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三民出版.新書搶先報|最速、最優惠的新鮮貨報給你知!
形象科學:視覺文化研究大師W. J. T 米契爾,探索形象本質經典之作
滿額折
形象科學:視覺文化研究大師W. J. T 米契爾,探索形象本質經典之作
形象科學:視覺文化研究大師W. J. T 米契爾,探索形象本質經典之作
形象科學:視覺文化研究大師W. J. T 米契爾,探索形象本質經典之作
形象科學:視覺文化研究大師W. J. T 米契爾,探索形象本質經典之作
形象科學:視覺文化研究大師W. J. T 米契爾,探索形象本質經典之作
形象科學:視覺文化研究大師W. J. T 米契爾,探索形象本質經典之作
形象科學:視覺文化研究大師W. J. T 米契爾,探索形象本質經典之作
形象科學:視覺文化研究大師W. J. T 米契爾,探索形象本質經典之作
形象科學:視覺文化研究大師W. J. T 米契爾,探索形象本質經典之作
形象科學:視覺文化研究大師W. J. T 米契爾,探索形象本質經典之作
形象科學:視覺文化研究大師W. J. T 米契爾,探索形象本質經典之作
形象科學:視覺文化研究大師W. J. T 米契爾,探索形象本質經典之作
形象科學:視覺文化研究大師W. J. T 米契爾,探索形象本質經典之作

形象科學:視覺文化研究大師W. J. T 米契爾,探索形象本質經典之作

商品資訊

定價
:NT$ 680 元
優惠價
90612
庫存:1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18 點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超越自然科學與人文學科的巨大鴻溝 ▌
▌開闢觀看世界全新視野 ▌

當代視覺文化研究權威W. J. T. 米契爾
極具開創性的形象剖析論著──繁體中文版首度問世!

W. J. T. 米契爾教授的經典著作《圖像學》(Iconology)開啟了跨學科領域的視覺文化研究,現已成為人文學科核心之一。隨後在《圖像理論》(Picture Theory)、《圖像要什麼?》(What Do Pictures Want?)等論著中,引入視覺文化研究的四個重要概念:圖像轉向、圖像與形象的區分、後設圖像、生物圖像。

這四個概念,標誌了藝術史與視覺文化研究的突破──真正將「形象」作為研究主體。觀者可自「接收端」回溯創作者的思想世界,「觀看」與「被觀看」具有互動性,而非單向傳遞。圖像或物件的意義,會因觀者不同而異。

在本書中,米契爾進一步探求:形象是什麼?形象做了什麼?形象如何產生意義?形象想要什麼?若要建立一門關於形象之科學,又會是什麼樣的科學?首先要理解形象流通於多重領域:既有心理與數學與言詞的形象,也有圖像與視覺的形象。形象可在不同媒介間挪移,顯現成等式、圖解或是一段敘事形貌,更可以一幅敘事畫的姿態呈現。其次,形象是我們心理社會世界的構件,用以處理客觀現實的科學模型。而「形象科學」將鉅細靡遺審視形象本身,深入探討思想與現實關係的邊界現象。

《形象科學》收錄W. J. T. 米契爾自二〇〇八年以來關於媒介美學、視覺文化、象徵主義之專論。既回顧圖像學、視覺文化、當代媒介美學研究的崛起脈絡,論及形象物理學和形象生物學、數位攝影、寫實主義、建築、新媒體,以及當代群眾抗爭的空間占領等議題,也為視覺藝術研究的未來提出展望──形象科學確實能以實證科學的方法及態度處理圖像議題,跨越自然科學與人文學科之間的巨大鴻溝。

【注目推薦】
《形象科學》為米契爾繼長期而卓越地深入藝術史和視覺文化研究領域之後,又增添之新篇章。米契爾主張形象科學是一種跨人文學科、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的學門,不僅涉及物件客體本身,還牽涉物件在人類經驗扮演的角色及感知作用,頗具說服力。這是一本令人振奮且具有理論挑戰性的著作。
──凱斯‧墨克希(Keith Moxey),哥倫比亞大學巴納德學院藝術史與考古學系教授

《形象科學》令人著迷,精采地說明一位著名學者的豐富研究成果。米契爾的作品一如往常博學、引人入勝且富有挑戰性;他的思想兼具細緻與令人振奮的特質,其論點令人眼花撩亂,獨具慧眼,令人吃驚。
──馬奎德‧史密斯(Marquard Smith),倫敦大學文化、傳播與媒體學系教授

書中收錄文章跨越科學、藝術、電影、數位媒體等新領域,涉及範圍廣泛,提出之精準概念與政治息息相關,展現作者的深刻反思。本書完善說明了為何米契爾能成為一位美國頂尖的影像哲學家。
——蘇珊‧巴克-莫爾斯(Susan Buck-Morss),紐約城市大學研究生中心政治學教授

米契爾以令人振奮的方式結合形象,並建立具有邏輯性的歷史情境,而非單純簡化……在《形象科學》中,我們能充分理解他對於形象作用的期許,且展現出色例證。
──《洛杉磯書評》

《形象科學》全面介紹米契爾的圖像學修正概念,說明藝術史、視覺文化及媒介研究等更具創新性領域所面臨的挑戰……同時也是對米契爾跨學科研究貢獻之詳盡回顧……強烈推薦。
──《Choice》

作者簡介

W. J. T. 米契爾W. J. T. Mitchell
任教於美國芝加哥大學藝術史與英語文學系,為該校之「蓋洛德•唐納利傑出貢獻講座」教授(the Gaylord Donnelley Distinguished Service Professor),並擔任《批判性探討》(Critical Inquiry)期刊編輯。


