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覺失調症:你應該知道的事實(第四版)
商品資訊
系列名:Selfhelp
ISBN13:9789863572015
替代書名:Schizophrenia: the facts, 4th Edition
出版社:心靈工坊文化
作者:史帝芬‧葛拉特; 史帝芬‧法拉昂; 莊明哲
譯者:廖婉如
出版日:2020/12/18
裝訂/頁數:平裝/216頁
規格:21cm*14.8cm*1.2cm (高/寬/厚)
重量:298克
版次:1
庫存:3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10 點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序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本書為最新版,提供有關思覺失調症此一疾病的各種理論和治療選項,反映了最近的科學發展,尤其是在基因學和神經生物學方面,是病患、家屬和助人工作者的實用指南。
★每章開頭以重點條列的方式闡明該章主題與相關科研數據,協助讀者迅速掌握重點。
12個對思覺失調症最核心的提問,頂尖專家出手回答最中肯的事實!
思覺失調症是最令人痛苦的精神疾病,對患者本身和家屬來說都是如此。它經常受到大眾媒體曲解,也被社會大眾普遍污名化。在發病期間通常會顯現幻覺、怪異妄想和失序行為,但是患者一般來說沒有暴力傾向,經治療後病情也可以獲得緩解。然而病患通常很難維持規律的生活型態,很多病患最後無法自理生活,或是流落街頭,因此,學習了解這個疾病並與之共存,將是患者、家屬與親友的重要考驗。
中研院院士莊明哲為國際間研究思覺失調症的權威,他與另兩位專家葛拉特博士和法拉昂博士聯手,將畢生研究、治療思覺失調症的心得精華,以深入淺出的文字,向大眾說明這種難解的疾病。
本書提供簡潔的資訊,說明思覺失調症的潛在病因和症狀。它檢視當今關乎這個疾病的各種理論和藥物與心理治療選項,以及家庭和社區在照護患者方面所扮演的角色。書中呈現最新的研究發展,尤其是在基因學和神經生物學方面,也整理出清晰的數據圖表來幫助讀者閱讀,每章開頭並有重點提示,對病患、家屬和助人工作者來說,都是不可多得的實用指南。
專業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列)
王浩威 | 精神科醫師、作家
林信男 |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醫學系精神科兼任教授
胡海國 | 財團法人精神健康基金會董事長、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名譽教授
高淑芬 | 臺大醫院副院長、國立臺灣大學精神科教授
陳柏熹 | 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行為醫學研究所所長暨精神學科主任
陳為堅 | 國立臺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前院長、流行病學與預防醫學研究所特聘教授
黃宗正 | 臺大醫院精神醫學部主任
黃政昌 | 臺灣心理治療學會理事長、中國文化大學心理輔導學系副教授
楊延光 | 衛生福利部臺南醫院院長、成大醫學院精神科/行為醫學研究所特聘教授
劉震鐘 | 臺大醫院精神醫學部主治醫師、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精神科副教授
賴文崧 | 國立臺灣大學神經生物與認知科學研究中心主任、臺大心理學系暨研究所專任教授
台灣精神醫學會
臺灣生物精神醫學暨神經精神藥理學學會
臺灣心理治療學會
各界好評
「《思覺失調症:你應該知道的事實》提供了社會大眾迫切需要的真知洞見,將這個受到嚴重誤解的精神疾病細說分明。在這本寫得相當出色的書裡,作者們以淺顯易懂又明確具體的方式,把攸關這個複雜疾病的大量神經生物因素,說明得相當清楚到位。患有思覺失調症的人及其家屬經常要跟這個疾病搏鬥,他們面對很多的挑戰,需要找到答案和解決辦法,對這些人來說,這本書無疑是絕佳幫手。」
伊芙琳.崔普爾(Evelyne Tropper)
紐約全美精神疾病聯盟(NAMI)分會執行長
「對思覺失調症和普遍的精神疾病感興趣或關心的人來說,這是一本必讀的書。這本書以淺白的語言,將基本知識和最先進研究的新穎洞見無縫接軌,無論是這領域的新手或是專家,都會覺得趣味盎然。」
陳為堅
國立臺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前院長
流行病學與預防醫學研究所特聘教授
「我深信這本深入淺出的書能夠發揮重要功能,幫助社會與個人克服思覺失調症。」
米田裕(Hiroshi Yoneda)
大阪醫科大學精神醫學教授
「不可或缺的資源:這本書平易近人,不論專家、病患和一般大眾都會讀得津津有味。」
陳曉剛(Xiaogang Chen,音譯)
中南大學精神醫學教授
★每章開頭以重點條列的方式闡明該章主題與相關科研數據,協助讀者迅速掌握重點。
12個對思覺失調症最核心的提問,頂尖專家出手回答最中肯的事實!
思覺失調症是最令人痛苦的精神疾病,對患者本身和家屬來說都是如此。它經常受到大眾媒體曲解,也被社會大眾普遍污名化。在發病期間通常會顯現幻覺、怪異妄想和失序行為,但是患者一般來說沒有暴力傾向,經治療後病情也可以獲得緩解。然而病患通常很難維持規律的生活型態,很多病患最後無法自理生活,或是流落街頭,因此,學習了解這個疾病並與之共存,將是患者、家屬與親友的重要考驗。
中研院院士莊明哲為國際間研究思覺失調症的權威,他與另兩位專家葛拉特博士和法拉昂博士聯手,將畢生研究、治療思覺失調症的心得精華,以深入淺出的文字,向大眾說明這種難解的疾病。
本書提供簡潔的資訊,說明思覺失調症的潛在病因和症狀。它檢視當今關乎這個疾病的各種理論和藥物與心理治療選項,以及家庭和社區在照護患者方面所扮演的角色。書中呈現最新的研究發展,尤其是在基因學和神經生物學方面,也整理出清晰的數據圖表來幫助讀者閱讀,每章開頭並有重點提示,對病患、家屬和助人工作者來說,都是不可多得的實用指南。
專業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列)
王浩威 | 精神科醫師、作家
林信男 |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醫學系精神科兼任教授
胡海國 | 財團法人精神健康基金會董事長、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名譽教授
高淑芬 | 臺大醫院副院長、國立臺灣大學精神科教授
陳柏熹 | 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行為醫學研究所所長暨精神學科主任
陳為堅 | 國立臺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前院長、流行病學與預防醫學研究所特聘教授
黃宗正 | 臺大醫院精神醫學部主任
黃政昌 | 臺灣心理治療學會理事長、中國文化大學心理輔導學系副教授
楊延光 | 衛生福利部臺南醫院院長、成大醫學院精神科/行為醫學研究所特聘教授
劉震鐘 | 臺大醫院精神醫學部主治醫師、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精神科副教授
賴文崧 | 國立臺灣大學神經生物與認知科學研究中心主任、臺大心理學系暨研究所專任教授
台灣精神醫學會
臺灣生物精神醫學暨神經精神藥理學學會
臺灣心理治療學會
各界好評
