箭藝與禪心(原書名:《箭術與禪心》)
商品資訊
系列名:Holistic
ISBN13:9789863572046
替代書名:Zen in the Art of Archery
出版社:心靈工坊文化
作者:奧根‧海瑞格
譯者:魯宓
出版日:2021/01/28
裝訂/頁數:平裝/144頁
規格:21cm*14.8cm (高/寬)
重量:239克
版次:1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序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以西方人觀點闡述學習日本箭術6年的求道歷程,寶貴的第一手經驗和充滿艱難與疑惑的學習歷程,宛如紙上版、少了殺戮的《末代武士》。
★作者深入探究東方的直觀智慧,並以客觀平實的文字報導分析,是想學禪卻不知如何入手讀者的最佳入門書。
★禪宗強調「無我」及「活在當下」的人生態度,對現代生活來說是一劑強效解毒劑。
它改變攝影大師布列松的世界觀!
「這本書有種魔力,讓人必須把它像接力棒一樣傳遞下去。」
―皮耶‧阿索利納(布列松傳記作者)
李清志、徐淑卿、陳栢青、單德興、楊 蓓、蔡昌雄 接棒推薦
「禪是什麼?」
「我餓了就吃,睏了就睡。」
德國哲學教授奧根‧海瑞格,為了追求在哲學中無法得到的生命意義,遠渡重洋來到東方的日本學禪,處處碰壁之後,透過箭術,他體驗了禪的真義。多年後,海瑞格將這段曲折的學習經驗,透過文字生動地記錄下來,篇幅雖短,卻難能可貴地傳達了不可描述的開悟經驗,從此引發了西方世界的禪學熱潮。
這雖然是他個人的追尋,卻具有重要的文化意義:一個具有西方理性思想精髓的學者,以客觀的態度,親自深入探究東方的直觀智慧,並能以平實的文字加以報導分析,沒有誇大渲染。這種來自異文化觀點的第一手心得報告,沒有經過時間或口耳相傳的扭曲,也不用背負任何傳統的包袱,往往比故事傳說甚至經文公案更真實,更具參考價值。
海瑞格教授的理性哲學訓練背景,使他在文字上不遺餘力地避免落入感性或煽情的陷阱,但是深沉的情感仍然不自禁地從字裡行間中流露出來,真實而不矯揉造作,別具有動人的力量。
這是一本談論禪悟經驗的經典作品!
「我的目標是去說明禪的本質,它如何深入影響一項藝術。這種說明當然無法解釋禪的根本,但是至少要顯露有東西是存在於那無法看透的霧中,就像是夏季風暴欲來之前的閃電。瞭解這一點後,射箭的藝術就像是禪的一所預備學校,它讓初學者能透過自己的手,而對那些無法瞭解的事有較清楚的概念。」奧根.海瑞格
接棒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列)
李清志 | 實踐大學建築設計學系副教授
徐淑卿 | 鏡文學聲音內容部總監
陳栢青 | 作家
單德興 | 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特聘研究員
楊 蓓 | 法鼓文理學院特聘副教授兼生命教育學程主任
蔡昌雄 | 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助理教授
★作者深入探究東方的直觀智慧,並以客觀平實的文字報導分析,是想學禪卻不知如何入手讀者的最佳入門書。
★禪宗強調「無我」及「活在當下」的人生態度,對現代生活來說是一劑強效解毒劑。
它改變攝影大師布列松的世界觀!
「這本書有種魔力,讓人必須把它像接力棒一樣傳遞下去。」
―皮耶‧阿索利納(布列松傳記作者)
李清志、徐淑卿、陳栢青、單德興、楊 蓓、蔡昌雄 接棒推薦
「禪是什麼?」
「我餓了就吃,睏了就睡。」
德國哲學教授奧根‧海瑞格,為了追求在哲學中無法得到的生命意義,遠渡重洋來到東方的日本學禪,處處碰壁之後,透過箭術,他體驗了禪的真義。多年後,海瑞格將這段曲折的學習經驗,透過文字生動地記錄下來,篇幅雖短,卻難能可貴地傳達了不可描述的開悟經驗,從此引發了西方世界的禪學熱潮。
這雖然是他個人的追尋,卻具有重要的文化意義:一個具有西方理性思想精髓的學者,以客觀的態度,親自深入探究東方的直觀智慧,並能以平實的文字加以報導分析,沒有誇大渲染。這種來自異文化觀點的第一手心得報告,沒有經過時間或口耳相傳的扭曲,也不用背負任何傳統的包袱,往往比故事傳說甚至經文公案更真實,更具參考價值。
海瑞格教授的理性哲學訓練背景,使他在文字上不遺餘力地避免落入感性或煽情的陷阱,但是深沉的情感仍然不自禁地從字裡行間中流露出來,真實而不矯揉造作,別具有動人的力量。
這是一本談論禪悟經驗的經典作品!
