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序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內容簡介】
教養資訊氾濫的時代,最有憑有據、能按表操課的劃時代教養書!
讓忙碌的父母快速掌握重點,化解育兒的各種焦慮!
亞馬遜書店暢銷冠軍書,持續熱銷不墜!
火紅到上節目、所有書評網站超過★★★★好評
親子作家/雙寶娘(譚惋瑩)、牧村文教創辦人/何翩翩、親職教育講師/魏瑋志(澤爸)、諮商心理師‧暢銷作家/陳志恆、《自己的力學》作者‧成功大學副教授‧雙寶爸/洪瀞、臺北市和平實驗國小校長/黃志順、唯品風尚集團執行長/周品均、TFT為台灣而教創辦人/劉安婷、投資理財專欄作家/畢德歐夫、華德福資深教師‧新竹縣照海幼兒園園長/徐明佑、職能治療師/OT莉莉 推薦
教養沒有魔法,但有方程式。
本書嚴選「立即可做」、對孩子最好的100件事,
不但讓孩子贏在起跑點,更享受愉悅充實的人生。
由東大出身、移居美國、持續關注教養議題、家有兩個高中生的研究者加藤紀子,
歸納200篇以上權威研究,並透過訪談,精選出育兒方法「Best 100」,以及立即可執行的「超具體策略」。
協助你為3歲~高中生的孩子,配備最重要的未來六力:
「溝通力」「思考力」「自我肯定力」「創造力」「學力」「體力」。
‧蒙特梭利博士很早就發現孩子的心流傾向,怎麼做才能讓孩子「全神投入」?(Method 55)
‧美國教育部倡議21世紀最重要課題,包括歐巴馬、比爾‧蓋茲、祖克伯都重視的「恆毅力」該如何培養?(Method 27)
‧如何實踐因《被討厭的勇氣》而聞名的阿德勒教導:不要把孩子「當成小孩看待」,並對孩子抱有「敬意」?(Method 29)
不論你重視的是學科成績,還是運動、藝術、情緒等非認知性能力,都能在本書中得到有效、具體的指引。
追隨專家驗證的研究成果,實踐立即可做的100件事!有你的陪伴和行動,孩子就能更出色、開心地做自己喜歡的事,活得更自由。
◎各界盛讚
「這是我最近所讀的教養書裡,最易吸收與推薦的一本,值得所有父母閱讀。每天按書裡建議的方法練習,可以讓您的教養生活更簡單輕鬆。」
──親子作家/雙寶娘(譚惋瑩)
孩子從零開始發展的階段,能力與認知是有侷限性的,有許多狀況必須依賴他們最喜愛、同時也是最愛他們的大人透過同理、科學且中性的溝通引導;可想而知,這個過程非常具有挑戰,在種種面向上考驗著父母。因此,父母對孩子的理解不但重要而且珍貴,對小孩有著深遠的影響。你是否知道如何才能在陪伴上做得更好呢?是的,這正是一本適合期望陪伴孩子一同成長的大人、教育工作者、老少都可仔細閱讀的可愛育兒寶典!
──《自己的力學》作者‧成功大學副教授‧雙寶爸/洪瀞
我是兩個孩子的爸,一個五歲;一個剛滿一歲。老大我從小就不把他當成小孩看待,這跟書中第二章METHOD29是雷同的。另外,關於讓孩子深入「思考」這一點,我是接受傳統教育長大的小孩,想要做什麼事情,父母都是直接回答「不可能」「沒錢」,然而現在我對孩子的教育方式則是會拋出問題:「也許有點難,那你想要怎麼達成?」「好像要花很多錢,那你覺得我們可以怎麼做,先賺多一點錢呢?」至於書中提到要注重體驗,以及留意小孩的優勢,讓他們有自信,這些其實也都是我日常生活在做的。
對於平常工作忙碌的爸媽來說,我認為這本書可以讓你省去上網找東找西的時間耗費,接著就要看你自己怎麼執行了!
──投資理財專欄作家/畢德歐夫
二十年來心理學加速朝向心靈世界邁進,雲端時代能讓兒童身心靈完整發展的實踐之道即是「正向教養」與「用心生活」,華德福的「十二感官」理論在本書所提供的教養原則與實例中完整觸及,是華德福親子教養指導手冊的雲端時代版本。
──華德福資深教師‧新竹縣照海幼兒園園長/徐明祐
對孩子最好的100件事,
具體處理教養焦慮、安心陪伴小孩長大
◎解決教育痛點
‧小孩都自己玩(p. 050)
‧回家遲遲不寫作業(p. 265 )
‧手機、電動成癮(p. 066)
‧不會寫作文(p. 254、259)
‧孩子無動力、沒有幹勁(p. 308)
◎期待孩子出人頭地
‧打造「心流」的環境(p. 220)
‧讓孩子愛上閱讀(p. 237)
‧零用錢5守則(p. 116)
‧安排家族旅行(p. 180)
教養資訊氾濫的時代,最有憑有據、能按表操課的劃時代教養書!
讓忙碌的父母快速掌握重點,化解育兒的各種焦慮!
亞馬遜書店暢銷冠軍書,持續熱銷不墜!
火紅到上節目、所有書評網站超過★★★★好評
親子作家/雙寶娘(譚惋瑩)、牧村文教創辦人/何翩翩、親職教育講師/魏瑋志(澤爸)、諮商心理師‧暢銷作家/陳志恆、《自己的力學》作者‧成功大學副教授‧雙寶爸/洪瀞、臺北市和平實驗國小校長/黃志順、唯品風尚集團執行長/周品均、TFT為台灣而教創辦人/劉安婷、投資理財專欄作家/畢德歐夫、華德福資深教師‧新竹縣照海幼兒園園長/徐明佑、職能治療師/OT莉莉 推薦
教養沒有魔法,但有方程式。
本書嚴選「立即可做」、對孩子最好的100件事,
不但讓孩子贏在起跑點,更享受愉悅充實的人生。
由東大出身、移居美國、持續關注教養議題、家有兩個高中生的研究者加藤紀子,
歸納200篇以上權威研究,並透過訪談,精選出育兒方法「Best 100」,以及立即可執行的「超具體策略」。
協助你為3歲~高中生的孩子,配備最重要的未來六力:
「溝通力」「思考力」「自我肯定力」「創造力」「學力」「體力」。
‧蒙特梭利博士很早就發現孩子的心流傾向,怎麼做才能讓孩子「全神投入」?(Method 55)
‧美國教育部倡議21世紀最重要課題,包括歐巴馬、比爾‧蓋茲、祖克伯都重視的「恆毅力」該如何培養?(Method 27)
‧如何實踐因《被討厭的勇氣》而聞名的阿德勒教導:不要把孩子「當成小孩看待」,並對孩子抱有「敬意」?(Method 29)
不論你重視的是學科成績,還是運動、藝術、情緒等非認知性能力,都能在本書中得到有效、具體的指引。
追隨專家驗證的研究成果,實踐立即可做的100件事!有你的陪伴和行動,孩子就能更出色、開心地做自己喜歡的事,活得更自由。
◎各界盛讚
「這是我最近所讀的教養書裡,最易吸收與推薦的一本,值得所有父母閱讀。每天按書裡建議的方法練習,可以讓您的教養生活更簡單輕鬆。」
──親子作家/雙寶娘(譚惋瑩)
孩子從零開始發展的階段,能力與認知是有侷限性的,有許多狀況必須依賴他們最喜愛、同時也是最愛他們的大人透過同理、科學且中性的溝通引導;可想而知,這個過程非常具有挑戰,在種種面向上考驗著父母。因此,父母對孩子的理解不但重要而且珍貴,對小孩有著深遠的影響。你是否知道如何才能在陪伴上做得更好呢?是的,這正是一本適合期望陪伴孩子一同成長的大人、教育工作者、老少都可仔細閱讀的可愛育兒寶典!