「《思覺失調症:你應該知道的事實》提供了社會大眾迫切需要的真知洞見,將這個受到嚴重誤解的精神疾病細說分明。在這本寫得相當出色的書裡,作者們以淺顯易懂又明確具體的方式,把攸關這個複雜疾病的大量神經生物因素,說明得相當清楚到位。患有思覺失調症的人及其家屬經常要跟這個疾病搏鬥,他們面對很多的挑戰,需要找到答案和解決辦法,對這些人來說,這本書無疑是絕佳幫手。」
伊芙琳.崔普爾(Evelyne Tropper)
紐約全美精神疾病聯盟(NAMI)分會執行長
「對思覺失調症和普遍的精神疾病感興趣或關心的人來說,這是一本必讀的書。這本書以淺白的語言,將基本知識和最先進研究的新穎洞見無縫接軌,無論是這領域的新手或是專家,都會覺得趣味盎然。」
陳為堅
國立臺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前院長
流行病學與預防醫學研究所特聘教授
「我深信這本深入淺出的書能夠發揮重要功能,幫助社會與個人克服思覺失調症。」
米田裕(Hiroshi Yoneda)
大阪醫科大學精神醫學教授
「不可或缺的資源:這本書平易近人,不論專家、病患和一般大眾都會讀得津津有味。」
陳曉剛(Xiaogang Chen,音譯)
中南大學精神醫學教授
作者簡介
史帝芬.葛拉特(Stephen J. Glatt)
美國雪城紐約州立大學上州醫科大學(SUNY Upstate Medical University)精神醫學遺傳流行病學暨腦神經研究室(Psychiatric Genetic Epidemiology & Neurobiology Laboratory)主任;精神醫學暨行為科學、神經科學與生理學以及公衛和預防醫學副教授;精神醫學研究副主任。
史帝芬.法拉昂(Stephen V. Faraone)
美國雪城紐約州立大學上州醫科大學特聘教授;美國麻州波士頓中央醫院小兒精神藥理學研究計畫(Pediatric Psychopharmacology Research Program)資深科學顧問;美國麻州波士頓哈佛大學醫學院講師。
莊明哲(Ming T. Tsuang)
中研院院士;加州大學教授;行為基因體學Lewis Judd名譽講座教授(Lewis Judd Endowed Chair in Behavioral Genomics);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精神醫學系特聘教授及行為基因體中心(Center for Behavioral Genomics, Department of Psychiatry)主任。
美國雪城紐約州立大學上州醫科大學(SUNY Upstate Medical University)精神醫學遺傳流行病學暨腦神經研究室(Psychiatric Genetic Epidemiology & Neurobiology Laboratory)主任;精神醫學暨行為科學、神經科學與生理學以及公衛和預防醫學副教授;精神醫學研究副主任。
史帝芬.法拉昂(Stephen V. Faraone)
美國雪城紐約州立大學上州醫科大學特聘教授;美國麻州波士頓中央醫院小兒精神藥理學研究計畫(Pediatric Psychopharmacology Research Program)資深科學顧問;美國麻州波士頓哈佛大學醫學院講師。
莊明哲(Ming T. Tsuang)
中研院院士;加州大學教授;行為基因體學Lewis Judd名譽講座教授(Lewis Judd Endowed Chair in Behavioral Genomics);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精神醫學系特聘教授及行為基因體中心(Center for Behavioral Genomics, Department of Psychiatry)主任。
序
【導讀】
前言
被診斷出思覺失調症,對患者和家屬來說都難以招架。思覺失調症的一大問題,是大眾對這個疾病的普遍誤解和迷思。家屬聽到這個診斷,通常需要相關的說明,卻發現精神衛生專家給的資訊多得讓人記不住。其實家屬真正需要的,是可以隨時取得的資源。
在今天,想找資源,第一步就是上網去找,但是網路上的資訊龐雜零亂,而且良莠不齊。這就是葛列特、法拉昂和莊明哲合著的這本書如此重要的原因。市面上很少有書是專門為家屬而寫的,而這本書的獨到之處,正是它透過簡單易懂的語言,一步步帶領讀者了解思覺失調症的重要議題,闡明思覺失調症是什麼、不是什麼,以消除大眾的迷思與錯誤觀念。
這本書以扎實的研究報告為基礎,闡述科學界多年來探討這個病症如何增進我們對它的認識。循序漸進的篇章涵蓋了思覺失調症的症狀、如何診斷,以及思覺失調症的各種亞型。作者們解說大量的研究,指出思覺失調症在全世界有多麼常見、其基因的基礎和環境的效應,以及治療的選項與成效。最後一章談到了與思覺失調症病患共同生活的家人的重要角色,以及家人如何幫助病患改善病情。
這本囊括了必要知識與訊息的書,對於受到思覺失調症影響的家庭是無比寶貴的資源。
伊恩.保羅.艾佛若(Ian Paul Everall)
倫敦大學國王學院精神醫學、心理學和神經科學研究所執行所長
【自序】
這本書的主要目的,是為一般讀者引介當前有關思覺失調症這種大腦疾病的科學知識。如同這個最新版與上個版本相隔的時間縮短(隔了七年,前幾個版本則是相隔十四至十五年),可見精神醫學領域的進展日新月異,經過驗證的事實以空前速度不斷累積。我們無意把在精神醫學或醫學其他分科或其他心理衛生專業受過訓練的專業讀者排除在外,不過我們關心的,主要是幫助有思覺失調症的人、他們的家人、親友、助人者等相關的人,更充分的了解這個疾病。
要達到這個目標,我們免不了會用到心理衛生的一些專業術語。然而在使用這些術語時,我們秉持兩個原則:術語一定會定義清楚,而且會努力避開心理衛生的圈內「行話」──也就是某一領域的專家們為了方便溝通把一些冗長用詞縮短成只有內行人才聽得懂的那些半俚語的字眼。舉個例子來說,有別於這本書最先的幾個版本,我們把在先前使用的「思覺失調的人」一詞改成「患有思覺失調症的人」,因為我們了解到,這些人深受一種腦部疾病所苦,所以用這種疾病來定義這些人是不妥當的。在這最新版本裡,我們在使用「思覺失調症病患」一詞時,也只限於我們明確描述其過去病況的病患,或者在診斷和治療的脈絡裡的病患,因為並不是每個有思覺失調症的人在生病期間都接受過醫學上的診斷和治療。
關於本書中科學研究的參考資料,我們的原則也是能不提就不提,部分是因為篇幅有限,但更多的考量在於,我們希望這本書淺顯易懂,好讓讀者理解到的「事實」與我們的理解沒有落差。這不是學術性的文章,我們不認為說明書中援引的每項研究的來源、日期和學者對讀者有很大的幫助。當然,思覺失調症的重大研究計畫──以及主持計畫的研究者──我們會特別指出來,也會特別著墨。反過來說,讀者也會注意到,在這本書裡並沒有詳盡說明科學文獻中一些最新近的研究成果。儘管我們很關注這些研究,也密切追蹤其後續的發展,但我們把書中的討論限定於幾個主題,關於這些主題,我們所知道的已經足夠,而且被可靠地反覆驗證過,因此很值得囊括在副書名為「你應該知道的事實」的書裡。
史帝芬.葛拉特、史帝芬.法拉昂,於紐約雪城
莊明哲,於加州拉霍亞
2018年
前言
被診斷出思覺失調症,對患者和家屬來說都難以招架。思覺失調症的一大問題,是大眾對這個疾病的普遍誤解和迷思。家屬聽到這個診斷,通常需要相關的說明,卻發現精神衛生專家給的資訊多得讓人記不住。其實家屬真正需要的,是可以隨時取得的資源。
在今天,想找資源,第一步就是上網去找,但是網路上的資訊龐雜零亂,而且良莠不齊。這就是葛列特、法拉昂和莊明哲合著的這本書如此重要的原因。市面上很少有書是專門為家屬而寫的,而這本書的獨到之處,正是它透過簡單易懂的語言,一步步帶領讀者了解思覺失調症的重要議題,闡明思覺失調症是什麼、不是什麼,以消除大眾的迷思與錯誤觀念。
