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三民出版.新書搶先報|最速、最優惠的新鮮貨報給你知!
任心清淨:你的生活該禪一下
滿額折
任心清淨:你的生活該禪一下
任心清淨:你的生活該禪一下
任心清淨:你的生活該禪一下
任心清淨:你的生活該禪一下
任心清淨:你的生活該禪一下

任心清淨:你的生活該禪一下

商品資訊

定價
:NT$ 280 元
優惠價
90252
庫存:1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7 點
商品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人貴有自知之明,只有自知,才能正確地評價自己,才不會犯蚍蜉撼大樹的錯誤,也不會害怕錯失良機。
有時我們因總把眼光放在外界,追逐於自己所想的美好事物,常常忽視了自己的本性,在利欲的誘惑中迷失了自己。所以才終日心外求法,因此而患得患失。如果能明白自己的本性,堅守自己的心靈領地,又何必自悔自惱呢?
落葉之輕,塵埃之微,剛落下來的時候難有感覺;但是存得久了、積得多了,清理起來就沒那麼容易了。在生命的過程中,也許我們無法躲避飄浮著的微塵,但千萬不要忘記拂去,只有這樣,我們的心靈才會如生命之初那般清潔、明淨、透明!

目次

第一章 悟心悟性:找到認識自己的最佳途徑
「天上地下,唯我獨尊。」佛陀一生下來就指天指地說了這句話,揭示人自身之可貴,絕對不可替代。恆河有萬沙,但每粒沙都寶貴。所以,人不應從外物取物,要從內心取心。

1. 人應有自知之明 8
2. 尊重自己的本性 11
3. 除卻心靈的塵埃 15
4. 持一顆平常心 19
5. 任心清淨 22
6. 天堂與地獄 27
7. 心定則事定 31
8. 從小事中磨練心性 35
9. 不要燃燒自己的功德 40
10. 不如改變自己 45
11. 從心開始 49

第二章 悟苦悟樂:做苦海中一個快樂的人
佛陀說:「極樂世界」,這不是一張空頭支票,而是真實的。人心歡樂時,整個世界都是美好的。如何得歡樂心?那就要做歡樂人:無愧、無執、無怒。

1. 快樂之道 60
2. 無苦何來樂 64
3. 簡單才能快樂 67
4. 比較得來的苦惱 72
5. 何不放下 77
6. 苦惱的小和尚 82
7. 知足常樂 86
8. 有一雙發現快樂的眼睛 91
9. 與幽默結緣 94
10. 放下煩惱 98
11. 選擇給予 102

第三章 悟富悟貧:不要讓自己做一個心理的窮人
佛陀說:「無執」,指出「有執」是自毀本性。手上抓的東西多了,最後你會一樣都抓不住。外物無限,但你心力有限。好東西要都要不完,反會斷送自己。

1. 你眼裏的財富 108
2. 不要落入財富的陷阱 112
3. 安貧樂道 116
4. 無財便是福 120
5. 守義而富且貴 124
6. 錢因人而有罪 129
7. 君子愛財,取之有道 134
8. 積聚金錢不是最重要的 138
9. 真正的窮人 141
10. 不要被金錢腐蝕 145
11. 金錢與自由,你選擇什麼 149

第四章 悟生悟死:正確面對生死
佛陀說:「不應取法」,講萬法歸宗,真正的法只有一個,就是永恆的、不生不滅的自在法。你與死亡同體。所有生命都應該感謝死亡,因為如果沒有它的限制,我們就真的死亡了。畏死者求生,怕黑的人自身放射光芒。

1. 生命有它自己的過程 154
2. 生命無常 158
3. 自殺是罪 163
4. 活就該活出品位 170
5. 參透生死心自寬 174
6. 珍惜活著的時間 179
7. 死亡 183
8. 生死皆是禪 188
9. 死亡的方式 192
10. 由死而悟 197
11. 停一停生命的腳步 201

書摘/試閱

1. 人應有自知之明
你我皆凡人,卻總妄想做一個非凡人,知物之好壞,希望得其精而棄其糟,恨不能網天下之精華盡收己囊。正如佛陀所說:「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明白自己的自身條件,才是取諸於外的資本。如果你只知道要取物之精華,而不知自己有沒有與之相對等的能力,那就該是你一生中最大的憾事了。所以,人貴有自知之明。
南嶽懷讓禪師有一弟子名叫馬祖,馬祖在般若寺時整天盤腿靜坐,苦思冥想。懷讓禪師便問他:「你這樣盤腿而坐是為了什麼?」
馬祖答道:「我想成佛。」
懷讓禪師聽完後,拿了一塊磚,在馬祖旁邊的地上用力地磨。
馬祖問:「師父,你磨磚做什麼?」
懷讓禪師答道:「我想把磚磨成鏡子。」
馬祖又問:「磚怎麼能磨成鏡子呢?」
懷讓說:「磚既不能磨成鏡,那麼你盤腿靜坐又豈能成佛?」
馬祖問道:「要怎麼才能成佛呢?」
懷讓答道:「就像牛拉車子,如果車子不動,你是打車還是打牛呢?」
馬祖恍然大悟。
當磚不具有成鏡的特性時,你永遠都無法把它磨成鏡子。相對於人而言,這種道理同樣適用。你永遠是你,我永遠是我。即使再加以雕飾,刻意模仿都無法彼此替代。因為這是由各自的特性決定的。這種特性又決定了各自的生存方式和生存狀態。所以,你不必羡慕別人的優越之處,也不用詆毀別人的缺點。說不定你有比別人更優越的地方,只是你不認識自己那光明的一面。也說不定你在詆毀別人缺點的時候,自己正犯著同樣的錯誤,做著相同的傻事。只是你不認識自己那黑暗的一面。
人貴有自知之明,只有自知,才能正確地評價自己,才不會犯蚍蜉撼大樹的錯誤,也不會害怕錯失良機。仔細地觀照自己的內心世界。在喧囂的塵世留一片可以靜憩身心的領地,倦時燃一炷蘭香,悠然獨坐,也許你可以突然頓悟、參透人生的玄機︱知己察己,方能取外物之精華而棄外物之糟粕。尤如伯樂識馬,韓愈在《馬說》裏慨歎:「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韓愈意在慨歎人生際遇之不平。然而,你若無千里之才,安能穩享千里馬之遇?你若無伯樂之智,安能識世間良駒?所以,要求諸於外必應先求諸於內。

