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三民出版.新書搶先報|最速、最優惠的新鮮貨報給你知!
人對抗自己:自殺心理研究(簡體書)
滿額折

人對抗自己:自殺心理研究(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59.8 元
定價
:NT$ 359 元
優惠價
87312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9 點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在《人對抗自己》中,門林格爾對死亡本能和自我毀滅傾向作了全面的考察和分析。他認為:人性中固有破壞衝動總是要竭力尋求宣洩,如果這種破壞衝動不能施之於外界,其必然結果就是轉而施之於自己。這就是各種形式的自殺的根源。門林格爾呼籲:不能回避對死亡本能和自我毀滅傾向的研究。在現實生活中,每個人都以他自己所選定的方式,或快或慢、或遲或早、或直接或間接地在殺死他自己。要想與這種自殺傾向相對抗,首要的一步乃是真正認識到:自我毀滅確定根植於我們的天性,我們必須熟悉它的各種表現形式,在此基礎上才能作出相應的努力來與這種根深蒂固的死亡本能抗衡。

作者簡介

卡爾·門林格爾,美國著名的精神科醫生、精神分析學家和心理學家,曾任美國精神分析協會會長、美國犯罪學學會副會長,並曾於1981年獲美國總統自由勳章。他對人死亡本能、自殺衝動、犯罪心理和兒童心理做過深入透闢的研究,這使他在精神分析心理學領域自成一家。



譯者簡介

馮川,四川大學中文系教授,四川大學比較文學系教授,德國波恩大學特邀研究員。馮川教授主要從事文學理論、比較文論、翻譯與跨文化研究等方面的教學與研究。先後開設的課程有:文學理論、文學與心理學、英語文獻的閱讀與翻譯、榮格研究等。

名人/編輯推薦

*一本少有的從心理學角度詳細論述自殺心理及自殺行為的著作

*透視自殺行為、自我傷害行為的心理機制

*四川大學比較文學系馮川教授匠心譯製



根據2014年世界衛生組織發佈的預防自殺報告顯示,全球每年約有80萬人死於自殺,大約每40秒鐘就有一個人輕生,自殺在超過50歲的人中較為常見,但也是15到29歲年齡段的人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不僅如此,你是否聽說過很多人在某個瞬間曾想到過自殺?

你身邊是否有人總是無法戒掉煙和酒?

你是否每年都會見到很多關於抑鬱症的新聞報道?



自殺是全球人類文化的禁忌,但它一點都不少見,對於人類而言,預防自殺已是刻不容緩。



《人對抗自己》是一本少有的從心理學角度論述自殺的著作。它為想要瞭解自殺的心理學人、想要理解自殺衝動的個體提供了精闢入裡的分析。作者門林格爾從弗洛伊德的理論出發,循著人類發展的軌跡去探討自殺的原因和表現形式,他深化和發展了精神分析理論,又從這一角度深入探討了包括日常生活中的危險行為等在內的人類的自我傷害傾向,並提出了干預方式。本書譯者是四川大學比較文學系馮川教授,他以其精深的精神分析理論功底和文學功底匠心譯製本書,譯稿流暢唯美,閱讀過程亦是一種美的享受。

生命本能究竟能否有效地與死亡本能抗衡?

《人對抗自己》是卡爾·門林格爾研究死亡本能和自殺心理的一部重要著作。此書初版於1938年,但時至今日,其意義和影響卻有增無減。1984年,陳維正先生赴加拿大、美國做文化考察時,曾請有關專家推薦當代西方最重要、最有影響的社會科學著作,在這些專家學者提供的推薦書目中,《人對抗自己》多次被提到。

卡爾·門林格爾(CarlAugustusMenninger)是美國著名的精神科醫生、精神分析學家和心理學家,他對人深邃莫測的精神世界有深刻的認識,尤其對死亡本能、自殺衝動、犯罪心理和兒童心理做過深入透徹的研究。他在這方面的成果使他在精神分析心理學領域中斐然自成一家。

在《人對抗自己》中,門林格爾對死亡本能和自我毀滅傾向做了全面的考察和分析。他認為:人性中固有的破壞性衝動總是要竭力尋求宣洩,如果這種破壞性衝動不能施之於外界,其必然結果就是轉而施之於自己。這就是各種形式的自殺的根源。門林格爾呼籲:不能回避對死亡本能和自我毀滅傾向的研究。在現實生活中,每個人都以他自己所選定的方式,或快或慢、或遲或早、或直接或間接地在殺死他自己。要想與這種自殺傾向對抗,首要的一步乃是真正認識到:自我毀滅確定根植於我們的天性,我們必須熟悉它的各種表現形式,在此基礎上才能做出相應的努力來與這種根深蒂固的死亡本能抗衡。