這本書以扎實的研究報告為基礎,闡述科學界多年來探討這個病症如何增進我們對它的認識。循序漸進的篇章涵蓋了思覺失調症的症狀、如何診斷,以及思覺失調症的各種亞型。作者們解說大量的研究,指出思覺失調症在全世界有多麼常見、其基因的基礎和環境的效應,以及治療的選項與成效。最後一章談到了與思覺失調症病患共同生活的家人的重要角色,以及家人如何幫助病患改善病情。
這本囊括了必要知識與訊息的書,對於受到思覺失調症影響的家庭是無比寶貴的資源。
伊恩.保羅.艾佛若(Ian Paul Everall)
倫敦大學國王學院精神醫學、心理學和神經科學研究所執行所長
【自序】
這本書的主要目的,是為一般讀者引介當前有關思覺失調症這種大腦疾病的科學知識。如同這個最新版與上個版本相隔的時間縮短(隔了七年,前幾個版本則是相隔十四至十五年),可見精神醫學領域的進展日新月異,經過驗證的事實以空前速度不斷累積。我們無意把在精神醫學或醫學其他分科或其他心理衛生專業受過訓練的專業讀者排除在外,不過我們關心的,主要是幫助有思覺失調症的人、他們的家人、親友、助人者等相關的人,更充分的了解這個疾病。
要達到這個目標,我們免不了會用到心理衛生的一些專業術語。然而在使用這些術語時,我們秉持兩個原則:術語一定會定義清楚,而且會努力避開心理衛生的圈內「行話」──也就是某一領域的專家們為了方便溝通把一些冗長用詞縮短成只有內行人才聽得懂的那些半俚語的字眼。舉個例子來說,有別於這本書最先的幾個版本,我們把在先前使用的「思覺失調的人」一詞改成「患有思覺失調症的人」,因為我們了解到,這些人深受一種腦部疾病所苦,所以用這種疾病來定義這些人是不妥當的。在這最新版本裡,我們在使用「思覺失調症病患」一詞時,也只限於我們明確描述其過去病況的病患,或者在診斷和治療的脈絡裡的病患,因為並不是每個有思覺失調症的人在生病期間都接受過醫學上的診斷和治療。
關於本書中科學研究的參考資料,我們的原則也是能不提就不提,部分是因為篇幅有限,但更多的考量在於,我們希望這本書淺顯易懂,好讓讀者理解到的「事實」與我們的理解沒有落差。這不是學術性的文章,我們不認為說明書中援引的每項研究的來源、日期和學者對讀者有很大的幫助。當然,思覺失調症的重大研究計畫──以及主持計畫的研究者──我們會特別指出來,也會特別著墨。反過來說,讀者也會注意到,在這本書裡並沒有詳盡說明科學文獻中一些最新近的研究成果。儘管我們很關注這些研究,也密切追蹤其後續的發展,但我們把書中的討論限定於幾個主題,關於這些主題,我們所知道的已經足夠,而且被可靠地反覆驗證過,因此很值得囊括在副書名為「你應該知道的事實」的書裡。
史帝芬.葛拉特、史帝芬.法拉昂,於紐約雪城
莊明哲,於加州拉霍亞
2018年
目次
各界好評
中文版推薦序
前言
作者序
【第一章】什麼是思覺失調症?
【第二章】思覺失調症有那些症狀?
【第三章】如何診斷思覺失調症?
【第四章】什麼不是思覺失調症?
【第五章】思覺失調症有多常見?
【第六章】思覺失調症是遺傳來的嗎?
【第七章】環境如何影響思覺失調症?
【第八章】思覺失調症是腦部疾病嗎?
【第九章】思覺失調症是神經發展疾患嗎?
【第十章】思覺失調症要如何治療?
【第十一章】思覺失調症可能的病程和預後?
【第十二章】病患和家屬如何因應思覺失調症?
【附錄】英文索引
中文版推薦序
前言
作者序
【第一章】什麼是思覺失調症?
【第二章】思覺失調症有那些症狀?
【第三章】如何診斷思覺失調症?
【第四章】什麼不是思覺失調症?
【第五章】思覺失調症有多常見?
【第六章】思覺失調症是遺傳來的嗎?
【第七章】環境如何影響思覺失調症?
【第八章】思覺失調症是腦部疾病嗎?
【第九章】思覺失調症是神經發展疾患嗎?
【第十章】思覺失調症要如何治療?
【第十一章】思覺失調症可能的病程和預後?
【第十二章】病患和家屬如何因應思覺失調症?
【附錄】英文索引
書摘/試閱
【內文試閱】
【第一章】什麼是思覺失調症?
本章重點
思覺失調症是一種嚴重的精神疾病,病患的思考模式、情緒、行為以及對外在世界的觀感都會發生變化。
思覺失調症很可能不是單一疾患,而是一個系列或者「光譜」的相關疾病,這些疾病的症狀、嚴重程度不一,結果也不同。
翻開這本書來讀的人,多半都是頭一次想多加了解思覺失調症,也許是因為他們所關心的人最近被診斷出得了這個疾病,也許單純是出於學術的興趣。因此,我們的目標是要清楚地勾勒出這個疾病的基本樣貌,而且盡量不用專業術語(雖然有時在所難免)。很多人對思覺失調症的第一印象是從電影、電視或報章雜誌得來的,印象形成之前他們從未遇過患有這種疾病的人。這些報導和描寫當中,有一些很平實準確地呈現了思覺失調症的某些側面,是很有用的輔助資料,可以幫助讀者在閱讀這本書時更充分認識這種疾病(但都無法面面俱到)。舉例來說,在電影《美麗境界》裡的約翰.納許(John Nash)以及《心靈獨奏》裡的納撒尼爾.艾爾斯(Nathaniel Ayers),如實呈現了這兩位病患對這個疾病的親身經驗。《夢幻狂殺》(Clean, Shaven)、《怵目驚魂28天》(Donnie Darko)、《奇幻城市》(The Fisher King)等電影也非常合理地捕捉了思覺失調症的真實情況。然而更常見的是,有些作家和劇作家謬誤地醜化了思覺失調症,讓很多沒有實際接觸過這種疾病的人形成負面觀感也把它污名化。我們將在後續的「什麼不是思覺失調症」那一章討論這些不實描述,此處先來談談這個疾病的主要事實。
請記得,思覺失調症是最複雜多變的人類疾病。這是一本談思覺失調症的教科書,但書裡沒有思覺失調症的「範例」。否則你閱讀範例陳述時也許會一面看一面想:「這一點也不像我見過或遇過的情形」。我們盡可能描繪出思覺失調症的大致模樣,讓讀者能夠在見到思覺失調症時辨認出來並且有所理解。我們用個案的一些軼事趣聞來說明這個疾病的特徵,但是這些可能跟你見識過的思覺失調症不太一樣。你見過或遇過的思覺失調症,很可能只顯現出部分特徵。因此,本書所要呈現的是思覺失調症的整體狀況,而不是所有罹患這個疾病的人呈現出的所有症狀細節。
思覺失調症是一種精神疾病,會對病人本身、家屬和社會帶來很大的衝擊。病患的視覺、聽覺和其他處理外界訊息的能力(也就是知覺),會出現形形色色的問題。病人常態的思考模式、情緒和行為也會受到損害。對於很多思覺失調症病患來說,生活的這些基本面出現問題,會癱瘓日常生活的功能。這些問題可能導致終身失能,反覆住院,很困難維持家庭關係和社交關係。由於病患受困於內在狀態而且無能與外界溝通,加上一些混亂行為時而發作,他們的社交關係通常也是支離破碎。對家屬來說,要照顧罹患精神疾病的親人,還要背負家人有精神病的污名,也是沉重不堪的負荷。由於思覺失調症這種嚴重的疾病很常見,在當今被視為主要的公共衛生問題。
不論是從病因(原因)還是臨床表現(症狀)來看,思覺失調症都是非常複雜的疾病。雖然人類研究這種疾病的歷史已經超過一百四十年,對於它的病因、病程和治療,我們要了解的還有很多。不過最近四十年來出現了大幅的進展,部分的進展來自研究方法的提升,譬如腦部造影和分子基因技術。另一個來源則是思覺失調症診斷標準的持續改進。我們目前把思覺失調症看成是異常心理學上的一個系列或「光譜」(spectrum)上的一個點(或端點endpoint),而不把它視為單一的疾病。這個觀點改變了界定這個疾病的很多提問方式。
思覺失調症「光譜」的概念,囊括了思覺失調症以及許多相關的──但一般而言較輕微的──狀況,並不是新的概念。提出這概念的是尤金.布魯勒(Eugen Bleuler)博士,他在1911年的文章《早發性癡呆》(Demenia Praecox)或《思覺失調症候群》(The Group of Schizophrenias)便預示了我們當今的觀點。我們現在知道情感思覺失調症(schizoaffective disorders)以及思覺失調型(schizotypal)、妄想型(paranoid)、孤僻型人格障礙症(schizo personality disorders)都和思覺失調症有共同的一些症狀和病因。這方面的知識有助於我們探究其共同的風險因素和治療方法。換句話說,我們對思覺失調症基本面的知識不斷增長,也有助於我們更加了解思覺失調症光譜上的其他疾病。
【第二章】思覺失調症有那些症狀?