──《自己的力學》作者‧成功大學副教授‧雙寶爸/洪瀞
我是兩個孩子的爸,一個五歲;一個剛滿一歲。老大我從小就不把他當成小孩看待,這跟書中第二章METHOD29是雷同的。另外,關於讓孩子深入「思考」這一點,我是接受傳統教育長大的小孩,想要做什麼事情,父母都是直接回答「不可能」「沒錢」,然而現在我對孩子的教育方式則是會拋出問題:「也許有點難,那你想要怎麼達成?」「好像要花很多錢,那你覺得我們可以怎麼做,先賺多一點錢呢?」至於書中提到要注重體驗,以及留意小孩的優勢,讓他們有自信,這些其實也都是我日常生活在做的。
對於平常工作忙碌的爸媽來說,我認為這本書可以讓你省去上網找東找西的時間耗費,接著就要看你自己怎麼執行了!
──投資理財專欄作家/畢德歐夫
二十年來心理學加速朝向心靈世界邁進,雲端時代能讓兒童身心靈完整發展的實踐之道即是「正向教養」與「用心生活」,華德福的「十二感官」理論在本書所提供的教養原則與實例中完整觸及,是華德福親子教養指導手冊的雲端時代版本。
──華德福資深教師‧新竹縣照海幼兒園園長/徐明祐
對孩子最好的100件事,
具體處理教養焦慮、安心陪伴小孩長大
◎解決教育痛點
‧小孩都自己玩(p. 050)
‧回家遲遲不寫作業(p. 265 )
‧手機、電動成癮(p. 066)
‧不會寫作文(p. 254、259)
‧孩子無動力、沒有幹勁(p. 308)
◎期待孩子出人頭地
‧打造「心流」的環境(p. 220)
‧讓孩子愛上閱讀(p. 237)
‧零用錢5守則(p. 116)
‧安排家族旅行(p. 180)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
教養研究者 加藤紀子
1973年京都市出生。1996年東京大學經濟學系畢業,進入國際電信電話(現KDDI)公司。後移居美國,返日後,以教育為中心,針對中學考試、幼兒心理、幼兒英語教育、出國留學、國際文憑組織等主題,進行採訪和書寫,活躍於各種媒體。家有一男一女的高中生。
作者自謙不是個教養專家,也不是媽媽界的權威,但她精準觀察到在教養資訊氾濫的今日,父母其實更為茫然,因此決定「以一般父母的觀點整理出淺顯易懂、客觀有用的資訊」而撰寫了這本書。在日本出版後榮登亞馬遜書店暢銷冠軍,出版一年即熱銷15萬冊,書中實用且立刻可執行的具體方法,廣獲各大媒體、節目、書評網站熱烈討論。
【譯者簡介】
蕭嘉惠(翻譯本:METHOD10~100、結語)
靜宜大學日文系畢業,2007年1月正式踏入譯界,現為專職譯者。個人熱愛手作、兒童文學繪本與禪學,將翻譯視為終生職業,希望能接觸各種不同領域。
黃瓊仙(翻譯本書:序、METHOD 1~9)
輔仁大學日文系畢業。熱愛文字工作的專職譯者,希望讓讀者感受輕鬆、愉悅的閱讀經驗。
教養研究者 加藤紀子
1973年京都市出生。1996年東京大學經濟學系畢業,進入國際電信電話(現KDDI)公司。後移居美國,返日後,以教育為中心,針對中學考試、幼兒心理、幼兒英語教育、出國留學、國際文憑組織等主題,進行採訪和書寫,活躍於各種媒體。家有一男一女的高中生。
作者自謙不是個教養專家,也不是媽媽界的權威,但她精準觀察到在教養資訊氾濫的今日,父母其實更為茫然,因此決定「以一般父母的觀點整理出淺顯易懂、客觀有用的資訊」而撰寫了這本書。在日本出版後榮登亞馬遜書店暢銷冠軍,出版一年即熱銷15萬冊,書中實用且立刻可執行的具體方法,廣獲各大媒體、節目、書評網站熱烈討論。
【譯者簡介】
蕭嘉惠(翻譯本:METHOD10~100、結語)
靜宜大學日文系畢業,2007年1月正式踏入譯界,現為專職譯者。個人熱愛手作、兒童文學繪本與禪學,將翻譯視為終生職業,希望能接觸各種不同領域。
黃瓊仙(翻譯本書:序、METHOD 1~9)
輔仁大學日文系畢業。熱愛文字工作的專職譯者,希望讓讀者感受輕鬆、愉悅的閱讀經驗。
序
●序 嚴選「對孩子最好的事」 我育有一兒一女,除了教養孩子,同時也在雜誌《PRESIDENT Family》、網站「ReseMon」「Diamond Online」等多家媒體撰寫與教育有關的文章,或是負責企畫、製作相關的單元。 我也採訪了在各個領域表現卓越的孩子,以及他們的家人、學校、補習班、學習營隊的老師和學生,還有位居研究最前線的大學教授,因此有機會聽到這些人的真實故事,且親自在現場驗證,因此能跟大家分享最新資訊。 包括我本人在內,當今關心教育的人士都有下述共同的看法:「現代父母身處於『育兒資訊』過度氾濫的環境中」。 在網路世界裡,有太多人發表了許多奠基在個人經驗基礎上的成功案例或建議,而雜誌、書籍、教育等媒體也推出以「○○家的祕訣」「╳╳媽媽的智慧」為標題的報導或文章。 以前我們僅能從自己的祖父母、親戚或鄰居獲得與教養有關的資訊,然而現在則可以從全國,甚或是全世界取得相關資訊,因為當今已是資訊氾濫的時代,情況變成這般也是無可奈何。 因應瞬息萬變的時代所誕生的「全新育兒教科書」 此外,2020年春天開始實施的《小學新學習指導要領》中,涵蓋了「創造力」「表達力」「主體性」等的「非認知能力」(無法透過考試測得的能力)元素。 為了現代孩子的未來,大家認為培養孩子具有「獨立面對問題的能力、與同儕合作思考解決對策與解決問題的能力」,比養成孩子「正確解答課題的能力」還重要,而且非認知能力被視為是培養前者能力的基礎。 基於這樣的趨勢,學校或補習班逐漸開始讓學習的型態變得更為多樣化。 為了因應這樣的時代潮流,本書把重點擺在「面對未來世界必備的能力」,並以此為基準來架構內容。 從龐大的「研究成果」中,尋找最有用的資訊 在以心理學、教育學、精神醫學、腦科學為首的各個學術領域中,一直以來對於「該如何讓孩子保有其與生俱來的能力,又能促進其成長?」的課題,進行過無數的研究。 儘管已有家喻戶曉的共同說法,但不見得適用在所有孩子身上,而且常常有顛覆舊常識的新研究出現。 儘管如此,在你為教養的事傷腦筋或感到不安、擔憂的時候,前人所留下來的龐大研究成果,不失為讓你有所倚靠的強心劑。 然而很遺憾地,充斥於世上的資訊實在常有魚目混珠的情況出現。雖然有許多資訊是站在孩子的觀點上,真心為孩子著想,但另一方面也有不少資訊會造成孩子過度負擔,阻礙孩子的成長,像這種純粹以大人為主的想法或以大人為優先的觀點,並沒有顧慮到孩子的感受。 看著時間一分一秒地流逝,在這個有許多父母會擔心「我到底該讓孩子學習什麼才好」的時代,是不是該有人站出來將這些氾濫的資訊重新整理呢?我不是教育專家,也不是媽媽界的權威,但因為如此,是不是更能以一般父母的觀點整理出淺顯易懂、客觀有用的資訊呢? 基於這個想法,我執筆寫了這本書。 以「3個OK」為原則,人人都可輕鬆展開閱讀的最佳具體對策 本書嚴選最佳的「100個方法」,從促進「溝通力」「自我肯定感」「創造力」等非認知能力養成的方法,到「家庭學習」「遊戲」「才藝」「讀書」「飲食」「運動」「睡眠」等領域也涵蓋在內。 尤其著重於「該培養孩子哪種行為習慣才是最重要的?」提供在無壓力中養成孩子行為的方法,以及提出「父母或身邊的大人該如何做」的具體對策,書中的每個祕訣全都可以讓你現學現賣。 請遵照以下的「3個OK」原則,放下肩膀的重擔,心情愉悅地開始閱讀吧。 ① 從哪1頁開始閱讀都OK 你不需要從頭依序閱覽本書。可以從六大項目中,只挑選喜歡的部分閱讀,或者是瀏覽目次,單純閱讀你感興趣的單元也沒關係。閱讀方法隨個人喜歡。 ② 不用全部方法都照做也OK 本書的方法不需要全部都照做。比方說「孩子現在是惱人的反抗期,是否要改變對待方式?」或「孩子看起來似乎很不安,我是否該跟他溝通看看?」等問題,請配合孩子當時的情況,找出適當的方法實踐即可,因為孩子時刻都在改變。 ③ 沒有立即見效也OK 育兒沒有所謂的萬能魔法。本書的方法也可能因孩子個性不同或當下狀況而有行不通的時候。不過,千萬不要慌,只要堅持下去,耐心以對,或是參考本書的其他做法,嘗試使用別的方式來改善。 當孩子沒有改變時,不妨反向思考:「難不成是這樣?我的孩子不適用於一般的方法,看來他會是個大人物。」 對象以「3歲兒~小6生」為主,但其實所有年紀都適用 本書是以3歲兒至小6生為假想對象而撰寫的,不過國中以上的孩子也適用。 我家有兩名高中生,在寫這本書時我就有這樣的想法:「如果我能早點用在他們身上該多好(淚)。」但同時我也深深覺得:「很意外地,這些方法其實我的孩子仍舊適用。」 所以不要認為「我家的孩子來不及了」,如果能讓更多的父母、跟孩子有關的人士閱讀本書,我會非常開心。 希望透過本書,讓您的教養生活更輕鬆愉悅。
目次
【目次】
序 嚴選「對孩子最好的事」
SECTION1 如何培養溝通力?盡早讓孩子享受「語言浴」
01 跟孩子「對話」:透過提問、反駁,培養思考力
02 培養「傾聽力」:與學力有關的重要能力 03 聽孩子說話:不要否定孩子,引出他心裡的話
04 跟孩子玩「扮家家酒」:透過遊戲,培養多樣能力
05 重視「肌膚相親」:有益大腦和心靈的「溫柔刺激」
06 責備:指責的話語要具體簡潔
07 培養孩子「毫無緣由的自信心」:讓孩子變強大的重要能力 08 「唸書」給孩子聽:就算孩子不專心,也要耐心唸完 09 度過「愉悅的週末」:透過週末交流,讓孩子接觸多樣化價值觀
10 解讀孩子的「肢體動作」:接收身體所傳遞的訊息 11 把話「清楚明確」講出來:哪種表達方式才是最恰當的?