門林格爾在本書中指出:人是一種隨時可能陷入毀滅的脆弱生物,他的生命不僅受到外來危險的威脅,而且更重要的是受到來自自身內部的死亡本能的威脅。大自然以猛獸、毒蟲、洪水、乾旱、地震......來威脅人類的生存,細菌、疾病和癌癥則慢慢地吞噬和奪走人的生命。除此之外,日常生活中更有許許多多意想不到的災難和事故,經常出其不意地使人死於非命。在這種情況下,人們本來以為,面對命運的外來打擊,人類會團結起來共同反抗外界強加給人的災難和死亡,殊不知實際情形完全不是這樣。使人陷入毀滅命運的,更多的乃是出自人天性中固有的破壞性衝動。“我們必須考慮到我們自身內部的敵人......使大地蒙受災難的某些破壞性活動乃是出自人的自我毀滅;而聯合外部力量以攻擊自身的存在,這一人類的非凡嗜好,實屬最令人瞠目的生物性現象之一。”

門林格爾寫作本書的年代,正值兩次世界大戰之交。戰爭陰雲的籠罩,不能不使人考慮到人的破壞本能和自毀傾向。“人翱翔於古老而美麗的城市上空,將炸彈傾瀉於博物館、教堂,傾瀉於偉大的建築物和幼小的兒童身上。他們竟因此受到官方的嘉獎,而官方所代表的人民,每天都以納稅的方式將金錢用於狂熱地製造殺人武器,去毀滅那些和他們一樣的人。”“如果有誰匆匆地流覽一下我們這個星球,他所看見的將是以上情形;如果他更仔細地觀察個人和集體的生活,他所看見的情形將會使他更加困惑。他會看見爭吵、仇恨、毆鬥、無謂的浪費、隨意的破壞。他會看見人犧牲自己去損害他人,而且處心積慮地花費時間和精力去縮短大限來臨之前那可憐而又短暫的停留,即我們所說的生命。最奇怪的是,他會看見有些人仿佛再也找不到別的東西來毀壞,於是索性掉轉槍口對準自己的胸膛。”

這種情形,不能不使作為醫生的精神分析學家感到吃驚。因為精神分析師也像其他醫生一樣,一開始總是堅信生命的可貴,堅信人都願意保存和延長自己的生命。他總是鞠躬盡瘁、不遺餘力地設法挽救他人的生命,減輕他人的痛苦;並且深信自己是人類的救星,自己所做的一切乃是在響應他人的懇求和呼喚,因為他始終堅信,自我保存仍是生命的第一要義,趨生避死仍是生命的第一本能。

然而突然有一天,醫生的信念破滅了。他發現病人並不像他們自己所說的那樣希望恢復健康。事實上他們是在“人為地製造”某些疾病、車禍和意外事故;他們故意尋找受苦的方式,延長受苦的時間;他們以種種方式摧殘自己,令人懷疑他們是在慢性自殺。更有甚者,許多人仿佛覺得這一切都不過癮,因而索性直接訴諸實際的自殺。

長期以來,人們一直習慣地認為:求生是人的一種基本本能。而現在精神分析學家發現:求死也是人的一種基本本能。從人誕生的那一刻開始,死亡本能就隨時隨地暗中窺視著人的生命,隨時隨地準備利用和借助任何對它有利的外部事件,跳出來毀滅人的生命。

正是基於這一發現,佛洛德、費倫齊、格羅代克、亞歷山大、門林格爾等人提出和論證了死亡本能的存在。

根據這一假說,人從誕生之日起就自發地具有死亡本能。死亡本能旨在使人回到生命誕生之前的無機狀態。一切生命皆起源於無生命的無機物,而死亡本身的終極目的就在於使生命回復到無生命的狀態。雖然人的生殖本能保證了生命的延續性,但死亡本能的存在表明了任何生物個體都不能長生不死,並暗示宇宙中的生命現象有可能回歸到無機狀態和死寂狀態中去。

為了理解這裡所說的“回復”“回歸”以及佛洛德、門林格爾等人反復提到過的“重複”“倒退”,這裡似有必要簡述一下精神分析學中的“強迫性重複原則”。

所謂“強迫性重複”(repetitioncompulsion),指的是人固執地、不斷地重複某些似乎毫無意義的活動,或反復重溫某些痛苦的經歷和體驗。例如,一個施惠者對他人一再施惠,到頭來卻落得被人冷淡,被人拋棄;儘管如此,他卻仍然一如既往,仿佛命中註定要嘗遍人間一切忘恩負義的痛苦(可比較莎士比亞的李爾王、雅典的泰門、巴爾扎克的高老頭等文學人物)。又例如,一個擅權者幾乎畢生致力於把另一個人抬舉到顯赫的地位,但最後又總是由他自己顛覆了這個人的地位,並抬舉出另一個人來取代先前那個人。再例如,有些男人或女人總是反復地陷入戀愛事件,其每樁風流韻事都經歷過大致相同的階段,達到大致相同的結局。甚至在兒童身上也可以看到類似的情形——嬰兒反復地把玩具扔掉,拾起,再扔掉......就是一種強迫性重複。