本章重點
幻聽、被外人控制的妄想、情感淡漠以及缺乏病識感,是思覺失調症常見的一些症狀,這些症狀跨越所有文化和語言。
思覺失調症的正性症狀指的是,在正常行為範圍之外多出來的特徵,譬如幻覺和妄想,而不是指這個疾病的正面特質。
負性症狀指的是病患缺乏正常人應該有的行為,表現在一系列的認知和動作症狀上:包括情感淡漠(affective blunting,在顯露情緒上有障礙)、言語貧乏(alogia)、意志力缺乏(avolition,缺乏與外界互動的動力)、喜樂不能(anhedonia,喪失了感受樂趣的能力)、社交退縮(寧可獨處)和僵直症(catatonia)。
負性症狀通常比正性症狀更難發現與治療。相較於正性症狀,負性症狀比較不會對他人造成干擾,但是仍然會損害病患自己的生活能力。
思覺失調症的症狀分成兩大類:正性和負性症狀。正性症狀是正常人沒有,病人才有的行為或經驗,幻聽就是個好例子。負性症狀是正常人有而病人沒有的行為,感受樂趣的經驗減少就是一例。在疾病的「活躍」期正性症狀最明顯,這時候病人最失常混亂。病人通常會在活躍期被轉介就醫,這往往是因為在此期間,病人會做一些事或說一些話干擾到周遭的人,或者至少會引起他人注意和關心。舉例來說,出現妄想症狀的老婆可能會跟老公抱怨說,有陌生人尾隨她,要老公幫忙想想辦法叫他們別跟了。負性症狀則在疾病的「前驅期」(prodromal phase)和「殘留期」(residual phase)最明顯。前驅期出現在首次活躍期之前(因此事實上病人尚未被診斷出思覺失調症),殘留期則出現在每一次的活躍期之後。
正性症狀
這一類症狀經常包括了妄想和聽幻覺、視幻覺或其他官能的幻覺。正性症狀可分成知覺的(也就是對感官接收刺激的察覺力所造成的影響)、認知的(對思考方式造成的衝擊)、情緒的或動作的(身體方面的)徵兆。這些症狀即便非專業人士也很容易看出來,所以一般人對於思覺失調症的觀感,有很大一部分來自這些症狀。
聽幻覺是思覺失調症最常見的知覺問題。這些幻覺經常以聲音的形式出現,有時是滔滔不絕地對個人的想法或行為加以評論。這些評論有時會以不同的聲音出現,而且彼此交談。有些思覺失調症患者有視幻覺、嗅幻覺或味幻覺,但這些情況很罕見。也可能出現體幻覺(somatic hallucinations),在這種情況下,知覺產生變化的對象是身體器官。
明確區分幻覺(hallucinations)和錯覺(illusions)很重要,幻覺指的是在沒有刺激的情況下所產生的知覺或經驗,錯覺指的是對模糊刺激所產生的錯誤反應。舉例來說,在回答關於視幻覺的提問時,我們有一位病患說,他某天晚上看見了過世的母親。我們進一步細問後發現,病患其實是看見了某個長相神似母親的人,在昏暗光線下更形逼真。儘管我們可以從中了解病患對於母親過世的反應,但這是錯覺,不是思覺失調症所引起的幻覺。視幻覺也不應該跟很多人在臨睡前的「寤寐中」看到的影像相混淆。
妄想是不實的信念,而且任何理由或經驗都無法撼動它,即使個體的心智處在清醒狀態也改變不了。妄想是思覺失調症在思考方面出問題時最常見的形式。值得玩味的是,妄想的對象通常跟病患的文化背景有關,而妄想的源頭通常是很私人的。在麥斯默(Franz Mesmer)的年代,思覺失調症的病患會說自己被催眠術控制;一百年前的病患,會說被電力控制;五十年前,被電視控制。在今天,他們會說,自己受到電腦、手機或網路操控。
儘管思覺失調症患者的妄想形形色色,還是可以歸納出幾個常見的主題。舉例來說,有偏執妄想(paranoid delusions)的人會說有人想傷害他們,也許是精神上的傷害,也許是身體上的。就如同其他的妄想,這些妄想很容易被辨識出來,因為有些內容顯然很荒唐(譬如,這人會埋怨說,她的母親跟政府當局密謀,不讓她高中畢業)。然而,在某些情況下,偏執的信念因為很離譜而看似虛假,但它可能是真的。譬如說,我們有個病患很怕被黑手黨下毒手,在仔細了解他過去的犯罪紀錄後,他的偏執信念反倒很合理,不是妄想。
有罪惡妄想或自責妄想(delusions of sin or guilt)的思覺失調症病患,堅信自己做錯事正在受懲罰,或應該受懲罰。這種妄想可能與某個真實事件有關,也可能是想像出來的,不過就算有真實事件存在,病患想到的懲罰也遠遠超乎做錯事的嚴重性(譬如說,有個人忘記幫忙父親修剪草坪,結果認為自己應該被罰關在衣櫥內一輩子)。偏執妄想和自責妄想的差別是,偏執的人認為自己不該受到自身所感覺到的迫害,而有自責妄想的人覺得自己罪有應得。罪惡妄想或自責妄想也常在其他精神疾病患者身上出現,譬如情感性疾患(mood disorders),因此,面對有這類妄想的人時,必須仔細評估患者是否表現出憂鬱症或躁鬱症的跡象。
嫉妒妄想(delusions of jealousy)是堅信配偶或戀人不忠,這種妄想通常很難判斷。如果另一半確實沒有什麼異狀,可以從病患能否舉出相關的證據來判斷妄想是否成立。遇到證據不利於妄想的信念時,真正有妄想的病患會忽視它或者牽強地辯解,而且可想而知,只要證據有利於妄想,不管再怎麼微弱,病患都會深信不疑。
身體妄想(somatic delusions)通常跟體幻覺有關,妄想的對象是病患自己的身體。這些妄想通常很怪異又惱人,往往傳達出病患堅信自己的身體受傷或毀壞。譬如說,有個病患深信體內有一隻大蟲在啃食他的腸子;另有一個病患自覺身體正由內腐敗,所以認定自己快死了。這些妄想也可能在其他精神病狀態中出現,例如有精神症狀的憂鬱症和妄想症(delusional disorder),因此在診斷時也要考量到這類病症,才能挑選出正確的療法。身體妄想症病患很罕見,而且看起來很像有慮病症,老是在擔憂身體有沒有毛病。兩者的差別在於認定的程度不同:在有身體妄想的人看來,這些病症或外觀的改變是很真實的,通常很怪異也沒有現實基礎,而且他們堅信不移。
有誇大妄想(grandiose delusions)的人,把自己的才能和成就誇大到不切實際甚而離譜的地步。一個極端的例子是,有個病患宣稱自已是「宇宙之王」,自認跟上帝有特殊關係。在比較輕微的案例裡,個案可能宣稱自己擁有獨特才能,卻又證據不足(例如,有個病患宣稱自己是偉大的數學家,而他聲稱的數學證明,卻是凌亂的塗鴉。)由於誇大也是躁症(mania)和輕躁症(hypomania)的常見特徵,因此在評估這類症狀時,要把思覺失調症的誇大妄想和躁症的發作區分開來。
如果個體描述的虛妄信念涉及宗教或靈性主題,很可能就是出現宗教妄想。宗教內容的妄想可能很明顯,譬如有位病患在屋裡堆滿了葡萄柚,因為她深信葡萄柚蘊含神的本質。然而,宗教信念的妄想比其他型態的妄想更不容易確立,因為宗教信念如果與個體的文化背景吻合,就不能視為妄想。舉例來說,『耶和華見證人教派』深信世界末日就要到來。如果這個教派的信徒持有這樣的信念就不是妄想,假使不是信徒卻表達這樣的信念,很可能就是妄想。反過來說,一些有思覺失調症的人可能會受不尋常的宗教派別吸引。如果疑似有這類情況,就有必要去探究那大抵是妄想的宗教信念,了解個人在加入教派之前的病史,或去了解即便從教派脈絡來看也很怪誕的內容。
