死亡
第七章 放松、冥想
第八章與過去握手言和,才能活在當下
第三部分 在人際關係中綻放自我
第九章 自我揭露:欣賞自己的不完美
第十章 由“不”引發的戰爭:應對成長中的叛逆行為
第十一章 與孩子溝通:愛、管制、傾聽、尊重與理解
第十二章 感同身受:情感同化是最好的溝通術
第四部分 只有你自己可以救你自己
第十三章我是如何調節工作中的緊張情緒的
第十四章 積極應對來自別人的否定
第十五章 長期的痛苦:能夠賦予生命以意義的力量
書摘/試閱
這樣擺脫抑鬱
真正的抑鬱癥是什麼樣子?
感到悲傷,對一切失去興趣,無法入睡,通過這些癥狀還不足以診斷這就是得了抑鬱癥。真正的抑鬱癥,同時存在著幾種特有癥狀,並且這些癥狀會持續幹擾患者的日常生活。
通常情況下,如果這種幹擾每天出現,並持續兩周以上,就可判斷為抑鬱癥。
抑鬱狀態會伴有以下兩種癥狀,或單獨出現,或同時存在:悲傷感,以及欲望和樂趣的缺失。悲傷感表現為沮喪,想哭,以及與失去親人時相似但是通常要強烈得多的痛苦。這種悲傷感會持續一整天,也可能會在某時某刻忽然出現,還可能占據整個早上或晚上。樂趣的缺失在心理學上被稱為“快感缺乏”,它表現為對平時能帶來滿足感的活動(如消遣娛樂、看電影、讀書等)的興趣缺失,患者會完全放棄這些活動,或者只是艱難地強迫自己去參與這些活動,但得不到任何滿足感。注意,這些活動也包括與親朋好友的會面和與伴侶的性生活。
除了以上兩種主要幹擾以外,抑鬱癥患者還會表現出以下幾種癥狀:
食欲方面困擾——通常為食欲不振——並伴隨著不由自主的體重變化(例如在一個月之內體重增加或降低5%以上);
睡眠方面的困擾,即睡眠時間的減少(失眠)或加長(嗜睡); 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減退,決策能力受損; 周圍的人會注意到患者反應躁動或遲緩; 虛弱感、疲憊感或者精力減弱,無法做出努力的姿態; 負罪感和自我貶低;悲觀,有自殺傾向,可以是一種隱約想要從世界上消失的欲望,也可以是真真切切想結束生命的意願。
以上癥狀中並未提到恐慌和焦慮,因為很多其他的疾病也可呈現 出恐慌和焦慮的癥狀,不過它們還是會常出現在抑鬱癥患者身上(如對未來的擔憂、胡思亂想、恐懼癥等)。
得了抑鬱癥該怎麼辦?
如果真的表現出抑鬱癥癥狀,那麼患者就需要來自外界的幫助,想要獨自對抗疾病或者幹等著事情過去,那簡直就是妄想,有時對患者來說還會很危險。如果你只是輕度抑鬱,最好的辦法就是進行心理治療;如果是重度抑鬱,精神上的痛苦和疲憊不堪的感覺已經大到使你對心理治療完全無動於衷的程度,那麼就需要抗抑鬱藥物的幫助了。不過很多人面對藥物治療都十分猶豫:“我不想吃藥,我怕上癮。”然而,光進行心理治療而不進行藥物治療,就相當於開一輛沒有汽油的車一樣。藥物治療會通過重建一部分抵抗能力並給你帶來一些精神上的鎮靜來為你“充電”,並不會奪去你的生活能力(如今的抗抑鬱藥物並無安眠作用,也不具有依賴性)。藥物治療是一種能讓心理治療更好地發揮效果的輔助工具。
至於心理治療法的選擇,目前,認知行為療法是公認針對抑鬱癥 最有效的療法。如果你的抑鬱是由親人去世、受到侵犯、童年陰影、 天災事故、離別或者失業造成的,並且之後回憶起來仍然感到痛苦的話,那麼EMDR療法是處理這些生活中的負面因素最有效的療法。而正 念認知療法的療效更見之於對抑鬱癥復發的預防上面。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