「我的目標是去說明禪的本質,它如何深入影響一項藝術。這種說明當然無法解釋禪的根本,但是至少要顯露有東西是存在於那無法看透的霧中,就像是夏季風暴欲來之前的閃電。瞭解這一點後,射箭的藝術就像是禪的一所預備學校,它讓初學者能透過自己的手,而對那些無法瞭解的事有較清楚的概念。」奧根.海瑞格
接棒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列)
李清志 | 實踐大學建築設計學系副教授
徐淑卿 | 鏡文學聲音內容部總監
陳栢青 | 作家
單德興 | 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特聘研究員
楊 蓓 | 法鼓文理學院特聘副教授兼生命教育學程主任
蔡昌雄 | 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助理教授
作者簡介
奧根‧海瑞格(Eugen Herrigel, 1884-1955)
德籍哲學教授。他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遠赴日本東北帝國大學教授哲學,同時接受一位禪宗大師的嚴格訓練,花費六年時間專注地學習箭術,並且從中體悟禪機。他是少數深入鑽研禪宗理論與實踐的西方人士之一,在1953年出版本書,將他多年經由箭術習禪的過程與體會,以暢達的文字具體描述出來。本書出版之後廣受歡迎,被翻譯成許多不同語言版本。
海瑞格教授生前只出版了這本《箭藝與禪心》。他在1955年去世之後,他的夫人在他所遺留下來的文件之中,整理出許多篇關於禪宗理論的筆記,從最初的入門到神祕的開悟,甚至在開悟之後會遭遇的種種心路歷程都有所描述。海瑞格夫人將之編輯成書出版,書名是《禪道》(The Method of Zen)。
德籍哲學教授。他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遠赴日本東北帝國大學教授哲學,同時接受一位禪宗大師的嚴格訓練,花費六年時間專注地學習箭術,並且從中體悟禪機。他是少數深入鑽研禪宗理論與實踐的西方人士之一,在1953年出版本書,將他多年經由箭術習禪的過程與體會,以暢達的文字具體描述出來。本書出版之後廣受歡迎,被翻譯成許多不同語言版本。
海瑞格教授生前只出版了這本《箭藝與禪心》。他在1955年去世之後,他的夫人在他所遺留下來的文件之中,整理出許多篇關於禪宗理論的筆記,從最初的入門到神祕的開悟,甚至在開悟之後會遭遇的種種心路歷程都有所描述。海瑞格夫人將之編輯成書出版,書名是《禪道》(The Method of Zen)。
序
序
鈴木大拙
在箭術中,事實上在所有屬於日本及遠東國家的藝術中,最顯著的一個特徵是,那些藝術並不具有實用或純粹欣賞娛樂的目的,而是用來鍛鍊心智;誠然,使心智能接觸到最終極的真實。因此,射箭不僅是為了要射中目標;劍手揮舞長劍不僅是要打倒對手;舞者跳舞不僅是要表現身體的某種韻律。心智首先必須熟悉無念。
如果一個人真心希望成為某項藝術的大師,技術性的知識是不夠的。他必須要使技巧昇華,使那項藝術成為無藝之藝,發自於無念之中。
在箭術中,射手與目標不再是兩個相對的事物,而是一個整體。射手不再意識到自己是一個想要擊中對面箭靶的人。只有當一個人完全虛空,擺脫了自我,才能達到如此的無念境界,他與技巧的完美成為一體;然而其中蘊藏著十分奧妙的事物,無法藉由任何按部就班的技藝學習方式來達到。
禪與其他所有宗教、哲學、神祕法門的教誨最大的不同是,禪從未脫離我們日常生活的範疇,儘管它的作法實際且明確,卻具有某種東西使它超然獨立於世界的混亂與不安之外。
在此我們接觸到了禪與射箭之間的關係,以及其他的藝術,諸如劍道、花道、茶道、舞蹈,還有繪畫等等。
禪是平常心,如馬祖禪師(卒於西元七八八年)所說;平常心就是「餓了就吃,睏了就睡」。一旦我們開始反省,沉思,將事物觀念化後,最原始的無念便喪失了,思想開始介入。我們吃東西時不再真正吃東西,睡眠時也不再真正睡眠。箭已離弦,但不再直飛向目標,目標也已不在原地。誤導的算計開始出現。整個射箭的方向都發生錯誤。射手的困惑心智在一切活動上都背離了自身。