其他類的妄想包括怪誕妄想(bizarre delusions),妄想的內容非但不合邏輯,而且沒有事實基礎,以及被控制妄想,有這種妄想的病患深信自己的腦袋與身體受到外在力量的操控,而這股外力遠非只是勸說或脅迫。另一些常見的妄想牽涉到個體相信自己的想法受到外力影響,這類妄想的一個例子是思想播放(thought broadcasting),病患相信自己的想法被播放出去,因此旁人會聽到。另一個例子是思想插入(thought insertion),病人感覺到一些外來的想法被強行置入自己的意識中。這些想法的性質都是令人不快的,而且「被置入」的想法會指導個體做出反常的行為。思想插入的反面是思想被抽除(thought withdrawal),顧名思義,這種妄想會讓個體感覺到自己的想法從意識中被抽離,所以他們喪失了某些想法,而且同樣又是某個外力所為。這個過程通常以思考阻斷(blocking)的方式表現出來,也就是個體會講話講到一半突然停頓。
上述種種的妄想類別,顯示出患有思覺失調症的人在認知方面的各種問題多得驚人。妄想的嚴重程度可以從五個尺度來衡量:持續度、複雜度、怪異度、對行為的影響以及持疑度。妄想的持續度可以從信念維持多久,以及妄想讓患者用腦力的情況有多麼頻繁來評量。有些思覺失調症患者說,他們天天受到妄想影響,長達好幾個月,甚或長達好幾年。不過也有另一些病患說,妄想來來去去,每一回只持續幾小時。
妄想的複雜度指的是妄想形成一個完整的概念或一組概念的程度。複雜度有時候很低,譬如有個人深信自己是美國總統,卻沒有發展出和這個要職有關的詳細主題或故事情節。另一個病患則有類似的妄想情節但內容非常複雜,他深信自己是美國總統,因為蘇聯情報局要暗殺他,所以不得不隱匿身分。他選擇當銀行出納員,這樣他才能掌控美國的貨幣供應,也就是他權力的終極來源。這樣的妄想可能會發展得精細繁複,把親朋好友都牽扯進來,甚至連陌生人都會在這不尋常的情節裡參一腳。
妄想的怪異度或者可信度也不一。有些思覺失調症病患的妄想非常怪異,毫無可信度可言。也有些人的妄想聽似很怪異,但考量到他們的文化背景,則有幾分可信。這種情況通常出現在病患的文化背景較偏異(譬如說,出身於犯罪團體或不尋常的宗教派別),病患的信念會與那背景一致。如果某個信念大抵是一種妄想,讓病患多談談那信念和相關概念的內容會很有用:進一步細究之後,會發現在文化背景上合理但不尋常的信念,其實是複雜又怪異的妄想體系。
妄想對行為的影響,要從它激發行動的能耐來評估。一個極端是,個體被問到時才會談起自己的妄想,但從未做出與之有關的行動。另一個極端是,個體經常鼓吹妄想的信念,並根據妄想採取可能損害自己的極端行為(譬如,有個病患放火焚毀自己的房子,因為他深信房子裡有惡靈要置他於死地。)病患對於自己的妄想內容的持疑度也不同。有些人對自己的妄想深信不疑;有些人有怪異的念頭,他們認為那些念頭可能是真實的,只不過篤定的程度輕重有別。
妄想是思覺失調症患者最常見的思考障礙,而且會伴隨著顯然不合邏輯的思維。舉例來說,患有思覺失調症的人可能會這麼推論:「美國總統是新教徒,我是新教徒,因此我是美國總統。」病患的推理能力受到損害也可能是起於聯想鬆散(lossening of association),在這過程裡病患會把表面上不相干的概念連結在一起。思考和語言通常具有高度連貫性,這種連貫性來自於,在時間、空間或者就結果而言彼此相關的意念和/或意象會串連在一起。答話與提問的關係很牽強或者扯不上關係,則是言語岔開(tangentiality)的例子。在正常的談話中,譬如說,當一方談起自己的釣魚假期時,另一方也會談談自己到哪裡度假,或者問對方一些跟度假相關的問題,這才是合理的對答。有思覺失調症的人的對答,可能會談到自己前天吃的鮪魚三明治。對於有思覺失調症的人來說,從釣魚假期鬆散地聯想到鮪魚三明治,這種轉折是有道理的。聯想會變得如此古怪和偏離,以致病患說話的各個片段之間毫無關聯。在極端的情況裡,有思覺失調症的人說的話好比語詞拼盤(word salad);也就是說,每個句子裡大部分的語詞都像拼盤一樣拼湊在一起,彼此沒有關聯性。
除了說話和思考歷程可見的很多認知問題,有思覺失調症的人也會出現情緒調節失常的徵兆。這類情緒障礙有兩種形式:不合宜的情感(inappropriate affect)或情緒過度激動(excessive emotional excitement)。不合宜的情感指的是傻笑、自顧自地笑,或者心情與所表露的想法不一致。舉例來說,有思覺失調症的人可能在談到自己摯愛的兄長過世時咧著嘴笑或竊笑;另一個人不管話題為何,都可能持續傻笑或繃著臉。情緒過度激動往往出現在焦躁的人身上,他們感受到合宜的情緒,但因為妄想的思維或其他因素,把情緒表露得太過強烈。
一些思覺失調症患者在動作方面表現的極端激動狀態,也屬於一種正性症狀。這種焦躁的狀態,被稱為僵直的興奮(catatonic excitement),也就是不受控制的錯亂動作不規則發作。個體可能有過多的手勢,而且過動、具破壞力或暴力。動作的功能失常也可能出現重複的、明顯無意義的動作,稱之為刻板行為(stereotypies)。有思覺失調整的人也會出現由習慣性動作組成的個人怪癖,通常涉及身體單一部位(做鬼臉、臉部抽筋、無聲的抿嘴、玩弄手指、扭絞雙手或摩搓大腿)。
負性症狀
思覺失調症的負性症狀指的是,正常人應該有的行為功能,患者也許缺乏,也許受到損害。如同正性症狀,負性症狀也會影響認知、情緒和行為,不過卻是直接降低這幾個面向的表現力和敏感度。比起正性症狀,負性症狀通常更持久,就某些方面來說也更具破壞性;儘管如此,負性症狀基本上不會導致病患住院。與正性症狀不一樣的是,負性症狀通常不會妨礙或侵擾他人,因此病患不會招引法律人員或醫療人員的注意。負性症狀更不容易界定,因此要可靠地評估和有效地治療也更困難。
儘管思覺失調症大多數的思考障礙都是正性症狀,仍有一些屬於負性症狀。最常見的也都反映出思考力的減損。言談貧乏(poverty of speech)指的是患者不太說話,不管是主動說話或答話,或者在會引發人說話的正常情境裡都是如此。極端的例子是緘默症(mutism),患者壓根不說話,縱使生理功能正常無虞。如果是談話量正常,但是言語沒傳遞什麼訊息,則稱為言談內容貧乏(poverty of content of speech)。回覆延遲(increased latency of response)指的是延遲很久才答話。思考阻斷(blocking)的情形則發生在病患說話說到一半突然中斷無法繼續。
思覺失調症負性症狀的特點若是情緒反應減少或闕如,可分為表情平板、表情淡漠或表情受限。當一個人說話時不投入,包括講話沒有抑揚頓挫、沒有手勢、眼神很少與人接觸、自然的動作減少、臉部表情沒變化,或心情沒有相對應的表現,就是表情受限。思覺失調症另一個常被提起的情緒負性症狀是喜樂不能(anhedonia),或者說無法感受到樂趣。喜樂不能的徵兆是對於消遣、友誼、性愛或從前喜愛的任何活動感到興趣缺缺。情緒的回應降低也可能表現在無法與他人親近或感受親密。
僵直性木僵(catatonic stupor)是動作方面的負性症狀,它的特徵是患者的動作和言談都減少。雖然很罕見,但有些思覺失調症患者表現出蠟樣彎曲(waxy flexibility),在這種情況下,病患的肢體可以任人隨意擺布,有時病患會任人擺出很不舒服的姿勢,卻不會或者很少自行變動姿勢。固定姿勢(posturing,也稱為僵住症﹝catalepsy﹞)指的是在僵直性木僵的情況下維持不尋常或不舒服的姿勢很長一段時間。僵直症以前在思覺失調症者身上很常見,現在倒是很罕見。
另一個與思覺失調症負性症狀有關的是抗拒症(negativism),也就是病患會強烈抗拒以口語或身體的方式參與社交。相關的行為障礙有:外表邋遢衛生不良、無法持續做一件事、從社會活動中退縮。思覺失調症的社會行為研究顯示,這個疾病會使得病人明顯喪失有效的社會互動所需的基本行為能力。
【第一章】什麼是思覺失調症?