佛洛德認為:強迫性重複是本能活動遵循的一條原則。這條原則規定了本能活動的方向是倒退到先前的存在狀態中去。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和之後,佛洛德接觸到大量的戰爭性神經癥和創傷性神經癥患者。這些患者(以及許多正常人)總是不斷地重溫、反復地咀嚼某些痛苦的往事。這一發現,使佛洛德的“快樂原則”(即本能活動是受快樂原則支配的)受到極大的動搖。過去,精神分析僅僅注意到人有遺忘痛苦、擺脫不愉快記憶的自發傾向;現在卻發現,人也有反復重溫痛苦、持久地沉溺在痛苦中的傾向。於是佛洛德懷疑:人心中有某種比快樂原則“更原始、更基本”的傾向在起作用。他把這種傾向稱為強迫性重複,並試圖進一步考察:“它對應哪一種功能?它在什麼條件下表現出來?它與快樂原則的關係如何?”

《超越快樂原則》這部重要論著,就是在上述背景下寫作出來的。在這部論著中,佛洛德提出了他對本能的新見解。他認為:本能並不像人們普遍認為的那樣,是積極的、發展的、促進變化的;相反,本能是生物惰性的表現,它要求回復到事物的初始狀態,因而是保守的、倒退的;像人這樣的有機體,其所源出的狀態乃是無機狀態,而人身上那種具有保守、回歸、倒退性質的本能所要回復的正是這種無機狀態。因此,不妨將這種本能稱為死亡本能。



目次

第一部分 破壞



第一章 愛與死



第二部分 自殺



第二章 禁忌



第三章 動機



第四章 論點



第三部分 慢性自殺



第五章 禁欲與殉道



第六章 神經症疾病



第七章 酒精癮



第八章 反社會行為



第九章 精神病



第四部分 局部自殺



第十章 定義



第十一章 自我傷害



第十二章 裝病



第十三章 多次外科手術



第十四章 有意造成的事故



第十五章 性無能與性冷淡



第五部分 器質性自殺



第十六章 醫學中的整體觀



第十七章 器質性疾病中的心理因素



第十八章 選擇較小的損害



第六部分 重建



第十九章 重建的臨床技巧



第二十章 重建的社會技巧

書摘/試閱

為什麼人們不願接受存在自殺這一事實呢?

有些問題,我們往往以開玩笑的方式來談論,仿佛要事先阻止 自己對它們做嚴肅認真的討論。自殺就是這些問題之一。人們對自 殺的禁忌如此強烈,以致有些人根本不提這個詞,有些報紙也對此 加以避諱,甚至許多科學家也把它視為研究的禁區。

因此無怪乎我的一位朋友兼顧問對本書手稿建議採用的若幹書 名大為驚訝。所有這些書名都涉及這一陰暗的主題,而這一主題勢 必嚇退讀者,使他們不能欣賞最後分析所得出的結論。我已經暗示 過,我們終將得出這樣的結論,即生存意志可以通過多種方式戰勝 死亡願望,自我毀滅傾向也可以通過多種手段被分散轉移。但是, 在我們能夠這樣做之前,我們必須考察人殺死自己這一陰暗的事 實,採取鴕鳥戰術絲毫無助於改變這一現實。

在剛剛過去的二十四分鐘內,在美國的某個地方有一個人自殺 了。這種事每天發生六十次,一年要發生近二萬二千次。這還僅僅是在美國,在歐洲某些國家,其數目往往高達這一數字的兩倍。無 論在什麼地方,自殺總是多於兇殺。

在這種情況下,人們原以為社會對這個問題會有廣泛的興趣, 關於這個問題的許多研究會日益取得進展,我們的醫學雜誌會登載 這方面的文章,我們的圖書館會容納這方面的書刊,但事實並非如 此。我們固然有大量小說、劇本、傳奇描寫了自殺——想像中的自 殺,然而涉及這個問題的科學文獻驚人得少。我認為,這不過是再 一次證明了與這個問題有關的禁忌,這種禁忌與一種受到強烈壓抑 的情緒有關。人們不喜歡嚴肅地、如實地思考自殺問題。