人類是會思考的生物,但是人類的偉大成就都是在沒有算計與思考的情況下產生的。經過了長年的自我遺忘訓練,人類能夠達到一種童稚的純真狀態。在這種狀態中,人類不思考地進行思考。他的思考就像是天空落下的雨水,海洋上的波濤,夜空閃爍的星辰,在春風中飄舞的綠葉。的確,他就是雨水、海洋、星辰,與綠葉。
當一個人到達了如此的精神境界時,他就是一個在生活藝術中的禪師。他不像個畫家般需要畫布、畫筆和顏料;他也不像個射手般需要弓箭、箭靶和其他用具。他擁有他的四肢、身體、頭和其他部分部分。他的禪是透過所有這些「工具」來表現自己。他的手腳便是畫筆,整個宇宙便是畫布,他在上面描繪他的生命七十、八十,甚至九十年。這幅畫叫做歷史。
五祖山的法演禪師(卒於西元一一○四年)說:「此人以虛空做紙,海水為墨,須彌山做筆,大書此五字:祖-師-西-來-意。對此,我鋪起我的坐具,深深頂禮敬拜。」
有人會問:「這段奇怪的文字是什麼意思?為什麼有如此表現的人值得最高的敬意?」一個禪師也許會回答:「我餓了就吃,睏了就睡。」如果他喜愛大自然,他也許會說:「昨日天晴,今日下雨。」然而,對讀者而言,問題仍然存在:「射手在什麼地方呢?」
在這本奇妙的小書中,海瑞格先生,一位德國的哲學家來到日本,藉著學習射箭來體驗禪,生動地報告了自己的經驗。透過他的表達,西方的讀者將能夠找到一個較熟悉的方式,來面對一個陌生而時常無法接近的東方經驗。
美國麻瑟諸塞州伊普斯衛鎮
一九五三年五月
【導讀】
前言
1936年《日本》(Nippon)雜誌發表了我在柏林日德協會關於「箭藝」的演講。我對這次演講極為慎重,因為我想要說明「箭藝」與「禪」之間的密切關聯。由於這種關聯是難以描述與真正界定的,我很清楚我的嘗試只是權宜之舉。
然而我的演說還是引起了極大的興趣。講稿在1937年被翻譯為日文,1938年翻譯為荷蘭文,1939年我得知也計畫翻譯成印度文,但尚未證實。1940年刊出經過大幅修訂的日文翻譯,還加上了小町谷教授的見證陳述。
庫特‧威勒(Curt Weller)先生曾經出版鈴木大拙重要的禪修著作《大解脫》(The Great Liberation),仔細計畫要出版一系列的佛教書籍,詢問我是否同意重印我的演說,我很愉快地同意了。但由於過去十年我都持續練習箭藝,我相信我在靈性上有了更多的進展,對於這項「神祕」的藝術有更好的瞭悟,我決定把我的經驗用新的形式來陳述。在箭藝課程中無法忘懷的回憶與筆記是很大的幫助。所以我可以很確實地說,本書中沒有一句話是老師沒有說過的,沒有任何意象或比喻是老師沒有用過的。
我也試著讓我的語言盡量保持單純。不僅因為禪的教導強調最精簡的表達,也因為我發現若無法單純表達或必須使用神祕話語,就會變得不夠清楚與具體,連我自己都無法接受。
寫一本關於禪的本質的書,是我未來的計畫之一。
【譯者自序】
譯後記
魯宓
市面上關於禪的著作不算少數,但是談到禪總是會提到「不立文字」。這可能是有心學禪的人會遇到的第一個疑問。如果不立文字,我們看這些書能得到什麼?禪到底是什麼?
在最早的時候,禪這個字是一句印度話的音譯,意思只是靜心去慮。但是後來禪傳到了中國,已經不僅是打坐靜心了。在禪宗的種種公案與傳奇故事中,禪似乎是對於生命中的困境,有一種超越對錯二元的態度。禪師們似乎在面臨無可解的矛盾時,卻能夠從中迸出一種全新的東西,稱之為作法或觀點或解答都有點勉強,於是被稱之為悟。禪宗故事最讓人心動的,往往就是「頓悟」。
因為有了頓悟,禪宗彷彿成為了一條求道的捷徑。彷彿只要悟了一則公案,就立刻到達修行的最高境界,從此自在解脫。難怪追求速成的現代人對於禪都心生嚮往。
問題是,從禪宗公案或傳奇故事中通常只看到悟的那一剎那,而看不到在所謂開悟之前,或開悟之後的種種過程,因此給人一種修真捷徑的印象。也許這就是禪宗不立文字的用意:文字描述不了開悟,也難以傳達禪修的種種過程,反而容易被簡化或扭曲,造成誤解。
正因為如此,這本《箭藝與禪心》才尤其難能可貴。德國哲學教授奧根‧海瑞格,為了追求在哲學中無法得到的生命意義,遠渡重洋來到東方的日本學禪,處處碰壁之後,透過了箭術(在日本稱為「弓道」),他體驗了禪的真義。這雖然是他個人的追尋,卻具有重要的文化意義:一個具有西方理思想精髓的學者,客觀的態度,親自深入探究東方的直觀智慧,並能以平實的文字加以報導分析,沒有誇大渲染。這種來自於異國文化觀點的第一手心得報告,沒有經過時間或口耳相傳的扭曲,也不用背負任何傳統的包袱,往往比種種故事傳說或甚至經文公案更真實,更具參考價值。