本章重點
思覺失調症是一種嚴重的精神疾病,病患的思考模式、情緒、行為以及對外在世界的觀感都會發生變化。
思覺失調症很可能不是單一疾患,而是一個系列或者「光譜」的相關疾病,這些疾病的症狀、嚴重程度不一,結果也不同。
翻開這本書來讀的人,多半都是頭一次想多加了解思覺失調症,也許是因為他們所關心的人最近被診斷出得了這個疾病,也許單純是出於學術的興趣。因此,我們的目標是要清楚地勾勒出這個疾病的基本樣貌,而且盡量不用專業術語(雖然有時在所難免)。很多人對思覺失調症的第一印象是從電影、電視或報章雜誌得來的,印象形成之前他們從未遇過患有這種疾病的人。這些報導和描寫當中,有一些很平實準確地呈現了思覺失調症的某些側面,是很有用的輔助資料,可以幫助讀者在閱讀這本書時更充分認識這種疾病(但都無法面面俱到)。舉例來說,在電影《美麗境界》裡的約翰.納許(John Nash)以及《心靈獨奏》裡的納撒尼爾.艾爾斯(Nathaniel Ayers),如實呈現了這兩位病患對這個疾病的親身經驗。《夢幻狂殺》(Clean, Shaven)、《怵目驚魂28天》(Donnie Darko)、《奇幻城市》(The Fisher King)等電影也非常合理地捕捉了思覺失調症的真實情況。然而更常見的是,有些作家和劇作家謬誤地醜化了思覺失調症,讓很多沒有實際接觸過這種疾病的人形成負面觀感也把它污名化。我們將在後續的「什麼不是思覺失調症」那一章討論這些不實描述,此處先來談談這個疾病的主要事實。
請記得,思覺失調症是最複雜多變的人類疾病。這是一本談思覺失調症的教科書,但書裡沒有思覺失調症的「範例」。否則你閱讀範例陳述時也許會一面看一面想:「這一點也不像我見過或遇過的情形」。我們盡可能描繪出思覺失調症的大致模樣,讓讀者能夠在見到思覺失調症時辨認出來並且有所理解。我們用個案的一些軼事趣聞來說明這個疾病的特徵,但是這些可能跟你見識過的思覺失調症不太一樣。你見過或遇過的思覺失調症,很可能只顯現出部分特徵。因此,本書所要呈現的是思覺失調症的整體狀況,而不是所有罹患這個疾病的人呈現出的所有症狀細節。
思覺失調症是一種精神疾病,會對病人本身、家屬和社會帶來很大的衝擊。病患的視覺、聽覺和其他處理外界訊息的能力(也就是知覺),會出現形形色色的問題。病人常態的思考模式、情緒和行為也會受到損害。對於很多思覺失調症病患來說,生活的這些基本面出現問題,會癱瘓日常生活的功能。這些問題可能導致終身失能,反覆住院,很困難維持家庭關係和社交關係。由於病患受困於內在狀態而且無能與外界溝通,加上一些混亂行為時而發作,他們的社交關係通常也是支離破碎。對家屬來說,要照顧罹患精神疾病的親人,還要背負家人有精神病的污名,也是沉重不堪的負荷。由於思覺失調症這種嚴重的疾病很常見,在當今被視為主要的公共衛生問題。
不論是從病因(原因)還是臨床表現(症狀)來看,思覺失調症都是非常複雜的疾病。雖然人類研究這種疾病的歷史已經超過一百四十年,對於它的病因、病程和治療,我們要了解的還有很多。不過最近四十年來出現了大幅的進展,部分的進展來自研究方法的提升,譬如腦部造影和分子基因技術。另一個來源則是思覺失調症診斷標準的持續改進。我們目前把思覺失調症看成是異常心理學上的一個系列或「光譜」(spectrum)上的一個點(或端點endpoint),而不把它視為單一的疾病。這個觀點改變了界定這個疾病的很多提問方式。
思覺失調症「光譜」的概念,囊括了思覺失調症以及許多相關的──但一般而言較輕微的──狀況,並不是新的概念。提出這概念的是尤金.布魯勒(Eugen Bleuler)博士,他在1911年的文章《早發性癡呆》(Demenia Praecox)或《思覺失調症候群》(The Group of Schizophrenias)便預示了我們當今的觀點。我們現在知道情感思覺失調症(schizoaffective disorders)以及思覺失調型(schizotypal)、妄想型(paranoid)、孤僻型人格障礙症(schizo personality disorders)都和思覺失調症有共同的一些症狀和病因。這方面的知識有助於我們探究其共同的風險因素和治療方法。換句話說,我們對思覺失調症基本面的知識不斷增長,也有助於我們更加了解思覺失調症光譜上的其他疾病。
【第二章】思覺失調症有那些症狀?