12 當孩子吵架、打架時的「調解人」:吵架、打架也能成為學習的機會
13 控制「情緒」:溝通的核心之力
14 制定「使用手機的規矩」:保護孩子遠離成癮的風險
15 舉行「家庭會議」:創造與孩子對話的機會
16 懂得「打招呼」:不要當成義務,而是要樂在其中
17 鍛鍊孩子的「簡報力」:獲得讓口才變好的「範本」
18 成為孩子的「典範」:父母與孩子一起成長 SECTION2 如何養成思考力?盡可能增加小孩「思考的機會」
19 找到「喜好」:沒有尋找的機會就找不到
20 磨鍊「觀察眼」:提升與生俱來的能力
21 使用「開放式問題」:靈活運用「WHY」「HOW」「IF」 22 創造「思考契機」:怎樣的說話方式才能促使孩子進行思考?
23 將「失敗」化為成長的食糧:懷抱信心,讓孩子自己重新振作 24 提升孩子「深入探索」的欲望:關注過程甚於成績
25 玩「不插電」的遊戲:讓孩子專注地沉浸在遊戲裡,一邊動腦筋 26 建立「金錢觀」:讓孩子體驗自我管理
27 養成孩子的「恆毅力」:讓努力與熱情發揮功效 28 順應「男女差異」:明白特徵,提升能力 29 不要把孩子「當成小孩看待」:什麼是對小孩抱有「敬意」?
30 深入「思考」:體驗「設計思考」 SECTION3 3如何產生自我肯定感?打造一顆善於適應變化的「堅定之心」
31 擁有「優質睡眠」:小孩睡眠不足怎麼辦?
32 獲得「各種不同的視角」:不要只著眼於1個正確答案 33 讓孩子擁有「自制力」:知道克制自己的方法
34 鍛鍊孩子的「心理韌性」:能夠堅強活下去的「心靈肌肉」 35 培育「感謝之心」:使心靈富裕的感謝技能
36 營造出「什麼都能說出口的環境」:鼓起勇氣寵孩子
37 讓孩子成為家庭的「1份戰力」:交給我吧,感謝你 38 上「才藝班」①:選擇才藝班
39 上「才藝班」②:從容安排行事曆 40 上「才藝班」③:金錢上的調配與安排
41 接納:給予無條件的認同
42 不做主觀的判斷:不因「評價」而限縮孩子的可能性
43 不強迫孩子:相處時保持「適當的距離感」
44 安排「家族旅行」:這是對孩子成長很重要的非日常體驗 45 品嘗「小小的喜悅」:儲備戰勝痛苦的「樂趣資本」 46 關注孩子的「優勢」:關注他們就能使其成長 47 飼養「生物」:透過「照顧」來培養溫柔之心 SECTION4 如何擁有創造力?大量「刺激」靈活的大腦
48 學習「樂器」:愉快地發揮創造力 49 「體驗」實物:活動身體,刺激五感
50 不被定「型」:大人努力忍住不脫口而出 51 和「電玩遊戲」打交道:讓電動產生溝通交流
52 發揮「好奇心」:父母本身要追求「興奮期待感」 53 用「肯定句型」說話:轉換負面消極的思考 54 接觸「藝術」:用輕鬆的心情,講述各種感想 55 讓孩子「全神投入」:不要干擾孩子進入心流狀態
56 製作和試驗:一邊動手,一邊找答案
57 豐富孩子的「想像力」:現在的「沒有意義」會成爲將來的力量
58 進行「冥想」:親子一起來,就能做得很開心 59 讓孩子「發發呆」:孩子其實意外地累 60 用「書」包圍孩子:閱讀是使地頭力變好的萬能習慣
61 讓孩子「塗鴉」:用大腦的分心模式,提高創造力 SECTION5 如何培養學力?透過有效的回饋,引導出孩子的「幹勁」
62 知道小孩的「類型」:配合類型,選擇學習方法
63 建立「數學能力」:快樂地親近數字 64 親子一同擬定「計畫」:透過制定計畫來提高執行功能
65 書寫 ①:讓孩子「喜歡」上寫東寫西
66 書寫 ②:寫「日記」
67 書寫 ③:明白「文章的格式」 68 把認真學習變成「習慣」:不勉強小孩、愉快持續下去的方法
69 學習「程式設計」:不斷從錯誤中摸索,鍛鍊頭腦 70 反覆:靈活增加變化和負荷
71 增加「詞彙」:輕鬆理解各種資訊的基本功力 72 削減「浪費」:使學習合理化,創造「餘裕」 73 學習「英語」:把英語當成「遊戲道具」 74 跟小孩學習:指導別人後,自己會記住「知識」 75 空出時間「複習」:適合背誦科目的最佳讀書方法 76 讚美孩子:給出讚美會帶來大幅轉變
77 進行「回饋」:用正向積極的方式,告知課題 78 決定「優先順序」:用代辦事項清單來整理行動 79 進行「朗讀」:弄錯發音也無妨,讓孩子「快樂」朗讀
80 給孩子「獎勵」:提升動力的報酬 81 創造「幹勁」:激發孩子「主動去做」的欲望
82 「支持」孩子:不會過度干涉的支持方式 83 一起決定「學校」:不要只依實績做選擇 84 擁有「自己的空間」:何謂能發展潛力的環境?