海瑞格教授說他身為歐洲人,有困難直接學禪,所以不得不藉助一項外在的運動。其實他這樣做很符合禪的精神,一舉跳過了宗教傳統的種種包裝,以行動來直接切入禪:禪是活生生的體驗,不存在於任何言語文字之中。
體驗什麼呢?在此冒著誤導讀者的危險(請自行斟酌),簡單說,就是當下的真心。我們這些凡夫俗子之所以無法解脫煩惱,拋開業障或輪迴等等說法不談,純粹以意識的觀點來看,就是我們的意識幾乎永遠被困在自我的投射之中,如果不是對於未來的憧憬或擔憂,就是對於過去的緬懷或悔恨,而無法真正忘我地活在當下。「當下真心」的狀態,如果勉強地加以描述,可以說是不帶絲毫貪求,也不帶任何憎惡的平衡心境,對一切事物都平等無分別地全然接納。如果要引伸到日常生活中,說起來很簡單,譬如「餓了就吃,睏了就睡」,可是對於我們這些頑冥不靈的凡夫俗子而言,實在很難參透其中的真義。但是在《箭藝與禪心》中,透過了箭術的學習,讓我們對於當下的真心有更實際、更清楚的概念。我們看到一個初學者因為缺乏了當下的真心,於是學習射箭的每一個階段都是一個困境,彷彿是一則則似乎無解的公案。海瑞格教授很清楚地描述了這段過程:
首先是拉弓的困境:拉弓時如果用力會發抖,但是那些弓又非常強硬,不用力怎麼拉得開?然後是放箭的困境:放箭不能出於自己的意識,有意識的放箭都會造成箭的顫動,但是無意識又怎麼放箭?最後是擊中箭靶的困境:老師一再告誡射箭時不要有射中目標的欲望,不要瞄準,那麼要如何射中箭靶?每一個困境在知上似乎都沒有合理的解答,學生沒有其他的辦法,只有信任老師的引導,全心全意的繼續努力,逐漸放下更多的自我投射,變得無所求與無我,於是就在自己都意想不到的情況下,突然就水到渠成,體驗到了箭術中的禪心,以最自然而無痕跡的方式完成了困難的動作。事後看來,每一個困境的解決其實都是一次「當下真心」的顯現,都是一個悟。
不管是透過箭術,或禪定,或參話頭公案,如果悟是當下真心的乍現,在開悟之前,禪師必須先完成漫長艱辛的準備工夫,才能夠逐漸消解自我的投射,在意識中清理出空間讓當下真心能夠出現。有了開悟體驗的禪師,也只不過是對生命的實相電光火石的一瞥而已。在開悟之後也還有更多的進境,更多的挑戰必須克服。他仍然需要持續的努力,使當下真心的出現越來越平常,或許終於有一天,他的意識能夠徹底擺脫所有瞻前顧後的妄想與根深蒂固的習性,永遠留住當下的真心,從此不再有悟與不悟的分別;姑且不論這是否就是最終的證道,單就人生的痛苦與煩惱而言,這種狀態應該算是自在解脫而無可置疑了。
鈴木大拙
在箭術中,事實上在所有屬於日本及遠東國家的藝術中,最顯著的一個特徵是,那些藝術並不具有實用或純粹欣賞娛樂的目的,而是用來鍛鍊心智;誠然,使心智能接觸到最終極的真實。因此,射箭不僅是為了要射中目標;劍手揮舞長劍不僅是要打倒對手;舞者跳舞不僅是要表現身體的某種韻律。心智首先必須熟悉無念。
如果一個人真心希望成為某項藝術的大師,技術性的知識是不夠的。他必須要使技巧昇華,使那項藝術成為無藝之藝,發自於無念之中。
在箭術中,射手與目標不再是兩個相對的事物,而是一個整體。射手不再意識到自己是一個想要擊中對面箭靶的人。只有當一個人完全虛空,擺脫了自我,才能達到如此的無念境界,他與技巧的完美成為一體;然而其中蘊藏著十分奧妙的事物,無法藉由任何按部就班的技藝學習方式來達到。
禪與其他所有宗教、哲學、神祕法門的教誨最大的不同是,禪從未脫離我們日常生活的範疇,儘管它的作法實際且明確,卻具有某種東西使它超然獨立於世界的混亂與不安之外。
在此我們接觸到了禪與射箭之間的關係,以及其他的藝術,諸如劍道、花道、茶道、舞蹈,還有繪畫等等。
禪是平常心,如馬祖禪師(卒於西元七八八年)所說;平常心就是「餓了就吃,睏了就睡」。一旦我們開始反省,沉思,將事物觀念化後,最原始的無念便喪失了,思想開始介入。我們吃東西時不再真正吃東西,睡眠時也不再真正睡眠。箭已離弦,但不再直飛向目標,目標也已不在原地。誤導的算計開始出現。整個射箭的方向都發生錯誤。射手的困惑心智在一切活動上都背離了自身。
人類是會思考的生物,但是人類的偉大成就都是在沒有算計與思考的情況下產生的。經過了長年的自我遺忘訓練,人類能夠達到一種童稚的純真狀態。在這種狀態中,人類不思考地進行思考。他的思考就像是天空落下的雨水,海洋上的波濤,夜空閃爍的星辰,在春風中飄舞的綠葉。的確,他就是雨水、海洋、星辰,與綠葉。