本章重點
幻聽、被外人控制的妄想、情感淡漠以及缺乏病識感,是思覺失調症常見的一些症狀,這些症狀跨越所有文化和語言。
思覺失調症的正性症狀指的是,在正常行為範圍之外多出來的特徵,譬如幻覺和妄想,而不是指這個疾病的正面特質。
負性症狀指的是病患缺乏正常人應該有的行為,表現在一系列的認知和動作症狀上:包括情感淡漠(affective blunting,在顯露情緒上有障礙)、言語貧乏(alogia)、意志力缺乏(avolition,缺乏與外界互動的動力)、喜樂不能(anhedonia,喪失了感受樂趣的能力)、社交退縮(寧可獨處)和僵直症(catatonia)。
負性症狀通常比正性症狀更難發現與治療。相較於正性症狀,負性症狀比較不會對他人造成干擾,但是仍然會損害病患自己的生活能力。
思覺失調症的症狀分成兩大類:正性和負性症狀。正性症狀是正常人沒有,病人才有的行為或經驗,幻聽就是個好例子。負性症狀是正常人有而病人沒有的行為,感受樂趣的經驗減少就是一例。在疾病的「活躍」期正性症狀最明顯,這時候病人最失常混亂。病人通常會在活躍期被轉介就醫,這往往是因為在此期間,病人會做一些事或說一些話干擾到周遭的人,或者至少會引起他人注意和關心。舉例來說,出現妄想症狀的老婆可能會跟老公抱怨說,有陌生人尾隨她,要老公幫忙想想辦法叫他們別跟了。負性症狀則在疾病的「前驅期」(prodromal phase)和「殘留期」(residual phase)最明顯。前驅期出現在首次活躍期之前(因此事實上病人尚未被診斷出思覺失調症),殘留期則出現在每一次的活躍期之後。
正性症狀
這一類症狀經常包括了妄想和聽幻覺、視幻覺或其他官能的幻覺。正性症狀可分成知覺的(也就是對感官接收刺激的察覺力所造成的影響)、認知的(對思考方式造成的衝擊)、情緒的或動作的(身體方面的)徵兆。這些症狀即便非專業人士也很容易看出來,所以一般人對於思覺失調症的觀感,有很大一部分來自這些症狀。
聽幻覺是思覺失調症最常見的知覺問題。這些幻覺經常以聲音的形式出現,有時是滔滔不絕地對個人的想法或行為加以評論。這些評論有時會以不同的聲音出現,而且彼此交談。有些思覺失調症患者有視幻覺、嗅幻覺或味幻覺,但這些情況很罕見。也可能出現體幻覺(somatic hallucinations),在這種情況下,知覺產生變化的對象是身體器官。
明確區分幻覺(hallucinations)和錯覺(illusions)很重要,幻覺指的是在沒有刺激的情況下所產生的知覺或經驗,錯覺指的是對模糊刺激所產生的錯誤反應。舉例來說,在回答關於視幻覺的提問時,我們有一位病患說,他某天晚上看見了過世的母親。我們進一步細問後發現,病患其實是看見了某個長相神似母親的人,在昏暗光線下更形逼真。儘管我們可以從中了解病患對於母親過世的反應,但這是錯覺,不是思覺失調症所引起的幻覺。視幻覺也不應該跟很多人在臨睡前的「寤寐中」看到的影像相混淆。
妄想是不實的信念,而且任何理由或經驗都無法撼動它,即使個體的心智處在清醒狀態也改變不了。妄想是思覺失調症在思考方面出問題時最常見的形式。值得玩味的是,妄想的對象通常跟病患的文化背景有關,而妄想的源頭通常是很私人的。在麥斯默(Franz Mesmer)的年代,思覺失調症的病患會說自己被催眠術控制;一百年前的病患,會說被電力控制;五十年前,被電視控制。在今天,他們會說,自己受到電腦、手機或網路操控。
儘管思覺失調症患者的妄想形形色色,還是可以歸納出幾個常見的主題。舉例來說,有偏執妄想(paranoid delusions)的人會說有人想傷害他們,也許是精神上的傷害,也許是身體上的。就如同其他的妄想,這些妄想很容易被辨識出來,因為有些內容顯然很荒唐(譬如,這人會埋怨說,她的母親跟政府當局密謀,不讓她高中畢業)。然而,在某些情況下,偏執的信念因為很離譜而看似虛假,但它可能是真的。譬如說,我們有個病患很怕被黑手黨下毒手,在仔細了解他過去的犯罪紀錄後,他的偏執信念反倒很合理,不是妄想。
有罪惡妄想或自責妄想(delusions of sin or guilt)的思覺失調症病患,堅信自己做錯事正在受懲罰,或應該受懲罰。這種妄想可能與某個真實事件有關,也可能是想像出來的,不過就算有真實事件存在,病患想到的懲罰也遠遠超乎做錯事的嚴重性(譬如說,有個人忘記幫忙父親修剪草坪,結果認為自己應該被罰關在衣櫥內一輩子)。偏執妄想和自責妄想的差別是,偏執的人認為自己不該受到自身所感覺到的迫害,而有自責妄想的人覺得自己罪有應得。罪惡妄想或自責妄想也常在其他精神疾病患者身上出現,譬如情感性疾患(mood disorders),因此,面對有這類妄想的人時,必須仔細評估患者是否表現出憂鬱症或躁鬱症的跡象。
嫉妒妄想(delusions of jealousy)是堅信配偶或戀人不忠,這種妄想通常很難判斷。如果另一半確實沒有什麼異狀,可以從病患能否舉出相關的證據來判斷妄想是否成立。遇到證據不利於妄想的信念時,真正有妄想的病患會忽視它或者牽強地辯解,而且可想而知,只要證據有利於妄想,不管再怎麼微弱,病患都會深信不疑。
身體妄想(somatic delusions)通常跟體幻覺有關,妄想的對象是病患自己的身體。這些妄想通常很怪異又惱人,往往傳達出病患堅信自己的身體受傷或毀壞。譬如說,有個病患深信體內有一隻大蟲在啃食他的腸子;另有一個病患自覺身體正由內腐敗,所以認定自己快死了。這些妄想也可能在其他精神病狀態中出現,例如有精神症狀的憂鬱症和妄想症(delusional disorder),因此在診斷時也要考量到這類病症,才能挑選出正確的療法。身體妄想症病患很罕見,而且看起來很像有慮病症,老是在擔憂身體有沒有毛病。兩者的差別在於認定的程度不同:在有身體妄想的人看來,這些病症或外觀的改變是很真實的,通常很怪異也沒有現實基礎,而且他們堅信不移。
有誇大妄想(grandiose delusions)的人,把自己的才能和成就誇大到不切實際甚而離譜的地步。一個極端的例子是,有個病患宣稱自已是「宇宙之王」,自認跟上帝有特殊關係。在比較輕微的案例裡,個案可能宣稱自己擁有獨特才能,卻又證據不足(例如,有個病患宣稱自己是偉大的數學家,而他聲稱的數學證明,卻是凌亂的塗鴉。)由於誇大也是躁症(mania)和輕躁症(hypomania)的常見特徵,因此在評估這類症狀時,要把思覺失調症的誇大妄想和躁症的發作區分開來。
如果個體描述的虛妄信念涉及宗教或靈性主題,很可能就是出現宗教妄想。宗教內容的妄想可能很明顯,譬如有位病患在屋裡堆滿了葡萄柚,因為她深信葡萄柚蘊含神的本質。然而,宗教信念的妄想比其他型態的妄想更不容易確立,因為宗教信念如果與個體的文化背景吻合,就不能視為妄想。舉例來說,『耶和華見證人教派』深信世界末日就要到來。如果這個教派的信徒持有這樣的信念就不是妄想,假使不是信徒卻表達這樣的信念,很可能就是妄想。反過來說,一些有思覺失調症的人可能會受不尋常的宗教派別吸引。如果疑似有這類情況,就有必要去探究那大抵是妄想的宗教信念,了解個人在加入教派之前的病史,或去了解即便從教派脈絡來看也很怪誕的內容。
其他類的妄想包括怪誕妄想(bizarre delusions),妄想的內容非但不合邏輯,而且沒有事實基礎,以及被控制妄想,有這種妄想的病患深信自己的腦袋與身體受到外在力量的操控,而這股外力遠非只是勸說或脅迫。另一些常見的妄想牽涉到個體相信自己的想法受到外力影響,這類妄想的一個例子是思想播放(thought broadcasting),病患相信自己的想法被播放出去,因此旁人會聽到。另一個例子是思想插入(thought insertion),病人感覺到一些外來的想法被強行置入自己的意識中。這些想法的性質都是令人不快的,而且「被置入」的想法會指導個體做出反常的行為。思想插入的反面是思想被抽除(thought withdrawal),顧名思義,這種妄想會讓個體感覺到自己的想法從意識中被抽離,所以他們喪失了某些想法,而且同樣又是某個外力所為。這個過程通常以思考阻斷(blocking)的方式表現出來,也就是個體會講話講到一半突然停頓。