85 早睡早起:為了大腦,要保持充足睡眠
86 培養孩子的「專注力」:人類最多只能專注15分鐘
SECTION6 如何培養體力?透過「營養與運動」,強化大腦與身體
87 均衡攝取「營養」:良好飲食的單純本質 88 給孩子吃「點心」:比起糖分,更要注意脂質 89 吃「早餐」:創造簡單的類型
90 享受「外食」的樂趣:親子可以共同放鬆的寶貴機會 91 消除「好惡」:有討厭的東西很自然
92 與孩子一起「下廚」:孕育五感的刺激體驗 93 做「便當」:一邊傾注愛情,一邊簡化製作過程 94 活用「當季盛產」的食物:將大自然的循環納入飲食 95 善用「熟食」:留意鹽分與油脂並靈活運用
96 獲得「免疫力」:打造不易生病的強健身體 97 活動「身體」:塑造不易受傷的身體 98 做「運動」:悠閒享受形形色色的競賽
99 培養孩子的「咬合力」:常常咀嚼可以增強大腦和身體
100 保護「眼睛」:在手機時代更應該好好保養 結語
序 嚴選「對孩子最好的事」
SECTION1 如何培養溝通力?盡早讓孩子享受「語言浴」
01 跟孩子「對話」:透過提問、反駁,培養思考力
02 培養「傾聽力」:與學力有關的重要能力 03 聽孩子說話:不要否定孩子,引出他心裡的話
04 跟孩子玩「扮家家酒」:透過遊戲,培養多樣能力
05 重視「肌膚相親」:有益大腦和心靈的「溫柔刺激」
06 責備:指責的話語要具體簡潔
07 培養孩子「毫無緣由的自信心」:讓孩子變強大的重要能力 08 「唸書」給孩子聽:就算孩子不專心,也要耐心唸完 09 度過「愉悅的週末」:透過週末交流,讓孩子接觸多樣化價值觀
10 解讀孩子的「肢體動作」:接收身體所傳遞的訊息 11 把話「清楚明確」講出來:哪種表達方式才是最恰當的?
12 當孩子吵架、打架時的「調解人」:吵架、打架也能成為學習的機會
13 控制「情緒」:溝通的核心之力
14 制定「使用手機的規矩」:保護孩子遠離成癮的風險
15 舉行「家庭會議」:創造與孩子對話的機會
16 懂得「打招呼」:不要當成義務,而是要樂在其中
17 鍛鍊孩子的「簡報力」:獲得讓口才變好的「範本」
18 成為孩子的「典範」:父母與孩子一起成長 SECTION2 如何養成思考力?盡可能增加小孩「思考的機會」
19 找到「喜好」:沒有尋找的機會就找不到
20 磨鍊「觀察眼」:提升與生俱來的能力
21 使用「開放式問題」:靈活運用「WHY」「HOW」「IF」 22 創造「思考契機」:怎樣的說話方式才能促使孩子進行思考?
23 將「失敗」化為成長的食糧:懷抱信心,讓孩子自己重新振作 24 提升孩子「深入探索」的欲望:關注過程甚於成績
25 玩「不插電」的遊戲:讓孩子專注地沉浸在遊戲裡,一邊動腦筋 26 建立「金錢觀」:讓孩子體驗自我管理
27 養成孩子的「恆毅力」:讓努力與熱情發揮功效 28 順應「男女差異」:明白特徵,提升能力 29 不要把孩子「當成小孩看待」:什麼是對小孩抱有「敬意」?
30 深入「思考」:體驗「設計思考」 SECTION3 3如何產生自我肯定感?打造一顆善於適應變化的「堅定之心」
31 擁有「優質睡眠」:小孩睡眠不足怎麼辦?
32 獲得「各種不同的視角」:不要只著眼於1個正確答案 33 讓孩子擁有「自制力」:知道克制自己的方法
34 鍛鍊孩子的「心理韌性」:能夠堅強活下去的「心靈肌肉」 35 培育「感謝之心」:使心靈富裕的感謝技能
36 營造出「什麼都能說出口的環境」:鼓起勇氣寵孩子
37 讓孩子成為家庭的「1份戰力」:交給我吧,感謝你 38 上「才藝班」①:選擇才藝班
39 上「才藝班」②:從容安排行事曆 40 上「才藝班」③:金錢上的調配與安排
41 接納:給予無條件的認同
42 不做主觀的判斷:不因「評價」而限縮孩子的可能性
43 不強迫孩子:相處時保持「適當的距離感」
44 安排「家族旅行」:這是對孩子成長很重要的非日常體驗 45 品嘗「小小的喜悅」:儲備戰勝痛苦的「樂趣資本」 46 關注孩子的「優勢」:關注他們就能使其成長 47 飼養「生物」:透過「照顧」來培養溫柔之心 SECTION4 如何擁有創造力?大量「刺激」靈活的大腦
48 學習「樂器」:愉快地發揮創造力 49 「體驗」實物:活動身體,刺激五感
50 不被定「型」:大人努力忍住不脫口而出 51 和「電玩遊戲」打交道:讓電動產生溝通交流
52 發揮「好奇心」:父母本身要追求「興奮期待感」 53 用「肯定句型」說話:轉換負面消極的思考 54 接觸「藝術」:用輕鬆的心情,講述各種感想 55 讓孩子「全神投入」:不要干擾孩子進入心流狀態
56 製作和試驗:一邊動手,一邊找答案
57 豐富孩子的「想像力」:現在的「沒有意義」會成爲將來的力量
58 進行「冥想」:親子一起來,就能做得很開心 59 讓孩子「發發呆」:孩子其實意外地累 60 用「書」包圍孩子:閱讀是使地頭力變好的萬能習慣
61 讓孩子「塗鴉」:用大腦的分心模式,提高創造力 SECTION5 如何培養學力?透過有效的回饋,引導出孩子的「幹勁」
62 知道小孩的「類型」:配合類型,選擇學習方法
63 建立「數學能力」:快樂地親近數字 64 親子一同擬定「計畫」:透過制定計畫來提高執行功能
65 書寫 ①:讓孩子「喜歡」上寫東寫西
66 書寫 ②:寫「日記」
67 書寫 ③:明白「文章的格式」 68 把認真學習變成「習慣」:不勉強小孩、愉快持續下去的方法
69 學習「程式設計」:不斷從錯誤中摸索,鍛鍊頭腦 70 反覆:靈活增加變化和負荷
71 增加「詞彙」:輕鬆理解各種資訊的基本功力 72 削減「浪費」:使學習合理化,創造「餘裕」 73 學習「英語」:把英語當成「遊戲道具」 74 跟小孩學習:指導別人後,自己會記住「知識」 75 空出時間「複習」:適合背誦科目的最佳讀書方法 76 讚美孩子:給出讚美會帶來大幅轉變
77 進行「回饋」:用正向積極的方式,告知課題 78 決定「優先順序」:用代辦事項清單來整理行動 79 進行「朗讀」:弄錯發音也無妨,讓孩子「快樂」朗讀
80 給孩子「獎勵」:提升動力的報酬 81 創造「幹勁」:激發孩子「主動去做」的欲望
82 「支持」孩子:不會過度干涉的支持方式 83 一起決定「學校」:不要只依實績做選擇 84 擁有「自己的空間」:何謂能發展潛力的環境?
85 早睡早起:為了大腦,要保持充足睡眠
86 培養孩子的「專注力」:人類最多只能專注15分鐘
SECTION6 如何培養體力?透過「營養與運動」,強化大腦與身體
87 均衡攝取「營養」:良好飲食的單純本質 88 給孩子吃「點心」:比起糖分,更要注意脂質 89 吃「早餐」:創造簡單的類型
90 享受「外食」的樂趣:親子可以共同放鬆的寶貴機會 91 消除「好惡」:有討厭的東西很自然
92 與孩子一起「下廚」:孕育五感的刺激體驗 93 做「便當」:一邊傾注愛情,一邊簡化製作過程 94 活用「當季盛產」的食物:將大自然的循環納入飲食 95 善用「熟食」:留意鹽分與油脂並靈活運用
96 獲得「免疫力」:打造不易生病的強健身體 97 活動「身體」:塑造不易受傷的身體 98 做「運動」:悠閒享受形形色色的競賽
99 培養孩子的「咬合力」:常常咀嚼可以增強大腦和身體
100 保護「眼睛」:在手機時代更應該好好保養 結語
書摘/試閱
◤Method27養成孩子的「恆毅力」⇨讓努力與熱情發揮功效◤ 英文中的「grit」是指對目標保持興趣,即使遇到困難與挫折也不輕言放棄,且能繼續努力下去的力量。換而言之,就是指「恆毅力」。 美國教育部認為這是21世紀教育的最重要課題,包括前總統歐巴馬、微軟公司的蓋茲、Facebook的祖克柏在內,各行各業的領袖們都很重視恆毅力。 身為恆毅力研究的最高權威,賓州大學的心理學家安琪拉.達克沃斯教授已經以科學方式實證,人類想要立下豐功偉績,恆毅力比天賦更加重要。 而且,她獨自設計出測量恆毅力的方法時,發現在社會上表現出色的人所得到的恆毅力數值都很高。 有恆毅力的人,比較容易一路貫徹自己該做的事。此外,研究結果也發現,恆毅力也與幸福感和健康成正比。 雖說恆毅力的高低受遺傳影響,不過達克沃斯教授認為,恆毅力是一種「可以增強的能力」(出自《恆毅力:人生成功的究極能力》)。
◎要如何增強「恆毅力」呢?