當一個人到達了如此的精神境界時,他就是一個在生活藝術中的禪師。他不像個畫家般需要畫布、畫筆和顏料;他也不像個射手般需要弓箭、箭靶和其他用具。他擁有他的四肢、身體、頭和其他部分部分。他的禪是透過所有這些「工具」來表現自己。他的手腳便是畫筆,整個宇宙便是畫布,他在上面描繪他的生命七十、八十,甚至九十年。這幅畫叫做歷史。
五祖山的法演禪師(卒於西元一一○四年)說:「此人以虛空做紙,海水為墨,須彌山做筆,大書此五字:祖-師-西-來-意。對此,我鋪起我的坐具,深深頂禮敬拜。」
有人會問:「這段奇怪的文字是什麼意思?為什麼有如此表現的人值得最高的敬意?」一個禪師也許會回答:「我餓了就吃,睏了就睡。」如果他喜愛大自然,他也許會說:「昨日天晴,今日下雨。」然而,對讀者而言,問題仍然存在:「射手在什麼地方呢?」
在這本奇妙的小書中,海瑞格先生,一位德國的哲學家來到日本,藉著學習射箭來體驗禪,生動地報告了自己的經驗。透過他的表達,西方的讀者將能夠找到一個較熟悉的方式,來面對一個陌生而時常無法接近的東方經驗。
美國麻瑟諸塞州伊普斯衛鎮
一九五三年五月
【導讀】
前言
1936年《日本》(Nippon)雜誌發表了我在柏林日德協會關於「箭藝」的演講。我對這次演講極為慎重,因為我想要說明「箭藝」與「禪」之間的密切關聯。由於這種關聯是難以描述與真正界定的,我很清楚我的嘗試只是權宜之舉。
然而我的演說還是引起了極大的興趣。講稿在1937年被翻譯為日文,1938年翻譯為荷蘭文,1939年我得知也計畫翻譯成印度文,但尚未證實。1940年刊出經過大幅修訂的日文翻譯,還加上了小町谷教授的見證陳述。
庫特‧威勒(Curt Weller)先生曾經出版鈴木大拙重要的禪修著作《大解脫》(The Great Liberation),仔細計畫要出版一系列的佛教書籍,詢問我是否同意重印我的演說,我很愉快地同意了。但由於過去十年我都持續練習箭藝,我相信我在靈性上有了更多的進展,對於這項「神祕」的藝術有更好的瞭悟,我決定把我的經驗用新的形式來陳述。在箭藝課程中無法忘懷的回憶與筆記是很大的幫助。所以我可以很確實地說,本書中沒有一句話是老師沒有說過的,沒有任何意象或比喻是老師沒有用過的。
我也試著讓我的語言盡量保持單純。不僅因為禪的教導強調最精簡的表達,也因為我發現若無法單純表達或必須使用神祕話語,就會變得不夠清楚與具體,連我自己都無法接受。
寫一本關於禪的本質的書,是我未來的計畫之一。
【譯者自序】
譯後記
魯宓
市面上關於禪的著作不算少數,但是談到禪總是會提到「不立文字」。這可能是有心學禪的人會遇到的第一個疑問。如果不立文字,我們看這些書能得到什麼?禪到底是什麼?
在最早的時候,禪這個字是一句印度話的音譯,意思只是靜心去慮。但是後來禪傳到了中國,已經不僅是打坐靜心了。在禪宗的種種公案與傳奇故事中,禪似乎是對於生命中的困境,有一種超越對錯二元的態度。禪師們似乎在面臨無可解的矛盾時,卻能夠從中迸出一種全新的東西,稱之為作法或觀點或解答都有點勉強,於是被稱之為悟。禪宗故事最讓人心動的,往往就是「頓悟」。
因為有了頓悟,禪宗彷彿成為了一條求道的捷徑。彷彿只要悟了一則公案,就立刻到達修行的最高境界,從此自在解脫。難怪追求速成的現代人對於禪都心生嚮往。
問題是,從禪宗公案或傳奇故事中通常只看到悟的那一剎那,而看不到在所謂開悟之前,或開悟之後的種種過程,因此給人一種修真捷徑的印象。也許這就是禪宗不立文字的用意:文字描述不了開悟,也難以傳達禪修的種種過程,反而容易被簡化或扭曲,造成誤解。
正因為如此,這本《箭藝與禪心》才尤其難能可貴。德國哲學教授奧根‧海瑞格,為了追求在哲學中無法得到的生命意義,遠渡重洋來到東方的日本學禪,處處碰壁之後,透過了箭術(在日本稱為「弓道」),他體驗了禪的真義。這雖然是他個人的追尋,卻具有重要的文化意義:一個具有西方理思想精髓的學者,客觀的態度,親自深入探究東方的直觀智慧,並能以平實的文字加以報導分析,沒有誇大渲染。這種來自於異國文化觀點的第一手心得報告,沒有經過時間或口耳相傳的扭曲,也不用背負任何傳統的包袱,往往比種種故事傳說或甚至經文公案更真實,更具參考價值。
海瑞格教授說他身為歐洲人,有困難直接學禪,所以不得不藉助一項外在的運動。其實他這樣做很符合禪的精神,一舉跳過了宗教傳統的種種包裝,以行動來直接切入禪:禪是活生生的體驗,不存在於任何言語文字之中。