事實上,我自己對這一問題的興趣,始於對這個禁忌在病人家 屬方面所起作用的驚訝和好奇。事情是這樣的:那些暫時處於極度 抑鬱狀態中的病人威脅說要自殺,他們被交給我們照料後,情況會 開始好轉,這時病人親屬就堅決要求帶他們回家,儘管我們一再警 告說現在回家還為時過早,自殺的危險仍然存在。這些家屬往往嘲 笑並否認這種可能由家屬造成的想法,堅持認為病人不過是在恐嚇 或只是一時的絕望,他並不是真的要自殺,也絕不會自殺,等等。 於是,幾天或幾周後,報紙就會登載出我們的病人上吊、溺水、開 槍自殺的聲明。我有一大本卷宗貼著這樣的剪報,每一張剪報上都 附有我先前對性急的親屬所做的文字警告。

例如,我有一位很好的朋友,在抑鬱癥發作時入院,由我們照 料,但半夜卻被一位親屬喚醒,從床上扶起來帶出醫院。病人對這 位親屬懷有敵意,但又不得不服從她。我們警告這位親屬,說她把 病人帶出院是極不明智的,在極度抑鬱的狀態中,他很可能自殺。

病人本人也不願離開醫院並懇求讓他留下,但他還是被這位親屬從 一個地方帶到另一個地方,最後被帶回家去由她好心照料,以期恢 複健康。此後不久,他自殺了。他一度是一位科學家,一個人才, 一個很有前途的人。

我經常看見這種事情發生,所以很想知道:為什麼人們不願接 受其親屬想自殺這一事實呢?而阻止自殺究竟又是誰的責任呢?我 們醫生既然竭盡全力地搶救那些有時似乎並不值得搶救的生命,自 然也有責任搶救這些常常是前程似錦的生命。這些生命之所以遭到 毀滅,可以說往往是出自一瞬間的衝動和錯誤判斷,出自一瞬間陰 差陽錯的誤會,就像羅密歐發現沉睡的茱麗葉而認為她已死去時那 樣。但是單靠我們醫生並不能做到這一點。我們竭力爭取病人親屬 的合作以防止潛在的自殺傾向被付諸實現,而病人親屬也應該—— 如果他們有人性的話——認真對待這種警告並採取相應的行為。 但事實仍然是:自殺問題的嚴重性和廣泛性仍未引起人們足夠的 注意。

由於這個問題太大,不可能在一本書中廣泛地展開,故我不打 算涉及自殺問題的歷史學、統計學、社會學和臨床治療學等方面, 而僅僅把重點放在考察種種無意識心理因素上(因為是無意識的, 所以往往被人們忽略)。《大英百科全書》《哈斯丁宗教與倫理百 科全書》以及其他類似的參考書,對自殺的各種技巧、心態、後果 和解釋都有許多有趣的說明。其中許多隨時代的推移而發生變化, 或因國家不同而有極大的差異。統計學研究已吸引了許多作者,特 別是人壽保險的權威。儘管大多數統計數字都承認自己可能有極大的誤差,但在其力所能及的範圍內,這些數字還是表明:在文明人 中,儘管女性比男性更經常想到自殺,但實施自殺的男性還是比女 性多得多。在男人身上,自殺率與年齡成正比,四十歲男人的自殺 率是二十多歲男人自殺率的兩倍;在女性中則沒有這種變化。自殺 在春季比在其他季節更為普遍,在單身者中比在已婚者中更為普 遍,在城市比在鄉村更為普遍,在和平時期比在戰爭年代更為普 遍,在新教徒中比在天主教徒中更為普遍。

路易士·達布林(Louis I. Dublin)和貝西·邦澤爾(Bessie Bunzel)在這個問題上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概覽,其中包括一 些歷史學、人類學、心理學和統計學資料。對自殺問題的臨床考察 迄今極少,而且總的說來很不令人滿意。露絲·卡萬(Ruth Shonle Cavan)寫過一本最早的現代心理學研究。偶爾醫學雜誌上也會出 現這樣的文章,如《自殺類型的鑒別診斷》《自殺與精神病》《自 殺——通過早期發現某些危險徵象來加以防止的可能性》。然而總 的說來,自殺極少吸引醫生們的注意。

人們或許會以為,精神分析學家既然深知心理壓抑的力量, 並由此對禁忌產生了興趣,他們一定會給我們提供某些東西。但即 使是精神分析學家也對此貢獻甚少。不過平心而論,我們不能不承 認,儘管精神分析學家並未對自殺行為本身做徹底的研究,但自殺 的意向早已是佛洛德、亞伯拉罕、亞歷山大和其他人做過許多研 究的課題。在下一章中,我們將追隨他們的引導,打破掩蓋這一問 題的禁忌以及甚至更為強有力的壓抑,這種壓抑保護了那些迫使人 們採取自殺行動的隱秘動機。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312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