‧找到喜好 達克沃斯教授表示,「就連精通一門技能的專家,剛開始也是無憂無慮的新手」,並說過「在拚命努力之前,首先必須先享受其中」。 美國的教育心理學家班傑明.布隆姆(Benjamin Samuel Bloom)博士的研究也顯示,無論學什麼,初期能遇到親切、會照顧人的指導者至關重要。態度強勢且太過嚴厲的父母與老師反而會削弱小孩的幹勁。 首先,大人要仔細觀察小孩對哪種類的事物有熱情,對什麼有興趣。(參考第88頁,METHOD 19:找到「喜好」)
‧設定「稍微高一點的目標」 找到可以傾注熱情的事物之後,就設定一個稍微高一點的目標,然後為了目標而練習。可以的話,把在同一時間、同一場所進行的練習當成「日課」看待。就算還沒找到自己的喜好,也可以用每天要做的事或運動,來設定一個稍微高一點的目標,然後不斷練習,養成勤勉不懈。 休士頓大學心理學教授羅伯特.艾森伯格(Robert Eisenberger)從研究中得到此項結論:練習可以養成勤勉,而人若能正面迎戰難關的話,就有辦法迎戰其他的難關。
‧不要馬上放棄 協助小孩不要因為「被老師痛罵一頓」「比賽輸了」「晨練太辛苦」這種一時情緒所左右,既然已經開始學習,就讓小孩全心全意地專心學到一個段落為止。
‧父母要當典範
布隆姆博士針對全世界頂尖的運動選手及藝術家的研究顯示,對小孩們來說,父母是他們「努力的典範」。 達克沃斯教授認為,父母也可以為自己設定困難的目標,且必須去思考「自己能用多少的熱情及耐力去努力完成」,以及「自己所採用的教育方式,是否會讓孩子想當成典範」。
‧留意讚美的方式 比起評論小孩與生俱來的天賦、成果與成績,倒不如讚美他們努力的過程,對他們說「只要再花一點時間,你就能學會」,鼓勵他們不要放棄,才能促使小孩發揮繼續努力的能力(參考第292頁,METHOD 76:讚美孩子)。
‧讓孩子被恆毅力高的人包圍 如果周遭都是恆毅力高的人,小孩也會自然而然產生某種類似連帶的關係,想和別人一樣。據說達克沃斯教授的家庭裡,所有家人都要各自挑戰困難的事物,不屈不撓地堅持、實踐下去。而恆毅力也可以讓群體更團結。 ◤Method55讓孩子「全神投入」⇨不要干擾孩子進入心流狀態◤ 所謂全神投入,就是幾乎已經感覺不到身體的存在,忘了時間、注意力深入集中在某件事情上。正向心理學家契克森米哈伊教授稱之為「心流體驗」。據說,這一般發生在做自己喜愛之事的時候。 契克森米哈伊教授調查後發現,像是充滿創造力的藝術家、科學家、運動選手之類活躍在各種世界舞台上的人,都毫無例外在進行「心流體驗」。 瑪莉亞.蒙特梭利博士既是幼兒教育家,也是醫生,她在心流這個概念尚未存在的時候開始,便已經關注起孩子全神投入的模樣,並持續進行觀察,能夠全神投入的體驗也被當成「蒙特梭利教育法」的支柱。 此外,哈佛商學院的社會心理學家泰瑞莎.阿馬比爾(Teresa M. Amabile)名譽教授表示,比起周圍的人給予的獎項、金錢及評價之類的東西,興趣、樂趣、滿足感和行為價值這些從內心湧出的動機愈大,一個人就愈具創造力。 孩子什麼時刻才會處於心流狀態呢?仔細觀察的話,便能看出是孩子做想的與擅長的事的時候。 ◎要怎麼做才能讓孩子體驗「全神投入」呢?
‧營造簡單的環境 在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擔任臨床副教授的教育心理學家夏洛特.瑞斯尼克(Charlotte Resnick)表示,想要提升孩子的創造力,就應該把環境變「簡單」。 環境簡單的話,注意力就不會分散,可以全神貫注在自己感興趣的事物上,也能發揮想像力,動腦筋思考。只要用布蓋住架子或玩具籃也有同樣效果。
‧關閉螢幕 美國天普大學的發展心理學家凱西.赫胥-帕賽克(Kathy Hirsh‐Pasek)教授說,98%的人「無法一心多用」,想要集中精神,就該阻斷四周的刺激和噪音。尤其智慧型手機的誘惑力很大,孩子總是被來自螢幕的刺激牽著鼻子走。 要全神投入某件事,想集中精神的時候,必須遠離身邊的手機、電玩和電視。
‧增加積極活動的時間 在度過自由時間的方法上,需要注意的是「積極度過」與「被動度過」的差異。契克森米哈伊教授說,他並不否定一邊看電視一邊放鬆休息,或者去購物中心閒逛,但問題在於這樣的行為是否適量。 用被動的休閒娛樂來度過自由時間的話,消耗的精力就會比較少,卻很難有心流體驗。 契克森米哈伊教授等人的研究顯示,比起進行被動式的活動,在自由時間進行積極性的活動,像是運動或從事個人興趣,更能擁有大約3倍的心流體驗。 此外,在德國進行的大規模調查報告也指出,愈常閱讀書籍,體驗心流的次數就愈頻繁,但看電視的話,結果卻是相反的。
‧不要催促 好萊塢鬼才史蒂芬.史匹柏無法坐下來好好用功讀書,一心沉迷於用8mm的相機,把玩具火車頭對撞的場景拍攝下來。但據說,他的母親自始至終都從旁溫柔守護著這個兒子。 孩子一旦開始沉浸於某件事之中,大人就要重視他們全神投入的狀態,盡可能不要催促他們「下一次是做○○的時間,動作快一點」,或是說「該結束了」並中途強行打斷的舉動。
‧父母找到自己可以全神投入的事物 如果父母一臉開心地做著某件事,孩子便會對其產生興趣,並且馬上模仿父母開心的神情。看到父母雙眼發光、全心投入某件事的模樣,孩子也會自然而然地興起期待的興奮感受。 ●反覆⇨靈活增加變化和負荷 我們常常鼓勵小孩不僅在上課時學習,連運動和玩樂器也同樣「只要不斷反覆練習,孜孜不倦地努力,我們就能學會它」。 在麥爾坎.葛拉威爾的全球暢銷著作《異數:超凡與平凡的界線在哪裡?》中,有個聞名的「1萬個小時理論」,意指我們無論身處領域,只要全心投入約1萬個小時,就能成為該領域的傑出人物。 然而,心理學的研究顯示,並非胡亂地反覆練習就沒問題。透過反覆練習而學會技能的學習方式裡,毫無疑問有幾個重點需要注意。 ◎要怎麼做才能靈活運用「反覆練習」呢?