體驗什麼呢?在此冒著誤導讀者的危險(請自行斟酌),簡單說,就是當下的真心。我們這些凡夫俗子之所以無法解脫煩惱,拋開業障或輪迴等等說法不談,純粹以意識的觀點來看,就是我們的意識幾乎永遠被困在自我的投射之中,如果不是對於未來的憧憬或擔憂,就是對於過去的緬懷或悔恨,而無法真正忘我地活在當下。「當下真心」的狀態,如果勉強地加以描述,可以說是不帶絲毫貪求,也不帶任何憎惡的平衡心境,對一切事物都平等無分別地全然接納。如果要引伸到日常生活中,說起來很簡單,譬如「餓了就吃,睏了就睡」,可是對於我們這些頑冥不靈的凡夫俗子而言,實在很難參透其中的真義。但是在《箭藝與禪心》中,透過了箭術的學習,讓我們對於當下的真心有更實際、更清楚的概念。我們看到一個初學者因為缺乏了當下的真心,於是學習射箭的每一個階段都是一個困境,彷彿是一則則似乎無解的公案。海瑞格教授很清楚地描述了這段過程:
首先是拉弓的困境:拉弓時如果用力會發抖,但是那些弓又非常強硬,不用力怎麼拉得開?然後是放箭的困境:放箭不能出於自己的意識,有意識的放箭都會造成箭的顫動,但是無意識又怎麼放箭?最後是擊中箭靶的困境:老師一再告誡射箭時不要有射中目標的欲望,不要瞄準,那麼要如何射中箭靶?每一個困境在知上似乎都沒有合理的解答,學生沒有其他的辦法,只有信任老師的引導,全心全意的繼續努力,逐漸放下更多的自我投射,變得無所求與無我,於是就在自己都意想不到的情況下,突然就水到渠成,體驗到了箭術中的禪心,以最自然而無痕跡的方式完成了困難的動作。事後看來,每一個困境的解決其實都是一次「當下真心」的顯現,都是一個悟。
不管是透過箭術,或禪定,或參話頭公案,如果悟是當下真心的乍現,在開悟之前,禪師必須先完成漫長艱辛的準備工夫,才能夠逐漸消解自我的投射,在意識中清理出空間讓當下真心能夠出現。有了開悟體驗的禪師,也只不過是對生命的實相電光火石的一瞥而已。在開悟之後也還有更多的進境,更多的挑戰必須克服。他仍然需要持續的努力,使當下真心的出現越來越平常,或許終於有一天,他的意識能夠徹底擺脫所有瞻前顧後的妄想與根深蒂固的習性,永遠留住當下的真心,從此不再有悟與不悟的分別;姑且不論這是否就是最終的證道,單就人生的痛苦與煩惱而言,這種狀態應該算是自在解脫而無可置疑了。
目次
序 鈴木大拙
前言
1. 禪與日本藝術
射手不瞄準自己地瞄準了自己,不擊中自己地擊中了自己,
因此射手同時成為了瞄準者與目標,射擊者與箭靶。
2. 從學禪到學射箭
禪是東方最玄奧的生活方式,想深入這種精神生活的領域,
必須先學習一項與禪有關的藝術。
3. 心靈拉弓
他抓起他最好與最強的一張弓,
以一種肅穆莊嚴的姿勢站著,輕彈了幾次弓弦,
弦端發出了尖銳的扣弦聲與低沉的鳴響,
這聲音只要聽過幾次就會畢生難忘。
4. 不放箭的放箭
射手以弓的上端貫穿天際,弓的下端以弦懸吊大地。
放箭時如果有一絲震動,便會有弓弦斷裂的危險。
5. 以心傳心
一種內在的變化開始發生作用。
老師以他所知道最隱密與親密的方式來幫助學生:
也就是佛家的直接心傳。
「以一根蠟燭點燃另一根蠟燭」。
6. 箭術的大道
是我拉了弓,或者是弓拉了我到最高張力狀態?
是我射中了目標,或者目標射中了我?
7. 結束與開始
事情已經不再像以前那樣了。
你們會用另一種眼光觀看事物,用另一種標準衡量事物。
以前這也發生在我身上,
這會發生在所有被這種藝術精神觸及的人身上。
8. 從箭藝到劍道
要達到劍道藝術的完美境界,必須心中沒有你我之分,
沒有對手與他的劍,也沒有自己的劍與如何揮舞的念頭
甚至沒有想到生與死。
譯後記 魯宓
【跋】箭藝.禪心.達道 單德興
【附錄】延伸閱讀
前言
1. 禪與日本藝術
射手不瞄準自己地瞄準了自己,不擊中自己地擊中了自己,
因此射手同時成為了瞄準者與目標,射擊者與箭靶。
2. 從學禪到學射箭
禪是東方最玄奧的生活方式,想深入這種精神生活的領域,
必須先學習一項與禪有關的藝術。
3. 心靈拉弓
他抓起他最好與最強的一張弓,
以一種肅穆莊嚴的姿勢站著,輕彈了幾次弓弦,
弦端發出了尖銳的扣弦聲與低沉的鳴響,
這聲音只要聽過幾次就會畢生難忘。
4. 不放箭的放箭
射手以弓的上端貫穿天際,弓的下端以弦懸吊大地。
放箭時如果有一絲震動,便會有弓弦斷裂的危險。
5. 以心傳心
一種內在的變化開始發生作用。
老師以他所知道最隱密與親密的方式來幫助學生:
也就是佛家的直接心傳。
「以一根蠟燭點燃另一根蠟燭」。
6. 箭術的大道
是我拉了弓,或者是弓拉了我到最高張力狀態?