石武耕
台北人。政大廣告系、台灣大學新聞所畢。現就讀於巴黎第十大學傳播學博士班。
譯作《藝術的法則:文學場域的生成與結構》(合譯)、《編劇的藝術》(合譯)、《深南地方》。

目次

插圖一覽表 6
序言 形與底 9
誌謝 13

第一部 形 Figures
1 位處邊沿的藝術史:圖像學、媒介與視覺文化 21
2 形象科學的四個基礎概念 35
3 形象的科學 51
4 形象X文本 77
5 寫實主義與數位影像 95
6 遷徙中之形象:圖騰崇拜、靈物崇拜、偶像崇拜 121
7 形象的未來:洪席耶的未擇之路 141
8 世界圖像:全球化與視覺文化 163

第二部 底 Grounds
9 媒介美學 191
10 視覺媒介並不存在 213
11 從頭來過:建築、雕塑與數位形象 233
12 基底場址與遭占空間 257
13 邊界戰爭:政治與媒介裡的翻譯與匯聚 279
14 藝術X環境:極端地景,普桑在加薩 301
15 歷史性詭異:反恐戰爭中的魅影、分身與重複 325
16 今日的景象:對回嘴社的回應 343

尾聲 走向一門甜美的形象科學 363

書摘/試閱

序言
形與底
設置一條隔離兩側的界線,使一側的某點若不跨越該界線,就
無法觸及另一側,如此即劃下了區分。
--喬治.史賓塞-布朗(George Spencer-Brown),《形式的法則》(Laws of Form, 1969)
 
有在外展開的外面,與在內展開的外面
兩者皆超出身分之外形,又聚合為一……
--威廉.布雷克(William Blake),《耶路撒冷》(Jerusalem, 1804)
 
我們德意志人不缺系統性的書。
--G.E.萊辛(G. E. Lessing),《勞孔:論詩與畫的界限》(Laocoon: On the Limitsof Poetry and Painting, 1766)

「既然起始有賴區分,則尚未起始者何以起始。」對哲學家尼可拉斯.魯曼(Niklas Luhmann)來說,其答案就是個簡單的祈使句:「繪製區別」(draw a distinction)。這句話或許可以視為現代系統理論(systems theory)的基本真言,其之於當代社會與自然科學的重要程度,猶如笛卡兒的「我思故我在」之於早期現代科學一樣重要。但對於圖像學(iconology)這門關於形象(images)的科學來說,這也是其奠定基礎的時刻。圖像學者必定會注意到,藏在這個「繪製(drawing)區別」概念裡的具象(figurative)表達方式,並堅持從字面上將其理解成一種視覺的、圖形的運作。哲學家或社會學家或許會說,這句話的意思只是要做出區別,以提供一套可以區隔不同事物的言詞定義--真與偽、善與惡、明晰與晦澀、此方與彼方--尤其在若不如此恐將混淆這兩者之時:如藝術與生活、意義與含意、表現與模仿。無論如何,圖像學家的注意力都被引向了繪製(drawing),引向了界線的銘刻、形式在空間中之註記、以及物件與其所處環境的反差。簡言之,就是如何將形(figure)從底(ground)當中勾勒出來。
當然,在形與底之間劃下區分,只是起始而已。在系統理論中,這道區分所標出的界線隔開了某系統與其環境、或是隔開了某形式(form)與顯現該形式之媒介(medium)。這無可避免會使人注意到三件事:(一)介於內外之間,在空間中構成某個形貌(figure)或形式的分界線;(二)讓某形象與周遭空間在其中或其上顯現的框架(frame)或載體(support);(三)將觀者捲入對調形底定位的渦流的,自身向內彎折的外緣線(outline)。因此,原本的受注意者成了不受注意者,先前不受注意者則突然以引人注目的樣子浮現:花瓶消失,顯出兩張側臉,反之亦然。
於是,從形象科學的觀點來看,系統理論就不再抽象了。它承接了一副軀體,並將此軀體置於某處。它遂變得可見、成為圖形、甚至還可以觸及。它還質疑了繪製這個自身的笛卡兒時刻,因為,形象說穿了真的只是繪製而已嗎?色彩又如何呢?色彩所遵循的不同邏輯,不就是會溢出界線,漸變成一道由無窮小的分殊化(differentiations)與模糊的不確定性組成的無盡光譜嗎?這不就是每個形都必須由此浮現出來的終極之底嗎?而色彩的現象不正是違反了系統理論的基礎態勢,才使得每個畫在這種與那種色相(hue)、這種與那種調性(tonality)之間的區分,都產生了某種居中的可能性、受區別的兩色的某種混合、亦即日常的灰色地帶嗎?接下來的幾篇文章,是這十年來為了因應各種場合,以不成體系的方式寫下的,也對系統理論的這些基本態勢(gestures)與限制,展現了一定的依從。本書將這些論文編排成有如雙聯畫(diptych)的架構,第一部分聚焦於「形」,第二部分則關注「底」。前八篇文章談的是形象的本質,從這些形象突破藝術史學科邊界的方式,到這些形象作為科學對象的潛力,再到形象在語言問題、社會與情感生活、寫實主義與真理宣稱(truth-claims)、科技與生命形式,最後還有在世界圖像(world pictures)、或是海德格所說的「作為圖像的世界」(the world as picture)等等觀念裡的中心地位。第二部分的八篇論文,則聚焦於顯現形象的媒介、這些形象所寓居的場址與空間、以及將其框定在一段當前史(history of the present)裡的時間性(temporality)與景觀(spectacle)框架。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612
庫存:1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