‧單調的重複其實沒有效果 明明已經反覆寫了好幾次評量卷並努力學習過了,卻不知為什麼考試還是考砸了……大家是否有這樣的經驗呢? 事實上,這正是單純重複學習的陷阱,也就是指人陷入了在心理學上被稱為「流暢錯覺」的狀態。 所謂的「流暢性」,是指適當且迅速處理、輸出資訊的能力。然而,這種「這些問題我已熟練到馬上就能想起解法,所以不必擔心」的固執想法,反而會讓大腦一時輕忽大意,陷入無法立刻回想起自己已經記下來的資訊。
‧穿插變化 我們可以從美國威廉斯學院心理學家內特.康乃爾(Nate Kornell)副教授等人的研究中得知,如果在進行反覆練習時,混入稍微有些變化的課題,會提升學習能力,記憶也能長期牢記。也就是說,可以在每天的學習中,混入過去學習過的單元。 小孩必須隨著不同的問題,來一一思考解題的方法,這種狀況乍看之下好像很沒效率,但是,多倫多大學的心理學家麥可.因茲李克特(Michael Inzlicht)指出:「事實上,去注意是否有東西擾亂秩序、有什麼東西與當下格格不入的動作,能使大腦覺醒過來。」 使用在問題中加上變化的學習方法,讓自己一邊注意各個「差異」,同時去理解,除了能清楚掌握住特徵以外,也能讓我們變得善於應對正式場合中的突發事故。
‧稍微提高難度 美國佛羅里達州立大學的心理學家安德斯.艾瑞克森教授主張:所有領域的頂尖人物都提倡「跳出自己的舒適圈,不斷對自己施加略微超過極限的負荷」的「極限練習」。 對全世界頂尖人物們進行了30年以上研究的艾瑞克森教授說:「我們之中無論是誰,只要反覆進行這種『極限練習』,都能獲得在旁人眼中看來完全屬於『與生俱來的天賦』的卓越能力。」 當然,想要學習新單元或新技術,透過反覆練習讓自己逐漸熟悉是不可或缺的步驟,但重點是要在其中參雜變化,並稍微增強負荷。 ◤Method73學習「英語」⇨把英語當成「遊戲道具」◤ 在學習英語上,小孩擁有比大人更優秀的能力,也就是說,這種力量會隨著成長而逐漸消失。專攻兒童英語教育和第二語言學習的上智大學短期大學部狩野晶子教授說,小孩優於大人的能力主要有以下4種。 ① 敏銳聽取聲音的能力 小孩有豐富的聲音感受性。他們在年齡還小時便具有厲害的聽覺,可以模擬動物和昆蟲的叫聲,也很擅長模仿動畫中的角色。 ② 一口氣消化一大段連續聲音的能力 譬如日本落語繞口令的「壽限無壽限無……」,或是一股腦地唱出151隻寶可夢角色名字的歌曲〈精靈寶可夢點點名〉等等,小孩即使不太明白涵義,也能把它們當成一大段連續聲音記下來。 ③ 忍受不停重複的能力 小孩總是想反覆做同樣1件事,像總想讀同1本繪本、不停看喜歡的動畫好幾次。 ④ 忍受曖昧模糊的能力 即使無法理解一切,小孩也不在乎。縱使對事情的理解模糊不清,小孩也能根據對方的表情和周遭的狀況,以自己的方式去想像前後邏輯與涵義,並同時進行交流。 以上這4種能力中,兒童期尤其應該想辦法發展的是「聽」英語的能力。就讀國小期間,大人要注重的應該是讓小孩開心地多聽一些有意義的英語,以熟悉英語發音,而非嚴格要求他們的讀與寫。大人可以使用英語歌曲或繪本的有聲書,YouTube和Netflix上也有適合小孩的英語節目。NHK教育頻道也有符合小孩發展且能用副聲道聽英語的節目。 ◎該怎麼學習「英語」呢?
‧每天讓孩子開心地接觸英語 雖然個體差異很大,不過,據說聽2,000到4,000個小時的英語,就能讓人具備可以聽懂一定程度的英語能力。然而,即使小孩在學校每星期1次1個小時接觸英語的時間,1年總共也才35個小時,換算下來,想聽足3,500個小時的話,大概要花上100年的時間。與其只依賴學校和英語教室,不如每天一點一滴地在家中創造機會給小孩聽英語,效果更好。 只不過在這裡要注意的是,重點在於讓小孩樂在其中,不必在乎他們是否正確聽懂。重要的是讓小孩可以一邊自由發揮想像力、類推、模仿,一邊體驗用英語這個語言玩遊戲。
‧不去指導正確答案 小孩如果處於「說錯話該怎麼辦」的壓力裡,便很難湧現想嘗試說英文的心情,妨礙他們進步。 大人不必堅持小孩能否正確說出在學校學到的對話,或能不能好好理解內容,甚至在小孩說錯時也不要糾正,這才是最重要的。「我說出口了!」「我懂了!」的成功經驗,可以促使小孩產生「說不定我已經學會英語!?」的自信,從而降低對說英語的不安感。南加州大學的語言學家史蒂芬‧克瑞申(Stephen Krashen)名譽教授說:「不安感愈低,語言學習愈順利。」 嬰兒在學習母語的過程中,也經常會出現錯誤的語言表達方式,但隨著年齡成長,會自然而然逐漸變得正確。小孩學習英語的時候,就跟那段過程一樣。父母不要著急,也不要過度期待,帶著長遠的眼光從容守護小孩至關重要。
‧用英語鑽研喜好 狩野教授建議,大人可以和小孩一起研究,小孩感興趣的領域要如何用英語表達,譬如小孩喜歡棒球的話,就研究各球員的位置、規則及美國職棒大聯盟的選手名字等等,若喜歡公主或哈利波特的話,就研究城堡資料。除此之外,還有許多小孩喜歡的事物,像是魚類、昆蟲、恐龍、花。 舉例來說,在Google上搜尋「恐龍 名稱 英語」,會找到各式各樣恐龍的英語名稱或單字卡。乍看之下,昆蟲的名稱或城堡的備品單字實在看不出能派上什麼用場,不過對喜歡它們的小孩來說,那是最有趣的知識。 懷著好奇心所調查的知識,會在記憶中停留很久,而那些知識也會成為小孩對英語產生興趣的第1步。
‧父母享受溝通樂趣 狩野教授說,父母所能做的事情中,最直接了當且具有效果的是擔任享受溝通交流的「範本」。即使自己不擅長溝通、講得結結巴巴,也要表現享受溝通交流的態度給小孩看。 比如說,路上看到有外國人遇到困難的話,縱使對話中夾雜著母語和外文也無妨,大人要試著主動開口說「我來幫你吧」。據說,即使對方使用的語言不同,但只要表現出想和對方交流的欲望,就能帶來很大的教育效果。小孩知道「講錯也沒關係,有表達出來就夠了」,便可以進入下一步的「我用英語說說看吧」。 ◤Method75空出時間「複習」⇨適合背誦科目的最佳讀書方法◤
華盛頓大學的心理學家亨利‧羅迪格三世教授說:「如果習慣了一口氣塞滿腦袋的學習方式,下一個學期的成績可能會一落千丈。」 雖然在遇到緊急關頭時,所謂的「臨陣磨槍」會起一定的效果,但用那種方式記住的知識卻無法長久停留在記憶裡。 縱使背誦的分量一樣,不過若分散學習時間,知識停留在腦中的時間會長上更多倍。 那麼,如果想讓學過的東西停留在記憶的時間更久,再接觸的最佳時機是什麼時候呢? 2008年,加拿大約克大學的心理學家美樂蒂‧懷絲哈特與加州大學的心理學家哈洛德‧帕許勒攜手合作,以1,354位廣大年齡層的人為對象,進行大規模的實驗。從其結果可看出,因應考試前的準備期間,改變複習間隔的成效會比較好(《最強大腦學習法》),如下所述。 ◎哪種時機進行「複習」比較好呢? ‧逐漸拉大「每次複習的間隔」 假設考試就在1星期後,應考之前如果有「90分鐘」可以使用,與其今天讀書90分鐘,不如今天讀30分鐘,第2次讀書訂在第2天(或是後天)的30分鐘,然後考試前一天讀書30分鐘,這樣反覆學習同樣的東西,能讓記憶牢牢地留在腦海中。 假如考試日期在1個月之後,研究結果可看出,最佳方法是今天讀書學習,一星期後進行複習,第3次讀書學習則在考試前一天進行。 除此之外,跟眼前的考試無關,如果想讓知識長期留在大腦中,可以參考波蘭學者彼歐茲‧沃茲涅克(Piotr Wozniak)的研究。 沃茲涅克指出,如果今天已經讀書、學習過,就在1~2天後進行複習,下次複習則是1星期後,再下一次則是1個月後(下下一次則是更久之後),以這樣的形式逐漸拉開複習的間隔,就能幫助記憶用力刻印在大腦裡。 在腦部醫學領域也一樣,東京都醫學綜合研究所於2018年刊登在美國科學雜誌《細胞報告》(Cell Reports)上的研究結果顯示,大腦內部機能是「有間隔地反覆學習,可讓記憶長時間停留在腦海裡」。
‧間隔學習有助於「背誦」 間隔學習是讓自己學到的事物停留在記憶裡的有效方法。 倘若能長時間記住很多東西,理解能力也會隨之加深,所以理科科目也在研究這個方法。只不過,現階段能肯定的是,這個方法適合外語、特殊術語和需要背誦的知識。
◎要如何增強「恆毅力」呢?