是我射中了目標,或者目標射中了我?
7. 結束與開始
事情已經不再像以前那樣了。
你們會用另一種眼光觀看事物,用另一種標準衡量事物。
以前這也發生在我身上,
這會發生在所有被這種藝術精神觸及的人身上。
8. 從箭藝到劍道
要達到劍道藝術的完美境界,必須心中沒有你我之分,
沒有對手與他的劍,也沒有自己的劍與如何揮舞的念頭
甚至沒有想到生與死。
譯後記 魯宓
【跋】箭藝.禪心.達道 單德興
【附錄】延伸閱讀
書摘/試閱
【內文試閱】
2‧從學禪到學射箭
我為什麼要學禪,而且因此學習箭術,這需要加以解釋。當我還是學生時,彷彿被某種祕密的衝動所驅使,我就特別嚮往神祕主義之類的玄學,雖然當時的時代風尚並不鼓勵這種興趣。然而,儘管我費了很大的努力,我越來越清楚,我只能從外面去接觸這些玄學的文字;雖然我知道如何在所謂的原始神祕現象周圍繞圈子,我無法躍過那像高牆般環繞著神祕現象的界線。在龐大的玄學文獻中,我也找不到我所要追尋的事物。在失望與挫折中,我逐漸明瞭,只有真正超然的人,才能瞭解什麼是超然;只有當冥思的人完全達到空靈無我的境界,才能與那超然的實體合而為一。因此我終於明白,除了靠個人親身的體驗與痛苦之外,沒有其他道路通往神祕;若是缺乏了這項前提,一切言語都只是空談罷了。但是,怎樣才能成為一個進入神祕的人呢?如何才能達到那真實的超然,而不是空想呢?與那些大師們相隔了數世紀時光之遙的人們,是否還有一條途徑呢?生活在完全不同情況的現代人要怎麼辦呢?我從未找到任何滿意的答案,雖然曾經有人告訴我一套循序漸進的方法,保證可以達到目標。但我少了可以取代老師的詳細準確指引讓我走上那條路,或至少指引部分的旅程。然而,就算是有如此的指引,這樣就足夠了嗎?指引最多只能使人有所準備,來接受某些甚至連最好的方法也無法提供的事物,因此,是否任何人類所知的方法都無法帶來神祕的經驗?不管我如何看這個問題,我都發現自己碰上了鎖住的門,但是我無法克制自己不停地去敲打門環。我的渴望不止息,而當渴望困倦時,又會渴望著一顆渴望的心。
因此,當有人詢問我(此時我已經成為一個大學講師)想不想去東北帝國大學教哲學時,我極愉快地答應這個讓我能夠認識日本與其人民的機會,而且又能讓我接觸佛教,有希望由內學習玄學。我已經聽說過,在日本有一種被嚴密保護的生活傳統:禪。這項藝術的傳授經過了許多世紀的考驗;而且最重要的,禪的老師都非常通曉心靈引導的奧妙。
我才剛開始熟悉這個新環境,就設法去實現我的願望,但立刻碰上了難堪的閉門羹。有人告訴我,從來沒有任何歐洲人認真地與禪發生關係,由於禪反對任何「教導」的痕跡,我也別期望它能帶來任何「理論」上的滿足。我費了許多時間才讓他們瞭解我為何希望獻身於不重理論的禪。然後他們又告訴我,歐洲人想深入這種精神生活的領域是沒有什麼希望的這可算是東方最玄奧的生活方式除非他能先學習一項與禪有關的日本藝術。
必須先上某種預備學校的想法並未令我卻步。只要有希望能稍微接近禪,不管多麼費事我都願意。一條迂迴的路不管有多吃力,也比沒有路要好。但是在符合這項目標的眾多藝術中,我要選擇哪一項呢?我的妻子只稍加猶豫,便選擇了花道與繪畫,而我覺得射箭比較適合我,因為我假設自己在步槍與手槍射擊上的經驗會比較有利,後來我才知道這個假設是完全錯誤的。
我的一位同事,法學教授小町谷操三(Sozo Komachiya),學習箭術有二十年之久,被視為校中最有造詣的代表。我拜託他介紹我給他的師父,在有名的阿波研造(Kenzo Awa)門下做學生。師父起先拒絕我的請求,說他以前曾有教導過一個外國人的錯誤經驗,至今仍然感到後悔。他不準備重蹈覆轍,以免學生被這項藝術的特殊精神負擔所傷害。我堅持師父可以把我當成一個最小的弟子看待。他明白我希望學習這項藝術不是為了樂趣,而是為了大道,他才接受我這個徒弟,也收了我妻子,因為在日本,女子學習射箭是由來已久的傳統,師父的妻子與兩位女兒都是箇中高手。