上述種種的妄想類別,顯示出患有思覺失調症的人在認知方面的各種問題多得驚人。妄想的嚴重程度可以從五個尺度來衡量:持續度、複雜度、怪異度、對行為的影響以及持疑度。妄想的持續度可以從信念維持多久,以及妄想讓患者用腦力的情況有多麼頻繁來評量。有些思覺失調症患者說,他們天天受到妄想影響,長達好幾個月,甚或長達好幾年。不過也有另一些病患說,妄想來來去去,每一回只持續幾小時。
妄想的複雜度指的是妄想形成一個完整的概念或一組概念的程度。複雜度有時候很低,譬如有個人深信自己是美國總統,卻沒有發展出和這個要職有關的詳細主題或故事情節。另一個病患則有類似的妄想情節但內容非常複雜,他深信自己是美國總統,因為蘇聯情報局要暗殺他,所以不得不隱匿身分。他選擇當銀行出納員,這樣他才能掌控美國的貨幣供應,也就是他權力的終極來源。這樣的妄想可能會發展得精細繁複,把親朋好友都牽扯進來,甚至連陌生人都會在這不尋常的情節裡參一腳。
妄想的怪異度或者可信度也不一。有些思覺失調症病患的妄想非常怪異,毫無可信度可言。也有些人的妄想聽似很怪異,但考量到他們的文化背景,則有幾分可信。這種情況通常出現在病患的文化背景較偏異(譬如說,出身於犯罪團體或不尋常的宗教派別),病患的信念會與那背景一致。如果某個信念大抵是一種妄想,讓病患多談談那信念和相關概念的內容會很有用:進一步細究之後,會發現在文化背景上合理但不尋常的信念,其實是複雜又怪異的妄想體系。
妄想對行為的影響,要從它激發行動的能耐來評估。一個極端是,個體被問到時才會談起自己的妄想,但從未做出與之有關的行動。另一個極端是,個體經常鼓吹妄想的信念,並根據妄想採取可能損害自己的極端行為(譬如,有個病患放火焚毀自己的房子,因為他深信房子裡有惡靈要置他於死地。)病患對於自己的妄想內容的持疑度也不同。有些人對自己的妄想深信不疑;有些人有怪異的念頭,他們認為那些念頭可能是真實的,只不過篤定的程度輕重有別。
妄想是思覺失調症患者最常見的思考障礙,而且會伴隨著顯然不合邏輯的思維。舉例來說,患有思覺失調症的人可能會這麼推論:「美國總統是新教徒,我是新教徒,因此我是美國總統。」病患的推理能力受到損害也可能是起於聯想鬆散(lossening of association),在這過程裡病患會把表面上不相干的概念連結在一起。思考和語言通常具有高度連貫性,這種連貫性來自於,在時間、空間或者就結果而言彼此相關的意念和/或意象會串連在一起。答話與提問的關係很牽強或者扯不上關係,則是言語岔開(tangentiality)的例子。在正常的談話中,譬如說,當一方談起自己的釣魚假期時,另一方也會談談自己到哪裡度假,或者問對方一些跟度假相關的問題,這才是合理的對答。有思覺失調症的人的對答,可能會談到自己前天吃的鮪魚三明治。對於有思覺失調症的人來說,從釣魚假期鬆散地聯想到鮪魚三明治,這種轉折是有道理的。聯想會變得如此古怪和偏離,以致病患說話的各個片段之間毫無關聯。在極端的情況裡,有思覺失調症的人說的話好比語詞拼盤(word salad);也就是說,每個句子裡大部分的語詞都像拼盤一樣拼湊在一起,彼此沒有關聯性。
除了說話和思考歷程可見的很多認知問題,有思覺失調症的人也會出現情緒調節失常的徵兆。這類情緒障礙有兩種形式:不合宜的情感(inappropriate affect)或情緒過度激動(excessive emotional excitement)。不合宜的情感指的是傻笑、自顧自地笑,或者心情與所表露的想法不一致。舉例來說,有思覺失調症的人可能在談到自己摯愛的兄長過世時咧著嘴笑或竊笑;另一個人不管話題為何,都可能持續傻笑或繃著臉。情緒過度激動往往出現在焦躁的人身上,他們感受到合宜的情緒,但因為妄想的思維或其他因素,把情緒表露得太過強烈。
一些思覺失調症患者在動作方面表現的極端激動狀態,也屬於一種正性症狀。這種焦躁的狀態,被稱為僵直的興奮(catatonic excitement),也就是不受控制的錯亂動作不規則發作。個體可能有過多的手勢,而且過動、具破壞力或暴力。動作的功能失常也可能出現重複的、明顯無意義的動作,稱之為刻板行為(stereotypies)。有思覺失調整的人也會出現由習慣性動作組成的個人怪癖,通常涉及身體單一部位(做鬼臉、臉部抽筋、無聲的抿嘴、玩弄手指、扭絞雙手或摩搓大腿)。
負性症狀
思覺失調症的負性症狀指的是,正常人應該有的行為功能,患者也許缺乏,也許受到損害。如同正性症狀,負性症狀也會影響認知、情緒和行為,不過卻是直接降低這幾個面向的表現力和敏感度。比起正性症狀,負性症狀通常更持久,就某些方面來說也更具破壞性;儘管如此,負性症狀基本上不會導致病患住院。與正性症狀不一樣的是,負性症狀通常不會妨礙或侵擾他人,因此病患不會招引法律人員或醫療人員的注意。負性症狀更不容易界定,因此要可靠地評估和有效地治療也更困難。
儘管思覺失調症大多數的思考障礙都是正性症狀,仍有一些屬於負性症狀。最常見的也都反映出思考力的減損。言談貧乏(poverty of speech)指的是患者不太說話,不管是主動說話或答話,或者在會引發人說話的正常情境裡都是如此。極端的例子是緘默症(mutism),患者壓根不說話,縱使生理功能正常無虞。如果是談話量正常,但是言語沒傳遞什麼訊息,則稱為言談內容貧乏(poverty of content of speech)。回覆延遲(increased latency of response)指的是延遲很久才答話。思考阻斷(blocking)的情形則發生在病患說話說到一半突然中斷無法繼續。
思覺失調症負性症狀的特點若是情緒反應減少或闕如,可分為表情平板、表情淡漠或表情受限。當一個人說話時不投入,包括講話沒有抑揚頓挫、沒有手勢、眼神很少與人接觸、自然的動作減少、臉部表情沒變化,或心情沒有相對應的表現,就是表情受限。思覺失調症另一個常被提起的情緒負性症狀是喜樂不能(anhedonia),或者說無法感受到樂趣。喜樂不能的徵兆是對於消遣、友誼、性愛或從前喜愛的任何活動感到興趣缺缺。情緒的回應降低也可能表現在無法與他人親近或感受親密。
僵直性木僵(catatonic stupor)是動作方面的負性症狀,它的特徵是患者的動作和言談都減少。雖然很罕見,但有些思覺失調症患者表現出蠟樣彎曲(waxy flexibility),在這種情況下,病患的肢體可以任人隨意擺布,有時病患會任人擺出很不舒服的姿勢,卻不會或者很少自行變動姿勢。固定姿勢(posturing,也稱為僵住症﹝catalepsy﹞)指的是在僵直性木僵的情況下維持不尋常或不舒服的姿勢很長一段時間。僵直症以前在思覺失調症者身上很常見,現在倒是很罕見。
另一個與思覺失調症負性症狀有關的是抗拒症(negativism),也就是病患會強烈抗拒以口語或身體的方式參與社交。相關的行為障礙有:外表邋遢衛生不良、無法持續做一件事、從社會活動中退縮。思覺失調症的社會行為研究顯示,這個疾病會使得病人明顯喪失有效的社會互動所需的基本行為能力。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