‧找到喜好 達克沃斯教授表示,「就連精通一門技能的專家,剛開始也是無憂無慮的新手」,並說過「在拚命努力之前,首先必須先享受其中」。 美國的教育心理學家班傑明.布隆姆(Benjamin Samuel Bloom)博士的研究也顯示,無論學什麼,初期能遇到親切、會照顧人的指導者至關重要。態度強勢且太過嚴厲的父母與老師反而會削弱小孩的幹勁。 首先,大人要仔細觀察小孩對哪種類的事物有熱情,對什麼有興趣。(參考第88頁,METHOD 19:找到「喜好」)
‧設定「稍微高一點的目標」 找到可以傾注熱情的事物之後,就設定一個稍微高一點的目標,然後為了目標而練習。可以的話,把在同一時間、同一場所進行的練習當成「日課」看待。就算還沒找到自己的喜好,也可以用每天要做的事或運動,來設定一個稍微高一點的目標,然後不斷練習,養成勤勉不懈。 休士頓大學心理學教授羅伯特.艾森伯格(Robert Eisenberger)從研究中得到此項結論:練習可以養成勤勉,而人若能正面迎戰難關的話,就有辦法迎戰其他的難關。
‧不要馬上放棄 協助小孩不要因為「被老師痛罵一頓」「比賽輸了」「晨練太辛苦」這種一時情緒所左右,既然已經開始學習,就讓小孩全心全意地專心學到一個段落為止。
‧父母要當典範
布隆姆博士針對全世界頂尖的運動選手及藝術家的研究顯示,對小孩們來說,父母是他們「努力的典範」。 達克沃斯教授認為,父母也可以為自己設定困難的目標,且必須去思考「自己能用多少的熱情及耐力去努力完成」,以及「自己所採用的教育方式,是否會讓孩子想當成典範」。
‧留意讚美的方式 比起評論小孩與生俱來的天賦、成果與成績,倒不如讚美他們努力的過程,對他們說「只要再花一點時間,你就能學會」,鼓勵他們不要放棄,才能促使小孩發揮繼續努力的能力(參考第292頁,METHOD 76:讚美孩子)。
‧讓孩子被恆毅力高的人包圍 如果周遭都是恆毅力高的人,小孩也會自然而然產生某種類似連帶的關係,想和別人一樣。據說達克沃斯教授的家庭裡,所有家人都要各自挑戰困難的事物,不屈不撓地堅持、實踐下去。而恆毅力也可以讓群體更團結。 ◤Method55讓孩子「全神投入」⇨不要干擾孩子進入心流狀態◤ 所謂全神投入,就是幾乎已經感覺不到身體的存在,忘了時間、注意力深入集中在某件事情上。正向心理學家契克森米哈伊教授稱之為「心流體驗」。據說,這一般發生在做自己喜愛之事的時候。 契克森米哈伊教授調查後發現,像是充滿創造力的藝術家、科學家、運動選手之類活躍在各種世界舞台上的人,都毫無例外在進行「心流體驗」。 瑪莉亞.蒙特梭利博士既是幼兒教育家,也是醫生,她在心流這個概念尚未存在的時候開始,便已經關注起孩子全神投入的模樣,並持續進行觀察,能夠全神投入的體驗也被當成「蒙特梭利教育法」的支柱。 此外,哈佛商學院的社會心理學家泰瑞莎.阿馬比爾(Teresa M. Amabile)名譽教授表示,比起周圍的人給予的獎項、金錢及評價之類的東西,興趣、樂趣、滿足感和行為價值這些從內心湧出的動機愈大,一個人就愈具創造力。 孩子什麼時刻才會處於心流狀態呢?仔細觀察的話,便能看出是孩子做想的與擅長的事的時候。 ◎要怎麼做才能讓孩子體驗「全神投入」呢?
‧營造簡單的環境 在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擔任臨床副教授的教育心理學家夏洛特.瑞斯尼克(Charlotte Resnick)表示,想要提升孩子的創造力,就應該把環境變「簡單」。 環境簡單的話,注意力就不會分散,可以全神貫注在自己感興趣的事物上,也能發揮想像力,動腦筋思考。只要用布蓋住架子或玩具籃也有同樣效果。
‧關閉螢幕 美國天普大學的發展心理學家凱西.赫胥-帕賽克(Kathy Hirsh‐Pasek)教授說,98%的人「無法一心多用」,想要集中精神,就該阻斷四周的刺激和噪音。尤其智慧型手機的誘惑力很大,孩子總是被來自螢幕的刺激牽著鼻子走。 要全神投入某件事,想集中精神的時候,必須遠離身邊的手機、電玩和電視。
‧增加積極活動的時間 在度過自由時間的方法上,需要注意的是「積極度過」與「被動度過」的差異。契克森米哈伊教授說,他並不否定一邊看電視一邊放鬆休息,或者去購物中心閒逛,但問題在於這樣的行為是否適量。 用被動的休閒娛樂來度過自由時間的話,消耗的精力就會比較少,卻很難有心流體驗。 契克森米哈伊教授等人的研究顯示,比起進行被動式的活動,在自由時間進行積極性的活動,像是運動或從事個人興趣,更能擁有大約3倍的心流體驗。 此外,在德國進行的大規模調查報告也指出,愈常閱讀書籍,體驗心流的次數就愈頻繁,但看電視的話,結果卻是相反的。
‧不要催促 好萊塢鬼才史蒂芬.史匹柏無法坐下來好好用功讀書,一心沉迷於用8mm的相機,把玩具火車頭對撞的場景拍攝下來。但據說,他的母親自始至終都從旁溫柔守護著這個兒子。 孩子一旦開始沉浸於某件事之中,大人就要重視他們全神投入的狀態,盡可能不要催促他們「下一次是做○○的時間,動作快一點」,或是說「該結束了」並中途強行打斷的舉動。
‧父母找到自己可以全神投入的事物 如果父母一臉開心地做著某件事,孩子便會對其產生興趣,並且馬上模仿父母開心的神情。看到父母雙眼發光、全心投入某件事的模樣,孩子也會自然而然地興起期待的興奮感受。 ●反覆⇨靈活增加變化和負荷 我們常常鼓勵小孩不僅在上課時學習,連運動和玩樂器也同樣「只要不斷反覆練習,孜孜不倦地努力,我們就能學會它」。 在麥爾坎.葛拉威爾的全球暢銷著作《異數:超凡與平凡的界線在哪裡?》中,有個聞名的「1萬個小時理論」,意指我們無論身處領域,只要全心投入約1萬個小時,就能成為該領域的傑出人物。 然而,心理學的研究顯示,並非胡亂地反覆練習就沒問題。透過反覆練習而學會技能的學習方式裡,毫無疑問有幾個重點需要注意。 ◎要怎麼做才能靈活運用「反覆練習」呢?