就這樣我開始了一段漫長而艱辛的學習。我的朋友小町谷先生,曾經不遺餘力地為我懇求,幾乎成了我們的保證人,現在又成為我們的翻譯。同時我也幸運地受邀參加我妻子的花道與繪畫課程,使我可以比較這些相輔相成的藝術,得到更廣闊的瞭解基礎。
2‧從學禪到學射箭
我為什麼要學禪,而且因此學習箭術,這需要加以解釋。當我還是學生時,彷彿被某種祕密的衝動所驅使,我就特別嚮往神祕主義之類的玄學,雖然當時的時代風尚並不鼓勵這種興趣。然而,儘管我費了很大的努力,我越來越清楚,我只能從外面去接觸這些玄學的文字;雖然我知道如何在所謂的原始神祕現象周圍繞圈子,我無法躍過那像高牆般環繞著神祕現象的界線。在龐大的玄學文獻中,我也找不到我所要追尋的事物。在失望與挫折中,我逐漸明瞭,只有真正超然的人,才能瞭解什麼是超然;只有當冥思的人完全達到空靈無我的境界,才能與那超然的實體合而為一。因此我終於明白,除了靠個人親身的體驗與痛苦之外,沒有其他道路通往神祕;若是缺乏了這項前提,一切言語都只是空談罷了。但是,怎樣才能成為一個進入神祕的人呢?如何才能達到那真實的超然,而不是空想呢?與那些大師們相隔了數世紀時光之遙的人們,是否還有一條途徑呢?生活在完全不同情況的現代人要怎麼辦呢?我從未找到任何滿意的答案,雖然曾經有人告訴我一套循序漸進的方法,保證可以達到目標。但我少了可以取代老師的詳細準確指引讓我走上那條路,或至少指引部分的旅程。然而,就算是有如此的指引,這樣就足夠了嗎?指引最多只能使人有所準備,來接受某些甚至連最好的方法也無法提供的事物,因此,是否任何人類所知的方法都無法帶來神祕的經驗?不管我如何看這個問題,我都發現自己碰上了鎖住的門,但是我無法克制自己不停地去敲打門環。我的渴望不止息,而當渴望困倦時,又會渴望著一顆渴望的心。
因此,當有人詢問我(此時我已經成為一個大學講師)想不想去東北帝國大學教哲學時,我極愉快地答應這個讓我能夠認識日本與其人民的機會,而且又能讓我接觸佛教,有希望由內學習玄學。我已經聽說過,在日本有一種被嚴密保護的生活傳統:禪。這項藝術的傳授經過了許多世紀的考驗;而且最重要的,禪的老師都非常通曉心靈引導的奧妙。
我才剛開始熟悉這個新環境,就設法去實現我的願望,但立刻碰上了難堪的閉門羹。有人告訴我,從來沒有任何歐洲人認真地與禪發生關係,由於禪反對任何「教導」的痕跡,我也別期望它能帶來任何「理論」上的滿足。我費了許多時間才讓他們瞭解我為何希望獻身於不重理論的禪。然後他們又告訴我,歐洲人想深入這種精神生活的領域是沒有什麼希望的這可算是東方最玄奧的生活方式除非他能先學習一項與禪有關的日本藝術。
必須先上某種預備學校的想法並未令我卻步。只要有希望能稍微接近禪,不管多麼費事我都願意。一條迂迴的路不管有多吃力,也比沒有路要好。但是在符合這項目標的眾多藝術中,我要選擇哪一項呢?我的妻子只稍加猶豫,便選擇了花道與繪畫,而我覺得射箭比較適合我,因為我假設自己在步槍與手槍射擊上的經驗會比較有利,後來我才知道這個假設是完全錯誤的。
我的一位同事,法學教授小町谷操三(Sozo Komachiya),學習箭術有二十年之久,被視為校中最有造詣的代表。我拜託他介紹我給他的師父,在有名的阿波研造(Kenzo Awa)門下做學生。師父起先拒絕我的請求,說他以前曾有教導過一個外國人的錯誤經驗,至今仍然感到後悔。他不準備重蹈覆轍,以免學生被這項藝術的特殊精神負擔所傷害。我堅持師父可以把我當成一個最小的弟子看待。他明白我希望學習這項藝術不是為了樂趣,而是為了大道,他才接受我這個徒弟,也收了我妻子,因為在日本,女子學習射箭是由來已久的傳統,師父的妻子與兩位女兒都是箇中高手。
就這樣我開始了一段漫長而艱辛的學習。我的朋友小町谷先生,曾經不遺餘力地為我懇求,幾乎成了我們的保證人,現在又成為我們的翻譯。同時我也幸運地受邀參加我妻子的花道與繪畫課程,使我可以比較這些相輔相成的藝術,得到更廣闊的瞭解基礎。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