悟語
我們最想改變外物,最難改變自己。然而,卻不知想要改變外物必須先要改變自己。而要改變自己,必須先要認清自己。


2. 尊重自己的本性
凡法俗事的紛繁蕪雜,使我們漸染失於心性的雜色。每一次的呈現,都多了一點修飾,每一次的語言,都少了一分真實。習慣於偽裝,總以為這樣就可以贏得更多、過得更好。驀然回首,那些希冀著的,仍需希冀,那些渴盼著的,仍需渴盼。唯獨改變了的是自己的本性。捫心自問:「我是否在意過自己最真實的內心世界?尊重過自己的本性?」心會告訴你那個最真實的答案。有多少人曾想過改變自己,以追逐想要的一切,到頭來才發現,自己做了一個邯鄲學步的壽陵少年,不僅沒有得到自己想要的,還丟了自己最初擁有的。那麼,當初為什麼就不能尊重自己的本性,做那個最真的自己?也許正是因為沒有徹悟。
文喜禪師去五臺山朝拜。到達前一晚上在一茅屋裏住宿,茅屋裏住著一位老翁。文喜就問老翁:「此間道場內容如何?」
老翁回答道:「龍蛇混雜,凡聖交參。」
文喜接著問:「住眾多少?」
老翁回答:「前三三、後三三。」
文喜第二天起來,茅屋不見了,只見文殊騎著獅子步入雲中,文喜自悔有眼不識菩薩,空自錯過。
文喜後來參訪仰山禪師時開悟,安心住下來擔任煮飯的工作。一天他從飯鍋蒸汽上又見文殊現身,便舉鏟打去,還說:「文殊自文殊,文喜自文喜,今日惑亂我不得了。」
文殊說偈云:「苦瓜連根苦,甜瓜徹蒂甜,修行三大劫,卻被這僧嫌。」
有時我們因總把眼光放在外界,追逐於自己所想的美好事物,常常忽視了自己的本性,在利欲的誘惑中迷失了自己。所以才終日心外求法,因此而患得患失。如果能明白自己的本性,堅守自己的心靈領地,又何必自悔自惱呢?
詩人卞之琳寫道:「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帶著妻兒到鄉間散步,這當然是一道風景;帶著情人在歌廳搖曳,也是一種情調;大權在握的要員靜下心來,有時會羡慕那些路燈下對弈的老百姓,可是平民百姓沒有一個不期盼來日能出人頭地的;有家室的人羡慕獨身的自在灑脫,獨身者卻又對兒女繞膝的那種天倫之樂心嚮往之……
皇帝有皇帝的煩惱,乞兒有乞兒的歡樂。乞兒的朱元璋變成了皇帝,皇帝的溥儀變成了平民,四季交錯,風雲不定。一幅曾獲世界大賽金獎的漫畫,畫出了深意:第一幅是兩個魚缸裏對望的魚,第二幅是兩個魚缸裏的魚相互躍進對方的魚缸,第三幅和第一幅一模一樣,換了魚缸的魚又在對望著。
我們常常會羡慕和追求別人的美麗,卻忘了尊重自己的本性,稍一受外界的誘惑,就可能隨波逐流,事實上,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獨有的優點和潛力,只要你能認識到自己的這些優點,並使之充分發揮,你也必能成為某一領域的領軍人物。
王羲之的伯父王導的朋友、太尉郗鑒想給女兒擇婿。當他知道丞相王導家的子弟個個相貌堂堂,於是請門客到王家選婿。王家子弟知道之後,一個個精心修飾,規規矩矩地坐在學堂,看似在讀書,心卻不知飛到哪裡去了。唯有東邊書案上,有一個人與眾不同,他還像平常一樣很隨便,聚精會神地寫字,天雖不熱,他卻熱得解開上衣,露出了肚皮,並一邊寫字、一邊無拘無束地吃饅頭。當門客回去把這些情形如實告知太尉時,太尉一下子就選中了那個不拘小節的王羲之。太尉認為王羲之是一個敢露真性情的人。他尊重自己的本性,不會因外物的誘惑而屈從盲動,這樣的人可成大器。
所以,做人沒有必要總是做一個跟從者、一個旁觀者,只需知道自己的本性就足可以成為一道風景。不從外物取物,而從內心取心,先樹自己,再造一切,這才是你首先要做的。

悟語
知道尊重自己本性的人,才不至於迷失了自己,也才能清晰地看清自己要走的路。然而,這世間有幾人尊重了自己的本性?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252
庫存:1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