‧單調的重複其實沒有效果 明明已經反覆寫了好幾次評量卷並努力學習過了,卻不知為什麼考試還是考砸了……大家是否有這樣的經驗呢? 事實上,這正是單純重複學習的陷阱,也就是指人陷入了在心理學上被稱為「流暢錯覺」的狀態。 所謂的「流暢性」,是指適當且迅速處理、輸出資訊的能力。然而,這種「這些問題我已熟練到馬上就能想起解法,所以不必擔心」的固執想法,反而會讓大腦一時輕忽大意,陷入無法立刻回想起自己已經記下來的資訊。
‧穿插變化 我們可以從美國威廉斯學院心理學家內特.康乃爾(Nate Kornell)副教授等人的研究中得知,如果在進行反覆練習時,混入稍微有些變化的課題,會提升學習能力,記憶也能長期牢記。也就是說,可以在每天的學習中,混入過去學習過的單元。 小孩必須隨著不同的問題,來一一思考解題的方法,這種狀況乍看之下好像很沒效率,但是,多倫多大學的心理學家麥可.因茲李克特(Michael Inzlicht)指出:「事實上,去注意是否有東西擾亂秩序、有什麼東西與當下格格不入的動作,能使大腦覺醒過來。」 使用在問題中加上變化的學習方法,讓自己一邊注意各個「差異」,同時去理解,除了能清楚掌握住特徵以外,也能讓我們變得善於應對正式場合中的突發事故。
‧稍微提高難度 美國佛羅里達州立大學的心理學家安德斯.艾瑞克森教授主張:所有領域的頂尖人物都提倡「跳出自己的舒適圈,不斷對自己施加略微超過極限的負荷」的「極限練習」。 對全世界頂尖人物們進行了30年以上研究的艾瑞克森教授說:「我們之中無論是誰,只要反覆進行這種『極限練習』,都能獲得在旁人眼中看來完全屬於『與生俱來的天賦』的卓越能力。」 當然,想要學習新單元或新技術,透過反覆練習讓自己逐漸熟悉是不可或缺的步驟,但重點是要在其中參雜變化,並稍微增強負荷。 ◤Method73學習「英語」⇨把英語當成「遊戲道具」◤ 在學習英語上,小孩擁有比大人更優秀的能力,也就是說,這種力量會隨著成長而逐漸消失。專攻兒童英語教育和第二語言學習的上智大學短期大學部狩野晶子教授說,小孩優於大人的能力主要有以下4種。 ① 敏銳聽取聲音的能力 小孩有豐富的聲音感受性。他們在年齡還小時便具有厲害的聽覺,可以模擬動物和昆蟲的叫聲,也很擅長模仿動畫中的角色。 ② 一口氣消化一大段連續聲音的能力 譬如日本落語繞口令的「壽限無壽限無……」,或是一股腦地唱出151隻寶可夢角色名字的歌曲〈精靈寶可夢點點名〉等等,小孩即使不太明白涵義,也能把它們當成一大段連續聲音記下來。 ③ 忍受不停重複的能力 小孩總是想反覆做同樣1件事,像總想讀同1本繪本、不停看喜歡的動畫好幾次。 ④ 忍受曖昧模糊的能力 即使無法理解一切,小孩也不在乎。縱使對事情的理解模糊不清,小孩也能根據對方的表情和周遭的狀況,以自己的方式去想像前後邏輯與涵義,並同時進行交流。 以上這4種能力中,兒童期尤其應該想辦法發展的是「聽」英語的能力。就讀國小期間,大人要注重的應該是讓小孩開心地多聽一些有意義的英語,以熟悉英語發音,而非嚴格要求他們的讀與寫。大人可以使用英語歌曲或繪本的有聲書,YouTube和Netflix上也有適合小孩的英語節目。NHK教育頻道也有符合小孩發展且能用副聲道聽英語的節目。 ◎該怎麼學習「英語」呢?
‧每天讓孩子開心地接觸英語 雖然個體差異很大,不過,據說聽2,000到4,000個小時的英語,就能讓人具備可以聽懂一定程度的英語能力。然而,即使小孩在學校每星期1次1個小時接觸英語的時間,1年總共也才35個小時,換算下來,想聽足3,500個小時的話,大概要花上100年的時間。與其只依賴學校和英語教室,不如每天一點一滴地在家中創造機會給小孩聽英語,效果更好。 只不過在這裡要注意的是,重點在於讓小孩樂在其中,不必在乎他們是否正確聽懂。重要的是讓小孩可以一邊自由發揮想像力、類推、模仿,一邊體驗用英語這個語言玩遊戲。
‧不去指導正確答案 小孩如果處於「說錯話該怎麼辦」的壓力裡,便很難湧現想嘗試說英文的心情,妨礙他們進步。 大人不必堅持小孩能否正確說出在學校學到的對話,或能不能好好理解內容,甚至在小孩說錯時也不要糾正,這才是最重要的。「我說出口了!」「我懂了!」的成功經驗,可以促使小孩產生「說不定我已經學會英語!?」的自信,從而降低對說英語的不安感。南加州大學的語言學家史蒂芬‧克瑞申(Stephen Krashen)名譽教授說:「不安感愈低,語言學習愈順利。」 嬰兒在學習母語的過程中,也經常會出現錯誤的語言表達方式,但隨著年齡成長,會自然而然逐漸變得正確。小孩學習英語的時候,就跟那段過程一樣。父母不要著急,也不要過度期待,帶著長遠的眼光從容守護小孩至關重要。
‧用英語鑽研喜好 狩野教授建議,大人可以和小孩一起研究,小孩感興趣的領域要如何用英語表達,譬如小孩喜歡棒球的話,就研究各球員的位置、規則及美國職棒大聯盟的選手名字等等,若喜歡公主或哈利波特的話,就研究城堡資料。除此之外,還有許多小孩喜歡的事物,像是魚類、昆蟲、恐龍、花。 舉例來說,在Google上搜尋「恐龍 名稱 英語」,會找到各式各樣恐龍的英語名稱或單字卡。乍看之下,昆蟲的名稱或城堡的備品單字實在看不出能派上什麼用場,不過對喜歡它們的小孩來說,那是最有趣的知識。 懷著好奇心所調查的知識,會在記憶中停留很久,而那些知識也會成為小孩對英語產生興趣的第1步。
‧父母享受溝通樂趣 狩野教授說,父母所能做的事情中,最直接了當且具有效果的是擔任享受溝通交流的「範本」。即使自己不擅長溝通、講得結結巴巴,也要表現享受溝通交流的態度給小孩看。 比如說,路上看到有外國人遇到困難的話,縱使對話中夾雜著母語和外文也無妨,大人要試著主動開口說「我來幫你吧」。據說,即使對方使用的語言不同,但只要表現出想和對方交流的欲望,就能帶來很大的教育效果。小孩知道「講錯也沒關係,有表達出來就夠了」,便可以進入下一步的「我用英語說說看吧」。 ◤Method75空出時間「複習」⇨適合背誦科目的最佳讀書方法◤
華盛頓大學的心理學家亨利‧羅迪格三世教授說:「如果習慣了一口氣塞滿腦袋的學習方式,下一個學期的成績可能會一落千丈。」 雖然在遇到緊急關頭時,所謂的「臨陣磨槍」會起一定的效果,但用那種方式記住的知識卻無法長久停留在記憶裡。 縱使背誦的分量一樣,不過若分散學習時間,知識停留在腦中的時間會長上更多倍。 那麼,如果想讓學過的東西停留在記憶的時間更久,再接觸的最佳時機是什麼時候呢? 2008年,加拿大約克大學的心理學家美樂蒂‧懷絲哈特與加州大學的心理學家哈洛德‧帕許勒攜手合作,以1,354位廣大年齡層的人為對象,進行大規模的實驗。從其結果可看出,因應考試前的準備期間,改變複習間隔的成效會比較好(《最強大腦學習法》),如下所述。 ◎哪種時機進行「複習」比較好呢? ‧逐漸拉大「每次複習的間隔」 假設考試就在1星期後,應考之前如果有「90分鐘」可以使用,與其今天讀書90分鐘,不如今天讀30分鐘,第2次讀書訂在第2天(或是後天)的30分鐘,然後考試前一天讀書30分鐘,這樣反覆學習同樣的東西,能讓記憶牢牢地留在腦海中。 假如考試日期在1個月之後,研究結果可看出,最佳方法是今天讀書學習,一星期後進行複習,第3次讀書學習則在考試前一天進行。 除此之外,跟眼前的考試無關,如果想讓知識長期留在大腦中,可以參考波蘭學者彼歐茲‧沃茲涅克(Piotr Wozniak)的研究。 沃茲涅克指出,如果今天已經讀書、學習過,就在1~2天後進行複習,下次複習則是1星期後,再下一次則是1個月後(下下一次則是更久之後),以這樣的形式逐漸拉開複習的間隔,就能幫助記憶用力刻印在大腦裡。 在腦部醫學領域也一樣,東京都醫學綜合研究所於2018年刊登在美國科學雜誌《細胞報告》(Cell Reports)上的研究結果顯示,大腦內部機能是「有間隔地反覆學習,可讓記憶長時間停留在腦海裡」。
‧間隔學習有助於「背誦」 間隔學習是讓自己學到的事物停留在記憶裡的有效方法。 倘若能長時間記住很多東西,理解能力也會隨之加深,所以理科科目也在研究這個方法。只不過,現階段能肯定的是,這個方法適合外語、特殊術語和需要背誦的知識。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